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 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国学综合

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 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黑暗末日围观:℉更新时间:05-20 11:1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和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 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 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文|柳七公子

导语:

有一个人牵挂是幸福的,在心中牵挂一个人是幸运的

生命里,有一个牵挂人,和一个牵挂我们的人,都是一个人的造化和缘分。是前世500年修行,换来的。

人活一世,有人牵挂,和被人牵挂,都是一件值得幸福和骄傲的事情。

毕竟,世界很大,人海茫茫,有人牵挂与被人牵挂的机率并不高,无论亲情与友情还是爱情。

牵挂是一个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惦记,是是无边的等待,无言的思念和期盼。

牵挂一个人的滋味,令人柔肠百转,每一个细胞都在涌动着,每一根神经都在挂怀。

牵挂一个人时,放不下,剪不断,丝丝缕毕,千纠万缠,牵挂是一种无言的痛。

被人牵挂的滋味,心里暖融的荡漾着甜蜜与幸福。

有人牵挂,梦里都会笑醒。因为被别人牵挂,心里总是外溢着幸福,写在脸上,刻在眉尖,令人欢喜颜开。

于亲情而言

自从我们背上行囊离开家,外面求学、工作,我们就成了父母心里最深的牵挂。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不为人父母,永远不能设身处地地体味那种牵挂儿女的滋味。

只要孩子在外面,父母的人就没有囫囵过。总是担心TA胖了还是瘦了,在外面住得习惯不习惯,吃得好不好?能不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在家时那么任性,和同学朋友处得怎么样?

工作后,能不能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个月的薪水够不够花。

这些都是父母在电话里永远叮咛和询问不停的话。

虽然,他们离得远,真的什么忙也帮不上。

可是,这些都是要一一汇报讲清楚,他们才可放心的。

于朋友而言

现在的社会,物欲充斥着,生活节奏太快,大家都很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

不是那种知交的朋友,来往的人也不多。

曾经年少时的闺蜜、好友,多半在不同的生活浪潮的洗涤下,顺着小河漂走了。

还能有人牵挂着,时间久了互相联系一下,心里也是温暖的。

真的朋友无论相隔多远,他都会牵挂着我们。

逢年过节送上问候,久不联系,关心你身体好不好工作顺利不顺利。

网络时代,能在微信互相联通,及时移动两地也是一种幸福。

社会的喧嚣和忙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和疏远。越是稀有,朋友之间的情谊愈发显得弥足可贵。

于爱情而言

互联网的发达,各种聊天软件的风靡,让越来越多的感情碎片化、快餐化。

很多的感情来去如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仿佛南柯一梦。

而有些只是沾染了感情的色彩,其实算不上为一种感情,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情愫。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容易陌生与疏离,很多的感情经不起岁月和时间和推敲,便在不经意间褪色淡去。

所以说,不管相隔多远,生命里总还有一个人在牵挂着,真是一种温馨和别样的幸福。

有些人,来到生命里,本无所欲也无所求,只是恰巧遇上了,就结一段尘缘,于是两个人就两两挂牵。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谁也不能逃开命运和规律的束缚。

可是缘分这种东西,总是在不经意间君临。缘分到的时候,我们双手拥抱,珍惜缘分,呵护缘分。

世上的感情都有它的保质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两个人互相牵挂,互相有情有意,这便是永远。

至于,天长地久、海枯石烂那不过是爱情里的誓言。

一般来说,誓言就是谎言,而且是实现不了的谎言。因为此情此景此时,它是真的,时过境迁,都是假的。

心里有牵挂,生命里有羁绊,心底荡漾着柔情万缕,纠缠着万千情思,剪不断,理还乱,牵牵绊绊,令人相思断肠。

结语:

所以,无论是我们牵挂的人,还是牵挂我们的人。

大家都能在缘分正当时的期限内,能互相问候,遥遥挂怀,在忙碌的生活之外,还能想起远方有一个人。

无论我们牵挂他,还是他牵挂我们,那都是这一生的一笔财富。

真的,有些感情,有些等待,有些牵挂,过期不侯。

最大的幸福,就是我牵挂的人,刚好也牵挂着我,彼此即使身居两地,也能两两牵挂两两相得。互动着的牵挂默契与融合,唯美亦动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柳七公子,另用笔名柳如眉,山东省作协会员,已出版作品《萧何的奋斗笔记》《待我相思放下,许你浪迹天涯》《最美流年遇见最美古诗词》《一宵冷雨,半世浮萍:纳兰容若词传》等作品。喜欢我的文,欢迎点赞关注。

爱情在物质面前的句子(如果时间能重来宁愿一开始就做个物质女人)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本不想去看的,但被朋友拉着一起也就去了。然而看完后的我却是泪流满面,或许是我泪点太低,也或许是女人都太过感性,片中的剧情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爱情。

但也就是如此感性的我,2年前我狠心的甩掉了相爱了快六年的男友,甩掉他的原因很现实,因为他没钱。

可能很多人会骂我物质,骂我没良心,但结婚真的不是谈恋爱,尽管我们的日子已经过的很像老夫老妻了,但婚后各种巨大的开支依旧让我退缩了。

初识我们都是懵懂学生

其实我们算是早恋,也都是彼此的初恋。

初中那会儿,我们是同桌,关系处得很好,他很阳光开朗,也很有责任心,每次有什么事儿都是他帮我扛。

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对他产生过任何的男女感情,就觉得是玩的比较好的朋友而已。但事实证明,老天想让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有许多种办法。

初三的时候,我突然被全班孤立了。因为有不对付的女生在班上造谣说我偷了她的东西,说的确之凿凿,还拉上了一堆女生在全校散播。

很快,我就被孤立了,不论走在哪里总是会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那段时间是灰暗的,因为没人相信我,曾经的朋友也都因此而远离我,像是躲瘟疫一般。

但他没有,他依旧站在我前面保护我,像是从天而降的白马王子一样,别人不和我说话,不和我玩但他会,当时的他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只有他会相信我,会倾听我的烦恼。

后来我们又考上了同一所高中,我们之间的感情好像也有了质的改变,很多东西都好像随着年龄的变化在悄悄的改变着。

他折了一万多只千纸鹤向往表白,红着脸拿着过超级大的盒子,站在我的面前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后来只是把盒子往我的怀里一塞,说了句“盒子里有纸条”就走了,那个时候好像每个男生在追自己喜欢的女生时,都会做一些特别傻,但又特别用心的事情。

那一万多只千纸鹤我拿回了家,对父母谎称是班级活动大家一起折的,然后我就发现每只千纸鹤上都写了字,都是一些祝福的句子和非主流的情话。

也就是这一次表白,让我们俩正式的走到一起了。

但我们对于情感依旧是懵懂的,只知道我喜欢你,你喜欢我,所以我们对彼此都很好,都很真心。会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漫步在校园里,一起放学回家,但我们做过最出格的事情就是牵牵小手了,第一次牵手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手掌心的汗水。

从选择不同的时候我们或许就已经分道扬镳

高中毕业后,我并没有选择念大学,因为成绩不大好,所以就早早的出了社会。而他父母希望他念一个不错的大学,尽管他也没考上好的大学,但他的父母还是送他去念了一个三流的大学。

我们的人生好像就是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懂。

我选择了工作,他选择了念大学,但我们依旧还是在同一座城市。

所以周末休息我们还是能见面约会,而且我们的感情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好,好到他提出让我搬出公司的宿舍,在外面和他合租。

当时我是犹豫的,因为刚刚工作的我,每个月就只有一千八的工资,而他还只是一个学生。但他当时说,他会去打暑假工,房租这块儿不用担心。

我信以为真的开始四处找房子,最后房子找到了,但房租是我付的,因为他对房租的时候只字不提,我也不好意思主动去提,而且他也就周六周天住两天,找他要房租实在是不合理。

就这样我们就算是同居,住在了一起。

刚开始住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爆发了很多的矛盾,因为住在一起了才发现原来对方,有这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私下小癖好。

磨合了大半年后,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慢慢的稳定了下来,我上班挣钱养家,他上大学。

这段日子其实挺开心的,可能是我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可能是他还在上学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思考,总之我花钱养他,养的心甘情愿。

人长大了,思考的事情也就多了,烦恼也就多了

最大的矛盾是他大学毕业了,大学毕业后的他去了学校安排实习的工厂上班。虽然他不想去,但碍于学分问题还是去了。

依旧在同一个城市,这样我们两个人都在上班了。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每个月大概四千块的工资不知道怎么就自己悉数花光了,没给我用,也没用于家里的生活开销,更没有承担一丁点的房租。

我当时心里有过一丝丝不舒服的感觉,但碍于面子依旧没有向他开口。

后来他实习结束,也顺利毕业了。但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该做什么样的工作,而我那段时间也因为身体不适,不能经行高强度的工作而辞职了。

辞职后的我才彻底的清醒过来,原来我以为的小家,缺了我的收入是如此的不堪重负,甚至是无法运行。

虽然我有一些存款,但这些存款用于治病和日常开销后很快就见底了,然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依旧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感觉,天天在家里打游戏。

可能是女生天生就比男生成熟吧,那个时候的我,真的每天都在焦虑,每天都在思考这段感情,和这个男人对自己的意义。

当我在努力的时候,他在玩,当我承担起生活的压力时,他依旧在玩,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直接和他摊牌了。

我们大吵了一架,我提了分手,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我提出分手后他立刻向我下跪了。他哭着求我,让我别离开他,我们相恋了这么久,他下跪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心软了。

这个事情后,他也出去找工作了,但找了一份实习期只有800块钱的工作,我的心里其实很不满,但他能出去找工作已经是最大的进步了。

后来工作了两年,他的工资依旧才3000块钱,依旧是雷打不动的级别了。为此我们又开始吵架,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了,而我的父母也不赞同我们这段感情。

物质上的门不当户不对,和精神上的门不当户不对注定我们无法走到最后

24岁那一年,我把他带回了家,没意外的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他去了我家里之后,完全就是把自己当大爷了,对我的父母和亲戚门都没打给招呼,我替他解释是因为他很内向,但不管怎么内向第一次见女方的父母和亲戚也不该是他这个态度。

父母反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已经25岁了,依旧一事无成,而且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车没房,父母在外打了二十多年工了,全家居然没有几万块的存款,家中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弟弟。

这样的家庭,在我父母的眼中是不上进,且风险极大的,我如果真的嫁过去的话一定会吃苦。

父母给我分析了我嫁过去会遭遇什么样的事情,但那个时候我一心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但后来发生的事情,真的是给我狠狠的上了一课。

我把他带回了我家,他也把我带回了他家。去他家的第一顿饭,十几个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7个菜,我当时就懵了,这是过年吗?这是待客之道吗?

但出于礼貌我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但吃完饭后他的姑姑对我说了一通阴阳怪气的话,具体就是:女孩子一定要勤快,一定要会照顾婆母,料理家务还称她的儿媳在怀孕期间还起早床给她做饭。

我当时真的脸色很不好,我第一次上门就被教育,被下马威了?这样的亲戚让我想要快点逃离,下午我决定要回家,临走时给他弟弟和他爷爷奶奶都包了红包(弟弟是因为年幼压岁钱,爷爷奶奶是因为刚刚从医院出来)他妈妈也给我包了给红包。

等我回家拆开红包后,里面赫然躺着200块钱,我妈瞬间脸就黑了,骂我是不是嫁不出去非要倒贴?的确,我给他们家买的礼品都不止200,更别提给他弟弟和爷爷奶奶包的红包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这边的风俗是女方第一次上门男方家长都会很重视,红包至少都是四位数起。

我并不是图钱,我图的是他们家对我的态度,整个态度就是不重视。后来我找他聊过这个事情,他给我的回复是:“我妈不懂这些规矩,我家也没钱,200块不错了”。

这事儿,给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也算是给我们的感情种下了隔阂的种子。

后来他妈妈很频繁的联系,经常话里话外暗示是应该给她生个孙子了,因为没结婚她的话我都是当玩笑话来听。直到后来我发现他和他妈妈的聊天记录,他妈妈让他赶紧让我怀孕,这样就能快点结婚抱孙子,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妈妈想借此来不给彩礼和房子。

任何事情我都忍了下来,唯独这个事情我实在忍受不了。我大声向他质问“你妈妈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他给我的回复则是“我不是没答应吗?”。

然后我就开始逼问他,什么时候两家父母见面?什么时候买房子?我不要求你的房子上加我的名字,但房子一定要婚前由你们家买好。

之前我父母虽然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但因为我的执拗他们没办法,就想着两家父母能先见个面,但他的父母一直躲着不见面,还对我说他们家目前没有能力和脸面去见我的父母,所以请我们等两年,等他们努力赚钱了再见面。

这话被我妈看见了,差点没气出个好歹,我妈说:他们家这是要把你耗着,耗成老姑娘了,没得挑了,你就只能嫁过去了。

我不信,认为是我妈狭隘了,但在看了他和他妈妈的聊天记录后我才知道,自己就是那盘中餐,砧板上的肉一直被盯着,一直被算计。

而说到房子的问题,他则是让我再等他两年,再等他两年我就28岁,快30岁的人了。我说我等不用了那么长时间了,我把青春全耗在你身上了,你却一直都让我看不到希望。

同时我还给他算了一笔账,在这个城市买一套七八十平的小房子,需要大概四十万的首付,而他们家目前十万块都拿不出来,他每月三千的工资更不可能还房贷。我就问他“你确定以你现在的工资水平,让我等两年就有房子了吗?”

他沉默了,我也清醒了,付出了这么多年才知道一段感情中如果遇上和自己物质和精神都无法匹配的人,就算再深爱过都不可能走到最后。

因为结婚后我们所要面临的开销会更大,两家的人情往来以及怀孕后的各种开销,和孩子的成长教育费用,这些都不可能由我一个女人来扛起。所以我从这段注定没结果,或者注定是悲剧的泥潭中抽身了。

结语:

分手之后,很多朋友不理解,问我“你都谈了这么久了,这么多年感情了怎么忍心分开啊?”。还有人说我“莫欺少年穷”。

对于这些质问,我都一笑置之。是啊,我用这么多年的时间来陪他成长,却看不到他一丝丝的成长,莫欺少年穷是用来形容有斗志的人,而并非一个毕业几年了都贪图安逸的人。说我物质,说我拜金,但我只恨没有早一点物质,没有一开始就拜金。

如果时间能够重来,我希望我们从来就不会开始,这样谁也不会经受这段感情带来的苦。

形容男人没担当的句子(张雨剑被曝离婚)

多位男星接连“塌房”,也侧面反映出当下的女孩们越来越懂得自我保护。

往往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将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展现在对方面前,通常是女的温柔善良、男的大方有担当,可在一起了以后,双方的真实面目便会一点点暴露出来。

有的人依然恩爱如初,但也有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老话,比如这6位男名人,一个比一个没担当。


01 王力宏

这次王力宏出事,除了他那些不堪入耳的混乱感情事件以外,大众还给他贴上了三个标签:没担当、没能力、没勇气。

当初王力宏官宣恋爱、结婚消息,收获了满满的祝福,后来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还做引体向上亲吻妻子李靓蕾,羡煞旁人。

可是在李靓蕾为他生下三个小孩后,王力宏逐渐变得冷淡,常常不回家、不关心老婆,孩子的生日也缺席。

最后因为一己私欲,不顾及老婆孩子的感受,执意提出离婚,还说把房子借给妻儿住。

就当众人把王力宏离婚的原因归结在婆媳关系上时,王力宏不为两个女人遮挡风雨而是完美脱身选择自保。

李靓蕾忍无可忍道出8年婚姻中自己的隐忍,等来的不是道歉,而是王力宏私下让她公开表示第一次发文是因自己神志不清,后来又以妻子的名字博眼球。

至此,网友们看到了王力宏身上的没担当。

在王力宏的首次发文回应中,语句不通顺、语病频出,而且思维混乱讲不到重点,这也打破了他多年“高学历”的滤镜,其处事能力倍受质疑。

而王力宏最终道歉,看似已经是无路可走,起先是让父亲出来,后来又各种狡辩,男人的“敢作敢当”,在他身上,踪影全无。

虽然感情这事儿,谁也保证不了天长地久,但有个词叫“好聚好散”。

之所以和李靓蕾这样通情达理的女人都无法和平分开,归根结底,王力宏的所作所为,太不男人。

02 董海锋

王力宏风波未平,薇娅又凭借13.41亿的罚款冲上热搜,她和老公董海锋都在第一时间发布道歉声明。

但网友们却发现,平日里一副老板姿态的董海锋,这下却转换了身份,一口一个“我作为薇娅的丈夫”。

两个人事业风光时,董海锋时不时就会现身薇娅直播间,来一波“老夫老妻”式的秀恩爱,众人不禁感叹:薇娅真是事业家庭两得意。

可在镜头之下,薇娅也透露过两个人真正的相处状况,以前一起卖衣服、创业,自从这两年一步步越做越大后,薇娅就常称董海锋为老板。

为了提高效率也方便直播间的工作人员,薇娅向董海锋提出想换个大点的直播间,并在屋内修一个洗手间,对于老婆的这个要求,董海锋只说了三个字:“凭什么?”

薇娅一气之下便提出要解约自己干,董海锋依然非常强硬:“解约就解约,你要干就干,不干就拉倒”,他给出的解释是:你就不能搞特殊。

包括两人挣到的钱,都是董海锋在管,足以见得,虽然两口子一起创业,但实际上话语权更多的、真正管理公司的人是董海锋。

可是薇娅出事以后,董海锋却不再以老板的身份自居,而是表示“作为薇娅的老公难辞其咎”。

并解释称,一方面,是之前公司请开的相关人员不够专业,另一方面,自己没有帮薇娅做好保障工作,会陪她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声明中还不乏点明自己在此期间所做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不少人读出了“弃车保帅”的意思,不知薇娅看后做何感受。

03 张雨剑

娱乐圈中有一位女星的婚姻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在她生下孩子之时,孩子的父亲也迟迟未露面,她就是吴倩。

2023年,吴倩凭借在饶雪漫的长篇小说《雀斑》中担任书模而受到关注,之后还在上大学的她便签约经纪公司,踏入演艺圈。

因为长相青春还有实力加持,她很快成为当红小花,2023年,网剧《我只喜欢你》开机,吴倩和张雨剑组成搭档,而两人却把戏里的甜蜜延续到了戏外。

只是对于外界拍到的任何两人亲密互动的画面,张雨剑似乎都不想承认恋情,哪怕是后来有爆料称张雨剑陪吴倩做产检,众人依然没能等来好消息。

一直以来,张雨剑还依然在节目里称自己想要找女朋友,维护着自己的“单身人设”。

直到2023年3月,张雨剑因为女儿被曝光而以略带生气的语气承认已恋爱、结婚、生娃,并在文末表示:“这次没保护好她是父母失职,她妈到现在都很自责也很难过,别有下次了”。

整段文案中,吴倩都不配有姓名,很多人替她不值,也对张雨剑的行为深表质疑。

明星的感情属于私生活,恋爱、生子犯不着跟路人报备,这的确没错。

但是已经为人父母还靠单身博眼球,在妻子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选择“隐身”又或者是责备,这种做法,实在让人无法认可。

最近又有网友发文爆料吴倩和张雨剑已离婚,两人当初悄悄结婚,后来又悄悄生了孩子,如今吴倩还不到30,就成了单亲妈妈?

还是等待双方回应吧。

04 陈思诚

自从通过《北爱》和陈思诚相识、相恋以后,佟丽娅满脸的幸福和对老公的崇拜,大家都看在眼里,可两人的婚姻没能走到最后,想必还是相互之间极其不平等的付出。

当初在《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众人共同见证了两人的幸福时刻。

婚后的多次采访,陈思诚也以独特的方式秀着恩爱:

“去年情人节的时候我俩抢单,我用别人的烟头给她烫了一烟疤,烟疤到现在还留着呢,挺有意思的!”

父亲对佟丽娅的嘱咐也是:“到了陈家以后,多干些活,给老陈做饭,多伺候伺候他,有空也来看看我们!”

所以佟丽娅做到了一个贤妻良母该有的本分,在外说话以老公的面子为大,回家以后,陈思诚喜欢女人留长发,她就留长发,陈思诚喜欢她穿裙子,她就穿裙子。

和陈思诚同坐飞机时,陈思诚把头靠在她肩上睡了6个小时,她都一动不动支撑着,在陈思成谈及“每个人都会有背叛和游离”时,她只说了一句:“回家就好!”

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让陈思诚收心,两人婚后不久,陈思诚被拍到和一女子行为亲密,当时掀起轩然大波。

佟丽娅很快就站出来替老公澄清,陈思诚却迟迟不语。

当他再次被拍到夜会美女时,佟丽娅选择了沉默,最后,两人分道扬镳。

可是离婚之后,陈思诚又显得颇为主动,不仅在公共场合大方表扬佟丽娅的演技,还在社交平台发文为佟丽娅庆生。

只能说,这种遇事不出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男人,真不是恋爱、婚姻中的好选择。

05 张铭恩

曾几何时,徐璐和张铭恩牵手登上《女儿们的恋爱》,两人在节目里的一举一动,可是让网友们直呼:太甜。

张铭恩对徐璐的疼爱和宠溺,堪称“男友典范”:徐璐从小怕水不敢游泳,但又想克服恐惧进行挑战,张铭恩便全程耐心陪同,甚至背着她游;徐璐喜欢吃零食,张铭恩悄悄到她在剧组的住处,给女友布置了一间专属小卖部。

到了节目的最后,徐璐还大方带着张铭恩见了家长。

哪不知节目结束后才没多久,本以为这家长也见了,两人应该好事将近,哪不知张铭恩突然被曝和另一位女演员胡冰卿举止暧昧。

一看出事了,张铭恩赶紧跑出来澄清说自己已经分手,但似乎在徐璐的动态中,除了告别角色的文案,并没有分手的动态。

另一边,被牵扯进来的女演员胡冰卿也赶紧否认说两人被拍的照片,是张铭恩在拍戏杀青当天跟自己表白。

因为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胡冰卿后来直接爆料张铭恩教自己如何甩锅给前女友徐璐,然而这种为求自保而让两个女生挡在前面的操作,也让众人觉得,张铭恩这样的男人,实在太没有担当了。

不过也是因为他这一波迷惑操作,口碑大跌,“好男友”人设也瞬间崩塌了。

06 赖弘国

2023年5月,37岁的阿娇和赖弘国步入婚姻殿堂,众人真心祝福阿娇,希望她这次能够幸福长久。

哪不知这场看似幸福豪华的婚礼,从一开始,赖弘国就几乎毫无参与感,阿娇本想两个人一起筹备婚礼,结果最后都是自己在操心。

结婚以后,赖弘国很大方地把自己的卡拿给阿娇用,可是在阿娇买了几个贵的包包以后,赖弘国又赶紧把卡收回,即便阿娇拿自己的钱买东西,赖弘国也表示介意,说她太奢侈。

于是在婚姻当中,阿娇花自己的钱,也是需要“看脸色”,自己的收入不敌女方,赖弘国没有想办法努力工作、迎头赶上,而是让妻子按照自己的收入水准来生活,能够想象阿娇当时的憋屈。

除此之外,阿娇也到了该生儿育女的年纪,曾有一段时间,她一度发胖,在节目中阿娇解释过,自己在备孕。

可是赖弘国根本没有把这场婚姻、这个家庭放在眼里,不但不配合老婆,还多次被爆出入夜店、在社交平台点赞各种美女。

长此以往,哪个女人会不失望,然而当阿娇宣布结束婚姻之后,赖弘国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喋喋不休:“她不爱我了!”

明明自己有问题还把过错推到女方身上,也难怪在媒体询问阿娇是否有挽回的余地时,她斩钉截铁地表示没有,并直言:“不会再结婚!”

男人如果一直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直像个长不大的小男孩,没有担当,遇事只会逃避、怪罪别人,那么他终究是成不了大事。

很多人会用一个词来形容男人该有的样子:“顶天立地”,优秀男人和失败男人之间,其实就相差了一个词:担当。

带有翻译的梵文句子(三星堆破译系列)

一、Cīna词源之谜

在婆罗门教经典《摩奴法论》中,Cīna被称为堕落的刹帝利。[1]在密教文献中,Cīna又被记为婆罗门圣者婆喜史多(Vasi??ha)接受灌顶的圣地。[2]梵文Cīna,一个纠缠着印度古史中许多疑团的词,从佛典东传开始,它又被许多译经者视为古代中国的代称,以至在敦煌写卷《题梵诗》(伯3986)中,唐玄宗直接就把唐王朝称为了“支那”。[3]

唐玄宗《题梵书》称中国为“支那”(P. 3986)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新唐书·西域列传》中,尸罗逸多(戒日王)对把唐王朝称为“摩诃震旦”却感到困惑。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唐人著作《王玄策行传》把“震旦”之名置于吐蕃地区(《大正》53.332A),[4]而当时的吐蕃却并不在唐王朝版图内。这说明,古代印度人与大量进入中国的佛典译经者对Cīna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众所周知,梵文Cīna是希腊文Sinae、阿拉伯文Sin、法文Chine、英文China等一系列域外语言的词源,这些名称在今天已明确无疑地用来指中国。因此,揭示梵文Cīna本义及其演化为整个中国代称的过程,这对中西交通史特别是中印关系史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

从印度文献来看,Cīna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纪时就已经出现,而此时中国的第一个统一政权——秦却并未产生,据此可见,Cīna最初所指称的对象只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区域政权。当然,这些历史背景对于最初接触佛典的译经者来说,未必全然了解。

随着佛典东传,西晋时期的月氏僧人竺法护(Dharmarak?a,约229-306)首先把《普曜经》中的Cīna译为了“秦”,成为汉译Cīna的第一人。从西晋到唐初,大量佛经被译介。在这一时期,人们虽未开始研究Cīna词源。不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类Cīna译称,却也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Cīna内涵的理解。为了便于下文论述,这里我们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些译称。

西域民族是早期佛教东传的主要力量(图为于阗观音像壁画,图:sohu)

由于早期各家译师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一,Cīna及其同源词的译称在隋唐以前是非常混乱的。这些译称或据义译,或按音翻,或音义兼采,显得十分繁杂。比如,义译类名称就有晋、汉、隋、唐、神州等,音译类名称有止那、至那、脂那、支那等。此外,还有Cīna带前缀mahā-的译名,如摩诃支那、莫诃支那、摩诃支那、大支那、大振那等;有带后缀-sthāna的译名,如震旦、真丹、真旦、振旦等。

到了唐代,我国的一些佛教学者已经开始关注Cīna的词源。十六世纪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交流日益频密,这时着手研究Cīna词源的中外学者越来越多。根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历代研究者就 Cīna词源提出的观点迄今至少已达34种。在这些观点中,虽然有个别观点(如“秦说”)影响力极大,但也并非没有疑问。总的来看,学术界在Cīna词源的认定上仍未达成共识,探索Cīna词源仍然是中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概括地介绍一下诸家就Cīna词源提出的各种观点,并提出一点商榷意见。

二、Cīna词源的34种观点

以时间为轴线,历代学者对Cīna词源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代到十六世纪),研究者以佛教僧众为主,其参考资料主要是佛教文献。在这一时期,由于研究者的材料来源较为狭窄,故其解释多流于猜想,臆造之论甚多。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观点有:

(1)日出之地说。唐道宣(596-667)《广弘明集》卷十三言:“《娄炭经》曰,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大正》52.176B)法琳《辨正论》(《大正》52.525B)和《翻译名义集》(《大正》54.1098B)亦有类似记载。

广州光孝寺(图源:tuxi)

(2)广州说。义净(635-71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距东印度鹿园寺不远有支那寺故址,相传是室利笈多(?rīgupta)王为支那僧所造。夹注:"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大正》51.5B)又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言中印度沙门般剌蜜帝(Pramiti)“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夹注:"印度国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大正》55.371C)制旨,《宋高僧传》作“制止”(《大正》50.718C)。制止道场即今广州光孝寺,是六朝以来中国南方的主要译经场。[5]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银盒(仿波斯银盒,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3)无义说。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3《师资之道》夹注:“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大正》54.222A)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七夹注也说:“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大正》55.551C)

(4)思维说。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华严经》第四十五卷《诸菩萨住处品》言,震旦国在甘菩遮和疏勒之间(《大正》10.241C)。慧苑(673-743?)《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卷下说:“震旦国,或曰支那,亦曰真丹,此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作,故以为名,即今此汉国是也。”(《中华藏》59.457B)“计作”,慧琳《一切经音义》作“计诈”(《大正》54.447C)。

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敦煌莫高窟第17窟)

(5)衣冠文物说。澄观(738-839)《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此云多思惟者。《婆沙》亦云支那,此云汉也。《西域记》云大汉具云摩诃支那,故真谛三藏云衣物意,云是衣冠人物之国,皆是义翻。”(《大正》36.603B)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亦言:“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大正》54.1098B)

(6)边地说。此说已见《翻译名义集》。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承此说:“种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则至难定,今人相率称曰支那。案:支那之称出于印度,其义犹边地也,此与欧人之以蒙古概吾种无异,均不得为定名。”[6]

第二个阶段(十六世纪至近代),研究者以西方学者为主,其参考资料除佛教文献外,也旁及婆罗门教文献、印度史诗和汉语文献等。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者开始关注Cīna词源反映的中西交通史背景,这标志着Cīna的词源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观点有:

(7)交趾说。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葡萄牙冒险家盖略特·伯来拉(Galeote Pereira)因在中国福建从事走私活动而被囚数年。后来,伯来拉把他的经历汇编成书,题名为《中国报道》。书中提出,中国的名称China是由邻近的交趾支那(Cochinchina)而来。伯来拉的观点后来又被葡萄牙道明会士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Cruz) 的《中国志》所引用,可参阅。[7]

(8)秦说。细审此说,又分为四:

其一为秦代说。此为秦说中提出时代之最古者。长期以来,学界均以此说首见于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国新图志》。[8]事实上,这一观点在1584年利玛窦的一封信中已被提及。该信说:

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帝国,………他们在过去曾称为“唐人”,而现在则称“大明”。习惯上中国改名是根据朝代及王位的变迁而有变更,………接近托勒密时代,中国的朝代似乎为“秦”。那时曾有一位聪明又有威力的君王,他兴建了许许多军事城堡,而特别在北方与鞑靼为界之处,筑了长城,其长度真是惊人,特名“万里长城”,欧洲人常称它为“秦国”。[9]

卫匡国书中的“中国总图”(图源:《中国新图志》)

其二为秦国说。法国鲍狄埃(M. Pauthier,1801-1873)认为,秦国在公元前一千年时已建国于陕西,上古西方诸国因闻其名而称为支那。张星烺赞同此说,谓秦穆公时势力或已达于今喀什噶尔、帕米尔高原。然而,因此说得不到西域考古证据的支持,张氏遂又推测秦之威名乃由商贩而传播至印度和中亚。[10]薛福成[11]、计翔翔[12]等则认为传播秦名者为匈奴,温雄飞认为是月氏或匈奴。[13]

其三为后秦说。法国沙畹(Chavannes,1865-1918)认为,秦国之名流行印度,乃五世纪初年后秦僧人法显、智猛传布所致(原载《法国远东学院校刊》第三卷)。[14]

其四为秦人说(此实系羌说),详后文。

(9)晋说。此说首见于耶稣会士安文思( Gabriel de Magalhaens,1609-1677)的引述,[15]法国汉学家德经(Joseph de Guignes,1721-1800)亦认为晋是支那的可能词源。[16]2023年,郑张尚芳教授著文提出,晋的古音比秦更合于梵文Cīna的发音。他说:“秦字古音*zin>dain,古代汉语一直念浊音,直到近代汉语方始变清音。”并且几种古印度语文献称中国为Cīna,汉译佛经作脂那、支那、至那等;又或称Cinisthāna,汉译作震旦、振旦、真丹等,也都明显发清音。[17]

(10)日南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认为,西汉时中国与外国海上交通悉由日南郡(Jih-nan)而出,故支那原音即“日南”二字。[10]

(11)滇说。拉克伯里(Lacouperie,1844-1894)认为,古代滇国地土广大,国势富强,为公元前中国对西、南诸国贸易的中枢。四川货物无论是由印度贩至西方的大夏,还是由红河输往南方的交趾,都必经滇国。西方诸国盛传的Chin、Sin、Sinae、Thinae即由滇国转音而来。[10]

晋宁石寨山11号墓青铜盒(仿波斯银盒,云南博物馆藏)

第三个阶段(近代至今),研究者以中国学者为主,其参考材料以汉语文献为主,兼及考古材料。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观点纷呈,其中有一部分观点值得重视,但是由于中国学者大多对域外文献掌握不够,故逞臆之论亦颇多。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观点有:

(12)瓷器说。1898年,翰林院编修徐琪《请广磁务以开利源折》曰:“土之所出,以磁为真质。陶土为磁盈天下,万国未有先于中国者。故印度以西,称中国曰支那。支那者,瓷器之谓也。”[18]

青釉带盖梨形壶(不列颠博物馆藏)

(13)茶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乃强著《西康图经·民俗篇》,谓康藏呼茶为“甲”,呼中华为“甲拉”。甲拉,意即产茶之地。陆羽《茶经》谓茶有五名,其一为槚。康藏所呼之“甲”即槚之译音。藏人嗜茶若命,故以茶代表华人华地。唐世吐蕃境域,西极葱岭与阿拉伯接壤。阿拉伯感受藏语,亦呼中华为“甲拉”,又复传此称呼于欧洲,展转传语,其音微讹而为China、为Chine。[19]

(14)丝说。季羡林教授《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引孔雀王朝月护王时期大臣考提利耶(Kau?ilya)《政事论》(Artha?āstra)之文,指出cīna本指蚕丝,并用来指产丝之地。[20]

(15)绮说。1985年,沈福伟先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第一版)中提出,商周以来的丝织品以文绮最为普遍和精致,输出域外的就是绮。梵文中有锦(Citra)、绢(Pa??a,netram)、绫(Pri?ga)、绣(Sūcikarma)、丝(Pa??a)而无绮,故推测“支那”得名于“绮”。[21]

身着华丽服饰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图源:《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

(16)缯说。李志敏先生肯定梵文cīna与丝织品有关,但认为其对音为缯,并引颜师古注“缯者,帛之总名”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乌氏倮求奇缯物献戎王事来作为自己观点的证据。[22]

(17)粳说。民俗学家林河认为:“印度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īna(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īna(粳)了。”[23]

(18)苗语“水田”说。1994年,石宗仁先生在苏仲湘“荆”说的基础上提出应从荆楚文化持有者苗族的语言中寻求答案。石氏认为,“支那”译名实为“吉那”(或子腊、纪南),其中“吉”字无义,“那”字意为水田。吉那,意即“有好水田的地方”、“水田坝”、“水田之乡”。“荆楚”的苗语意义即宽广的田野,中心内涵与“支那”相同。[24]

(19)荆说。1936年,丁山教授作《吴回考》,提出“支那即荆蛮对音”的观点。[25]1979年,苏仲湘发表文章,也主张“支那”为荆。苏氏谓《罗摩衍那》所载支那和外支那,“按其本意来说,它说的实际就是‘荆’和‘外荆’。它乃是以南部中国为主要对象,也就是以荆为主要对象,视之为中国的代表;而把居于北方与荆相抗衡的中原地区,放在遥远的地位,视为前者之外的地区。”此外,苏氏还认为,荆为颚音,秦为齿音,荆音更接近“支那”的本音。[26]

(20)齐说。温翠芳博士批评秦说、滇说、日南说忽略了支那与丝产地的关系,而提出支那为齐的观点。她认为,齐国是先秦时代主要的产丝区。齐地长岛县战国墓出土有海南贝,而古印度同样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这应当反映了早期中印之间存在海上贸易的事实。同时,《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记载了印度有不死仙药的传说,她认为齐燕方士到海上寻找仙药就是受到了印度传说的启示。另外,齐字古音为Ci,南字佛经中常读na。故Cīna一词的原音当为齐南,泛指齐国南部,包括兖州、徐州等上古时代就很著名的产丝地。[27]

(21)成都说。1994年,段渝教授著《支那名称起源之再研究》一文,力驳秦、荆之说,提出支那名称本源与古代成都到印度的南方丝绸贸易之路有关。段渝教授结合广汉三星堆、晋宁石寨山等西南地区考古材料提出,至少在公元前13、14世纪,蜀人与印度便已经存在交往关系。蜀布自成都由南中入缅印,《政事论》论中的“Cīnapa??a就是成都丝,Cīna就是成(都)的对音”。[2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洪、李诚认为,以丝绸为着眼点来考察Cīna语源的各种观点中,“成都”说最为合理。[29]

三星堆铜贝(三星堆博物馆藏)

(22)彝语“夜郎”说。1998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王子尧、刘金才二位学者根据彝文手抄本整理的《夜郎史传》。在该书中,夜郎的古彝文转写语作“?ina”。澳大利亚学者杰夫·韦德(Geoff Wade)认为?ina与梵文Cīna近乎完美地等同,由此提出夜郎说。[30]

(23)诸夏转音说。康有为(1858-1927)认为,昆仑与印度相邻,则诸夏之名在三代时当已传入印度。从语音来说,支、诸同齿音为双声,那、华同喉音为叠韵,故推测支那即诸华之音转,诸华为诸夏之音转。[31]

(24)中国说。谭世宝教授认为,Cīna是“中国”的译称,是经西域传至印度、波斯等国的转译词,并解释说:“Ci、Chi(支)等是‘中’字的首音部分的音译,而na(那)本是汉文与西域语文的国、族的意译再辗转为印度等文字的无意义的音译。”[32]

(25)姬说。此说是沈福伟先生在新版《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提出的观点。沈氏谓,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费尔瓦神丁颂辞中的?ini和古波斯文中的?inistan、?inastān是移居新疆和阗、叶尔羌、塔什库尔干等地周室后裔的自称,也就是“周”国或“姬”国的对音。[33]

(26)昌南说。李光荣先生认为:“China系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即昌南镇,是瓷都景德镇的旧称之一。……由于此地所产的瓷器早在名为昌南镇的时期就已驰名中外,因此西方人将这种瓷器称为CHINA(昌南),并进而以此来指称产瓷之国——中国。”[34]

(27)太岳说。关意权先生认为,《左传》、《史记》中的“太岳”合读转为“君”,其称指各部族及其联盟的总首领,可泛指中原或居住在中原的民族。从语音上讲,支古亦读“岐”,那古读“诺”,riu>ru>nuo>nu四音可互转,“太岳”和“支那”均可读成“岐诺”的音。晓、匣互转,支那(Taingak)可音转为“太岳”(Tayac)。[35]

(28)傣语“铜钱城”说。徐作生先生认为,梵语Cīna一词缘起于蜀身毒道上的支那城。支那最初的解释是“铜钱”,百越语族的傣语一般以La(na)为词缀,多为地名,则Kyi:na又可视为组合词,意即“铜钱城”。[36]

(29)傣语“腊城”说。云南学者李云鹏认为:“支那这个词最初起源于傣掸语,意为腊人之城。”今云南德宏盈江县有叫“支那”的地名,傣族学者管有成说:“在傣语中,‘支’的意思是城,‘那’的意思是‘腊人’。支那就是‘腊人之城’。” [37]

(30)长安说。王平文先生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提出西方国家是用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表示这个国家。支那就是西方国家用来称呼唐都长安的译音,用音不用意 。此外,王氏还认为,支那产生于唐朝前期,“读成支那的是根据沿海地区的吴音,读China的是根据首都的发音。”[38]

(31)巴比伦语”月神“说。杜而未教授《凤麟龟龙考辨》认为,汉语的支那是指月亮,语源为巴比伦的月神Sin。[39]

(32)羌说。东汉刘平国龟兹石刻记有秦人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程阿羌等诸名,杨宪益教授认为这里的秦人即羌人。古代印度文献记载的支那在雪山以北,“‘支那’一名的原字实为‘羌’。此字或作‘秦’,惟为种族名,与秦朝无关。”[40]20世纪初,塔里木盆地出土了大量佉卢文资料,其中多有提及Cīna者。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Cīna人分布在塔里土盆地的且末到尼雅之间,多从事畜牧,其名姓(如阿罗耶沙、钵诃罗、色耶尼耶)均难译为汉名。根据这一材料,李志敏先生[41]和吴焯研究员[42]先后发表文章认为,佉卢文和梵文的Cīna可对译为“秦”,但与秦朝无关。其中,李志敏先生认为,这里的“秦人”是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吴焯研究员则认为是羌人。

刘平国龟兹石刻(清拓本)

(33)象雄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元兴先生将《山海经》、《穆天子传》和佛教文献、古代波斯文献等进行对勘,提出古代的支那大部在今西藏境内,并延伸至中亚瓦罕以南一带。龙西江研究员在此基础上提出,梵语文献中的古支那即青藏高原历史上的古象雄。[43]

(34)狼说。此说认为,丝物西传,必经匈奴人居地。匈奴视狼为祖先,与匈奴语同属阿尔泰语的蒙古语称为“赤那思”,支那之名即由此演变而来。[44]

三、Cīna词源的34种观点之商榷

(一)“秦说”之商榷

上述诸说中,无疑秦说中的“秦国”说和“秦代”说影响力最大。

主张“秦代”说者,伯希和(P. Pelliot,1878-1945)堪为代表。[45]此说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梵文Cīna出现的年代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公元前221年, 但Cīna在公元前四世纪末的孔雀王朝作品《政事论》中已经出现。虽然伯希和等力图说明该书成书较晚,但更多的学者如英国史密斯(Vincent A.Smith,1848-1920)、德国雅各比(Hermann Jacobi,1850-1937)、美国劳费尔(B. Laufer,1874-1934)、印度夏斯特里(R. Shamasastry)和塔帕尔(R. thapar)以及中国学者季羡林(1911-2023)等均赞成该书是真正的孔雀王朝作品。[28]此外,伯希和文中提到的《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传》等所谓“秦人”材料过去曾被认为是论证“秦说”的最有力材料,如今随着塔里木盆地佉卢文书的出土和“羌说”观点的出现也使得“秦说”变得不再可靠。

秦时期全图(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02》)

主张“秦国”说者,张星烺教授(1889-1951)可为代表。段渝教授对秦国说曾做深入地辨析,指出其说之误。张氏认为秦国之名西播靠的是商贾或者西北民族,然而中国史料告诉我们,秦国发展方向主要是自西向东,直到其统一六国,其西亦不过临洮。至于计翔翔等学者提到的传播秦名者或为匈奴,然而,匈奴西迁本在西汉武帝之际,故此说亦难立足。伯希和曾根据司马迁对张骞在大夏见到蜀布的记载提出印度最初是从滇缅道得到中国信息的,[45]而古蜀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故又有饶宗颐教授等提出蜀布亦可称为“秦布”,认为秦之名可由蜀人经滇缅道传播至印度。段渝教授则指出,由蜀至印度,必经南中。而秦对于南中染指不深,政令不达、贸易不通,秦国声名何以能远扬于印度?并且,秦汉时期绝无“秦布”一名,而蜀布之名则享誉海内,二者是不能置换的。[28]

《政事论》把野蚕丝和出产于支那地的成捆蚕丝并列。“支那地”梵文作“cīnabhūm”,“成捆蚕丝”作“cīnapa??ā”,这说明作为名物的cīna确有蚕丝义。[20]此外,饶宗颐教授又指出,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和殷墟小屯、四川汉墓中均出现如束丝之形的符号,[46]这说明考古材料也可以支持cīna本义为丝的观点。然而,秦地非丝绸原产地,此为秦说之又一难解者。

成捆的蚕丝(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上面对“秦说”的分析可以看出,凡所持证据晚于公元前四世纪以及与“丝”义对立的观点都可以被排除,如茶说、瓷器说、昌南说、长安说、后秦说、粳说、苗语“水田”说、傣语“铜钱城”说、傣语“腊城”说、彝语“夜郎”说、巴比伦语“月神”说、狼说等。

(二)第一阶段六说之商榷

第一阶段之六说所出最早,但由于讨论者所据材料来源狭窄,故其论多失严谨。虽则如此,但亦间或有传袭此六说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稍作辨析。

首言“日出之地说”。此说实据”震旦“二字附会而得,而震旦与真旦、振旦等译称同例,本皆属Cīnasthāna音译,故其误至明。

再言“广州说”。自佛教东传以来,广州即为西域僧徒自海路进入中国的主要港口,故对这些西域僧人而言,进入广州即进入支那,并非因为广州有“支那”之号。

再言“无义说”,笔者认为,此乃因唐人未明“支那”本义而以无义说之。

再言“思维说”,此亦不可信。思维的梵文作cintāna,与震旦(或译作真丹、振旦等)的梵文Cīnasthāna音近,故此说当属音近而义混之例。如慧皎《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之母将去天竺时,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大正》50.331A)显然,如果Cīna兼有东土和“思维”之义,则此文难通;反之,如果把Cīna的“思维”义剔除,而把这里的“真丹”视为梵文cintāna,则其义可解。

再言“衣冠文物说”,此论实蹈孔颖达注《左传·定公十年》时所说的“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亦不可信。

至于“边地说”,此说曾为列维、冯承钧、夏曾佑等袭用,故当稍言之。笔者认为,此说之缘起实与古代印度雅利安人以自己为文明中心的观念有关,而与Cīna本义无涉。在这种观念下,中天竺被称为madhyade?a,意即“中国”、“中土”;或称为āryade?a,意即高贵者之居地,汉译作“圣方”(见《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54.222A)。与ārya(高贵)对应的是anārya,意即“不可接触者”;或是mleccha,意即“野蛮人”,音译则作“蔑戾车”、“弥戾车”等。与madhyade?a对应的词则是parade?a,意即“边地”、“远土”。

在古代印度文献中,Cīna人被称为堕落者和野蛮人、Cīna被视为边地的例子随手可拾。例如,《摩奴法论》把支那人和希腊人(Yavana)、基拉塔人(Kirāta)等均称为堕落的刹帝利。[1]史诗《摩诃婆罗多·奇车篇》亦有类似记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些佛教信徒乃以天竺为尊,而称支那为边地。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支那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诸佛所以不生,志狭垢深,圣贤由兹弗往。”(《大正》50.246A)又如《法显传》记载,法显、道整等汉地僧人初至祗洹精舍时,印度众僧称之为边国之人(《大正》51.860C),以至后来道整等不愿归国。《法显传》述及此事时说:

道整既到中国(指中天竺),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大正》51.864B-C)

(三)34种观点的共同缺陷

上述三十四种观点,有一部分业已被学界所否定。如日南说,拉克伯里曾予以反驳;滇说,贾尔斯和张星烺曾予以反驳[10];晋国说,薛克翘研究员曾予以反驳[47];荆说,汶江[48]和段渝[28]曾予以反驳。在此,我们对这些观点也不再具体讨论。至于上述尚未做讨论的其他各条观点,若从以梵语文献为主的各类材料所记载的Cīna历史地理来看,其实也没有一种观点可以单独成立。

根据《摩诃婆罗多》的记载,Cīna人经常和吉罗陀人(Kiratas)一起出现在东光(Pragjyotisa,即迦摩缕波)国王福授的军队中,此为有关于印度东部Cīna人的记载。[49]

梵语地理文献《五十六国志》(Sat-pa?cā?adde?a-vibhāga)残卷和《罗摩衍那》第四卷《猴国篇》记载,Cīna亦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地区。[49]这些内容后又被收入佛教文献《正法念处经》。印度学家列维(S. Lévi,1863-1935)据此认为,支那在葱岭一带。[50]

此外,据英国学者西卡尔(Sircar)研究,梵语文献中的支那亦在喜马拉雅北部马纳斯鲁峰(Mānase?a,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之东南,摩诃支那则从吉罗娑山(Kailāsa,即冈仁波齐峰)萨尔朱河(即孔雀河)远至蒙古。[49]显然,这里的支那包括青藏高原。

《摩诃婆罗多》中的支那在青藏高原(图源:World Digital Library)

如前所说,在唐代时期,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并不归属唐版图,且敦煌文献中唐玄宗曾自称唐王朝为“支那”。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和梵语文献一样,唐代文献也把吐蕃称为“震旦”,如《法苑珠林》卷七引《王玄策行传》说:

吐蕃国西南有一涌水,平地涌出。激水遂高五六尺,甚热,煮肉即熟,气上冲天,像似气雾。……此泉西北六七十里更有一泉,其热略等,时时盛沸,殷若雷声,诸小泉温往往皆然。今此震旦诸处多有温汤,准此亦是镬汤。(《大正》53.332A)

类似记载亦见于古代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第(Al-Mas?ūdī)的《黄金草原》:

恒河也是印度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位于该国最为偏僻部分的群山中,即发源于中国(Sin)一侧,紧傍由九姓乌古斯这一突厥小部族居住的地区附近。[51]

显然,这里的“Sin”和《王玄策行传》中的“震旦”是相同的,二者均不当译作“中国”。

四、余论

由上可见,古代印度文献中的Cīna既存在于印度东部,也存在印度西北部,同时还存在于印度北部的青藏高原。显然,本文提到的34种观点中的任何一种目前都还不能对此做出独立解释。

这里之所以使用“独立解释”四字,一方面是因为Cīna本身涉及的历史地理信息非常庞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认识到,Cīna的内涵有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Cīna的内涵,需要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中去把握。笔者认为,上述34种观点中的羌说、丝说、象雄说、成都说其实都能反映出Cīna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部分内涵;但若要对Cīna内涵的演变过程做出更清晰的描述,则还有待于我们对上述诸说做进一步地整合。

喜爱穿支那丝衣的湿婆神(湿婆之舞,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在这一整合过程中,加强对东亚、中亚和南亚的跨文明研究,特别是中、印之间的跨文明研究是关键。事实上,中、印两地存在的历史联系已经引起了大量学者的注意。比如,李约瑟曾提到中、印两地的二十八宿同源现象,[52]苏秉琦曾提到中、印两地共有的有肩石器文化现象,[53]饶宗颐曾提到中、印两地的古文字刻符相近和相似现象,[54]江晓原曾提到中、印两地的古代宇宙观相似现象,[55]霍巍曾提到中、印共同的水稻文化现象。[56]由此来看,上溯到中、印两大文明的起源时期来分析中、印两大文明的历史关系,恐怕这不仅是解开Cīna词源之谜的可能途径,也很可能是解开中国古代史和印度古代史上若干疑团的关键。关于这方面的深度分析,笔者将在下一部分结合三星堆文化的演变来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1]马香雪转译:《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1页。

[2]德·恰托巴底亚耶:《顺世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4页。

[3]黄永武博士主编:《敦煌宝藏》(第13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439页。

[4] 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印行。本文简称作《大正》,后接数字依次指册数、页码,字母A、B、C表示上、中、下栏。

[5]陈泽泓:《广州古代史丛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版,第94页。

[6]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7]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45-46页。

[8]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5页。

[9]罗渔译:《利玛窦全集 3 》,光启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10]张星烺编,朱杰勤校:《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0-460页。

[11]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28页。

[12]计翔翔、赵欣:《支那起源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9期。

[13]温雄飞:《支那名号译音溯源考》,《新社会科学》1934年第2期。

[14]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4页。

[15]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16] H.裕尔著,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7]郑张尚芳:《古译名勘原辨原讹五例》,《中国语文》2023年第6期。

[18]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0页。

[19]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版,第60页。

[20]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4期。

[21]沈福伟:《中国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22]李志敏:《“支那”名号涵义及指谓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23]李建辉:《中国为什么叫“China”——访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

[24]石宗仁:《“支那”之谜与苗族》,《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25]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387-388页。

[26]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

[27]温翠芳:《“支那”为“齐”考述》,《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28]段渝:《支那名称起源之再研究》,《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又收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23年版,第441-459页。

[29]汤洪、李诚:《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

[30]Geoff Wade,The Polity of Yelang And the Origins of the Name “China”,Sino-Platonic Papers,No.188,May,2023。

[31]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文海出版社,第149-150页。

[32]谭世宝:《关于“china”、“cina”等西文的中国名称的源流探讨》,《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68页。

[3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7页。

[34]李光荣:《China,shanghai》,《英语知识》1988年第3期。

[35]关意权:《“支那”名义考原》,《敦煌学辑刊》1982年。

[36]徐作生:《“支那”源于古傣语考》,《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1期。

[37]邓建华:《回味历史,探寻失落勐卯古国》,《创造》2023年第1期。

[38]王平文:《“支那”一词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大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王平文:《从语音学、音韵学角度再说“支那”的源流》,《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39]杜而未:《凤麟龟龙考释》,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2页。

[40]杨宪益:《译余偶拾》,山东画报出版社2023年版,第128页。

[41]李志敏:《“支那”名号起源时代考》,《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李志敏:《〈史记〉、〈汉书〉中的译名“秦人”问题》,《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2]吴焯:《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国际汉学》2003年第2期。

[43]龙西江:《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44]韩丽娟:《中国名字“China”来源考》,《赤峰学院学报》2023年第7期。

[45]伯希和:《支那名称之起源》,《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2页。

[46]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47]薛克翘:《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昆仑出版社2023年版,第36-37页。

[48]汶江:《“支那”一词起源质疑》,《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49]饶宗颐:《蜀布与Cī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交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第4分(1974年)。

[50]列维:《孔雀经与正法念处经研究》,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51]马苏第著;耿升译:《黄金草原》,中国藏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106页。

[52]李约瑟著,何兆武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4-2):天学》,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5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175页。

[54]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378页。

[55]江晓原:《〈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6]霍巍:《印度马哈嘎拉遗址出土的古稻》,《南亚研究季刊》1989年第3期。

想让别人还钱的句子(想要失去一个朋友)

如今的社会,借钱成了一部分人的家常便饭。有时候,借出的是真心,收回来的是寒心。

网上有个话题:“如何快速摧毁一段友情”?

有个高赞回答:“借钱”。

话虽绝对,但说明一点:

借钱借人品,还钱见人心 ,不借惹一时,要借惹一生。

在金钱面前,任何关系就跟玻璃一样,一敲就碎。

01 金钱,最能看清感情

《飞驰人生》里说:“成年人的奔溃,是从借钱开始的”

深以为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要提到借钱,双刀的关系必回竖起一道高墙。

朋友阿力最近很是烦恼,因为被一个从高中认识到现在的同学拉黑了。

阿力的同学前阵子因为要结婚需要钱,所以找到阿力说明了原因后表示需要2万元,并说两个星期后还。

阿力当时也没多想,老同学结婚,值得高兴,而且平时也经常有来往,就转账给对方。

两个星期过去了,老同学没有还钱的意思,阿力便试探性的问。

老同学表示最近在外出差忙,慢几天。

几天后,阿力再发信息给老同学,老同学说:“晚上有空可以转过去”,等了一整晚还是安静,阿力再发信息给他,发现已经被拉黑,打电话也拉黑。

网上有句话很火:

“我可以请你请你吃一千块钱的饭,喝一万块钱的酒,但是,你借我那一百块钱一定要还给我,不为什么,这是规矩”。

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借钱给人,不是自己阔绰,而是出于一份信任,还有一份多年的友情。

然而,总有一些人借钱时小嘴抹了蜜,还钱时翻脸不认人。

正如黄子华栋笃笑说的一样:

朋友借钱就是用来周转,周转分为自转和公转,他向你借的时候,你会在一天之内转给他,就是自转;

但到他还钱的时候,就是公转了,你不知道他何时会还给你,当你问他要的时候,那个已经不是你的朋友,他变了你的恩人。

可见,钱可以看透许多人和事,关系再好,一旦有了金钱瓜葛,难免会产生裂缝。

02 还钱,最能看清人品

李嘉诚说:

“肯借钱给你的人,一定是你的贵人;不仅肯借,而且连个借条都不让你打的人,一定是贵人的贵人”。

朋友之间,借的是人情。借给你是情分,不借给你是本分。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今时今日,欠钱的反而是大爷,借人钱的反而是孙子。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钱这件事,最能看清人品。

守信用的人,会为了自己的信誉,按时还钱;因为他知道,没有人的钱是从大风里吹来的,大家都不容易。

那些欠钱不还的,嘴上说得多难,其实他们早已准备了很多套说辞。

你跟他要钱的时候,他反而会说你小气,不懂体谅别人的苦。

欠钱不还的,就当花钱看清人品,这种人,不值得交往。

03 成年人的友情,别谈借钱

郭德纲说有位老前辈,有一对联:

杀父之仇我不问;夺妻之恨咱不提;横批:别借钱。

虽然引得台下哈哈大笑,却也扎心。

小孩子的友情可以玩一场游戏就和好,成年人的友情一但破碎就无法重圆。

朋友之间,还是说别的话题,自己能想办法解决,最好别找朋友帮忙,毕竟,人情是永远还不完的。

写到最后

网上以前有个句子很火:

“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如今的社会,真有一些人每天想着跟谁借来过日子,想着用什么理由让对方别来找他。

这些人的三观无疑歪出天际。

想让一份友谊保持久,那就钱归钱,友谊归友谊。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没错,淡淡的就好,说浅不说深,就这样保持微妙的距离,别去打破。

作者:世纪阅读,一个喜欢写作的90后男生,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互动,祝您开心每一天。

以上内容是关于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和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标题:有人牵挂被人惦记就是幸福句子 关于牵挂一个人的唯美句子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1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