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国学综合

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战神变围观:℉更新时间:04-12 21:0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和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的精彩内容哦。

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稳定

文/Sven

什么叫稳定?稳定不是平衡,稳定也不是持久,稳定的科学定义是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强大。

换言之,稳定不关乎状态的好坏,只关乎是否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并不那么理想。

上图中三个小球是三种“平衡”的状态。左边这个小球是“稳定”的,如果它被挪动一定距离,只要这段距离不是太远,它都能恢复原状;中间这个小球无所谓稳定不稳定,如果它被挪动一定距离,它可以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右边的这个小球是“不稳定”的,哪怕轻轻地碰一下,它也会一路滑落,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地方。

为什么左边的小球稳定呢?因为它的能量最小。它处在所有可能的位置中最低的那个位置,所以重力势能最小。一旦它被扰动,只可能被扰动到重力势能更高的地方,因为没有比它现在的位置重力势能更低的地方。这样,只要外界干扰一去除,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就会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所以我们说它是稳定的。它不需要任何外部能量,单靠自己的重力就能保持在现在这个位置。

右边的小球是不稳定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让它万劫不复。从左边到右边,它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到达现在的这个位置。为了保持这样的位置,它还必须持续地输入外部能量抵抗任何可能的扰动。换言之,它必须枕戈待旦,一直抗争不止,否则,就会从这个位置滑落。

我想说什么呢?这跟人们喜欢不喜欢稳定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稳定,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保持住现在的位置,那是因为你就处在“最小能量”状态。你不努力,你也不会下落,也没有什么后果,那并不是因为你不会下落,只是因为你已经到极低点了,附近根本没有更低的地方可以下落了。

也许你会说:怎么会这样呢?我比很多人都强,不可能在最低点。没错,所以我说的是“极低点”,而不是“最低点”。

“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也许你的极低点,比很多人的极高点还要高。也许你意识不到,你生来就有的,却有可能正是别人苦苦追求的。也许你会明白,你拼命追赶的,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我不是一个“成功学”的鼓吹者,我也不觉得“向上爬”就一定是好的,我更不觉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只是觉得,这样的“稳定”无形之中是一个牢笼,是一个束缚。哪怕你自己想出去看看,有时候也会被自己的重力压垮,自己又把自己拉回到原来的位置。

“稳定”意味着失去了改变的可能性,不管这个改变是好的还是坏的。“稳定”有好处,因为它杜绝了变坏的可能;但“稳定”也有坏处,因为它把变好的可能也一并屏蔽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你自己掂量。

我个人觉得,人生的路那么宽,又有那么多的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束缚在“稳定”的这一洼盆地里,或多或少有坐井观天之嫌。多走走,多看看,扯起风帆去看看真正的大海,哪怕需要多付出很多的力气,哪怕有遇到风暴的可能,也胜过舒舒服服地躺在“稳定”的避风港里。

当有一天,你挣脱了“稳定”的枷锁,克服了自己的懒惰和惯性,一番苦战之后,终于站在了不稳定的极高点上。也许你会觉得,剩下的人生就是一片坦途了。

但人生并不是二维的,你要面对的问题有太多太多。

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方向的峰顶,只不过是另一个方向的谷底,前面的路还有太长太长。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原来真正的生活是这样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时陷入谷底,有时又柳暗花明。

知道了生活的现实,却依然愿意走出“稳定”的小绿洲,踏上那荆棘满地却又风景如画的路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乐观。

工作了几年的你,是否还有勇气提高你人生的“容错率”

工作了几年的你,是否还有勇气提高你人生的“容错率”

文/夏苏末

一月的时候,我的朋友F先生辞职了。

跳槽这事儿太常见,无非是从一家公司辗转到另一家,每年我身边总有人辞职有人跳槽,何况F先生工作七八年有慧眼青睐也是很正常的事儿,对此我并不觉得奇怪。

然而,事情并不如我想的那般。

F先生告诉我他不准备再做图书编辑了,打算换个喜欢的行业重新开始。说实话,当我听到F先生这句话的时候,我是震惊的。

为什么?

因为F先生已经年过三十,尽管薄有积蓄,却无力对抗高昂的房价。不仅如此,F先生大学毕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从事的都是编辑这个职业,独立负责过几个大的项目,也颇受领导赏识,如今改弦易辙等于放弃一切,简直比跌宕的股市还戏剧。

F先生的宣言一出口,也引得我们朋友群讨伐声一片,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决定太冒险了。三十岁以后的人生应该以稳妥为主跑道,工作是我们生存的依傍,F先生这样拿工作开玩笑,通常只会迎来噩耗。事实上,这样的结论也确实在F先生找工作的时候应验了。F先生在最初的两个月很少接到面试通知,即使偶尔得到机会,也常常是去公司面试之后无疾而终。

二十岁的人生,你可以豪言壮语立志在租来的单人床上奋斗出一套房;而三十岁的人生,再不肯向生活妥协就不再是勇敢而是毁灭。你看似一本正经地做着离开的姿态,自有残酷的现实教你学会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才是生活。

所以,朋友们都觉得F先生重回编辑岗位是最正确也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一群人纷纷站出来劝F先生回头是岸。

二熊说:“你一个图书编辑转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平面狗根本get不到挨踢狗的点。”

大杨说:“这么大年纪了,劝你干一行爱一行吧,三心二意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腻腻说:“面试被刷下来,明显说明你不行。你身体素质在下降,大龄又思维保守,拿什么去跟年轻人拼?回归本职才是根本,别再妄想跨行。”

……

一群人七嘴八舌,F先生却只是笑笑不说话,然后就消失了。

恩,任性的选择险些亏损见骨,总得留点时间去安慰那一部分失败的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在大家的话题告别了F先生,转而讨论跌跌荡荡的股市行情之后,各个都没力气再说话的时候,F先生从万年潜水状态浮出了水面,在群里宣布了自己已经入职互联网行业,而且薪资待遇高之前一筹的消息。

群里沉寂了这么多天,终于沸腾了一把,在股市赔了一千块的腻腻嗷嗷叫:“你丫是来拉仇恨的,赶紧发红包!”

F先生爽快甩出大大的红包,我们抢得手嗨也不忘溜嘴皮儿。

我私下恭喜F先生攒了好运气,他苦笑:“哪有什么好运气,不过是不甘心罢了。”

F先生跟我说,几个月求职受挫的现实和朋友们的意见都让他觉得心灰意冷,想听从大家的建议继续做编辑去。那天晚上,他坐在阳台上喝着啤酒解闷,准备第二天就开始找份编辑工作去做。酒后回到房间,他躺在床上睡不着,睡姿换了几个,最后摸到了膝盖处的一道疤。这道疤是F先生高考之后留下的,那年高考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分数只能勉强读个三本。F先生不甘心,干脆撕了录取通知书准备复读,奈何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劝他就此放弃读书早早工作。F先生当然不肯,于是整个暑假他靠在建筑工地做杂工赚到了复读的学费,第二年拿到了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

而那道伤疤,就是F先生当时在工地干活时磕伤的,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它变浅变淡了许多。

F先生躺在床上想:既然之前我都不怕打到曾经的自己,现在为什么轻易就退缩了,这些年我只知择善固执,可是不试过谁敢肯定善的对立面就一定是恶,也许试过才知道自己白固执了一场。

任性与坚持只有一线之隔,做了决定的F先生并没有继续漫无目的地继续投简历,而是开始认真分析自己的弊端。

他从床上翻身而起,拿出一张白纸分别列出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查找了相关资料,最后将求职范围锁定在产品运营,然后决定对自己的劣势一条一条攻克。

关于思维保守的问题,F先生就每天花费两个小时阅读知乎、果壳、豆瓣、微博以及一些知名公众号的热议信息。然后,利用网络反复观看一些知名广告公司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优秀策划方案,在研究了大量的相关内容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写文案,写推广方案。

两周后,汲取了基础知识的F先生根据知乎上的求职经验修改了自己个人简历,并附上了两篇自己写的产品文案。

关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问题,F先生是这样做的。在他更新了简历之后,开始每天刷新拉勾网和周伯通招聘平台,目标锁定招聘产品运营的公司,然后一家一家打电话过去,居然得到了不少面试机会。F先生每天都很快乐地去参加面试,不抱着求职的目的而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面试,每一次面试结束,回到家的F先生就会把面试官的问题整理出来,对已经掌握的问题温故一番,对不明白的内容就求助万能的网络来解惑。另外,关于数据分析的问题,F先生在朋友的关系结识了一位运营经理,请对方吃饭的时候,对方给了F先生很多中肯的建议,也传授了许多职场经验。然后,F先生还尝试着自己开了微信公号,慢慢打理慢慢学习。

三个月的时间,F先生学到了很多互联网知识,保持了做编辑时的敏感,每天都在关注最新资讯,同时,他也跑了很多家公司攒足了面试经验。所以,后来收获心仪公司的Offer于F先生而言就不再是困难的事儿。

F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位娱乐圈的大腕实力派影帝梁朝伟,前段时间他刷爆朋友圈的影评《听见流星的声音》里提到自己曾经是家用电器销售员,后来在周星驰的劝说下违背父母意愿去考了艺员培训班,最后成了人生赢家。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梁朝伟读过艺员培训班之后没有大红大紫,而是一直做个跑龙套的路人甲,收入也不及销售家电高,你是不是要说,“热爱没有什么卵用,任性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

时间是翻云覆雨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曾叫嚣过叛逆过旁若无人一心向前过,只是摔得狠了磕得痛了受到的教训多了,我们终于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权衡,把自己从鲜活的少年活成了如今姿态麻木面目模糊的成年人模样。工作了几年的你,即使做着不喜欢的事,没有更换跑道的勇气,也失去了提高人生的“容错率”的力气,你习惯了以直感去给一件事下定义,毕竟这要比用行动去判断实在容易太多了,不是吗?

若以成败论人生,我们显然都做了聪明的选择。但是,人生总是会有意外的,你有百分百的把握笃定自己保持现状只会更好不会更糟吗?

你谨慎了一辈子,你看似稳妥的生活,不敢损失的决定,不过是怯于对生活包容,是容错率太小又不敢勇敢去提高而已。你以为生活只盛产残酷,却忘了它残忍的同时也自酿芬芳。你不够果断害怕坎坷,身边却总有人不断在向你展示一个真理:只有输过的人,才会赢得漂亮。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稳妥的选择,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看上去还算不错的人生,所以你的选择必须要成功。而还有一部分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谨慎又执着,因为心甘情愿所以不给自己留退路,只是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即使努力失败也因为这份心甘情愿而不觉得遗憾。所以,热爱演员这个职业如梁朝伟会说:“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言下之意,因为热爱即使做个路人甲又有何妨。

而工作了几年的你,租住在公寓而不再住地下室的你,有了少量积蓄尝试理财的你,点餐不再考虑价格的你,究竟还敢不敢为了自己的喜好,为了自己的生活,以积极的姿态来提高自己人生的“容错率”?

作者简介:夏苏末,写字的吃货,懒散爱自由。微博@夏苏末z,豆瓣夏苏末。

职业忠告:聪明人会犯的7个错误

职业忠告:聪明人会犯的7个错误

译者:melaeye

原作者:Jessica Stillman

聪明才智可以使你领先一步,却也无法为成功打下保票。即便高智商人群天赋出众,他们有时候也不免和资质平平的人一样,在职场中止步不前,在生活中闷闷不乐。原因何在?问答网站Quora中最近的一条帖子提出了这个问题。

“聪明人会做哪些蠢事?”这位好问的Quora用户如此写道,这个问题引出了一众高手,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学生们就聪明人最常见的昏招给出了各自深刻的见解。如果你自认聪明,那这里就是给你的警告!

1、重思考,轻行动

“聪明人喜欢思考。他们天生适应并擅长思考。”企业家Chris Yeh深思熟虑后回答道,“但思考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你希望改变世界时。在某些节点,你必须行动起来。研究和计划适合张弛有度的外界环境,却不免在评估进度时造成偏差。说到底,实干方能兴邦。干起来!”

2、忽略设计和美学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很容易忽略一点:普通人对细节问题的感兴趣程度远不如你,他们更在意的是事物给人的整体感受。

“初版iPod上市时,科技界人士纷纷抱怨功能缺失,价格昂贵,比如macrumors论坛的这个帖子写道:切,又一个mp3播放器,在百思买我花 50美元就能买一个。”企业家Lee Semel举了这个例子,“与此同时,普通人发现iPod so酷so好用,纷纷掏钱购买。”

3、过分敬重权威人物

“好吧,这个错误不单单聪明人会犯,但如果你看重优秀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就更容易掉进这个陷阱。耶鲁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是对的,很多人,无论结果有害与否,毫不怀疑地遵从权威。”创业者Arsne Hodali警告道。

“很多聪明人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有可能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通过学业和课外成绩来取悦他人,而没有找出自己真正爱好的工作或尝试特别的生活方式。”Semel补充了这一点。

4、低估勤奋的作用

就成功而言,坚持比天赋更重要,聪明人有天赋,有时就难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很多回帖的人强调了这一点。软件工程师Maurice Stephens认为“聪明的人在人生早期可以较快地消化吸收复杂的概念,然而随着韧性和纪律慢慢在成长中成为更加重要的品质,聪明人在随后的人生中就常常陷入挣扎。”

聪明人只要做事做得好,就常常被别人表扬“真聪明”,长期如此就有依赖症的风险,他们过度依赖“聪明”这种感受和他人的赞美,就会避免尝试那些他们无法很快上手的事务。

5、自负

你在某个领域很聪明,并不意味着你事事擅长,也不意味着你有捷径可走。很多聪明人对这点有错误的认识。

“我们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报上发表的研究有如下发现:当人们在解决逻辑题目时,聪明人比智力普通的人更容易犯错误,这由于聪明人的自负让他们走了捷径或做了不恰当地假设。”Sayan Chaudhuri报告说。

Semel指出“聪明人有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是专家,就在别的陌生领域也自信满满,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比如医生在投资方面的表现之差,已是远近皆知。”

6、事事追求正确

“正确性当然重要,但善良和理性也同样重要。聪明人并不太知道何时该坚持真理,”Semel如此写道,“很多聪明人把‘正确’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每到一处,都直截地指出人们所犯的错误,好似这样便能博得人们的好感。聪明人也相信通过论据和事实可以改变他人的观点,完全无视了实际决策和信仰过程中,人们情绪化和非理性的一面。”

“很多聪明人沉溺于一种自我/逻辑/行为一体的危险状态中,以为事事正确可以博得人们的好感。”Chaudhuri也认同这一观点。

7、过分看重教育背景

“上学和自身教育是两码事”,这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但从回帖中我们发现,聪明人不但经常犯这个错误,而且忽视了其重要性。软件工程师和企业家Tim Scott简述“聪明人低估了经验的重要性”,Chaudhuri则说“顶尖学府的学位会使人通过高校出身判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很明显,这种判断通常不太可靠。

Semel如此描述“聪明人使用智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无法看到人的内在价值,甚至也无法看到其他不同类型的人身上所蕴含的价值。”

你在浪费天赋吗?

你在浪费天赋吗?

工作不该是痛苦的负担,薪水也不是为了买东西、拥有更好的物质享受而存在。以下七个指标,可以判断你是否在对的位置上?或者,你是否正在浪费你的天赋?

1、你的履历毫无更动

我们每年至少该打开履历表一次,更新自己的工作成果、检视自己一年的进步。因为,没有进步就是在退步!这时候,你可能该考虑跳槽了!

2、你的努力,没有被看到

无论你想不想升官或变成大人物,每个人只要有付出努力,都会想获得肯定。当你吃力的在工作中求进步,你的主管、同事却不认同你,那么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天份。

3、你的生命之火越来越晦暗

当我们踏出舒适圈,告诉自己:“我拥有许多才能,我真的很棒”,你的生命之火就会越来越旺。当别人唱衰你,这个也不会成功、那个也不会成功,你的生命之火就会逐渐熄灭。勇敢站出来,去做别人唱衰你做不到的事,证明你会活得更好,就是最棒的复回应。

4、你没办法说实话

如果你的聪明才智,被愚蠢又违反人性的陈述、想法、实践与工作上的政策所阻挠,让你在职场上连实话的说不出来,那就走吧。到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地方去。

5、你的影响范围没有扩张

当你在一个对的的职位发展得不错,人们会注意你、感谢你。他们看到你的能力,会分派给你新的任务。但若你坐在不对的位置上,人们会扞卫自己的工作,深怕下放权力会扩大了你的影响力。你想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拿来搞办公室斗争?还是致力让世界变得更好?

6、你在人力市场上,越来越抢手吗?

若你在工作上没有做出好成绩,在人力市场的价值也会下降。别为了你的雇主,就蹧蹋了自己的履历,记住,请避免日复一日做着你已经很熟练的单调工作。

7、你没有走在自己该走的道路上

你的工作应该带领你,走向你所展望的愿景。若工作无法带领你走向你想去的地方,你为何还要继续走向错误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上司同事不了解你,不能让你成为你应该成为的自己,那你也别再对牛弹琴了,你的天赋值得更大,更光明的舞台。

到位不越位

到位不越位

文/永星

在职场里,一些员工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见识是广博的,便爱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比谁的都好,遇事便自作主张,越级、越位、越权处理工作中的事情,结果惹人烦、遭人怨,落个胆大包天、自作聪明的坏名声,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现在职场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上司天天干基层,员工天天谈战略。这句话,有一点极端,但是很有代表性。什么叫“员工天天谈战略”?员工整天在考虑部门工作应该怎么规划,公司前景如何规划,我们的产品在技术方面如何提高,我们的战略应该怎么调整。我们并不反对员工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必须设置一个前提: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会有单位分配给自己的一个位置,单位对于组织层次的划分是清晰的,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组织层次,相对应的职能也有所区别。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角色,第一要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能和所需技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你兢兢业业地守好、做好属于你这个位置所应该做的一切事情。这就叫职责上的到位。

然而总是有一些人激情四射,喜欢做些越位的事情,做些本不属于你职责范围的事。当然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但越上级的位,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你什么好果子吃。作为下属,用四个字来概括你的定位就是:贯彻执行。贯彻的是上司的思想,执行的是上司的决策,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接受上司的考核。和上司相处,你是他的下属,当然必须尽己所能助他一臂之力,但是,请不要忘记自己“参谋”的身份,切莫自作主张,喧宾夺主。

一次,销售经理张友奇带黄刚出差谈生意,因为客户代表邵一鸣是黄刚的大学同学,张经理希望黄刚能以这层关系为突破口,搞好公关。黄刚确实很快就和老同学热乎起来,不仅给他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产品,还天南海北地聊起来。然而,在谈到一些合同细节时,黄刚完全没有征询李经理的意见,最后,竟然自己拍了板,商定了合同,让坐在一旁的李经理很尴尬。

用餐时,黄刚又自作主张点了满满一桌菜,和邵一鸣继续神聊,把张经理撂在一边。看到满桌的菜肴剩下大半,餐费大大超过预算,张友奇心里更加不满意。回公司的路上,黄刚得意地问张友奇:“张经理,我这次表现还可以吧?”

张友奇冷冷道:“嗯,不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黄刚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出差的机会了,彻底被张友奇给雪藏了起来!

到位而不越位讲的是“度”的问题。有的员工长期在上司身边工作,深得上司的信任,就产生错觉,以为深受重用就消除了与上司之间的界线,从而不自觉地站在上司的位置上,替上司做起主来。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上司分忧,也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但即使你做对了,上司心里也不会舒服,因为做决定的应该是他。所以,在工作中,无论你与上司的关系多么亲密,无论你的看法多么正确,也不要逾越与上司之间的界线。

除非万不得已,到位即可,千万不要越位。

以上内容是关于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和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标题:为什么人都追求稳定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稳定的生活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51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