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 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国学综合

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 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大明武夫围观:℉更新时间:03-10 08:2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和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的精彩内容哦。

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 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 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道教文化与宋代诗歌在线阅读

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

山少内丹学流派众多,阐述内丹学的丹经浩翰、

隐语复杂目_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和迷信色彩,所

以很长时期内中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一度几乎成为禁区。这种情况直到Zo世纪so年

代末以后才有所改变。然!fu,迄今为止,道教内

丹学的研究比起其它道教文化的研究仍然是非常

薄弱的,这种情况与内丹学在道教中的地位很不

相称。

众所周知,道教的根木宗旨就是“得道成

仙”,然“得道成仙”的方法及理论多种多样,

包括存思、冥想、导引、辟谷、房中术、外丹

术、内丹学……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中,生命

力最长久、最具影响力的显然是内丹学。在《道

藏》典籍中,内丹学内容数量也远远超过其它方

术和理论的内容数量。内丹学自唐代逐渐兴起

后,就成为道教“得道成仙”思想的主流,步{

目_,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绝大部分道

十也都是信奉内丹学的全真道。胡孚探先生认为

“内丹学是道教文化中最核心的学问”一珍,此论实

有充分根据。

作为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丹学对道

教文化的许多方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对

内丹学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那么对道教发展

史、道教神仙信仰、道教清规戒律、道教伦理道

德、道教方术等各方而的研究都有可能产生重大

误解。

例如,原来曾有学者认为内丹学是唐代开始

才从外丹发展转化Ifu来,这就是因对内丹学缺乏

深入了解Ifu得出的一种片而的看法。实际上,内

丹学步{非纯粹思维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

式,同时还包含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具体的行为模

式,Ifn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旱己存在N_与外丹没有

任何关系,例如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有

内丹学的相关记载②。内丹学发展至唐代才开始

兴起,这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使然Ifn非受外

丹影响的结果。

再如,道教全真派为子}一么要制订各种严格的

清规戒律?为子I一么一些全真道十强调“力一恶淫为

首”?对」几这些问题,学者们仅从社会伦理的层

而来考察是不全而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肤浅的甚

至是错误的。只有在充分了解道教内丹学的具体

行为模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

基础上,才能真正卉清全真教所制订的各条清规

戒律的出发l从和落脚l从,才能真正理解全真道十

所谓的“力一恶淫为渝,的确切含义。

另外,宋代以后道教符派的不少法术的施

行也是以内丹修炼为基础的,即如白玉蟾所谓的

“内炼成丹.外炼成法”.如果不了解内丹学.显

然也很难对这些道教法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

说.不了解内丹学.就很难真正理解整个道教文

化。

内丹学作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和中医学著作中即可窥见一斑。

中国哲学史主要就是儒佛道二教思想史.但

以往的中国哲学研究常注重儒佛却忽略了道教.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道教(不含道家)只有“形!fn

尸的方术!fn没有“形!fn上”的哲学思想。实际

上.以内丹修炼实践为依托Ifn发展成熟的道教内

丹学理论自成体系.比之儒佛两家的哲学思想步{

不逊色。宋以后儒佛道二家都倡心性学.道教内

丹心性学与宋明理学、佛教禅学交相辉映.常常

难分难解。

不少有影响的佛教徒和儒学大师都曾不同程

度地受到过道教内丹学的影响.如南朝著名僧人

慧思的《立愿誓文》中就有所谓“借外丹力修内

丹.欲安众生先自安”之说(剐。北宋理学的重要

代表人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人易’,

均可溯源至内丹家陈拎的丹道易学思想。④南宋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道教内丹学十分关注.曾

对丹经《周易参同契》和《阴符经》进行过精心

校订和注释.甚至化名道十邹著述《周易参同

契考异》。明代理学大师工阳明也曾钻研过内丹

J货.其气臼货”理论不但与禅宗有关.也与内丹

J货有关.如他在答陆原静}J时就曾用自己的理论

来俭释内丹学:

来}J石:兀神兀气兀精.必各有寄藏发

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石石。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Ifn言谓之神.以其流

行Ifn言谓之气.以其凝聚Ifn言谓之精.安可

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

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

阳根阴.亦非有一也。苟合良知之说明.即

儿若此类.铃可以不言Ifn喻。不然.则如来

} J所石二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

疑者一也汤。

道教内丹学对中国占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广

泛.被列为中国占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

记》就是一部以小说形式阐述道教内丹学的特殊

“丹经”一一正如不少明清学者所言.《西游记》

中的各故事角色都有特定的内丹学含义.如孙悟

空(“心猿勺、白龙马(“意马勺、猪八戒(“木

母勺、沙悟净(“黄婆勺、佛(“兀神勺……唐

僧师徒西人取经过程的实质即一个人修炼内丹的

过程.《西游记》的宗旨就是阐扬内丹学.整部

《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完全是按阐述内丹学的需

要来安排的。但山」几现代文学界对道教内丹学缺

乏了解.以至对《西游记》产生了种种误解.JI

出现了许多所谓的不解之谜:《西游记》的主题

究竟是}I一么?为}I一么《西游记》的主角不是唐僧

却是孙悟空这么一个占怪角色?《西游记》为子I-

么要强调唐僧所取的真经都是“大乘”佛经.共

有5048卷.取经的过程也正好是5048人?

只有对内丹学有足够的了解.这些所谓的不解之

谜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除《西游记》外.许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也都与内丹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

“诗仙”李白与道教的密切关系是大家公认的.

他曾亲自求仙访道.他的许多诗歌不仅有浓厚的

道家道教旨趣.更直接涉及内丹学.如他的《庐

山i',}-寄卢侍御虚):J-)):“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

入名山游……旱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二叠道初

成”一书。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教和道教都有不解

之缘.他的《龙虎铅汞论》就是论述道教内丹学

的作品⑧。以《岳阳楼记》名扬人卜的范仲淹同

样钻研过内丹学.他的《鹤鸽人二肖‘)都是直接

阐述内丹学的.如其中的这一首:

人人都说水中金.尽向儿铅池内寻。谁

识全凭真火制.水重半斤火半斤。一丹夜.

十一辰.风火连人不暂停。太上当年分明

说·炼铅如粉又如尘43j

明代《封神演义》中有许多关」几内丹学的内

容.其作者显然也对内丹学有较深入的了解.以

至海外学者柳存仁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其作者就是

著名道教内丹家陆西星。明清时期的《绿野仙

踪》、《聊斋志异》、《二言》、《一拍》及其它不少

小说、传奇、传记中均不乏有关内丹学的描写。

近代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同样对内丹学有所研

究,其著作《蜀山剑侠传》中的不少剑仙、侠客

的非儿木领的描写显然是在内丹学理论基础之上

加以改造If1J成。现代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人金庸先

生更直接把著名道教内丹家工重阳、丘处机、张

二1几等搬进其小说中,使他们成为一代大侠或武

J货宗师。从金庸小说中我们不难确定,金庸先生

肯定仔细研读过不少道教内丹学经典,他所描绘

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内功”的主要渊源正是道教

内丹学。毫无疑问,没有内丹学的直接影响就没

有如今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

中国自占即有“医道同源”之说,“医”指

传统的中医,“道”指包括内丹学在内的道教。

因为“医”和“道”都以长生为要旨,这一者起

源具有同一性,在旱期常常难以截然分开。道教

内丹学与中医在理论上更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

一者都把《黄帝内经》作为经典。从总体上看,

我们虽不能说中医的理论是来自」几道教内丹学,

但有理山相信一部分中医理论应与内丹学有直接

关系。例如中医和内丹学都承认人体经络穴位的

存在,有所谓“奇经八脉”之说,如明朝名医李

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八脉散在群}J者,略If1J不悉。医不知

此,同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医If1J知乎八脉,则十一经、十五络之大旨得

矣;仙If1J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北幽微

之窍妙得矣姚。

这些肉眼看不到的经络穴位是怎样被发现的

呢?李时珍认为就是来自J几内丹家的内视实践:

八脉俱属阴神,闭If1J不通,唯神仙以阳

气冲开,故能得道。……紫阳(即内丹家张

伯端-一笔者注)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

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

之,其言必不谬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对道教内丹学是非

常推崇的,以至当医}J所载的经脉与内丹}J略有

不同时,他认为应以内丹J为准。

另外,历史上有不少名医同时也是道十或是

虔诚信仰道教之人,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邀等

等,从他们的著作中看,他们都通晓内丹学,他

们的一些高超的医术和养生术实与内丹学有着不

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总之,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宗教、哲

J货、文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均有不容忽略的重要

影响,它甚至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渗透到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以至今人人们的

不少日常用语都打上了内丹学的烙印,如所谓

“伤精费神”、“脱胎换,冲,、“兀神出窍”、“出神

入化”……等等。中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宗教

徒、哲学家、文学家和中医学家都曾与内丹学发

生过千摊力一缕的联系,他们虽不一定就是内丹

家,但他们的的思想行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

内丹学的影响,因此,只有对内丹学有足够的研

究和认识,才能全而深入地研究他们的作品,从

If1J才能正确理解许多重要的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遭渝)

木文获华侨人学科研基金资助

①胡孚探《道教内月学的研究价伯及钟几月派的基

木特征》载《东方论坛》1997年第2期

②胡孚探、几锡探《道学通论一一道家·道教·仙

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24臾

③④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卷四川人民

出版社19%年版第507臾、第(79- (9(臾慧

思所言的“内月”的具体含义虽不甚详但他认

为修内月能使人的肉体更健康这一点与旱期道

教内月学的宗旨是吻合的

值庄阳明《传习录》中州占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17A臾

⑥参见郭健《道教内月学与<酉游记>》四川人

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3届博十学位论文

⑦“琴心三叠道初成”源自道教《黄庭经》“琴心三

叠舞胎仙”一语“琴心三叠”即上中卜三月田合

为一之意‘也就是精气神合一的意思‘这是内月

学追求的y境界

⑧参}L孔繁《苏轼和道家(道教)》,载(((11f:界宗教

研究》1993年第1期

⑨《占今图书集成》第513册转引自李远国:((' c

功精华集》,巴蜀书社19A7年版,第1J}} )I

⑩①李时珍《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_化

京市中国书店‘19A5年版‘第2- 3臾、第1Q I)I


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

山少内丹学流派众多,阐述内丹学的丹经浩翰、

隐语复杂目_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和迷信色彩,所

以很长时期内中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一度几乎成为禁区。这种情况直到zo世纪so年

代末以后才有所改变。然!fu,迄今为止,道教内

丹学的研究比起其它道教文化的研究仍然是非常

薄弱的,这种情况与内丹学在道教中的地位很不

相称。

众所周知,道教的根木宗旨就是“得道成

仙”,然“得道成仙”的方法及理论多种多样,

包括存思、冥想、导引、辟谷、房中术、外丹

术、内丹学……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中,生命

力最长久、最具影响力的显然是内丹学。在《道

藏》典籍中,内丹学内容数量也远远超过其它方

术和理论的内容数量。内丹学自唐代逐渐兴起

后,就成为道教“得道成仙”思想的主流,步{

目_,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绝大部分道

十也都是信奉内丹学的全真道。胡孚探先生认为

“内丹学是道教文化中最核心的学问”一珍,此论实

有充分根据。

作为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丹学对道

教文化的许多方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对

内丹学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那么对道教发展

史、道教神仙信仰、道教清规戒律、道教伦理道

德、道教方术等各方而的研究都有可能产生重大

误解。

例如,原来曾有学者认为内丹学是唐代开始

才从外丹发展转化ifu来,这就是因对内丹学缺乏

深入了解ifu得出的一种片而的看法。实际上,内

丹学步{非纯粹思维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

式,同时还包含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具体的行为模

式,ifn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旱己存在n_与外丹没有

任何关系,例如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有

内丹学的相关记载②。内丹学发展至唐代才开始

兴起,这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使然ifn非受外

丹影响的结果。

再如,道教全真派为子}一么要制订各种严格的

清规戒律?为子i一么一些全真道十强调“力一恶淫为

首”?对」几这些问题,学者们仅从社会伦理的层

而来考察是不全而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肤浅的甚

至是错误的。只有在充分了解道教内丹学的具体

行为模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

基础上,才能真正卉清全真教所制订的各条清规

戒律的出发l从和落脚l从,才能真正理解全真道十

所谓的“力一恶淫为渝,的确切含义。

另外,宋代以后道教符派的不少法术的施

行也是以内丹修炼为基础的,即如白玉蟾所谓的

“内炼成丹.外炼成法”.如果不了解内丹学.显

然也很难对这些道教法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

说.不了解内丹学.就很难真正理解整个道教文

化。

内丹学作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和中医学著作中即可窥见一斑。

中国哲学史主要就是儒佛道二教思想史.但

以往的中国哲学研究常注重儒佛却忽略了道教.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道教(不含道家)只有“形!fn

尸的方术!fn没有“形!fn上”的哲学思想。实际

上.以内丹修炼实践为依托ifn发展成熟的道教内

丹学理论自成体系.比之儒佛两家的哲学思想步{

不逊色。宋以后儒佛道二家都倡心性学.道教内

丹心性学与宋明理学、佛教禅学交相辉映.常常

难分难解。

不少有影响的佛教徒和儒学大师都曾不同程

度地受到过道教内丹学的影响.如南朝著名僧人

慧思的《立愿誓文》中就有所谓“借外丹力修内

丹.欲安众生先自安”之说(剐。北宋理学的重要

代表人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人易’,

均可溯源至内丹家陈拎的丹道易学思想。④南宋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道教内丹学十分关注.曾

对丹经《周易参同契》和《阴符经》进行过精心

校订和注释.甚至化名道十邹著述《周易参同

契考异》。明代理学大师工阳明也曾钻研过内丹

j货.其气臼货”理论不但与禅宗有关.也与内丹

j货有关.如他在答陆原静}j时就曾用自己的理论

来俭释内丹学:

来}j石:兀神兀气兀精.必各有寄藏发

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石石。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ifn言谓之神.以其流

行ifn言谓之气.以其凝聚ifn言谓之精.安可

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

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

阳根阴.亦非有一也。苟合良知之说明.即

儿若此类.铃可以不言ifn喻。不然.则如来

} j所石二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

疑者一也汤。

道教内丹学对中国占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广

泛.被列为中国占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

记》就是一部以小说形式阐述道教内丹学的特殊

“丹经”一一正如不少明清学者所言.《西游记》

中的各故事角色都有特定的内丹学含义.如孙悟

空(“心猿勺、白龙马(“意马勺、猪八戒(“木

母勺、沙悟净(“黄婆勺、佛(“兀神勺……唐

僧师徒西人取经过程的实质即一个人修炼内丹的

过程.《西游记》的宗旨就是阐扬内丹学.整部

《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完全是按阐述内丹学的需

要来安排的。但山」几现代文学界对道教内丹学缺

乏了解.以至对《西游记》产生了种种误解.ji

出现了许多所谓的不解之谜:《西游记》的主题

究竟是}i一么?为}i一么《西游记》的主角不是唐僧

却是孙悟空这么一个占怪角色?《西游记》为子i-

么要强调唐僧所取的真经都是“大乘”佛经.共

有5048卷.取经的过程也正好是5048人?

只有对内丹学有足够的了解.这些所谓的不解之

谜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除《西游记》外.许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也都与内丹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

“诗仙”李白与道教的密切关系是大家公认的.

他曾亲自求仙访道.他的许多诗歌不仅有浓厚的

道家道教旨趣.更直接涉及内丹学.如他的《庐

山i',}-寄卢侍御虚):j-)):“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

入名山游……旱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二叠道初

成”一书。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教和道教都有不解

之缘.他的《龙虎铅汞论》就是论述道教内丹学

的作品⑧。以《岳阳楼记》名扬人卜的范仲淹同

样钻研过内丹学.他的《鹤鸽人二肖‘)都是直接

阐述内丹学的.如其中的这一首:

人人都说水中金.尽向儿铅池内寻。谁

识全凭真火制.水重半斤火半斤。一丹夜.

十一辰.风火连人不暂停。太上当年分明

说·炼铅如粉又如尘43j

明代《封神演义》中有许多关」几内丹学的内

容.其作者显然也对内丹学有较深入的了解.以

至海外学者柳存仁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其作者就是

著名道教内丹家陆西星。明清时期的《绿野仙

踪》、《聊斋志异》、《二言》、《一拍》及其它不少

小说、传奇、传记中均不乏有关内丹学的描写。

近代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同样对内丹学有所研

究,其著作《蜀山剑侠传》中的不少剑仙、侠客

的非儿木领的描写显然是在内丹学理论基础之上

加以改造if1j成。现代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人金庸先

生更直接把著名道教内丹家工重阳、丘处机、张

二1几等搬进其小说中,使他们成为一代大侠或武

j货宗师。从金庸小说中我们不难确定,金庸先生

肯定仔细研读过不少道教内丹学经典,他所描绘

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内功”的主要渊源正是道教

内丹学。毫无疑问,没有内丹学的直接影响就没

有如今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

中国自占即有“医道同源”之说,“医”指

传统的中医,“道”指包括内丹学在内的道教。

因为“医”和“道”都以长生为要旨,这一者起

源具有同一性,在旱期常常难以截然分开。道教

内丹学与中医在理论上更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

一者都把《黄帝内经》作为经典。从总体上看,

我们虽不能说中医的理论是来自」几道教内丹学,

但有理山相信一部分中医理论应与内丹学有直接

关系。例如中医和内丹学都承认人体经络穴位的

存在,有所谓“奇经八脉”之说,如明朝名医李

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八脉散在群}j者,略if1j不悉。医不知

此,同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医if1j知乎八脉,则十一经、十五络之大旨得

矣;仙if1j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北幽微

之窍妙得矣姚。

这些肉眼看不到的经络穴位是怎样被发现的

呢?李时珍认为就是来自j几内丹家的内视实践:

八脉俱属阴神,闭if1j不通,唯神仙以阳

气冲开,故能得道。……紫阳(即内丹家张

伯端-一笔者注)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

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

之,其言必不谬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对道教内丹学是非

常推崇的,以至当医}j所载的经脉与内丹}j略有

不同时,他认为应以内丹j为准。

另外,历史上有不少名医同时也是道十或是

虔诚信仰道教之人,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邀等

等,从他们的著作中看,他们都通晓内丹学,他

们的一些高超的医术和养生术实与内丹学有着不

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总之,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宗教、哲

j货、文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均有不容忽略的重要

影响,它甚至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渗透到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以至今人人们的

不少日常用语都打上了内丹学的烙印,如所谓

“伤精费神”、“脱胎换,冲,、“兀神出窍”、“出神

入化”……等等。中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宗教

徒、哲学家、文学家和中医学家都曾与内丹学发

生过千摊力一缕的联系,他们虽不一定就是内丹

家,但他们的的思想行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

内丹学的影响,因此,只有对内丹学有足够的研

究和认识,才能全而深入地研究他们的作品,从

if1j才能正确理解许多重要的中国文化。

宋代诗歌的发展概括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是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後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唐代到宋代的诗歌发展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1.准备试件。除不必刻线或打小冲点外,其余都同低碳钢。

2.调整试验机和自动绘图装置,装好试件,对以上工作进行检查(与低碳钢拉伸试验时的步骤相同)。

3.进行实验。开动试验机,缓慢均匀地加载,直至试件被拉断。关闭试验机,记录拉断时的最大荷载值,取下试件和记录纸。

(四)结束实验。


①初唐诗歌。其代表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滨王四人。 ...

②盛唐诗歌。唐朝诗歌发展是在盛唐时期,这个时候出现了王维,孟浩然那善与表现山水...

③中唐诗歌。唐朝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的不同流派。 ...

④晚唐诗歌。唐朝的后期,出现了大量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盛唐后喜欢李白、杜甫。李白的诗热情奔放,要比杜甫更贴近民间、通俗易懂、无论妇孺都能理解。杜甫的诗则工笔细腻,更受文人推崇。

中唐后以白居易、刘禹锡最为流行。白的诗和李白一样民风淳朴,但比李白少一些奔放多一些秀美。刘禹锡的诗则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晚唐后首推杜牧、李商隐。杜牧擅长七绝,他的诗被评:雄姿英发,俊朗飘逸。李商隐擅长七律,他的情诗缠绵悱恻,广为后人传颂。

其他如李贺、韩愈、柳宗元、元稹等等也深受唐人喜爱。

宋代诗歌最高产的诗人

苏轼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若论诗文全面成就应该是苏轼

但论北宋 诗文运动 的成就则应属欧阳修

无论在古文、诗、词上,都起到极大倡议与领袖作用

尤其在诗方面反对西昆体,奠定宋诗的基础

同时他积极发现、提掖后昆,使诗文运动后继有人,

形成众多名家大家,形成了“环滁皆山”的北宋文坛繁荣景象!


诗 文 要算 欧阳修

词 文 得说 苏轼


苏轼


王安石


欧阳修

以上内容是关于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和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标题:苏轼诗词对宋代诗人的影响 苏轼诗对诗歌的发展的作用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0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