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音乐的唯美句子 关于聆听的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用心聆听音乐的唯美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聆听的句子和用心聆听音乐的唯美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用心聆听音乐的唯美句子 关于聆听的句子
每次听苏芮的《酒干倘卖无》都会让我热泪盈眶,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乐曲伴随着唱词让我的脑海里一次次勾勒出那生动感人的画面,世间的温情与美好徐徐展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很多人只是单纯地喜欢听歌,对音乐本身并没有太深的研究,对于节奏,调式,音高都不太清楚,这对我们理解深层次的音乐会有一定障碍。《聆听音乐》犹如一部西方音乐史,从中世纪音乐讲到到现代音乐,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基础入门类书籍。更妙的是里面还附带相关音乐,可以边听音乐边看文字,让我们的视觉与听觉进一步契合,体验全新的听读感觉。
音乐里面的情愫,总是让人心生波澜
第一次听韩红的《天亮了》就被里面的旋律隐隐地纠着难受。后来查了一下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资料,才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内,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来自南宁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名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父母却先后死去。
爱的力量超越生死,超越一切的一切。是《天亮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知道了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是那样的无私而伟大。
每一句歌词都是在诉说爱的力量: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天亮了》里面那饱含悲伤的情愫,每每听到都让人心生难过。音乐不仅可以传情,更可以共情。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就是这样一首歌曲,它讲得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来自于《洛阳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一位将军奉命驻守洛阳城,在一次出行时,邂逅了当地一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并约定终生。
北魏来犯,将军奉命出征。临别时将军对女子许诺,打完仗就回来娶她。后来南朝军队损失殆尽,洛阳城失陷。将军身受重伤流落到伽蓝寺。伤愈后,将军本想返回南朝,奈何南朝气运已尽。加之宋文帝滥杀良将,他报国无门,只能委身于伽蓝寺为僧,希望有朝一日战乱平息,能回到洛阳兑现诺言。
多年之后,战乱终于平息。将军走出伽蓝寺,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他试图寻找女子的踪迹,来到残破不堪的城门前,抚摸着那块女子曾经天天等待时坐的青石板……
将军寻遍了孤城里的每个角落,可始终找不到那个女子。后来将军碰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女子始终是一个人,直到死的那天……
未见君已十秋春,战火连绵归期问。 烟花易冷情意真,不忘誓言心愿等, 故里已是草木生,孤城至今剩何人? 牧童伴笛多过问,枯等永恒白发生。 听,牧童笛声,闻,孤村野城。 感,烟花易冷,叹,人事易分。 等,泪不归人,待,轮回缘生。 永,盼为君筝,恒,故白发生...
读到这凄美的句子都会令人伤心,再谱上那忧郁的乐曲,更让人心生波澜,因为这个故事,我一直都记得那句用情至深的歌词: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聆听音乐里爱的力量,听的不仅是旋律,还有那爱的温暖和情的绵长。
童年的音乐可以在记忆里面生根发芽,并且一直繁茂下去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在孩子小时候也给他报了课外班,但是我的原则是只报音、体、美方面的课,文化课那样的课程一节都没有报,因为今天的我清楚知道,童年留给了我什么,现在的我还喜欢童年里的什么。
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努力学习,辛苦打拼,现在人到中年,回想起曾经的童年,还能记起来,并感到快乐就是那些自己曾经跑过的路,听过的歌,还有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虽然这样的记忆存货并不多,但是我们每每想起都会满心快乐。我庆幸我的童年除了学习还有这些。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回首童年时,比我还要快乐。
孩子学音乐,会画画,参加体育锻炼,是成长中最美妙最自然的部分。让孩子爱音乐,不是为了他以后能成大音乐家,而是纯粹地希望他的世界充满欢歌笑语,到处洋溢快乐的音符,因为有音乐为伴的孩子注定不会孤单寂寞。
看着孩子在我眼前一天天长大,就仿佛听到了伴随我长大的校园民谣: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 要等到考试以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罗大佑的《童年》是我那个年代孩子们心里的一道风景。(我最初听到的版本是成方圆唱的《童年》。)他把学生时代的爱玩与淘气,对隔壁班异性的小暗恋,还有不想被管教的心声都唱出来,唱出了无数少年的心声。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盼望长大的童年”
今天终于长大的我,却无比怀念自己走过的童年。
校园民谣影响了一代人,每次听到都会让我重拾童年的记忆。老狼的《同桌的你》,叶蓓的《青春无悔》,朴素的《清白之年》每当听到这样的歌,就感觉自己的童年在昨天,歌声随时可以带我回去,脑海里的些画面是那样清晰和真实。
“天各自一方,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数不清的流年……”无论是自由的灵魂,还是自由的身体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而音乐就是把人带到这样世界的天使,让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与之相契合,在那里得到肆意地释放。童年的音乐虽然与年龄渐行渐远,但是那些生动的符号早已在记忆里生根发芽,即使我们老去它也将一直精彩下去。
音乐会刻画出你真实的样子
当年看《阿郎的故事》,对后面的插曲一直记忆犹新,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结局的画面就会清晰地在我眼前播放,次次让我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我还是一次次想再听罗大佑唱《你的样子》。
当时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偏爱这首歌,后来听到李键的《尘缘》也一样喜欢,我才明白,其实我是喜欢那被刻到骨子里的深情。听到什么音乐便会不自觉地想起与之相关的事,那些饱含深情的故事已经和音乐融为一体。爱听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也反过来影响你,扣人心弦的乐曲,早已印在你记忆里,成了你思想的一部分,左右着你的性格,引导你的选择,你喜欢听的音乐,流露出就你真实的样子。
用耳朵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世界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让它同视觉和味觉一样,体验到知觉的幸福感,形成我们人生的完美闭环。
最后
《聆听音乐》是一本音乐鉴赏类书籍,将历史的叙述和谈话式的表达组合在一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是一本非常难得又用心良苦的书。喜欢音乐从懂音乐开始,希望更多人能走进音乐的世界,和自己的另一个心灵对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介绍:归月
∽?欢迎关注?∽
用就像就像写句子(比喻与拟人)
我是孩子爸爸,为逆转头条上爸爸们不关心孩子学习、被妈妈们集体吐槽的形象而来,我与孩子共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在学校学习,还上着各种辅导班,但是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家庭作业在减少,课外辅导机构直接禁止了,咱们家长只能靠自己来解答孩子遇到的问题,我有一个上三年级的孩子,上半学期她的语文开始学修辞了,对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刚开始总是理解不了,老师已经教过了,剩下的就需要咱们家长出马了。
刚开始我在头条上搜索,得到了很多很专业的回答,看的我也是似懂非懂,比如,有人写:比喻的形式一般是“本体名词+比喻词+喻体名词”,拟人的形式是“本体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对于刚接触语文的小学生,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又来了一堆新概念,脑子本来就迷迷糊糊,现在直接变成浆糊了。我敢说,咱们家长如果不上#头条搜索#,谁也说不出来上面那么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能准确地分清比喻和拟人,所以说,孩子们更不需要听那么复杂的定义了。
如果妈妈们还用这么专业复杂的话语给孩子们讲,估计最后又是咆哮声,孩子们更搞不清楚,孩子爸爸也要受连累被批评不关心孩子学习了,所以作为孩子爸爸,我为了不被殃及池鱼,只能绞尽脑汁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
上面说那么多,只是告诉咱们家长,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掌握。咱们言归正传,先讲方法。
比喻,一般孩子都能理解,句子中有“像”“如”等字,基本就是比喻了。孩子们最容易把拟人判断为比喻,我们从字面理解,拟人就是说非人的做出人的行为或思想,那么,我们用“人”来代替句子中的主语,如果读起来很通顺,就是描写一个人在干什么,那么就是拟人,不是比喻。下面咱们用例子来说明:拟人
风儿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我们将“风儿”改成“人”
人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人唱歌是正常的,所以这就是拟人。
比喻
一朵朵的浪花像一只白色的小狗向我扑来,好像在和我玩游戏。
大部分学生看到关键词“像”就知道这是比喻,但是有些会认为是拟人,里面有“和我玩游戏”的动作。
我们将“一朵朵浪花”改为“人”,变成“人像一只白色的小狗向我扑来,好像在和我玩游戏,人像白色的小狗这不是拟人,是拟狗,说错了,是拟物。
今天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解清楚了,如果还有孩子遇到的其它学习上的问题,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让我们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以后我将把我孩子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也请爸爸妈妈们能够发挥想象力,互相帮助。
伤感哭泣的句子(让人伤到流泪的句子)
让人伤到流泪的句子,句句直戳心窝,说不尽的苦楚
1.就算所有人看着我等着我倒下,就算伤痕累累也要站起来。
2.后来我才发现最令我难过的事情不是你离开我,而是你不快乐。
3.世间情爱,多出自缘分,不问缘由,不知来去。游云行水,日出清流。早已勾勒出人生的脉络,舟行千里,方知江河的浩渺,沉沉浮浮。但总归有一两件美丽的邂逅始于偶然,止于梦乡。有位诗人说的好,流年不言惆怅,也难得欣喜,生命的真正含义不是你经历了几多喜悦悲伤。读懂它的人明晓人生最珍贵的就是平淡。是无常。是舍得。
4.遇到你之后,我知道什么是爱,也知道了什么是痛苦。
5.要哭躲在角落里一个人哭,要笑就面对这全世界笑。
6.我谈过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我爱自己,没有情敌。我过得还可以,不好不坏,不惊不喜,一切只是还可以。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彼此倾心,却因为沉默而错过。
7.无论生活的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
8.用情深至无情,曲终人散空留。
9.你抱着别人笑,我抱着自己哭。
10.多谢你的离去,让我看到那么坚强的自己。
11.曾经无数个时候,白天或者夜晚,身边有人还是没人,我都会不由自主的陷入对你的想念和追忆,那些年的流光溢彩,你牵着我在路上踢着石子走,不懂得回头看看,也不懂得想想未来,你对着我笑一笑,看一看彼此紧握的手就以为完成了所有的天长和地久。
12.一双磨破的鞋,再怎么去补,也找不回曾走过的路。路过,那就是缘分,留下,便是注定。
13.我不在你身边怎么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
14.宁静的夜,给添增了一份孤独,一份寂寞!
15.当心碎了以后,我还在努力拼凑你给我的梦。
16.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回避不是因为惧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候什么。
17.花开有时,谢亦有时,万物有时。怀抱有时,生死有时,聚散有时。美一旦到了极致,便成苍凉。
18.孤独也好至少还有骄傲。
19.有没有这么一个人,迩无数次说的要放弃,但终究还是舍不得。
20.有些人认真的让人心疼,有些人欠扁的让人牙疼。
2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23.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不可以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24.我们无法忘记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么难忘,而是因为我们有多么依恋和执著。当你执著时,连时间也要向你投降。
25.命运旅途中,每个人演出的时间是规定的。冥冥之中注定,该离场的时候,无论多舍不得都得潇洒离开。
26.越是笑得甜美,越发感觉疲惫,最热闹的时候想往后退。
27.那些在你回复“嗯嗯”之后还是滔滔不绝的人,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28.明明当初说分手的是嘴巴,为什么现在心却痛了。
29.倘若世上没有奇迹,那便去创造一个。
30.曾经的是那么的唯美,现在的是那么的落魄。
六国论重点句子(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者: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原文及译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咎:怪罪。疏:粗忽。势:大势、形势。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塞:阻塞,挡住。冲:要冲,军事要道。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乘:乘势攻击。附:依附。障:屏璋。委:托付。区区:小,少。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当:抵当。折:损折。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摈(bìn):排除。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出身:献身。“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疆埸(yì):边界。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用就像就像写句子(存在的本质)
我们疾驰在赛道上,不舍昼夜地待在工作间写字台穿梭在地铁线和停车场。在我们匆忙奔走的行程中,时常,身体表示饥饿,神经说它想要放松,心灵持续呼唤渴望着快乐,就像久旱大地渴望一场金色雨水。
从公元前始,灵魂的血脉就被酒神精神灌溉。“斗酒十千恣欢谑”,“高吟烂醉淮西月,诗酒相留”。大地给予我们酒水,四时节令赐给我们庆典。快乐,为天覆,为地载的,是万物生灵的本能。
但我们时常听不见这些呼唤。奔走在各自的轨迹和赛道,我们总对自己许下这样的蓝本:等我完成了这项工作,就有资格好好睡一觉。此时此刻的我不适合静下心来吃一顿饭,因为我还没做完这个项目。没写出论文的时候,即便我和你一起坐在咖啡馆,即便灯光温馨,热气充足,万物可亲,我我也快乐不起来。
怎么快乐得起来?我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已经完成的那些,有些做得还算好,有些简直是一团糟。我还有许多梦想要实现,我还有许多遗憾没释怀。年岁匆匆,我一无所有。快乐离我还太远太远。
即便在假日里,也不肯停下脚步。不是在奔赴下一场宴会,就是在置身于这场宴会的同时,规划和担忧着下一场宴会的行程。
但是,对已拥有的一切视若无睹,迅速为自己掐灭每一个偶然冒出的快乐火花,认为只有足够圆满,足够优秀,才配得上一场全心投入的开怀畅饮。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是太见外了吗?
一、合理与快乐
通往快乐的路径,明显昭彰地隐藏在当下时刻的每个角落。就像我们想要的答案和启示,其实已经存在于当下时刻,不是在周遭世界,就是隐含在内在心灵。
如此见外地对待自己,不允许自己快乐,忽略可能通往快乐的所有路径,是因为我们为快乐也限定了条件。必须合理,才能快乐。
世间万物,必须合理。快乐需要正当合理的理由,以正当合理的路径产生。在情理上说得过去,被算作合理。在生理上找得到分子和神经系统的依据,也被算作合理。具备了这些合理要素的快乐,才是正常的,而不是“穷开心”和“傻乐”。一个人必须拥有些什么,做到些什么,才有资格快乐,否则,他就是个疯子傻子。
在宏观层面,快乐被归因于社会地位,物质条件,工作职位和人际关系等等。在微观的层面,快乐被拆解为一些神经递质,分属于同的大脑皮层区域。追求人生意义,发挥助人利他的作用,则是人们归纳出的快乐的合理理由中比较轻逸的一类。只有当这些条件被满足时,快乐才会产生。就像方程式,就像程序语句,就像化学反应。快乐是因果规律的部分产物,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现象还要严丝合缝。
总而言之,快乐是需要条件的。快乐,被人们赋予了一套严谨而理性的框架,连快乐的类型,都能和不同的外在条件、不同神经递质依次严谨地一一对应。
二、真的合理吗?
杨定一博士在书中谈及,“合理”具有两个层面——透过脑可以想、可以表达出来的;透过证据可以证明的。一个观念的正确性,需要通过逻辑和实证主义的考验。
是从古代的哲学思辨,到今日的科学研究。人类文明辉煌、悠长、大体量,尽力为我们解答每一个谜题,也将探照灯送往心中最幽微的角落。
所有哲学思辨,是人在进行。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思路,是人在设计。“探照灯”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方式,都是人说的算。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很发达的理论,和超越人性的、纯理性的研究方法,可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我们头颅中有血有肉的脑的思考。口眼耳鼻舌身意为我们接收到各层次的信息,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信息被头脑组织起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现实。
实际上,这个现实,只是对口眼耳鼻舌身意,对头脑而言是合理的而已。它并不是真正的现实。真正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我们所接触到的现实,是由知觉所接收到的。口眼耳鼻舌身,都是知觉的工具,是血肉组成的“探照灯”和“摄像机”。它们接收信息,也歪曲信息。还有其他信息,不能被这些知觉信息接收到,对我们来说,就好像不存在。
用眼睛看,玫瑰是鲜红的。用鼻子闻,玫瑰的辛香是清甜中掺杂苦涩。用身体肌肤触摸,玫瑰花瓣柔软如丝绸,花刺好像荆棘。风吹花叶,窸窸窣窣。然而,玫瑰的全部仅此而已吗?当然不。解剖图揭示了它的内在层次,显微镜和化学标记物展现它动态的内部生命机理。但它们也没能展现玫瑰的全部。也许环绕着玫瑰还有一个无法用现有物理定律描述的“场”,也许玫瑰的一部分可见可触,还有一部分不可见不可触,我们就当它不存在了;也许构成玫瑰的亿万个粒子各自有个“场”,各自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组成部分。因此,博尔赫斯才会在诗歌中写,“深沉的玫瑰,隐秘而没有穷期。”
知觉为我们接收到了信息,也为我们阐释它,阐释成看似合理的“真相”。但关于更深沉、更隐而不显的部分,它一无所知。它所编织出的“合理”阐释,其实一点也不合理。
举个例子,我们对可见的宇宙也知之甚少,宇宙中仍旧有种种天体,我们不知道其诞生机制,演变规律,最终归宿。黑洞没有对任何人展示过自己的全部秘密。而可见宇宙,也只是全部宇宙的一小部分,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大爆炸前的时光,没有物理定律能描述;星光灿烂的宇宙纪元之后将会是“简并态”宇宙,而那也只是个设想,宇宙到现在似乎都还十分年轻。
头脑的作用,将小得不成比例的那一部分‘有’扭曲成人类所能体验到的所有真实,甚至当做全部。
我们的注意被集中在相比于全部真相而言无比细微的一小部分。我们把五官带来的信息加上头脑的注释当做“人生”,就像小白鼠被困在笼子里,它的一生就是在笼子里吃饭睡觉,有时被电击,有时经历一些噪声折磨,有时和其他小白鼠互动,这就是它们以为的世界全貌。
小鼠提出的理论解释,真的合理吗?由人提出的理论解释,又合理到哪里去?
三、合理的快乐:必有一死的低熵体
是谁在界定这一切合理与否?是谁认为必须要合理,才能快乐?
人们认为,样样都需要有解释,就有了世间种种貌似有规律的阐释和说辞。
世间万物,有生有死,随生随灭。“无常”才是世间事物的本性。杨博士以熵增定律为例来讲述这一点。孤立系统的熵总是会增高,世间存有,凡属有序者,皆难逃熵增。万物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无序。
因特定的条件而生的快乐,也难逃消逝的命运。因为“特定的条件”本身就意味着秩序。特定的条件,达标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工作职业,井井有序的神经回路,它们都是低熵体。这样的存有,注定不会长久。
因这些特定条件而产生的快乐,便也是低熵体。有死的土与水无法长养亘古长青的树木。因而这些合理的快乐总是短暂的。
《鲁拜集》中有这样一首短诗,“有人博学多才是学人中的精英,探微钩玄,如明烛照彻人们的心灵。但他们无法冲出漫漫长夜,夸夸其谈一番,复归沉沉大梦。”
整个人类文明迄今为止为“快乐”划下的种种“合理”,不论看上去多么完善宏伟,深邃精微,都是如露亦如电的低熵体。只要是个能说话的人,都能拿过麦克风诉说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和对追求快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夸夸其谈一番,复归沉沉大梦。我们都是木偶,说出自己份额内的话语,而后又被收回到虚空的匣子里。
因而,去探讨快乐的条件,去探讨合理的、有资格的快乐,真的有意义吗?条件死灭得太快,短暂的快乐消逝得太快,还没盛放,就已经枯萎。
金科玉律既不在你我手中,何必长日苦坐,冥想终生?“合理”这个词太过傲慢。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生命都在一点一滴地消磨。“人生的旅队不停地逶迤前行,在欢乐中度过才称得上是人生。萨吉啊,何必为复活日郁郁寡欢,拿酒来,这漫漫长夜也行将告终。”快乐,只为存在而存在。且把对“合理”的执念抛却了吧!
四、一千份半心半意的爱
拿人际关系来举个例子。我们听过一个实际上非常明智的建议:远离伤害和消耗我们的人,远离让我们不快乐的人,不要与他们纠缠,否则,我们的能量就会被他们夺走。
这个建议,从合理的角度上,讲明了非常实际的规律。它守护我们的内心,为我们的快乐和强大祈愿。
不过,从“合理”背后的角度来看,别人其实无法伤害我们,也无法让我们快乐。萨古鲁讲过,当我们和某人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和宁静,实际上,是我们从自己内在创造了这种感受。孤独、疼痛、怨恨和委屈,也是一样。
外在的事情是不具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为它赋予了意义,就像我们在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和故事时所做的那样。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感受,随即假装那是外物给我们的。
事实上,没有人能夺走我们的能量。和伤害自己的人纠缠,真的是把能量送给了他们吗。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把能量给谁。我们只是假装那些能量不在自己身上了。我们被头脑的判断欺骗了,被“合理性”编造出的因果欺骗了。因为他做了这件事,所以我很难过。因为他伤害了我,所以我的能量变低了,我需要疗伤和回血。
怨恨和执念,不一定是让人能量变低的情绪。它也可以守护一颗暂时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灵。杨博士已经在书中提到,情绪是工具,愉快,愤怒,焦躁,在脱离了头脑评判以后,它们都是一样中性的工具。能量变低,是我们被“合理”的故事欺骗了,假装那些能量不在自己身上了而已。实际上,它们一直都在。
“必须放弃一千份半心半意的爱,才能把一颗完整的心儿带回家。”波斯诗人鲁米是这样告诫的。他是诗人,也是个觉者,更是揭露真相、为心灵松绑的人。有条件的快乐,和半心半意的爱异曲同工。想从名为“合理”的骗局中将那颗完整的心打捞回来,就要挣脱这些诱惑。
鲁米又说,“你咬住的鱼钩,也许值五十或六十金币,但那值得你放弃在整片海中畅游的自由吗?”
种种有条件的快乐,就是那价值数十个金币的鱼钩。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一个被你的讨好型人格作风取悦的朋友,一次看似是经你的千辛万苦取得的升职,都带给你短暂的喜悦。
但是,还记得那警句吗?今日你拥有且引以为豪的,就会在明日嘲笑你。是谁,又被这些“半心半意的爱”绑住了,绑在世间,沉溺在梦里,忘记了真相?
五、在“我”与万物背后
书中提及:
万事万物不是连续性的存在,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坚实。
杨定一博士在另一本书《时间的陷阱》中,为我们从量子力学的发现中总结了这一点:当万物被切割至某个特定的大小以下时,它们的形体就全都都消失了。构成万物的粒子不能被准确地找到,粒子的状态无法被准确定义。在这里,万物消解,确定性消失,只剩下悬而未决。
佛家先贤早就阐述过,可见可触的实物,无限细分,分不到一个最小单位,只能分割到一片虚空。
这片量子虚空,虽是虚空,却并非什么都不存在。只是,非物质形式的存在,也是存在。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有能量波动。在宇宙的真空中,也有涨落不定的能量波动。因而“空是远大过“有”的,一切“有”都从“没有”中被吐露出来。“非在”中的这无限虚空当中包含着比“世间”合理更大的合理。
万有、一体,或者说“道”,就像屏幕。我们的生死流转,悲离欢合,是屏幕上的投影。有些时候,那幻影太美丽璀璨,就形成了人世间的“合理”快乐。观看的人伸出手,一直向前伸手,追逐、抓摸幻影,一不小心,就触摸到了屏幕。
这个“屏幕”,是最真实的,处于最深的层次,也在最细微的尺度上。前文提到的那混沌不分却充满生机的迷蒙一片,和这个屏幕其实是相连的。在这里,没有任何条件存在。
口、眼、耳、鼻、舌、身、意,组合成了知觉,知觉被阐释后,被传送给我们。有一个“我”在观察和接收所有这些知觉。
合理的快乐,不论是“合理”还是“快乐”,还是与“快乐”相对的“痛苦”,都是由人在感受,由“我”在定义。“合理”当中的因果,是“我”在承担。
杨博士在《时间的陷阱》中已经教导过“臣服”和“参”,这两点能帮助我们认清“我”,为我们在内心中创造一个神圣的空间,隔开自己与虚幻的“我”的距离。“我”也是一个立足于人世间的低熵体,也是一份“半心半意的爱”。它终将消融,当它消融,我们也会自由。我们会像书中说的那样,“从有限融化到无限”,又“立足于无限观看全貌”。
在这时,无条件的快乐就会浮现出来。
在谈论快乐是否合理、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快乐时,我们关注的是“价值”。低自我价值感,高自我价值感,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快乐。
价值。是谁在赋予一切以价值?是谁在评判低价值和高价值?所以,这里有个“感”字。价值是无限的——存在本身就是无限价值。存在,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是我们用“感”去评判和界定,就有了所谓的低价值感和高价值感。
因此,存在的本质,是喜悦。当“我”消融,真实的喜悦会浮现出来。
以上内容是关于用心聆听音乐的唯美句子和关于聆听的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