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冬天寒冷的句子 写寒冷的冬天优美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写冬天寒冷的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写寒冷的冬天优美句子和写冬天寒冷的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写冬天寒冷的句子 写寒冷的冬天优美句子
何时知晓冬的造访?在一夜霜重后,在晨雪初凝时,在窗漏疏风的刹那……四时悄然流转,又是一年冬来时,你对冬的情愫是存在于无言中,还是流露于笔端呢?本期,莫愁整理了一些写“寒冬”的美句,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写“寒冬”的20个文段
1、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
2、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
3、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4、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晴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5、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6、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7、我们希望朔风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澈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藉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有用的。
8、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9、冬天的树,轻轻地,轻轻地呼吸着,树梢隐隐地起伏。冬天的树在静静地思索。
10、到了冬天,色彩艳丽的鸟儿,都扑扇着翅膀南飞了,乌鸦却仍在北方的雪野中挺立着。它那粗哑的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有人间的色彩,不像黄鹂、燕子,虽然叫得好听,但太像天上的声音了,总觉得无限遥远。
11、岁暮天寒,彤云酿雪。
12、冰碎了,入了土,化为水,遇到热,变为汽,碰了山,凝为雨,落下来,复为冰雪又冰雪。
13、冬日的早晨,天空中几朵逍遥的云游过来,鲜亮的阳光射透云层,晨风淡淡吹送,送来清彻的凉爽。幽淡的晨景,意味着永恒的慰藉。远远看见那山,山峦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山体的轮廓勾勒出坦荡柔和与缓慢坚毅,裸露出亘古的宁静与庄严。
14、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15、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6、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17、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罗马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毫不迟疑的尘封了轻盈的过去。
18、骤雪初霁,冬日里的太阳似乎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显得格外地清晰,格外地耀眼。但阳光的温度却好像被冰雪冷却过似的,怎么也热不起来了。
19、夜过早地降临,很快就是冬天,深而冷,像一口井。
20、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报效祖国的句子(铁兵诗文)
原创: 李俊峰
八一军旗红?永远铁道兵
中华铁道兵,山河赞歌声。
征载三十五,祖国印心中。
九州铸忠诚,南北铁路通。
伟人指方向,一腔血沸腾。
钢轨写诗情,苍天可作证。
辟山就开路,填海显雄风。
芳龄正年轻,终生交军营。
艰辛脚下踩,春夏与秋冬。
高奏东方红,频传捷报声。
长空舞战旗,铁血中国梦。
部队军改工,华夏留美名,
报国凌云志,赶考新长征。
兵心永驻
告别家爹娘,卫国保边疆。
铁兵军旗舞,绿色是荣光。
林海资源矿,兴安有宝藏。
钢铁大动脉,亥铁来承担。
队伍向太阳,使命不能忘。
生死无所惧,铁路通四方。
军旅情万丈,将士忠于党。
举杯庆胜利,巨龙腾东方。
军魂?铸胸怀
戎装进营房,一身绿军装。
几度芳华美,使命来担当。
肩上的行囊,伴我走四方。
退伍不逊色,永远是栋梁。
苦辣酸甜尝,正气树形象。
军魂常牢记,季节秋叶黄。
甜梦总怀想,八一军旗扬。
不忘战友情,凯歌更嘹亮。
铁血注胸膛,长征不能忘。
终生是个兵,壮志放金光。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东方红,五湖四海好心情。
同舟共济创伟业,高歌中华写文明。
六中全会撼长空,热血沸腾奔前程。
挥笔描绘神州美,赶考上路新长征。
三师情
涛涛林海战旗红,巍巍兴安铁血浓。
千锤百炼军营美,兵魂永铸子弟兵。
逢年春夏和秋冬,转战四方心相通。
一四三五钢轨迹,心心相印三师情。
亥铁老兵
脚踏兴安意无声,举目林海夜长明。
半个世纪军营恋,甜梦思念战友情。
转战南北写忠诚,三十五载铁道兵。
五十二条铁路网,九洲华夏东方龙。
(作者李俊峰原铁道兵三师14团)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服从领导安排的句子(在职场)
说实话,如果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职业素养,公司管理也足够正规,大家都按既定章程或流程推动工作,领导和员工各司其职;员工考核及评估也严格按公司制度公平公正的执行。这种情况下,员工与领导之间确实不需要刻意搞好关系。
但问题的复杂点在于,很多公司大氛围混乱不堪,各级管理层风格各异,喜好不一,水平不同。很多时候表现出来就是,等级森严,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又不足够尊重员工……
这就非常难处理。
很多正直认真的人只能换平台,但发现很多公司,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好,换了几家后,也只能选择忍受。
所以,在当下,几乎所有企业管理都不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那些高度内卷的企业,跟直属领导处好关系就显得很重要,毕竟只要这个工作还在,就不可避免的有交集,也只有搞好这个关系,工作才能顺畅开展。
但要正确理解领导与下级这种关系,处好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1.先说说,按正常的职场游戏规则内,之于领导,下属应该做的。
执行:在职场,下级服从上级并执行上级的合理工作安排,这是基本游戏规则,但这不代表盲从,下属也可以通过对上管理的方式,让上级改变一些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汇报:在职场,下属需要阶段性,或项目本身独特要求,及时反馈或汇报工作进展,这是下级的义务。
职业:个人遵守职场的基本游戏规则,敬业、正直、认真、担当。
主动:下级之于上级,要多主动,不能总等着领导找自己;毕竟领导是一对多,势必涉及精力分配的问题。
简单:工作就是工作,不对领导的安排做其他解读。很多时候,员工经常去对领导的工作有各种解读,他是不是想整我?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他是不是在暗示我什么?……甚至看员工的一个眼神都能带来各种解读。这种可以完全解读为庸人自扰,他即便就是有这个意思,员工又能怎样?你能去找领导验证吗?虽然很多人这么做过,领导也是一头雾水,我有这个意思嘛?这种反而把原有简单的关系搞复杂了。
整体而言,下级正常的范围内,做好本身自己应该做的,其实,这对于领导而言,已算是合规的下属,职业度而言,也已是较高的分数,这就基本可以了。
2.跟领导搞关系的误区。
谄媚:一味的曲意逢迎或溜须拍马,甚至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假,无论怎样,在个人职业生涯里,这都不是加法。
争宠:把领导视若神明,各种邀功争宠,极其在意领导对自己的看法,即便领导再厉害,这也不是正常的心态。
送礼:给领导或家人各种形式的送礼;这种无论是对领导还是个人,都是很低层次的事,虽然大多数时候很有效。
棋子:甘当领导马前卒,任由摆布,毫无思想。
盲从:听从领导一切安排,毫无是非观念。
很多人会以为,只要对领导不断说好话,送礼或听从领导一切安排,这样就必然会得到认可或就能跟领导处好关系。很多人也会认为,只有这样的人在职场最吃得开,须知,这样真的不算是情商高。真正情商高的人,会首先懂得守护好自己。
跟领导送礼,搞不好就是行贿罪。
3.职场发展的最佳路径-领导角度。
对领导处关系,最核心的就是成为他业务上正向的得力干将,能力强又低调,情商又高,这样的下属没有哪个领导不喜欢。
即便再想对领导搞好关系,没能力,他也只能把你当成一个小催吧或小跟班,不可能给你任何真正的好机会,甚至都不会高看你一眼。
其实能当上领导的都清楚,无论本人多么不堪,如果他这里能有真实的业绩可让其去他的领导那里邀功请赏,他也一定乐享其成,这确实是其最大的功劳或筹码。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也正就像我们看影视剧的大奸臣,他们其实也很重视人才的价值,只是在不能为其所用时才会被迫将其毁灭,在此之前也会想法设法的拉拢,也就是说,只要是人才,领导又觉得自己能掌控,没有谁不需要。
所以,与其挖空心思去讨好领导,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尊重都是凭实力获取的,而不是其他。
友好相处的句子(任何一种关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老伴儿风停夜泊
情感话题解读,带您走进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忧人,但你要懂得放过你自己!
文 | 风停夜泊
原创 · 抄袭必究
任何一种关系走得太近,都会是一种“灾难”。
关系,是为人处世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词汇,更是每一个人内心一把无形的枷锁,将自己牢牢拷在“关系”圈内。
关系相处、维护,要怎样才能使彼此都倍感舒服呢?
儿时的伙伴,我们是从彼此交换一个笔记本开始,成为了“好朋友”的,基于这样的关系,我们之间便做什么都不分彼此。
依稀记得母亲当时告诉我说:
“好好在一起玩耍,但别太不把自己当外人。”
当时不光是没理解母亲那句话的真正意思,还深觉母亲太不了解我们的情谊。
直到我们上了初中,彼此成绩的落差,小伙伴不再像从前那样友好,认为我在藏着心眼学习以至于成绩比他优秀,从那天起我不再好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可小伙伴仍然没再理我。
只是期末成绩出来时我发现伙伴名列前茅,而我的下滑成绩在他看来是一种“活该”的结果。原来,我对于他来说并不曾是真的朋友。
因为,真朋友不会这样“刺伤我”对吗?
我们用“笔记本”交换来的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了,后来我才懂得,母亲说的不把自己当外人有着两层深刻的含义:
- 1:与人相处要有界限感
- 2:到任何时候都别太高估自己在他人内心的位置
走向社会以后,越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并且对于任何关系的拿捏也日益成熟,像是儿时的笑话几乎没有上演过了,而母亲这样的“关系相处”之道,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适用。
所有人包括你也包括我,都期盼着有一层关系能够伴着自己长久下去,能够在彼此相处中温暖备至,只是我们期盼这样的关系却不能过于禁锢这样关系的距离。
我们既不能被动的让这种关系扰了自己内心不得安宁,也不能基于这一种关系的基础上,给他人添忧,与人相处,要通晓“远香近臭”4个字。
任何人、任何一种关系,走得太近,都要切记“远香近臭”的结局。尤其如下常见的几种关系,一定要保持合理的距离,时刻拎得清:
亲人关系:
你知道吗?亲人关系到最后都会是亲戚关系,亲戚关系又可分为远近亲疏,有的远方亲戚走动的要比直系亲属还要亲密,有的远方亲属干脆不来往,而直系亲属也只是在“大事小情”上才能得见。
但带有亲人关系的亲戚关系,最容易在相处频繁密切中产生“道德绑架”的现象。
“我们是亲人、这么近的亲戚,你帮助我是应该的,可你为什么不帮助我?我需要你鼎力相助可你为什么不帮我?”
即便是亲人为基础的亲戚之间,也有各自的日子要过,谁都不可能成为一个随时可以守护亲人的神。
时刻拎得清,拎的是“知晓自己的日子自己拿捏,过好过坏是完全靠自己掌握,即便是有时候真的需要亲人身份出面的时候,也该懂得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
没有谁生来就是为了亲人关系而存在的,而亲人关系最好的相处方式是远近相宜、有一定距离感。
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一直被喻为“天敌”,婚前相处时总会展现出彼此最友好的一面,相互体现的都是“明事理”,身为儿媳也会非常有信心在婆媳关系中能够处理好各项“误会、矛盾”,然而越是这样自信的人,越会给自己重磅一击。
婚后的婆媳矛盾总是防不胜防,一句话、一顿饭、一个眼神、一种习惯都可能引发矛盾。
由于婚前的婆媳关系过于亲密,导致婚后矛盾出现时“我以为你还不错”、“我真是看错了你”等等的话第一时间涌出。
千万别指望婆媳能够像母女一样相处,更别指望婆媳能够成为朋友一样坦诚相待,两个人不过是桥接在共同的男人,为了共同的男人而建立的一种关系罢了。
通常,婆媳关系最好的解释是“社会合作”关系,为了能够把正确的爱传递给共同的男人,在爱的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和谐,便是彼此共营的最终目的。
婆媳关系从前走的有多近,后来矛盾爆发以后就会有多强烈,付出真心多的人就会有多伤心。
婆媳最好的相处方式是“有界限感”,不过于亲密、不过多关心、不过多参与对方的生活,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保留最好的距离感才能收获相对和谐的共处生活。
朋友关系:
纵然朋友分为三六九等,但也同样需要有着彼此适度的相处距离,并非是朋友就可以真正做到亲密无间。
朋友之间所谓的“亲密无间”一定是有保持清醒的自我留白,再好的朋友总借钱、合伙创业时,就会晓得并非是完全的零距离。
尤其,有些人把朋友关系建立在夫妻关系之上,破坏了自身的夫妻情分或因自身的“为朋友好”造成朋友夫妻反目,这样的关系到最后都只有一种结局:老死不相往来。
越是亲密的朋友越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不平衡,再好的朋友,也会因为过于亲密相处中,偶有误会造成变淡或断了联系。
朋友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整日在一起行酒作乐,也不是形影不离,更不是彼此之间毫无隐私,而是即使不常相见仍然会想念,一方有事另一方尽力而为的帮忙,哪怕差强人意另一方仍会感恩。
真正的朋友互损不翻脸也要讲究分寸感,真正的朋友亲密无比也会时刻有界限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除了夫妻关系以外,任何一种关系必须保持有效距离,否则关系越近就会有越多的期盼,期盼越高就会在某一瞬间失望越大。
关系相处中,保持距离的方式、不道德绑架的感恩,反倒会让彼此舒心,相处也会越持久,这便是“远香近臭”。
如果你想亲密无间,和你的另一半亲密无间吧,如果你想很多期许在自己全力付出后得到回报,那就把这样的付出投放在自己的另一半身上吧。
往后余生,只有你的另一半和你能够走到最后,珍惜那个你敢天长地久他/她便敢生死相惜的人吧。至于其他的关系,再亲密都别忘了给自己留白,你才不会在与其相处时突发失意。
—End—
话题讨论:你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吗?欢迎留言聊聊。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注,欢迎大家把关心的话题写在评论区,我会作为后续选题,希望创作出更多大家喜欢的内容。创作路上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会继续加油的!
出师表重点句子(三国志)
诸葛亮
有人质疑诸葛亮,写出师表句句都提先帝,是否眼中无主君;表文看似情深意切,实则处处在说刘禅的过,非人臣所为;废李严,打破官场平衡;“事无巨细,悉决于亮”,实则大权独揽,擅权专政。频繁征战,出师未捷身先死,劳民伤财只为成全自己的忠名。
历史上令人闻之动容的表文,经过几百年后的解读,成了诸葛亮给世人作的一场秀。
会这样以为的人一定没有读懂出师表。不信么?我们一一来看。
一、首先我们得理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要给刘禅写这么一篇言辞恳切的表文。
01、内忧外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说得很明白,刘备打天下,搞到一半自己把命丢了,留下个烂摊子给他,而且现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就是说天下是三分的状态,但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诸葛亮出师就是为了解决外部问题。但问题是诸葛亮走后,益州内部怎么办?这让他很忧心!为什么?益州状态很糟糕啊,为什么糟糕呢?
刘备
这就要从刘备进益州开始。刘备的益州是从刘璋手里抢过来的,而刘璋的益州又是在东汉乱了时从益州本地人手里弄过来的。
所以目前的益州就有三股势力:益州本地集团,刘璋的东州集团,刘备的荆州集团,一个小三分的局势。刘备在益州并不稳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司被前董事长搞烂了,又一任董事长接手,那问题肯定很多啊,以前留下的人不服又不能全部清走,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清走就会乱掉,公司都得跨掉。这种情况下,你去接手,并不是和平交接,你是抢过来的,别人肯定不服,肯定会想要抢回来啊,如此你在这里面要和两股势力较劲,一不小心就得被弄死 。
这么严重的情况,刘备尚且处理不好,刘禅一个小孩子能做什么呢?
02、刘禅不懂事
诸葛亮劝谏刘禅时说: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为什要说这些?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都是解决问题向的。为什么要解决问题?说明问题存在,就是刘禅平时处事存在问题,还是很严重的问题,严重到诸葛亮都不放心离开,必须反反复复唠叨刘禅才可能会改正的问题。
刘禅
那么刘禅都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1、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
刘禅他一个皇帝整天说自己不行,事情他顾不过来啊什么的,影响多不好。一个国家,首先皇帝就应该一马当先,恢宏志士之气,做臣子的才好鼓起干劲干啊。
试想一下一个公司,领导都没干劲了,领导都老退缩说自己不行,下面的人还怎么干啊?
2、宫中府中,不是一体;陟罚臧否,有所异同 ,存在偏私,内外异法。
刘禅他不仅仅是妄自菲薄,他还偏私,内外异法。怎么呢? 那就是这个宫中府中的事他本来应该是一体的。
宫中自然就是刘禅管的宫内事,可能这些小太监什么的都惟刘禅马首是瞻,看上去听话也乖巧,也就恃宠生娇。而府中就是诸葛亮管的这些人,可能皇帝看着就不是那么个味儿。有点我的人和你的人的感觉,我自然要更偏向于我的人。你的人犯了事,那就是找死,我的人犯了事,就马马虎虎遮掩过去了。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每个人都有偏私的。但是事实上干实事的都是府中人,再加上益州内部又是这么个虎狼环视的状态,那是险中求生,你皇帝还不公平待人,谁愿意跟你做事啊?
3、亲小人,远贤臣。
而且刘禅他还亲小人远贤臣。蜀汉时期最大的小人要属太监黄皓,可以说后期刘禅就是宠信黄皓才导致蜀汉灭亡。而诸葛亮在的时候,是规劝皇帝亲贤臣远小人的。可见刘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亲了小人。如此君主,哪个共事的能心服呢?如果没人管着刘禅,保不齐他就听了谁的一言半语做出什么危险的事情来。这诸葛亮在前面打仗,他来个后院失火,岂不是釜底抽薪。
二、其次,诸葛亮举荐人才,夹带私货,实用心良苦。
我们从上面分析知道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很危险的政权,因为根基不稳,地头蛇盘踞。而刘禅还不具备一个为人君该有的能力与远见,甚至善恶,公平都还做不到。诸葛亮是十分不放心的!那咋办呢?只有乘机给皇帝身边安排些有用的人,把益州的事情安排妥,他才能放心上前线。
诸葛亮
所以他出师表没有谈战争路线,也没有交代作战计划,他千叮咛万嘱咐都是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他甚至都不要他做什么决策大事,你就给我远离小人就烧香拜佛了。
诸葛亮首先给宫中之事安排了一下,把刘备去世时给刘禅留的那些人,比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举荐给刘禅。因为刘备看人的眼光是很毒的,他选的人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他让刘禅多听这些人的话。宫中的事情要事无巨细地和这些人商量。只有这样他才放心。
当然刘备当时选拔人的时候考虑不到太远的。而诸葛亮此时要考虑到更远,他得做最坏的打算。所以,
他又给刘禅举荐了一个府中人,就是向宠。他走了,就安排向宠打理营中之事。他后面还夹带俩私货,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陈震和蒋琬两个人举荐给了刘禅。安排蒋琬基本是提前为自己安排后事,防止自己有一天一命呜呼的时候,有人能稳住大局。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对的,这两人后来也确实都为蜀汉鞠躬尽瘁了。
三、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不仅夹带私货,他还老提先帝,为什么呢?
诸葛亮一篇出师表“先帝”二字出现了十二次,“陛下”二字仅七次。这是不正常的,现在这个主上是刘禅,可你一个臣子为何句句都提先帝?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诸葛亮虽是两朝元老,可先帝已成过去式了,你诸葛亮就应该以我刘禅马首是瞻。
然而,不可能,在诸葛亮这里,甚至在蜀汉,刘备这个先帝都不可能是过去式。
刘备坐镇图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01、提先帝,因为心中念先帝的恩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疏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你看:先帝打江山干到一半就把命给搭进去了,所以这江山是不稳的。这个时候刘备把刘禅这个遗孤连同蜀中一堆烂摊子全都交给诸葛亮。更何况刘禅当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诸葛亮他那么能干一个人凭什么要扛下这一堆烂摊子?
那些还在拼命干活的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又是为什么不屑于内忘身于外?
只有一个原因:
“追先帝之疏遇,欲报之余陛下也!”
古人对于知遇之恩那是倾尽全力,舍身忘死来报答的,诸葛亮就是这样子的?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也诉过苦: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他的意思就很明白,他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跟着刘备,而且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够尽心那种。诸葛亮是这样,跟着刘备的那些人也是这样,心里念的都是刘备的知遇恩情。
试想一下刘禅不是刘备的儿子,赵云会宁愿把命搭上也要千里护送他么?
所以很简单,正是因为念着刘备的恩情,他们才要拥护刘禅这个少主,以尽心竭力护住刘备打下的这片江山的,这些人都是有情怀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殷勤叮咛刘禅赏罚分明,信任这些老臣就是为了不让这些忠心的臣子寒了心。
同时愚儿觉得诸葛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反复提先帝之恩,也是为了提醒蜀中臣子不要忘记先帝之恩,好好干活的意思。
02、提先帝,为了给刘禅施压,煞费苦心
我们从出师表里几次提先帝模棱两可的状态,可以看出诸葛亮提先帝,实则是借先帝的名头来给刘禅进谏的。
刘禅
比如,他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的时候,说: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适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几件事情,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些诸葛亮的小心思了。
比如第一句“以光先帝遗德”,这遗德是什么?开张圣听。可我们知道,先帝其实不怎么开张圣听。他都不太听诸葛亮的话,总是一意孤行,才会死在白帝城。诸葛亮这时候就是夸大先帝,来劝谏刘禅,让刘禅多听听忠谏之言,莫步他老子后尘。
将军向宠这里也是诸葛亮玩的文字机巧。因为刘备只是夸了一下向宠可以,并没有要提拔他重用他什么的,是下面人根据他的话接下去选了向宠做督军的。诸葛亮这时候要把向宠举荐给刘禅就用先帝来推了一把。
然后最后他说,“先帝在时论此事”这个,史书没有记载,先帝也不可能老跟诸葛亮讨论先后汉之事,因为刘备压根就不是尊先后汉的人,他就想当皇帝。所以这段小故事极有可能是诸葛亮编的。目的就是将他认为的贤臣举荐给刘禅。以先帝的名义,让他亲贤臣,信贤臣。一片拳拳之心都是为了让刘禅多多识人重人。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猜测到刘禅平时是听不进逆耳忠言的,否则诸葛亮又何必事事抬先帝呢?从刘禅后面重用宦官导致亡国就知道诸葛亮的话他也没怎么听。
如此还有人质疑诸葛亮用心,是真的不懂诸葛亮也不懂三国、蜀国是个什么形势罢了。
那么基于上面分析,我们来看看这些质疑诸葛亮的点是否成立。
质疑诸葛的基本基于以下几点:
01、乘机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人,就是为了控制皇帝,独揽大权。
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诸葛亮为什么要给皇帝举荐人才。绝对不是为了大权独揽,这点就不废话了。
02、废李严,排除异己。那么,李严不当废?
李严是谁?
李严
他的身份比较杂。他先是刘表的人,之后又到益州投奔刘璋,刘璋败了之后他投降刘备,又在刘备手下干活。也就是他在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混得都不错,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但绝对不是个忠诚的人。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李严也在场,他把李严安排给诸葛亮做副手,刘备当时当着李严的面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就是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有绝对的权力,他的权力大到可以废立。虽然其中有敲打诸葛亮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告诉李严:“不要搞名堂,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集团对益州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人只可辅佐,不得挑战。”
但李严做了什么呢?
诸葛亮北伐安排他去送军粮,结果他因为大雨延误了时机,就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他又提前跑回蜀中跟刘禅说,诸葛亮只是暂退诱敌。后来诸葛亮带兵撤回来了,他就指责诸葛亮北伐不利。当然,最后李严的小伎俩被拆穿了。
诸葛亮在给蒋琬、董允的信里说: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
就是说陈震(孝起)原来说李严(正方)是个巧诈小人,诸葛亮觉得这种人不去惹他就好,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像苏秦张仪那样可恶。
苏秦张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是为了自己私力把秦和六国操纵在自己手上,拿天下做棋子的人。
李严为了逃避延误军粮的责任,在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玩弄机巧,不是苏秦张仪一般作风么?
这种人不废留着祸国殃民给自己使绊子么?
如果这叫排除异己的话,那诸葛亮还凭什么帮助刘禅治理蜀汉?
03、诸葛亮心里只有先帝,没有刘禅。
这点倒是真的,为什么呢?前面说得很清楚,刘禅这时候尚且没有一点自信。不然为什么会有扶不起的阿斗这么个说法?
刘禅
刘禅他倒不是扶不起,他是耳根子软。诸葛亮在的时候,可以扶他一扶,诸葛亮不在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耗国的状态了。诚然,诸葛亮死后,蜀国还存在了几十年时间。但基本上归功于诸葛亮前期打的基础。有人说他最后念着张飞关羽等的功劳,重用他们的后辈。但这恰恰是看亲缘关系不看能力的表现。等到刘备、诸葛亮留下的那些臣子一个个死掉的时候,蜀国基本就靠地势在支撑了。
等到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的时候,蜀国亡国之势,势不可挡。
所以,这样的刘禅,还可以说他没有诸葛亮也能成事?
诸葛亮实在是冤啊!不是诸葛亮婆妈,是他必须婆妈!不然,益州疲弊,内患重重,他没法安心出兵北伐啊!
#三国人物##诸葛亮##刘禅##「闪光时刻」主题征文第二期#
以上内容是关于写冬天寒冷的句子和写寒冷的冬天优美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