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pro耳机刻字文案 airpodspro刻字短句英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ipadpro耳机刻字文案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airpodspro刻字短句英文和ipadpro耳机刻字文案的精彩内容哦。
ipadpro耳机刻字文案 airpodspro刻字短句英文
题记
2023年 中国区苹果返校季促销活动已经在 7 月 16 日正式拉开大幕,比往年来得稍晚一些,不过依旧值得期待。今年依旧延续了去年开始的买指定 iPad/Mac 电脑送AirPods的活动,很多朋友可能对苹果教育商店如何使用不太清楚,不知道如何下单,今天一篇文章详解苹果教育优惠。
1、什么是苹果返校季活动?
首先要区分一下苹果教育优惠和返校季促销,苹果教育优惠是针对在读以及新录取的高校学生及其家长,以及教职员工购买苹果设备所提供的价格政策优惠,苹果的教育优惠是在官网长期都有的活动,只要符合相关资格都可以购买。
而返校季促销是苹果一年一度针对教育商店的一项促销活动,类似每年一度的京东618活动,一般活动持续两个月时间,在返校季促销期间购买指定产品除了享受平时的价格优惠外,还附赠其他产品,之前送的是Beats耳机,从去年开始送AirPods真无线耳机。
2、返校季活动的时间
2023年的返校季送耳机的促销活动是从 2023 年 7 16 ?2023 年 9 27 ?。
3、哪些人可以享受活动优惠?
为教育目的,有资格从 Apple 商店购买之人包括如下教师、员工、学生及父母 (均为“有资格的购买人”):
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 中国大陆的公立或私立幼儿园、小学或中学的任何雇员。
高等教育机构 — 中国大陆高校(即指公立或私立大学及专科院校)的教职工,以及在中国大陆高校就读或已被录取的学生。
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的父母 — 代表目前在中国大陆高校就读或已被录取的子女进行购买的父母。
以上是苹果官网对于购买资格的介绍,简单总结一下,主要两类人。
2.中国大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职工(包括老师、后勤、行政)。
4、一般需要什么证明文件
证明文件提交主要以苹果官网下单为例,下单付款成功后,预留的邮箱会收到一封苹果的邮件,提示要提交相关的证明文件完成身份验证。这里主要有两类:
一、学校的教职员工,下面两项证明二选一的扫描件:
教师工作证(注:不包括教师资格证)
在职证明(注:需使用学校抬头信纸并盖有学校公章)
二、在线大学生的验证之前是直接邮件提交学生证的照片即可完成验证,这两年苹果采用的是学信网的「在线验证报告」系统。学生证是否可行,需要详细的询问苹果客服。
1、访问学信网并选择“学信档案“标签页
2、选择“登录学信档案”或“注册学信网账号”
3、选择“在线验证报告”栏目内的“申请”
4、打开“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获取你的“在线验证码”,然后在回复此邮件时附上该验证码和你的订单号。
5、哪些产品支持返校季活动
MAC电脑产品线主要有iMac、Mac mini、Mac Pro、MacBook Pro、MacBook Air
iPad产品线主要是iPad Pro(11寸和12寸)、iPad Air 4
以上指定机型除了最高800元的优惠外还附赠AirPods充电盒版,你也可以加钱选择无线充电盒版AirPods,或者AirPods Pro。
另外如果有视频剪辑的需求可以参加以优惠价购买Final Cut Pro等五款专业软件,这个价格还是非常合适的,毕竟日常价一个Final Cut Pro就得1999元,1298元一次性买断终身使用还是非常划算的。另外教育优惠,AppleCare+ 还可以享受8折优惠,对于手残党这个保障还是很有必要的。
6、如何参加苹果教育优惠
线上渠道
其次线上渠道还包括苹果天猫旗舰店,这个需要在下单之前先用支付宝认证学生资格,步骤如下:
4、跳转界面后完成认证步骤
5、待支付宝同步至天猫后,显示优惠价格(产品价格旁将显示“教育优惠”)
验证成功之后,你用支付宝绑定的淘宝账户登录即可在苹果天猫旗舰店享受相关的教育优惠了。
线下渠道
线下渠道主要是苹果的直营店,可以在这里查看家附近的直营店。线下购买最简单直接了,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去苹果直营店,挑选合适的设备,付款即可。
7、注意事项
- 收件人姓名一定要是验证文件的同一个人,因为苹果有时候会验证这个信息,有时候快递员派送的时候也会核对这个身份信息。
- 关于验证情况,一般平时教育商店购买是抽查的,但是返校季促销是每一单都会被查的。我之前2023年返校季入手iPad Pro基本下单之后秒收验证邮件,2023年4月购买iPad mini5没有抽查。
- 大学生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可以享受优惠。当然大学生的父母也可以享受教育优惠。
- 今年的苹果返校季,最高只支持3期免息。
- 超过两个工作日未提交身份验证信息,身份验证失败,苹果会取消订单,退款会按照原路径返回。
- 同一个购买人下了两单,既买了iPad又买了Mac,只送一个AirPods。
8、产品型号推荐
简答举个例子,比如iPad Air4 256G版本官网售价5999元,教育商店5599元,三期免息,本身的价格相当于打了93折,返校季参加买赠AirPods活动,除了免费获赠AirPods,还可以选择加价312元,升级为无线充电盒版本,而再加753元,即可升级为AirPods Pro。个人建议,换购无线充电盒版本是最不值的,要加钱还是加价753升级AirPods Pro,称它是目前最优秀的降噪耳机不为过,值得换购。
关于选择,iPad产品线,去年发布的iPad Air4 采用了全面屏设计,并且有5种多彩配色,很适合学生等年轻群体,性能足够使用。其次是11寸的iPad Pro,今年升级了M1处理器芯片,性能足够强大,同时相比12寸版本也更加便携。
Mac产品线,如果你外出携带电脑的时间很少,想要体验MacOS系统,那么Mac mini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M1芯片,性能足够强大,除了满足日常使用,4K视频剪辑也是没有问题的,主要购买16G内存版本,8G不够用,而且后期不能扩展。
如果像学生群体经常外出使用,那么MacBook产品线是不错的选择,关于具体选择Air还是Pro那就需要具体结合每个人的预算和需求来购买了。个人觉得如果只是日常文档编辑和网页流量,M1版本的Air就足够了,价格方面要比Pro便宜2000块,还是非常有性价比的,更高的专业软件和影音编辑需求还是建议直接上MacBook Pro。
iMac今年终于有了大升级,更漂亮的外观设计,和Air4一样多彩配色,很适合颜值党选择。
总结
随着拼多多的发力,很多苹果产品屡屡爆出低价,这使得官网返校季送耳机的活动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但是,对于官网的产品拥有14天的免费退换货,还可以刻字,对于一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怎么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祝愿大家都能买到自己满意的产品。
ipad刻字热门句子英文(打造学习神器)
前言
大家好,我是Karl,一个电脑数码爱好者,一枚小博士生。
自2023年购买ipad mini2至今,我使用ipad已有7年,ipad已经是我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我用它阅读文档和书籍并进行批注,我用它做笔记、用它进行文档电子化
- 我用它看视频、逛论坛,也用它玩游戏
这么多年用下来,体验一直很不错,自己去年买了ipad2023,今年给女朋友买了ipad air4,也安利了不少同学和朋友购买iPad。看到很多人在犹豫要不要买ipad、担忧买了吃灰,看到很多人说iPad这东西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我打算和大家聊聊我用它无纸化学习的经验,说说我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我主要用iPad阅读和批注文档、记录电子笔记,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展开:
- 无纸化学习的优缺点
- 硬件选购
- PDF文档阅读、批注软件
- 电子笔记软件
无纸化学习的优缺点
想来大家和我的经历差不多,多年来主要是使用纸质教辅材料、使用纸笔进行学习,对此早已习惯;那么大家也一定和我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 纸质材料太多、太重而且容易遗失
- 回顾查找不易
- 排版和共享不易
无纸化学习则刚好解决了以上问题,它使我得以摆脱沉重的纸质书,也使我得以几乎随时随地阅读、学习(以及娱乐)
当然,无纸化学习也有一些缺点
- 价格门槛高:全新置办一套少说也得一千多块钱,这并不是一笔小支出
- 笔点在屏幕上的声音较为明显,而且书写体验比起纸笔还是差些
硬件选购经验和建议
无纸化学习的第一步,当然是选购合适的硬件设备,我无纸化学习的核心硬件是平板电脑和笔,具体的说,是ipad 2023 32GB、MOMAX 小黄鸭版主动式电容笔。
平板电脑的选择
ipad还是安卓
硬件上,iPad和安卓平板的一大关键区别是屏幕显示比例:
- 安卓平板的屏幕更“长”,使用场景更倾向于横屏,网课、视频体验不错,但是阅读文档时体验差点(它更倾向于让用户分屏使用)
- iPad的屏幕更“方”一些,横屏看视频会有更明显的黑边,但是文档体验不错
- 丐版ipad 的屏幕素质依然不错,而且色彩调教讨喜
软件上,iPad和安卓平台的区别可能还更大点
- ipad端应用丰富,有大量优秀软件,更有大量优秀游戏,而且优化不错
- iPad的过度动画流畅,UI好看
因此,我建议主要看视频的朋友选择安卓平板,市面上有不少安卓pad可选,千把块就能买到小米、华为、联想的平板,这个价位的平板已经足够日用,只是不要对屏幕色彩调教、软件生态这种参数表上写不出的细节抱有太高要求。
我建议使用场景比较多样、对软件有一定要求、希望省心的朋友选择iPad,除了文件传输麻烦些,普通版本没有高刷,别的都挺好。ipad 2023版是最适合新手入手的平板,ipad air4是性能、外观、屏幕素质和价格的均衡。
关于机型选择
选购这事一看预算二看需求三不加钱,其实很好选:
- iPad 2023 64GB版性价比极高,亲测屏幕观感优于某些同价位竞品,目前已安利两个同学下单。ipad 2023 64GB起跳,相比2023版升级了处理器和摄像头,私以为是目前最超值的IPAD,足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
- iPad mini6 确实“别具个性”,mini6的长宽比相比一般ipad更大,很小巧、性能很强、全面屏边框也不是不能忍,打游戏、阅读电子书之类的都还不错,但是这个尺寸看PDF还是稍微小了点,由于大长宽比横屏看PDF也不很好用。此外,亲测“果冻屏”现象比较明显,介意勿入。
- iPad air4比较均衡,性能、外观、屏幕观感和触控笔体验均优于ipad 数字系列,我返校季优惠时给我女朋友买了一个,亲测好看又好用,价格也不很贵。此外,我是觉得全面屏中,ipad air4也算是比较好看的。
- iPad pro确实是好,它几乎是平板电脑的天花板水平,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ipad air4到ipad pro的提升感知日常使用其实并不明显,强劲的M1在日常的文档阅读和电子笔记上也无用武之地,有钱可以上ipad pro、没钱也没啥好纠结的。
有的朋友在意是否全贴合屏幕,但是对于非绘画专业户来说并不是很大硬伤:
- 全贴合屏幕对于绘画用户确实是极好的,非全贴合画画的也不少,只是画线更难一点
- 日常笔记和批注时,是否全贴合屏幕影响不大,忙着笔记哪有功夫盯着笔尖看
- 以我经验来看,使用非全贴合屏幕不影响考研也不影响读博,应该不会影响学习(笑)
因此,我建议一般用户视个人喜好选择ipad 2023或者ipad air4/mini6,它们已经足够用了;注意,介意“果冻屏”的朋友不要入手mini6,确实很明显。
关于购买渠道
优惠购买渠道其实主要是以下几种:
- 信用卡商城和自营电商,主打多期免息、积分抵扣
- 官网教育优惠
不过今年我看了下,中行聪明购商城下线了,其他信用卡商城或者自营电商平台的亮点主要在24期免息,价格上优惠不大;前些日子的PDD补贴价格比较惊喜,ipad 2023 64GB只要2299,新机期间百亿补贴机型应该没多大问题
官网教育优惠也是个好路子,货真价实而且可以免费刻字,ipad2023 64GB版只要2399,ipad mini6只要3399,哪怕比起来电商促销价格也还不错
笔的选择
apple pencil并不必要
ipad 2023使用了非全贴合屏幕而且只支持一代apple pencil,我不绘画、不玩手账;我是个学生,收入主要是学校和导师给的津贴,我的ipad去年买的时候只要两千三百来块钱,我实在不觉得有必要买那根活动价也得近600块的原厂apple pencil一代。
我的平替选择
我对笔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好看、好用、价格不贵。目前市面上有大量apple pencil的评价替代品可选,我目前在用的是momax 和B Duck小黄鸭联名款的主动式电容笔,它恰好满足我的这些要求。
外观上,笔身使用高密度铝管、一体式设计、哑光质感,亲测手感温润;尾部的电源指示灯亮度和大小恰到好处,笔身使用明黄配色,搭配萌萌的小黄鸭,观感蛮好,本猛男超爱!
MOMAX小黄鸭版电容笔官方标配一个小黄鸭主题笔袋,笔袋为类革+尼龙材质,用料足、做工精细、外观好看,萌萌的小黄鸭表情深得我心;厚实的笔袋也可以有效保护电容笔,是一出行时收纳笔的好东西。
MOMAX小黄鸭版电容笔使用USB Type-C接口供电,一小时即可充满、续航可达10小时,连续5分钟不用可以自动休眠,实测充电一次可以满足我一天的日常使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笔的充电口所在这一面是平的,在握持的时候可以自然地把手指放上去,握持感不错;因为这一面是平的,放在桌子上的时候也不会滚动。
功能上,momax的小黄鸭联名笔支持全屏防误触,我可以把手腕自然地放在屏幕上,获得近似纸笔书写的体验,专注于内容本身。
体验上,momax的这款笔落笔精准、灵敏,连写时不断触,而且打开即用无需连接蓝牙,无需额外设置,在批注pdf和日常笔记时很是顺手
对了,它支持磁吸,亲测可以吸附在ipad air4上(左),也可以吸附在ipad 2023的磁吸保护套上(右),我的ipad丐版虽然不支持磁吸贴附,倒是不必担心意外滚落了
价格也还好,百来块钱就可以买到小黄鸭版,基础版本还更便宜一些,我自己用的小黄鸭版,推荐我的同学买了MOMAX基础版,目前还没有挨刀(笑)。
软件选择经验和建议
好软件,一个就够了。
我的使用需求主要是PDF文档的阅读和批注、日常电子笔记以及文档和笔记的多设备同步,这些需求并不苛刻,在ipad上有大量软件可以阅读、批注甚至编辑PDF,比如Adobe acrobat reader、Good Notes、Marginnotes、liquid text、Microsoft Office等,我也因此走了些弯路:
- Onedrive:Onedrive自带pdf阅读和批注功能,但是在切出软件再切回时有可能需要重载,而这重载的意思是再次下载。。。。
- adobe acrobat reader:Adobe出品也是会有bug的,批注后进行文件网盘同步时,很可能出现上载的文件和网盘文件冲突的情况。。。
- MarginNote:功能确实强大,但是我并不需要思维导图等一众功能,我只想专注于阅读、批注和同步。。。
- GoodNotes:软件不错,阅读和批注体验都不错,但是收费。。。
免费阅读和批注:PDF Expert
我读的课本和论文一般是pdf文档,我最喜欢PDF expert,它功能丰富而且易用,免费版也可以用的很舒适。
PDF expert的阅读体验不错,它可以多页签的方式打开多个文件,方便进行文档间切换;它支持切换单双页师徒,支持调节显示主题;它的裁剪模式很好用,对于某些留白巨多的PDF来说看成是趁手利器
它的跳转做的很棒,从正文跳转参考文献后,也可一键跳转回来,这一功能非常方便:我可以不被正文中乱七八糟的引用文献缩写困扰。
它的批注功能丰富,工具栏从左到右依次是文本高亮、下划线、删除线、插入文本框、笔迹、荧光笔(可以用于高亮影印版PDF)、橡皮、插入笔记贴、插入形状、贴纸,值得一提的是,笔迹粗细可调、颜色可选(甚至可以用取色器自文档中选择),我很喜欢用它标注。
当然,PDF expert支持多种网盘扩展,实际使用和同步很方便
小结
PDF expert的优点是功能丰富且易用,基本足以满足我的PDF阅读和标注需求;缺点是它不支持应用内多文档分屏显示,要进行文档间对比需要使用ipad的分屏功能再打开个应用,介意这一点的可以看看Goodnotes。
有的朋友也许有PDF编辑需求,我建议了解一下smallpdf等在线PDF编辑网站,免费好用。
电子笔记软件:notability
市面上也有很多电子笔记软件,我使用过包括OneNote、marginote、GoodNoter、notewritter在内的多款软件,最终我选择使用Notability和系统自带的备忘录,我选择Notability的主要原因是易用、好用,选择自带备忘录是因为它方便。
Notability 毫无疑问是一款优秀的笔记软件,它提供多个层级对笔记进行管理,可以通过ipad文件、网盘和扫描等方式进行文件导入
它的书写体验不错,我很喜欢它的放大镜功能,这使得我可以兼顾书写舒适度和文档的字体大小;我也喜欢它的橡皮功能,消除和记录一样简单
它的一大优势是支持录音,我可以一边录音一边笔记,录音进度条和笔记直接关联,非常方便课后进行回顾和整理。
当然,Notability也是支持网盘备份的,我将它连到了我的OneDrive上,得益于OneDrive优秀的Windows集成体验和多平台支持,我可以很自如地管理我的笔记。
小结
notability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笔记应用,它功能强大而且易用,它是我的电子笔记核心担当。
近期notability在由买断制改为订阅制,而且订阅年费不菲,这确实不是个好消息,虽然免费版也不是不能用。。。
免费文件同步:One drive
微软出品的onedrive是一款很棒的文件管理、同步应用,可以在网页端、windows端、ios端、mac等对你的文件进行管理,也可以在一众软件中添加OneDrive中的文件进行修改和同步,多平台、简单易用而且免费。
在任意平台对文件进行的修改都会进行同步,不限地点、不限设备、完全免费。
它会记录你对文件的操作
不花钱,只要注册微软账号就可以有5GB的空间可用,听着虽然不多,但是要知道常见的没什么图片的文档往往才5MB以下,我用它来存放我常用的PPT、对最近的修改进行备份和同步,才不过用了1.57GB。
对免费的区区5GB容量不满意的话,可以去万能的某宝了解一下,也可以考虑office365订阅计划,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组个家庭版就挺好,家庭版一年的优惠价格在200来块钱。
Onedrive的一大优势是它的windows端和windows系统融入良好,你可以像对本地文件夹一样的使用它的共享文件夹,不需要任何额外操作,它会自动进行同步和更新
而且,ipad端的onedrive支持pdf查看、支持对pdf做简单的标注,标注后会自动进行更新,于是我可以在网页、PC、ipad端随时随地、随意设备查看我感兴趣的文档并进行标注。官方主页点此。
小结
Onedrive的免费容量不如百度等其他网盘,但是它和Windows生态的良好融合、它不错的多平台使用体验都使得它成为个人文件同步和编辑的一个良好选择。
受限于某些原因,使用Onedrive同步时的速度可能不稳定,不过稳定时候(甭管怎么个方式稳定的)速度至少是比百度快不少的。
总结
硬件选择上
我建议大家量力而行,按照自己的客观需求和预算来进行选购:
- 我建议一般用户选择iPad,具体型号和容量视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非绘画或专业用户不必很在意屏幕、性能;
- 第三方平替主动式电容笔已经很成熟,非专业用户和apple爱好者不必追求原厂。
软件选择上:
我建议大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软件,以免学习工具的使用过程占用过多精力:
- 只是偶尔阅读电子文档和标记的话,使用ipad自带软件其实也足够了,图书和备忘录都还不错;
- 经常阅读电子文档和标注的朋友不妨看看PDF expert,免费版就可以用的很爽;
- 只是偶尔进行笔记的话,系统自带的备忘录就很不错;
- 经常进行电子笔记而且有录音需求的话,我认为Notability是很好的选择。
我是Karl,一个普通小学渣,希望大家和我都有远大前程。
表达对父母愧疚的句子(你有怨恨过父母吗)
前言:
人生而不平等,每一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人一生出来就是富二代,有人一生出来就是穷二代。有人一生出来就是身体健康,也有人生出来就是残疾。有人一生出来就是白白嫩嫩,也有人生出来是黑不溜秋的。
正因为不同的家庭境遇,不同的身体状况导致一些年轻人产生了对父母的种种抱怨,种种埋怨。来看看这些人对于家庭或者父母带给他们的这些不幸遭遇,他们是怎么看待的。
刘姐
今年40岁的刘姐心里一直恨着父母。因为父母的一次意外,导致她的终身遗憾。
小时候刘姐生了一次大病,因为父母的无知,听信了村里一些人所谓的偏方,导致治疗不及时得了后遗症。腿脚走路都不方便。
就是因为父母的一次错误选择,害了她一生。她心中有多恨可想而知。
她说,这么多年受尽了歧视与白眼。没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读书,经常被欺负。身体的缺陷,知识的匮乏,让她受人歧视,不被疼爱。
即便现在靠自己的努力摆摊赚了钱,都被婆家人看不起。不敢要孩子,怕生的小孩得像自己一样的病。
她恨死了父母,是父母摧毁她的一生。
胡阿姨
她恨透了父母,因为父母重男偏女,不给她读书,让她错失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今年50岁的胡阿姨是一位保洁阿姨。平时会帮公司做做饭,打扫卫生。虽然通过自己勤劳工作,过上了好的生活。但是她心还是有不甘。
因为她知道,要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读好书前景不仅仅是这样的。
问起胡阿姨你有怨过父母这个问题时,她几度哽咽,哭红眼睛,泪洒满脸。像是不愿意说起那段悲催的童年经历,但是却不说不快一样。
胡阿姨小时候家里穷,家里两姐弟都要读书。可是父母没有那么多钱。
当时胡阿姨在班里成绩很好,数一数二的水平。老师都很喜欢她,夸她读书好,长大一定会出人头地的。好好读,必定有出路。
相反,她弟弟读书就不行了。经常不及格,不是读书的料子。
家里穷,父母只能供一个小孩读书。荒唐的是父母竟然作出这么无耻的决定。
胡阿姨爸爸对胡阿姨说,家里只能让弟弟读书。
给出的理由更加荒唐。弟弟是男孩子,读好书才能有出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什么用的,到了年龄就嫁人了。
胡阿姨那天知道以后不能读书,她恨透了父母,恨透自己是一个女孩子。
当然老师看到这么好的学生不读书去放牛怪可惜的,劝了胡阿姨父母很多次。可是固执己见的父母抹杀了胡阿姨最后一条救命稻草。就是不给,再怎么说都不行。长大后还要出来赚钱养家,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让胡阿姨更可气的是弟弟读完初中就没有读了。很早也出来混社会了。
胡阿姨说,到现在还记恨着父母,从不能读书那会她再也没有喊过他们爸妈一声,直到两位老人去世也没有。
郭女士
读书那会有过抱怨,不过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真是有点傻。说着说着郭女士笑出声来了。
现在32岁的郭女士是一名上市公司的高管。年薪早已经超过一百万 ,是一位成功人士。
不过,想起自己当年埋怨过父母的经历,她自己还是有点内疚。
小时候家里很穷,她很自卑。班里家里有钱的学生很多。她常常看着别人家孩子带着一袋的零食到教室里吃,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穿着漂亮的裙子,看着别人家孩子有很多漂亮的笔,漂亮的本子,心里很难过,她羡慕嫉妒恨。埋怨父母把她生在一个贫穷之家,让她低人一等。
她常常跟父母撒气,为什么别人家过得这么好,想有什么就有什么?而自己家却经常无米开锅,想什么要不了什么?
不过,还是后来的一次经历改变了她对父母的看法。
有一年生日,她突然收到一双漂亮的鞋子。这是她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她高兴坏了,想让父亲给她穿上,享受这一份快乐。
奇怪的是父亲一直闪躲,不敢伸出双手。到后来她才知道原因。
有一次,在的回家路上,她看到父亲屈伸为路人搽鞋赚钱改善家里条件时她才懂得父母的不易,以及自己愚蠢的认知。
父亲的双手沾了鞋膏,原来他怕弄脏了闺女的鞋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劳动人民最光荣。父母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这有什么丢人的。
突然间,她一下子长大了。她明白,贫穷只是短暂的。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贫穷二字的认知。
她明白到一个道理:家里虽贫穷,但是父母会竭尽全力给她创造更好的。做人要知足,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抱怨没有用,也解决不了问题,努力赚钱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家里条件也逐渐好起来了。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攀登到人生的高峰。
贫困的家庭不仅没有成为她成功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她人生中不可缺的经历。
此时,在她的眼里早已经没有恨,反而多了爱!
为什么有些孩子对父母怨恨这么深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对父母有恨呢?
总结以下三点:
第一点,家里的经济条件。
在贫穷家庭里长大的小孩或多或少会有自卑心理。一方面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很好是物质基础,让自己被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埋怨父母为了生计而陪伴自己的时间少。长大后也会埋怨父母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让他们生活倍感艰难。
第二点,父母对自己不够重视。
父母对自己不够重视,让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怨恨父母陈旧的思想,古板的行为,偏袒的内心。
比如说父母重男轻女,疼小不疼的大等等。对自己不够看好,不够重视。正正是父母看衰,忽视,让这些小孩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心里也埋下怨恨父母的种子。即便长大后,怨恨不再那么深,也跟父母关系不好,不怎么爱跟父母说话,性格孤僻。
第三、父母带给自己身体造成的缺陷。
有些父母身体本来就有缺陷。一旦小孩知道是因为父母无知生下她的时候,他们肯定心里或多或少充斥着恨。有些身体缺陷是父母后天处理不当,或者说父母过失造成的。小孩子也会心中有恨。
可是抱怨生活的不公,父母的过错,能解决问题吗?我肯定的说不能。
我们能做到以及可以做好的是积极面对既定的生活并且寻求解决的方法。
方法如下:
第一、放低父母的仇恨,学会坦然。
抱怨父母不能改变现状,放下恨,才能捡起爱。既然已成事实,为什么不坦然面对,好好想想怎么过好日子呢?方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第二、父子没有隔夜仇。
血浓于水,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不易。
第三、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父母。
怨只能加深恨,既然这样,倒不如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行呢?
当然,做父母的也不能过于自私。在没有条件下,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将无辜的小孩带到人世。与其让小孩痛苦一辈子,埋怨一生,父母倒不如在生之前认认真真想是否适合要孩子。
写在最后:
面对现实,我们不要再埋怨了,否则我们就会停止进步。
与其一味埋怨,还不如尝试改变。在我看来,我们的人生还是由我们做主。不信命,才能赢!刘强东可以做到的,我想你们也可以!
妖风来袭的幽默句子(这届红毯热闹了)
临近年终,明星们又忙碌起来,纷纷露脸营业。
前脚刚在芭莎吃了席,后期就去GQ盛典走了红毯。
本以为芭莎的土气寒酸,槽点已经够多了。
然而看到GQ红毯的骚操作,网友们才算开了眼。
比起明星们集体尴尬出丑,他们的旧爱、情敌同毯更有看点。
由此生出的新仇旧怨,还真是不少。
01 何穗杠上Angelababy
陈伟霆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围绕他的“桃色恩怨”,就没停过。
虽然何穗和baby之间,还隔着位阿sa。
但少年初恋最难忘,毕竟情到浓时,两人没少海边嬉戏,还纹过情侣纹身。
分手之后,阿sa还爆出过baby发给陈伟霆的露骨短信。
甚至两任女友还亲自下场,阴阳怪气互撕。
闹到现在都轻易不会同台,阿sa上跑男还得挑baby不在的时候上。
可见,这段青春往事,难以轻易翻篇。
所以何穗自然对baby颇为忌惮。
这次两人在GQ红毯相遇,自然是要较量一番。
一位是贵圈神颜,一位是名模仙姑,但这次却都没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至于原因嘛,恐怕还得主办方背锅。
早在前几天,网上就爆出一份“GQ盛典的策划台本”。
每位明星在走台时拿什么道具,做什么动作,全安排的明明白白。
Angelababy,她要拿着巨高级的仙女棒走红毯。
这仙女棒高不高级咱不知道,但这咋看都是树枝啊,哪里有“仙”只剩“棒”了。
拿到道具的baby还是用极高的心理素质,硬凹出造型。
咱就是说,美女姐姐安安静静摆个造型不好看吗?
为啥非要弄个道具画蛇添足呢。
难怪她摆完造型走红毯,深呼吸着叹了口气。
而且显然,这次红毯她也是有备而来,这一提裙摆,高跟鞋超厚的防水台还真是“美得受罪”。
毕竟前男友的现任女友也来了,她当然得拼一拼。
说起来,何穗这次也是真努力。
她人鱼造型的热搜,可是最先营销,第一个挂上热搜的。
毕竟昨天男友陈伟霆刚在芭莎遇到俩前任,修罗场被传得沸沸扬扬。
今天她又要和男友的前前女友baby同台争艳,确实要拿出点正宫的架势。
只是美则美矣,但是海边的风可不会怜香惜玉。
即便是见过了大场面的何穗,也只能被头发糊脸。
最后只能扶着头发,走完全程。
超模优势,算是一点也没发挥出来。
远不如同是超模的大表姐刘雯,又酷又拽slay全场。
完全拿捏住了T台,高级感迎面而来。
所以这场“厮杀”,何穗和baby算是打了个平手。
02 关晓彤又遇迪丽热巴
关晓彤和热巴之间,也算是老冤家了。
在baby生“小海绵”时,《跑男》节目组找来热巴顶班了女MC的位置。
为了收视率,还把热巴和鹿晗剪出很多“粉红泡泡”。
好巧不巧,关晓彤还飞行录制了一期。
不过节目上,她和鹿晗并不在一组,几乎没什么交集。
而这期的效果,依旧是鹿晗对热巴“英雄救美”。
直到鹿晗和关晓彤官宣恋情,“陆地”CP粉原地心碎,
然后由爱生恨,缕清时间线,发现关晓彤飞行录制《跑男》时,就和鹿晗同吃一碗烤冷面,
这样一来,热巴也就成了工具人,梁子也结下了。
这次GQ红毯,两人狭路相逢。
一位是长腿少女,一位是异域美人,不过比美结果却显而易见。
Baby那边拿到无语的道具,还是敬业硬凹出微笑走完。
而年纪轻一点的关晓彤,可就直接挂脸了,黑着脸走完全程。
仔细一看晓彤的道具,也就明白她为何挂脸了。
这啥啊这是?这是……拂尘吗?
在这cosplay李莫愁呢?
美女的单人照有多高级,加了这个道具它就有多掉价。
而作为新一届定毯神针,热巴这次的造型依旧稳定发力。
深V造型更是管不住春色,好身材一览无余。
对比一下同是深V的周冬雨,差距瞬间出来了。
周冬雨这次的造型一身深v西装,酷中带着小性感。
不过她身材单薄,还是有些索然无味。
而三亚的海风也格外偏爱她,头发直接糊一脸。
咱就是纳闷,还能看清路不?
继续说回热巴,头发利索地盘上去,也少了海风搅乱。
到了内场换第二个造型的时候,才把头发放下来。
造型师值得奖励,加个鸡腿。
当然,热巴也没逃过被道具支配的命运。
她拿到手的是个玩具相机,只不过颜色……却是死亡芭比粉。
但美女狠狠地拿捏住了!
几个拍照动作,让她本身性感的礼服,多了一份可爱。
整体来说,热巴的造型都算得上整个红毯的佼佼者。
而主持人在采访环节,更是“故意找茬”问关晓彤:
整个盛典红毯那么多女明星,谁的造型是最美的?
关晓彤机智回答:天真姐。
这个回答可要细品一下了。
这次“大码女孩”杨天真,也被海风整得没了脾气。
本想着带个大蝴蝶结,能衬得脸小。
结果……一不小心就遮住了她的眼!
姐姐刚把蝴蝶结整明白了,眼前的头发再次遮住了眼!
不过天真姐还是有些霸气在身上的。
虽然被风整得无语,但她定点拍照时还是霸气一回眸:
妖风,你怕了吗?!
宁可夸杨天真美,也不提迪丽热巴,只能说昔日“情敌”见面,依旧是分外眼红啊。
03 金晨再遇邓伦
说完情敌,咱们再来说说旧爱。
在多个活动上避嫌过的金晨和邓伦,终于同毯了。
两人当初在小透明时期的恋爱,也是谈得刻骨铭心。
邓伦探班金晨,收工后的她直接飞奔到他怀里。
又是背后抱,又是怀里搂。
完全一副蜜里调油,分不开的架势。
不巧的是,当时的金晨正和老东家唐人解约,官司打得艰难,她也处于雪藏的状态。
事业都没了,哪有心情恋爱。
即便是邓伦天天在社交平台,为她写《晨书》鸡汤,还是没能挽救没有面包的爱情。
分手后的邓伦,却凭借《香蜜沉沉烬如霜》一炮而红,成为顶流。
真是物是人非,两人还是错过了。
如今两人都已不是当初的小透明,在娱乐圈稳占一角,红毯上的相遇算是必然。
都说前女友会在分手后,越变越美。
这次手上没道具的金晨,完美发挥。
状态不错的她,直接怼脸拍,那叫一个明媚动人。
这次金晨也是准备充足,直接两套礼服。
另外一套仙女裙,同样轻盈飘逸。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金晨穿着这套仙女裙在海边拍宣传照时,
邓伦刚好路过!
还有意无意往她方向瞥了一眼!
难怪路人称“过世cp”。
而邓伦在海边拍摄的宣传照,还是少年感满满的。
只是正是走红毯时,也被道具坑了。
本来搞个大油头,脖子还缠个小丝带,手上却拿个大叶子……
就……不伦不类。
拿到芭蕉叶的邓伦,也是硬凹出笑容营业。
你看这个叶,它又大又绿。
两人的旧情已是往事,那就祝他们早日找到良人吧。
04张若昀、毛晓彤:恩情难忘
和前面不同,张若昀和毛晓彤是事业上的搭档。
只不过和普通同事相比,张若昀对毛晓彤有份恩情在。
当时毛晓彤刚经历陈翔和江铠同的“挤痘痘”事件,连夜搬家整个飒住。
但情伤总要一段时间来疗愈,台前的工作又停不了,只能强打精神面对镜头。
在她和张若昀同台宣传新戏时,有好事的记者提问她的感情动向。
毛晓彤迟疑着不知如何回答,还是张若昀上前两步帮她“挡枪”。
“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事冲我来。”
这个绅士又霸气的解围,让张若昀圈足好感。
要不是当时张若昀已有女友唐艺昕,估计不少人又要按头磕CP了。
当然了,咱们“祺贵人”和“瑛贵人”私下也是好友。
如今红毯上的相遇,毛晓彤已然走出情伤。
靠着坚强果毅的性格,路人缘爆棚。
这次红毯上暗黑又神秘的礼服,很是符合当下她的状态。
而张若昀也在和唐艺昕婚后,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剧《庆余年》,实现爆火。
说起来这次的 “策划台本”,张若昀的出场道具原本就安排的酒杯,还要边走边喝。
估计主办方是想再现范闲名场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过这也离了大谱啊,好在策划人员最后理智上线,以“饮酒直播,播出问题”的忧虑,pass了这个方案。
那么张若昀最终拿了个什么道具呢?透明的拍卖手举牌。
说实话一开始没仔细看,还以为他扛了把刀上来。
走着走着红毯,他在口袋掏出了笔,在手举牌画了个笑脸。
估计张若昀也是被自己的行为蠢到了,没憋住笑场了。
看到毛晓彤和张若昀的走红,只能说想在贵圈走得长远,还是要看人品啊。
娱乐圈里,这些明星的恩恩怨怨并不少见。
如果时间不能冲淡一切,不如给对方留份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个体面。
你们觉得呢?
ipad刻字热门句子英文(售价一万五起的新款)
随着可能是今年最后一场线上发布会的落幕,堪称 Apple 年度最重要的新品之一,传闻已久的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终于在上个月与大家正式见面。
新款 MacBook Pro 是 5 年多来变化最大的一代:不仅有着全新的外观设计,M1 Pro / Max 芯片的加入也让预计为期 2 年的 Apple 芯片转移计划,在经过一半的这个时间点,实现了一大步跨越。里里外外全面焕新,也标志着 MacBook Pro 这款产品,开启了「下一个五年」的新世代。
虽然新款 MacBook Pro 的方方面面都带给了我们不少惊喜,比如更强得多的全新 M1 架构芯片、支持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的 mini-LED 显示屏,以及终于拿掉了 Touch Bar、键程更长的内置妙控键盘等等。但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妥协与遗憾,比如个人认为实在难以称得上好看、也不支持 Face ID 的「刘海屏」;当然还有无法让人忽视的尺寸与重量。
复古的外观设计,在「妥协」中找到「平衡」
在聊新款 MacBook Pro 全新外观设计之前,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款产品的历史。
事实上,MacBook Pro 是一款 2023 年才首次推出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它的历史在 Mac 系列电脑中实际上相当短暂;在此之前,Apple 推出过 iBook、PowerBook、PowerBook G3 / G4 等多个系列的笔记本电脑产品,而第一台 Mac 电脑,则是 Apple 在 1984 年推出的台式电脑 Macintosh 128K。
第一台 Mac 电脑 Macintosh 128K
2023 年推出的最后一款 PowerBook G4
2023 年 1 月,Apple 首次在旗下笔记本电脑产品中启用「MacBook」命名,第一款产品就是 MacBook Pro;同年 5 月,MacBook 问世,没错,就是那台已在 2023 年宣布停产的 12 英寸 MacBook 的同系列首款产品;MacBook Air 则是在 2023 年才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你对于 Jobs 当年在发布会舞台上从信封中掏出首款 MacBook Air 的这个画面一定还有印象。
Jobs 从信封中掏出初代 MacBook Air
2023 年推出的首款 MacBook Pro,与上一年推出的最后一代 PowerBook G4 外形非常相似:
2023 年推出的第一款 MacBook Pro
后面的故事你大概已经知道了。
2023 年,MacBook Pro 在 15 英寸机型上首次更换了模具;下一年,系列中的 13 英寸和 17 英寸机型也都进行了更新,采用了同样的外观设计。这个外形的 MacBook Pro 应该也是不少人第一台入手的 Mac 电脑。
2023 年推出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之后的几代产品虽然在外形方面可能略有改动,但这一代模具外观一直在 MacBook Pro 系列产品上使用了 7 年,直到 Apple 在 2023 年推出了配备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机型,这款 MacBook Pro 拿掉了前代产品有的 HDMI 接口、SD 卡槽,还有不少人非常喜爱的 MagSafe 充电接口,全面拥抱 USB-C / 雷雳接口。
正因如此,这款 MacBook Pro 的机身非常纤薄,机身边缘弧线的过渡流畅自然,即使在 5、6 年之后的如今,这台电脑的外观设计依然足够前卫和好看。
让我们将视线转回本文的主角:搭载 M1 Pro / Max 芯片的全新 MacBook Pro。
新款 MacBook Pro 一经推出,就有不少人直呼与 PowerBook G4 相像:几乎没有弧线过渡的 A / D 面、同样圆润的边缘倒脚,HDMI 2.0 接口、SDXC 卡槽,甚至是通过磁力连接的 MagSafe 3 充电接口都悉数回归。可以说,这台 MacBook Pro 的方方面面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观察 MacBook Pro 几次外观设计的迭代不难发现,Apple 似乎想让这款产品向着更加「优雅」的方向发展:更轻、更薄、体积更小;也许是为了做到这一点,MacBook Pro 上原本丰富的数据接口,在 2023 年也被砍到只剩下了一种。
终于,Apple 在 5 年之后意识到了,对于专业的 Pro 用户而言,为他们提供一台性能足够强大、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电脑,才是更加重要的事。Apple 应该也认为让用户将不同外观甚至是配色的转接设备插在电脑上,再接着各种长长的数据线,实际上才是更不优雅的使用方式吧。因此,我们才会在全新的 MacBook Pro 上看到各种接口的回归,加上内部配置的全方位升级,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代 MacBook Pro 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厚和更重了,而且新的外观设计可能会延续 5 年、7 年,甚至是陪我们走过下一个 10 年。
如果你之前看过一些新款 MacBook Pro 的体验内容,应该会看过诸如新款比上一代产品「厚了不到 1 厘米」「重了 100 克」「视觉上的更厚其实是因为设计原因」等等说法。确实,以 Apple 官网提供的 2 款 16 英寸机型的数据为例,新款 MacBook Pro 在厚度方面仅比上一代产品厚了 0.06 厘米,重量增加了 100 克,相当于 2 个鸡蛋的重量。这些数据看起来确实是极其微小的变化,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存在一定误导性。
诚然,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新老 MacBook Pro 在视觉上的厚度感知可能要比实际来得更为明显,但是比起数据,个人认为主观感受其实更为重要。比如我的这台 16 英寸 MacBook Pro 拿在手上,手臂被拖着往下坠的感觉非常明显;相比之下,我之前用过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不管是单手拿着还是从包里取放都很轻松。拿到 MacBook Pro 的第二天,我背着装了电脑的托特包在上海的街头走了大半个下午,回到酒店之后肩膀已经酸得不行,当即就为新电脑选购了一个背包。
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这个复古的外观设计还挺买账,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而对于这个全新的外观设计,Apple 是这样说的: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机型拥有焕然一新的精美外观,其设计专注于性能与实用性。全新铝金属外壳优化了内部空间,以实现增强的性能与更多的功能。机身围绕先进的散热系统进行精密制作,即便在低风扇转速下,排风量也比上一代机型多 50%。这一散热设计让 MacBook Pro 在提供强大而稳定的性能表现的同时,仍能保持冷静运行。
事实也正是如此。新的 MacBook Pro 不仅仅是一台「堆料」的「性能怪兽」,它还充分考虑到了续航、散热等各个方面,并针对性地进行了设计,比如机身两侧有了更多的散热出风口,比如搭载 M1 Max 芯片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独享的高性能模式。
新款 MacBook Pro 的散热设计
不管你如何评价 MacBook Pro 新的外观设计,这台设备依然代表了目前笔记本电脑产品领域最高的制造水准:依旧充满「高级感」的铝金属机身、设备 D 面精致的「MacBook Pro」刻字,依然可单手开合盖的转轴,还有个人认为质感更好的脚垫。
开盖之后,全新的键盘一定会让你多看一眼:陪伴 MacBook Pro 长达 5 年的 Touch Bar 还是结束了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全尺寸功能按键。虽然也有一些人觉得 Touch Bar 足够实用、好用,但对于多数人而言,这一定是继更多的接口回归之后他们喜闻乐见的又一项变化。于我而言也是一样,在我之前用过的 2 台配备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上,它的使用率几乎为零;相反,每次想用功能按键唤出 LaunchPad,或者调整亮度、控制媒体播放等的时候,还得先按一次按钮展开功能按键的体验实在说不上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排功能按键也有一些变化。原来 F4 按键上的 LaunchPad 功能被换成了 Spotlight 搜索,F5、F6 按键还新增了听写和勿扰模式的功能,键位布局与最新推出的支持 Touch ID 的无线妙控键盘一致。
而在其它方面,MacBook Pro 上的这个键盘,也和无线妙控键盘一样:更大的 esc 按键、相同尺寸的键位布局,还有剪刀式结构带来的几乎一致的键程感受。
对了,这个键盘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那就是全黑的背部凹槽。通过双重阳极氧化工艺,MacBook Pro 在 C 面实现了在同一款铝金属上呈现 2 种颜色的效果。也就是说,与此前的机型一样,MacBook Pro 的 C 面用的依然是一块一体的铝金属,只不过是在键盘区域上了一次色,虽然你可能并不喜欢键盘的这个新设计。
不难猜想,全新外表之下,新款 MacBook Pro 其实是对用户需求作出的一次「妥协」,也是 Apple 对自己作出的一次妥协,更是在「优雅」与「实用」之间找到的「平衡」:对于专业用户而言,新款 MacBook Pro 的电池更大了、芯片算力更强了,散热能力也更好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更丰富的接口、更趁手的键盘,终于都回来了。
瑕不掩瑜的「缺憾」,视听体验大升级,
打开 MacBook Pro,最先吸引你的一定不是边框更窄、面积更大的显示屏幕,而是屏幕上那块与 iPhone 类似的「刘海」。
先来说说这个「刘海」区域的显示逻辑吧
通过截图就能发现,MacBook Pro 上「刘海」的显示逻辑其实也与 iPhone 类似,并不是真的缺了一块,截图中的菜单栏是一条完整的显示区域,中间部分实际上是被屏幕边框「挡」住了。
截图中的菜单栏是一条完整的显示区域
由于菜单栏略高于「刘海」区域,在显示桌面时,下方边界会在「刘海」底下穿过
菜单栏在桌面上的这种显示方式,也是我认为在这块「刘海屏」上最为突兀的部分,好在我们可以像之前一样将菜单栏在不需要的时候隐藏起来,让整块屏幕的观感更好一些。
当然,我们也可以像在 iPhone 上一样,给桌面换上一张黑色背景的壁纸,在这台 Mac 上获得「真正」的全面屏体验。
奇怪的事情来了,虽然「刘海」目前看来相当于一块完整的显示区域,但是这里实际上无法显示任何内容。为了验证内容是否能够在「刘海」下显示,我将控制中心的功能图标全部在菜单栏中打开,包括我自己在用的一些第三方 App,菜单栏右半屏已经放不下所有图标,多出来的图标就会被「挤」进「刘海」中。
勾选之后,图标并没有变多
菜单栏中的图标在显示器上变多了
不过,也不需要过于担心,除了不太好看的桌面显示方式以及有些奇怪 (但平时应该也不会遇上) 的显示逻辑,这块「刘海」在日常使用 App 时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干扰,因为 App 无法将「刘海」所在的整个区域作为界面进行显示,即使是在菜单栏已经隐藏的状态。如果将应用窗口往上移,系统会自动重新定位窗口位置,就像这样:
不过,这个交互逻辑在显示器上也存在矛盾的地方,当显示器中的菜单栏被隐藏时,应用窗口又可以占据原本用来显示菜单栏的这个区域,用于显示界面了。
当 App 在全屏状态下显示时,菜单栏区域会变为黑色,不论系统当前是否开启了深色模式,我们也可以更改设置,让菜单栏在全屏状态下隐藏起来,获得更加沉浸的全屏体验。
Apple 实际上还为开发者们 提供 了「刘海」两侧区域内容显示的开发能力,开发者可以指定自己的 App 需要在「刘海」两侧显示的内容,主动利用这个「多出来」的空间。至于 App 是否真的能在这个地方出现或实用或好玩的用法,不妨等等开发者们告诉我们答案。
所以,与其说「刘海」是 MacBook Pro 的屏幕缺了一块,倒不如说它所在的这个区域更像是屏幕的外延,它的存在,是为了在进一步提高屏幕占比的前提下,还能给 Mac 塞进摄像头、指示灯、环境光传感器等元器件;遗憾的是,Face ID 没有随着「刘海屏」一起来到 Mac 上。而在这个外延之下,MacBook Pro 的主要内容依然显示在一个 16:10 的主流比例区域之中,我们之前在用的 App,都不会在这块全新的屏幕上有问题。
接着再来看看这块屏幕的参数:1000 尼特全屏亮度、1600 尼特峰值亮度、10000 颗 mini-LED 灯珠、1000000:1 对比度、10 亿色彩显示…… 这些数据几乎与此前发布的 12.9 英寸 iPad Pro 的屏幕一模一样,这也是 Mac 上的第一块 Liquid 视网膜 HDR 显示屏,这台 MacBook Pro 的屏幕显示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比如显示黑色的时候,新款 MacBook Pro 比过去的任何一台 Mac 电脑都要更为纯粹。
左: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右:13 英寸 MacBook Pro,配备 M1 芯片
而在浏览 HDR 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新款 MacBook Pro 上获得更宽广的动态范围和更高的对比度,这是过去任何一台 Mac 都不能达到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细节更多了,除了黑得更纯粹,色彩表现力在这台 Mac 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富2。
左: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右:13 英寸 MacBook Pro,配备 M1 芯片
左: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右:13 英寸 MacBook Pro,配备 M1 芯片
左: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右:13 英寸 MacBook Pro,配备 M1 芯片
左: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右:13 英寸 MacBook Pro,配备 M1 芯片
这块 Liquid 视网膜 HDR 屏对于 Mac 的意义,也比对于 iPad 的意义更大。现在,不再需要依赖昂贵的显示和剪辑设备,仅通过 MacBook Pro,创作者就能实现杜比视界和 HDR10 内容的制作。这意味着,新款 MacBook Pro 成为了打通 Apple 在杜比视界和 HDR10 内容制作完整流程的最后一环,你在 iPhone 上拍摄的 HDR 素材,可以直接在 Mac 上完整地进行查看了,也能借助 macOS 强大的软件生态,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
这台 MacBook Pro,真是为它的「Pro」正了一次名。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块屏幕能够带来的,是与 iPhone 和 iPad Pro 上一致的出色显示效果,不论是看照片、看视频还是玩游戏,都能获得眼前一亮的全新体验。如果你已经拿到了新款 MacBook Pro,不妨去看看 Apple TV+ 里的剧集,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
对了,能给这份影音体验助力的除了屏幕,还有首次来到 MacBook Pro 上的「空间音频」。在此之前,2023 年推出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是唯一配备六扬声器系统的 Mac 产品,这套音响系统的加入,让 Mac 上的低音声量进一步下探,也让高音表现更加清澈,赋予了 Mac 更加立体的听感体验。
现在,14 英寸和 16 英寸新款 MacBook Pro 不仅都加入了六扬声器系统,还通过强大的算法,额外带来了「空间音频」功能。简单来说,我们在 MacBook Pro 上看电影,能够听到飞船从左往右飞过的声音,甚至是听到身后传来的人声了,配合 Liquid 视网膜 HDR 屏幕,说 MacBook Pro 是一个小型移动私人影院,一点也不为过。
你可能会以为我忘了提 ProMotion,其实没有。作为 Apple 生态体验的重要一环,继 iPad Pro 在 2023 年支持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之后,iPhone 和 Mac 也终于在 3 年后的如今相继获得了支持。与 iPhone 类似,MacBook Pro 现在能够根据屏幕显示内容和操作,动态地调整刷新率,最高可达 120Hz。ProMotion 在让操作体验更加流畅的同时,更合理的响应机制也能让设备的续航时间得到延长。
但实际上,目前包括 Apple 自家 Safari 浏览器在内的大部分 App,都还没有推出适配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的正式版 App,因此在这台 Mac 上,我还没有太多对于这项功能的明显感受。至于 Mac 在操作方式以及屏幕尺寸方面与移动设备的不同,是否会造成 ProMotion 的体验也有所不同,还需要等更多 App 适配之后再试试看。
一台全天候可用的笔记本电脑
终于聊到了性能。
放在最后,是因为到了现在,这台 Mac 的性能似乎已经没什么可聊。你应该也已经通过 Apple 的介绍了解到,M1 Pro / Max 芯片的 CPU 比之前的产品最多快了 3.7 倍、GPU 最多快了 13 倍、机器学习速度最多快了 11 倍;你可能也在别的摄影师、视频创作者的内容中了解到了,这台 Mac 现在可以同时流畅运行接近 100 条 4K 视频时间轨、同时流畅运行 1500 多条空间音频音轨等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台 Mac 的性能已经远远过剩了,于我而言也是一样,我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你展示 M1 Pro / Max 芯片的性能有多么强大,显然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这台全新的 MacBook Pro 上,我也还是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性能提升带来的好处。
这还要从 M1 芯片的统一内存架构开始说起。去年,Apple 首次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机型上使用统一内存架构,意味着所有处理器可以共享物理内存,GPU 不再需要依赖独立显卡就能完成复杂的图形工作。只不过,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限制:M1 芯片仅支持 16GB 内存。
在我之前使用搭载 M1 芯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情况中,比较常见的场景是同时开着 Chrome、Notion、Things 等等这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 App,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内存占用就已「轻松」上了 10G,如果再开一个 Photoshop、Lightroom 或者 Sketch 这类应用,很容易就会收到内存占用将满的弹窗,只能说勉强可用。
比如你在读的这篇文章,同时涉及到了修图、压图、制作动图以及检索资料等等工作,需要同时开着 Lightroom、Ulysses、Sketch、Pixelmator Pro 等相对专业的工具,如果还是那台 16GB 内存的电脑,肯定是不够用的,因为同时开着这些 App 的内存占用情况是这样的:
除了更高可用的内存,可靠的续航能力也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上述的工作情况下,从中午开始不间断地使用 Mac,中间还有 30-60 分钟的 Apple TV+ / Disney+ 的视频观看时间,我的 MacBook Pro 电量仅仅是从 100% 降至 70% 左右,并且在不插电的时候,这台 Mac 也是市面上为数不多能够发挥全部性能的移动笔记本电脑产品。
既然说到续航,那么最后再聊一下这次回归的 MagSafe 接口吧。轻轻一碰就能充上电,也不用再担心会因为绊到电源线摔了电脑,MacBook Pro 上的充电体验终于又变得像以前一样方便了,不对,是更方便了,因为快充功能也首次来到了 Mac 上。
实际使用下来,新款 Mac 的充电效率确实如官方所说,充进 50% 电量仅需要半小时左右。但是,要用上 Mac 的快速充电功能,14 英寸和 16 英寸机型需要分别使用 Apple 官方推出的 96W 和 140W USB-C 电源适配器,目前还有没第三方电源适配器能让 Mac 实现快充速度,因为官方推出的这款电源适配器采用了 USB-C PD 3.1 标准,这项标准在今年才首次发布,它太新了。
当然,由于 MacBook Pro 的这个电源适配器是 Apple 首次采用氮化镓技术的电源设备,体积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只比之前的 61W 电源适配器大了一些,差旅途中塞进包里丝毫不会觉得是个累赘。
总结
在新款 MacBook Pro 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惊喜并且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比如更加强悍的 M1 Pro / Max 芯片、Liquid 视网膜 HDR 显示屏、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快速充电…… 也看到了不少让人喜闻乐见的「再一次」:比如 MagSafe 3 充电接口和 SDXC 卡槽的回归、配备实体功能按键妙控键盘的回归等等。
当然,这些升级也是有代价的,不管你喜不喜欢 MacBook Pro 新的外观设计,能不能习惯「刘海屏」和强悍性能背后的这份重量,之后的 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你能做的都只有接受这些变化。
虽然 Apple 芯片转移计划到了目前,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时间,但是这 2 台设备的出现,却更像是这个计划真正的开始。在有了去年 13 英寸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的响亮一枪之后,没想到还没一年的时间,凭借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Apple 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 Mac 产品的认知。回头再看剩下的 Mac 产品,也更加让人期待,明年的 Mac 究竟还还会有哪些变化。
以上内容是关于ipadpro耳机刻字文案和airpodspro刻字短句英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