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班后拉开你和牛人的差距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下班开始的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从下班后拉开你和牛人的差距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下班开始的和从下班后拉开你和牛人的差距的精彩内容哦。
从下班后拉开你和牛人的差距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下班开始的
你和牛人的差距,就是从下班之后拉开的
文/夭夭
1
越来越发现,厉害的人都是擅长利用下班后时间的高手。
一个朋友,全职工作是数据分析,同时又是优秀、忙碌的时尚博主,每天要街拍、修图、写文,参加一些秀场、品牌公关活动。如此辛苦,朋友却以一句——“平衡工作和生活,不知不觉已经慢慢变成了我的本能”,轻描淡写地带过。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除了工作的8小时、睡觉的8小时,剩下的8小时将决定我们人生更高的走向。
特别佩服那些能利用好下班后时间的人,他们往往工作蒸蒸日上,下班后的时间也精彩纷呈,甚至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大部分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日常工作经常陷于重复和忙碌之中。能够充分利用好下班后时间的人,才能更快学到新技能并脱颖而出。
2
上个月,我们大学同学聚会,昔日一个平凡的姑娘气质出众,谈吐有料,俨然成为了聚会中的核心人物。
还记得大学时候的她,因为乡音明显,从来不肯在公共场合讲话,对穿着打扮也不上心,小心翼翼地躲在角落里。
毕业后,她去了一家公司做行政,两年前见面的时候除了感觉成熟一点,也并没多大变化。
这次见面,却让我由衷产生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聚会结束后,我拉着她刨根问底。
原来,她们公司去年人事变动,她被调到分公司负责行政、人事工作,她要负责面试、新员工培训。因为乡音明显,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她开始苦练普通话,报了一个演说的课程。每天下班后倒两班车去上课,逼迫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演说课的老师特别“狠”,要求她到广场上、地铁上面对着陌生人做5分钟的公开演说。
第一次做的时候,几乎是半闭着眼睛完成的,演说完毕,后背都湿透了。但也因此完成了一次蜕变,克服了在公共场合演说的恐惧,再多人的会议都不怯场了。
尝到甜头后,她又报名了形象管理课程,学习穿着搭配和妆容。现在还报名了英语口语课,为自己升值。
她说,提升自己是会上瘾的,打开一个个隐藏关卡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看着眼前精致又自信的她,我真切意识到,大学毕业后,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原来就是下班后时间的利用方式。
3
到底如何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提升自己呢?我把跟她聊天的心得和一些时间管理方法相结合,总结了几个要点:
首先,别贪心,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在定小目标时,都喜欢一口吞个大胖子,定很多个目标出来。但是,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硬挤也挤不出来更多时间。所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尤其重要。
最好,一次只确定一件重要的事情,完成以后再开始另一件。你想成为PPT大师,就得缩减学习摄影的时间;想在半年内完成一幅画作,用在烘焙上的时间就要少一些。
其次,列好任务清单。有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叫做记事本原则。它提倡把每天做的事情、花的时间用记事本全部记录下来,每天晚上反思自己在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从而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每天早上,按照事情的重要度,列好一整天的任务清单,逐个去完成。完成的就打对号,没完成就打叉号。同时,反复确认写下来的事情对实现你的目标有没有帮助,把目标分解在每一天里。
第三,碎片时间也能成大事。上下班的路上读读书,或者戴上耳机听听线上课程,午休时间做些笔记,都是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方式。
对很多人来讲,拥有整块的时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随时随地切换状态,利用好碎片时间,也能一点点地完成蜕变。
第四,学会适度拒绝。下班后,你本有个课程要参加,但同事邀请你去唱K、逛街,抹不下脸就去了,一天的计划就此泡汤。几次下来,看着好几页的未完成、小叉号,很可能就此放弃。
适度的社交一定要有,但如果每天都把时间耗费在吃饭、逛街、唱k上,你就很难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正的人脉不是一起吃吃喝喝,而是与因相互需要而聚到一起的人所构筑的牢固的信赖关系。
第五,要舍得投资自己。要解锁新的技能,比如绘画、PPT制作、摄影……所有这些可能都需要花费。但这些花费,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承受的,但我们常常宁愿换成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也不愿意为提升自己花一毛钱。
可是,要提升自己,最快的途径就是请教专业人士,让你少走弯路。这时候,一定不要吝啬。
- 你与牛逼人士之间的差距,并不只在能力
- 大学四年,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 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原因
人生真正拉开距离是高考吗?不,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十年
人生真正拉开距离是高考吗?不,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十年
文/赵星
前几天跟高中同学老高聊起同学们现在都在干什么,没想到很多人的现在都还挺让人惊讶的。
以前闷不做声只会笑的一个男孩子,现在是科学家,新发明直接卖专利躺着挣钱。
以前学习不好,钢琴弹得好的女生,现在是全球青年钢琴家,每年都要巡回开音乐会。
以前被奶奶疼爱的作业写不完都要亲自送来上学的同桌,现在做了矿区大老板。
就连老高这种不务正业天天谈恋爱嗑瓜子儿的,现在也天天努力奋斗,成了知名的日本代购。
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已经13年了,大学毕业9年了,人生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拉开了。
高中毕业时候的人生差距,全靠家庭和父母。
大学时候的人生差距,全靠高考时的分数。
而毕业开始的人生差距,靠学校的牌子和名气。
如果说以上的一切都可以靠这个靠那个,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差不多我们人到中年三十多的时候,差距的造成完全因为自己。
那个毕业后嫁了好老公天天不上班的好学生,已经聊天都聊不下去了。
那个毕业后天天熬夜加班学习练了一身本领进入创业公司的,现在已经有了期权和股份。
那个毕业后一直跳槽惶惶不可终日的,现在也只有温饱的薪水和不可琢磨的未来。
年轻时候可能还有人会在意你的爹妈家庭和背景,讨论下你家这么好干嘛还要来上班的话题。等30多岁的时候,大家只在意你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职务,至于你爸你妈和你家,都不重要。十年,弹指一挥间,从聊买包买鞋买衣服,陡然间变成了房子车子和孩子,期权保险与股票。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生长于二代的圈子里,因此其实我们的竞争挺公平的。
毕业时拿了谁家的offer重要吗?当然重要了,但那只是个开始。
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到来的那一天,你发现以前你看不起的那些人活得比你幸福又富裕,才是真正的扎了心。
从20岁开始奋斗,到60岁即将退休,人生最重要的四个十年。观察了不少周围三十而立的大赢家,真正拉开人生距离的,其实是:
人生真正拉开距离是高考吗?不,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十年
1、常立志不如立志长
年轻最爱立志,小到明天要早起,大到想改变世界,没有想不到的梦想。只有骨感的现实。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大部分总是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迷茫又彷徨,为什么自己找不到进步开始的地方。
因为你又懒又馋还没志向,你有的只是一个幻想。
2、行动力比梦想更重要
听过一个成功人士的讲座,他说自己有任何的梦想,都不会先说出来,会默默放在心里,因为怕别人嘲笑他。
只有在他真正做到的那一天,他才会轻描淡写的说出来。
年轻人谁没有过梦想,但成年人的世界里,行动力比吹牛更重要。
3、有效的努力胜过千万个熬夜
掌握正确的方法+健康的生活习惯+充沛的精力管理,是成功的三大保障。
加班熬夜谁都会,比惨不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
4、细节决定成败
我刚毕业第一年,老板就在死抠我所有作业的细节,从标点符号,到字体字号。她说过一句话:“我们公司出去的人,跳槽永远不会被人怀疑专业性。”
几年之后自己进入了更大的社会洪流之后才知道,细节是一个人面对社会的第一张脸。
5、心胸和格局决定你能走多远
把眼界放宽,把内心放远,别总盯着眼皮下面的一点利益纠结不已。
挣钱的时候要想如何30年之后还能挣,花钱的时候想着有舍才有得。
没有心胸和格局的人,有再多的钱,也只是个葛朗台。
6、学会让自己的价值复利增长
别把运气当能力,别总盯着钱。
学会用自己能力和价值换钱,而不是用时间来换。保持自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迭代自己的能力。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时候,想想下一个顶峰你如何到达。
7、成年人的世界是互帮互助,互相利用
成年人之间没有太多感情,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如果你能进入一个圈子,大家一起抱团互相利用,抱团成长,已经是很幸运的事。
至少,你的能力被人认可,还有人能用得上。
怕就怕你的能力都没人看得上。
8、吐槽和抱怨一点用都没有
长期的吐槽和抱怨,只会让你成为一个长期不如意的人,继而成为一个非常极端的人。
就算你吐槽别人整整十年,那又能怎么样呢?你依然还是一个loser而已。
9、嫉妒心是进步最大的敌人
嫉妒心,让你会口不择言,让你找尽一切理由安慰自己。
但人生实苦,嫉妒能让你敌视一切有利于你进步的事情。
相由心生,你还会成为一个难看的人。
10、别在该脱贫的时候总考虑脱单
别总说恋人爱钱,别总说现实刻薄,30岁之前的努力,决定你30岁之后的生活状态。
别总说别人有钱就变了,那是因为你一直维持现状什么都没变,不仅经济状况没有变,连思想格局也没变。
没有人能一辈子一成不变,变就对了,因为别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人生奋斗四十年,第一个十年,你正在哪里?准备怎么过?
摘自公众号:一直特立独行的猫(ID:niubicat)
别让你所谓的自尊心,断送了你的前程
别让你所谓的自尊心,断送了你的前程
最近公司在招聘中发现,越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自尊心越是强烈。
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对你毕恭毕敬、很听话的样子,但实际做起事情来便知分晓。公司通常在新入职员工不了解公司业务的时候,都会安排他们独自一个人进行街边手递手推广业务。这项看似普通又简单的工作,却足以看出了一个人的职业心态。
懂得放下“自尊”的 / 不懂得放下“自尊”的
一个能够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看的是目标结果;然而过分强调自尊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陪自己做同样的工作,那样会让他觉得不会那么难堪。
对于那些还停留在一穷二白阶段却又无比渴望成功的人而言,被过度强调的“自尊”都无疑是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想得到你想要的,请先放下无用的自尊。
自尊原本是个褒义词,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让人知进退,懂荣辱。
一个高自尊的人,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踏踏实实地拼搏奋斗,严守社会的道德标准,永远让自己体面有尊严地活着。
然而在一些脆弱而敏感的人,自尊却成了要求他人的一件利器,面子比友情大,比亲情大,甚至比天都大。
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处处都要表现出自己强大的自尊心。这种自我陶醉似的自尊,不过是一种建立在不安全感之上的脆弱的自我吹捧。
更多的时候,能力和自尊要求是成反比的。
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
例如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儿子用钱迫在眉睫,却仍然固执的强调面子问题。
再比如有些毕业生在家啃老,却总关注着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和谁从口袋里掏出什么牌子的烟这些问题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强调自尊着眼于小事,就做不了大事。
太要强、太敏感的自尊,其实来源于自卑。
记得刚刚踏入职场,第一份工作就是随行助理,那似乎是一份很风光工作,高薪、私人游艇、豪宅豪车,接待的都是政商名流。
就在自我认为应当被人尊重的时候,却发觉其实自己不过是呼来喝去的沧海一粟。因为能力只不过就是一个“开车门儿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接待一个非常有钱商界老板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安排好他要喝的酒,于是被指着鼻子骂道:“你丫就是个傻逼!”
辞职的那一天,我无比感激那样一段经历,它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当你一文不值,你的自尊也毫无价值。
尊重是随着价值的提升而得到的
有个远方亲戚家的孩子,也是自尊心强烈的典型,坚持要当“白领”,宁可在家失业啃老也不去做一些薪资并不低的“蓝领”,认为那是“丢人现眼”。家人好不容易托人帮他找了一份还算理想的工作,第二天就因为被同事嫌弃学历低伤了自尊辞掉了。
至今,他也没有一份正式工作。
首先,请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要用我们之间是平等的这样的鬼话来骗自己,别去愤愤不平世界的不公平,别指望别人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你,也不要斤斤计较自己心理阴影的面积。
人和人之间确有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有原因的。
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会热心的帮助你,还必须用你希望方式。该求人的时候,把姿态放低,别以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个人经得起多大诋毁,熬得住多少苦累,才能担得起多少赞美。
承受是发力的前提
马云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1996年,这个又矮又瘦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黄页,大部分人,甚至连门都不开。
镜头记录下了他曾经所有的窘迫与无奈,也见证了他许下的誓言,他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会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二十年后,他做到了,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尊。
想要拥抱这个世界,请先爬出自己的壳
想要拥抱这个世界,请先爬出自己的壳
文/苏希西
1
小佳卫校毕业分到乡卫生院那年,刚满19岁。
上班第一天,护士长给她发了护士服和燕尾帽,又腾了一个衣柜给她放衣服,衣柜是那种简易式木柜,黄漆斑驳,老式的锁孔上挂着的钥匙被磨得黑亮。
护士长有些感慨,“小佳啊,这个柜子虽然旧,但蛮好使,已经陪几茬人熬到退休,搞不好比你妈年纪还大,从今天起就给你用了……”
小佳接过那把黑黢黢的钥匙,有点五味杂陈,从今天起,这个柜子的使命就是陪自己熬退休吗?
护士长是她家的旧邻,和在卫生院一墙之隔的乡政府上班的老妈是同学,对她挺照顾的,可是毕竟是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阿姨,突然调整成同事的角色,她从心理上还没适应过来。
随后护士长又带她熟悉环境——其实根本多此一举,她从小就在这个院子里捉迷藏,逮蛐蛐儿,上至院长下至打扫卫生的老大爷,甚至院子里穿梭来往的野猫,都是熟悉的旧面孔。
正式值班前护士长又交给她一把砂轮,“我们卫生院病人不多,如果不出意外,这些砂轮够你用一辈子了。”
小佳接过那把铜钱大小的医用砂轮,愣在了原地。
一小把砂轮,十多枚而已,这些砂轮每次割安瓿时会摩擦损耗微乎其微的尘埃颗粒。
磨完这一小把砂轮,她的一辈子就走到尽头了吗?
悚然而惊。
她真的要在这座破败的二层小楼里,用着那个油漆斑驳的衣柜,像许许多多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前辈们,用生命的损耗来打磨手心里的这些砂轮,终老至此吗?
为什么连想一想,都会觉得凉意满满?
2
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孩类似的心路历程。
她大学毕业后分到家乡的县高中执教,刚上班不久,学校就给一名退休返聘的特级教师开教学研讨会。
她作为会务,负责给领导和与会者添水。
添到报告席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后者冲她微笑致谢,她却也因此看到他缺失的门牙,和颤抖得厉害的双手。
会后,校长夸她服务到位,指着在众人的簇拥下蹒跚走下报告席的老教师,鼓励她道:好好干,再过四十年,学校也能给你开一个这样的大会!
正午的烈阳下,姑娘说,我感觉像被一桶冰水迎头浇下。
后来,她离开家乡,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尝试过很多种其他的职业,最终成为其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者。
她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只是控制不住地恐惧,恐惧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四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你在二十多岁怎么过,到了六十多岁依然怎么过,这点太可怕了,一想起来简直令人绝望。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曾在微信上流传的段子。
马云成名后,有人恭维他:“我真的很佩服你,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辉煌,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据说马云是这样回应的:“熬过苦日子其实一点也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一定会变好,我更佩服你,明知道苦日子一成不变,还能坚持不做任何改变,换成是我,早疯了!”
3
在我后台,有个读者曾反复多次,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二本生,在体制内已经呆了七年,几乎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里,我踏踏实实做好所有的分内事,但是既谈不上出色更说不上亮眼,我渴望突破,渴望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我想活出自我,想要不负此生,可是我在体制内已经待得太久,久得失去了自由生存的能力,如果离开体制这一亩三分地,我真的不知自己还能去做些什么?希西,我该要怎么办?
怎么办呢?我想说的是,圈住这位读者的也许不是这份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而是他的那颗画地为牢的心。
他给自己贴上了很多的标签,“平凡普通”、“二本生”、“没有自由生存能力”等等,还没踏出第一步,就踯躅不前,把未知的困难放大无数倍,认为自己余生只能这样了,不敢去想通过努力,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想要”与“一定要”之间,隔着天堑般的鸿沟,“想要”的人看到的只是困难,只有“一定要”的人才会拿出行动,全力以赴。
我不鼓励任何人不加考虑地任性辞职,但是反对任何死水微澜、停滞不前的现状,即使身在体制,也可以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一门新外语,掌握一门新技能,斜杠发展,多方尝试,开启双重甚至多重身份。
一次次实践,一步步踏出,从陈旧的舒适圈走出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总有一天,你的眼前会豁然开朗。
想要拥抱这个世界,至少你得先要爬出自己的壳。
每个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来说都是拥有无限可能的,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设限,只掌握一门技术,只坚守一份职业,只认准一种生活模式,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就像前文提到的小佳,她在家乡做了三年护士,期间自考取得英语本科文凭,随后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打拼。
现在的她,在一线城市的医药外企做CRC的管理工作,三十出头已经买房买车,一身的白领精英范儿。
她是我的远房小表妹,初始学历是很多人都看不上眼的中专。
其实未知的旅程,坎坷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一成不变的人生。
就像罗振宇所说的:如果一件事可做可不做,但凡有精力,一定要做,因为做这件事的好处,你在评估的时候,是评估不出来的。
你会认识什么人,会遇到什么事,是事先无法知道的,你只有走出去,动起来,才会生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坐井观天,永远也就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井口。
生命如水,即使做不到像海洋那般汹涌澎湃,气势滂沱,至少也不能变成一潭死水一口古井。
最理想的状态是像一条河,蜿蜒曲折,奔涌向前,随着四季更迭变换两岸风景,时时处处美得各不相同。
我为什么这么拼,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生命一眼就能望到头,想在自己厌倦的时候,可以随时开启一段新旅程,想让自己的生活可以多些主动的选择,未来能够惊喜不断。
还在等什么呢,青春呼啸而过,愿你不再蹉跎。
为什么你的工作总是越做越不开心?
为什么你的工作总是越做越不开心?
文/桂公子
昨天,室友小冰加班到凌晨才回的家,已经是这个礼拜第五天加班了,而且一次比一次晚。从中旬开始,她几乎每天都无法准时下班,整个人也疲惫不堪,临近崩溃。
“再这样下去,我真的是要辞职的。”小冰这句话已经说了好多次。她上个月开始调到现在这个部门,薪资有所上浮,原本以为工作的春天要来了,岂料熬夜加班也成了常态。
仔细一想,小冰在上个部门的工作虽说不累,但做的事情杂乱,她一直觉得自己得不到任何提升,加上待遇一般,本就打算辞职。谁料突然被调到新部门做财务工作,小冰想着正好跟所学专业相关,待遇也有所改善,自然就留下了。
可这还没两个月呢,小冰又开始动摇了。“为什们就没有一份让我真心热爱的工作呢?待遇好、工作量适中,至少不用天天加班,可是咋就找不到呢?”
我想这是很多人的困扰吧?找到一份自己真心热爱的工作好像真的很难,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是一边抱怨着工作,一边继续为五斗米而埋头苦干。
01.
不过,前同事大伟就很幸运,因为他的第二份工作就是他所热爱的。
当时同期进的第一家公司,我们都负责文案工作,就是挖掘产品卖点、写写产品介绍、跟着摄影师拍拍照,事情繁琐且反复。庆幸的是,基本不需要加班,当然工资也没啥优势。
我们私下也会讨论这份工作的价值性,对很多有宏图大志的人来说,他们都表示以后是要离开的,毕竟产品文案写多了,难免遇到瓶颈期,也就得不到其他提升了。
可一问大家以后打算做什么,却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除了大伟。他想做平面设计,说实话我们并不是太看好,因为他完全没有基础,平时接触也不多。
可是,大伟竟然花了两个月工资报了一个平面设计班,趁上班日的晚上、周末去上课,坚持了整整三个月。平时的工作并不见他落下,还帮忙做起了平面的工作,产品网页也做得像模像样的,令我们刮目相看。
偶尔他会上一些平面设计师网站去发布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别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辞职时,公司想把他调到平面部借此留住他,但被拒绝了。大伟清楚知道如果自己还想在这个领域有新的成长,就必须去专业的设计公司,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如今,大伟已经是一家知名设计公司的初级平面设计师,也在不断进步中。现在的他比以前辛苦得多,却乐在其中,这是他认为对的工作,所以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耐心。
什么的工作会让我们热爱呢?一份你喜欢且有能力驾驭的工作,也就是所谓正确的工作。因为喜欢,你能全身心奉献;因为能驾驭,你不会产生无力感。工作时越来越有干劲,效率和质量分分钟就能上来,成就感和幸福感也会倍增。
02.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大伟那么幸运,能早早地找到正确的工作。
想起毕业那会儿,好多同学挤破头考进银行,考进事业单位,可没过多久,一个个也是怨声载道,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我的妈呀,真的太辛苦了。工作量多倒是其次,让人头疼的还是业绩压力大,和同事之间的无形竞争也很磨人。”露露就是一毕业进的银行,当初获得新工作的喜悦感在半年时间里就被磨得所剩无几。
就这样过去了一年,露露继续守着她的铁饭碗,没有辞职,但也不抱怨了。并不是因为被现实磨得没脾气,而是开始学会了自我调解。
她懂得了如何消除工作的负面情绪,开始认可自我价值,甚至和领导、同事建立起了友好关系。用平和的心态把所有疲惫都转化成动力,久而久之,工作变得可爱了,她也越来越乐观向上,自然少了很多烦恼。
记得在卡尔·纽波特写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书中看到过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理论。他提到了推动人们持续坚持一份工作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自主、胜任,还有归属。
而露露状态转变的原因就属于这其中的两点:自主和归属,怎么理解呢?就是主动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和工作伙伴建立联系,产生归属感,自然就能持续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有人说,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并为之奉献一生。或许很多人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又或是不断磨练,让自己逐渐爱上现有的这份工作。
所以,我们不热爱工作的原因表面上看来可能会是工资太低、加班太多、任务太重等等这些表象的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没能摆正自己在工作中的身份和姿态,即没有正确地工作。
找不到正确的工作,那就学会正确地工作。当你调整了心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工作也会越做越开心。
03.
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一个HR,她面试时跟我谈起了工作和爱情。
她说,工作其实和爱情很像,都会经历一个寻找-相中-磨合-厮守的过程。在一开始,你对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会有一个蓝图,就像是择偶标准一样,然后在一大堆工作里找出最吸引自己的那一个,就好比相中了心仪者。
工作选你,你也选工作,所以你可能会经历好几次面试,直到找到那个彼此看着合适的。但这次成功并不意味以后就绝对的一帆风顺,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因素会让你对工作有新的了解,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是排斥心理。
为什们很多情侣最后分了手,就是因为相处过后发现并不合适,磨合不了也就无法拥有厮守的未来。工作同理,你难以忍受也会辞职,也会离开。但如果你度过了这个时期,靠自我调节来与工作求得和解,坚持到最后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工作热爱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它是否是正确的工作,更要看你是否正确地工作。能找到喜欢的何其幸也,找不到也不要担心,有些工作不一定为你所爱,但可能是最适合你的,就像谈恋爱一样,我们也是找合适的过日子才能长久。
不要再问自己“为什么工作越做越不开心了”,这个问题只有两种选择:走或留。如果你有勇气有想法,那就去吧;倘若没有,不如放眼当下,把工作巨细做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投入,工作其实也没那么糟,不是吗?
作者:桂公子,要书卷,也要江湖。
- 工作十年改变我命运的十句话
-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
- 你所有的迷惑,都是因为没有好好工作
以上内容是关于从下班后拉开你和牛人的差距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下班开始的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