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获奖感言再爆金句 马伊琍离婚时的经典语录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马伊琍获奖感言再爆金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马伊琍离婚时的经典语录和马伊琍获奖感言再爆金句的精彩内容哦。
马伊琍获奖感言再爆金句 马伊琍离婚时的经典语录
最近一档聚焦女性年龄主题的微综艺《女人30+》上线,看了最新一期,马伊琍在节目中侃侃而谈,落落大方,从容淡定,言语间的温柔透露着骨子里的坚毅。
不得不说,这个女人经历了离婚的风雨之后,成长了不少,成熟了很多,面对未来展现出更有底气的一面。
马伊琍说:
“你别以为遇到一个坎,过去了,就万事大吉了,对不起,还有下一个坎在等着你,可是人生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成长的嘛!”
多么积极的心态,梅娘也深以为然,女人成长的过程就跟打怪升级一模一样,想通关,你得熬得住,别在命运的一次的打击之下一蹶不振,命运需要你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生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可是那又怎样,反正我已经练就了“皮糙肉厚”、“金刚不坏”之身。
马伊琍这一路走来,确实在熬着一个又一个坎,尽管童年的时候,她获得过充足的爱,但是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一个女人,都在经历着命运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熬不过,你就成了整天抱怨连连的苦命的女人,而熬过去,我们,你就能够像她一样,修炼出属于自己的淡然又从容的美丽姿态。
而马伊琍,显然让我们看到了离婚女人最好的活法。
01.希望不灭,依旧相信爱情
在节目中,马伊琍说到离婚时,主持人替网友问了一句“你还相信爱情吗?”
文章与马伊琍的故事,似乎成了国民往事,那段灰色过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多年过去了,当事人似乎都已经释怀了,走出了了,可是网友却没有走出来,文章和马伊琍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关于出轨的回忆。
大家都等着她回答:“我不相信”。
其实如果她这么回答,我们也都很能够理解。毕竟当时她与小她九岁的名不见经传的文章结婚的消息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所以,她也顶住了很多舆论的压力,但是这个男人却最终负了她,她不可能没有受到伤害,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答案是肯定的。她说,无论到何时,她都相信爱情。
就冲着她这句话,梅娘就觉得她不可能过不好。
相比那些因为一次离婚就感觉到“天下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女人来说,马伊琍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的婚姻而泯灭希望。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她才承受住了这离婚之后的脱胎换骨般的蜕变。曾经她是跌落到了痛苦的谷底,每天无力地爬不起床,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知道起来要干嘛!”那种无力感,也只有那些痛苦绝望到极致的女人才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
她的这种状态跟她饰演的《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一模一样。马伊琍后来能够把罗子君离婚时的崩溃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你不得不说,那是痛苦的馈赠。
俗话说:“没能摧毁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大”,马伊琍在经过这彻底的痛苦之后,她的确是变得更加从容了,就像女儿同学的妈妈们说她比以前更柔软更真实了。
没错,经历过痛苦的人,注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够体会幸福的意义,永远都相信爱情的人,也比没有希望的人更能够遭遇到崭新的爱情。
所以,其实离婚对于马伊琍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悲惨的事情,对于有实力有魅力的女人,那不叫离婚,那叫恢复单身。
而且马伊琍结婚前,恋爱经历也很丰富,深谙男女相处之道,离婚后,马伊琍被拍到与小18岁男友约会,虽然不知真假,但是对于一个坚定相信爱情,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她值得被所有人祝福。
02.为自己而活,找到自己
马伊琍说过这样一段话:
“找自己是难,但它不累,安全感也好,被认同感也好,不要从别人身上索取,你自己心里要明白,我是个成年人,我可以给自己爱,我可以让自己不孤独……”
说的真好,马伊琍其实一直在寻找自我,这个过程她用了快20年才完成。
用她自己的话说:
“20多岁的时候为父母而活,一切都顺遂他们的心意,30多岁的时候,为孩子而活,为了他们健康成长,可以容忍丈夫出轨,40多岁的时候,她希望为自己而活,只有自己过得开心,身边的人才能开心。”
这段话,给许多沉浸在生活困苦中的女人惊醒,原来,我们女人曾经活得太委屈自己了。
当你太委屈自己,必然你就会太为别人付出,而太为别人付出,就会失去自己。
其实,你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对别人好,而是要好好照顾自己。自己好了,自己强大了,才能成为生命中的太阳,才有资本去照亮自己想要照亮的人。
所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别人而活,而是为自己而生,你想活出自己,那唯一的出路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我的人生我做主!
从马斯洛需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真正实现了自我的人,那是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人,她一定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她们对人对己,都有十足的悦纳与悲悯。
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实现自己,当你像马伊琍一样破茧成蝶,自然活出了人生最好的境界。
所以,当你越是在低谷和恐惧的时候,你越是要自信。不放弃自己,接受自己,因为当你挺过去,自然你就会更好地了解自己。而唯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你才能真正得到成长,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
所以,女人找到自己,活出自己吧,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走向幸福,而这本书能够给予你最切实的帮助。
活出自己
¥49
购买
03.特立独行,不设限
从《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到《我的前半生》,再到《找到你》,马伊琍的每一部作品都令人惊艳,面对舞台上熠熠生辉的马伊琍,再也没有人拿她婚姻的问题来非议她了。
有作品傍身,有钱财在手,有梦想要追,大步流星朝前走的马伊琍越发自信和坚定。
在节目中,马伊琍又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卵子的最终使命,不是成为一颗受精卵,它就可以只是一颗卵子”并且在表达结束后,为了让多数观众更好的理解,她又做出了补充“我们是为了成为自己,让那颗卵子成为它自己,不要赋予它过多的使命。”
马伊琍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言人,她的说法很“马伊琍”,立刻引发热议,而我却非常认同。
虽说,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文明中,女性都与生育永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千百年来的华夏文明中,生儿育女也是每个女性人生最后的归宿。年轻时的女性对人生与未来满怀期待,但到了该嫁的年龄,女性们往往会在世俗的冷眼中做出妥协,强迫自己成为一个众人口中的好母亲。
可是生儿育女、必须成为母亲真的就是女人的价值所在吗?
当然不是。女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是一个和男人一样平等的人。她有思想、有欲求、有自己的选择权。
如果一个女人,她遇到了爱情,她渴望为心爱的男人生一个孩子,这自然很好,可是如果一个女人,她没有遇到爱情,没有想要生育的渴望,那么不该有任何一个人强迫她去做一个母亲。
更何况,还有一些女人,她们可能生育能力不足,或是过了年龄,或是身体的原因,那么就更不应该受到外界的歧视与非议。
生而为女人,我们完全有权力去支配自己的身体,行使自己的权力,我们不是生育的工具,我们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人。
马伊琍说,我们“希望每位女性都可以认识到自己,而不仅仅是妈妈的身份”。没错,马伊琍虽已为人母,但那是她自己为爱的选择,她更懂得女性为孕育所作出的牺牲,懂得女性在职场与婚姻中的压力,所以她更希望每个女人都能遵从内心,选择自己的路,不必为世俗的眼光所左右。
那么,如果你在被催生,梅娘想问你,除了生孩子,你还有别的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去努力吧,因为任何一种权力的获得,其实都要付出代价,天赋人权没错,可是真正你想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像马伊琍一样拥有特立独行的底气。
你的独立,就是底气
¥32
购买
04.梅娘说
离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醒的去死守一段婚姻。
时代已然进步,我们已经不会再用婚姻的成败与否去定义一个人的成败了。离婚不能代表人生失败与成功,换个角度想,失败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重生的机会?
爱情专家涂磊说过:
“离婚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可怕的是,离婚后,久久不肯从痛苦中走出来,那才叫失败。”
离婚后,好好成长的例子太多了,作家三毛在经历过感情失败之后,总结自己哪些地方不好,去认真改掉,继续前行。她始终相信爱情还是有,也同样相信爱情终会到来,正因为她的这份恒心,等来了与荷西那段最美好的爱情。
民国时期,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便是在离婚后步入职场,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同时兼任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她后来说,“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没办法成长,我要感谢徐志摩、感谢离婚”。
离婚之后的马伊琍再爆金句,她让我们看到离婚女人最好的活法。
离婚,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爱自己,放弃成长,以离婚后的“惨状”限定自己所有的可能性,作茧自缚或者拼命将就着、在日渐荒废的婚姻围城中自我折磨一辈子。
希望每个女人从马伊琍的身上看到离婚之后女人也能活好的可能,希望我们都能用最宽阔的眼光看待婚姻,看待自己,好好爱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身为女人,我们最不能辜负的就是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马伊琍经典语录 句子(爱情神话)
周末去看了《爱情神话》,我错过了片头,加上徐峥的上海人身份,一度以为是徐峥导演的作品。
看到一半之后恍然发觉,这不可能是男导演拍的,因为它太细腻,太懂女人了。
就像一首慵懒的小夜曲,用的是人最感觉到舒适的音域,水一样缓缓流淌。没有跌宕起伏的乐章,却无限地贴着人心,将人妥帖地拉回满是烟火气的地面。
看过电影之后,有种晒干了的花茶浸泡到水里的舒展感。这是我这一年来观感最舒适的影片,没有之一。
片名略有误导性,片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神话,反而更像是对“神话爱情”的反讽。
爱情重要吗?重要。但都市里的男男女女,遇到了爱情,第一反应是试探、躲闪;得到了爱情,先暗暗计算一番利益得失,就像是没有爱情,日子也还是照过。
哪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至死不渝,人生漫长,爱情不过是人生大餐里的一碟小菜。
电影里最值得玩味的,还是女人对爱情的态度。
原来的爱情电影里,一般是男人掌握进入和退出的主动权,女方往往只负责一件事,就是吸引男人注意,或者在男人闯入之后,被动接受或被动拒绝。
而这部片子似乎向大家“科普”了一个真相:女人也可以是掌握主动权的人。
当爱情中的“单人舞”变成了“双人舞”,就开始有了一种特别的好看。
三个渣女和一个老实男人的故事
徐峥饰演的老白,住着祖上传下来的独门独户小洋楼,靠收租和教街坊大爷大妈、七姑八姨画几笔画为生。
表面看是画画下厨打鼓的文青艺术家,实际上不过是没什么固定收入,去路边“外贸店”买便宜内裤,去超市买临期打折食品的中年落魄男人,体面全是房子给的。
和前妻蓓蓓(吴越饰)在一起的时候,老白每天兢兢业业给老婆做饭,完美家庭煮夫的角色也没挡住老婆出轨。
但像很多“家里红旗不倒”的渣男一样,蓓蓓其实也是不想离的。哪怕离了婚,她内心深处,始终还觉得老白是“我的人”。
看起来贤惠低调的蓓蓓,为自己辩解起来更显得铿锵有力:“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我是讲原则的人,我外面再玩,家里我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哈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渣男语录,这番回收再利用也算适得其所。
除了藕断丝连的前妻之外,还有现在一见倾心的李小姐(马伊琍饰)。
人前,李小姐是踩着Jimmy Choo叱咤片场,孩子上顶流国际学校的都市女精英,背地里也有自己的窘迫:人过40,单身带娃,和妈妈一起挤在破旧的弄堂阁楼里,狭小肮脏拥挤,每天为几块过夜红烧肉,几块钱电费承受母亲的唠叨责骂。
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即便这样她也是骄傲自矜的。爱情,对于她来讲,是蛋糕顶上的红樱桃,却不再是抵得饱的蛋糕。老白再掏心掏肺,老房子着火,在她这里,自动隔绝在防护罩外,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渣行径也是说来就来。
比如和老白春风一度之后,早上起来,不顾在厨房里精心准备早餐的老白悄悄溜走,因为跑得匆忙还弄断了高跟鞋的鞋跟。
替李小姐接了一段时间孩子之后,老白又提出可以把自家房子留出一间给她住,她却怕担不起这份真心,果断“断舍离”逃跑了。
不过和前妻和新欢比起来,最“渣”的还属富婆格洛瑞亚。(倪虹洁饰)
身材窈窕,打扮时髦,又作又嗲,一出场就是“有钱,有闲,老公失踪”,生活过得五光十色。
她似乎对老白心有所属,但和老白度过了不明不白的一夜之后,第一个动作是忙着给老白转钞票。
观众的心声如老白一样:“这是被嫖了?”
惊魂未定的老白紧接着又接到了格洛瑞亚的邀约,不过到了赴约地点,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私人包厢,而是一KTV大包厢。除了格洛瑞亚之外,还有一群小鲜肉唱歌趴体,日子过得不要太快活。
到他走的时候,还有临别赠言:“白老师,你是个好人。但女人不会因为男人是个好人,就跟他在一起。”
到底是芳心暗许还是寻求刺激?别说老白,旁观者也不知道这情意,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和这三个女人过招,老白似乎只有被“玩弄”的份。对她们而言,老白不过是盘子里的鲫鱼汤,吃得好就多吃点,不想吃就放着不动,犯不着要死要活,非他不可。
就像阴差阳错聚集了三个女人的饭局,一开始还有些火药味。
但随着马伊琍的一句“我们都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三个女人开始推杯换盏,一场鸿门宴,变成了唠嗑碰杯的闺蜜局。
当男人变得无足轻重,女人之间的友谊就稳了。这才是都市女性应有的姿态。
或者说,这样的都市女性,首先在上海这座城市出现了。
上海女人,飒在骨子里。
上海这座城市给了她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就像人们的一般印象,上海女人都工作能力强,精致、干练、强势、自矜。
与之相对的是上海男人,大多温柔细腻,甚至有点婆婆妈妈。我认识的很多上海男生都会给老婆做饭,绝不觉得是什么耻辱,拿出来说的时候也带着炫耀的语气。
要说性别解放,上海这座城市应当解放得最彻底。
这部电影没有特别批判什么或歌颂什么,它自然,自然得像水一样。但导演还是给里面塞了一点东西,就是女人的自我。
得益于故事发生在上海,片中的三个女人的“自我”都很坚实。
李小姐的自我,是走过长长一段“下坡路”,被生活磨得光彩黯淡之后,依然选择宁缺毋滥的矜持和骄傲。
格洛瑞亚的自我,是不执著于要什么“完美爱情”,而是勇敢追求,洒脱放手,野猫一样自由自在,游戏人间。
蓓蓓的自我,是拥有一个“完美家庭”,依然追求灵魂深处的刺激和共鸣。她可能对自己要什么也有一点糊涂,但她也有充分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不悲情,也不会长久停留在某处。
她们的自我都是一个课题,不是结了婚或找到一个男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靠长时间的摸索和探寻。
自我就像是一块石头,和生活无数次撞击之后,才能准确地发现它的位置和形状。这三个女人都摸到了“自我”的存在。
甚至也是她们“渣”的根源: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果断放弃自己不要的东西。
找到自我,对于女人来讲,从来都不容易。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工具性的意义大于她们作为“人”的意义。
可是“人”哪有那么简单。他是有欲望,有诉求的。
这诉求可能不是房子车子,也不是单纯的“对我好”,而是包含了更复杂的东西:性格,三观,事业追求,甚至生活习惯,吃饭口味。
就像老白,有一幢小洋房的本地人,有点生活情趣又会做饭,妥妥是公园相亲角里,大爷大妈争抢的对象,但李小姐依旧可以用“要去的地方,穿这双鞋子就不合适”为理由拒绝掉。
从“他能给”到“我想要”,从“女人不再依附男人生存”到“幸福也不必依赖于男人”,这中间是一段长长的路。
点睛之笔
片中的“点睛之笔”,老克勒老乌讲的与国际影星邂逅的爱情故事,主动权也牢牢掌握在那位惊鸿一瞥的女影星手里。
这故事是真是假?不重要。在这个故事里,潇洒离开的是女人,牵肠挂肚了一生一世的,是男人。
性转意味也是很明显了。
但这“性转”,并不是为了迎合女性胃口,它甚至是一种客观表述:
当女人开始自我的时候,男人反而开始患得患失,牵肠挂肚起来。就像男人笔下那些风情万种的女郎,她们之所以迷人,恰恰是因为她们有强大的自我。
男人嘴上再说喜欢贤良淑德的女人,爱情本质上也是慕强的。
爱情这支双人舞,要有退有进,棋逢对手,才能跳得好看、跳出灵魂。
当两个人都开始“有目的”起来,爱情可能更漫无边际,更虚无缥缈,更难以抓住。但当这点“目的”真的落实到柴米油盐中时,爱才会成为最坚实的堡垒,而不只是看起来好看的花架子。
所以爱情的意义,不是结婚生子,而是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生活。
犯了错、绕了路,也没什么大不了,尽可以去试错、寻找、出击。
反正爱情再重,重不过自己的人生。生命中再多几个来来去去的人,最终也不过是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
也会有怅然吧,就像是李小姐深夜独坐窗前,就着街声喝一杯威士忌;格洛瑞亚关上门之后一瞬间的神情落寞;蓓蓓背过前夫之后,流下的一滴泪。
但也就是那一瞬间吧。过后她们依然可以和曾经暧昧过的对象坐下来,热热闹闹,一起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
当自我很坚实的时候,爱情的伤再大,大不过“炒几个小菜吃吃”,那些因爱而生的悲喜,终究会汇入生活的洪流里去。
形容衣服好看的句子(轻松自在)
●
跟风买了夏天最流行的娃娃裙,
也头脑发热穿过高高耸起的垫肩,
抱过垂到脚踝的流苏包,
试过裤腿扫地的喇叭裤,
... ...
最后那些流行的、爆火的,
都在一茬一茬的潮流面前迭代匿迹。
而像卫衣这样“寻常百姓家”的衣服,
却永远在“灯火阑珊处”,
随时等着装点另一场完全不同的人生。
说起卫衣,
我们对它的感觉从来都不是隆重的。
似乎只要卫衣上身,
就不谈优雅和浪漫。
如果不是这两年卫衣的强势回归,
我们对卫衣的印象或许还要更单一。
但其实穿卫衣,也可以优雅。
休闲的 减龄的标签,
不是禁锢风格的牢笼,
而恰恰是打开一个风格出口。
气质优雅的女人如何穿卫衣?
怎么选款很重要
//
任何衣服,
它本身的版型、面料或颜色细节,
都已经决定了它最后的风格走向。
所以选款往往是比搭配更重要的。
- 版型
青春是一幅随心所欲的画,
而松散垮塌的卫衣就是一幅青春的画。
这样的版型是需要青春活力范儿的高妹去驾驭的,
有了一定社会经验和资历的女人,
穿卫衣,就要穿版型更合身的款式了。
至少不会让人松松垮垮,
整体最好是有所支撑的、利落的、简洁的。
这样的休闲风,才耐品。
- 长度
“下半身消失”的穿法一度流行,
很多人穿卫衣也会选择长过臀部的款式。
但其实这样的长度也是很考验身高的,
没有高挑的身材和匀称的骨架。
我更建议长度在臀围以上的款式。
对小个子女性来说,
这也是不怕压个子、能穿出好比例的卫衣。
- 颜色
颜色是所有形象中首先被人注意到的,
若想给人优雅、知性充满智慧的形象,
衣着颜色尽可能选择无色系,
或是浅淡雅致的轻彩色。
还有彰显质感的米色、咖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那些刺眼的彩色则要谨慎选择,
因为彩色本身太抢眼,
让人没有思考的空间,
也就很容易让人显得浅薄苍白。
- 设计细节
连帽的和无帽的,
圆领的和polo领的,
印花刺绣的和纯色基础款的,
不同的设计细节产生的形象是不同的。
通常来说,
连帽卫衣更具街头风,
而简单基础款的圆领卫衣则更具知性范儿;
polo领卫衣带着复古学院风,
简约纯色卫衣则更具百搭魅力。
优雅的穿法
//
- 配饰不能少
卫衣的休闲减龄风是深入人心的,
任谁穿上好像都能减掉几岁。
但若想在轻龄的氛围里多一点优雅和品质,
就一定少不了配饰的点缀。
今年秋天,
一定要试试细细的项链。
一条或多条叠加与卫衣相配,
弱化它的休闲感。
- 精致鞋子很重要
运动鞋运用是最舒适的,
但在同样运动休闲风卫衣搭配下,
运动鞋就好像不怎么上得了台面。
把运动鞋换成精致舒适的高跟鞋,
或是精美华丽的尖头平底鞋。
鞋子的隆重,不多不少,
卫衣的休闲即使占了一大半,
也能在鞋履点缀下显得优雅动人了。
- 卫衣配西装最时髦
既能打破西装的沉闷,
又能弱化卫衣的休闲感。
在正式严肃中加一点轻快的氛围,
卫衣配西装,正是这样的组合。
不过要注意,
做内搭的卫衣更需要版型合身,
简约利落,长度合适,
可塑性会更强。
- 搭配半裙最知性
亦刚亦柔总是最有说服力的。
无论是休闲随性的卫衣,
还是硬朗帅气的夹克,
只要用柔美的裙子去搭配,
整身仿佛就有了百转千回的故事。
而且裙子里还有很多款式可以选,
你的任何半裙或连衣裙,
都能在卫衣搭配中重生。
百褶、碎花、皮裙、牛仔裙,
不同材质和版型的裙子,
在秋天都是卫衣的好搭档。
只是在具体搭配上要注意比例和细节呀。
- 同色系最显高级
同色系的高级感一直是公认的,
那是舍弃颜色 、细节装饰和款式,
仅用一身同色塑造出的高明。
是一个优雅的人最智慧的选择。
而卫衣的同色系穿搭,
可不仅仅是一身卫衣休闲套装这么简单了事的。
卫衣套装固然很火,
但要穿出或优雅或知性的范儿。
还是得加入一点心思。
将卫衣放在不同单品里,
用阔腿裤、长半裙上下同色,
或是与外套作内外同色。
-
卫衣有种可进可退的风度,
既可以和优雅裙子调配出最优雅的姿态;
又能在牛仔裤或工装风、运动风穿搭里,
穿出自然而然的不羁街头风。
总之,
在一切潮流里,
你永远可以相信卫衣。
因为穿卫衣,
穿的不仅是休闲和舒适,
还有一种懂得调适、敢于放松的生活方式。
后记:
为了塑造内心的风景,我错过了无数个黄昏。可我从来不后悔,因为 当我发现天阴下雨的时候,风雨雷电的路上,那千百个日夜修炼的风景,使我不至于因外在环境的暗淡而感到萧条或冷清。
卫衣大概也是这样的单品吧。它是疲惫中温柔的包覆,是纷繁复杂里,简单如一杯白水的纯净,抚慰一路风尘仆仆的艰辛,静守繁华流转的风景,轻松塑造着一份轻龄的、活力的、不世故的风范。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窈窕淑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关雎》中为什么要写荇菜,而不写其他植物?
为什么要写荇菜?因为没得选择。
美好纯正的情感作品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因为《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篇,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了所有华人对美好爱情理直气壮追求的描述。我喜欢你,因为你是淑女,而我是君子。
孔子做过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什么叫乐而不淫?就是开心而没有歪心思,那种纯良的情感,是人类美好的、最初的感动,就像我们青春期时对异性没有一丝邪念的亲近感,带有一丝惶恐、羞涩和幻想。什么是哀而不伤?在遭到拒绝、遇到失败的时候,有正常的情绪波动,但是我们能够节制自己的情感泛滥,并不会因此让人生停摆,让自己受到伤害,而是可以迅速鼓起勇气,重振旗鼓。这不正是少年的我们吗?有冲动,有节制,既有为人的本性,又有教育的伦常,这才是纯正的、善良的情感交互。
而在孔子眼中的《关雎》,就传达了这样美好的少年君子情窦初开却又止乎于礼的动人情思。
这和荇菜有什么关系?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来自南方的民歌作品
《关雎》是《诗经·周南·关雎》,是《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而将一首爱情民歌放在儒学六经之一的《诗经》开篇,也说明即使是儒者,对于这种人类浪漫情感的表达是喜爱并尊重的。《诗经》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用来宴乐演唱,《颂》基本上是乐师作品,用来祭祀典仪,而《风》就是“采诗官”在全国各地收集的民歌,再通过中央乐师加工、整理得出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各地民风以及政令下达的作用和各种社会问题。
也就是说,《诗经》一开始是作为统治者掌握国家政策落地信息和普通百姓思想行为的一种政治工具,并且通过教化诸侯、人民来实现大致上“书同文”的目的。
所以,《关雎》是排在《周南》第一位的民歌。周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之后,因为地域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书·洛诰》
周公摄政时顺周武王之意,在洛邑兴建“王城”、“成周”二城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这一块着实不小又分属南方,采诗官的收获也很多,完全可以独自成编,但是总不能另外称“国”吧,所以把这一部分国风称之为“周南”之风。
那我们就知道了,这里面都是来自南方的民歌。可是南方的植物也很多啊?为什么要写荇菜?
为什么只能是荇菜
《国风》作为民歌,自然有大量的民间风物入诗,而植物的数量也相当多。孔老夫子又说过: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子们为什么不学诗?诗除了“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外,也能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啊。
《诗经》其实就是一部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其中的《风》部分。我们讲过《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三句诗里面,分别采摘了“葛、萧、艾”三种植物,代替了三个不同的季节时光流转。但是这里面女子采摘的不同植物,大都是用来做香料的。而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提到了士兵外出采薇作为口粮,而且是反复吟唱。结合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之后,躲到首阳山上去“采薇而食”,最终长歌饿死,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来当时古人的饮食结构。
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食物
为什么女子采葛不同季节采摘不同的植物,而士兵却在不断地采薇呢?显然,薇是一种食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主食五谷,副食是肉和野菜,富人们吃肉当菜,称为“肉食物者”,而穷人们吃野菜下饭,称为“藿食者”。“藿”,是豆类植物的叶子。
荇菜就是南方普遍生长的野菜,同时它是浅水性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像小一版本的睡莲,精巧别致,花是鲜艳的黄色。荇菜嫩而多汁,没有异味,有一定营养价值,所以小动物爱吃,直到今天,还有些地方捞取切碎喂猪和家禽 。可是在粮食缺乏的古代,这就是多水的南方老百姓用来下饭甚至果腹的野菜。
唐代药学家苏恭记载:
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
为什么不写采薇,而要采荇菜?因为《关雎》的第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就说明当时处的环境就是河边或者河中间。南方古人去河中,除了打鱼,就是两件事,一件是采莲,这个我们有《江南》为证,另一个就是采荇菜。因为只有这两样东西对人才有食用价值。那为什么不写采莲呢?因为采莲是有季节性的,而且是女子行为,采荇菜当然也可能是女子行为,但是作为一种日常食物,男子出来采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我们仔细读《关雎》,也会发现这是一项长期工作,男子正是在这种日常工作中,总是想起自己心仪的女子,随着采摘荇菜形为的不同,和女子的关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而让这首诗并不是简单的感情抒发,更加有递进的叙事发展的意思在里面。这也正合乎了民歌写实并有提高创作的艺术性。
因为在南方的水上日常捞荇菜,就是这么一个场景,所以只能写荇菜,不能写其他植物。
《诗经·周南·关雎》
我们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再来看《关雎》,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关关”是雌雄水鸟和鸣的声音,看到河中的水鸟成双成对,听到他们此起彼伏的叫声,喜欢美丽善良女子作配偶,是一个正常的君子的行为。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这就是典型的诗文“兴”的写法,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同时,在这里使用了“君子”、“淑女”的称呼,对诗歌描写人物也作了一定的道德限定。
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既美好,又克制的前提。
下面就开始写采荇菜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一般解释,“流”就是“求”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采摘。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不过这里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无论往上追溯到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流”字如何解释为“求”,同时两个字的字形不管在什么古体中也并不相似,不应该会发生传抄错误。我认为,“左右流之”就是荇菜从船的左右摇摆不定地流动,让我采摘不到的意思。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随着水流避开了我,让我难以采摘。而那美丽的女子啊,我也像想采摘荇菜一样总是想着她,不分昼夜。
这是个人理解,并不代表主流文字分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不就是追求不到的状态吗?《毛传》:“服,思之也。”“寤寐思服”,就是醒着想你,睡着了做梦也是你。“悠哉”就是悠长,指这份思恋悠长不能中断。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让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接下来继续写采摘荇菜,进入重章叠句阶段,但是在反复吟唱中,状态发生了改变。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里就不是“左右流之”了,而是进行采摘了,和美女的关系也终于进了一步,而吟唱者是个知诗书礼乐的君子,被追求者是个淑女,所有两人的交往自然是在弹琴鼓瑟之中互通心意,所以“琴瑟友之”。相对于很多年轻人油滑的调笑戏弄,这种追求方式是克制、有礼、纯洁、正直的。喜欢一个人,就是要通过两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成为朋友,而不仅仅是得到,占有。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采荇菜是男子的日常工作,这也代表者男子无时无刻不再思恋女子,想着怎么博得佳人一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mào):择取,挑选。这一句是重复吟唱,不过修改了几个字,把“采摘”换成了“挑选”,把“琴瑟”换成了“钟鼓”。意思和上一句差不多,但是有细微的区别。雅乐是黄钟大吕,而平时就使用琴瑟吐露心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男子开始考虑婚姻大事了。
这是一种感情的自然递进,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再到“左右芼之”,从“求之不得”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正是一段美好感情的一点点积累,最终表达了男子想和淑女白头偕老的想法。
《诗经》中有大量的这种重章叠句,不断推进的写作方法。
所以有研究说《关雎》是南方民间在婚礼上吟唱的诗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起句用关雎和鸣起兴,类似于我们今天说“鸳鸯成对”,然后再交代一下两位新人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最终走到了婚嫁这个圆满的结局。
婚姻是爱情的圆满结局,而《关雎》就是为这个美好结局画上句号的乐章,也可以说是人们的浪漫、美好的恋爱过程和最高潮。既有冲动,又有克制,既有爱情,又有礼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老夫子诚不我欺也。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80字的)
即便是一个从未读过《诗经》的人,即便是呀呀学语的幼儿,抑或是白发须眉的耄耋老人,都会吟诵《关雎》里的这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中国文化普及之深,传播之广。可是从未有人告诉过你,《关雎》难道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吗?那它又何德何能排在《诗经》的首篇呢?诗经女孩讲给你听。
1、《关雎》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女孩在这里对《关雎》这首诗做一个史上详细的解析,我们一句一句来拆解分析: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诗一开始以“关关雎鸠”起兴,先写河洲上啁啾和鸣、成双成对的水鸟,继而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主题。关关:象声词,指的是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具体是哪种水鸟,大部分说是鱼鹰。河流、沙洲以及鸟鸣的光景,寓意着春天来了,万物到了复苏的季节,人类追求爱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男子见到雌雄水鸟相互依偎的景象,由此生出对爱情、婚姻的希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比喻女子心灵美;窕,比喻女子仪表美。一个外表美丽,心灵美丽的姑娘,正好是君子的好伴侣。好逑: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这位君子他希望心爱的姑娘能够嫁给他,从此与他长相厮守。
“参(cēn)差(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参差”就是不齐,形容野菜的长势。“荇菜”是一种水菜,可以吃。这里用作献给神明祭祀用。姑娘如何采集荇菜呢?是“左右流之”。“流”字,一个动词很形象,现代汉语中很少这样使用“流”字,也有学者就照字面解释,说“流”就是随着河流摆动捞取荇菜。但“流”字一般并不含有“捞”的意思,《诗经》那么崇高的经典,能用“捞”这种水词吗?也有学者认为流传过程中字简化了,这里“流”其实应该是“”摎”的意思,这样可以讲明白些。
下面一句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就是醒着的时候“求”睡着了也“求”,一句话,总渴望婚姻生活找到一位淑女做伴。这四句写男主人公回想姑娘采摘荇菜的样子。此时,她的婀娜和明艳,已在他心间挥之不去。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都是成语,这里是指就是翻过来掉过去。“辗转”这个词是既双声又叠韵,“双声”指声母相同;“叠韵”指韵母相同。你看他白天想,晚上想,无时无刻不在想。第二章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单恋的烦恼。对朝思暮想的姑娘,他“求之不得”,因而心乱如麻,每天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这里是动词,指亲近。我们后人多用“琴瑟”比喻和谐,典故就是出自这里。“琴瑟”俩字后来就成了固定语,专门用来形容夫妻和谐。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mào):挑选。钟鼓乐之:用钟声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乐,还有一种解释通“闹”,是说最后求婚成功,用钟鼓琴瑟来迎娶女子。此处的“琴瑟”、“钟鼓”,有学者认为是实写婚礼场景;也有人认为这是男主人公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想象;或者也可以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做男子追求女子的手段:陷入苦恋的男子日日思念着心爱的女子,他暗自设想自己弹琴鼓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还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很贴合男主人公的恋慕心理。
2、《关雎》是首爱情诗
对于《关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常识中,它就是一首爱情诗,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也常用它来形容男欢女爱。
胡适曾经就在《谈谈诗经》里说到:“《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稀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几个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取欢于女子。”
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之后便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仿佛整个世界里只有她。为了得到女子的芳心,男子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在我们眼里,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很多人甚至将它想象成初恋的场景。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为男子者,敦厚而温润,以君子自立;为女子者,娴静而端庄,以淑女自持;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也没毛病!
3、《关雎》排在诗经首篇,并不仅仅只是爱情诗
《关雎》是《诗经》开篇的第一首诗。这样的编排顺序,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首爱情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不仅仅是《毛诗传》里说的“关雎,后妃之德也!”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关雎》这首诗,反映了社会对婚姻、夫妻关系的重视以及道德要求。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唱出来的,古人在婚礼上演奏的乐章首篇也是《关雎》,这说明什么呢?《关雎》这首诗里,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首先,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其次,君子淑女结合,这种所谓“夫妇之德”,可以影响一切,不仅仅是你今后幸福的生活,也影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最后,《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而这种爱情,正是我们社会希望和倡导的。
就今天的我们来说,《关雎》的教化意义也在于此。所以《关雎》排在诗经的首篇,将这种理念传播给大家,将道德基因根植于你思想中,是希望你能遵从这种典范,缔结两姓之好,从而薪火相传,中华世代绵延。
相关阅读:
《关雎》为什么排在诗经的首篇?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内容是关于马伊琍获奖感言再爆金句和马伊琍离婚时的经典语录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