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止庵后庭花

国学综合

吕止庵后庭花

奸臣围观:℉更新时间:03-16 12: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吕止庵后庭花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吕止庵后庭花的精彩内容哦。

吕止庵后庭花

吕止庵后庭花

《后庭花·风满紫貂裘》是元代文人吕止庵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这支小令,就是以党进和王徽之冬令消遣的不同方式并举,而后揭示出所“尊”的主题。妙在七句中让“党家侯”占据了五句,且尽力铺张其富贵豪奢的情形,到头来仍然让他栽在王徽之的手下。作品的题旨,显然是赞美文士的清高脱俗,鄙薄权贵的富贵粗俗,以事述论,以小喻大。

原文

风满紫貂裘,霜合白玉楼。锦帐羊羔酒①,山阴雪夜舟②。党家侯,一般乘兴,亏他王子猷③。

注释

①“锦帐”句:北宋忠武军节度使党进性粗豪,每逢雪天,多在销金帐内低斟浅酌,饮羊羔酒。

②“山阴”句:晋王徽之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大雪夜眠觉,忽忆戴逵,即乘夜驾船往剡溪就访。晨至戴家,以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不进门就原路返回了。

③亏:不及。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

翻译

北风把紫貂的皮衣鼓得满满,寒霜同白色的小楼凝成一片。党进在销金帐中饮着羊羔酒,王徽之在雪夜撑开了山阴船。同样是乘着雪中的兴致寻欢,党家的大官,远远不能同王徽之并肩。

赏析

元人喜欢对古人冬令的赏雪消遣作出评判,如薛昂夫《蟾宫曲·雪》:“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是以党进的“锦帐羊羔酒”与孟浩然的“踏雪寻梅”(元人传说如此)的不同消遣进行比较,且意谓前者粗豪而后者清高。党进的作法在今时看来也算不得怎么粗鄙,但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就对他有“彼粗人也”的批评,而元代文人鄙嗤他的“饮羊羔红炉暖阁”,更带有一种妒富嫉贵的感情意味在内。马致远《拨不断》:“孟襄阳,兴何狂,冻骑驴灞陵桥上。便纵有些梅花入梦香,倒不如风雪销金帐,慢慢的浅斟低唱。”表面上是翻了个案,其实是对书生困穷的解嘲式的愤激反语,骨子里的评价是一样的。

本曲也是两种雪中“乘兴”法的比较,正面主角换上了王徽之的雪夜访戴。而在结构组织上,运用了作文的“尊题”之法。所谓尊题,即在文中并举二事,而于结论或文气上行一褒一贬的扬抑。这支小令,就是以党进和王徽之冬令消遣的不同方式并举,而后揭示出所“尊”的主题。妙在七句中让“党家侯”占据了五句,且尽力铺张其富贵豪奢的情形,到头来仍然让他栽在王徽之的手下。作品的题旨,显然是赞美文士的清高脱俗,鄙薄权贵的富贵粗俗,以事述论,以小喻大。而用这种白描淡写而后一锤定音的写法,便使人觉得举重若轻,妙不可言。

有哪些元曲是四折一梆子

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名称,意即各类的戏。杂剧约始用于唐末,宋金两代虽已有杂剧名称,但所包括的内容,有歌舞、滑稽表演、杂耍,讲唱文艺等类的技艺,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他在十三世纪后期繁荣起来,形成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联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43338一折中不变调子。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妇女的角色。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元杂剧剧本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包括: (1)折与场: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推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元杂剧中只有个别剧本不是一本四折的,如《赵氏孤儿》是一本五折,而《西厢记》则是五本连演。 (2)楔子:有的剧本有楔子,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或放在第一折前作序幕,如《窦娥冤》;或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如。楔子一般都不用套曲,只有一两支曲子。 (3)题目: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对句,总括全剧的内容,一般以最后一句为剧名。如《窦娥冤》最后: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便是全剧的名称,我们今天常用的《窦娥冤》是其简称。 (4)文辞:剧本的每一折都由曲辞、宾白、科范三部分。 ①曲辞主要用于主人公心情的抒发和感叹、场景的渲染;同时也起着对话和贯串情节的作用。曲辞前面表明宫调和曲牌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宫调和曲牌对曲辞做出了严格的韵律要求。 ②白简称白,剧中人物的道白,由散白和韵语组成。用于刻画人物、介绍故事情节。 ③科范简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的,如“作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5)角色:剧本中的主唱者为主要角色,称为正色,男主唱称为正末,女主唱称为正旦。元杂剧一般一本戏中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正末独唱的称为末本,正旦独唱的称为旦本。其他还有次要角色,如副末、贴旦、净等 的《倩女离魂》 .

天净沙·闲题(吴西逸)

《天净沙·闲题》是元代散曲作家吴西逸创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这首小令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反映闲适心境,切“闲题”触景生情,语言清雅流畅。

原文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注释

翻译

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夕阳西下,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

赏析

此曲共四首,前三首为:“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栏杆。”“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数声短笛沧州,半江远水孤舟。愁更浓如病酒。夕阳时候,断肠人倚西楼。”四首皆含“夕阳”二字,而互无密切的联系,可见作者的“闲题”,是类似于画家就某一灵感作随意素描式的试笔。以“夕阳”为背景,便决定了作品意境的苍凉基调。

这首小令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前两句是静景的铺陈,由最远处的“江亭”、“远树”、“残霞”,到中景的“淡烟”、“芳草”、“平沙”,于开阔的意象中融入了苍茫的情思。这种排比景物、组合层次来汇总印象的手法,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及白朴《天净沙·秋》中已有先例,作者无疑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但第三句就迅速将镜头拉近,出现了具有人物身影与动态的特写,句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自然而然使这一句成为全曲的中心,引人瞩目和深味。

“绿柳阴中系马”,并无进一步的交代,作者甚至不提示系马者的身份。但因前两句充溢着旷远、清寂和苍凉的气氛,其惯性便决定了思维的导向。可知此处的“系马”决不是一种轻快、得意的举动,其行为者也必然别有隐衷。这就使读者可以意识到那是一位行客游子,风尘鞅掌;柳阴系马,为的是得到暂时的歇息,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寻觅。由情景交融而至以景导情,这正是作品妙味的表现。

末两句又返回绘景。“夕阳”的加入增添了画面的苍凉,“水村山郭人家”则证实了第三句中主角身份的推论。而这样一来,游子的漂泊与人家的安居又形成了意质上的对比。“绿柳阴中系马”本身也成为大块空间中的一景,而客愁旅恨,则在水村山郭、夕阳人家的静景中弥散开来。情景又一回交融,此时的悲凉足以撼动人心,“闲题”的妙味,也就更觉咀嚼无穷了。

殿前欢·大都西山(唐毅夫)

《殿前欢·大都西山》是元代散曲作家唐毅夫创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这首曲子静中写动,以动衬静,巧用拟人,细致刻画了远山峰峦由烟雨遮绕到云开雾散,露出西山真面目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暗示出诗人倚栏观望之久,传达出内心的孤寂渴盼。当一睹西山美景的喜悦冲淡了久久等候的焦虑,便凝成了“西山看我,我看西山”这一点睛之语,恰好和前面的“不许俗人看”构成鲜明对比,颇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境,不仅写出诗人全神贯注、心无旁鹜、物我皆忘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描绘了元代时的西山,向我们表明,远在元代,西山即已成为著名风景区。从末二句句型看,似受贯云石、张可久等影响,是一篇写景佳作。

原文

殿前欢·大都西山①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②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注释

①大都西山:北京西山,属太行山脉之余段,为历史上的著名风景区。

②等闲:寻常。

翻译

隔着夕阳映照下的楼殿,在阴冷的浓云之间,西山露出冷清清的几座峰尖。那山头就像烟雨中的美人髻鬟,朦朦胧胧,不肯轻易让俗人看清它的真面。我在秋风中倚遍栏杆,又何必为之长叹。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西山注视着我,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

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赏看大都西山,文法曲折多致,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冷云间”三字起笔一总,营造了特殊条件下的西山景观。这一起语颇可借用《红楼梦》对凤姐“一夜北风紧”开笔的评价:“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冷云”是阴云、浓云、令人心情沉重之云,写西山先写此云,便点现了出师不利的第一感。先以“冷云”占据画面,第二句的“夕阳”、“楼外”、“数峰闲”,就有依次破云而出的动感,弥漫着一种清冷寂寞的气氛,暗示了作者登楼远眺的孤独。虽则“数峰”露现于冷云之间,却不肯将庐山真面轻易示人,三、四两句,就在文气上推出了这一波折。这两句是倒装,“髻”、“鬟”均以美人的发式喻山,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已有成例。曲中是“雨髻烟鬟”,这就补充了“冷云”的来历,原来此时正值雨霁,夕阳固然露了脸,但云层之上的西山峰头依然缠结着雨意。“雨髻烟鬟”,将西山的巍伟及山顶云罩雾绕的朦胧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将“数峰”的朦胧,说成是“等闲不许俗人看”,为西山占重身份,也表现出自己是它的知音。所以他在西风中倚遍栏杆,执著等待,并不为眼前的遗憾景象而长叹。果然峰回路转,不多时暮霭吹散,掀去了雨雾的面纱。文笔至此也豁然开朗,“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令人想起前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的快意境界。

这首小令以看山的经历为表,寓寄了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信念。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曲中的喻示中发现和领会。“冷云”代表了精神追求中的阻碍与迷障,但只要与理想信念心心相印,执著不渝,终究乌云遮不住太阳。西山“等闲不许俗人看”,而最终却与作者契合交融,“西山看我,我看西山”,其间诗人以脱俗孤高自许的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

顺便一说,〔殿前欢〕末二句的颠倒语序、分说合观,并非作者的首创,阿里西瑛的“呵呵笑我,我笑呵呵”,贯云石的“功名戏我,我戏功名”,乔吉的“人多笑我,我笑人多”,张可久的“青山爱我,我爱青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先例。而本曲中的“西山看我,我看西山”,物我交融,兴寄高远,可说是散曲创作继承发展中青出于蓝的例子。

蟾宫曲·倚篷窗无语嗟呀(周德清)

《蟾宫曲·倚篷窗无语嗟呀》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选入《元曲三百首》。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因有“九儒十丐”之说。此曲即从最普通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慨叹日常生活的贫苦困乏,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与乞丐相去不远的窘迫状况。最后一句更把这种生活的“嗟呀”推衍至人生追求的失落与渺茫,实际是辛酸悲苦之至。

原文

倚篷窗无语嗟呀①,七件儿全无②,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③,油如甘露④,米若丹砂⑤。酱翁儿恰才梦撒⑥,盐瓶儿又告消乏⑦。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桂攀花⑧?

?

注释

①嗟呀:叹息。

②七件儿:持家度日不可短缺的七种用品,即下面写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③灵芝:一种名贵药材。

④甘露:甘美的雨露。

⑤丹砂:即朱砂,一种名贵的矿石,可入药,也可用为染料、颜料。

⑥梦撒:没有了。

⑦消乏:缺少。

⑧折桂攀花:寻花问柳。

翻译

倚着小船的篷窗,我无言可说,只是连声叹息。开门七件事全没有着落,叫我怎能把一个家撑起?你看那柴、油、米,就像是灵芝、甘露、丹砂那般昂贵珍奇。瓮儿里的酱刚刚见底,存盐的瓶儿又已告急。茶也不见几片,醋也不剩几滴。这七件事尚且难以为继,教我又怎么去向功名场上得意?

赏析

这首小令围绕“人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开展的口后来明余姚人王德章有诗曰:“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多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耻噪,后园踏雪看梅花。”总算让七件事人了诗。而在周德清以前的诗词,是不屑于留意这一类俗言琐事的。

小令首句先刻画了作者本人的贫寒形象。“篷窗”二字,今人选本多臆改为“蓬适”,其实大可不必。“篷窗”即船窗,古人有以船为家者,所谓“浮家泛宅”,这样的生活条件自然较常人简陋。二句应“无语”,三句应“暖呀”,引出了开门七件事的正文。以下作者别出心裁,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况一一分述。四、五、六三句鼎足对,以“灵芝”、“甘露”、“丹砂”三物为比喻先对应柴、米、油三件事。三物有昂贵难得的共性,妙在喻物与受喻物之间存在着外形相似的联系,使三组比喻显得生动而贴切,与“米珠薪桂”的成语异曲同工。盐、酱两件变换角度,通过容器告罄,见其荡然无存,“才”、“又”二字一气相承,困迫之状不言而喻。其余的两件事―醋与茶,则用“也无多”的重复句式,显示了毋庸赘言的无奈心情。这样分作三个层次,错落有致,使读者对诗人“七件儿全无”的窘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末二句再应“磋呀”,却不停留在前时的叹贫诉苦上,而是纵“七件事”的家政俗务推想向“折桂攀花”的功名目标,表现了“无语磋呀”的更深层的牢骚。有此一笔,前文对七件事的铺排俱化作了哀怨与磋叹,而作者个人的窘困情状,也因而带上了反映元代士人经济生活贫困的典型意义。

以上内容是关于吕止庵后庭花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题:吕止庵后庭花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2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