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的爱情短句 雪中悍刀行关于爱情的语录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雪中悍刀行的爱情短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雪中悍刀行关于爱情的语录和雪中悍刀行的爱情短句的精彩内容哦。
雪中悍刀行的爱情短句 雪中悍刀行关于爱情的语录
最近热播的《雪中悍刀行》,围绕主人公徐凤年历经磨难,最终成长为北椋王的事情,穿插讲述了侠肝义胆的江湖情、父子间的亲情、男女之间的爱情。
豪情壮志,作为一部古装武侠小说,是自然少不了的情感,但就像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一样,儿女情长在剧中的分量也不容小觑。
剑神李淳罡因误伤了自己爱的人,远离江湖;许凤年与亡国公主姜泥的爱情,若隐若现;徐骁为了吴素,放弃造反,精心培养孩子。
爱情,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精神支撑,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守护。剧中这几句描写爱情的句子,发人深省,读懂了,或许人生就顺了。
01 世间文字八万个,唯有情字最杀人
小说《雪中悍刀行》中写道:“女子无情时,负人最狠。女子痴情时,感人最深。”
的确,就像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两人相处,若只是男子动情,女子早已心有所属,即使男子说得再多、做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这点,反过来也同样适用。
电视剧《当家主母》中,沈翠喜的贴身丫鬟舒芳,一开始倾心于教书先生魏良弓。沈翠喜见舒芳比较害羞,于是便帮她去问了魏良弓的想法。
没想到,魏良弓却说道:“情到深处情转薄,越是情深之人,越是无情无义。一个人的心里,若是有想着、念着的人,旁人纵使有千般好意、万种温柔,他都成了聋子和瞎子,看不到也听不见。”
如果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其实,那个时候的魏良弓,早已喜欢上了沈翠喜,那个知法懂礼的已婚女子,所以对于他而言,心中已经装不下其他的人了。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条情感选择:假如你爱上了两个人,你应该跟哪一个结婚呢?
答案是后者。结合想来,的确如此,既然在爱上第一个人时,心中又住进了其他的人,自然后者对自己来说,才是最令自己动容的。
而一旦明白了自己心中所想,对于其他的人,自然是以普通人相待,因为“世间文字八千个,唯有情字最杀人”。
02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从小生活在徐凤年身边的姜泥,虽然是丫鬟,但过得也很自在。
一把神符,多次刺杀,但从来没有成功过,到头来,还有赔钱。当然,许凤年也会给她赚钱的机会,比如有感情的读书一字一文。
他们两个之间的感情,就在这一来二往中,不断升温。在武当山时,当朝公主打翻了她的菜园子,徐凤年会让对方给姜泥赔礼道歉;在姜泥打算回到楚人身边,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时,姜泥想陪徐凤年走完龙虎山,那个充满危机的地方。
或许,他们两人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书中的这句“情之一字,不知所起,不知所栖,不知所结,不知所解,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后来,在徐凤年命悬一线时,姜泥御剑而来,施予援手,这种的情分,总叫人心心念念,难以割舍。
03 真正喜欢后,才会相濡以沫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最惨败的婚姻是,两人没有感情,却要搭伙过日子。”
这种爱情,在之前的包办婚姻中,十分盛行,那时候倡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当时有很多的男女,未曾见面,就已经结为夫妻,将要相守一辈子。
后来,思想逐渐开放,深受西方自由婚姻影响的徐志摩,却娶了具有老辈思想的张幼仪为妻,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希望,所以他早早和张幼仪生下孩子,便找借口离开了。
而当徐志摩在康桥看到林徽因时,他便被深深地吸引,为此甚至不惜与张幼仪合离,成为了中国离婚第一人。或许只有真正的喜欢,才想着和对方的未来。
就像《雪中悍刀行》的书中所说的:“从不与人开玩笑!真正喜欢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正是一见钟情才对?我想,不是相濡以沫才会喜欢上一个人,而是喜欢上一个人后,才会相濡以沫。”
真正的喜欢,才是相濡以沫的,甚至为了保全对方,牺牲了自己。
04 最苦是相思,最远是阴阳
书中说:“情到深处,知悔不愿悔。人生两苦,想要却得不到,拥有却失去。”
的确,人世间,最难受的就是,原本相爱的两人,天地两隔。
徐骁和吴素便是这样的爱情。
初见时,吴素暴打徐骁,徐骁却认定她会是自己的媳妇。
再遇时,江湖剑道第一的吴家剑冢大小姐吴素,为爱脱离剑冢,徐骁战沙场,吴素陪擂鼓。
但后面那一场战,吴素怀有身孕,为了保住孩子,她拼命守护。她带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徐骁身边时,也绝口不提仇家是谁,最大的心愿就是,徐骁能够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但孩子出生没多久,吴素就走了。
徐骁对吴素的想念,是非常明显的,吴素走后,他从未娶妻;待到许凤年行弱冠之礼的时候,他没有按照礼制,而是给了吴素亲手为他缝制的冠。
相思很苦,但阴阳更难熬。换到现实生活中,异地恋引发的相思很苦,但若是天人两隔, 岂不是更伤悲。所以,能够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好好对待对方,珍惜彼此相处的每分每秒。
05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此言最可恨,亦最可期
男主的大姐,“徐脂虎”,因家族联姻被远嫁江南大族,没想到,风言风语未曾断绝。
但其实,原本的她,是可以拥有属于她自己的爱情,那年,她在武当山遇到“洪洗象”,两人便有了爱慕之意,奈何对方死活都不肯下山,非说到等自己成为天下第一。
这也难怪,后面许凤年去了武当山,见到洪洗象就直接开揍,毫无顾忌。
最后,洪洗象还是为了徐脂虎下山,但却晚了,最终他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他们两人三百年后的重逢。
剧情可以这样演绎,但对于现实生活中,或许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就像父母为了赚钱养家,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为了有更好的生活,错过了陪父母的最好岁月。
后悔是于事无补的,所以,既然喜欢,就去追求,放下心中的执念,毕竟暗恋是没有结果的,迈出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自己不会后悔。
感情上的事情,谁都说不准,遇到相爱的人,或许也就相濡以沫一辈子了,但若是早已有人住进对方的心中,纵使你有千万般温柔,都不及那个人。
请不要在分开时,说“我爱你”,爱这个事情,应该体现在生活中、交往中、行动中,而不是在对方走了,自己整日的夜不能寐,后悔当初没有当着对方的面,说声“我爱你。”
最后,借助书中的这句“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此言最可恨,亦最可期”,祝愿2023年,没有伴侣的,找到伴侣;已经结婚的,婚姻美满。
讨论:关于爱情,你有什么高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遇到拥有有趣灵魂的你~
图/网络,侵权必删
《雪中悍刀行》:这几句经典语录,字字诛心,说透了爱情,说进心坎里了
最美留言句子爱情(好的爱情里)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最好的爱情,那么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最好的爱情呢?
是不是彼此有足够的收入,不用为了生活犯愁,就是最好的爱情呢?
其实,真正好的爱情,不是这样的。
好的爱情,是不管日子过成什么样,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你在我的眼里,都是最完美的。
别人怎么说,你管不了,但在我这里,你就是最完美的存在。
这,大概就是喜欢的人眼里出西施吧。
这辈子,能遇到不嫌弃你,能和你同甘共苦的人,确实不容易,她用真心对你,愿你和你走好未来的每一步,就算前进的路步履维艰,她也不在乎。
遇到这样的女人,你怎么可能不会幸福一辈子呢?
01:你在别人眼里可能很差,但在我眼里你是最好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女人:
当别人抱怨你的时候,对方不仅不帮你,反而和别人一起数落你,觉得你没有本事,嫁给你太倒霉了。
在她的眼里,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只因为你不能给她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她就全盘否定了你。
客观来说,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因为她带给你的,只是痛苦和压抑。
还有一类女人,明明你没那么优秀,但是在她的眼里,你却是足够好的人。
其实,只要两人相爱,苦点、累点与她而言,并没有什么。
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才会幸福。
我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男主和女主是一对卖水果的夫妇,当时正好女主的同学来买桔子,装好了之后,女主对同学说:
“都是老同学,就算了吧。”
同学说:
“可别,你们家日子本来就过得不好,我看还是......”
她还没说完,看了一眼男主,突然意识到自己说的不对,慌忙说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并且递给女主20块钱让她不用找了。
同学走后,女主看了一眼男主说:
“想什么呢?天黑了,我们得收摊了。”
男主说:
“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没本事,可是越没本事,我不得越努力吗?”
他的言外之意,是想晚点关门,兴许还能多卖点。
这个时候,女主说:
“你就是明天关门也就这样了,你在别人眼里什么样我不管,但你是我的主心骨,你要是累坏了,我可怎么办啊。”
女主的一席话,让男主倍感温暖,他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这个时候,正好有个人来买柚子,男主竟然直觉说关门了,不卖了。
女主快速走过来对顾客说:
“还卖呢,别听他瞎说,你要几个?”
说完后白了一眼男主,相认相识一笑,倍感温馨。
有人一直寻找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而这应该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了吧。
当全世界的人都嫌弃你,但是我不嫌弃你,就算你失去所有人的疼爱,至少还有我。
我想,这样的爱情,应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吧。
好的爱情中,可能不会有锦衣玉食,但一定有足够暖心的东西,对方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温暖你。
02:把你放在心上的人,请用力爱
我们似乎总在犯一个错:
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会把他的好,当成理所应当,甚至会肆无忌惮地消耗他的好;当对方心寒了,离开的时候,你又怀念这种好。
就像吴奇隆在歌曲《烟火》里唱到的:
“总是在失去以后,还想再拥有。”
可是,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很多人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就算曾经他特别爱你,甚至会为了你与全世界为敌,但因为你的不珍惜,她也不会再有爱下去的动力。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伴侣把你放在心上,你要做的不是不断消耗,而是用心珍惜。
只有这样,你们的感情,才会更加长久幸福。
以前,有个朋友就不懂得珍惜,因为男朋友暂时没有钱,她完全不给男友面子,经常在朋友圈里吐槽他,觉得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因为爱,男友开始还选择包容,但最后实在包容不了了,就选择了分手。
刚分手的时候,朋友还特别快乐,但慢慢她发现了男友的好,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朋友经常说,如果时光能倒流,那么她一定会好好珍惜曾经的人,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这就如同《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里的至尊宝一样,当痛失所爱之后,才追悔莫及。
任何时候,你都要知道:
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爱上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值得的,就算他暂时给不了你想要的,但只要他肯努力,而你也愿意和他并肩前行,那么一切就都会实现的。
但是,就怕彼此在感情里相互拆台,谁也看不上谁。这样的感情,就算暂时能维持,但也终究长久不了。
因为,当你开始开始拆对方的台时,说明对方在你心里的重量,就变轻了。
说白了,你不只是想拆台,更多的是看不起、看不上对方。
因为看不上,所以爱就变淡了,因为爱变淡了,所以你才会如此毫无保留地当面拆台。
一段爱情里,也许对方给不了你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如果你们彼此真心相爱,彼此满心满眼都是对方,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了。
虽然在别人看来,你们也许爱得很狼狈,但这份独属于你们两个人的爱情里,一定存在温暖你们彼此的东西。
最后,真心希望你能懂得爱,懂得珍惜爱你的人,和对方好好生活。
你要知道,这辈子相遇相爱真的不易,若是弄丢了满眼是你的人,那才是你这辈子最大的痛苦。
作者介绍:
末小北,新锐情感作家,婚姻心理咨询师。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关于婚姻情感困惑的问题,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可以向我提问,期待您的咨询和留言。
最美留言句子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大家好,我是天使兔儿!
很多人都渴望一份完美的爱情,但对于爱情,我们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我们往往会把爱情形容成一种感觉,一种偶然的心动,一种内心的向往。所以大话西游里才有了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我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我们很难给爱情下一个定义,所以会不断地错过、遗憾甚至悔恨,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爱比作一门艺术,他认为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互相吸引
爱情,是一种互相吸引。我们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人,首先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吸引力可能会随之降低,但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些恋人中,这种吸引力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吸引会随着关系的递进而升华,但不可否认,互相地吸引,是爱情中必可不少的一个部分。无论是身体上的吸引,还是精神上的吸引,都要求我们对自我进行管理与学习,让自己不论在内在,还是外在,都处于一种成长的状态之中。
互相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徐静蕾曾在微博上说:“九年多来,我一直有病,你永远有药。”人为什么需要爱情,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都会有脆弱的时刻,希望能够有个人能够陪伴着我们度过生命里这些低潮的时刻。不离不弃不一定是美好的爱情,但美好的爱情里,一定有着不离不弃。
互相理解
我们为什么会需要被别人理解?因为被别人看见,就是我们存在的证明。爱情里,如果没有了互相的理解,那么在彼此的眼里,就仿佛互相成为了一个透明人。因为我们都用自己的想像去构建着对方的形象,而并没有看见TA真实的样貌。当感受到被伴侣理解与接纳时,我们往往也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世界最深切的联结,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互相欣赏
生理上的吸引很容易会随着时间而简单,但精神上的欣赏,往往是需要通过了解而逐渐升华的。如果你看不到对方的优点,那么心里肯定会不断地产生抱怨,而这些抱怨也会经过长时间累积,最后成为破坏一段感情的致命因素。一段感情能够从热恋期走过平淡期,最后进入稳定期,往往就是我们把彼此的关系从互相的吸引,升华成了互相欣赏。
互相包容
包容,是恋人中最难能可贵的!我曾读过这样一段话:“希望我们忠诚彼此,永不背叛;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本,更不是没机会;是因为我们对道德有要求,对欲望有管理,对爱情有自律”。包容是每对恋人而言,是否能维持恋人关系的长久之道。
互相信任
互相成长
好的爱情,应该带有成长属性,好比有人觉得,所谓的“另一半”,无非是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人而已,只要能和自己在一起,都能算作自己的另一半。
但真正的“另一半”,不仅仅是指感情上互相依偎,还应当包括在灵魂上的互相照应,人生路上的互相成全。
《玻璃樽》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只有一半,为了找到另一半而在人世间行走“。
互相激励
好的伴侣,应该是相互激励彼此,相互成就彼此。真正有意义的爱情,应该是1+1>2的能力,有了对方的存在,时光才不会被无味的生活消磨,感情才能在彼此的陪伴中升华。喜欢是克制,但爱是成全。爱一个人不是束缚对方,而是帮助对方成为想成为的人。
关注我@天使兔儿听我品味情感人生。
今日话题:
你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怎样的?来我的评论区留言吧!
最美留言句子爱情(你早晚会明白)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爱就是要赚很多钱,给对方一个安稳的家,过上不再提心吊胆的日子。
本以为,这样就幸福了,殊不知,有的时候,越有钱,反而两个人过得越不幸福。
其实,爱,从来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钱的人未必有爱,没钱的人未必过得不幸福,关键看你怎么定义。
有很多人,没钱的时候过得好好的,等到有钱时,却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简单点就是,我们根本不懂爱情。
真正的爱,从来不会有任何附加条件,也不会强迫对方为自己改变,会尊重对方,而不是把自己想要的,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即使这个人是你的伴侣也不行。
一个人快乐,另一个人不快乐的感情,不叫爱情,只有两个人都快乐的感情,才是爱情。
01:爱情不是改变,而是接纳
恋爱结婚,有的人会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逼迫对方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然不顾对方是否开心,只要朝着目标努力就行了。
殊不知,这只是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你凭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对你来说是一种幸福,但对别人来说,则是痛苦。
因为爱,对方只好选择按照你的意思走,你可能觉得和对方的感情牢不可破,但其实从你逼迫他开始,你们的感情就已经发生变化了。
对于这一点,段子手傅首尔深有体会。
2023年傅首尔25岁,她站在合肥的一天桥上告诉老公,一定要好好努力,未来什么都会有的。
为了这句话,也为了能做到,她把自己活成了啦啦队队长,不断给自己加油,也给老公加油,两人在生活的逼迫下活成了陀螺。
在她的鞭策下,老公卖过榴莲,卖过保险,被别人骗过钱。
很多个夜晚,傅首尔有时候起来会发现,老公一个人在阳台上不停地抽烟,她觉得老公活得并不快乐,觉得非常难过,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第二天清晨醒来,她本来不想再逼迫老公,但还是没忍住,让他继续加油。
她经常回忆起来条件不好的那几年,老公骑着自行车带她去上班,她在自行车上问老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
老公表示,只要和她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日子。
现在日子好了,她觉得彼此之间变了,这样的话老公再也没有说,她坦然老公也许还爱着自己,但绝对不会像以前那么深了。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感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傅首尔想了很多,后来她终于想明白了,这份爱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完全是因为他自己。
做过这段岁月之后,傅首尔终于懂得,爱是彼此欣赏,爱是不强迫对方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对方做出改变,这也成了她婚姻里最大的遗憾。
如果一开始傅首尔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她可能就不会逼迫老公,可能他们生活的没有现在这么好,但也不会变成这样。
02:双向快乐,才是爱的真谛
两个人恋爱,自然是为了追寻快乐,倘若在这份爱里,只有一个人感到快乐,另一个人感受不到快乐,那么这份爱就不会长久。
也许从一开始大家都是快乐的,但如果你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很可能就会不快乐。
诚然,为了心中的爱,他可能不会离开你,也会卯足劲和你一起经营你想要的日子。
虽然表面来看没有什么,但他心中早已开始排斥,只是因为爱还继续忍耐。
不要以为爱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它是会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特别相爱,但爱着爱着就分手了。
每个人对爱都是有忍耐限度的,当忍耐不了了,只能是分手。
对于这一点,从脱口秀演员程璐和思文身上就能看出来。
以前程璐写段子,思文不是脱口秀演员,他们的婚姻非常好,两人也特别恩爱。
但后来,思文说脱口秀出名后,他们的婚姻也出问题了。
在这段感情中,思文想做一个脱口秀演员,但程璐却不想让她这么做,虽然心里不想,但因此还是选择了支持。
正是这份违心的支持,让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最终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尽管他们离婚后,表现得特别洒脱,表示还是好朋友,但是认真爱过的人是很难做朋友的。
任何时候都要知道,双向的快乐才是爱情的真谛,你不会用以爱的名义让我改变,我也不会用爱的名义让你做出牺牲。
彼此只会包容,做到求同存异,也只有这样,这份爱才能更加长久。
未来的日子里,愿你能真正懂爱,不去改变自己的另一半也不要被对方改变,只要能做到这点,这份爱情怎么可能会不幸福呢?
作者介绍:
末小北,新锐情感作家,婚姻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有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可以向我提问,期待您的咨询和留言哦。
六国论借古讽今的句子(每日一文)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1.兵:兵器2.善:好。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5.率:都,皆。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7.完:保全。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14.视:对待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7.厌:同"餍",满足。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19.判:决定。20.至于:以至于。21.颠覆:灭亡。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25.终:最后。26.继:跟着。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29.既:已经。30.免:幸免。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3.斯:这34.始:才35.速:招致。36.再:两次。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38.洎:及,等到。39.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43.向使:以前假如。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45.当:同"倘",如果。46.易量:容易判断。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48.礼:礼待。名作动。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50.势:优势。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54.势弱于秦。于:比。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57.下:降低身份。58.从:跟随。59.故事:旧事,先例。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
2、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3、韩俐华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洵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75-83 .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赏析二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2、吕晴飞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756-758 .
3、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总1242-1244 .
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参考资料:
1、节选自《应用写作》2023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以上内容是关于雪中悍刀行的爱情短句和雪中悍刀行关于爱情的语录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