鱼出水类似的句子 鱼离不开水的句子怎么说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鱼出水类似的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鱼离不开水的句子怎么说和鱼出水类似的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鱼出水类似的句子 鱼离不开水的句子怎么说
非洲电鱼 | 图源:source.wustl.edu
撰文 | 梁希同
责编 | 计永胜
● ● ●
几年前,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的布鲁斯·卡尔森(Bruce Carlson)教授的实验室实习时,实验室里的博士后小桥常彦(Tsunehiko Kohashi)总是如此介绍自己的研究:“我研究的问题是... ...” 沉默片刻后,他接着说,“演讲过程中停顿的作用。”
我们说话的时候经常会通过刻意停顿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一个句子中间的片刻沉默仿佛在提示:“重要的部分要来了,请注意听好了!” 但是,据我所知,小桥是一位鱼类研究者。他在日本读博士时研究金鱼,来美国之后研究的是一种会放电的鱼。
难道鱼也会演讲?
会放电的鱼
确实,他养的鱼会说话,但是是通过电波,也就是放电,来互相交流。
说到会放电的鱼,我们通常会想到能把牛电晕的电鳗和电鳐。这些可怕的鱼类通过释放几百伏高压电来捕食和防御,可以说在自然界无可匹敌。而在实验室研究的电鱼则被称为弱电鱼。它们放出的电压通常不到一伏,不具有杀伤能力,只是用来感知环境和与同类交流。
记得第一天到实验室的时候,卡尔森教授就把我领到他们的鱼缸前。他把一根连着音箱的电线放进鱼缸里。这时音箱里就传来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的声音,就像谍战片里发报机的摩斯电码声。当电线的一头越靠近鱼的时候,音箱里的 “嗒嗒” 声就越响;当对准另外一条鱼的时候,音箱里的 “嗒嗒” 声就变了一种节奏。这是一种来自非洲尼日尔河流域的象鼻鱼科鱼类(图1. A和B),它们正在水中发射电脉冲来和同类交谈。
图1. 用电波交谈的鱼类 | 图源:google.com
随后卡尔森教授又把音箱线探入另外一个鱼缸。这时音箱里发出一种持续不断的 “嘟————” 声,而这持续的 “嘟——” 声中有些像吉他滑弦一般地音高颤动。这是另一种用电波交谈的鱼。它们来自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图1. C),外形和电波的形式和非洲的电鱼迥异(图2)。
图2. 非洲电鱼(左)和南美电鱼(右)发出的电脉冲波形 | 图源:Encyclopedia of Animal Behavior, 2023
活体金属探测器
动物可以感受环境的电场,这种能力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七鳃鳗、鲨鱼、硬骨鱼、蝾螈,甚至是哺乳动物里的鸭嘴兽和海豚,大部分的水生动物都具备这种能力。
每当动物运动的时候,肌肉收缩会伴随着肌肉电的产生。因为水可以导电,通过感受其他动物靠近时发出的肌肉电,水生动物可以发现隐蔽在黑暗中的猎物或者天敌。
图3. 能够感知环境电场的动物类群 | 图源:参考文献[1]
但这种被动地感受其它动物发出的肌肉电有一个缺点:如果猎物或者天敌埋伏不动,不产生肌肉电,就无法探测到它们。
于是机智的非洲电鱼和南美电鱼在地球的两端不约而同地进化出了一种技能:主动的产生一个电场。肌肉产生肌肉电本身是为了刺激其收缩,但电鱼尾部的一些肌肉发生特殊变化,只产生肌肉电而不收缩,从而变成了单纯的发电器官。
相应的,分布在电鱼身体和头部各处的电场感受细胞则可以检测其尾部发出的电场变化。于是,电鱼就可以像一个活体金属探测器一样搜索水底,当它的身边有可以导电性生物的时候,那里附近的电场感受细胞会感觉到更大的电流;相反,如果那里是一块不能导电的石头,附近的电场感受细胞会感觉到更弱的电流。因此,通过感受自己产生的电场在环境里被变形的状态,电鱼就可以在漆黑的夜里 “看” 到水底的障碍物和隐匿的猎物。
图4. 电鱼的电场在遇到导电体(上)和非电导体(下)的变化 | 图源:Wikipedia
电波里的相互礼让
一只电鱼可以愉快地收听自己放出的电波在环境里的 “回响”,但两只电鱼同时在放电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每只电鱼通常以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的频率放出电波,这两个电波就会发生干涉。干涉使得每一只鱼感受到的不再只是自己发出的电波,而是一个振幅呈周期性变化的叠加电波(调幅的频率等于两个波源频率之差),而这个振幅变化的幅度远大于它们用来探测到身旁导电物体所以据的幅度变化,于是这个活体金属探测器就受干扰失灵了。
这就像是不同广播电台会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如果两个电台频率太接近就会互相串台。电鱼应对这种干扰的策略是在 “频道” 上相互礼让:原本放电频率高的再稍微调高一点,原本放电频率低的再稍微调低一点。
图5. 干扰回避反应(Jamming Avoidance Response)| 图源:参考文献[1]
这个相互礼让的方法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关键在于,电鱼需要判断另外一只电鱼的放电频率究竟是比自己高,还是比自己低。如果这个判断错了,就像迎面开来的两辆车,一辆往左让,一辆往右让,结果就撞在一起了。
要从业已叠加在一起的电波中得知对方的频率高低,电鱼采用的方法是看叠加电波相位与振幅的关系。因为自身产生的电波的波源比较近,所以振幅会比较大。如果对方的频率稍慢,叠加起来的结果是,叠加电波的振幅变大的时候相位会推迟;而振幅变小的时候相位会提前。如果对方的频率稍快,振幅与相位的关系的则是反过来的。
电波交流与主动降噪耳机
电鱼除了通过放电来感知环境之外,也可以通过放电来与同类交流。
前面我们说到,放电来感知环境的时候,电鱼要想办法排除来自同类产生的电波的干扰。而如果电鱼通过放电来和同类交流,就要反过来要排除自己放出电波对接听到对方发来的电波所产生的干扰。
这其实一个神经系统非常普遍的功能,叫做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又称 Corollary discharge)。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还能同时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发出要说什么话的命令给咽喉的同时,也把要说的内容抄送了一份给分析处理听觉的脑区,这样听觉脑区就可以知道此时哪些话是我们自己说的,哪些话是听到别人说的。
感知副本其实渗透在我们大脑功能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会在坐过山车的时候感觉到天旋地转,而如果是自己抬头看天低头看地左顾右盼,则不会觉得世界被颠倒。这就是因为当我们自己主动转头的时候,我们大脑也会发送一份转头之后看到的世界会怎样旋转的感知副本给我们的视觉脑区。而如果是猝不及防被动转头的话,视觉系统没有事先收到通知,就会真的以为世界颠倒了。
电鱼 “对话” 和 “演讲” 的停顿技巧
回到演讲话题。非洲电鱼通过电脉冲来交流,他们的 “语言” 是什么样的呢?
不同物种的电鱼的电脉冲的波形各不相同。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的电脉冲的波形也略有不同。所以电脉冲的波形是身份的标识,电鱼可以通过它来认出对方是谁。
图6. 不同物种的非洲电鱼的电脉冲波形图 | 图源:Bruce Carlson
而电鱼说话的内容则是通过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的频率变化的表达。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解读电鱼们之间 “嗒嗒,嗒嗒嗒嗒……” 地都在说些什么,但我们是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有交流的,一只电鱼快速的地 “嗒嗒嗒嗒嗒嗒” 一通后,另外一只电鱼往往也会 “嗒嗒嗒嗒嗒嗒” 一通作为回应。
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小桥同学最近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他关于电鱼 “演讲” 中的停顿技巧的研究成果 [2]。他发现平常电鱼 “自言自语” 的时候语速还挺快,像个连珠炮,通常每个电脉冲之间间隔10到500微秒不等。但如果有两只电鱼在一起时候,也就是有 “听众” 的时候,它们之中偶尔有一只说着说着就停下来沉默一两秒钟。研究人员还用水里的电极人为发出电脉冲来模拟另外一只电鱼的 “嗒嗒嗒嗒嗒嗒”,然后看电鱼的反应。他们发现,当两段的快速 “嗒嗒嗒嗒嗒嗒” 中间间隔个两秒以上的时候,电鱼的回话最为积极。
图7. 双鱼“对话”时,电鱼发射电脉冲的停顿更多,持续时间更长 | 参考文献[2]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把两只电鱼分别放在两个鱼缸里,然后两个鱼缸之间用电线连起来,这样两只电鱼就可以通过电线来 “打电话” 了。然后再在他们 “聊天” 的过程中人为地掐断 “电话线” 两秒钟,电鱼发现另外一边没声了,就会特别激动地 “嗒嗒嗒嗒嗒嗒” 一通。如果说两条鱼之间算是 “对话”,那么一条鱼对4条鱼可以算 “演讲” 了。研究人员发现了相似的现象:“演讲鱼” 停顿后,“聆听鱼” 组团激动地 “嗒嗒嗒嗒嗒嗒”。
图8. “演讲”模式下停顿对电鱼电脉冲的影响 | 参考文献[2]
卡尔森教授接受华盛顿大学媒体采访时表示,“演讲鱼” 在停顿后会发出更高频率的电脉冲,这可能在传递重要的 “演讲” 信息 [3]。也就是说,“演讲鱼” 在发布重要信息之前会 “故意” 停顿一下。
那么,如何在神经层面上解释这种 “演讲” 过程中停顿的作用呢?
研究人员通过记录不同级的电感觉神经发现,从第三级神经细胞才开始对有没有停顿区别对待。这些神经细胞对重复刺激的反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称之为神经反应的适应性。
相比于它们,电感受神经的前两级细胞似乎更有耐心,对重复的刺激也一视同仁地做出相同的反应。或许我们听觉神经也和电鱼的电感受神经类似,对持续刺激的反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如果这时候有个停顿让它休息一下,之后它又能积极的反应了。这就类似于课堂上老师不间断讲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老师突然停顿时,学生第一反应是 “刚才讲什么了?” “是不是要划重点?” ——立马来劲了。
很多研究都表明,电鱼的大脑对电波的处理方式和人脑的对声波的处理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
因为它们的电波比我们的声波更简单一些,所以研究它们可能会更容易发现一些通用的神经算法。比如说,如何搭建一个神经环路用以检测的小于一微秒的信号时间差,这是一个神经系统普遍需要解决问题,我们也最早在电鱼中找到答案。相信随着我们对电鱼的电波 “语言” 的更深入解读,它们还会教给我们更多有关交流沟通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Rose, G. J. (2004). Insights into neural mechanisms and evolution of behaviour from electric fis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12), 943-951
2. Kohashi T, Lube AJ, Yang JH, Roberts-Gaddipati P, Carlson BA (2023) Pauses during communication release behavioral habituation through recovery from synaptic depression. Current Biology
3. https://source.wustl.edu/2023/05/electric-fish-and-humans-pause-before-communicating-key-points/
类似鱼离不开水的句子(一道垮炖鱼)
有人说,密云水库之于北京,就如同三峡大坝之于中国。
在北京,提起水库鱼,一般特指的是密云水库里的野生鱼。
北京人的水库鱼情结
北京人的水库鱼情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密云水库的垮炖鱼是很多北京人难以忘却的味觉记忆。
从那之后,吃鱼成了一项出游密云的固定操作。
在如今规模化养殖鱼大行其道的情况下,野生鱼反而成为了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的代名词。野生水库鱼也被顺势“捧上神坛”,成为北京人心目中的鱼之上品。
鱼离不开水,水库鱼之所以享有盛誉,就一定离不开养育了它的水——密云水库。可以说,密云水库成就了水库鱼的名气。
所以,想要理解北京人的水库鱼情结,就要先弄清楚密云水库在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密云水库的由来
过去,在南水北调之前,北京曾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所以,北京人把水看得弥足珍贵,对于境内仅有的一些河湖都是珍爱有加。
这也是北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名与海有关,比如中南海、什刹海、北海,也是某种程度上表达出北京人对于水的向往。
当年,为解决京津地区的用水缺水问题,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了密云水库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1958年,密云水库开始修建,那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全靠人工挑土搬石,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依靠数万名工人、农民和官兵,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密云水库就顺利竣工完成。
水库的建成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缺水问题,还有效解决了潮白河常年的水患问题,对当地的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密云水库景色优美,是北京市民的夏季避暑胜地。她犹如一颗明珠一般镶嵌在燕山群山丘陵之中,是北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也是冠绝全亚洲的最大人工湖。
放在如今已被冠上“基建狂魔”称号的中国来说,密云水库无论在体量还是修建难度上,都算不上什么困难工程。但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密云水库的修建堪称世界基建领域的一大奇迹。
水库鱼被“捧上神坛”
好了,说完密云水库,我们再说回到鱼,在这样一片具有光辉历史的水里成长,自然从出生起就注定不一般,味道有多么出众倒不好说,反正肯定自带一圈革命的光环。
改革开放之后,为改善密云水库的污染问题,保护首都的饮用水源,政府开始逐步取消密云水库的网箱养鱼。清退了水库里的养殖鱼,野生的水库鱼变得更为珍贵,价值也变得更高。
数量少了,滥竽充数的也就多了,如今的水库鱼就如同著名的某湖大闸蟹一样,真假难辨。
据一些水库附近的当地人介绍,很多商家虽然打着水库鱼的旗号,但其实都是从山东渔区买来的鱼,放到水库里涮两天,就号称是水库鱼。
当然,无论是本地土生土长,还是外来的寄宿客,对于普通食客来说,是否真的能品尝出两者的不同,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大部分人不过是为了追求那份特殊的情怀罢了。
所以,与其费尽心力的去寻觅其到底正不正宗,倒不如在水库附近,找个环境优美,有山有水的地方,好好放松一下,岂不乐哉!
密云水库旁的世外桃源
在密云水库附近就有这样一家小渔村,自然环境优美,娱乐设施齐全,能吃能住能玩,虽然不敢保证他家的鱼就是正宗的水库鱼,但这里的环境确实十分惬意舒服,是家庭出游和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上面说的这个地方名叫圣水渔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的碱厂村,靠近密云水库南岸潮河主坝。
在渔村大门门口还有一排电动汽车充电桩,开电动车的朋友完全可以放心的从市里开车过来。
整个圣水渔村的面积还是很大的,占地足足有80多亩。渔村背靠一排连绵的小山,山前还建有一片人工湖。
一座长亭伸向湖中央,湖里还有成片的荷花,这木制长廊搭配上荷花塘,颇为古色古香。
湖中央的芦苇丛边还建有一座大水车,造型独特,与远处的凉亭交相呼应,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除了青山绿水,圣水渔村内的绿化也做得相当不错。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鲜花和盆景,把整个环境点缀得更加优雅迷人。
湖水中央还有一条柳树大道,两旁成排的大柳树犹如卫兵站岗一般,整齐的排列着。
再说说圣水渔村的硬件条件,真可谓是设施齐全,住宿、吃饭、娱乐,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房车基地、篮球场、露营帐篷等设施。
这里有篮球场,还有乒乓球桌,虽然有些破旧,但收拾收拾还是能打。
还有一片房车基地和两座露营的大帐篷,开房车的朋友可以直接把车停进帐篷旁的车位,接水插电啥的都很方便。
最后再来说说吃,来到圣水渔村,当然要品尝一下这里的特色全鱼宴,无论是不是水库鱼,味道确实不赖,鱼肉鲜嫩多汁,入口即化。
不想吃鱼的朋友也可以尝尝这里的烧烤,这里也有特色的农家饭。
因为餐厅的空间很大,室内室外都有,所以不用担心周末会人满为患,圣水渔村的接待能力还是蛮大的。
实用信息Tips:
地理位置: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碱厂村
交通方式:推荐自驾前往,渔村位于京承高速出口10公里处,导航“圣水渔村”可到
人均花费:97元/人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0:00
注意事项:渔村内设施齐全,而且距离密云水库周围景点都不远,建议可以在此留宿,价位适中。
二年级有带感叹号句子(感叹号的5种用法)
感叹号主要用来在句中表示强烈的情感,主要用法有以下5种:
一 感叹句末用感叹号,表强烈情感
以感叹的语气表露出强烈感情的句子就是感叹句。感叹句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如赞叹、喜悦、惊讶、气愤等。这类句子中常用“真”“好”、“简直”等有强调意味的词,句末经常使用语气词“啊”、“呀”“啦”等。 感叹句末多使用感叹号。
如:
你真的来了,太好啦!
上句表惊喜,使用感叹号。
我的家乡真是一个神仙都舍不得离开的好地方啊!
上句表赞叹,使用感叹号。
二 拟声词后用感叹号,突出强调声音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它的使用比较灵活,不仅能重叠,还可以单独成句。如果拟声词形成相对独立的短句,或在句中成为独立的词,后面可用感叹号,突出表示声音的强烈。
如:
哗啦!口袋破了,花生撒了一地。
上句拟声词“哗啦”后用感叹号,突出口袋破了的情景。
三 祈使句末用感叹号,表祈使语气
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叫祈使句,祈使句可以表示请示、命令、希望、禁止等语气。祈使句有时会使用语气助词:吧、啊、呀等。祈使句的句末一般用感叹号,但有些祈使句的语气较弱,可以用句号结尾。
如:
同志们,快跑!
上句表命令,用感叹号。
你们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上句表劝阻,但语调平缓,可以使用句号,如果句末有“啊”,则使用感叹号为佳。
四 反问句后用感叹号,强调情感
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为强烈,意在引起人们的深思。反问句末一般用问号,但如果带有强烈的情感的反问句,有时也可以使用感叹号。
如:
人,真的走不出这一“怪圈”吗!
哪里有唱得这样感人的!
五 叹号连用和问叹并用,特殊用法要慎用
连用:在表示某些特别巨大的声音或强烈感情时,为了引起注意,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有时会连续使用两个,甚至三个感叹号,但这种并用形式不可滥用。
如: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上句中的感叹号连用,是在表达作者对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敬佩之情,情感足够强烈,才能连用感叹号。
并用:问号表疑问,叹号表感叹,作用不同,但在语言中有时疑问和感叹有所交叉,用以表示某种复杂语气和心态的句子末,会采用问号和感叹号连用的形式,但这种也不可滥用。
如:
“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
上句中带有强烈感悟的反问句,可以把问号和叹号连用。要注意的是,并用时这两个符号组成的是一个整体,在书写时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分别写在两个格子里。
二年级有带感叹号句子(2023小学一年级语文句子加标点练习)
2023小学一年级语文句子加标点练习!(附答案)
温馨提示:
1.句子中有“啊、呀、呢、吧、多、可、真、可真、太、啦”一般加感叹号。
2.句子中有“吗、呢、怎么、到底、难道、谁、什么、为什么、哪、啥、嘛”一般用问号。
3.人物的话,如“谁谁说”,要加:“ ”
练一练: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
2.你的书包真沉呀( !)
3.我这次语文考了100分( 。)
4.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啊(! )
5.这是谁的作业本( ?)
6.你讲的太有道理了(! )
7.你为什么不写作业(? )
8.我最喜欢吃苹果了(。 )
9.妈妈到底啥时候回来(? )
10.难道这不是你的书( ?)
11.松果那么香( ,)那么可口( 。)
12.老师生气地说( :“) 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乱( ?” )
13.对不起(, )我把你的书弄丢了(。 )
14.小红说( :“ )妈妈( , )我回来啦(!” )
15.今天(,)天气晴朗(, )我和妈妈去公园玩(。)
16.以后可不能撒谎啦(! )
17.老师的个子可真高呀(! )
18.这道题到底怎么做呢( ? )
19.这件衣服太贵啦(!)
20.我被这个故事感动地哭了起来(。)
21.只有自己种( ,)才有吃不完的菜( 。)
22.多么香的花呀( !)
23.我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
24.风越刮越猛( ,)雨越下越大( 。)
25.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
26.上课怎么能说话呢( ?)
27.我正忙着写作业呢(!)
28.我已经长大了( 。)
29.这件事是谁告诉你的( ?)
30.你去过北京吗(?)
31.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
32. 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吗 (?)
33. 我们的祖国多么漂亮 (!)
34. 下课了(,)我们一起做游戏( 。)
35. 你怎么不练功啊 (?)
36. 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37. 你的手洗干净了吗 (?)
38. 白菜和萝卜我都爱吃 (。)
39. 大海真美啊 (!)
40. 小朋友非常喜欢我 (。)
赞美麻花的句子(开年第一综)
综艺感是什么感?
昨日,2023年开年第一综——大型沉浸式角色体验真人秀《麻花特开心》在优酷上线,它刷新了1号关于「综艺感」的新认知:
节目前期创造一种朴素而真诚的愉悦感,但到结尾落点在一种非常「顶」的高能感。而这种前后感受的反差,又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前期那些朴素的开心之下,其实是静水深流、不着痕迹的铺垫,原来都是大有所指、身有所表的设定。于是,观众在一瞬间,观看体验会被急遽拉高,肾上腺素会被瞬间激发,达到近乎心流体验一般极度充实、极度兴奋的综艺审美感受。
而这,就是一种新颖而复杂的综艺感——
既朴实又高能,既令人喜悦,又引人深思。
本文,1号就来试图拆解一下,这种新颖的综艺感,是如何成立的?
结构:静水深流与高能反转
《麻花特开心》主打的是「沉浸式体验角色」真人秀。
第一期的节目,代入的角色是2023年爆款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对应的经典角色,沉浸的情境则是作为衍生后传的《夏洛还烦恼》。
原作作品的主线就是采用了在一个意外事件后重返青春,并且领悟人生道理的框架,因此,衍生后传也沿袭了这样一个叙事结构——
「意外事件-重返青春-揭示真相-领悟人生」。
观众看作品,自然是从前往后看;但是,分析这部作品,却要从后往前看。甚至,1号推测,主创也是从后往前进行作品架构的。
节目最高能的,就是在临近收尾的10分钟——
「我的梦想,就是以后成为职业的游戏开发者,开发更好玩的游戏,为什么连我们的梦想都要阻挠呢?我不理解。」「我更想要的,是跟他们聊天,让他们好好听我们说话,他们说我说的话根本听不懂,这可都是最近流行的大热词汇语句,他们就不能为了我去学习学习吗?」「我喜欢盲盒,可他们只会说这就是一堆破玩具,我喜欢说唱,可他们只会说我无病呻吟。」「我每天必须出去跳舞,可是我的孩子和小外甥总是说我扰民了。广场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有人和我说话,有人和我跳舞,可以暂时让我忘记孤独,可夏洛总说我跳广场舞很浮夸,不让我去,这个臭小子也不知道理解理解妈妈。」这些话语与节目前章的画面交叉剪辑,作为观众的你,一下全联系起来了——
之所以有小游戏摊主天天,是她代表了想要以游戏作为梦想的少年人;
之所以有「网络热词考试」「惊喜盲盒」「最炫广场舞」的任务设置,是因为这样的语言方式、兴趣爱好,不被理解。
而之所以夏洛(沈腾饰)、马冬梅(马丽饰)等一众《夏洛特烦恼》的角色又被意外事件送到《夏洛还烦恼》里这样一个「不理解培训中心」的特殊情境中,就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父母、不理解家人,于是被各自的爸爸妈妈舅舅「送」到了这里,而只有他们把「化不理解为理解」,揭示了真相、领悟了道理,才能重返现实。
恍然大悟之后,所有的人物、环节、道具、布景,就都鲜活起来了——
你知道了为什么会有「广场舞大妈」这样的人物,你知道了为什么道具中反复出现「理解」这样的符号,你知道为什么剁手社团拍卖大会的竞拍标的是「10件敬老爱幼必备物品」的这样的设置......
原来,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内容,都是在为此刻做铺垫。
这样的高能设置是相对考验综艺团队编剧能力的,值得行业借鉴。
风格:喜剧人与社会面
而作为开心麻花的首个团综,节目与团体也找到了最恰当的适配度。
这是因为这部作品有两重属性——
第一重属性,在于作品的「起伏」。
从文本上而言,《麻花特开心》前期走剧情的叙事,后期走立意的升华。
在前面走剧情的部分,夏洛、马冬梅,大春、孟特,小王老师、大翰,张扬、思思,海银、海宝五组小团队分别要过多个关卡、获得相关线索。
而因为是开心麻花团综,所以在走剧情的部分,就有了双重看点:
一大看点是开心麻花的集体氛围与搭档关系,得益于多年老搭档的默契与前史,这就让节目的氛围既有趣又温馨。比如在「拍卖大会」环节中,大家都很「坑队友」地给自己搭档叫价非常高难度的挑战,但是真的要接受惩罚之时,又总是主动承担或者一起承担。
另一大看点是喜剧人无所不在的喜剧天赋,让前面的剧情、叙事部分,有了很多笑点。比如,「网络热词考试」环节,就被开心麻花团队现编的段子整得特别可乐——
U1S1(有一说一),沈腾以为U是「你」,S是「She(她)」,解读为「你一个,妹妹一个」,说这就是英文版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田雨以为U是感叹词,解读为「哟?咦?嘶?咦?」
YJJC(一骑绝尘),在沈腾的解读下变成了「一斤斤吃」,主持人提示跟「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关,沈腾更确信肯定是「一斤斤吃」,都给连上了。
这样,借由着喜剧人们的自由发挥,观众朋友就更能放松下来地跟随着他们的角色沉浸到这个情境时空中,而越是放松,越到高能,越会让人破防。
当你终于知道原来在「网络热词考试」背后,指代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仿佛坍塌的通天塔,你说「有一说一」,我说「哟?咦?嘶?咦?」,你说「一骑绝尘」,我说「一斤斤吃」,之前的喜感就会转化、发酵出另外一种悲喜交加、百感交集的情愫。
第二重属性,在于作品的「地气」。
这样一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平凡人的生活特别近,它就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而开心麻花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也是用了近乎20年,从扎根民间的小剧场里一步一步走来的。优酷看重与开心麻花的合作,其实看重的就是它的这份「地气」。
恰恰是这份「地气」,才是符合这个作品的气质。不但呈现老百姓的故事,还邀请老百姓参与情境、参与讨论。用最有地气的演艺团体呈现最有地气的百姓故事,它想表达的是,其实你我无间,大家本就是一样的老百姓。
立意:揭示与治愈
作品架构也好、作品风格也好,最终都是服务于作品立意。
观摩完第一期的《麻花特开心》,1号相信,应该后续作品的每一期,都会有一个独立的、想要表达的社会关照面,这里,我们仅以已经播出的第一期做一个简单分析。
在本期中,核心主题就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当下社会的「代际沟通问题」。
这是一个时代问题,甚至可能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代际沟通问题在中国过去百年、甚至千年以来,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时代。
传统社会安土重迁,时代节奏变化缓慢,老中青三代人虽然年龄不同,但是认知差距并不巨大;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在腾飞,科学技术在迅速进步,生活方式在迅速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几代人的思想差距、认知边界,正在以指数级递变。
节目组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社会现象与社会议题,所以,通过「不理解培训中心」这样一个假定性的情境,聚集而来了三代人——
开心麻花的成员,主要是代表了中年人;
素人嘉宾,主要代表了少年人和老年人。
而在游戏进程之中,就揭示了三代人之间互相不理解的现状——
中年人既不理解少年人的梦想、语言与兴趣,也不理解老年人的孤独、爱好与习惯。
因为思想上的不理解,才有了行为上的不支持。
而揭示现状的意义,在于改变现状,在于治愈伤痕。
节目中开心麻花成员们代表的中年人,既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家庭承上启下的枢纽,更是能够破局代际沟通问题的关键角色。
节目希望借由他们的角色扮演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人们都能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尽量地弥合在时代发展之中不可避免将会产生的认知脱节的问题。
而这里有一个更深层的底层逻辑——
虽然,时代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在客观上带来这一代与那一代的认知差距;但是,爱,是主观上我们可以弥合这些缝隙,跨越这些差距的主观选择。
这也就是这期节目中反复在细节中会出现的「敬老爱幼」相关表达的原因,它是在呼唤这种正确而美好的传统伦理的回归。
对老人有敬,对孩童有爱,才是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法门。
1号结语
虽然仅仅上映一期,但是,《麻花特开心》这档开年第一综,值得安利。
它有老百姓们喜欢的众多元素——
亲民的嘉宾、大众的话题、高能的叙事、轻松的调性......
它能让你在莞尔一笑中又能品到生活的滋味;
它能让你在高能叙事之后聊一场朋友的家常。
这样入世的综艺,怎能不讨喜呢?
以上内容是关于鱼出水类似的句子和鱼离不开水的句子怎么说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