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宋代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 宋代历史阶段特征详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列举宋代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宋代历史阶段特征详细和列举宋代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的精彩内容哦。
列举宋代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 宋代历史阶段特征详细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2023-11-09 21:23:48| 分类: 讲稿 |举报 |字号 订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推荐书: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如果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就会看到,唐诗的繁荣不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文学自身演变的结果,它与继承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里,诗是最早发达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唐以前,诗歌已经有了将近两千年漫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既有《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有《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既有汉魏诗人学习变风变雅、借古题写时事的经验,也有六朝诗人描写田园山水以及运用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经验。此后,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即以诗体诗而论:西晋初期,陆机已经注意到了字音中有高低轻重错综之美。到齐永明时,周顒、沈约、王融等进一步明确了四声的分辨,提出“四声八病”说,开始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讲求音律的和谐等等,从而创立了“永明体”,即“新体诗”。新体诗发展至梁陈,词汇更加丰富、优美,音节更加和谐、铿锵,平仄、对偶也更加调协、工整。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于是经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等的进一步加工定型,才产生了成熟的五律和七律。唐代的抒情歌词――五绝和七绝,也是自六朝乐府脱胎而来。从因革体变的角度看,整个唐代文坛当时的基本情况是:近体诗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逐渐演进的过程,正显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歌行、乐府等古体诗也仍然具有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余地;而其他的文学形式中,骈文已近僵化,传奇和词在唐后期才逐渐兴起,戏曲则还处在萌芽状态;除了散文在反对骈文的斗争中获得重要成就外,只有诗歌才具备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内在条件,从而成为作家们骋才述志、施展身手的理想领域。这就是唐诗繁荣的内因。
(1)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
(2)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擅长色彩和色调的搭配。
(3)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运用纵擒手法。
(4)中国古典诗歌善用烘托映衬手法。
(5)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营造想象空间。
(6)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7)国古典诗歌也特别善于处理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小与大的对立关系。
诗歌是汉族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发展也最为充分。现存的上古歌谣,已生动地反映了汉族先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心祈愿,简短、生动的形式,也已表现出中国民族语言的力量。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宋代诗歌发展的特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都会有流行色存在。它的色彩组合均有其传统文化渊源并符合大众审美习惯。所谓崇尚时尚,不仅仅在当代、而是古而有之。宋代人争戴苏东坡式的高顶乌纱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额前贴的梅花装饰引起社会效应,造成“六宫争肯学梅妆”。不难看出,古代的男人与女人在赶时髦方面并不比今人差。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此评论:“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近远……”。说明某种色彩组合的流行一时在各朝各代都曾经出现过。
纵观历史,唐宋两朝在经济、文化、诗歌、绘画等方面均处于发展繁荣时期。仅从诗词看,现存唐诗四万八千首,作者两千余人。宋词两万首,作者一千余人。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及流行色组合、流布情况。唐宋诗词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被读者认可,必须
符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而不少读者也正是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信息掌握流行色。
从大量的唐代诗词中,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判断:唐代的流行色是紫+黄,一个间色一个原色。唐代以赭黄袍为常服,亲王及三品色用紫,五品色用朱,六品色用黄。有功者亦赏朱紫之服。举一典型例证:“紫蝶黄蜂俱有情”。唐人之所以有情于紫+黄,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紫色安定而华美,黄色贵重而明快,紫+黄互为对比色更加显得富丽堂皇。这与唐朝是中国历朝中各方面发展鼎盛,并且长期处于国强民安的历史时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富足的唐人以此为流行色。关于对紫色的好恶可以说是很有历史性的。自从古罗马人从海洋中一种软体动物内提取出“帝王紫”后,王公贵族独占了紫色,一时价等白银。古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从紫色中诞生的人”。而恰恰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中国孔圣人则极力贬斥紫色,“恶紫之夺朱也”。“五色之疵,惑人之物”。但汉以后人们逐渐对紫色产生好感,直至唐代成为流行色主导色。从唐诗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紫+黄的描写:“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命席紫蓝芳,万乘飞黄马”、“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胭脂凝夜紫”、“金章紫绶千余骑”、“黄花紫菊傍篱落”、“黄蜂紫蝶两参差”、“争赏街西紫牡丹”、“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在当时穿用流行色方面肯定起着领导时代新潮流的作用。有记载说她:“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黄裙逐水流。”而她的头上也装饰着相当贵重的丽水镇库紫磨金步摇。紫+黄(金)这一组流行色也被皇家看重,亲王及三品以上服紫衫,而穿绿者均为六七品小吏。唐代官阶的一个特殊尊荣标志是挂金鱼袋,称“三品衣紫饰金鱼袋”。唐诗中常见“紫袍金带不须夸”、“犀带金鱼束紫袍”等句。唐代著名的几位书法家都获“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的称号。其他人士喜穿紫色服装的在唐诗中也有反映:“内人宜着紫衣裳”、“紫绮为上襦”、“御前新赐紫罗襦”、“青溪道士紫霞衣”、“谢家新染紫罗囊”。据记载,唐人对流行色显得尤其热忱,似乎满眼皆紫色。对紫+黄流行色的传布若读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诗“借问吹萧向紫烟……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娼家日暮紫罗裙……青虬紫燕坐春风。”便可发现一首唐诗竟多处描写紫与黄色,诗人分明在为流行色的流布推波助澜。
唐代除紫+黄为流行色主导色外,还有一组辅助色。以唐诗“红光紫气俱赫然”为证,同类对比色紫+红是唐代第二组流行色。这是一个间色+一个原色,十分协调。此类描写还有:“百般红紫斗芳菲”、“红星乱紫烟”、“雾色澄鲜壑映红,归庙片云衔紫电”、“紫袖红弦明月中”、“紫袖握蝉声欲绝,红巾扑蝶势潜高”、“头盘红缕髻,身著紫罗衣”、“村边紫豆……岸上红梨”、“缠红结紫畏风吹”、“紫艳红苞价不同”、“访紫寻红少在家”、“新红旧紫不相宜”、“春红秋紫绕池台”、“红莲幕下紫犁新”、“紫菊丛丛色,红蕉叶叶声”等等。有几句诗很写实地记录着当时杜会上这组流行色普及的程度,“佩服上色紫与绯”、“朝班尽说人宜紫,洞府应无鹤着绯”、“白衫裁袖本教宽,朱紫由来亦一般”,紫+红有人说“不爱”,恐怕是文人清高的一种酸气,并非多数人不喜欢,因为“亦一般”正说明太流行了。还有一首唐诗“紫云楼衅金丝发,红杏园中玉辇香”,诗品未必很高,但首句紫+黄是唐代流行色主打色,上下句对仗的紫+红,又记载着那第二组流行色的存在。
对宋代流行色的判断可以分析宋代诗词的内容,其明确指出了当时人们喜欢的流行色是红+绿,一个原色一个间色。典型例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有一句流行至今的宋词名句“绿柳烟外晓春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宋祁官至工部尚书,名句一出即为当时人们喜爱,所以索性称他“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以上宋代诗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词中表述的红+绿这组流行色的认可。
读过诗词的人都知道,对仗工整严格是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因此也恰恰为诗词中描写色彩对比的准确科学体现了规范要求。苏轼老夫子的“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鸟”、“石榴半吐红巾蹙,又恐被西风惊绿。”作者以其特有的素养和经历,在努力推广红+绿这一组互为对比的流行色时,略有主观色彩融入。此外,还可以从许多宋代诗词中析出这一组流行色:“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红娇绿嫩新妆就”、“剪红情裁绿意”、“绿暗红嫣”、“柳绿花红”、“绿杯红袖”、“红杏香中萧鼓,绿柳影里秋千”。
红色与绿色并用的实例在原始社会恐还没有,五行说的色彩观中也还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宋以前绿色还划归在青色范围中,日本色彩学家城一夫认为:“所谓青色,是一种涉及到绿、碧、黄,有时是黑、白色等广泛领域的词汇”。红+绿这一组曾被先人后人斥为不雅气的民族传统色,看来应是从宋代开始受到朝野的欢迎并流传开去的。有诗词以外的旁证,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有两项历史性突破,其一为磁州窑首创红绿彩瓷。仅以铁红、铜绿两色作着色原料,画面以红为主,辅以绿色形成面积对比,显得醒目明快,因而成为宋瓷精品。其二为我国制瓷史上第一次成功运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海棠红即为瓷中珍品,并直接影响后世的红色釉。须知铜的氧化物在还原中形成铜红釉时,变化十分敏感,稍有偏离即得不到正常的红色。因此,宋人为创这两大珍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究其动机,难道不是为满足社会上对红+绿这对流行色的审美要求,还会有其它解释吗?
那么,宋代是否在红+绿为主调外,还有其它辅助色供人选用呢?答案在宋词中:“绿水桥平、朱门映柳”,这句可谓十分典型。绿水与朱门对仗表明了宋代第二组流行色为朱+绿,而下句朱门绿柳的色彩重复描写,是更为强调这一组辅助色。其余还可见到“绿柳朱轮走钿车”、“绿窗朱户”,据说这种建筑的用色为当时普通百姓喜用的。另外,宋代还有第三组流行色为翠+红。翠为青绿色,与上组的绿略有微妙变化。表明这一组色彩配合的宋词有“翠深红隙”、“红巾翠袖”、“翠扇恩疏,红衣香褪”、“海棠经雨胭脂色,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红朝翠暮”、“万红千翠”、“红翠两行分”、“卧看翠壁红楼起”、“翠袖倚风……绛唇得酒烂樱桃”。宋代流行色的组合略多于唐代,也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宋在唐基础上不仅经济得以发展,上层建筑尤其文学艺术的水平也得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也达到一个高度,对于审美的要求必然更趋向多样化。
笔者多年从事古籍图书装帧设计。认为图书质量的优劣第一眼便表现于装帧质量上。装帧的优劣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出版实体的形象。图书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流通领域里,装帧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而装帧色彩更是先声夺人。然而色彩的设计不能凭空臆造,而是大有讲究。它应该具有浓浓的人情味文化内涵。古籍书的装帧尤其是。作为古籍书的装帧设计者在色彩处理上,一必须尊重历史,研究传统,使古籍装帧色彩具有传统特色和民族气质。在这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日本的书籍装帧富有浓浓的“东方岛国”特色。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偏爱温和色彩。书装特色多为清淳、雅致。日本文化虽源于中国,但二战后,长期受西方经济文化影响,科技发达,生活西化。然而今天,日本人民并没有失去自我。它的书装艺术正因其强烈的民族特征而享誉世界。这是很值得学习的。因此,了解一点历史,读一点古诗词,研究一点中国传统色彩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二必须尊重时尚,要有现代意识,要了解现代人的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及欣赏习惯,使古籍书装帧色彩特点既不失传统根基又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百紫千红花正乱”,大千世界中,色彩变化丰富多彩。研究者须瞻前顾后。一则掌握国际国内流行色理论及动态,二则特别要研究古代流行色是如何将人们的情感融入其中的。目的是服务于今人,并进一步引导及提高全社会对色彩的认识及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促进
色彩对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作用,美化人民生活。这是装帧设计者始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要记住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在一般美感中,色彩的感觉是最大众化的形式”。
名人评价宋代诗歌总体特征
关于对宋诗的评价,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大体上我感觉是一个波浪式的起伏——元时还很推崇宋诗,到明朝就弃若敝屣,清初从黄宗羲等人的提倡开始渐渐重新走红,在晚清“同光”那帮人那里被捧到顶峰,之后再度被人忽视。特别是到了现代,普遍地不甚欣赏宋诗,例如国朝高皇帝就非常鄙视宋诗!这样的总体背景下,作为宋诗特色最鲜明的代表,江西诗派在后世的命运更加坎坷。特别是在诗评家那里,江西派得到的好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严羽《沧浪诗话》开始被猛批,一路走来,再经王夫之的猛批,发展到极致就是在文革前的文学史著作里江西派成为形式主义和地主阶级诗歌反动派的代表。
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登峰造极,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范成大。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可以随意列举几首。
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样清新美妙的七绝,即使放到唐诗中,也是上佳之作。这首诗使我联想起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小舟撑出柳荫来”和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相映成趣,都是写江南春景,韦应物是无人之景,徐俯诗中有人驾舟,却都写出乡野宁静安谧的景色,同样令人神往。
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清,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人走在山路上看风景,被沿途的天籁陶醉,写得浑然天成,情趣盎然。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流传很广的宋诗,以“一枝红杏”渲染出“春色满园”,可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已被后人转喻为新人的才华初露。
宋诗中,有不少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作品,文字朴素却色彩丰富,韵味浓郁,写得清新自然,至今读来仍让人感觉亲切。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以上这些宋诗,有唐诗遗韵,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并非“以理入诗”,没有人会说它们“味同嚼蜡”。在浩瀚的宋诗佳作中,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清代纪昀曾评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不满唐诗的写景抒情,写哲理诗一时成风。宋人作诗“以理入诗”,却未必“味同嚼蜡”,宋代哲理诗中,不乏经典名篇。最著名的几首,在中国流传数百年生命力不衰。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哲理诗名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宋代的文学巅峰,是词,那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可以和唐诗比肩。其实,词也是诗,在我的视野中,宋诗和宋词,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018f1010004o2.html
五代结束以后,中国进入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国的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朝时“词”的时代。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唐诗是诗歌最鼎盛的时候,宋朝的词曲最好哦。词曲就是能演唱的诗歌,但要符合音律,比较讲究的
宋朝最好的当然是词了,若论诗的话,宋诗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比较清新淡雅,没有太多的感情,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宋诗中也有很多爱国诗作,但远不及唐诗的激情澎湃,因此,绝大多数宋诗都只适合调剂一下,文学价值远不及唐诗,当然,这里指的是绝大多数,宋诗中也有很多精品,只是数量有限。
宋朝最主要的当然是词,宋词的早造诣是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与宋诗全然不同的是宋词中包含着各种感情,其内容之丰富远超唐诗,是任何人都应该仔细研究的。
宋诗中也有很多精品,虽然数量有限,但其中的经典之作也非常之多,象苏轼、陆游、黄庭坚他们的诗就很好,其他还有一些零碎的,象赵师秀的《约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等等都很好,值得收藏。
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也不知道评价的中不中肯,总之我觉得宋朝主要成就在于词,诗歌的话虽然远超唐以前、宋以后的作品,但比唐诗要逊了很多
杨万里宋代诗歌风格被称作
黄庭坚
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山谷体”指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诗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硬瘦、奇峭倔强,主要艺术特点是好用拗句。宋·杨万里《诚斋诗话》:“‘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此山谷诗体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东坡体、山谷体。”
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北宋后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宋代记录杨贵妃奢侈的诗歌
1,《长生殿》。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2,《梧桐雨》。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3,《长恨歌传》。作者陈鸿,唐代小说家,字大亮。作于宪宗元和初﹐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张渲染﹐寓有劝戒讽谕之意。此传先述开元时杨妃入宫﹑迄天宝末缢死于马嵬坡的始末﹔后写玄宗自蜀还京﹐思念不已﹐方士为之求索贵妃魂魄﹐见之于海上仙山﹐贵妃乃为言天宝十载七夕与玄宗盟誓之事。后段叙述为前此唐人诗文中所未见﹐当是不得之于民间传闻﹔描写也相当细致。篇中对玄宗晚年的纵情声色﹑政治腐败有所暴露﹐即如杨贵妃是玄宗从其子寿王府邸取来一节亦直书不讳。篇末议论﹐则归之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4,《杨太真外传》。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乐史撰。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
白居易的《长恨歌》,其诗百度知道
以上内容是关于列举宋代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宋代历史阶段特征详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