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宫廷诗歌 对唐代宫廷诗歌起促进作用的是谁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唐代的宫廷诗歌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对唐代宫廷诗歌起促进作用的是谁和唐代的宫廷诗歌的精彩内容哦。
唐代的宫廷诗歌 对唐代宫廷诗歌起促进作用的是谁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搜一下:初唐诗歌题材为什么会由宫廷走向市井
唐代山水诗山水与田园结合的诗歌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气里濑》中的“孤客伤逝湍,途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写到孤客、山水,日落和荒林等意象,在此直叙其事,直描其物。《登池上楼》中写到登楼的所见所为:初春的阳光赶走了秋冬的续风,池畔春草丛生,园柳中鸣禽已变。等等。
田园诗是陶渊明开拓的新题材,主要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田园生活,质朴无华,给诗人极美的享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长期在农村生活,他与农民已很熟稔,在《归园田居》其二中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见面不再寒暄,而是直接进入对桑麻稼穑关心的话题,这一方面是以具体问题代替寒暄语,一方面也是农民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陶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实地写出躬耕之苦。《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诗虽写劳作生活,主旨却并非写其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一幅极具审美意义的画卷。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山水田园往往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王维和孟浩然等代表诗人,借助自然风物来寻求精神的圆满,将自我消融在景物当中,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诗人们难以忘怀自我,在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尽管如此,他们的诗歌创作仍不失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雅传神。提高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早年的诗作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最能奠定其地位和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尤推山水田园诗,如《渭川田家》、《山居秋冥》、《终南山》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的完美结合。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的诗歌,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还有描写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的,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他的风格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语淡而味浓。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但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思,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他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并以情写景,借景述意,透露使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另外,韦诗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一诗,在质直的叙述之中,既有对田家的同情,又流露出为官的羞惭。开启伤时,悯农的主题是韦应物田园诗的新发展。
柳宗元在描绘自然山水方面,不论诗,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继承了前代山水诗文的成就,将自然山水人格化,个性化,使之富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柳宗元的山水诗,情致深沉委婉描绘细致简洁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如《渔翁》一诗,透过渔夫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由生活,热爱山水的情怀及和宁静的心境。江上日出景色的变化尤其写得奇妙动人。优美如画,五绝《江雪》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在茫茫大雪中突出地写一个寒江独钓的老翁,隐然现出诗人清高的人格及不屈现象又孤傲的精神面貌。其山水诗,尽管情景殊异,却处处显示他清峻高洁的性格,同时,也往往流露出被贬远荒的幽愤,将自我形象与景物形象达到高度融合。此特征,亦见于其山水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充满清幽悲凉的色彩。反映柳宗元遭谪心境,借描写山水之乐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他对丑恶现实的抗议。其文笔精练,写景生动、细致使山水富有神韵色泽。
除了韦、柳,其他诗人或多或少皆有山水诗的创作。或以奇险为美,如孟郊《游终南山》首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以主观感受突出大山雄奇险峻的形象,后又以“高峰夜留景,深谷画未明”,“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等深入描摩印证其感受,使山的形象既写意,又十分真实可信。或以枯寂荒,寒为美,如贾岛《雪晴晚望》“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野火烧草,断烟生石松”所展示的自然境界,他们开拓了新的自然审美观,丰富了山水诗的内容。随着内容的拓展,也产生新的表现技法,虽然有些运用得并不成功,但多数取得了成就,为山水诗的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孟韦柳”是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王维是朝廷清贵,晚年山居消闲,诗的题材较广,有清华、典雅、壮健、平淡等多种风格;孟浩然是济世之心不遂,终于隐遁,比较集中地写山水田园诗。韦应物做地方官吏,比较关心民生、既有涉及社会方面的诗,也有写闲适境界的诗。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长期被贬谪而死,其诗主要抒发愤激不平之情,也有一部份山水诗。
将四人的代表作做个比较后不难发现,韦应物和柳宗元是带着很重的心思到自然中寻求排解的,他们走入自然的时候,涤烦消虑之目的太明确了,因而无法把自已化入自然的,相反倒常常让山水自然染上了诗人自已的失意、难堪、无奈。所以,如果说王孟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的是一种绘画美,以及经自然塑造的人性美,那么韦柳笔下的山水自然则表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深入,那是自然的人化(情绪化);二者是文学中山水自然的两个阶段,两种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移居二首》——陶渊明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
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
乐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
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
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
疑难问题共分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
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如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唐代诗歌小组活动探究过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
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
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排律通常为五言。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下面分别作扼要介绍。
田园山水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辋〔wǎng网〕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与王维齐名的诗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阳(在今湖北省),常被称为孟襄阳,据说他曾在张九龄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诗名,命他朗诵诗作。他诵读了《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听了大不高兴,说:“是你不求当官,不是我不让你当官,你怎么能怪我!”后来他考进士没被录取,也没正式做官,长期漫游和隐居,以山水诗闻名于世。他的《过故人庄》一诗流传最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杀鸡做饭,请他到村中作客。近看,茂密的绿树严严地围住村庄;远望,青翠的山峦向远方延伸开去。打开轩窗,可见到堆着谷物的场院和青青的菜园;端着酒杯兴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长势和收获。在这样天然图画中与好友饮醇酒,啖佳肴,纵情谈笑,该是多么快乐和惬意!酒后,朋友间仍恋恋不舍,约定九九重阳节再来欢聚,痛饮美酒,醉赏菊花。
储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隐士,他的《钓鱼湾》写了隐居的情趣: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绿荫蔽天,落花飘地,清潭见底,荷动鱼散,渔翁之意不在鱼,单是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日暮罢钓系船,在绿杨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来相见,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就等于神仙了吗?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没有困扰和烦恼,然而作诗时要暂时抛开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场景和情绪,尽情发挥和渲染,诗人满足了创作欲,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就叫作诗。
【中晚唐诗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他的《山石》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
山石荦〔luò落〕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zhī之〕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粗粝〔lì利〕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羁。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20句诗,等于一篇完整的游记。开头把读者的想象从崎岖的山路上,引到黄昏的寺庙中,恍惚看到迷茫的夜空中翩然来去的蝙蝠。作者很惬意地坐在台阶上休息,看到雨后的栀子生意盎然,这该能引起人们多少有趣的遐想呵。接着写看壁画,吃饭,夜宿,直写到第二天下山。这时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高低上下难以找寻的山路,两旁山花烂漫,涧水呈碧,佳木葱笼,再到清澈的涧水里洗洗脚,凉爽的风吹到身上,该是多么快慰!最后四句是议论:人生里这就是快乐,何必去当那个官儿,让人管束呢?我们一伙的那几位朋友啊,你们能到老都不辞官归来吗?这首诗写的全是眼前景物,选择、叙述恰到好处,语句峭拔,意境清新。
李贺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受韩愈影响,但风格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常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称为“鬼才”。据说他为了写出好诗,常带一个小奴骑驴出游,想出好句就赶紧写下来投入一个破锦囊中,回家再点染成篇。他的《南园》诗之一,抒发了他作为诗人的幽愤: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汉代扬雄曾把吟诗作赋比作“雕虫篆刻”,微不足道。此处“雕虫”指作诗的人。李贺说自己是个专门“寻章摘句”为作诗拼尽心力的人,作诗经常通宵达旦,只有帘外弯弯如弓的晓月陪伴自己。国家重视武功,年年在辽海(指北方)打仗;写诗作文的人只好在衰飒的秋风中哀哀哭泣。他果然寿命不永,27岁时便死去。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半生为官,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即诗文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这种明确的理论是相当进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我们读《秦中吟》中的一首《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为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fú浮〕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léi雷〕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掰〔bāi〕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qú渠〕州人食人!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到军队里赴宴,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没有一句议论,思想已鲜明地表达出来:原来这帮国贼吃的是人民的膏血!《秦中吟》、《新乐府》之外,同类的诗作还有很多,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代卖薪女赠诸妓》:
乱蓬为鬓布为巾,晓踏寒山自负薪。
一种钱塘江上女,著红骑马是何人?
卖柴妇女乱草一样的头发上扎着粗布头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样是钱塘江畔长大的女人,为什么另一些人却穿红戴绿、骑马坐轿,过着舒坦日子?“著红骑马”的是妓女,其实她们过的是另一种辛酸的日子,表面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价;真正的剥削者是那些欺压农民、玩弄妓女的达官贵人。不平之中还隐藏着不平,诗颇耐人寻味。白居易诗名很大,在外国(如日本)也有很大影响。他的名作还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者写一名乐妓的辛酸遭遇,都写得优美和谐,真切动人,流传千古而不衰。晚唐诗人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学习白居易,写过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诗。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丽的抒情小诗,广为人知。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我们读他一首《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紫泉”是长安水名(原名紫渊,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为紫泉),代指长安。首联说隋炀帝杨广出外游幸不再回长安,那里的宫殿只有烟霞笼罩,十分寂寞;因为杨广要以繁华的扬州(芜城)为都城,在那里享乐。在颔联里,作者设想,如果由秦始皇传下来的玉玺不是归于李渊(传说李渊面相是“日角龙庭”,前额状如太阳,属帝王之相),即隋朝不灭亡,那么隋炀帝以锦为帆的龙船说不定要游到天涯海角去,他的奢侈荒唐的行为不会停止。颈联说,当年隋炀帝夜间出来游玩,让百姓收集大量萤火虫放飞供他玩赏,以至今天乱草堆中萤火虫已经绝迹(古人有“腐草化萤”的不科学说法);只有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两岸柳树上,黄昏时有无数乌鸦翔噪,似在凭吊隋朝灭亡。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误国的皇帝,被隋文帝杨坚俘虏后,与当时尚为太子的杨广有过交往。杨广当皇帝后,曾在梦中与死去的陈后主相遇,并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舞了一番《玉树后庭花》。尾联两句就此议论:隋炀帝死后到九泉下遇到陈后主,就不应再有歌舞《玉树后庭花》的事了,因为他自己也走了陈后主的老路,该感到惭愧。这首诗是针对唐后期帝王的腐败而作的。然而作诗只是作诗,没有哪个帝王会因此醒悟。试看隋亡以后哪个朝代少了陈叔宝、杨广那样的人物?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继承和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唐代诗人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诗歌
1. 《七绝大运河》
现 冰雪红豆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2. 《堤上偶成》
清 乾隆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3. 《登舟》
清 乾隆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
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
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
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
4. 《汴河怀古》
唐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5. 《汴水》
唐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代张九龄诗歌兰花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详解:
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白话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1)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只是尽他的本分而已。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意对即可)
(2)从内容上,“自”指出了兰桂各适应佳节的特性,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结构上、为结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打下了伏笔。(意对即可)
互文。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翻译】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使用的是(对偶)手法。
是互文不是对偶,学习软件来的朋友别被底下的长篇大论给忽悠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唐代的宫廷诗歌和对唐代宫廷诗歌起促进作用的是谁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