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成语故事 作文素材成语故事高中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作文素材成语故事高中和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中考作文成语故事 作文素材成语故事高中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成语故事:死而不朽
解释:指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
成语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范宣子问穆叔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穆叔不清楚范宣子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没有马上口答。范宣子以为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说:“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后是御龙氏,在商朗是象韦氏,在周朝则是唐社氏。周王室衰败以后,由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执政的是范氏。所谓‘死而不朽’,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穆叔听他这样说,觉得很不入耳,便说:“据我所听到的,这叫做世禄,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禄位,而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经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种。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世代代没有被人们废弃。所谓‘不朽’。说的是这个吧。”他接他又说:“我听说,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果能做到这样,虽然死了也久久不会被人们废弃。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来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那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不能说是不朽。
成语故事:狗窦大开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张玄字吴兴,八岁时牙齿缺落,有人与他开玩笑说,你这里怎么开了狗窦?张玄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弄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典故】张吴兴年八岁,亏齿。……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释义】窦:洞。狗洞大开。用以嘲笑人缺少牙齿。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示例】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身体》
【成语造句】
先是放开喉咙,大声朗读,什么"上九潜龙勿用"呀,什么"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呀,……待到先生也得意地读起什么"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小时候看书,记得最牢的有两句: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
中考成语故事作文素材550字三篇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成语故事作文素材550字》供您查阅。
【篇一】中考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百发百中
解释: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闪。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的一些故事。例如:来自成语大全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鄢陵,今属河南省)。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王琚的《射经》说:“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篇二】中考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篇三】中考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推心置腹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600字三篇
【导语】中考语文作文得分也是很关键的,作文分高,会把整体成绩提高上去,所以同学们要重视中考作文的分数,作文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有好的结尾也会给你添彩加分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600字》供您查阅。
【篇一】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600字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语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出处: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篇二】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600字
成语故事:鞠躬尽瘁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篇三】中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600字
成语故事:铤而走险
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到中期,晋国和楚国成了两个阵营的首领,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其中,郑国是个有道的小国。但不幸的是,郑国地处两大强国晋国与楚国之间,北面不敢得罪晋,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晋国会聚了一部分诸侯国,一起向楚国*,施加压力。晋国国君怀疑郑国与楚国暗中勾结,怀有二心,不肯与前来的郑国国君相见,弄得郑国诚惶诚恐。
郑国大臣子家,为当时的执政大夫。他见此情景,便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写了一封信。关于赵盾,可是个在晋国历非常有名的人。赵盾的“外号”是盛服先生,这是因为赵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国君。据说,当时他的仇人找了个刺客去杀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独自等侯上朝的赵盾,竟被其忠君爱国的情操深深感动,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归正传,子家的信中说,郑国和晋国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们满意。我们现在左右为难,既怕得罪晋国,又怕得罪楚国。就像一头被猎人穷追猛赶的小鹿,本来是不愿意离开肥嫩丰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猎人逼得走投无路时,再危险的悬崖绝壁也会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们把我们逼急了,郑国也只好铤而走险,去寻求楚国的保护了。那时,你们晋国可不要后悔呀!
赵盾接到信后,认为很有道理。便说服晋国国君改变了对郑国的态度,以免他们投入楚国的怀抱。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郑国时而依附晋国,时而追随楚国,弄得晋楚两国都哭笑不得。
——《左传·文公十七年》
【求解驿站】形容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的行动。铤,快走的样子。
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400字三篇
哲理故事:围魏救赵
公元前35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10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
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
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
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
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涌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哲理故事:打破关住自己的门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种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启示: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面对全新变化全新的世界,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这样才能更多看到外面美丽的风景。
哲理故事:飞翔的翅膀
国王收到了两只威武的猎鹰。
他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猛禽,于是便把它们交给自己的首席驯鹰人进行训练。
几个月过去了,一只猎鹰已能傲然飞翔,另一只却一直待在枝头纹丝不动。
国王召集了各方的兽医和术士,命他们让这只猎鹰飞起来,但所有人都无功而返。
最后无计可施的国王突然想:也许一个熟悉野外环境的人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马上命人找一个农夫进宫。
第二天早晨,国王看见那只猎鹰终于盘旋在御花园上空。他兴奋地问农夫:“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让这只鹰飞起来的?”
农夫回道:“很简单,那就是砍断这只鹰抓着的树枝。”
很多时候人也一样。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有双翅膀,但我们总忽略它的存在,固守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了安全感和舒适感,抓着熟悉的东西紧紧不放,从而失去了探寻精彩世界的能力。
而往往,当那根“枝条”被斩断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能够自由翱翔。
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500字三篇
【导语】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整理了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500字三篇供大家鉴赏。
【篇一】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500字
哲理故事: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为了统一天下,平定不服从统治的诸侯,丞相曹操长年领兵讨伐诸侯。
这年,曹操准备讨伐张绣,可是又怕袁绍趁他出外讨伐,乘虚攻打许都;想攻打袁绍,又有张绣、刘表牵制,所以左思右想,举棋不定。这时谋士郭嘉献计:“主公不如命徐州刘备为左将军,吕布为车骑将军,然后下旨让二人北拒袁绍,主公再率兵南伐张绣、刘表。”曹操说:“好计,就按奉孝说的办。”
于是,曹操统兵15万讨伐张绣。时值盛夏三伏天,骄阳如火,天干气燥,行军路上都是荒山野岭,远离水源,找不到一滴水。兵士们个个都渴得有气无力,垂头丧气的,队伍渐渐七零八落,行军速度越来越慢。
曹操骑在马上,看到这幅情景,心中忧虑,皱着眉头,忽然心生一计。只听他拿令旗指着前方说:“将士们,坚持一会儿,再往前面走一段路,就有一大片梅子林,绿阴阴的树上结满了青梅,又甜又酸,吃到嘴里可以解渴。快点走啊!”
兵士们一听,腮帮都酸了,嘴里立刻涌出了唾沫,顿时个个精神抖擞,走得飞快,及时到达了战场。
【哲理启示】:
人不能永远靠“望梅”来“止渴”,正如空想暂时可以安慰人心,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一般。
【篇二】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500字
哲理故事:木已成舟
小和尚宁远刚练字那段时间,常常抄来一些词给师兄智远看,让他评判一下字的正误。初学写字的人,难免会写出一些错别字,智远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宁远检查,并且指正,捎带着还要给宁远讲一讲词语的意思。在智远悉心的指导下,宁远写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在不断的进步中,又在所难免地出现新的错误。有一天,宁远抄了一个词“木已成粥”,智远看过之后忍不住笑了,和宁远说,木头怎么可能变成粥?这个词应该写作“木已成舟”,意思是“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是说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宁远眨着眼睛和智远说:“木头也可以变成粥。”智远摸着宁远的脑袋,笑得更厉害了:“木头怎么能变成粥?”宁远说:“是我亲眼所见,用木头做柴,煮水熬粥,最后木头化成青烟,无影无踪,而一锅粥却已煮好,所以说木头变成粥!”智远听完宁远的话,思忖许久,觉得宁远的理解虽偏颇了词语的本义,细细想来,却有着无尽的禅意。木头化为袅袅炊烟,一锅粥却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香甜的粥,又何尝不是木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皑皑积雪,化成溪流;纷纷落花,零落成泥……
许多离我们而去的美好事物,其实未曾远逝,而是以另一种风姿呈现在我们生命里,这便是永恒。
【篇三】中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500字
哲理故事:狮子上树
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一群水牛正在悠闲地吃草,一头饥饿的狮子突然出现在它们面前。
水牛惊呆了,停止吃草,抬起头来,惊恐地瞪着虎视眈眈的狮子。它们知道,自己面对的可是草原啊,稍有闪失就会丢掉性命。水牛们不知所措,狮子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默默地对峙着。
狮子在等待水牛逃跑,只要水牛群跑起来,自己就有下手的机会。水牛们则更清楚,只要逃跑,跑得慢而掉队的必定会被狮子俘获。所以,它们坚持不动。
狮子实在饥饿难耐,开始慢慢向水牛移动,并发起攻击,逼迫水牛逃跑。水牛也终于忍不住了,开始疯狂逃跑,一头水牛眼看就要被狮子追上。
正当生死关头,突然,所有水牛停止了逃跑,掉回头来直视狮子,一付拼命的架势。狮子一惊,一个趔趄,止住了脚步。形式发生了逆转,水牛们开始朝着狮子逼近,一头水牛的角差点把狮子顶翻。狮子被水牛的气势吓坏了,仓皇逃窜。
水牛紧追不舍,狮子眼看被追上,它惊恐万状,慌不择路,爬上了一棵大树,这才躲过一劫。
水牛不会爬树,围在树下,朝树上的狮子怒吼。狮子大气都不敢出,非常困窘地趴在树上。直到水牛放松了警惕,狮子才悄悄下树,抱头鼠窜,再也无心觊觎嘴边的肥肉。
没想到,草原也有颜面尽失的时候。此时的王者,威严不再,尊严扫地,水牛却威风八面,让人敬畏。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考作文成语故事和作文素材成语故事高中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