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 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国学综合

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 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铁血大明围观:℉更新时间:05-21 20:1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和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 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 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曾经小小的幸福小小的感动小小的房子,是那时我大大的幸福大大的感动大大的天地。——张爱玲

感动,在生活中说不定是哪一瞬间、哪一件事。就说樊登老师吧,他读书无数,推荐的书也很多,然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哪一本书了?且看下面这两段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双眼常常湿润,因为作者和采访者说,讨论的每一个话题都是我们这辈子一定会关心的话题,就算你鲜衣怒马的时候会忽略这些问题,但迟早这些问题会想起你"。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长时间的思索中,心潮澎湃,惊觉后发现自己竟已是泪眼朦胧……

第一段话是樊登老师在推荐《活好:我是这样活到105岁的》序中的一段话。看来,这本《活好》感动到了樊登老师。第二段是译者甘茜在《活好》序中的一段话。到底是哪些文字感动到了采访者呢?我想喜欢读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是105老人的h生哲理与人生智慧。

同样,刚接触到这本书时,我也被原重明先生在《活好》序中的一段话深深的感动着,以致于鼻子发酸,双眼模糊,内心激动,就是下面这段话。

可是现在,我最想做的是:轻松地与所有人对话,我希望给能够给来到我身边的人多留下一些话语。在生命所余不多的时间里,我感觉体力日渐枯竭,而这个想法愈发强烈。

所以,对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是我和你进行的一次对话。105年的人生中,我依靠语言,探索生命,认识自己。

就如语言支撑我的一生一样,我希望我说的话能进入你内心深处,慰籍困惑受伤的心灵。

这本书是以采访式出版的,作者日野原重明,一生写过200多本书。他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医学部, 历任圣路加国际医院内科医生、内科主任医生、院长等职。

而这本《活好》是他最后的一本书,书中主要是他与儿童、年轻人、老人的对话,从中会看到他关于生命的诠释、爱与被爱、死亡、家庭、如何亲近他人以及孤独、疾病等各种洞察和感知。

一,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以问答为主的知乎平台上关于生命与活着的意义,还有死亡的话题,不计其数,答案也层次不穷,各说其辞。的确,在如此敬畏的问题上不好回答。接下来看105岁先生的说法,会不会别具一格。

您活到105岁,难道不怕死吗?您说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也怕死,仅仅被采访者问了一下,都觉得好害怕。他认为死亡是“新的开始”。

原重明先生清晨起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无比的喜悦,他还告诉别人,怕死并不奇怪,都是非常正常的事。他也害怕恐惧,因为对死亡都是未知数,所以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死和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领悟其内涵,方知生和死本质是一样的。

因为怕死,所以就要好好的活着,即使活到了105岁,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他依然在探索生命,在认知自己。在遇到未知的自己,奉劝世人要好好的活着,不能让剩下的时间白白的荒废。而他一边在祈祷,一边在努力的生活。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新的开始;死亡是现实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只是和以前生活方式不同;作为医生,我活在世上一直帮助每个人,死亡到了新的世界,我的工作起点依然是积极帮助每个人。

真挚语言中体现了朴实,死亡领悟中体现了奉献,乐观态度中体现了淡然,亲人记忆中体现了转换。

生命只有一次,不会因为在临终时的感慨,而再赋予你第二次。生命是能量体,生命是在支配的时间里。在这里我不由得会发一些吐槽:意志消沉、虚度年华、没有目标、悲悲戚戚的一些人,应该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书了,生命是用来敬畏的,生命也是用来探索的。

如何活好?如何像原重明先生长寿,看过这本书后,我不再认同知乎上的其他关于生命的答案了,我只记得:生命是能量体,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这本书一定对不知道,如何活好的人有帮助的,甚至是奇宝。

二,家庭是什么?如何与年轻人共处?

对先生来说,家庭意味着什么?

家庭就是一起围着吃饭。

一句平淡的话语,纵然间想想上次和家人围着吃饭是什么时间?

《活好》本书的价值在原重明先生回答的三十六个问题上,每个回答正如樊登老师说的:百岁老人发自肺腑的每一句话,都是生命酿造出来的原浆,不需要讲道理,乖乖听着就好了,有一句话触动了心弦,就是我们的福分。因为百岁老人没理由浪费时间,没理由追逐名利,没理由故弄玄虚,去掉这一切包袱,每句话都显得弥足珍贵,

原重明先生说,他喜欢和年轻人接触,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有温和感。能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到新鲜有趣的刺激,还能学到许多东西,更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事,年轻人对他这一代人的想法也非常的感兴趣。

一定要给年轻人机会,因为人都年轻的时候,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和语言毕竟是不成熟的,许多认知和态度都在成长中。有时候会词不达意,但是他们年老时,一定也会变得自信和健谈。

更重要的是,原重明先生认为,许多人只尊敬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往往对年轻人的后辈、家人和弱者缺少应有的尊重。

他说,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修为,能为别人着想,与年龄、职务无关。

三,关于工作

怎样跟先生一样,无论多少岁都能一直持续工作?

100岁以后先生还在医院里工作,并且挺高兴的。虽然不是日常的在医院里给患者治疗,但是他的工作依然带给他许多未知的自己,并且称为终身的事业和使命,这才是工作的意义。

原重明先生还说,工作和使命可以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社会、或者未来,只要有利他主义精神,那么对一个人来说,工作就是没有止境的。这与书的开头又相呼应,只要还活着,就要努力的去探索生命,认知自己还有持续工作。

人注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困难越大,越会发现那个了不起的自己,所以要坚持克服困难,奉献一生。

到了最后,这本书依然像一本名人名言一样,每一句话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书籍的价值性。但是读起来让人产生心安,与世无争,似乎坐在优美的风景里,让人眷恋,让人感动。

在生活中,当我们困惑的时候,纠结的时候,无法做决定的时候,就要翻起这本书,听听先生的建议,虽然不是你的智囊,但能让你的心有所向往和追逐。

我想每个人看过这本书,以后该怎样去选择以后的生活,心里肯定有了底气,想法和决定。

《活好》今天只是讲了一小部分,生命究竟是什么?家庭和工作。最后利用樊登老师的一段话来结语。

所以我恳求各位用谦虚和感恩的态度面对这本书,去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未必每句都让你醍醐灌顶,但只要你愿意接受一位百岁老人的嘱咐,就总有一句会让你怦然心动。

人生死感悟的句子(孩子问)

还记得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回家问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妈妈,你会死吗?什么是死亡呀?”

看着她那清澈纯净的眼神却问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就问她:“你为什么要问妈妈这个问题呀?”原来是在幼儿园老师给他们看了部动画片名为《云端的哈利》,让她开始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考。

《云端的哈利》有关“死亡”的启蒙

这部动画片在豆瓣上有9.3的高分,由日本插画家城井文所著,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羊妈妈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小羊哈利,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她茶饭不思愁眉不展的样子被云端上的哈利看见了,他为了想再次见到妈妈,通过各种努力与方法,最后终于来到了地面上。

可惜他已经不在人世,他的羊妈妈看不到他,所以他想方设法和妈妈靠近,不知是不是母子连心,羊妈妈能感觉到哈利的存在,于是她开始回忆起与哈利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往日的美好回忆在脑海中浮现。

最后羊妈妈摆脱了丧子之痛,而哈利也能安心地再次回到云端上。最后羊妈妈明白了,哈利留给自己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无法替代的美好时光与喜悦。

后来问了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所有孩子看完之后都默不作声,有些孩子比较感性的还哭了,我女儿就是边哭边看的。正是这部动画片让孩子开始对“死亡”有一个懵懂的概念,也开始意识到人不是一直会活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也不会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于是开始思考我们大人都不曾直面的人生终极话题——什么是死亡——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有些复杂,若是说得太过直白只会让他们觉得太残忍。毕竟很多时候,大人都是对这个概念避之不及,甚至是有些忌讳的。

切身感受亲人离世,直面“死亡”的残忍与悲伤

还记得我7-8岁的时候,那天因为身体不舒服母亲晚上陪我睡觉,早上5-6点朦朦胧胧间听到母亲接了个电话,然后就发现她留下泪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我面前哭泣。

我慌忙地问她:“妈妈。你怎么了?”她哽咽着说道:“你外公没有了!”那时也是我第一次面对身边亲人的离世,一种完全陌生的感受,我不理解什么是人走了,什么是人没有了。

直到我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外婆家,看到一间只有2层楼的木房子,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亲友,外公就躺在一个木棺材里。我们看不到他的样子,只知道身边的大人表情凝重,他们穿着黑色的服装,头上戴着尽孝的装饰物,手臂上绑着黑色的臂章。

看着母亲和大姨还有舅舅们跪在草席上,悲痛欲绝地哭喊着,那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死亡”,也是“死亡”离我最近的一次,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小羊哈利不幸离开妈妈,回到了云端上,他失去生命是对所爱之人最大的打击。哈利的妈妈会永远记住和哈利曾生活过的点点滴滴。虽然失去了哈利,但有些东西不会真正离开,因为哈利和羊妈妈相处的美好记忆将永远印刻在心里,因为爱过所以温暖。

外公遭受病痛折磨,夜里不幸意外逝世,临死前身边没有陪同的亲人,对母亲来说外公的离世是对她心灵上沉痛的打击。虽然母亲对外公的离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用这样的方式离开还是让她难以接受。

因为母亲爱外公,回忆起以前的点滴,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因为照顾我们这个家而忽略了对父亲的照顾,甚至都无法看他最后一眼。对她来说,外公的逝世,心中的悔恨比感伤更深刻也更难以释怀。

如何向孩子回应“死亡“,有关”死亡“最温暖的解释

之前在网上有看到一位母亲对孩子解释外公去世,她对亲人“死亡”的解释就特别温暖,也很值得我们大人深思。当孩子问妈妈什么是死亡时,妈妈只是问孩子你是不是喜欢玩滑滑梯?

当孩子点点头之后,她就对孩子说:“玩滑滑梯的时候要和小朋友们一起排队,而人就像坐滑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然后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

孩子又问:“那外公去哪儿了呀?“

妈妈回答:“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

的确,这样的回答很形象也很温馨,孩子能很快地理解“死亡”是什么,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意义。

日本影片《入殓师》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对男主说的一段话也是颇有深意,他经手了那么多离开人世的躯壳,对于死亡他向家属这样说道:“死亡,就是一扇门啊,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越它,进入另一阶段,其实就是门,我呢,作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

死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死亡,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意外的孤立无援以及没有珍惜所爱之人的悔恨。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若能保持一颗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好好把握当下所拥有的生活,即使死亡来临也将无怨无悔。


我是笑笑妈,带你聊情感,谈感悟,品人生。欢迎留言关注!

请尊重原创作品,抄袭必究,谢谢!

无人关心的句子(虚假)

#总把“开心”“幸福”挂在嘴边的人,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总是把“开心”“幸福”挂在嘴边的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懂得这种人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1、暗示自己

暗示自己生活是幸福的,自己是幸运的。所有的不幸福都是暂时的。然而事实上我并没有感觉开心和快乐。生活中没有太高重量的朋友;工作上没有比较高的建树;甚至身体健康、外貌都没有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一方面。

所以我挂在嘴上的开心和幸福更多的是在暗示自己,给自己勇气,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不太出彩的生活。

2、显摆自己

也有部分人存在显摆的心理,在生活质量或者某一方面高于大多数人,所以在人前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优势。

这部分人事真的觉得自己幸福,真的觉得生活开心。但以炫耀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幸福,不会令人喜欢。

还有什么心理呢?我暂时还没有想到。

用一什么就什么造一个句子(小学生搞笑造句)

导语:小学生搞笑造句,各个是人才,老师看后哭笑不得,爸妈看后大怒

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中,有两大学习难点,第一个是看图写话,第二个是造句。在每次的考试中,这两项都是得分率不高的题。孩子词语用错了,造错句了可以理解,毕竟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有限。但是不管是考试中还是平时的练习中,造句所给的词语一定是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如果学生造句的内容太离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每当老师评阅试卷的时候,一些孩子的造句总是能让老师啼笑皆非,甚至老师看见后都有点怀疑,自己上课讲了没?网友看后则纷纷感慨:小学生的想象力真丰富,真的是各个都是人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让老师看后哭笑不得,爸妈看后大怒地搞笑造句吧!

1. 把爸爸妈妈当成造句对象

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挡在最前面。于是有的孩子就把爸爸妈妈当成挡箭牌,无论什么要求,都把爸爸妈妈当成造句的对象,比如用成语“陆陆续续”,用连词“又……又……”造句:

反正不管什么时候,搬出爸爸妈妈总没错,甚至有的时候适当地出卖也是可以的,比如下面这个造句:

2. 把“我,你,他”当成造句对象

既然爸爸妈妈可以当成造句的对象,那么“我,你,他”也可以作为造句的对象,而且是最合适不过了,可以用于所有的情景当中。比如用“难过”、“其中”、“一边……一边……”造句:

最有趣的是用连词造句,有的学生充分利用了“我”字,把“我”用于所有连词当中,比如用下面的这些连词造句:

3. 拆分造句

词语的意思实在不理解,把词语合在一起不会造句怎么办?这可难不倒我们的小朋友们,如果把词语合在一起不会造句,那就把词语进行拆分造句,比如用下图中这些造句:

在此要特别提醒小朋友们拆分造句是不对的,是考试当中是一定不可以投机取巧。

4. 将生活用于造句中

上课的时候,老师教过学生们,造句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学好造句,就需要观察生活,多积累然后模仿造句,孩子们很听话,果然将生活用在了造句中。比如生活中听见的声音:

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口头禅:

生活中不满时候的发泄用语:

虽然一些口头禅或者发泄用语在生活当中并不少见,但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都要做阳光少年。

5. 懒人造句

所谓的懒人造句,就是造句的时候是一个字都不会变,比如:

还有的学生为了营造不同的句子,适当地变换一下关联词,比如:

虽然造出的句子语意没并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懒人造句法还是不建议大家使用,尤其是想要在语文考试当中拿高分的学生,要充分使用学到的基础进行造句。

老师总结:其实,小学生之所以这么造句,是因为还是不会造句,遇到造句题就蒙。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造句题就攻克了。小学生不会造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不知道所给词语的意思;②知道所给词语的意思但是不知道怎么运用。对于第一点要学会查字典,字典对于每个词的解释全面,不用担心查过字典之后不理解词义跟词性;第二点就需要多辨析、勤模仿、多多积累词语了。关于造句,大家都有哪些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讨论。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补充句子 我很生气(杂碎)

英雄不问出处,美食不论出身

天底下,没有什么食材,比杂碎更毁誉参半了。

杂碎,俗名“下水”,它是动物内脏的统称,也指代各种肉类边角料。通常,它有着轰轰烈烈的味道,以及剑走偏锋的口感。正因如此,杂碎就像争议十足的丑角明星,爱它的人无法自拔,恨它的人横眉冷对,完完全全的两个极端。

毛肚,杂碎中的精品;火锅中的灵魂。图 / 图虫·创意

天底下,也没有什么食材,比杂碎更能考验友谊了。那味道,那口感,那五光十色(有时很吓人)的烹饪方式,不仅能把人类分出两个阵营,还能在餐桌上检测友谊——爱吃杂碎的人,多半豁达,肚里能装下山川湖海;但是,你不吃杂碎,我们还怎么做朋友?

杂碎啊杂碎,我爱你的心肝脾胃肺。图 / 网络

杂碎,人间美味。今天,我们带你走遍全国,与天南地北的杂碎们过过招。

一南一北,牛羊风味

北国广阔,从西北的黄土大漠,再到东北的雪原草甸,四处游荡着咩咩叫的羊群。北方人善吃羊肉,这杂碎界的头牌,自然是羊杂。

爆炒羊杂,天气越冷,越有滋味。图 / 汇图网

你不信,就看他们寒冬时节的一日三餐。在西北,羊杂几乎可以全天候出现,从清晨雾气蒸腾的羊杂汤,再到午间锅气十足的爆炒羊杂,入夜后更有炭火弥漫的羊杂烧烤,羊身上的一切,都在厨人的掌控下改头换面,成了冬日最暖人的滋味。

据说,天气越冷,刚出锅的羊杂汤就越是勾人。一碗好的羊杂汤,需要有“三主三辅”,所谓三主料,就是羊的心肝肺,切片下锅;三辅料,通常是羊肠、羊肚、羊头肉,切成细丝或长条;肯花心思的店家,还要下一些羊血,但不能过多,否则要抢了味道。

谁能在天寒地冻之际,拒绝一碗羊杂汤呢?图 / 汇图网

一锅羊杂汤,还要走过汤生的三个阶段。第一种叫“原汤”,由清水加调料直接熬煮,熬得羊杂脆嫩、汤头鲜香,但得起早贪黑抢头锅;第二种叫“清汤”,羊杂入锅前先汆水,缩短熬煮时间,只留羊杂的嚼劲;第三种便是“老汤”,酱锅老卤让羊杂完全入味、软烂,吃着下饭。

宁夏特色,米肠与面肺。图 / 汇图网

一碗羊杂,走南闯北,各地皆有自己的风味。陕西人喜欢在汤里加入粉条,除了葱姜蒜调味,还得来一勺油泼辣子;宁夏人热爱“面肺”,就是将面筋灌入羊肺中切丝下锅,吃起来筋道十足;到了河南,熬汤要加入羊骨,肉和杂满满当当,胡椒面更是必不可少。

烤羊腰,冬日烧烤摊的重口味主角。图 / 视觉中国

所以,千万别说北方人不懂喝汤。这碗香喷喷的羊杂汤,讲究着呢。

阿婆牛杂,最美味的“走鬼档”

北国寒冷,是羊杂的天下。到了温暖潮湿的南方,个性更内敛的牛杂,在广东遍地开花。

阿婆牛杂,没有姓名,脸就是招牌;通常是笑容含量越低,牛杂越好吃。图 / 视觉中国

老广州的舌尖乡愁,如果画成一幅画,多半是夜色下街灯泛黄,照着一摊蒸汽腾腾的小推车,后面是不苟言笑的阿婆,左手调羹右手剪刀,“咔嚓咔嚓”地剪着牛杂;上至白发阿伯,下至红领巾小学生,坐在破旧的塑料小凳上,端着碗呼噜呼噜地吃,味正哦。

是的,好吃的广式牛杂,就像江湖游侠一般,浪迹于市井小巷之中;别说店面了,有些甚至连招牌都没有,就靠食客的口口相传,成为真正的美味传说。

牛杂界的高手,锅一定是发黑的,最好台面也是乱糟糟,一定好吃。图 / 网络

一锅广式牛杂,必然是酱油与卤料打底,先煲切成大块的萝卜;等萝卜染色透汁,再加入牛杂全家福——爽脆的牛肺,弹牙的牛心,软糯的牛筋,坚实的牛肠,以及能爆汁的面筋,起锅前被剪刀一顿咔嚓;那美味的音符啊,能勾走你的食欲,还能扣动你的心弦。

懂行的食客,一定要挑夜深、阿婆即将收摊之际,去捡锅底的萝卜吃。那萝卜,卤了不知道多久,捞起来就像海中凝脂,透着亮黑亮黑的光;一口下去,已是软烂如糜,集全锅美味于一身,什么大酒楼,什么夜排档,哪能比得了这块历经淬炼的萝卜?

别小看杂碎,如今的牛百叶和金钱肚,早已“咸鱼翻身”,身价比肉还珍贵。图 / 视觉中国

别着急,萝卜虽美,但毕竟不是牛杂碎。真正的牛杂之王,是绝对的人间暗黑;就连食物链顶端的广东人,也多半不敢下口;它就是——掌声响起来——牛欢喜!

那个,牛欢喜是什么东西,你应该知道吧?(小声问)你知道的,对不对?

牛欢喜,就是母牛的生殖器官。图 / 汇图网

嗯,它是绝对不可多得的美食。根据吃过的人(不是我)所描述,牛欢喜的口感“极度爽脆、滑而不腻、超级无敌弹牙”,据说能让人欲罢不能、流连忘返。

据说,还有人开发出了牛欢喜刺身,感觉一口下去就能瞬间超越人类的极限。别看我,我也没吃过,有得吃请立刻叫上我(羞)。

一东一西,肥肠第一

咳咳,回到正题。既然都聊起杂碎了,怎么能没有肥肠的一席之地呢?

卤好的肥肠等待下锅,可红烧,可干煸。图 / 视觉中国

论起做肥肠,四川人天下第一,不服你就来厨房比比。这玩意自带奇异之味(你懂的),只有将香料玩得出神入化之人,才能驯服它;烹饪肥肠,还需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巧,否则吃到了加料的肥肠……别说了,再说就有画面了。

所以,肥肠是属于四川人的。巴蜀大地,肥肠的狂热粉丝比比皆是,从起早的一碗肥肠粉,到解馋的肥肠豆汤;中午来个干煸肥肠,再拼一份红烧肥肠,干湿两味;下午,买个锅魁肥肠解解馋,晚餐再来份凉拌肥肠清清口;宵夜吃火锅,当然要下卤肥肠啦。

不确定是肥肠选中了四川人,还是四川人选中了肥肠。图 / 网络

肥肠啊肥肠,Q弹又筋道。烧烩煎炸卤,热炒锅里跳。一口咬下去,油香满嘴爆。就着白米饭,爱你跑不掉。

这首美好的打油诗,献给四川江油人。江油的红烧肥肠配白米饭,早就是驰名中外的地方名片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做肥肠技巧,用盐、醋和老酒,将洗干净的肥肠反复揉搓,创造出这世间最迷人的味道。

豆花肥肠,血旺肥肠,芋儿肥肠,蘸水肥肠……谁不愿吃这美味,建议直接绑去江油尝尝。图 / 汇图网

说到底,肥肠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它特殊的口感和风味。不仅四川人,全国各地的厨神们都深谙肥肠之道,能把这Q弹口感和浓香油脂,配合风味各异的卤汁,外加一点不经意的臊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组成快意的肥肠江湖。

肥肠表示,我也可以很高级

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到了上海,肥肠也有一席之地。你看这草头圈子,它是上海本帮名菜,“草头”就是苜蓿,用来打底;“圈子”就是猪的直肠,就是连着肛门的那一段哟。

草头圈子,侬敢说不好?上海阿姨要生气的啦。图 / 视觉中国

这道菜哦,贵兮兮的咧,伐是随便能吃到的晓得伐?阿拉本帮红烧,浓油赤酱的,水火两重天啦,普通大肠扛不牢,烧出来不成型的哟,要用厚厚的圈子才经得住的咧。圈子烧好哦,匀匀的放在翠绿的草头上,草头清香、圈子酥烂,这才是本帮菜的贵气嘛,晓得伐?

出了上海往北走,一直到胶东半岛,九转大肠便是鲁菜门面之一。一段大肠,需要先煮、再炸、后烧、煨透,还要做成“肠套肠”,其工艺之繁复,说是九九八十一转大肠也不为过。这九转大肠,五味聚合,口感兼具软糯脆韧,还要像树桩一样立起来,讲究得很呢。

九转大肠,鲁菜经典,极为考验厨艺。图 / 视觉中国

要我说,九转大肠属于肥肠中的异类。它呀,理应是洋溢着平民主义的。

北京住久了,卤煮自然成了心头好。它起源于南城市井,肥肠与火烧共锅,远远就能闻到烟火气息;肠油而不腻,饼韧而不粘,浇上一大勺蒜汁,满满一大碗荤腥加主食,齐活。

卤煮,老北京的味觉执着,什么宫里传说,权当笑谈,这碗杂碎,就是百姓之味。图 / 视觉中国

一方水土一方食,一方食材一方味。老北京喜欢聊天,喜欢聊自己放不下的卤煮情怀;哪怕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不在话下,却总得隔三差五来上一碗,心才舒坦。至于这是为何,他们会和你说起回忆,说起从前缓慢的时光。

一跑一跳,鸡杂鱼鳔我都要

别急着上片尾曲啊,还有好多杂碎还没过招呢。

中国人吃杂碎,包山包海。家禽易养,鱼鲜易得,向来是最亲民的肉食;地里跑的除了猪牛羊,鸡鸭杂碎是绝味;水里游的除了虾蟹贝,鱼杂更是鲜妙异常。

鸡杂爱油辣,鸭杂好汤水。图 / 网络

鸡鸭杂碎的诱惑,向来是明目张胆,毕竟它们与所有人都有感情基础。小时候家里煲鸡汤,皮实肉厚的双腿,以及散落汤中的鸡杂,通常会归拢到受宠之人的碗里;换句话说,我们从小便被打开了味蕾,迎接这些被父母视为营养之宝的杂碎。

南方人细腻,他们更善于烹饪这细碎的美味。重庆著名的黔江鸡杂,先让原料在泡菜坛子里待一阵子,褪去腥气后交给泡菜与泡椒,下锅一阵急火快炒,让酸爽与热辣包裹鸡杂,再加点鲜蔬点缀,就是江湖菜中的米饭杀手。

重庆湿重,鸡杂下肚便大汗淋漓,是火锅之外的新鲜一味。图 / 汇图网

鸡杂与铁锅处得来,鸭杂则与汤水更配。同样在山城重庆,火锅便是众多杂碎的最佳归宿,其中一味便是鸭肠。这鸭肠天生脆嫩,红汤中稍一加热,肠身卷曲便要捞起,再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只听那声音咔滋咔滋,只觉那身板按摩你的牙床,美妙啊……

牛油火锅没了鸭肠,可就不刺激了。摄影 / 吴学文

同样沿江而下,另一大火炉武汉,只要是鸭身上的,都被武汉人卤了个遍。鸭心、鸭肝、鸭胗、鸭肠,加上永远啃不腻的鸭掌、鸭脖,切记一定要边走边啃,才是地道的武汉味。

武汉卤味,吃了你就忘不了。摄影 / 吴学文

再往下游去,便是天下众鸭的鸭生终点站——南京。鸭子的躯壳,被南京人做成烤鸭、盐水鸭、任何鸭;鸭子的内在,也都进了南京人的砂锅里。对,就是名声大噪的鸭血粉丝汤,盐卤过的鸭杂与鸭血切丁,与红薯粉丝一起,一锅接着一锅,谱写着金陵独有的味道。

鸭血粉丝汤,浓厚带着咸香,老南京生命中不可磨灭之味。图 / 视觉中国

别把水里跑的不当杂碎

天下之大,吃鱼的灵魂们,无非分成两派:一派是只吃鱼身的婉约派,另一派就是鱼肉鱼杂全都要的豪放派。

吃鱼成精的湖北人,鱼杂多半是不会放过的。鱼鳔、鱼肠,要反复漂洗去腥;鱼籽、鱼白,得轻手处理、避免破碎;口味独到的食客,还要在鱼杂里拌点鱼皮,不放过任何一点鲜味。

鱼肚脆滑,鱼肠鲜爽,鱼籽绵密,一个接一个,在舌尖上游走爆裂。图 / 视觉中国

重口味,是鱼杂的最好归宿。荆楚大地,以公安鱼杂最为出名;它更像加辣版鮰鱼火锅,鲜亮浓郁又火辣的汤里,泡着鮰鱼的头与身子,还有四散而开的鮰鱼杂;大火一开,整条鱼在锅里跳动,一口鱼一口酒,吃的就是痛快。

跨过大海,到了宝岛台湾,鱼杂又有了新的模样。

乌鱼子,远看像柿饼,近看似砂金。摄影 / lcc54613;图 / 图虫·创意

乌鱼子,台湾中南部沿海特产,全中国独此一味。它是乌鱼的完整卵巢,取出漂洗后以木板压制、除水定型,再用麻绳串起,自然晾干。制作过程中,乌鱼子自然发酵、变性,不仅身躯染上诱人的琥珀色,内里也变得弹牙紧实,浓香替代了腥臊,形成极为特殊的风味。

好的乌鱼子,色如琥珀黄酒,形如拉长爱心,身需半透明,心需软硬兼备;切片简单炙烤至表皮微焦,佐蒜片与葱段食用,一瞬间咸鲜满口、辛香上头,古老而原始的刺激味道。

晾晒乌鱼子,一片金黄的琥珀色。图 / 视觉中国

乌鱼子,原本是物质不丰年代,台湾渔民的清寒佐食。它是贫穷的造物,为打鱼不易的萧瑟冬季,留存一些人间滋味,属于讨海人的朴素智慧。可能它自己也没想到,凭借一身独特风味,原本不上台面的乌鱼子,竟然随着时空变换,成了宝岛的名贵一味。

这就是杂碎的魔力。今天你爱理不理,指不定哪天,它就会一路逆袭。

杂碎,最平民主义的滋味

杂碎的味道,要么不加修饰,朴实又直接;要么个性十足,刚猛而炽烈。

相比姿态万千的肉食,杂碎总是烟火傍身,处处洋溢着最亲切的平民色彩。毕竟,食用杂碎的场景,多半围绕着物质不丰的记忆,与自力更生的底色;烹饪杂碎的滋味,也总是离不开乡土深处的记忆,与那句最不忍听到的话:“你吃,妈不饿。”

无论曾经艰苦卓绝,还是如今丰饶富足,杂碎一如既往,照顾我们的餐桌和胃口。图 / 视觉中国

勤俭坚韧,朴实无华,是我们的本色。如今生活好了,原本不上台面的杂碎,我们也并未忘却,只是它随着时代步伐、摇身一变,成了各地最具特色的风味担当。说它是“黑暗料理”,终究是笑谈;懂得敬畏之人,会知道它是,以及时光镌刻的记忆。

我们吃杂碎,除了满足有些猎奇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生活气息,与无边无际的追忆。这世间瞬息万变,处处皆沧海桑田;不变的,除却亲情的呼唤,可能就是街头巷尾那一碗,活色鲜香的杂碎。

那些你不愿割舍的时光,一口杂碎,就都回来了。摄影 / 小风博士;图 / 图虫·创意

英雄不问出处,美食不论出身。我们爱杂碎,因为它带着情感;我们放不下杂碎,因为它既好吃,又能物尽其用,承载着我们对食物最大的敬意。

杂碎,是我们的执着。放不下的味道,永远在记忆里鲜活,闪着不灭的微光。

文 | 水水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封图来源 | 图虫·创意

头图摄影 | 吴学文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以上内容是关于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和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标题:人生生死感悟的经典句子 有关生死感悟的句子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1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