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 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国学综合

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 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武破仙孤围观:℉更新时间:03-21 06:5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和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的精彩内容哦。

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 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 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文学史上对清代诗歌的评价不高,不是清代诗歌不好,而是集大成者往往没有什么个性,更重要的是诗歌言志抒情的本意已经被历代发挥到极致,但始终限于七言,相比唐代长短句的变化,清代其实是一种诗歌的复古而非创新。

诸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纳兰容若的词,都有可观之处,但仅仅是可观而已。正如好莱坞大片,总是明星、场景、节奏类似快餐化的风格,看多了也就成了消费文化,而不具有警示。尤其在历次文字狱后,诗歌真要表达什么东西,也隐晦得很,看红楼梦就知道,其实曹雪芹的诗歌非常好,但表现出来的成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方面。

上帖的回答很全面,但仅仅知道流派和主张,不能解答一代文学的根本,那也只是冬烘而已。

可以看看钱钟书的《管锥篇》可以更完整的感受对诗歌的理解。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T*Y}

常州派

1. 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桐城派

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g

3.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x5{

4.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唐宋派

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童心说:李贽提倡'童心",童心就是真心。

"竟陵派":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茶陵诗派

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清代诗歌流派往往地域

清代诗词流派是以地域命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学流派,其中有一类就是以地域命名的。诗文方面:北宋后期有,元至明初有江西诗派、浙东诗派、睦州诗派、越诗派、吴诗派、闽诗派、岭南诗派、河朔诗派等派系。

1. 江西诗派 拼音:Jiāng xī Shī pài

介绍:江西诗派是宋代以黄庭坚为中心而形成的,因北宋末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师承前人之辞或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诗作风格迥异,讲求“活法”,自成一体,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2. 浙东诗派 拼音:zhè dōng Shī pài

介绍:“浙东诗派”的提法,首见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上述朱彝尊的说法虽误,但‘浙东’‘诗派’云云,确有一定根据,因略加引申和归纳,称之为浙东诗派。幼承家学,喜读书,介特自守,受《易》《诗》《书》《春秋》于李直方,精研四十年,恍然有得。隐居圁谷,读书种药,专意著述。

3. 睦州诗派 拼音: mù zhōu?Shī pài

介绍:南宋《睦州诗派》一书收入中、晚唐睦州籍诗人方干、李频、喻凫、翁洮、施肩吾、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坦之、皇甫湜等10人的诗作。明代大学者宋濂在为诗人徐舫写墓志铭时这样写道:“先是睦多诗人,唐有皇甫湜、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有高师鲁、滕之秀。世号'睦州诗派'。

4. 越诗派 拼音:yuè Shī pài

介绍:明初浙江诗派。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外,尚有胡仲申、苏平仲、宋景濂、王子充以及方希古、张孟兼、唐处敬等。越派诗人所写不满新朝、同情民生的诗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各人诗风并不一致,而以刘基最为突出;其诗古朴雄放,在明初影响仅次于高启。

5. 吴诗派 拼音:wú Shī pài

介绍:明初吴中诗派。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吴诗派”作品内容虽不丰富,格调也不高,但取法广泛、不拘一家,又崇尚风骨,在明初诸诗派中影响较大。主要作家是“吴中四杰”和“北郭十友”。

6. 闽诗派 拼音:mǐn Shī pài

介绍: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闽诗派昉林子羽”。闽诗派极力崇盛唐,主格调,开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之先河。主要诗人为“闽中十才子”及“崇安二蓝”。

7. 岭南诗派 拼音:lǐng nán Shī pài

介绍:岭南最早的诗人是杨孚,他所著的《南裔异物赞》是用四言诗写成的。杨诗颇有《诗经》风韵,比兴言志已相当圆熟。如《鹧鸪》诗云:“鸟象雌鸡,自鸣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汉诗多为四言诗,杨孚的创作也接受了这种形式。南朝梁、陈时期,曲江侯安都、“岭南奇才”刘删等也以能诗著称。

8. 河朔诗派 拼音:hé shuò?Shī pài

介绍:河朔诗派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王体健(清有)等人。诗歌风格悲壮、沉雄、清刚。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清代诗歌发展史修订本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清代遗民诗歌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遗民诗歌,以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最为突出,其特点有三:一是队伍庞大,人数众多。二是所面临的易代政治状况比较特殊,恰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民族侵略和民族压迫的历史前提下,汉民族的爱国主义感情十分强烈。三是艺术成就、审美价值特别高。其间尤以明清之际的遗民诗歌更为突出,它不仅是前代诗歌的悲壮结束,更是新朝代诗歌的辉煌起点。

把清初明末遗民这一特定历史时空出现的文人视为一个诗人群体进行整体观照,从文学角度探讨这一群体的文化性格及其构成,勾勒出清初特定历史情境中遗民诗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地域分布状况、生存方式、人生价值取向、人格结构特征以及诗歌创作盛况,拓宽了清诗研究领域。另外,遗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虽是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特殊产物,但正确阐述其思想、气节、人格、志趣,亦有补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读书忌》中曾说:“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译的时候了:给大家来清醒一下。”遗民诗歌的研究,正是从一个最主要的层面上对遗民人格进行剖析,其必有补于世道人心。

中国诗史流衍发展至明清,已积累了一份极为厚实的诗学遗产。因此,与唐宋诗人相较而言,明清两代诗人大都在复古与求变的诗学命题前徘徊,学习前人,甚至模仿前人的痕迹要明显得多。但明清易代之际却不同,眼中流泪,心底流血,每位诗人笔下,尤其是遗民诗人笔下,随感而发,真情流溢,学唐也罢,宗宋也好,均能各出机杼,自具面目,很难看出其模仿迹象。

由于地域、家庭、个性诸因素的影响,清初遗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以宋遗民诗人为代表的宋诗,不仅在清初遗民诗人那里得到基本一致的肯定,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效法的对象。由人品而及诗品,从诗学精神到诗艺、诗风,浸染熏陶,沾溉良多。另外,在清初实学思潮的大背景下,遗民诗人大都能对前代诗学遗产进行理性反思,盲目崇古好古者少,辩正分析、批判继承者多。因此,那种单一的诗学偏嗜被时代的、理性的、自觉的审美风尚所取代,专主一家一人者少,转益多师、广泛学习者多,形成多样兼容的特点。

清初诗歌 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他们有的直接参加抗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有的以流亡隐居或削发为僧保持气节,志行皎然。他们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有的诗篇因受禁锢而失传,但流传下来的还是富有反抗精神的。这些诗人,主要有顾炎武、阎尔梅、傅山、黄宗羲、钱澄之、归庄、吴嘉纪、王夫之、吕潜、吕留良、屈大均、陈恭尹等。

顾炎武

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他学问渊博,并在明清之际以品行高洁而著名于世。明末清初是社会动荡的时期,顾炎武亲身经历了这些沧桑之变,并将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诗中。顾炎武的诗非但记录了一代历史的变迁,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在明清易代之际,他时时眷念故国,至死不事清廷,体现了凛然的民族气节。他对一些坚持抗清和被清政府杀戮的仁人志士深致敬意,如陈子龙抗清被俘,宁死不降,投水自尽;顾炎武听说后写下了悲愤感人的《哭陈太仆子龙》。反之,他对投降清廷的官僚深恶痛绝。

顾炎武还有不少拟古、咏史之作,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表述出自己的抗清复明志向。有些咏物诗运用了托物寄兴的手法,也都是言志抒情之作。他一生足迹遍天下,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篇章,然即使在写景游记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故国之思,并非泛泛的寄情山水。他的许多酬赠之作也写得感情深挚,声请具见,这类作品常融家国之痛于朋友私情之中,成为对抗清斗争中志同道合者的勉励和安慰,读来恻恻感人。

顾炎武的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思想内容而言,顾炎武的诗以高尚的民族气节、鲜明的时代特征立于明末清初诗坛,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为后世所崇敬。就诗风而言,他专宗盛唐,后黄宗羲等人力倡宋诗,开始了有清以来的唐宋诗之争;而顾炎武作为清初的的主唐音者,居于开一代诗风的地位,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称他为“前明之后劲,本朝诗家之开山”。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明末清初的三位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牧斋)、龚鼎孳(芝麓)和吴伟业(梅村)。所谓“江左”,地理上是指靠长江下游左面的一些区域,在那时的政治地理上属江南省,东晋渡江后这一地区一直名为江左。因三人都是江左人,故有此称。

他们三人的诗歌有一个共同点,即宗唐,对于宋诗、以及宋、元、明以来的拟古剽古的萎靡诗风持反对态度。他们与顾炎武及其他几个重要诗人,可视为清诗的开山辟道者。

钱谦益崇尚杜甫、元裕之,其作品集之一的《投笔集》中几乎全是杜甫《秋兴》八首的和韵,是最代表其工力的作品。龚鼎孳的诗和钱谦益、吴伟业有相似之处,但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却有所不及。

吴伟业的诗在三大家中,成就和影响都是最大的;他的诗辞藻优美、音调铿锵,尤擅长七言歌行,他学习白居易的“长庆体”而能自创一格,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圆圆曲》是其诗歌作品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一篇,也是在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歌行。

《圆圆曲》所书的历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诗中把吴陈情事从初识、定情、分离、被掠到团圆,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渲染;同时一个严肃的主题始终贯穿着全诗,即对于吴三桂叛明投清所怀的激愤与讽刺。

从艺术方面来看,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以后,还没有一篇歌行能象《圆圆曲》那样与之相媲美。吴伟业虽然被认为继承了白居易的长庆体,但他并不把自己的作品限制在对个人的模拟上,而是集合了众多的方面;像《圆圆曲》中作者所屡屡采用的蝉联句法,这在初唐诗人卢照邻、刘希夷的诗中已有出现,使诗歌显得更富有音乐感,也树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简述清代诗歌发展状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①先秦时期,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采用四言体形式.在南方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歌形式一一楚辞,采用比较灵活的句式.《诗纷》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②汉代赋极盛行,作品多围绕贵族的奢侈生活而作,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大一统时代的民族自信心.写法注重辞藻,手法夸张,有文字堆砌、形式呆板的缺点.③唐代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繁荣,流派众多,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边塞诗风格豪放,田园诗清新自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名垂千古.④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又经历了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等时代变迁,词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婉约派音节谐婉,情调柔美.⑤元代散曲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广受民众欢迎.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散曲多感叹时世、歌唱山林隐逸,既表现了元曲作家蔑视正统礼教,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以上内容是关于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和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标题:清代哪一文学流派主张复古 清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2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