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探寻诗歌之美 古代诗歌中以芳草为意象的诗歌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探寻诗歌之美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古代诗歌中以芳草为意象的诗歌和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探寻诗歌之美的精彩内容哦。
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探寻诗歌之美 古代诗歌中以芳草为意象的诗歌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别后;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长亭、短亭、北梁、南浦、阳;常用表达技巧:衬托(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情景结;分类:送人宦游,送人贬谪,送人还乡,送人以言志;举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3
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主要感情。
1、赠友送别诗:
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或别后的思恋。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情深意长的激励劝勉,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长亭、短亭、北梁、南浦、阳关、古道、西风、芳草(春草,春草喻离恨。
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水、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常用表达技巧:衬托(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情景结合,对比,想象,虚实结合
分类:送人宦游,送人贬谪,送人还乡,送人以言志
举例: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追念往事,表达缅怀之情;追慕古代先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对统治者骄奢淫逸、无用小人的批判;抒发物是人非、历史变迁、朝代兴亡、昔盛今衰的感慨;臧否君王,对国家统一等重大题材蕴含深刻思考。
特点:与感时讽今紧密结合,借古人古事叫胸中之块垒;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借景物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总结教训相结合,用形象议论抒发人生感慨;整合出古今相连的多维时空。
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反衬,借古讽今等。
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所以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敲作品的思想感情。
内容: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征夫戍卒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反过来写家人对戍卒的挂念);报国无门的愤懑悲怆;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对战争的厌恶,对朝廷失策的批判等等。
意境特点:创作风格雄浑豪放,意境苍凉悲壮、雄壮豪迈,多写边地奇异的风物和景观,艰苦奇绝的生存环境,也有的诗歌意境萧瑟阴郁。
常用意象:夜月,荒漠,落日,霜风,黄云,白雪,枯骨,牧马,飞雁,瀚海,孤城,关山,胡笳,羌笛,芦管等。
4、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
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看厌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自然真实的情性。
内容: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描写农村独特的生活场景。
《乡村四月》(宋人翁卷)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四,在情感倾向上,多表现对于乡村淳朴自然生活得热爱,对于官场、世俗生活的厌恶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思妇闺情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10、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12、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A.描写了什么形象
B.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
D.表现了什么人格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该诗的思想内容。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
?第一步:指出思想内容的观点。
(即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总说)
?第二步:举出诗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诗句来作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第三步:总结。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形容夜景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夜景很漂亮的词语
夜色苍茫、月明星稀、华灯初上、灯火辉煌、万家灯火。
一、夜色苍茫
白话释义:指夜色模糊不清。
夜色朦胧,无边际也不真切。
朝代:近代
作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书第18课
出处:然而当四野和其它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的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
(节选自《绿色蝈蝈》)
二、月明星稀
白话释义: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可形容夜景。
比喻一种事物能把另一事物掩盖。
朝代:三国魏
作者:曹操
出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翻译: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有哪个枝头是可以依附的呢?
三、华灯初上
白话释义:华灯初上意思是有着美丽光亮的灯刚刚点亮起来,一般用来形容夜幕刚刚降临时的城市景象。
朝代:近代
作者:朱自清
出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
四、灯火辉煌
白话释义: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出处:《喻世明言》:“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
五、万家灯火
白话释义: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出处:《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
翻译:万家灯火闪耀在城市各处。
在古诗中“丁香”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 代赠中丁香的意象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1、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
(1)杜甫唐《江头五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枝结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宅后,庶使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译文:
丁香很柔弱,结子又多,叶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丽,不是艳丽的。
把丁香种在房子后面,为了是给有思想的人欣赏。
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兰麝一样发出芳香,但却不必想到自己会磨成粉的。
整首诗的意思是,一个柔弱美丽的生物,它该知道自己的特质,完成自我,虽然自我的最后完成恐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必多想了!
此诗前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清淡素雅的丁香形象:柔弱、枝繁、素艳。
丁香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花色明丽,又香气馥郁,淡雅清幽,被人们称为“花中君子”。
后四句则写出了丁香高洁的内质。
幽人指幽居之士,古代常指隐士。
柔弱的丁香被赋予了高贵的品质、坚强的个性,它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与世同流合污,遂成为作者独立人格的化身。
杜甫晚年空怀壮志,无由抒发,便借柔软的丁香咏志,暗抒家国怀抱。
(2)王十朋南宋《点绛唇·素香丁香》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译文:
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梅花不要嫉妒。
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
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
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结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
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2、藉以抒发忧愁、幽怨之情。
(1)李商隐唐《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这首诗是代妇人赠远人。
前两句塑造了一个倚楼远望、肝肠寸断的思妇形象。
后两句借用芭蕉与丁香这两个意象加深了春愁。
芭蕉的特征是叶大且长因而常常卷曲,于是就有了忧愁不展的象征意义。
丁香结,指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
诗人以丁香之结,喻心情郁结不开。
两种忧愁意象的组合,使思妇的春愁倍增。
“芭蕉不展丁香结”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珣唐《河传·去去》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译文:
去哪呢?遥远的巴楚之地,山和水相连。
早上有云,晚上下雨,在十二峰面前,猿叫声传到了客船上。
惆怅的心情像丁香的花苞。
因为离别,家乡的音信全文。
想着佳人在花在,对着明月吹着春风,离恨应该和自己一样。
此词描述男子的离愁别恨。
上片写离人去处虽然渺茫、遥远,但巴山楚水,朝云暮雨,十二峰前,总是相连,以喻离愁也似山水接连不断,愈远愈深愈长,更用随船的猿声,衬托离人的愁思。
下片开头三句直写因离别音书隔绝而愁肠百结。
结尾三句,变换笔法,远扬开去,为妻子着想,她在花下明月春风之中,离恨该与自己一样。
“一气舒卷,若断若连,有水流花放之乐,结得温厚”。
3、藉以烘托恋情。
(1)毛文锡五代《更漏子·春夜阑》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译文:
春的深夜静静的,春的思愁绵绵不绝,花丛外杜鹃鸟的声声啼叫,似在挽留西去的残月。
相思的人不见踪影,相思的梦也难成,我那孤独的心,如红纱罩里的一点残灯。
最恨的是这时分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阶下的丁香花繁叶茂,每一朵都似同心结。
夜雾渐渐地飘散,朝霞在天边灿烂,梁间呢喃着亲亲的细语,飞来了一双春天的燕。
此词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情。
上片写春夜相思。
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写苦。
下片写天晓后的怨情。
“偏怨别”二句,加一倍写怨深;“庭下丁香千结”一句,以景烘情;末三句,以乐写哀,浓化了主人公的怨情。
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
(2)毛文锡五代《中兴乐·豆蔻花繁烟艳深》
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
翠鬟女,相与共淘金。
红蕉叶里猩猩语,鸳鸯浦,镜中鸾舞。
丝雨隔,荔枝阴。
译文:
花苞和花繁茂,相互映衬,男女相爱永结同心。
十六七岁女子,相约一起淘金。
红色芭蕉的叶子里猩猩在啼叫,鸳鸯栖息的小洲上,湖中倒映出鸾鸟在跳舞。
丝丝的细雨隔着荔枝树下避雨人的身影。
这首词写南方风光,较有情致。
上片写豆蔻花繁,丁香软结,少女相约淘金,情景如绘。
“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
”
用互文手法,借用同心的豆蔻花和丁香的忧愁之结来象征爱情忠贞的同心情结。
下片芭蕉叶、猩猩语,这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尤其最后两句写出南方避雨荔枝树下的一个侧影。
全词形象生动鲜明,意境颇佳。
4、藉以春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李璟唐《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感情十分浓郁、饱满。
词人在这首爱情题材的词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忧患意识,作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小国家的君主的一种对国家、对人生的忧思,借雨中的丁香抒发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特点
素有“清初学人第一”之称的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戳,他的《饮水词》(原名《侧帽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
在妻卢氏病故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追忆以往欢愉、悼念早逝亡妻,其数量之大,在悼亡诗词史上实属罕见。
纳兰性德在继承古人悼亡诗词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他的悼亡词情深意切、至真至浓、灵动细腻、撼动人心,是花与惜花人的对话,是对生死天堑的跨越。
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开悼亡词一代清丽词风。
观纳兰性德之词,至真至诚,至情至浓,字字句句,发乎内心,少泥淖拖沓之语。
王国维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纳兰之词,素以清丽素雅著称。
其边塞作,虽有豪放之句,而豪放中常有清秀之笔,如春潮过塞外,三分豪放情,七分清丽语。
其友情诗,多为忠义句,又不少婉约之情。
占其词作最多的爱情作品,清新之气弥漫字句之间,染出一抹自然之色。
而笔者独爱容若悼亡作。
笔者在这里论及的悼亡词,专指纳兰性德悼卢氏之作,即自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始,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其病故十余年间所做的怀念、悼亡亡妻卢蕊之作。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对话,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灵沟通。
观此前悼亡之作,悲情深切,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溢满,已是悼亡诗词的上乘之作,但还是少了一点灵犀之美。
譬如说,《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男子手抚绿衣哭泣,这是类似于自言自语式的悲悼,不乏真情,但少了些许天人间的通灵。
又如潘岳者,《悼亡诗》情深意切,“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若无悲情,难成此句。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令读者每每读起,也不由得泪沾青衿,这算是凄。
若是悲切中再多几分灵动的美,就是凄美绝佳的上品了。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载情为本,张显灵性,悲凄中荡漾着渴望心灵沟通的灵动之美,脱去了干涩的悲伤,换之以灵犀暗度,不仅感染读者的感情,也撼动着读者的灵魂。
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在这首词中,纳兰不是“哭”老婆,也不是“哭”自己,更不是自言自语,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提照的方式来沟通生死,与亡灵产生共鸣。
天人永隔,因“只向从前悔薄情”,便通过“凭仗丹青重省识”这种方式,再来认识亡妻,回忆往事。
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亡妻一样,也能够对自己“重识省”,但终落个“一片伤心画不成”。
“画不成”是因为天人相隔沟通失败。
但纳兰性德并不放弃这种沟通,而是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产生感应。
后半阙提到“卿自早醒侬自梦”和“夜雨铃”。
逝去的人解脱了,活着的人却陷在梦里。
“夜雨铃”应取典于唐明皇与杨玉环之事。
相似的,在《浣溪沙(风髻抛残秋草生)》中,也提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七夕盟誓和“雨淋铃”。
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生死相隔,但依然能通过使者,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太真。
纳兰也希望能与亡妻产生这样的天人沟通,“信天上人间非幻(《鹊桥仙·七夕》)”,并用了各种方式,“凭仗丹青重省识(《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一种,“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又是一种,“重泉若有双鱼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也是一种,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但是“丁巳重阳前三日(《沁园春》)”这天,纳兰性德成功了。
在这首《沁园春》全词开始之前,有一段序,如下: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沁园春》是一首记梦词,其中的一往情深、缠绵悱恻可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媲美。
亡妻所衔之恨也正是纳兰性德所含之怨,既然人已无法团圆,就化为一轮冰月,纵有阴缺,犹有圆时。
古人悼亡或是独自垂泪,或是相顾不语,纳兰性德不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得到了亡妻的“呼应”。
虽然这种对话无法发生在现实世界中,但却是纳兰性德悼亡词追求心灵沟通的有力证明。
纳兰性德悼亡词是惜花人与花的“对话”。
以悼亡词的词性来看,花应是逝者,惜花人应是生者,也就是说,卢蕊是花,纳兰容若是惜花人。
卢氏名蕊,名字就透着花香气,说她是花,合乎情理。
“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台道韫家)》)”,“趁星前月下,魂在梨花(《沁园春·代悼亡》)”,都把卢蕊比作花朵。
纳兰性德深爱卢蕊,说他是惜花人,同样合乎情理,纵然“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可这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词作,字字惜花,句句怜花,不是怜花句又是什么?这一笔“口是心非”,却更显惜花人的多情。
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悼亡词时,便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时候,这种惜花人与花的角色是相融和互换的,纳兰性德站在了花的位置上,卢蕊站在了惜花人的位置上。
一句“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巧妙地把惜花人与花的角色反串,不再追求单方面的怜惜,而是升华了双向的爱怜。
在这样的惜花人与花的对话中,谁是花,谁是惜花人已经不重要了,甚至连惜花人与花存在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这样的一份真情在彼此的心里激荡过,并且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永远燃烧着。
纳兰性德开悼亡诗词的清丽之风。
元稹著名的悼亡词《离思》“曾经仓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表现了爱情无法逾越生死的悲情苦楚和作者的满腹愁肠。
沧海与巫山之句堪称经典。
史达祖的悼亡词《忆瑶姬·骑省之悼也》同样是悲从中来,无可断绝。
这些诗词都是心灵的咏叹,是作者血泪的交织和情感的喷涌。
如果说,在纳兰性德之前,悼亡诗词是以悲情为主,那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继承了悼亡诗词情真意切、肝肠寸断的特点之余,又给悼亡诗词这种以沉郁、悲恸为主要基调的文学作品添以清新之色。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悲怆中透着徐徐清丽之风,与“其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2]不无关系,而悼亡意向的捕捉对此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纵观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作,梨花与月的运用,给其次作品增加了纯净的色泽,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风的独树一帜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我所论及的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梨花、月等意向。
其中,月出现了19次,梨花、葬花、花、芳、香等出现了29次。
梨花与月在悼亡词的诗词史上都被使用过,比如说苏轼的两首悼亡词分别涉及到了梨花与月。
在其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出现了月。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在其《西江月》中出现了梨花。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以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两首词分别是为了悼亡其妻子和其爱妾朝云。
梨花与月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高频率出现并非偶然。
这些意象都是纳兰性德与卢蕊的生活景观。
在卢氏生前,他与卢氏时常在回廊之上,梨花之旁,冷月之下,煮水泼茶,谈心论事,因此才有了《蝶恋花(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相交错的情境,不仅记录着过去今朝,也预见了悲寥的未来;不仅是思绪的聚焦,也是情感的辐射。
在这个情境中,主人公是容若和卢蕊,主题永远是爱和难以成全誓约。
在卢氏死后,这些情境便时常出现在他的词作中,使词情景交融,达到了“情即是景,景即是情”的境界。
不仅如此,梨花与月,都有着冰肌般的色泽,蕴含着淡淡的哀愁意味,用于词中,虽不及直呼生死、直呼惆怅来的淋漓尽致、直抒胸臆,却更有一番自然而纯净的滋味在心头。
在卢氏死后半个月时,纳兰性德写的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中就出现了梨花。
上阙“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可见在卢氏生前,容若常与其漫步回廊中,相伴梨花影,因此在卢氏故后,容若才会发出“独伴梨花影”的悲悼和“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的真情叹惋。
至于月,因“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纳兰性德往往见月如人,情在月中。
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便将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是一种纯白干净的悼念,除去了累赘的悲伤和拖沓的抒情,只留得一汪冰月般的情意。
月是冷的,心却是热的,这样的一冷一热交融,便使翻腾的悲情退去了骇浪,也褪去了世俗的纷扰,平添了清潭般的深沉与宁静,趋向自然。
这种悼亡词的清丽既与其所运用的意向有关,也是他对亡妻情深至极的体现。
因为情深至极,反而不会刻意追求悲伤,只是让心中之情自然流淌,便足以感天动地。
《诗经·邶风·绿衣》中的男子抚衣追忆妻子的贤良,悲中内外还是悲。
又比如梅尧臣的《悼亡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悲伤惆怅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这两首悼亡作都是真情的流露。
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悲,更像是慰藉和寒暄。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人死心灭,活在世上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在这样悲痛欲绝的时候,纳兰想的不是自己的孤寂悲寥,也不像古人,兀自悲切少了一个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人。
他想到的是已经撒手人寰、不知世间事的亡妻,怕亡妻在九泉下,“还为我神伤”。
不仅如此,还用了妻子的语气说:“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体耽,怨粉愁香”,相互慰藉之景仿佛就在眼前,更见两人素日的情深意长。
纳兰悼亡词的清丽之风正是源于这相互的怜惜。
徐志摩有一句名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3]容若得卢蕊,算是幸,但终逃不过生死。
中国古典诗歌的按照体裁及格律各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按体裁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诗按格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以上内容是关于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探寻诗歌之美和古代诗歌中以芳草为意象的诗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