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 诗词封面简笔画

国学综合

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 诗词封面简笔画

亢龙有悔围观:℉更新时间:03-01 23:4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诗词封面简笔画和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的精彩内容哦。

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 诗词封面简笔画

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 诗词封面简笔画

诗歌集的封面应该用山水、树木、梅、兰、竹等等


用笔画


尽量跟主题连接上,比如描叙爱情的,就画一些跟爱情有关系的,爱心啊,鸳鸯喜鹊等等


渲染水墨画就行了。


诗歌集的封面应当设计得符合作者作品的格调


尽量简单一点 跟内容主题要搭配起来 色调选暖色系 柔和一点 仅个人看法!

唐代诗歌繁荣兴盛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社会繁荣稳定、思想开放。

2、具体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以前的诗歌就是唱歌,你看现在KTV有多流行就知道以前的诗歌有多流行了。而且以前玩的花样没现在多,基本上就是没事唱唱诗歌耕耕田什么的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思想开放。


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②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③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④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⑤唐统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⑥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


开唐盛事

唐代诗歌始终的效力度指的是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史上有“大李杜”、“小李杜”之称,前者称的是李白、杜甫,后者指的是李商隐、杜牧。B项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诗歌风格,“田园诗”和“边塞诗”,前者的代表是王维和孟浩然,后者的代表是岑参和王昌龄等。C项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其诗注重写实,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很多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D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此外还有名篇《滕王阁序》。故而本题选择B

历史积淀在唐代诗歌创作的具体变现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的有以下六点:

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5,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扩展资料:

解析唐诗选本优劣:《唐诗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全唐诗》现存诗48000多首,作家2200余人,一般读者只能看选本。作诗难,选诗亦不易。自唐以来,选本达数十种,但能通行者不多。原因如纪晓岚所说:“求诗于唐,如求材于山场,各肖其人之学识。自明以来,诗派屡变,论唐诗者亦屡变,各持偏见,未协中声。”即是说选者偏狭,各持己见,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所谓全面,应包括五方面:一是全面表现时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都要有。二是要全面反映作者的面貌,一个作者的诗风是多方面的,如李商隐以绮丽著称,却也有《韩碑》这样的雄浑之作。三是要全面反映名家、名篇和名句,有些作者不是名家,却也有传世之作。四是要反映不同读者的要求,即能雅俗共赏。五是评注要全面反映作者和诗的优缺点、疑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浅论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9663966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2023·黄石)隋朝开始设置进士科,主要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面对唐朝重视考诗赋。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繁荣。


、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bai统一,国力强盛du——物质基础。

②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③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zhi推动。

④各民dao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⑤唐统版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⑥继承和发展了权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

唐诗作品多、作家多,《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其中,历代相传的名作有几百篇,为历代文坛公认的著名诗人有几十名。他们之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对后代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唐诗作品题材广泛,举凡当代发生的国家大事、社会风情、民间习俗、各个阶级和各个民族的生活与斗争,以及传统的文学题材如边塞、山水、田园、咏史、咏物、言情、酬赠等等,都成为唐诗的表现对象。唐诗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清水芙蓉,不假雕饰,或锦绣雕栏,精工锤炼;或雄奇奔放,或纤巧幽丽等等。唐诗诗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8643033体完备,不仅保留了前代的四言诗、五言古诗的体制,而且还创造了五、七言律诗、排律、绝句,并使七言歌行体诗有了长足的发展。七言绝句颇易合乐,为后来的新诗体——词起了催生的作用。

唐诗出现了如此繁荣的景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初唐开始,国家就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天宝盛世,经济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力不断强盛,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王朝。尽管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没有直接遭到战争的破坏,随着北人避祸南下,财富相对的集中到江南来,使南方得到新的开发,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在战乱之后很快得以复苏,继续保持相当长时间的上扬。有唐三百年中,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国人提供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良好条件,也为诗人漫游祖国各地、扩大视野、丰富创作内容提供了方便。由于经济的繁荣,财政收入增多,国家有较多的财力从事发展文化教育娱乐事业,形成了较好的培养造就人才的氛围。大量的诗人就在这种背景之下相继出现。

由于社会安定,国内南北文化交融比以往更加频繁。南北朝时代形成的南方文风绮丽阴柔,北方文风质朴刚健的格局,在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南北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健康的成果,对诗坛万紫千红局面的出现也是一中促进。这种强盛的国力,吸引了四邻各国前来与唐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正如王维诗中所写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相当长时间的自我封闭状态,为诗人扩大视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创造自己辉煌业绩提供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歌颂中外友谊诗篇的出现。

唐王朝及以前的王朝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他们的极权和专制就是束缚人才发展、妨碍文化进步的桎梏。隋朝以前,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以来打破了这种格局,从巩固政权的根本目地出发,有两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一是推行了科举取士制度,一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兼容并行。科举考试中,以进士科最受举子欢迎。进士考试中,诗赋是必考科目。这就从政策上极大的调动了人们对诗歌写作与研究的积极性。写诗作赋成了入仕必备的素养之一。许多人为了中举作官,终生孜孜不倦吟诗作赋。如白居易“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诗声韵。十六岁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与元九书》)。贾岛也把作诗当成生活中的第一大事,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在这样全国上下普遍重视诗歌创作的时代里,出现了著名诗人,当然是完全可能的;诗歌创作数量空前增多,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唐以前,最强大的朝代是汉朝。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为他的大一统事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自由和学术发展。而唐朝统制者则采取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让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行,客观上使三家思想对社会都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了思想、学术相对活跃的局面。三家的互相争鸣、互相影响的过程也促进了学术和艺术的相对自由发展。唐代诗人几乎都毫无例外的受了这三家思想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一生积极干预生活,忧国忧民,但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有时也使他产生了归禅、求仙的想法。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轻视权贵,飘逸洒脱,但他一生中也曾执着于“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王维则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以至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但他早年也曾朝气勃勃,“忘身辞凤阙,抱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中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间接影响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这在客观上对诗歌创作出现万紫千红景象是一个有益的因素。

(二) 其它艺术的影响

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杂技以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技有专长的行家,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诗歌创作不仅于诗人个人的气质有关,而且与诗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个人的文化修养,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与时代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因其经济实力雄厚,因其统治者对文化建设的极大重视,确实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较前代优越的学术环境。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当时编修整理的前代经、史、子、集共有53915卷,成绩堪称辉煌;对儒、道、佛经典的整理笺注曾出现过高潮。而唐代学者个人的著述又有28469卷,仅类书一项,就有17家,24部,7288卷。大量类书的出现为文人文化修养和诗人写诗提供了教材和工具。《艺文类聚》就是唐高祖李渊于开国后的武德五年(622)下诏编写的,两年之后(624)就编辑成书。该书对当时人们以及对后代文人在创作中借鉴前人艺术成果提供了方便。

就文学著作来说,对文人影响颇大的李善注的《昭明文选》,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成书,尔后,唐玄宗时期的五臣注的《昭明文选》又广为流行。就语言学著作而言,唐李舟著的《切韵》的出现,方便了文人写诗捡韵。有关声律、对偶的语言学著作的出现,对于人们学习和创作律诗显然有所帮助。

就诗人个人而言,有的诗人兼通书法艺术,又是画家,诗画想得益彰。王维就是一例,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人说不上兼通别中艺术,但颇受兴旺发达的别种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杜甫、白居易、李贺等写出了著名的表现音乐的诗篇,就是得力于当时音乐的繁荣和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韩愈等奇险诗篇的写作,与当时佛教壁画的出现和韩愈他们对佛教壁画的欣赏理解有关。大量的表现各种艺术活动和各种精湛艺术技巧的诗篇的出现,当然更是与当时各种艺术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传唱久远的七绝,如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棋亭画壁”中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的诗篇,与音乐艺术的繁荣更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从艺术角度看,诗歌艺术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门类的艺术有共同的特质,因此,其他各种门类艺术的繁荣和发达对诗歌艺术的繁荣昌盛必然起积极的作用。

就文学本身来说,当时的散文成就也非常突出,小说也在崛起,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成就对诗歌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 君主、人民群众的重视与爱好

唐代的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玄宗的诗曾为某些文人所称赞。武后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王维死后,代宗曾关心他诗集的编篆工作;宣宗并曾写诗悼念白居易,这对倡导作诗风气,提高诗人声誉,是颇有作用的。唐代特重进士之科,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摭言》)的谚语。在进士科考试中,诗歌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丹霄路在五言中”。这种制度对一般文人普遍重视诗歌技巧的训练及诗歌形式的掌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唐代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到诗歌在唐代的确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唐代小说不少引用诗歌,变文和其它通俗文学大量应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都说明群众对诗歌的喜爱。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棋亭听歌妓唱诗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诗传颂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的事实,更可以想见著名诗人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盛况。这种诗歌和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过去的诗人所无法想象的。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对诗歌创作也是一种促进的力量。

(四) 前代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前代文学成就为唐代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唐诗兴盛的又一个原因。众所周知,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前代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诗的兴盛繁荣,也离不开对过去的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文学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文体特征的探索,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唐代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唐代有作为的诗人都善于批判地继承前代的文学遗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就名家影响来说,唐以前已经有一批著名诗人成为唐代文人学习、借鉴的榜样。唐代著名诗人的成长过程明显地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例如李白就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注意学习“二谢”、鲍照、庾信、阴铿的诗作。杜甫则较多的接受三曹七子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又直接从汉乐府民歌中得到启发。王维、孟浩然受陶渊明、“二谢”的熏陶,高适、岑参受鲍照、刘琨的滋润。可以说,唐代名家无不以前代文学成就作为自己取得文学成就的基础。

就题材主题来说,严羽《沧浪诗话》中说的征戍、迁谪、行旅、离别的题材,以及今人所概括的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咏物、山水、田园等等,在唐以前的诗人笔下,已经有了不少佳作。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新的超越。例如爱国忧民这个最有震憾力的主题,屈原的辞赋就为唐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

就创作经验来说,“风”、“骚”是唐人多所借鉴的艺术宝库。“赋比兴”的艺术传统直接滋养着唐代诗人。先唐大量的具体的表现方法通过具体作品为唐代诗人提供了样板,为唐代诗人在创作上的新的超越起了先导和铺路的作用。先唐的诗歌理论著作或言论更是从理论上启迪了唐代诗人。例如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等理论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理论指导。唐诗中大量诗篇具有严羽说的浑厚的意境,正是对先唐大量诗篇在意境创造上的摸索、创造的经验加以借鉴之后形成的。

就题材来说,唐诗诗体大备,也是以先唐诗体发展为基础的。例如古体诗在先唐已经成熟,而到了唐代,在接受五言古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七言古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从先唐的个别篇章到初唐的数量不多而别开生面的歌行体诗的出现(如《春江花月夜》),再到盛唐的有较多排山倒海震憾人心的佳作的涌现,才算达到了成熟。又如新乐府诗就是在汉代“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可合乐而歌)的基础上,经魏晋时期的借乐府旧题写新时事(所谓“旧瓶装新酒”并依然可合乐而歌)的阶段,到唐代才出现了以新题写新事但不一定入乐可歌的“新乐府”。又如律诗,从先唐时就开始酝酿,到南朝,受骈文和永明声律论的影响,在诗句的声韵方面得到进一步规范。进入唐代,沈全期、宋之问等人便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琢磨、创造、去粗取精,才把律诗的格式固定下来。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律诗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先后的承传关系。

(五) 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

唐诗有如此盛况,虽然有以上诸多原因,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

隋及初唐时期,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虽然还占统治地位,但初唐四杰已开始对它表示反对。在唐诗开创时期,他们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例如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是“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是复杂的,但他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不平凡的胸怀抱负。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寄悲愤沉痛于比兴之中,宛转附物,怊怅切情。

到了陈子昂,更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的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

李白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到了杜甫,更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主张,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注意内容精神,又注意声律形式。正因为如此,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才能够“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图专”,负起了继往开来的任务。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这突出的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上。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的“即事名篇”。用不用古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因为实质上无异于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为了全面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的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他用诗写传记,写游记,写自传,写奏议,写书札,写寓言,写诗文评,总之,凡是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更深刻的揭示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白居易的最大贡献和影响在于继承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现实主义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白居易的另一个影响是形成一个“浅切”派,亦即通俗诗派。由于语言的平易近人,他的诗流传于当时的社会的各阶层乃至国外。

这些唐代杰出作家在对待遗产上,都体现了一种既批判又继承的共同精神。虽然他们批判的标准、继承的目的和我们显然不同,但这种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向古人学习的精神,使他们借鉴而不流于摹仿,继承而又能有所创造,这是非常值得珍贵的,也是唐诗发展的主要动力。

唐诗的兴盛,是以上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我们将唐诗比作一粒种子,那么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它艺术的影响相当于为它浇水、施肥;君主、人民的重视与爱好为它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前代文学成就好比这粒种子的前身,这粒种子是由它进化而来的;而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才是这粒种子有很强生命力的表现,是它能发芽、开花、结出硕果累累的关键所在。

唐诗是指唐代的诗歌吗

唐诗在唐代不属于现代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以上供参考。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以上内容是关于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和诗词封面简笔画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诗词封面简笔画

标题:唐代诗歌封面简笔画 诗词封面简笔画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38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