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拼音版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解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拼音版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解析和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拼音版的精彩内容哦。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拼音版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解析
《永遇乐·明月如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阕写在清纯的环境中入梦及梦醒后独行小园的情景,所见种种“清景”均可能入梦。“梦”而言“云”,谓梦的飘渺迷蒙,正如楚王游巫山云雨般短促和神志恍惚。下阕开头转写身世飘零,萌生归隐山中的思想和怀念故乡的愁情。接着由关盼盼事联想人生无常,古今如同一梦。结尾由自己向燕子楼浩叹联想后人将面对黄楼而为我浩叹,感悟人生正是轮回、重复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
原文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⑵,铿然一叶⑶,黯黯梦云惊断⑷。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⑸。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⑹,为余浩叹。
注释
⑴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如:击鼓声。
⑶铿然:清越的音响。
⑷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翻译
明亮的月光如浓霜铺满大地,好风吹来像流水似的柔软,清夜光景无限美好。曲折的港湾有鱼儿在跳跃,圆盘似的荷叶倾泻着露珠,这一切在寂寞中都没有人看见。半夜鼓声砰砰,落叶发出脆响.惊断了好梦,使我黯然心伤。夜色茫茫,梦中之人再也无处寻找;醒来后我走遍了小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这已厌倦天涯宦游的行客,一心想着去归隐的山问小路,故乡家园真令我愁思欲绝、望眼欲穿啊!燕子楼已经空了,佳人又在哪里呢?门户紧闭也只能徒然地锁住楼中的燕子罢了。古往今来,都像是梦,这梦又何曾醒过呢,有的只是往昔的欢乐和如今的愁怨。我想,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对着黄楼的夜景,为我感慨而发出长叹的。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在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结构的“蒙太奇”处理是此作最大特色。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原文
候馆梅残⑴,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⑶。
寸寸柔肠⑷,盈盈粉泪⑸,楼高莫近危阑倚⑹。平芜尽处是春山⑺,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翻译
旅舍中的梅花已经落去,溪桥边的杨柳细叶初生,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春草芳香的气息。此时,离别的人儿正骑着马出发远行。人渐渐去远了,送行者的离愁也渐渐地变得无穷无尽,就像那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遥远的地方。
留在家里的人柔肠寸寸欲断,带着脂粉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还是不要在高楼上倚着栏杆远望吧,那平旷的草原的尽头,能看见的只是春山,而行人还远远地在春山之外呢!
赏析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从送别念远的女子角度写的离愁词。
上片写郊野送别。“候馆”、“溪桥”点出送别和分手的地点。“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说明正是春光大好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候,与心上人离别,自然更多枨触伤感。古人多有折梅折柳以赠别事,故后来诗词中写到离别,也多及梅、柳。这里又用江淹《别赋》语写景,语如己出,突出了离别主题。“摇征辔”,虽义同骑马远行,但通过用词和所取动作细节,仍表现出离去的男子正趁此好时光而出门远游的愉悦自得情态。这又反衬了留居等待的女子内心的凄惋。故黄蓼园曰:“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蓼园词选》)离愁随着行人的渐去渐远而逐渐增长,以至于无穷;它好像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极遥远的地方。前已出“溪桥”,则“春水”为眼前景可知〔远处应还有“春山”〉。“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用水写愁,写不断的柔情,极恰。
下片写闺中念远。形容相思之苦,只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八字两句,不用谓语,一内一外,其意自明。继“适迢”之后,再用“寸寸”、“盈盈”,叠词在这里强化了连绵不绝的效果。又作内心独白,劝告自己“休去倚危栏”,是说不敢眺望也。为申述原因,结出最末两句望中所见:“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芜”照应前面的“草薰”;有溪必有山,目断平芜,又为春山所阻,而“摇征辔”之“行人”,已远在千里之外矣!语浅直而意深婉。卓人月说“不厌百回读”(《词统》〉,正指这些地方。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诗、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射过来。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00首宋词有哪些
1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满庭芳
2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 【声声慢】
4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6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7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8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0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
11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12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1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4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15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6冯延巳《鹤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17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8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19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0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2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22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木兰花
宋词中写浑秋的诗词出名的有哪些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4、《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5、《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以上内容是关于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拼音版和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解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