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格局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格局和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的精彩内容哦。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格局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
文/韦斯托
1
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往往能决定这个人一生的走向。
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冯经常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教育我们——“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老冯说,清华北大怎么了?虽然我们是乡镇中学,条件比较差,但梦想还是要有的。先把目标定高,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老冯确实没有骗我们。高考成绩公布后,那些奔着清华北大努力的人没有一个考上清华北大,但都上了不错的大学;那些一开始就想混一张高中文凭的同学,最后果然去了工地搬砖。
然而就是搬砖,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有人说自己是在搬砖,有人说自己是在盖一栋大楼,有人说自己是在建设一座城市。
许多年后,第一个人还在搬砖,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成了开发商。
决定你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你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2
有这样一种调侃:在中国大城市的街头,穿西装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外国人,一种是中国销售。
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销售。用一句话形容张先生的工作——平常穿得西装革履,像个律师;工作起来点头哈腰,像个孙子。
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委屈,干不了两三天就卷铺盖走人了。而张先生非但没有任何抱怨,还在每天的工作后认真做总结,没有一天停止读书,并自费报了专业销售课程。铁打的职场,流水的销售,而张先生一干就是五年。
五年后,张先生从一线城市调到内地,成为大客户区域经理,全面负责华中地区的销售业务。
世界上没有不委屈的工作。格局小的人,会无限地放大委屈,自怨自艾;格局大的人,则会把委屈当作人生的必修课,负重前行。人活着就要经历必要的痛苦,挺不过的,便在痛苦里死去;挺过去的,便涅槃重生。
3
何权峰在《格局》这本书里的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大格局”——
不管是侮辱、批评、攻击,或是得失、成败,对一个心胸“开阔”、有“大器量”的人来说,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湖,你丢进去一根火把,它很快就会熄灭;你丢进去一包盐,它很快就会被稀释。反过来,如果你把一大把盐倒入一杯水中,这杯水还能下咽吗?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一点小问题、小困难,就那么容易生气、挫败、难以消受?没错,是因为格局太小。
所谓大格局,就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
并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大格局,但每个人都有变“大”的可能。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格局的人?
1、更高层次的追求
女人,大美为心净,中美为修寂,小美为貌体。男人,大智为信仰,中智为克己,小智为财奴。格局小的人寻求安逸,格局大的人寻求突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关键要看他在追求什么。
2、更长远的投资
同样是销售工作,有的人只会练嘴皮子,有的人却能静下心来学习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
有人说健身无用,有人说学习无用,这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格局小的人只看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格局大的人都在偷偷地为未来作准备。
3、更乐观的态度
人活着,一定看得长远一点,一定要从当下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以更大的格局俯视生活。
如此,我们现在正承受的,痛苦也好,贫穷也罢,都不是什么大事。与其在痛苦中死去,不如放手一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句老掉牙的话我们听了无数次,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 交际能力也许决定你的上限
- 你的格局会决定你的层次
- 决定你前途的,不是起点
- 你的眼界,决定你的全世界
拥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在职场想混得差都难
拥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在职场想混得差都难
1、不断学习,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充电。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是我们不断进步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一种观点:一个人的高度取决于工作8小时以外的时间安排。8小时以外还能抽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必定能走得更远。
学习就是在为自己充电。知识不足、能力不足,是在职场里被淘汰出局的根本原因。技不如人是被竞争对手干掉的主要因素。知识恐慌、能力恐慌使我们感到迷茫焦虑。想改变,却感觉有心无力、能量不足。因此,必须经常性地为自己充充电。
2、别怕做事,要在做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做事,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能做事是能成事的前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素质有高低,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能做事的员工,是老板依靠的员工,是老板倚重的对象;不能做事的员工,老板讨厌,巴不得让他早点走人。能做事的员工,同事尊重,是同事首选的合作伙伴;不能做事的员工,同事轻视,一起合作都嫌弃他碍手碍脚。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做事的过程中锻炼成长的,做事的能力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对于职场里的每个人来说,有能力才有价值,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职场的根基。
3、练好沟通这门技术,你将体会到职场不仅仅是干活这么简单。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是其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情商的高低。人们形容某个人情商高时常会这样说:此人不仅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而且眼睛鼻子都会表达。
会说话的人,口吐莲花,说出的话让人听着舒服,感觉愉快,自然容易得到别人的接受和喜欢,领导喜欢,同事亲近。不会说话的人,出言不逊或词不达意,说出的话让人听而生厌,感觉不爽,自然不招人待见,领导疏远,同事排斥。
在职场上,一个懂得沟通的人,能摆平人,能摆平事。人际关系的疙瘩需要沟通解决,工作中的矛盾需要沟通解决。向领导汇报工作需要沟通的能力,与同事合作需要沟通的能力。说简单点,就是提出升职加薪,还需要有一张善于表达的嘴。职场里,会沟通的人往往都混得不差。
工资能买断你的时间,但不能买断你的人生
工资能买断你的时间,但不能买断你的人生
周末在球场遇到一个朋友,整个人比之前胖了好几圈,第一眼差点儿没认出来。
他来北京已经有小半年了,可以说生活全部都被工作填满。每天清早收拾妥当之后就直奔公司,一坐就是一整天。下班之后,也总是最后一个走,手里好像有干不完的活。
我问他:身材都这样了,怎么没去锻炼呢?
他回答说:忙嘛,工作需要。
他大概是那种工作起来就会拼命的那一类人,不但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手头的工作,还会挤时间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用他的话讲,虽然痛却快乐着。
我们都在拼命努力,希望在未来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可是万一把命拼光了,之后的事情怎么办呢?
最近,越来越少听到有人说:我还年轻再让我浪几年、我还小玩一玩没关系、还有时间明天做也来得及。
取而代之的是: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将来只能痛恨自己的无能!
是的,我们需要努力,也可以拼搏,但是可不可以,请你不要拼命呢?
说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早睡早起。
我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在《摔跤吧!爸爸》中,看到父亲带着两个女儿每天5点起床加训,不禁有些动容,也想试试早起的滋味。
很多人在尝试早起时,都会先问起别人是如何做到的。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别人的方法其实并不一定适合你。
▲
想到这儿,我忍不住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做事之前会执着于“怎么做”呢?
有一种可能是,这种习惯会替你迟迟不肯行动找一个借口: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做呢,等我学会了再开始吧。
巧的是,当下火爆的知识付费也是基于这一原理,教你“怎么做”,给你一把钥匙。但我们却很难意识到,真正能改变自己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付出了多少行动。
《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了想法,管那么多作甚?直接去做就是了!
我早起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床的位置调整到阳光刚好可以照进来的地方。于是,每天早上先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阳光,接着听到窗外不知道什么鸟叽里咕噜说着些我听不懂的话,通常不需要闹铃都能自动醒来。
起床后,我会去跑跑步,这一块我没有定下太高的标准。因为我一直坚信,让自己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定下一个小目标,比如先绕着小区跑一圈。
毕竟,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反复打磨,不断精进。
也只有开始跑了,你才会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多跑一圈、还有力气能再跑半圈。结果是,目标定了一圈,你却跑了两圈半。
慢跑是一件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事儿,可是一旦你坚持下来了,这种成就感会帮你在很多事情上坚持到底。
我们常说做事之前要先找一个让你坚定不移的理由,但如果还没找到,那就直接去做吧,至于理由、方法什么的都留给过程吧。
惊喜的是,当我跑完步、洗完澡、写完文章大纲,也才7点钟而已。继续看看书,吃早餐,骑车去上班,感觉整个人都棒棒哒!
如果你也试过早起,并且用这段时间做了不少事儿,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过去的这么多年,我到底浪费了多少生命?
▲
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不是做不到,只是因为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罢了。
就像工作与生活,原本就是可以完美平衡的事,有的人不但硬要把它们割裂开,还打着努力的旗号牺牲着自己的健康。
有人说,很多伟人为了留下传世的作品不都是在拼命么?比如巴尔扎克凌晨1点就开始创作、福楼拜凌晨3点才睡觉。
可是,你知不知道巴尔扎克会在8点后打个盹,在下午6点就入睡呢?你又知不知道福楼拜每天上午10点才起床呢?
虽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保持健康的睡眠时间基本都是7—8小时左右。
早起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光照、静谧的思考环境、健康的身体状况。最重要的是,充足的睡眠时间加早起的习惯会让你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而你需要付出的,不过是前一天早睡一会儿罢了。
你可能会问了:那如果时间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别忙,先听我说个知乎上的段子:
问:为什么很多程序员、Geek都喜欢熬夜,而且在后半夜工作效率异常高?
答:一个姑娘问我,搞学术的为什么都睡得那么晚,难道只有到晚上才有灵感?不是,姑娘,搞学术不靠灵感,靠的是碌碌无为的白天引发的愧疚心。
事实上,一个人醒着的时间并不能决定TA所创作的价值。如果你能做到记下每一件事花费的时间,等到晚上复盘的时候就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时间其实都被浪费了。
而且,大部分人连这一点都很难注意到。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下定决心做一件什么事,总会不知不觉就拿起了手机……
所以啊,一味地强调努力、早起,很容易忽略掉最重要的东西——睡眠质量、注意力和执行力。而这三者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并没有必要减少睡眠时间去做事。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紧急的工作是需要熬夜完成的。
▲
事实上,幸福生活的秘诀是:学会把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大多数人都喜欢在逼不得已的时候才肯去做一件事的,比如:身体出问题了才想起疯狂健身、要考试了才想起熬夜复习、遭遇危机才想起拼命工作。
这种习惯从短期来看效率挺高的,但是其副作用在于:将自己置于恐惧的支配下,为了换取效率而不断交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比方说健康、亲情。
有这样一句话:
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每个人的命运都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总有一天,你的努力一定会换来相应的回报。
是的,你的努力一定会带来回报,但这个回报是不是你想要的就很难讲了。而且,拼命是个很可怕的词,很容易让你产生“我正在努力”的幻觉。
更可怕的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效率呢?成果呢?
再深究一些,其实是渴望“速成”的想法在作祟。很多人过去屯书,现在屯课,试图通过“购买”产生“习得”的幻觉。听起来很奇怪,不是么?
那么,这个问题有解吗?
其实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六字足矣:阅读、思考、行动。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此时,你就可以通过积累时获得的知识找出那件对你最重要的事,制定长期计划,接着把它拆分成小目标逐步完成。
年轻时最好的投资,才不是疯狂提升自己,而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如果你这样做了,在某一天就会突然发现,原本期望的未来就这样到了。
朋友圈那个随便辞职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朋友圈那个随便辞职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文/谢可慧
前些天,一个读者问我:
辞了职,现在后悔了,又回不去了,该怎么办?
“老实说,当时把辞职后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出来之后才知道,一切从头开始,而寻找这个开始的感觉,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我只给了他一个建议:学一项本事,越精通越好。
我说,我想梳理一篇文章,给许多希望辞职的年轻人,他说,你可以以我的例子开始。
大概是因为大家知道,我是从体制里出来的,目前看上去活得还不错。这里,我要重点划一下,是“看上去”。
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后台问我: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辞职,我该怎样过上想过的日子?
我不知道做什么,就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我不知道该怎样努力,但我又不喜欢当下。
我觉得在这里,大多数人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辞了职,就有可能过上你喜欢的日子;不辞职,你可能永远过不上你喜欢的日子。
但你要知道,取决你过上自己想要生活的,不是你的职业,而是你的能力。
一、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不要随便放弃你现在的工作
你至少要学一项技能,学满七分,并且有能力超过你当下的工作,再来思考辞职这件事。
现在有一种鸡汤学是,年轻,一定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所以,哪怕一无所有,也一定要去追求。
有一个小男孩来找我,二十六七岁,辞了体制内的活。他说,我怎么感觉一点都不开心呢,没钱没工作还没自由。
我问他,你会干什么,你大学学什么专业。
他说,大学的知识早就忘记了,毕业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考进了体制。不太适应,觉得太无聊了,就出来了。现在呢,好像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匹配什么样的工作。你考进体制,说明你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同龄人差,也非常适合机关工作。但你盲目出来,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不要随便辞职,年轻人不要把辞职当儿戏。
你不知道做什么,也不会做任何事的时候,你想让这个社会如何接纳你呢?
那些本是平凡人,想一跃而上,手无寸铁,却成为落魄小王子的故事,一点都不感人,甚至听上去特别无知无能无本事。
二、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选择
我从来不赞同冲动型辞职,而大多数人辞职,就是因为情绪不对,所以带着情绪,放弃一份工作。
有一种叫风险成本。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勇气,但你要懂得,把风险成本控制到最低的时候,再去辞职,会大大提高你的抗风险能力,和降低你的风险成本。
“我在这里工作不开心,所以我辞职。我在这里感觉郁闷,所以我辞职。我被上级批评,被同事排挤,我辞职。”
我觉得,比辞职更重要的是,你更需要知道:你为什么工作不开心,为什么郁闷,为什么会被上级批评,同事排挤。
以及说到底,为什么这个人是你,不是别人。
你没有分析出原因而辞职,在进入下一份工作之后,90%可能进入同样的死局。因为,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先找到答案。
三、别人的路对你来说复制性不强,你要知道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辞职后浪迹天涯,看世界。关键是,那些所谓的“浪迹天涯”看上去都是有钱有闲,还人美活好。
于是,所有年轻人都做起了一个梦。辞职,去旅行,然后写书,然后成名,然后发大财,贴上“自由自在”的标签。
我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当时太羡慕这样的生活了,辞了职去旅行,幻想着有朝一日“朝九晚五中,也浪迹天涯”。
确实,因为这段经历,有一段时间,有人找她写稿,也有一点收入来源。
然而,渐渐地,她发现,入不敷出,积蓄在减少,收入并不能支付开销,甚至不敢问家里要钱。
一旦生存造成问题的时候,或者说长期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很多人是会产生自我怀疑的。她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就说了一句话,还是回来吧。
你辞职去旅行,其实是想辞职获得生存。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真的合适。
因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这里,你却一意孤行。全凭运气做事,往往显得很被动。
所以,我在回答读者的问题时,经常会问他一句话:你会做什么。
那些你想走谁的路的人,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有他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路不可复制,就像人的经历也不可复制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只有殊途同归,少有先因后果。
我不鼓励年轻人随便辞职,但我也鼓励那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年轻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辞职不是一概而论的事,你要有穿越山川湖海的本事,才能跳出原来的江湖来闯。
世界,那么大,我们是该去看看,但首先是活下来,其次是去看看。
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文/甘北
1
人类的鄙视链无处不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的文章里,大城市总是秩序井然、生机万丈、充满理想的形象,而小城市则往往被扣上脏、乱、差,不讲秩序、野蛮不堪的帽子。
所有鸡汤都在告诉你,大城市才有理想,大城市才肯定奋斗,小城市是适合养老的,一个年轻人,如果选择回到小城市,那就是不上进、没出息、思想僵化、行动保守。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如此狭隘的论调,会出自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嘴里。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确有它的魅力,它的公共配套和人文素养,是小城市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是,年轻人选择了小城生活,真的就这么不可原谅吗?
未必。
2、生活篇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随后回到四线城市。我在这里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早上起床,楼下是早餐店,肠粉和粥粉面,六块钱可以加蛋加肉。
步行到单位,只需要十分钟时间,下雨天可以打个滴滴,不用跳表。
下班回家吃完饭,过一条斑马线,就是超市和健身房,出了一身汗,去买点零食和家用。
如果不急着回家,可以去楼上电影院,看一场十二点才散场的电影,怕什么迟,反正家就在对面马路。
安逸吗?安逸。可耻吗?不可耻。
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忙碌。那些消耗在交通、排队上的时间,并没有多么伟大光荣的意义。而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翻几十页小说,看一期综艺节目,给老人打一通电话,陪孩子做一个游戏。
我要为这些时间正名。我在小城市,同样没有虚度光阴。
3、房价篇
我生活的城市,距离广州一个小时车程。
在广州没有限购之前,这里的房价均价大约五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不管你是做销售、做策划还是技术类,一个月工资大抵可以买一平方房。
如果你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筹钱买一套小户型,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事实上,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多名下都已经挂了一套房产。
当然,买房从来不是买白菜,在这里,依旧有很多家庭,倾尽毕生之力,也买不起一套商品房。但我们在这件事上的压力,相对大城市要小得多,总归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在一件刚需商品上,耗费的心血越多,是否就真的越值得夸耀?又或者,大城市一套房承载的意义,真的比小城市多吗?
同样不见得。房子到哪里都是家,我们五千块一平的天花板下面,同样是亲人和爱人。
4、奋斗篇
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是它的相对公平。
它肯定一切人的价值,鼓励一切人的奋斗,北上广深处处是机会,上升通道无限宽广。
是的,我写过许多文章,来告诉年轻人,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奋斗。而小城市,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喝茶看报打麻将。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我曾在这座小城,每晚加班到凌晨两点才下班呢?
那年冬天,我们几个女孩子,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路上连出租车都没有了。我们用围巾裹住脸,把手插在衣兜里,缩头缩脑地走回去,深夜的冷风吹到脸上,同样是奋斗的味道。
而当时合租的还有一个女孩,她做地产中介,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她是许许多多在小城市努力工作的女孩的缩影。
到底又是谁,一句温水煮青蛙,一句不思进取,一句贪图安逸,就抹杀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价值?
凭什么?
5、秩序篇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小城市不讲规则,这里是一个人情社会,凡事都有潜规则。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尤其像在医院看病这种事上,几乎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哪里找个熟人。如果你人脉宽广,在小城市事事都能找到绿色通道。
但如果你觉得没有人情寸步难行,便好像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60年代遍地都是小茅房一样。
我不敢说乡镇和农村的情况,但如今在四五六线城市,公共秩序真的不见得乱哄哄,至少在我去过的几个小城市里,鲜少见到过马路不看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
至于去政府办事,去医院挂号,不可否认,托人情找关系的确会享受一定便利,但不托人情就真的办不成事吗?
不,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评价器,都不是摆设。有人情,快,方便。没有人情,按规章办事。
而你的偏见,更多来于傲慢。傲慢地认为小城市还像许多年前一样,落后、呆滞、腐败。
6、人情篇
我为什么留恋小城市?因为我的亲人都在这里。
我每个周末都去父母那里吃饭,带着丈夫和孩子,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我的朋友和同学,很多住在同一个小区,晚上可以约喝甜品,也可以约看电影。
我的手机可以整天关机,不会有更急的电话,所有我关心的担心的人,都有我家的钥匙。
而最令我迷恋的,是这座城市里,有陪伴了我几十年的味道。
河边一条街,都是美食宵夜档,一到晚上九点,一片闹哄哄的喧嚣。
洒满孜然的烤串和冰镇的啤酒,菜牌上都是家乡的味道,人们坐在夏夜的凉风里聊家长里短——谁又找了女朋友,明晚一起去哪玩,新开的那家菜馆真好吃,改天去试试……
四处都是乡音。
四处都是热情。
四处都是家。
我迷恋家的味道。
7
大城市繁华、诱惑、饱含机遇。
但小城市,同样能容下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年轻人在大城市为了理想而奋斗,值得点一万个赞。
但在小城市里怀着一腔赤忱的年轻人,同样值得肯定。
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和大海,这句话荡气回肠,魄力十足。
但那些想要平凡生活,并且踏踏实实地编织平凡的生活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人的,该懂得包容多元价值。
我们的世界需要霓虹灯,需要高架桥,也需要烟火气,需要人情味。
大城市鄙视小城市的样子,不仅傲慢,而且无知。
或许鲜有人知道,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出过远门。
他一生的活动范围,以家乡哥尼斯堡为圆心,几乎没有超出半径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但是,那又怎样呢?
哪里都有丰满的灵魂,哪里都有贫瘠的腐朽。
作者简介:甘北,文艺女青年,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代表作《女人都不愿结婚了,男人却还想娶个保姆》。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
以上内容是关于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和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格局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