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元无名氏 喜春来古诗诵读元无名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喜春来元无名氏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喜春来古诗诵读元无名氏和喜春来元无名氏的精彩内容哦。
喜春来元无名氏 喜春来古诗诵读元无名氏
《喜春来·七夕》作于元朝,作者无名氏,选入《元曲三百首》。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中国都是节日,真是有趣的巧合。元代的民间散曲家注意到这一点,作了同曲牌的组曲分咏它们,本篇就是其中的一支。
原文
天孙一夜停机暇①,人世千家乞巧忙② 。想双星心事密话儿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③ 。
注释
①天孙:织女,传说为天帝的孙女。
②乞巧: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向月穿针的风俗。
③三郎:唐明皇李隆基的小名。自居易《长恨歌》中,有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密誓的描写:“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翻译
天上的织女这一晚不再织布,暂停了辛劳,人间却有千家万户忙着向她乞巧。想牛郎织女互诉一年的心事,悄悄话一定不少。七月七日佳节好,禁不住回首把唐明皇笑。
赏析
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中国都是节日,真是有趣的巧合。元代的民间散曲家注意到这一点,作了同曲牌的组曲分咏它们,本篇就是其中的一支。既然是分咏,就必然要突出各个令节的特色。七夕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牛郎织女在夜间的相会,这是家喻户晓而又令人动容的美丽传说;二是民间妇女的“乞巧”风俗,《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可见其来源颇为古老。除了向月穿针的“赛巧”外,还有用蜘蛛在瓜果、小盒中结网,以及用水盆浮以松针纤草布现图形的“得巧”。熙熙乐乐,热闹非凡。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七夕这样,与日常生活及幸福理想同时如此地贴近。
这支小令仅用两旬对仗:“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就酣满地兼顾了七夕的两大特色,一“暇”一“忙”,相映成趣。从“天孙一夜”与“人世千家”的悬殊比照来看,作品的重心在于后者;但人世于七夕所领受的节日情味,其源头正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浪漫色彩。所以第三句又转回了“双星”,他们在经过一年的久别后,心事自然深密,情话自然绵长。这一句并不用直述表示,而用一个“想”字领起,“想双星”的人儿,心儿该同双星靠得多么紧啊!缅怀、遐想、赞美、怜惜、期望、羡慕……全都包容在这“想”字中了。
于是就有了末二句的神来之笔:“七月七,回首笑三郎。”这段话有两重解释。据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天宝十载七夕,杨贵妃在骊山宫“独侍”唐玄宗。“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这也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一段的本事,白诗引文详见注③。按照这样的理解,“回首”就是杨贵妃的现场动作,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向着明皇传递脉脉情意;这两句通过李、杨二人在七夕夜的呢爱与密誓,表现了这一佳节对天下情人具有欢乐畅怀的不寻常意义。这是一重含意。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明皇同贵妃不要说“世世”,在当世的夫妇也未能做到头。正是“三郎”本人,在“安史之乱”中违心地下令处死了对方。《长恨歌》记他El后还宫的情景:“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他无疑在“西宫南内”的“夕殿”中悄然地消度过七夕。从这一意义上,“回首”就是对历史的回顾,“笑”也不是呢笑、媚笑,而是嘲笑和嗤笑了。一切在七夕节享受欢乐、尊重感情、珍护理想的情男爱女,都有资格“回首笑三郎”。这是又一重含意。两重解释都能成立,它们在并列中互为补充,且将情侣在“七月七”的热烈奔放表现得栩栩如生。小令至此虽戛然而止,却仍使人回味无尽,同末句的双关是分不开的。
游四门·海棠花下月明时(无名氏)
《游四门·海棠花下月明时》作于元朝,作者无名氏,选入《元曲三百首》。《西厢记》第三本中,写到张生托红娘暗递诗简,得到了莺莺的回音:“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及至张生兴冲冲应约前往,却不料遭受莺莺沉下脸一阵抢白,差点“整备着精皮肤吃顿打”。这横生波折而又充满着生活真实气息的插曲,也许正启发了佚名的作者,写出这支谐谑性味十足的小令。
原文
海棠花下月明时,有约暗通私。不甫能等得红娘至①,欲审旧题诗。支,关上角门儿②。
注释
①不甫能:即“甫能”,刚刚,恰才。红娘:《西厢记》中促成崔、张姻事的侍女。
②角门:边门。
翻译
棠花下月如霜,盼到了幽会的好时光。好不容易等来了小红娘,想问问她传去诗简啥情况?没料到“支”的一声响,她早把角门紧关上!
?
赏析
《西厢记》第三本中,写到张生托红娘暗递诗简,得到了莺莺的回音:“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及至张生兴冲冲应约前往,却不料遭受莺莺沉下脸一阵抢白,差点“整备着精皮肤吃顿打”。这横生波折而又充满着生活真实气息的插曲,也许正启发了佚名的作者,写出这支谐谑性味十足的小令。
海棠花下月明诗”,有花有月,又值明媚的春宵,可谓良辰美景。“有约暗通私”,幽会已有成约,“赏心乐事”也为期不远。月亮的“明”与“通私”的“暗”相映成趣,不难使读者想像出张生此际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大概约会还有一些技术性的细节未能落实,所以他眼睁睁地盼着牵线搭桥的红娘前来,而后者果然如期而至。于是张生“欲审旧题诗”,想向她打听自己献给莺莺小姐的情诗得到了何等的反应。走笔至此,小令一直是顺风满帆,张生的得意到了十分,期望值也到了极点。然而,结果竟然大大出人意外,一声“支——”的门响替代了红娘的回答,“关上角门儿”就是她出场以来唯一的动作。前句的“不甫能”恰才表现出张生的热望,至此则同时显现了红娘离去的急速。曲作者所虚添出的“关上角门儿”的这一笔,无疑关上了“通私”的大门,影示了《西厢记》中张生初次幽会未谐的结局。欲擒故纵,一波三折,把男女幽会中变生不测的一幕表现得栩栩如生,对痴心妄想的男主角作出了谑而不虐的奚落和调笑。
这首小令的姊妹作亦颇为风趣:“落红满地湿胭脂,游赏正宜时。呆才料不顾蔷薇刺,贪折海棠枝。支,抓破绣裙儿。”“呆才料”指的是游赏中的男方,结果“支”的一声抓破的却是“绣裙儿”,可见实与“蔷薇刺”无关。男主角的猴急表现当然有伤风化,却见出了民间散曲作者取材的大胆与想像力的丰富。“大胆”加上“丰富”,这正是元散曲不少清新活泼小作问世的缘由。
红绣鞋·款款的分开罗帐(无名氏)
《红绣鞋·款款的分开罗帐》作于元朝,作者无名氏,选入《元曲三百首》。这支小曲形象动人地描写了一个偷情的男子,趁妻子熟睡,准备偷偷的溜出门去,冷不防踩到了床沿下的栗子壳,发出声响,自己吓了一大跳,笔致轻快,富有生活气息。
原文
款款的分开罗帐,轻轻的擦下牙床①。栗子皮踏着不提防。惊得胆丧,诡得魂扬,便是震天雷不恁响②。
注释
①牙床:泛指精美的床。
②恁:如此。
翻译
缓缓地将帐子掀开,轻轻地蹭下床来。没料到踩上了栗子的壳块。吓得人魂飞天外,就是震天的巨雷,也响不过这一踩。
赏析
读此曲前,不妨先读另一首无名氏的《红绣鞋》,聊作本曲背景的参考:“不甫能(恰才)寻得个题目,点银灯推看文书。被肉铁索夫人紧缠住。又使得他煎茶去,又使得他做衣服。倒熬得我先睡去。”——这是写男主人与婢女“偷情”的。
可以设想小令中的这名惹草拈花的丈夫,趁着“肉铁索夫人”熟睡之机,溜下床来,简直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款款”,又是“轻轻”,鬼鬼祟祟的情状令人忍俊不禁。“分开罗帐”,“擦下牙床”,如此细腻地分写,除了显示出下床过程的艰难漫长外,还为下文“不提防”的变故预设了一种大气儿不敢透出的氛围。男主人提心吊胆,终于“擦下牙床”,自以为大功告成,作者却不让他轻松得意多久,“不提防”便“踏着”了栗子皮。“栗子皮”的道具真是安排得佳妙非常,不难想像出那“啪”的一声脆响。作品却并不直接描述这一响声如何,而是从当事人的反应和感想着笔。惊得胆丧,诚得魂扬”,同义的复述强调了他的惊慌。而最妙的是“便是震天雷不恁响”的结句,既是夸张,又是实情,生动形象,将男主人“轻轻”、“款款”的努力顿时尽付东洋。
“偷情”的题材即使不入恶滥,至少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元人之所以涉笔于此,并非是鼓吹诲淫,而是作为一种嘲弄“惧内”现象的外延。元散曲的这类作品,一方面谴责“肉铁索”式的河东狮子,另一方面也把不规矩的丈夫漫画化,写成可笑的失败者,或奚落他们的做贼心虚。所以这一类作品,往往笔致轻快,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元人散曲俚俗风趣的特色。在《元曲三百首》中占上一二席,想来是算不上什么风流罪过的。
十二月过尧民歌·看看的相思病成(无名氏)
《十二月过尧民歌·看看的相思病成》作于元朝,作者无名氏,选入《元曲三百首》。这首小令一一铺陈了“八扇帏屏”,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表现男女自由恋爱如愿以偿的故事,即所谓“对对成”。而曲中的女主人公正处于“相思病成”的境地,对这八幅屏画的态度是“怕见”,其情场上的失意、“孤另”,不言自明。怕见帏屏,却又不惮细细审视,逐一揭明,反映了女子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正因如此,结尾三句的深情吁天,便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强烈效果。
原文
看看的相思病成,怕见的是八扇帏屏:一扇儿双渐小卿①,一扇儿君瑞莺莺②。一扇儿越娘背灯③,一扇儿煮海张生④。一扇儿桃源仙子遇刘晨⑤,一扇儿崔怀宝逢着薛琼琼⑥。一扇儿谢天香改嫁柳耆卿⑦,一扇儿刘盼盼昧杀八官人⑧。哎天公天公,教他对对成。偏俺合孤另⑨。
注释
①双渐小卿:为元代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谓北宋书生双渐与庐州妓女苏小卿相爱,鸨母设计迫使他赴汴京应试,而将小卿卖给茶商冯魁。贩茶船经镇江金山寺时,小卿题诗于上,考取功名的双渐凭此线索赶到豫章城,夺回小卿,有情人终成眷属。最早见南宋张五牛《双渐赶苏卿诸宫调》(今佚)。
②君瑞莺莺:《西厢》故事的男女主角张珙(字君瑞)与崔莺莺。故事源于唐元稹《会真记》,金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有《西厢记》杂剧。
③越娘背灯: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有《越娘记》,述西洛杨舜愈夜过茅屋,见一女子背灯面壁而坐,自述为越中女子鬼魂。杨舜愈为她迁葬,后越娘显形与杨舜愈交好。元人有《凤凰坡越娘背灯》杂剧(今佚)。
④煮海张生:潮州人张羽与东海龙君女琼莲相爱,得仙人助以银锅,可令海水沸腾。张羽煮海,龙君无奈,终于答允了两人姻事。元李好古有《沙门岛张生煮海》演其事。
⑤桃源仙子遇刘晨: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剡人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女邀人家中,共同生活了半年,返乡后子孙已过七代。元王子一有《刘晨阮肇误人天台》杂剧。
⑥崔怀宝逢着薛琼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薛琼琼为唐开元宫中筝手,于踏青时遇书生崔怀宝,两人一见钟情,后由唐明皇赐琼琼为崔妻。元代有郑光祖《崔怀宝月下闻筝》杂剧(已佚)。
⑦谢天香改嫁柳耆卿:元代民间传说,谓词人柳永(字耆卿)与妓女谢天香热恋,开封府尹钱可假意将谢天香娶作小妾,促使柳永进取功名,并在他得到状元后将谢天香归配柳永为妻。关汉卿有《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
⑧刘盼盼昧杀八官人:宋妓女刘盼盼与衡卅公子八官人相爱,终于冲破礼教禁锢,由官府判断成婚。关汉卿有《刘盼盼闹衡州》杂剧(今佚)。昧,此借作“迷”。
翻译
眼看着相思病一天重似一天,最怕看见那八幅屏风上的画面。一幅是双渐小卿喜结良缘,一幅是张生莺莺终成姻眷。一幅是越娘背灯与杨舜愈缱绻,一幅是张羽煮海求着了龙女琼莲。一幅是刘晨天台遇女仙,一幅是崔怀宝与薛琼琼弹筝相见。一幅是谢天香同柳永遂了心愿,一幅是刘盼盼同八官人热恋。哎老天呀老天,你让他们结对成双,偏偏只该我形只影单。
赏析
这首小令一一铺陈了“八扇帏屏”,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表现男女自由恋爱如愿以偿的故事,即所谓“对对成”。而曲中的女主人公正处于“相思病成”的境地,对这八幅屏画的态度是“怕见”,其情场上的失意、“孤另”,不言自明。怕见帏屏,却又不惮细细审视,逐一揭明,反映了女子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正因如此,结尾三句的深情吁天,便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强烈效果。
八扇帏屏上的八幅人物故事,都是元代民间妇孺皆知的佳话,几乎每一则都进入过杂剧舞台,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从成百上千的同类故事中,有意选择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代表性例子,有利于减省笔墨,使读者心领神会。而恰恰因为点到即止,又激起人们一一回想思索的兴味。作品连用八处“一扇儿”,而读者并无繁复单调的感觉,其原因正在于此。
庆宣和·花过清明也是客(无名氏)
《庆宣和·花过清明也是客》作于元朝,作者无名氏,选入《元曲三百首》。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注重练意,又融情入景,故将羁旅的客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
花过清明也是客,客更伤怀。杜宇声三更里破窗外①:去来②,去来。
注释
①杜宇:杜鹃鸟,鸣声如“不如归去”。
②去来:去吧。“来”字语助无义。
翻译
一过清明,花儿在枝头上也坐不安稳,何况像我这样风尘异乡的客人!破窗外三更时就听到杜鹃鸟啼鸣,仿佛在向我提醒:“回去吧!回去吧!”一声接着一声。
赏析
“客”字入诗殿尾,多成佳句,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座中醉客延醒客”(李商隐)、“梦里不知身是客”(李煜)、“春风合是人间客”(晏几道)、“唤作主人原是客”、“蝴蝶梦魂常是客”(陆游)等等。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生的一种孤独悲凉的普遍感受。曲中的“花过清明也是客”,正是这样的警策之句。它既点醒了一过清明后百花在枝头留不长久的事实,又是以花及人,说明在此之前,作者已久谙了客中的愁苦滋味。东风作主,春花斗妍,它们至少还没有遭受到命运的摧残;而一旦芳时过去,花儿各自飘零,对于作者来说就不仅仅是同病相怜,而是对生活的无情感到彻底绝望了。所以次句说“客更伤怀”,伤己之外,更兼伤春伤时,这正是“更”字的含意所在。这两句寄托深沉,感情强烈,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伤怀”的来源还不止一端,除了目击外,尚有耳闻的一面。第三句就推出了“杜宇声”,这一句中又堆砌着三层愁意,一层是杜宇,所谓“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宣城杜鹃》),从来是客愁的象征;一层是三更,代表着孤凄无眠;一层是破窗,显示了客境的困苦。三层中以杜宇声为众愁之主。因为它听上去像是在啼唤“不如归去”。四、五两旬就记录了它的鸣声“去来!去来!”这是杜宇催归,又同时是作者心中无望的吁喊。[庆宣和]末两句律为叠句,此处恰恰起了声声催促的加倍作用。作品至此戛然而止,却使人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去来”的凄声。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注重练意,又融情入景,故将羁旅的客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内容是关于喜春来元无名氏和喜春来古诗诵读元无名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