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诗歌的思维导图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先秦两汉诗歌的思维导图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和先秦两汉诗歌的思维导图的精彩内容哦。
先秦两汉诗歌的思维导图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
第一编 先秦文学(54)学时
第一章 先秦社会和文学发展概况(2学时)
先秦,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大一统集权制封建政权建立前的封建社会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一、原始社会
(一)周口店发掘材料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这一时期文学只有口头创作:上古歌谣,上古神话
二、奴隶社会及奴隶制瓦解时期
(三)史料甚少,《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当是夏代末流传下来的歌谣。
(四)商: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和保存在《尚书》中的文告,都可以说是古代散文的萌芽和早期散文。
(五)周(西周、东周—春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主要辑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页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0余首;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尚书·周书》中的部分文告。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学术长生局面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散文的勃兴。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兴盛。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新兴诗体—楚辞。
第二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2学时)
一、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他们是在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集体口头创作。诗、乐、舞往往结合在一起。《弹歌》(《吴越春秋》)、《伊耄氏蜡辞》(《札记·郊特性》)。
二、上古神话
(一)神话产生的社会基础
1、神话的性质
2、神话的发展演变
3、神话的记载:《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说明和要求
1、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作品少,因而不确定重点讲解篇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2、讲授上古歌谣和神话的特点、性质等问题,宜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
一、 《诗经》(12学时)
一、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
(一)《诗经》的名称
(二)作品产生的地域和时代
(三)《诗经》的编集和注本
二、《诗经》的分类及其思想内容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讲解篇目:《七月》、《邙》、《黍离》、《蒹葭》、《关雎》、《采薇》、《东山》、《伐檀》。说明和要求
1、有关《诗经》的指示,应重点讲解风、雅、颂、赋、比、兴及《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
2、要求背诵的篇目可由教师确定,注重重点篇目、章节。
第四章 历史散文(12学时)
一、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这一时期是我国散文诗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促进散文的发展
2、“私学”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发展为散文的勃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术长生局面的形成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4、史官制度的新法渣,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第一编 先秦文学(54)学时
第一章 先秦社会和文学发展概况(2学时)
先秦,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大一统集权制封建政权建立前的封建社会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一、原始社会
(一)周口店发掘材料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这一时期文学只有口头创作:上古歌谣,上古神话
二、奴隶社会及奴隶制瓦解时期
(三)史料甚少,《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当是夏代末流传下来的歌谣。
(四)商: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和保存在《尚书》中的文告,都可以说是古代散文的萌芽和早期散文。
(五)周(西周、东周—春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主要辑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页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0余首;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尚书·周书》中的部分文告。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学术长生局面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散文的勃兴。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兴盛。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新兴诗体—楚辞。
第二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2学时)
一、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他们是在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集体口头创作。诗、乐、舞往往结合在一起。《弹歌》(《吴越春秋》)、《伊耄氏蜡辞》(《札记·郊特性》)。
二、上古神话
(一)神话产生的社会基础
1、神话的性质
2、神话的发展演变
3、神话的记载:《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说明和要求
1、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作品少,因而不确定重点讲解篇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2、讲授上古歌谣和神话的特点、性质等问题,宜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
一、 《诗经》(12学时)
一、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
(一)《诗经》的名称
(二)作品产生的地域和时代
(三)《诗经》的编集和注本
二、《诗经》的分类及其思想内容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讲解篇目:《七月》、《邙》、《黍离》、《蒹葭》、《关雎》、《采薇》、《东山》、《伐檀》。说明和要求
1、有关《诗经》的指示,应重点讲解风、雅、颂、赋、比、兴及《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
2、要求背诵的篇目可由教师确定,注重重点篇目、章节。
第四章 历史散文(12学时)
一、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这一时期是我国散文诗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促进散文的发展
2、“私学”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发展为散文的勃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术长生局面的形成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4、史官制度的新法渣,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5、文学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历史散文
主要由各诸侯国史官整理,编纂成书,即在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失禁,统治者的活动,策士的言论。以叙事为主。语言由简趋繁。
历史散文主要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
(一)《左传》 1、《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2、《左传》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
阅读篇目:《子鱼论战》、《宫之奇谏假道》
(二)《国语》
1、《国语》是怎样的一部书
2、《国语》的作者、成书年代
3、《国语》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邵公谏厉王弥谤》
阅读篇目:《勾践灭吴》
(三)《战国策》 1、《战国策》的编集 2、《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明和要求
除选讲篇目外,为加强学生古文基础,可布置学生自学篇目。要求熟读,文章的精彩片断和格言警句要能背诵。
第五章 诸子百家(14学时)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及其代表著作
(一)《论语》
1、孔子生平、思想简介
2、《论语》的内容、文学价值
3、《论语》的注本
选讲篇目:《季氏将伐颛臾》、《楚狂接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池座》
(二)《墨子》
1、墨子的生平、思想
2、《墨子》的主要内容
选讲篇目:《公输》
(三)《孟子》
1、孟子的生平、思想
2、《孟子》的主要内容、注本
3、孟子的散文特色
选讲篇目:《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阅读篇目:《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
(四)《庄子》
1、庄子的生平、思想
2、《庄子》的主要内容、注本
3、庄子的散文特色
选讲篇目:《逍遥游》
阅读篇目:《秋水》
(五)《荀子》
1、荀子的生平、思想
2、《荀子》的主要内容、注本
3、荀子的散文特色
选讲篇目:《劝学》
(六)《韩非子》
1、韩非子的生平、思想
2、《韩非子》的主要内容、注本
3、韩非子的散文特色
选讲篇目:《五蠹》
(七)《吕氏春秋》
1、吕不韦的生平及其与《吕氏春秋》的关系
2、《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散文特色、注本
选讲篇目:《察今》
阅读篇目:《贵生》
(八)李斯
李斯的生平及《谏逐客书》
二、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节选篇目,克介绍学参看原文
2、重点篇章、精彩片断、格言、警句映要求熟读背诵
第六章 屈原和楚辞(12学时)
一、时代、生平、思想
二、屈原的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楚辞的名称和涵义
四、他楚辞作家,《楚辞》的主要译本
选讲篇目:《离骚》、《国殇》、《山鬼》、《橘颂》
第二编 两汉文学(24学时)
一、概述
1、汉赋的类别、代表作、主要特点。
2、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3、《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二、汉代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1)汉代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2)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3)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诗歌
《论贵粟疏》(晁错):重农贵粟方能强国;逻辑严密,偶句、对句和对照、映衬的运用。
《项羽本记》(节选)(《史记》):项羽的悲剧性格;叙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忍辱完成《史记》的精神;用典故表情达意。
《苏武传》(《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
《孙膑减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利用敌人的成见而误导之,以智取胜;故事完整,叙述简明。
《韩信拜将》(《史记·淮阴侯列传》):重视人才,珍爱人才;生动的细节描写。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敢于任事不畏权贵;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0学时)
一、概述(2学时)
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家。
2、骈文的一般特点和代表作家。
3、小说的发展和《世说新语》的特点。
二、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
(2) 曹操、曹丕
(3) 建安七子
(4) 曹植
三、正始文学与西晋文学
(1) 正始文学 (2) 西晋文学
四、陶渊明
(1)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2)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五、南北朝的诗文
(1) 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
(2) 鲍照
(3) 谢眺与新体诗
(4)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六、 南北朝民歌
(1) 南朝民歌
(2) 北朝民歌
(3) 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七、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与文学批评
(1) 小说
(2) 文学批评
说明和要求
魏晋南北朝社会和文学概述2学时
诗文16学时
词赋与骈文4学时
散文4学时
小说2学时
文学理论2学时
2023-09-01 17:44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先秦诗歌与两汉诗歌的比较
《诗经》作为周朝以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收录总集,虽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其宗旨仍是一种民意的自然流露。
汉代的诗主要是民间的乐府诗或者是古诗十九首。
二者叙事上的特点在怨妇诗上即可见一般:古人对于怨的要求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经》中的怨妇向作品基本上遵循这个原则,即使心中无比痛苦,仍然不可以对于丈夫怀有愤怒之情。
如《谷风》中的弃妇,也只是在不停的怀念过去幸福而艰苦的日子,怨忿丈夫有了新欢便忘了旧爱的现实,说出自己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但是这样的诉说对于一个心已经不在这个女子身上的男人而言,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只是增加丈夫心中的喜悦和自满。最后即使怨恨的说出当年丈夫对自己的誓言和约定,但是这个有什么用处呢?
《氓》中的弃妇又是不同的。前面说氓看起来老实的求婚,已经中间的逼迫,说明两人自由恋爱的现实,中间以桑葚与鸠的事件与女子耽于爱情作比较,说明女子不可耽于爱情,必将受损伤。婚姻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个,女子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庭,却招致丈夫的毒打,三年被休于家,见弃于夫。最后弃妇认清了男子的真面目,既然他无情,自己也不必挂念著无情之人,让这段爱情就这样结束。
汉朝:乐府诗中的《有所思》主要写的是怨女,因为并没有出嫁,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痴情女子为心爱郎君亲手制造礼物,但是闻听他有二心,激动之下把礼物毁坏,最后还是抵挡不住思念,心裏牵挂著对方。而且传说《上邪》也是该女所思所咏,更可见女子耽于爱情,不免神经混乱,思维痴迷。这样的女子,最终也是成为怨妇的准备品。
还有《上山采蘼芜》这篇,女子被休还家,下山遇到故夫,难免夫妻情深交谈一番,也是问问前夫所娶新妇状况,听闻前夫说自己比新妇好,也只能淡然的说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比较有名的就是相传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文君新寡,相如便上门以一曲《凤求凰》赢得美人芳心。多年仕途不达,文君一直不离不弃,便是爱才。但是一旦司马相如得势,便想左拥右抱,享齐人之福。作为卓文君的思想高度,便不是一般怨妇可比,决绝的态度面对过去的爱人,只因自己的爱情不容亵渎。男儿重义气,是啊,男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顶天立地的,抛弃旧妻另娶娇娘又何德何能立足于天地呢?
古诗十九首中的怨妇往往是由思念而产生的怨恨,游宦游学之风日盛,君子“学而优则仕”,就必须去远方游学游宦,想换取那么一身功名。可怜家乡娇妻独守空房,日夜盼望丈夫囬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不管是多年的爱情苦苦守候还是新婚妻子的日夜思念,但是远方的游子却是一天天离自己远去,怨妇们有能怎样,明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但是也只能耐著心痛叮嘱一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样可知,不管是先秦的怨妇,还是汉代的怨妇,她们的幸福都寄托在丈夫身上,一旦恩宠不在,便如灰飞烟灭。文君之所以可以决绝的告别,乃是因为她家经济实力雄厚,不怕养老问题,而其他依赖丈夫的女子,无一不是哀伤怨恨到老。因为那些怨妇不仅在思想上完全把幸福挂在丈夫身上,而且在经济地位上也不能独立。由此看来,一个女人,不要做成一个怨妇,就一定要有经济地位,而且,不能把幸福与否的条件限制在丈夫【爱人】身上,耽于爱情,终会被爱情所伤。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109917.html
希望您能满意
先秦诗歌和两汉诗歌比较
《诗经》作为周朝以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收录总集,虽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其宗旨仍是一种民意的自然流露。
汉代的诗主要是民间的乐府诗或者是古诗十九首。
二者叙事上的特点在怨妇诗上即可见一般:古人对于怨的要求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经》中的怨妇向作品基本上遵循这个原则,即使心中无比痛苦,仍然不可以对于丈夫怀有愤怒之情。
如《谷风》中的弃妇,也只是在不停的怀念过去幸福而艰苦的日子,怨忿丈夫有了新欢便忘了旧爱的现实,说出自己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但是这样的诉说对于一个心已经不在这个女子身上的男人而言,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只是增加丈夫心中的喜悦和自满。最后即使怨恨的说出当年丈夫对自己的誓言和约定,但是这个有什么用处呢?
《氓》中的弃妇又是不同的。前面说氓看起来老实的求婚,已经中间的逼迫,说明两人自由恋爱的现实,中间以桑葚与鸠的事件与女子耽于爱情作比较,说明女子不可耽于爱情,必将受损伤。婚姻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个,女子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庭,却招致丈夫的毒打,三年被休于家,见弃于夫。最后弃妇认清了男子的真面目,既然他无情,自己也不必挂念著无情之人,让这段爱情就这样结束。
汉朝:乐府诗中的《有所思》主要写的是怨女,因为并没有出嫁,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痴情女子为心爱郎君亲手制造礼物,但是闻听他有二心,激动之下把礼物毁坏,最后还是抵挡不住思念,心裏牵挂著对方。而且传说《上邪》也是该女所思所咏,更可见女子耽于爱情,不免神经混乱,思维痴迷。这样的女子,最终也是成为怨妇的准备品。
还有《上山采蘼芜》这篇,女子被休还家,下山遇到故夫,难免夫妻情深交谈一番,也是问问前夫所娶新妇状况,听闻前夫说自己比新妇好,也只能淡然的说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比较有名的就是相传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文君新寡,相如便上门以一曲《凤求凰》赢得美人芳心。多年仕途不达,文君一直不离不弃,便是爱才。但是一旦司马相如得势,便想左拥右抱,享齐人之福。作为卓文君的思想高度,便不是一般怨妇可比,决绝的态度面对过去的爱人,只因自己的爱情不容亵渎。男儿重义气,是啊,男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顶天立地的,抛弃旧妻另娶娇娘又何德何能立足于天地呢?
古诗十九首中的怨妇往往是由思念而产生的怨恨,游宦游学之风日盛,君子“学而优则仕”,就必须去远方游学游宦,想换取那么一身功名。可怜家乡娇妻独守空房,日夜盼望丈夫囬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不管是多年的爱情苦苦守候还是新婚妻子的日夜思念,但是远方的游子却是一天天离自己远去,怨妇们有能怎样,明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但是也只能耐著心痛叮嘱一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样可知,不管是先秦的怨妇,还是汉代的怨妇,她们的幸福都寄托在丈夫身上,一旦恩宠不在,便如灰飞烟灭。文君之所以可以决绝的告别,乃是因为她家经济实力雄厚,不怕养老问题,而其他依赖丈夫的女子,无一不是哀伤怨恨到老。因为那些怨妇不仅在思想上完全把幸福挂在丈夫身上,而且在经济地位上也不能独立。由此看来,一个女人,不要做成一个怨妇,就一定要有经济地位,而且,不能把幸福与否的条件限制在丈夫【爱人】身上,耽于爱情,终会被爱情所伤。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109917.html
希望您能满意
简述先秦两汉诗歌的发展脉络
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影响,互相借鉴,有交融的特点。在文学的内涵中,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诗歌、散文、词、戏曲、小说等无不涵盖,且各具时代特色。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九歌》中已有戏曲的萌芽。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汉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影响巨大。尤其是儒家、道家的思想观念对整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广大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如何生存,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人生等,都取之于对传统观念的取舍。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被中国读书人所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乃至今日。各家都有自己的学说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大力宣传各自思想,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文学上散文的勃兴和繁荣。他们的学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取舍。在诗歌创作方面,战国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诗歌的题材,并创造了新诗体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后寂寞了三百年的诗坛,出现了奇文郁起,大放光芒,揭开我国诗歌崭新的一页。在文学理论上,诸子散文中已出现一些理论观点和美学思想。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秦汉文学,主要以汉代为主。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东晋末年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傲然屹立于浑浊的时代,表现出超凡的人格和诗风。鲍照出身寒微,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骈文曾经风行一时,因为只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传世之作只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起来。主要形式是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代表作分别是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系统的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出现了文章选集。如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文学处在繁盛阶段。
你好!
老爷爷的课么?
如有疑问,请追问。
如有疑问,请追问。
研究两汉诗歌的学者
易中天
知名学者,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2023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而《易中天品三国》更是引发收视热潮。2023年宣布写作36卷《易中天中华史》,202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引发各界关注。
叶嘉莹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23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短期内国外销量已近40万册。
没看懂什么意思?
以上内容是关于先秦两汉诗歌的思维导图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