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国学综合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剑道邪尊围观:℉更新时间:03-20 14:1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的精彩内容哦。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 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魏晋南北朝比较有有名的诗歌

一般把魏晋和南北朝分作两个时期。

魏晋有蔡琰就是蔡文姬,《胡茄十八拍》大家都听说过,不过真看过的人不多;还有王粲的《登楼赋》,也比较有名;嵇康和阮籍,这个大家就比较熟,广陵绝响么;还有向秀,他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里被提到过,因为《思旧赋》;最后陶渊明,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如雷灌耳,初中以上学历的人都知道,现存一百多首诗;还有象陆机、张华也会有人听说过。

南北朝鲍照,比较喜欢《梅花落》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江淹,人称江郎才尽的,就是他。萧衍,那时侯连皇帝也会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谢灵运,谢玄之孙,就是淝水大破前秦符坚的英雄后代,很有名,大家都知道的著名山水诗人。沈约和谢眺,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最后庾信,非常有名,诗赋也写了一大堆。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陶渊明


有庾信,鲍照,左思等 。还有竹林七贤,阮籍等


蔡文姬

左思之妹,左棻

还有《玉台新咏》中录有“桃叶”等的诗,也算吧,其他的不知道。

民歌中蛮多女性口吻的诗,不知作者性别。

评价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的游仙诗都有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在客观上为后来是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是在反对当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和靡弱的宫廷诗基础上形成的.东晋艺术家往昔之的兰亭诗中有大量写山水的内容,尽管艺术水平并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常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直至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的出现,才使得因玄言过度膨胀而几近中断的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玄言诗注重表达空洞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他的清新自然明秀洒脱的田园山水诗对唐代的田园山水诗派影响巨大.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鹿寨》、《山中》、《终南山》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宿建德江》、《耶溪泛舟》等.王维诗的静逸明秀,孟浩然诗的自然冲淡均与陶诗同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诗至南朝,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是的性情.谢灵运的山水诗,把自然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诗歌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

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和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谢诗“情必及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对盛唐诗风的形成,意义深远.

魏晋风流隐居山林,游赏山水,陶冶性情的风尚也为唐人所继承,并将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凡佳山水,必有诗人足迹.山水游赏,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山水审美能力,促进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清水出芙蓉的美.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美是唐代田园山水派诗人共同的风格.


诗画作为艺术的两个门类,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得以盛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在当时,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自然物已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自然物上打上自己的生活实践、文化精神的烙印,使自然物成为自身生活的观照对象。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得以盛行。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等自然物会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呢?我以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受老庄哲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治较黑暗腐朽,政要不断更替,江山不断易主,人们社会生活极不稳定。这时期的人们对这种生活非常厌倦,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而老庄道学的“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正迎合了人们厌倦世态炎凉,追求空灵的心理要求,于是,“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

其二,受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断绝一切尘世的私心杂念,强调“禅悟”的“出世”思想,也迎合了人们厌倦尘世、追求空寂寂的心理需求。自然物是完全脱离了一切私心杂念的自然存在,因此,人们把自然物作为自己心态象征物进行审美观照,把社会生活的烙印打在自然物上。自然物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反映在艺术上就是山水诗、山水画。

其三,是仕人“终南捷径”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那个特殊时代里,“终南捷径”是一部分文人入仕的有效途径之一。走这一仕途之路的人,为抬高自己的身价,往往先归隐山林。这些文人们在归隐生活中尽情吟诗作画,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引起世人特别是官方的注意,而这些文人们在隐居生活中接触最多、观照最多、审视最多的,也是这些山水等自然物,可以说,这些自然物是归隐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山水诗、山水画在当时作为两门最重要的艺术,代表了当时的审美主张,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文人们要想通过一展才华,得到世人注意,就需要把自己的生活用人们最看重、最乐于接受的艺术表现出来,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得以盛行。当然,这样也就自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山水画作品。人们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确实是一种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而山水等自然物作为山水诗、山水画等艺术反映的对象和内容,也因诗画的美学意义而成为美的事物,成为审美对象,于是,自然美就产生了。山水诗是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抒发作者情思的诗歌。晋代诗人谢灵运首开山水诗风。它所描绘的名山大川、湖光水色等,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涂抹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浸透着作者所寄托的情思,并留下时代的或阶级的印记。古代的山水诗,由于诗人不满现实,大都表现出寂然幽静的情趣和消极遁世的思想,也有的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山水诗的写作,要情调高昂,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使读者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当权者纵情享乐、腐化堕落。失落的统治阶层,饮酒作乐,逃避山林。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而一般的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不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便是消极隐退,明哲保身。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出现了一批象宗炳、王微那样隐居不仕,辟召不就的志士高仁。他们无力改变什么,却不想奴颜婢膝侍奉权贵。于是他们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把酒论道。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

魏晋南北朝文学正始诗歌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风格流派:

1、建安,着重表现社会政治的内容,追求慷慨、刚健的风格。

2、太康,内容上远离现实, 追求华美的形式。

3、追求形式华美。

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内容:

1、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代表作品:《蒿里行》、《洛神赋》、《悲愤诗》

主要思想内容: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民歌, 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 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在艺术上形成一种悲凉慷慨、 刚健有力的风格, 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2、代表作家:三张 (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 (陆机、陆云) ?

代表作品:《悼亡诗》、《河阳县作诗》、《秋兴》、《西征》、《闲居》、《怀旧》

主要思想内容:片面地一味追求诗歌形式及词藻的华美, 写出的作品社会内容比较贫乏, 只是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下足了功夫, 积累了经验。

3、代表作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陶渊明,

代表作品:《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过始宁墅》、《登江中孤屿》

主要思想内容:多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的风情神韵。

扩展资料:

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方面来看,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不同题材的几种诗体: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

1、玄言诗

玄言诗的积极意义,是把理趣引入了诗歌创作,并且孕育出后来的山水诗。

2、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一个新的流派。

田园诗以歌咏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农事歌谣,《诗经》中就有一些描写农事的诗篇,如《豳风·七月》等。

3、山水诗

山水诗的产生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是同时的,但它的成熟则稍晚。东晋末年的殷仲文和谢混, 是首先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但他俩写作山水诗的成就不大, 《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说:“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盛。”

刘宋初年,谢灵运最终于确立了山水诗歌在士族诗坛的优势地位, 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这就是 《文心雕龙·明诗》所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宫体诗

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在帝王和贵族阶层里,又产生了专体诗是当日宫廷和贵族中腐朽淫侈生活内容的表现。 南宋废帝、齐东昏侯到陈后主,都有许多生活丑史载于史籍。

宫体诗的出现和发展,是贵族文学的堕落。从梁代到初唐,其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诗歌的成就是十分主要的。它对后来的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所以,清人叶燮曾说:“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


魏晋南北朝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蔡琰、正始太康诗人如阮籍、嵇康、左思、、、、还有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谢朓、庾信等·。我见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学史.>,这本书里写的挺全,你不妨看看,大概就知道了。


看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采纳我,谢谢!

以上内容是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和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标题: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变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诗歌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2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