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 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国学综合

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 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倾世恋歌围观:℉更新时间:03-10 08:33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和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的精彩内容哦。

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 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 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六个时期分别为:沿袭期、复古期、革新期、凝定期、中兴期、飘零期等。

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

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常识文学篇。


唐代与宋代商业变化,很明显,这跟当时的政治中心影响很重要,唐代商业中心依托长安为中心多以丝绸、茶叶、陶瓷、等等生活用具为产业。到了北宋时期由于战争原因丝绸之路上的产业相对落后,也由长安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但依托隋唐运河的水路商业很是繁华,尤其是宋代的瓷器产业遍布东亚以及波斯湾地区。到了南宋时期经济已经又北到南的发展,其实唐代到宋代的商业变化,跟当时政治中心的迁移有很重要关系。

宋代诗歌发展的五个阶段

五个?

反正我记得是诗经——楚辞——乐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诗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

宋代童趣诗歌的代表作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露、精细方面发展。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虽然褒贬态度不同,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重情韵者往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则意尽言中。”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宋诗又追求精细。《石洲诗话》卷四又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颇有见地。所谓“细密”、“刻抉入里”,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其趣。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可尽”,就是一例。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如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即指出黄诗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②宋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他们以自己的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③宋代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那些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宋代的诗歌经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前者如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因此,宋诗中流派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

宋诗的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曾论到宋诗的流派。一直到清初,研究宋诗的人,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而在流派演变之外,同时注意历史发展变化的,始于全祖望《宋诗纪事序》。他讲了宋诗的“四变”:一变是仁宗庆历以后;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三变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四变是宋末。清末民初的陈衍,编选《宋诗精华录》,仿照唐诗,分宋诗为初宋、盛宋、中宋、晚宋四期。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今略区元丰、元□以前为初宋,由元丰、元□尽北宋为盛宋,南渡为中宋,四灵以后为晚宋。他在全祖望“四变”说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较为合理。

参照陈衍的分期法,可分宋诗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960~1067)末。第二时期为北宋后期,即从神宗到北宋(1068~1127)末。第三时期为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1127~1207)末。第四时期为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1208~1279)末。

北宋前期 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诗人们基本上偏于消极地接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得及积极地创造发展。他们主要师法的是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叶燮《原诗》说:“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辈纯是唐音。”效法白居易的,以王禹□为代表。王禹□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他“五言学杜,七言学白”。实际上他主要学白居易。王禹□在宋初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称赞他的人说他和欧、苏相伯仲《宋诗□□集》),但他的诗毕竟没有多少显著的特征。当时学白居易的还有徐铉,李□等人。

效法贾岛的,主要有九僧和魏野、寇□等人。他们除贾岛外,还效法晚唐其他某些诗人。他们声气相通,成为一个流派,有名于世。

效法李商隐的主要有西□体。西□体以诗集《西□酬唱集》而得名。收入这本诗集的作者有17人,其中主要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说:“西□体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他们效法李商隐的善对偶,用典故,尚辞藻。其诗伤于雕琢堆砌。

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仁宗、英宗时期。他们都致力于改变当时的诗风,所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西□体。和他们同时的石介,反对西□体最激烈,曾作《怪说》加以抨击。欧、梅、苏三人却以他们丰富的创作成果来影响当世。宋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沿着他们开创的道路发展前进的。

这一派共同的倾向和特点是重视思想内容,力求摆脱唐诗的风调。梅尧臣《答裴送序意》有“我于诗言岂徒耳,因事激风成小篇。词虽浅陋颇□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之句,代表了这一派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

由于重视思想内容,他们爱在诗歌中发议论。特别是一些涉及政治、社会问题的较长的诗,往往议论纵横,反复述说,明代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说:“其弊至以文为诗。”“以文为诗”,即散文化,散文化是为了议论化。

由于重视思想内容,他们有意识地矫正晚唐以来直至西□诗人崇尚近体、专务对偶声律的诗风,因此多作古体,古体在他们的诗集中要占一半以上。

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的诗歌成为宋代诗歌繁荣时期。这时诗人辈出,形成不同的流派。主宰诗坛风气的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人。他们的诗歌被称为“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黄庭坚在当时影响尤大,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三人之中,王年辈晚于欧,受到欧的推重。苏出欧阳修门下,黄庭坚又出自苏轼门下,从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的诗是欧阳修一派的继承和发展。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有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他们都比较重视思想内容,他们写的古体诗,不同程度地有着以文为诗或以议论为诗的习气,这都是接受了欧阳修一派的影响。

王安石早期的诗,叶梦得《石林诗话》说他“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这实际是受当时风气影响的表现。到了晚年,讲求诗律精严,陈师道说他“晚年诗伤工”(《王直方诗话》),可见与早年不同。王安石喜欢杜诗,对杜甫评价很高,曾说“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斯其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滹南诗话》引)。他“深得老杜句法”(《苕溪渔隐丛话》),开宋人学杜的风气。

苏轼在接受欧阳修一派的影响方面表现很突出。他在“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方面,如果不是超出欧阳修等人,至少不相上下。但是,苏轼为宋代其他诗人不可及处是他的才气奔放,随物赋形。苏诗风格是多方面的,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坡诗略如昌黎,有□漫者,有谨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合,千变万态,盖自以其气魄力量为之,然非本色也。”刘克庄的所谓“非本色”,大约是说他不受一定体制的束缚。苏轼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放笔快意,纵恣自如,他对于从学的晚辈诗人,也任其自由发展。所以苏轼门下的诗人虽然很多,如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等,都是一时俊彦,但他们各有特点,不受“东坡体”的限制。西园雅集图 (图绘苏轼兄弟、黄庭坚、米芾等16人的聚会)从欧阳修、梅尧臣到王安石、苏轼,一脉相承,完成了自晚唐、西□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使得宋诗在唐诗之外开辟了疆土,显出了自己的特色。随后的黄庭坚,就在新的疆土上苦心经营,使得它的特色更加鲜明显著。

黄庭坚写诗,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用了很大的心思来研究形式技巧。诗歌在他手里,可说是成了专门之学。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学杜甫,如《岁寒堂诗话》所说:“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他从杜甫那里学拗律。他的拗律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杜甫。他极力发展韩愈、梅尧臣以来的那种横空排□的奇句硬语,使诗中的这类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又在运用典故、押韵等方面下功夫,功力超过苏轼。他又很好奇,喜用奇事、奇字等。这些都比较易于学步,因此愿意学黄庭坚的人很多,并形成江西诗派。陈师道本来是苏门六君子之一,见到黄庭坚后,就“尽焚其稿而学焉”(陈师道《答秦观书》),自认“初无诗法”,见到黄庭坚才学到了“诗法”。此外,如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等等,都效法黄庭坚。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成为宋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

南宋前期 江西诗派讲究拗律,喜用硬语,本来容易导致杈桠粗犷之病。江西诗派盛行后,这些弊病充分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陈岩肖《庚溪诗话》说:“山谷之诗,清新奇峭,……然近时学其诗者,……必使声韵拗捩,词语艰涩,曰江西格也,此何为哉?”南宋初期的一些江西派诗人吕本中、陈与义、曾□等,注意到这一点,想作一些补救。这几个人在北宋末期已开始了他们的创作活动,陈与义在南宋只活了12年,吕本中只活了18年,但他们的创作倾向,和前一个时期的江西诗派中的某些人相比,毕竟有一些区别。吕本中作《夏均父诗集》序,提出“学诗当识活法”,说“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方回《瀛奎律髓》称赞他,说“居仁在江西派中,最为流动而不滞者,故其诗多活”。陈与义虽然和黄庭坚、陈师道被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但艺术风格和黄、陈有些不同;同时人张□为他作墓志铭,称他的诗“清邃超特,纡余闳肆”,独具特色。曾□的诗,赵庚夫称为“清于月出初三夜,淡似汤烹第一泉”,也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词语艰涩。到此时,江西诗派的变化已是势在必行了。

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宋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他们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中,尤袤的诗集已佚,清尤侗辑有《梁□遗稿》,只有两卷。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流传的作品都很丰富,特别是陆、杨二人,数量之多是惊人的。陆、杨都曾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他们在当时能取得那样卓越的成就,就在于最终摆脱江西诗派,自立门户。由于他们和江西诗派有渊源,在诗里难免留下若干江西诗派的痕迹。如《四库全书总目》说杨万里“不免有颓唐粗俚之处”,沈德潜《说诗□语》说陆游“古体近粗”。但是,他们诗歌的风格,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恰好和江西诗派相反。如杨万里的诗被称为“清圆”(曾燠),被称为“飞动驰掷”(方回《南湖集序》)。陆游诗被称为“敷腴”(《诚斋集》卷八十一《千岩摘稿序》),被称为“熟”(朱□尊《书剑南集后》),被称为“晚年造平淡”(赵翼《瓯北诗话》)。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陆、杨等人在创立独特的诗歌风格上所作的努力。

这个时期,别具一格的诗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叙》里写他和尤袤的一段对话:“近过梁□,见尤延之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先生因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俊逸如陆务观,是皆自出机轴,□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从姜夔和尤袤对当时诗歌创作的议论中,可以知道在这个时期,有成就的诗人都在力求突破江西诗派的限制了。

南宋后期 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开始,宋诗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虽矫江西派之弊,但他们的诗,还是上承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四灵”却转学晚唐,似乎又回到宋初的时代。

“四灵”兴起的动机,是出于矫江西派之弊。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这四个诗人都是永嘉人,都出于永嘉学派叶□之门。叶□在替徐玑作的《墓志》里说:“初,唐诗废久,君与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牍,□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这里所谓“唐诗复行”,其实是晚唐诗。具体地说是贾岛和姚合的诗,而且主要是姚合。“四灵”主张“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他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这方面。他们喜作近体,专工五律,局度狭小。刘克庄《野谷集序》说:“紫芝之言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可见他们的精力不能超出四十字之外。他们写诗不重视思想内容,少用典故,不发议论,少用古体,讲求精工,和欧阳修、梅尧臣以来一直到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大不相同。这在当时一些人中间,产生了新鲜的感觉,对于一些腻味于江西诗派的人来说,更能引起兴趣。 江湖派以临安的一个书商陈起刻的《江湖集》而得名。陈起会作诗,结交了一批江湖诗人,即流落不遇或者官位较低的诗人。他在理宗宝庆初刻了一部《江湖集》,收入了刘克庄、曾极等人的一些诗,其中有的诗句触犯了当时宰相史弥远,《江湖集》遭禁,被劈板,史弥远死,禁令始解,陈起又继续刊刻《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书。陈起所收录的,主要是一些江湖诗人的诗,还收入了一些前辈已故诗人之作。

江湖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不象“四灵”派那样专精五言,他们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写。诗风比起宋代盛时的诸家来,气格较卑弱,但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宋末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士人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写法上也放任而无拘检。江湖诗人中有成就者为戴复古。

宋亡前后的代表诗人,有文天祥、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人。他们有的投身抗元斗争,被执不屈,壮烈牺牲;有的转徙流离,悲歌慷慨。他们从“四灵”派、江湖派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的狭小天地中摆脱出来,写南宋灭亡前后的情况,写他们的斗争经历或“麦秀”、“黍离”之思,被目为“诗史”。他们有的接近杜甫的沉郁悲壮,如文天祥;有的接近李贺、孟郊、贾岛的奇崛幽峭,如谢翱。各家诗往往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诗歌到四灵、江湖的时代,出现了衰颓的景象,宋末诗人出而振兴,尤以沉郁悲壮的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宋诗的影响 诗分唐、宋,主要是在于时代风格的差别,而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基本上未能越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同,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最早发难攻击苏、黄及江西派,从而开始唐宋诗之争的,是张戒。张戒认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岁寒堂诗话》卷上)。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力矫江西派粗硬之弊。严羽《沧浪诗话》又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这些都是南宋时尊唐抑宋的重要表现。而在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斥黄庭坚及江西派为“剽窃之黠者”,则夹杂着南北地域的成见。降及明代,前后七子创“诗必盛唐”之说。李梦阳提出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编《古今诗删》这部历代诗歌选本,宋元两代诗竟只字不录。前后七子在当时文坛影响极大,这又引起公安派的不满。袁宏道痛斥他们的复古摹拟,反对“以不唐病宋”(《与丘长孺书》),但直到明末的陈子龙,仍持扬唐抑宋的观点。清代是宋诗受到重视、广为流传的时期,一在清初,一在同治、光绪时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陈□《宋十五家诗选叙》亦称:“昔敝于举世皆唐,而今敝于举世皆宋。”吴之振等编选《宋诗钞》大力推广宋诗,叶燮《原诗》提出宋诗后出转精的论点,都提高了宋诗的地位和价值。其时重唐轻宋者亦不乏其人,如朱□尊、王夫之、毛奇龄以及专主晚唐的冯班、贺裳、吴乔等,但尊宋者亦旗鼓相当,如翁方纲、蒋士铨等。晚清“同光体”盛行,标志着宋诗的“中兴”。这场长期论争,除了门户、地域成见和故作偏激论者外,是有积极意义的。尊唐派往往从批评宋诗缺点和弱点出发,阐发了诗歌的艺术特性,坚持了形象性和抒情性的要求,如刘克庄提出“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相对峙的概念;严羽强调的“意兴”也接触到诗歌的形象思维的特性。而宗宋派从诗歌发展流变的角度肯定宋诗,反对“以不唐病宋”,坚持了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亦颇具识见。如叶燮《原诗·内篇》以“地之生木”喻诗歌发展,自《三百篇》为根,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蒋士铨《辩诗》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十四论宋诗继承唐诗但又“力破余地”、“变本加厉”,而形成独特风格。这些观点都对深入认识和研究宋诗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宋人诗文集的被人注意,开始于明末。潘是仁编选《宋元诗四十三家集》,其中有宋诗26家。曹学□《历代诗选》506卷,其中有宋诗107卷。汲古阁也刻印了一些宋诗。到了清初,许多诗人喜学宋诗,搜集整理曾经成为一时风尚:①重刻宋人诗文集。有些宋代诗人的后裔或同乡,曾取明刊本重刻,宋人诗文集得以刊布流传。②辑佚。如《晏元献遗文》和《梁□遗稿》等。《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诗文集140余种,更属规模巨大的辑佚。③编录总集。从明末已开始,如文内提到的潘是仁《宋元诗四十三家集》等。清初陆续大规模地进行。如陈焯《宋元诗会》,所选宋诗有497家。陈□有《宋十五家诗选》。吴之振《宋诗钞》列 100家,其中未刻的有 16家。曹庭栋《宋百家诗存》亦列100家,不与上二者重复。厉鹗《宋诗纪事》是一部介于总集与诗话之间的书,它选录宋诗,兼附逸评语,收3812家,搜集甚富。清末陆心源又编《宋诗纪事补遗》,较厉鹗《宋诗纪事》增多约3000家。④藏书家收集。清初一些藏书家很注意收藏宋人诗文集,如季振宜《沧苇宋元书目》、朱氏《结一庐宋元本书目》、朱□尊《潜采堂宋元书目》、陆其清《佳趣堂书目》(其书今已大部不明去向)等。这些藏书家对于当时宋诗的收集整理,曾作出一定的贡献。

宋代爱国主义的诗歌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清,

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巍石山前寺,林泉胜复幽。

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

我来瞩龙语,为雨济民忧。

题雩都华严寺

手持竹杖访黄龙,旧穴空遗虎子踪。

云锁断岩无觅处,半山松竹撼秋风。

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过张溪赠张完

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

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赢马访高人。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题翠岩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中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题骤马岗

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

机舂水沾犹传晋,黍离宫庭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驻军盆珠

云屯壁垒夜鸣铮,帐拥珠岗翠色萦。

但使狐鼪乞一活,何须血刃下孤城。

日连旗影蚕洲暗,光拂剑花遂水横。

虔吉未平归未得,何时廓字罢天兵?

宝刀歌·赠吴将军南行

我有一宝刀,

深藏未出韬。

今朝持赠南征使,

紫霓万丈干青霄。

指海海腾沸,

指山山动摇。

蛟鳄潜形百怪伏,

虎豹战服万鬼号。

时作龙吟似怀恨,

咻得尽剿诸天骄。

蠢尔蛮蜑弄竿梃,

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

红炉炽炭燎氄毛。

奏凯归来报天子,

云台麟阁高瞧嶢。

噫嘻!

平蛮易,自治劳,

卒犯市肆,马躏禾苗。

将躭骄侈,士狃贪饕。

虚张囚馘,妄邀金貂。

使君一一试此刀,

能令四海烽尘消,

万姓鼓舞歌唐尧。

宋代诗歌的感情基调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若即若离,你举着微弱的光

我在纸上,写下心照不宣

写下爱情

写下己经穷途末路

林子里还有一片思想的净土

让我空空的皮囊,流浪……

以上内容是关于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和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标题:宋代文学没落的原因 浅谈宋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0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