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国学综合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末日虫殇围观:℉更新时间:02-24 14:46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元诗四家指的是谁和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的精彩内容哦。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

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

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

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

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

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

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

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

如《秋雁》:“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元诗四大家”。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九章元代诗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京下思归范 梈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阅读这首诗

小题1:运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达技巧。

黄叶落满深秋的蓟门,写景;主人公酷似落叶,飘飘远游,抒情。

戍鼓声声,写景;夜不成眠,百年多病,归心似箭,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随景生。

(手法2分,分析2分)

小题2:用典故,(1分)“乡逢徐孺子”指希望自己回乡后能像徐孺子那样淡泊明志,为人高洁,美名远扬,成为一名“高士”。

(1分)可见,徐孺子的典故透露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怀,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主旨。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出景的特点,再指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联系徐孺子的形象及尾联的“乡逢徐孺子”,还有作者希望追求高尚情怀等方面来作答。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的翻译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送光州曾使君:词题。

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③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市。

④星星:指头发花白。

⑤使君:指词题中的曾使君。

⑥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⑦不应:不顾

⑧槊(shuò):古代的一种兵器。

鉴赏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武陵,今湖南常德市。

“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

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

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

“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

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

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

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

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

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

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

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

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

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

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不应”,不顾。

“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

”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

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

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追问

为什么没有白活翻译

关于天山的诗 关于天山的现代诗歌

1、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2、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3、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4、梅花落

唐代: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译文

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还无从知晓。

5、灭胡曲

唐代: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译文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译文: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要辩论已忘言

(2)赏析: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译文: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以上内容是关于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和元诗四家指的是谁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标题: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 元诗四家指的是谁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37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