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春江花月夜 倪瓒题柯九思墨竹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倪瓒春江花月夜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倪瓒题柯九思墨竹和倪瓒春江花月夜的精彩内容哦。
倪瓒春江花月夜 倪瓒题柯九思墨竹
《水仙子·吹箫声断更登楼》是元代诗人倪瓒的作品,选入《元曲三百首》。
原文
吹箫声断更登楼,独自凭栏独自愁。斜阳绿惨红消瘦,长江日际流。百般娇千种温柔。《金缕曲》①新声低按,碧油车②名园共游,绛绡裙罗袜如钩。
注释
①《金缕曲》:词牌名。亦指以爱惜青春、及时行乐为表现内容的乐曲,源自杜牧《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②碧油车:妇女所乘的一种有篷小车。
翻译
那期望中的箫声已不再吹响,她却又来到楼上,独个儿凭着栏杆忧伤。斜阳下绿树惨淡,红花消瘦,不改的只有那天际奔流的长江。她回想起昔日的时光,自己千娇百媚,柔情脉脉,只因为有他在身旁。他俩一起打着拍子,把《金缕曲》的新歌轻唱。又坐着华美的小车,同往一处处名园游赏。那时自己穿着红色的丝裙,纤纤小脚上套着罗袜,是那样的年轻漂亮。
赏析
元代诗歌中,将“箫”和“楼”并列在一起,往往是在暗用萧史弄玉的典故。这是《列仙传》上的著名故事:萧史喜吹箫,惹起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两人结为夫妇后,箫声引来了凤凰止于屋上,人们将他俩吹箫的小楼称为“凤楼”、“凤凰楼”。终于有一天,夫妇俩双双骑着凤凰飞上了天空……这个故事无疑是古人爱情理想最完美的标本,所以同“箫”、“楼”同时沾上边的,每每含有男女风情的意味。
然而本篇却是“吹箫声断”,叫弄玉们觅不着情郎的踪迹。而曲中这位同情人分开的女子,仍然凝心地登楼凭栏,颙望相思。首句的“更”字,暗示她登楼已非初次,而次句的两个“独自”,强调了她孤独的处境。三、四句以写景加以配合。又是斜阳,又是春暮,花木憔悴失色,长江寂寞空流,是何等令人伤愁的景象!“长江日际流”,也显示了女子凭栏凝望的方向。不言而喻,她的心上人正是从长江的水路上离向远方的。
“百般娇千种温柔”,是巧妙的承上启下。它既是登楼女子现时的写照,使人想见她愁极无奈而又柔情脉脉的意态;又是她凭栏思忆的发端,往日她同情郎欢乐相聚的种种表现,无不可以用这七个字来概括。作者用了一组鼎足对,具体描写了女子所追忆的昔日景象。“《金缕曲》”是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为主题的歌曲,暗示了双方正值青春年少,行乐不误芳时。“碧油车”多为贵家女子所乘,说明了他俩生活条件的华贵优裕。“绛绡裙”配上“罗袜如钩”,通过渲染女子的美丽,表现出这是一对匹配美满、令人羡慕的佳偶。“金缕曲”、“碧油车”、“绛绡裙”是三组各具独立意象的名物,其首字却都是关于颜色的形容词,这是散曲文人逞才使气的习见技巧。这三句极力铺陈,同“独自凭栏独自愁”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使全曲显得哀感顽艳,缠绵悱恻。
作者另有一首《水仙子》:“东风花外小红楼,南浦山横眉黛愁。春寒不管花枝瘦,无情水自流。檐间燕语娇柔。惊回幽梦,难寻旧游,落日帘钩。”同调同韵,是本篇的姊妹作。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倪瓒条:“所作乐府有《水仙子》二首,脍炙人口。”足见本篇在当时具有众多的知音。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倪瓒)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是元代诗人倪瓒的作品,选入《元曲三百首》。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趾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原文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②。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③。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④?
注释
①“伤心”二句:重新登上越王台,请不要问起前朝旧事,以免引起伤感。越王台::在浙江绍兴城府山南麓。据《越绝书》载,台在句践小城内。后渐不存。南宋嘉定年间以近民亭遗址重建,至今尚在。
②“鹧鸪”三句:鹧鸪在凄切的啼鸡,残阳斜照里,满台的野草杂花,在风中飘拂抖动。鹧鸪啼声仿佛“行不得也哥哥”,哀婉凄切。
③“怅然”三句:心中一片惆怅,独自发一声长啸,只见青山依旧,苍苔满地,乔木参天。
④“当时”三句:只有当时的明月依然照耀着。她那轻柔的倩影不知从何处飞来,依依:这里是婀娜轻柔之意。素影:指明月。
翻译
既然心中充满了悲哀,又何必再把前朝的旧事追怀?我再一次登上了越王台。在鹧鸪啼鸣的地方,东风又吹绿了碧草,野花在夕阳下竞开。我惆怅地独自长啸,这一片土地上青山不改,高大的树木、苍黑的苔鲜也依然存在。这明月曾照耀着那时的年代,如今皓白的月影,又是从何处飞来徘徊?
赏析
中唐诗人窦巩有《南游感兴》七绝云:“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青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而窦诗显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窦巩的诗意,而“鹧鸪啼处”云云,则明显地流露出了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而小令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的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诗人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苏台怀古》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诗人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又诗人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水仙子·与李奴婢(夏庭芝)
《水仙子·与李奴婢》是元代词曲作家夏庭芝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这支小令通过希望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逆折和对照,将李奴婢的婚姻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欷歔。诗歌虽有以乐府歌行纪事和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却不屑顾及青楼这样的低层;文人的赠妓诗作,更不去涉及她们悲剧生活的核心。因此,这首小令同时也体现了散曲在扩大题材领域上的优势。
原文
丽春园先使棘针屯①,烟月牌荒将②烈焰焚,实心儿辞却莺花阵。谁想香车不甚稳,柳花亭③进退无门。“夫人是夫人分,奴婢是奴婢身,怎做夫人。”
注释
①丽春园:元人传说中妓女苏小卿的住所,元曲中用以喻指妓院。棘针屯:用棘木四周围定,即予以封锁。
②烟月牌:写着妓女名字以供嫖客拣选的花牌。荒将:急将。荒,同“慌”。
③柳花亭:喻指内宅庭院。
翻译
李奴婢先是在妓院里拒不接客,迫不及待地脱籍后,一心一意辞离风尘去从良。谁料华贵的香车坐不稳当,进不了内宅的门墙。“夫人有夫人的福分,李奴婢我只有奴婢的命,怎到得夫人分上。”
赏析
夏庭芝是《青楼集》的作者。在这部笔记中,他通过自己早年的活动经历,真实而细腻地记述了元代歌妓和女艺人的生活命运。书中有“李奴婢”条:“李奴婢,妆旦色,貌艺为最,仗义施仁。嫁与杰里哥儿佥事,伯家闾监司动言章,休还。名公士夫,多与乐府长篇、歌曲辞章,予亦有《水仙子》与之。”从这段记载中,知道李奴婢是一名青楼妓女,擅长扮演杂剧的旦角。她嫁了一名蒙古的九品小官,这人却因此受到廉访使官员弹劾,只得把她休出。她平日的为人与这段不幸的遭遇得到不少名人士子的同情,作者也是同情者之一。
作品一开始就表白了李奴婢厌恶烟花,决心从良的坚决态度。“丽春园”、“烟月牌”、“莺花阵”用了青楼的术语,贴合李奴婢的身份和生活情状。而“丽春园”是元人“苏卿双渐故事”中名妓苏小卿的妓所,小卿是位善良而勇敢的年轻女子,同书生双卿相爱,后来终于冲破了鸨母和富商冯魁的阻挠和封锁,实现了追求爱情幸福的愿望,这在元代是一则尽人皆知的传说。曲中借用这则掌故的地名,有隐然将李奴婢比作苏小卿的意味。“棘针屯”是用带刺的棘木联作一圈用于屏隔,犹如现代的铁丝网,旧时科举考场的四周就安布棘围,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屏障器具想来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中借来用作比喻,表现了李奴婢屏弃嫖客、洁身自守的坚定。而句中的“荒将烈焰焚”,则显示了李奴婢对自己违心所操旧业的深恶痛绝。第三句的“实心儿”三字,更对她出嫁杰里哥儿的动机和感情作了肯定。这三句写出了李奴婢从良前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系列准备,她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是慎重、正派而期望颇深的。然而,封建礼教却剥夺了她追求爱情生活的权利,使这位饱受摧残的下层女子又一次受到了心灵的戕伤。作者只用“谁想”二字引出了一个意外结局,并以此表达了自己对李奴婢遭遇的同情。“香车不甚稳”是避免触痛对方伤口的委婉说法,然而“进退无门”却是李奴婢悲惨处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封建制度无理迫害风尘女子的愤怒控诉!以下三句,添上了引号,因为按照作者“与李奴婢”的同情态度,这三句决不是作为旁观者所发出的冷嘲热讽的评论,而只能理解为李奴婢的自怨自艾。而这样一来,这位青楼女子的柔弱善良,也就跃然纸上了。
这支小令通过希望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逆折和对照,将李奴婢的婚姻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欷歔。诗歌虽有以乐府歌行纪事和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却不屑顾及青楼这样的低层;文人的赠妓诗作,更不去涉及她们悲剧生活的核心。因此,这首小令同时也体现了散曲在扩大题材领域上的优势。
黄钟尾·惊回好梦添凄楚(刘庭信)
《黄钟尾·惊回好梦添凄楚》是元代散曲作家刘庭信的一首套数的尾曲,选入《元曲三百首》。明清人笔记多将它摘出作为尾曲的模范称扬备至。如姚华《菉猗室曲话》即评道:“音节激楚,文情酸辛,如此协律惬心,虽苏(武)李(陵)之作犹不能写此。安得薄曲为小道哉!”在“音节”、“文情”上,本篇确实是不让古人的。
原文
惊回好梦添凄楚,无奈秋声忒①狠毒。风声忧,雨声怒,角声哀,鼓声助。一声听,一声数,一声愁,一声苦。投至的②风声宁,雨声住,角声绝,鼓声足;又被这一声钟撞我一口长吁,则我这泪点儿更多如窗外雨。
注释
①忒(tuī):太。
②投至的:等到了,及至。
翻译
惊破了一场好梦,更增添了凄凉辛酸,秋声如此残酷无情,又拿它怎么办!风声是那样的郁悒,雨声是那样的狂蛮,角声是那样的凄厉,鼓声在一旁相伴。我听一声,数一声,一声声心头愁,一声声肝肠断。好容易等到风声消歇,雨声不传,角声绝响,鼓声敲完,又被这一声晨钟,撞出我一声长叹。怎不叫我泪珠滚滚,更多过窗外的雨点!
赏析
本篇是〔一枝花·秋景怨别〕套数的尾曲,明清人笔记多将它摘出作为尾曲的模范称扬备至。如姚华《菉猗室曲话》即评道:“音节激楚,文情酸辛,如此协律惬心,虽苏(武)李(陵)之作犹不能写此。安得薄曲为小道哉!”在“音节”、“文情”上,本篇确实是不让古人的。
本曲的中心内容是“秋声”。起首二句顺常的语序,当是“无奈秋声忒狠毒,惊回好梦添凄楚”,诗人将秋声的灾难性后果提前置出,起到了触目惊心的先声效果,通过强烈的感情,引起了读者对“忒狠毒”详情的关注。接下去作品就一一陈示了“秋声”的表现,有风声、雨声、角声、鼓声,“忧”、“怒”、“哀”、“助”,各以一字,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七至十句更进一层,从主人公的感受去加写秋声。同样是四个并列的三字短句,“听”、“数”、“愁”、“苦”既是与前时的风雨角鼓一一对应,又互相交织渗透,代表了种种秋声的混杂交作;字面上的“一声”、“一声”,也就带上了繁促纷纭的复数效果。难怪会“惊回好梦”,也难怪受害者要谴责秋声在“添凄楚”上的狠毒辣手了。
以下诗人忽作转折,写出了上述施虐的四种秋声的消歇。这里又是分用四句一一交代,且用了“宁”、“住”、“绝”、“足”的不同字眼,反映出众响的息灭属于渐次发生、不在同一时间的事实,从而传达出一种苦挨苦守、度日如年的况味。“投至的”三字方才如释重负,岂料一波又起,又传来了“这一声钟”。这就意味着天色已放晓,惊回的“好梦”再也无法重温,彻夜不眠的主人公只能吁气长叹了。“撞我一声长吁”的“撞”字下字警绝。钟声的重浊与心情的沉重,都在这一“撞”字中表现出来。
元无名氏有《红绣鞋》脍炙人口:“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添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倒多如窗外雨。”本曲末句即借用了此曲的成句。这一句回点出主人公在“一声听,一声数,一声愁,一声苦”的漫漫长夜中已是肝肠寸断、泪下如雨,至此撞出一口长吁更是雪上加霜,故而成为全曲的总结。
铺陈秋声以言愁写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可见到,在此不妨引录一首清人查慎行的词作《台城路·秋声》:“商飙瑟瑟凉生候,孤灯影摇窗户。堤柳行疏,井梧叶尽,添洒芭蕉片雨。才听又住。正淡月朦胧,微云来去。蔌蔌空廊,有人还傍绣帘语。多因枕上无寐,搀二十五更,残点频误。响玉池边,穿针楼畔,一派难分竹树。零砧断杵。更空外飞来,搅成凄楚。别样关心,天涯惊倦旅。”同是悱恻生愁,词、曲在语言风调上蕴藉与直露的区别,判然可见。而本曲使用排比,以及叠用“声”字造成声声入耳的直观效果,这些表现手法则是曲体所专有的。
折桂令·忆别(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是元代散曲作家刘庭信的组曲作品,共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选入《元曲三百首》。小令主要描写少妇的心理活动。离别对于古代女子来说,痛苦和忧虑往往更多一层。担心丈夫变心,遭受被抛弃的命运,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心情。这首曲中少妇对即将离别的丈夫的叮咛。既缠绵依恋,又爽利泼辣,从中可看出少妇的性格特点。
原文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①。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揽耳②,呆答孩闭藏舌。隋儿分儿你心里记着,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注释
①唱到阳关”二句:《阳关三叠》是古代送别的歌。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后人送别时反复歌唱,称之为“阳关三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②揉腮揽耳:形容内心不安,慌乱的样子。呆答孩:发呆的样子。
翻译
想人生万事,离别的滋味最是伤心。当送行已是不可避免地发生,怕就怕临到最后分手的时分。急急地抹着哭红的眼睛,抓耳挠腮,恨不能推迟这最后一刻的来临,呆呆地,竟说不出满腹的衷情。“你心里务必记住我的情分,自此后,痛苦和煎熬将随定我身。你既然抛下了家里的活计,可就千万不能再忘了时时来信。要是你在外头拈花惹草不正经,让我得了风声,可别怪我排定车马立时赶来寻问!”
赏析
《折桂令·忆别》共十二首,均以“想人生最苦离别”起首,当是受《西厢记·草桥惊梦》折中《折桂令》“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的影响。这一首着力表现临别分手的情景。
“唱到《阳关》,休唱三叠”,意味着分别已不可推延。但“休唱三叠”一句却将离人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缠绵。“三叠”的唱法说法不少,白居易《对酒》诗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诗句,旧注都谓“第四声”指《阳关曲》的第四句,则曲中的“三叠”即指第三叠,也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休唱三叠”,正是莫再提起离别的意思。但从字面上解,也可说是女主人公害怕《阳关三叠》唱完,对她来说,即使将分手的时间延长片刻也好。这是以女子不忍分离、欲延时刻,来体现“最苦离别”的苦字。
以下三句,以当时的口语方言组成鼎足对,写女子临别的神态。她的眼泪流了一把又一把,不知该怎样才好,明明有万语千言,却笨口拙舌,无从说起,最后只能发呆似的沉默着。这一切都十分富于动作性与形象性。尤其是“急煎煎”、“意迟迟”到“呆答孩”的由动渐止,恰恰展示了女子由万箭攒心的痛苦到近乎绝望和失神的过程。柳永《雨霖铃》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人的痛苦始终处于静态,而本曲中的女子更多了感情起伏的层次。这是从人物的动作表现,来进一步印证“想人生最苦离别”。
痛苦挽不住离别的现实,眼看分手在即,女子终于迸发出了满心的肺腑之言。末六句记述了女子深情的叮嘱,纯用日常口语排比,而又俊若贯珠,勾画出一名感情细腻而热烈的女子形象。女子对丈夫撒手抛下一家一计的硬心肠行为并不责备,最多只希望他能记住自己的情分,不要忘记来信。然而有一点却是她放心不下,终于忍不住脱口警告一番的,那就是千万不能负心,在外惹草拈花。否则必然兴师问罪,“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由絮絮的情话,到谆谆的嘱咐,直至辣辣的警告,无不见其爱之深切。全曲语言明快,刻画细致,声气酷肖,生活气息浓郁,是元曲的当行之作。
以上内容是关于倪瓒春江花月夜和倪瓒题柯九思墨竹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