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句子100字左右 写一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句子100字左右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写一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和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句子100字左右的精彩内容哦。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句子100字左右 写一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仔细观察身边快乐的人们……一回想就会发现快乐真的无所不在。是的,快乐的人无所不在,但他们每个人又有各自不同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人物的特色。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想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就要细心观察他在做事的过程中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抓住了他的特点。那么,用什么办法把他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如见其人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1.外貌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特征的描写,它包括人的相貌、神情、身材、体态、打扮等方面。恰当的外貌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是人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写得有特色,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动描写:人物的性格及精神面貌都会表现在他的行动中,所以人们常说:要看实际行动。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抓住具有人物特点的动作,恰当地运用动词,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真实有活力。
3.语言写:我们写人物语言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人物语言要反映人物的鲜明特点,这要求语言要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经历及文化教养等特点,而且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另外,语言描写应力求简洁,不要太啰嗦。成功的语言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如闻其声之感。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起因、过程写清楚,不然人物形象会显得苍白无力,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怎么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恰当的心理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同学们,要写活一个人并不难,只要你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留心,再加上好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你就能写出好的写人作文。
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下图人物中的快乐,看看他们快乐地表现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细致地观察,我们会发现,三张图片上人物快乐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高兴得赶紧跑过去;有的是快活得一蹦三尺高;还有的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
我们来看一些描写高兴的优美句子:
2.她那甜蜜的微笑,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我心中流过。
3.听到老师的表扬,他的脸上笑得特别灿烂,似乎觉得今天的阳光也特别温暖。
4.拿着期中考试的试卷,她一路小跑着回家,还在院子里就听到她高兴地喊道:”妈妈,妈妈,我得了一百分!“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
2023年12月份,我参加了豆瓣征文的读者评委活动。那段时间一天要读两到三部中篇小说,头昏脑涨的同时也见证了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当然也发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视角”。
最近有幸得到一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书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视角”的讨论,具体详实的论述结合大量的正例反例,让人茅塞顿开,颇有感触。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理查德·科恩,曾任职英国知名出版社的出版发行总监,后来他创建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
经过理查德·科恩编辑的书,有超过20本常年位居英美各大畅销书的榜单之首,更有许多书频繁荣获普利策等大奖。可以说,理查德·科恩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金牌编辑。
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理查德·科恩就写作中常见的困惑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分为十一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具体的问题。包括:开头、创造人物、三种剽窃形式、视角、对话、讽刺的力量、叙事、节奏、描写性爱、审阅和修改以及结尾。
一,视角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初学写作的人可能不会太重视视角,认为只要写好故事就行了,殊不知写好一个故事的前提是需要选择一个讲故事的视角。
那么视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区分“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和“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故事是有主人公的,即使这个主人公是一块山石、一棵树,也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石头或者树。也就是说,一个故事总是属于某个人的,即“这是谁的故事”。
而视角则是——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美国报纸写作的金牌教练唐·默里曾经说过,“每个故事都可以从许多视角来讲述,作者的任务就是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主题的视角。”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摸到了大象牙齿的盲人,会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的萝卜;摸到象耳朵的盲人会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则会说大象是根大柱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片面地观察着这个世界,我们所思所想都是立足于自己的观点。同样,每个人的立足点不一样,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观点和立场也都不同。
这就决定了相同的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呈现不同的主题。所以在构思好一个故事以后、下笔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举个例子:公婆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你是站在公公的立场来和其他人叙述这个过程还是站在婆婆的立场?亦或者仅仅以媳妇的角度来叙述?
故事的讲述者确定以后,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叙述人称的选择。
二,写作中的人称选择
通常写作中人称叙述有三种:第三人称“他(她)”、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这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比较常见,也是用得最多的。第二人称叙述因为很难把控,所以很少有作品运用。
首先说一下第三人称叙述,常见的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和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全知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这种视角下的叙述者不会以具体的形态出现在故事中,不担任任何角色,但他全知全能,无孔不入。
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他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某个人脑子里正在琢磨的坏主意。
全知视角比较适合时间地域跨度大,场面恢宏的史诗级故事。战争、历史等题材多运用这种视角,举个老少皆知的例子《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主要人物都有不同的行动轨迹和心理活动,这就是以上帝视角进行的描述。比如:“玄德自思无路可退”;“曹操叹想云长不已”;“周瑜痒醉大笑”;“蒋干心中疑惑”等等。
第三人称限制叙述
这个叙述者是故事里的某一个角色,也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一个配角,他只能看他看到的,听他听到的,感受他所能感受的。所有的叙述都来自他片面的观察,带有他主观的意识。
如果大家看过吉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就会明白第三人称限制叙述的表现方式,这本小说就是以主人公横道世之介的视角去看世界,他人的想法只能以“似乎”、“假如”、“看起来像”、“以为”等猜测性词语表示。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有点类似全知视角,但是不同的是:如果把全知视角比作上帝,津津有味地看着人间的故事,并且带点好奇去窥视他人的想法,那么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就是一台冷冰冰的摄像机,隐身跟随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从吃喝拉撒睡的隐私到大庭广众之下的谈话。
这台摄像机浮在云端高高在上,不以角色的形式参与故事的发展,也没有欲望去探知别人心里想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他拍摄到的景象。
至于故事中角色们内心在想什么,就请读者根据他拍摄的那些动作、表情、语言等外在形式自己去猜吧。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路内的《慈悲》,小说分别叙述了水生、根生等人物的命运变迁,但是全书没有任何描述这些角色心理活动的句子,只是客观地叙述、描写、刻画。但是所有的情感都蕴含在看似冰冷的文字当中,笔者认为可以作为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例子。
第一人称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如果细分也有两种: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者和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者。
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者很多小说都会用,作为故事情节的亲历者来讲述,会给读者带来极为强烈的代入感。而次要人物作为讲述者同样会给读者一种拉开距离的奇妙感。
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盖茨比的故事,但是叙述者却是他的邻居尼克·卡拉维。他并不曾过多地参与情节的发展,但是却见证整个过程——洞悉盖茨比的过去,并亲眼见证他的毁灭。
同限制第三人称叙述一样,第一人称叙述者所见所闻都是具有限制性的,只能局限于“我”。在叙述者亲历之外的任何人或者事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知道。
第二人称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很少见,也很难把控。这种形式大概只有写信的时候会常用吧!早期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多为第二人称,如唐纳德·巴塞尔姆的《沉睡精灵》、洛丽·摩尔的《自救》等等。不过,以现在的小说环境,不建议作者使用这个叙述方式。
现在已经选好了视角和叙述人称,故事开始写了,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件事:视角和人称转换。
三,视角和人称转换常见的错误
在参加豆瓣读者评委活动时,我见过几种常见的转换错误,在此拿出来和诸位探讨一下。
第一种是叙事人称前后不一致。
在非全知视角的情况下,频繁转换叙述人称,比如从第一人称“我”突兀转到第三人称“他”,让读者不知所云,满头雾水。
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在街上看到了小美,她看上去气色很好。他想,她比上次见到时更漂亮了。
再有一种比较多见到的情况是,叙述人称不变,但是人称背后的视角人物却变了。这种转换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求讲究方法。
比如村上春树的《1Q84》就是多线叙事,视角人物在青豆、天吾和牛河三人之间转换,但是读者并不会感到无措,因为他是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转换,非常自然。
视角的转换自然与否,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建议初学者还是踏踏实实地运用好单一视角,慢慢过渡。
结语
理查德·科恩的这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视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每个部分中,理查德·科恩都列举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正例也有反例。
这本书并不是太厚,去掉书末尾英文注释的部分,全书只有330页。但是请想要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可能会读出3300页的厚度。
这么说不是因为文字有多晦涩,而是因为语境和文化的差异,书中举的例子都是外国文学,如果想弄清楚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当然,与付出成正比的是,当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收获颇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时间过得慢的句子(夜读)
来源:樊登读书
作者:舒晗
主播:田晓敏
编辑:王珂(实习)
1 对快感上瘾,是成年人最大的毒药
短期快乐为什么能让人上瘾?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里就喜欢做那些简单、又能得到及时反馈的事情。
打开手机,各种社交网站、APP、短视频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信息,大数据就会重复推送,多数人会选择一个个地刷下去。
这种感官刺激带来的兴奋和快乐,能让人产生多巴胺,继而让人上瘾。
多巴胺的分泌生理机制,是刺激大脑中同一个区域,使人渐渐失去警觉意识。
脸书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说过:
“每当有人给你照片点赞或评论时,你便获得一次多巴胺的快感。”
刷微信也是这样。
发了一条朋友圈,每看到新增一个点赞或评论,总忍不住点开,因为这样的反馈让多数人沉迷其中。
刷短视频更是如此。
短视频很短,十秒钟就要抓住用户眼球,出干货,抖包袱,否则用户就流失了。
而看一会儿视频是无法让人满足的,需要不断刷才能不断刺激大脑,从而产生多巴胺维持快乐。
节假日,商场里各种打折促销活动,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
平时并不需要的东西,看到买一送一就买了,几千块钱的衣服半价销售了,一心动就刷卡了。
想买就买的快乐给我们带来消费的爽感。
但这种快乐一般不会维持太久,得到之后很快就没有了感觉。
短期的快乐,成本很低,唾手可得,不需要付出意志力,但幸福感也转瞬即逝。
真正聪明的人,更愿意克制眼前的诱惑,去做更长期的事情,获得持续的快乐。
2 等待,是最珍贵的稀缺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
“人和动物追求的快乐相比,人所追求的快乐应该更加高级和伟大。
比如把快乐建立在个人发展、理想追求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反馈效应”,指人们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
真正让你满足的快乐,是通过自己的意志力获得“连续反馈”。学习一种技艺或者语言,提升专业技术,会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你的能力,尽管这种反馈来得很慢;
但它是逐渐累积的、连续的,能点燃你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八岁的时候开始跟随老师学戏。
梅兰芳并没有什么戏曲天赋,有时一出戏学很多遍还是学不会,气得教他的老师说:“祖师爷没有赏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感到很羞愧,他下决心学出样子。
一段唱,一般练六七遍就会了,他却练习二三十遍,渐渐地练出一副圆润甜美的好嗓子。
因为从小眼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为了练习眼神,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天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
天长日久,一双眼睛变得顾盼生辉。
星光不负赶路人。刻苦学艺的梅兰芳创立“梅派”,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并率先把京剧引向世界。
梅兰芳不怕自己的笨拙,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将京剧艺术推向极致,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享受了艺术给自己带来的长期快乐。
真正的快乐都穿着自律的外衣,需要汗水的灌溉,需要无数日夜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到达。
通过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感到充实、愉悦。
在这个过程中,高手能抵得住一时的放纵和诱惑,经得起延迟满足的等待。
每一个人,其实都想拥有这种真实持久的快乐,让自己的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3 远离短期快乐,没你想的那么难
短期的快乐很容易,且转瞬即逝,长期的快乐更踏实、更持久。
我们如何减少对短期快乐的依赖,找到持续、充实的快乐呢?
要想除掉地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上面种上鲜花。
与其在无法摆脱短期快乐的纠结中煎熬,不如转变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先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再付出行动,才能有美好的结果发生。
1. 微习惯思维,从量变到质变
微习惯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自我管理法则。
它的核心要求是在设置行动计划时,把要求降到最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比如把“每天背100个单词”的目标缩减成1个;
把“每天读50页书”的目标改为每天至少看一页书;
如果你想每天写作输出,那就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50个字。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就是从每天最少一个俯卧撑开始,练就了好身材。
看一页书、做一个俯卧撑、背一个单词,似乎简单到你不屑去做。
但如果坚持下去,结果绝对会让你惊喜。
2. 专注力思维,提高成就效率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平庸地做一万件事。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同时想做很多事,可能什么事也做不好。
找到目前最需要完成的那件事,提高专注力,所有与完成这件事没有帮助的事情全部暂停。
做事的时候,让自己稍微离开手机,离开社交网站。
暂时离开被打扰的世界,建立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
当你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了,有精力去兼顾其他事情。
3.长期思维,带来复利效应
这个时代,不是看你走得多快,而是看你能走多远。
因此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很重要,想取得成就,就需要给自己一些信心和耐心,做时间的朋友,相信时间的力量。
没有什么平白无故的横空出世,都是长期准备的必然结果。
任何技能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时长的积累。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持续努力,不断积累,自然会给你带来复利效应,也会让你的事业得到持久的繁荣。
4 写在最后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当你沉迷于感官刺激带来的短暂快感时,最终得到的是无穷无尽的空虚。
当你将时间花在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上,你收获的将是更有内涵的自己。
本文作者:舒晗,岁月会流逝,心绝无皱纹,用有情的文字渡己渡人。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田晓敏,暖心DJ,亦静亦动真巨蟹,天文科幻发烧友,光影迷,爱朗读爱文字爱生活,喜欢带着耳朵去兜风,小目标才貌双全/德艺双馨新闻工作者。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3178310465@qq.com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com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更·多·推·荐/
▼
过去完成时句子(中考英语考点梳理)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过去完成时的知识点,对于理解过去完成时来说,其要义只有一点,那就“过去的过去”。
声明:本文老劉编辑整理,内容来自“初中英语知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实感)
文/妍奇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必须结合课堂内外的相关因素,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或感动、或高兴、或难过、或后悔……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在习作中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不少同学在抒发情感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所写的事情平淡,味同嚼蜡,有无病呻吟的感觉;其次是所写的事情虽然感人,但是在文中没有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写。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习作指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01 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1.抓住印象深刻的事例写。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而且时常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感动并铭记。在习作中要做到“流露真情实感”,必须选取印象深刻的事情来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要自然而然从心底流淌出自己的情感。
选材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组织材料,可以写后悔,可以写难忘,可以写内疚,可以写开心……
选材1:我准备选取的情感体验关键词是“恐惧”,写自己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因为通过这次恐惧的夜行经历,我再也不信鬼怪神魔等迷信的说法,以后我的胆子变大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句段描写:
- 开始,我还不是很害怕。可半路上,夜色渐渐变得阴暗,我心里有点儿忐忑不安。肆虐的风呼呼地刮着,就像鬼哭狼嚎似的,我越来越恐惧了。再看看月亮,已经躲进云里去了,这情境几乎和《聊斋》里的一模一样,我越想越害怕。我追悔莫及,不知不觉,我紧握的拳头手心已经满是汗水了。
分析:这段话中,小作者把恐惧的心情描写得生动细致。通过回忆小时候的夜行情景,强调自己的恐惧记忆。“不是很害怕”“忐忑不安”“越来越恐惧”“手心已经满是汗水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心理变化明显,感受也很深刻。
选材2:我准备选取的情感体验关键词是“沮丧”。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我们过的最后一次儿童节,可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像往年一样开毕业典礼,开联欢会,同学们别提多沮丧了。可是想到我们还能正常上学,我们又是幸运的,我就以难忘的节日作为素材来写作文,表达我复杂的心情。
选材3:我准备选取的情感体验关键词是“难过”,写的是我们班在一次校运会的“跳大绳”比赛中失利的事情。作为体育委员的我由于组织不力已经很自责了,同学们还一直埋怨我,这让我特别难过。
句段描写:
- 面对比赛的失利、同学的误会,我实在无法接受,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你没事吧?”同桌一脸关切地看着我。班长也过来安慰我,他面带微笑,轻轻地把手搭在我的肩上。“没事,输赢不重要,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过。”此时程老师也来了,他语重心长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这次比赛的主角,记住要团结,争吵于事无补,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合力。现在握手言和!”
分析:这篇习作,小作者选择的情感体验是“难过”。文章生动写出了跳绳比赛失利后同学们之间的一场冲突化解的过程。其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过程展现得真实具体,比赛后的难过、不被理解的委屈、同学之间起矛盾的愤怒、同学们安慰的温暖、老师鼓励后的释怀,与同学和好后的开心……一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2.写事例要做到内容具体。
在记叙故事经历的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必不可少,同时要想自然流露真情,还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这样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片段练习:请根据以下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微作文。
场景:课间小明与隔壁班的小鑫同学因小事起了争执,小明仗着自己高大,失手把对方推倒在地上,害得小鑫手掌擦破了皮,流了血。班主任得知后叫小明去办公室……
【练笔提示】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语言环境,想一想,小明此时心里在担心什么,又后悔什么,会对班主任说些什么?注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而真实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随着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要做到以情动人,只有恰如其分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情感体会写细腻,才能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习作导读】对不起,李华
“Boy,发什么呆,来个脑筋急转弯问题考考你。一个不讲礼貌的人来到一个讲礼貌的村子,他是不讲礼貌好呢?还是讲礼貌好?”张晓像个鬼灵精冷不丁凑上前问我,看到他神神秘秘的样子,我故意卖关子,慢悠悠地合上书本,故作深沉地思考一会,然后煞有介事地回答:“入乡随俗嘛,当然是遵循村子里的风俗了,对不对?”
张晓莫名其妙地笑了笑,耸了耸肩,他接着说;“如果一个讲礼貌的人来到一个不讲礼貌的村子,他是讲礼貌好呢?还是不讲礼貌好?”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废话,当然是要讲礼貌啰!”没想到张晓哈哈大笑起来,他认真地说:“你真的是那么想的么?但实际上你做到了吗?”
一听到“实际”两个字,我顷刻间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我的脸唰地一下全红了……
事情还得从班里的转学生李华说起,他是这学期从农村转学来的,说话时乡土音很重,吐字又不清楚,再加上走起路来脚有点跛,所以刚来几天他变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
这不,上节课课间十分钟,老师刚一离开教室,一大伙男生便把李华团团围住准备戏弄他一番,我也在其中而且闹得最凶。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我还模仿李华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滑稽样子,逗得大家一阵哄笑,直把李华气得满脸通红,可他结结巴巴吐不出几个字,任由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后来还是张晓拉开了围观的同学,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我当时还满不在乎地说道:“开开玩笑嘛,何必大惊小怪,这么小气!”
张晓这两道题问得好,我的心像被重锤狠狠敲打了一下,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对于残疾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取笑他们,欺负他们?
“良言半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不起,李华,我伤害了你,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都弥补不了我对你的伤害,我一定要向你道歉,恳请得到你的原谅。想到这里,我如坐针毡……
“看,李华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只见李华一瘸一拐走了进来。从教室门口到他的座位仅有十几步,可此时在我眼里,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那么沉重,一步,两步……李华走得很慢很小心,但可以看得出他满脸的从容和坚定。
五步、六步……我终于鼓起勇气,我不能放过这将功补过的机会,我要扶他一把,我要把他扶到座位上,然后亲口告诉他在我心中反复练习了几十遍的那句话:“对不起,李华!”……
【习作讲评】
生活是一本书,丰富多彩。生活是一个调味品瓶,五味齐全。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长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对错纠葛,是非判断,只有说真话,吐真情,才能真诚敞开心扉,接纳一切。习作做到了以下几点:
1.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如果一个人心中拥有阳光,他就会走上幸福之路,在压力和愧疚中获得洗礼,一直昂首向前,即便有片刻沮丧,也不会减少对生活的希望。学会认错,学会坦诚,学会与人和善,最终他也会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体验,也会在无形中将这份真诚和快乐传递给他人。
2.把情感真实自然表达出来。
生命如歌,岁月如诗。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感动的瞬间:早晨六点妈妈为我做饭的背影,让我感动;过马路时,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搀扶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过马路的身影,让我感动;晨读时,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动;大街上,清洁工阿姨任劳任怨的情景,让我感动……这些感动的瞬间,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更让我们健康成长!
02 沟通写作与生活
1. 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想说。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对生活中人事物要仔细观察,把握特征,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让真情自然流露。
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匆匆》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着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有时,我们可以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通过边叙事,边抒情,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心情变化。
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物品的情感态度,绝不会一成不变,可能从喜悦到悲伤,从愤怒到平静,从畏惧到热爱,我们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线,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做到内容波澜起伏,更容易打动别人。
2. 选取合适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得更生动
运用环境描写去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五个方面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使习作内容丰富饱满,有棱有角。故事情节紧凑合理,习作感悟深刻,层次分明。
句型练习:
(1).根据语言环境,发挥想象,把下列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补充完整。
- 我的脸唰地一下红到了___________,如果地上有条缝,我一定会钻进去。
- 我心里_______________,仿佛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__________的样子。
- 刚一进门,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参观起叔叔的新居来:彩电、冰箱、电脑、烤箱……嚯,真是样样俱全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边的大书柜,上面摆满了书籍。我好奇地走上前,之间一排排摆的是《农家百科大全》《田间管理》《家禽饲养》……我心想: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人物神态描写的句子。
- 淘气包见了体育老师就像______________似的,灰溜溜的。
- 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中年乡下人。他风尘仆仆,两手空空,有些拘谨地站在那儿。王叔叔很热情,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里间侧耳细听,原来那位中年人是来向叔叔取经的。
作文教学应当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延伸、拓展,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充分活用于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课外因素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投身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写作,运用写作,拓宽写作的渠道。
以上内容是关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句子100字左右和写一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