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阮氏宗亲总祠堂在哪建立 阮氏总祠堂在哪建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阮氏宗亲总祠堂在哪建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阮氏总祠堂在哪建立和中国阮氏宗亲总祠堂在哪建立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阮氏宗亲总祠堂在哪建立 阮氏总祠堂在哪建立
解读百家姓阮姓。阮氏最大的宗祠在那里?浅说阮氏宗祠。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国最大的姓氏。
阮姓文化之阮氏宗祠
阮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全椒县城西南20公里,赤镇乡大阮村东北角。阮姓,乃全椒名门望族,历史上儒林官宦,人物辈出。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祠内设祖宗牌位,祭阮氏列祖列宗。门前有石雕雄狮一对护卫,显得宗祠威严庄重。
布局
祠之前方,原有高大石质牌坊一座,坊额镌刻“周氏节孝坊”五个大字,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旌表阮芝泉妻周氏所立。旧时,每年阮氏子孙均定期来祠堂、坊前祭扫、凭吊。祠之西南侧,民主人士阮明曾在此建筑过园林式别墅,因园内周围广植花木果树,因名“广果园”。“广果园”三字门额,乃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清代书法家康有为所书。祠之正南,有唐时建的新兴寺,寺内墙上有唐代珍贵壁画,寺之东有清代砖石宝塔一座。可惜周氏节孝牌坊、广果园、新兴寺、砖塔,均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为破坏。阮氏宗祠亦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改建。
阮氏宗祠,今存建筑为四合院形式,正屋两进,每进五间,两侧各有厢房两间,共存房屋十四间。此为全椒县仅存的一座清代大祠堂。
现状
1981年6月,经全椒县人民政府公布,阮氏宗祠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阮氏三雄事迹_个个均是武艺高强
解读百家姓阮姓。本期说一说阮氏三雄事迹,个个均是武艺高强。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国最大的姓氏。
阮姓文化之阮氏三雄事迹
阮氏三雄:阮氏兄弟共有七人,个个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杀富济贫,兄弟几人靠打渔为生,先后有四个兄弟离开人间,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个弟兄,因他们兄弟抗官府、杀渔霸,被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军师吴用所闻知,便几次密访石碣村,诚邀三兄弟同聚大义,几次密谋之后,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随吴用一起投奔晁盖,在“智取生辰纲”之后,又随同晁盖一同奔上梁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为节义郎,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之后,遭别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渔为生,年过六十离开人间,当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为纪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内建起了“三贤殿”。如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吴用石碣访三贤,水泊梁山闹翻天,天下英雄大聚义,百姓扬眉是青天”。
奸臣高俅:高俅,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徽宗)。宋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弛。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对他有深刻刻画。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以北宋晚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水浒传》里,朝廷中有一个殿前都太尉(掌管军事的高官)高俅,这是个令人憎恶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虽然《水浒传》是小说,刻画出的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物,不能作为历史来看待。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出来的。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蔡京: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着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蓝氏家训_先人指导后辈的行为准则
解读百家姓蓝姓。蓝氏家训,乃是先人指导后辈的行为准则。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第六次户籍人口普查蓝姓人口排行第164位,总人口96万。蓝姓在广西各姓氏人口中排名32位,人口约45万人。
蓝姓文化之家训
举止行为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交友治家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九。人之生死,秉于有生之初。世俗愚昧,多倾家荡产听于巫祝,深可悯笑。神聪明正直,岂邀人祭祀,以为祸福?戒之戒之!
十。田亩差役,承事官府,必诚必信。如有所费量,于人户均取。毋损人利己,暴敛多科。本户钱粮,尤当蚤为完纳。
为人处事
十一。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
十二。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
十三。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
十四。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若有故犯,则重惩不恕。
十五。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彼贫民岂无羞恶?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
十六。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有盗徐逐之,勿急追。
十七。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
蓝氏宗祠之漳浦县赤岭石椅村蓝氏宗祠
解读百家姓蓝姓。带您走进蓝氏宗祠之漳浦县赤岭石椅村蓝氏宗祠。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第六次户籍人口普查蓝姓人口排行第164位,总人口96万。蓝姓在广西各姓氏人口中排名32位,人口约45万人。
蓝姓文化之漳浦县赤岭石椅村蓝氏宗祠
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蓝氏宗祠,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年(1523年)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
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南畲族祖祠,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族人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达五万多。
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赠给蓝理“所向无前”匾、康熙皇帝赠给蓝廷珍“平台大将军”匾、雍正皇帝赠给蓝鼎元“公正廉明”匾。这三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
蓝氏宗祠之福州市郎官巷蓝氏宗祠
解读百家姓蓝姓。带您走进蓝氏宗祠之福州市郎官巷蓝氏宗祠。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第六次户籍人口普查蓝姓人口排行第164位,总人口96万。蓝姓在广西各姓氏人口中排名32位,人口约45万人。
蓝姓文化之福州市郎官巷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蓝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堂号是“种玉堂”。蓝氏实有二源,一源为黄帝系统的嬴姓,战国梁惠王时封为蓝君,封地今名蓝田,蓝田产玉,蓝氏因而以“种玉堂”为堂号,表示蓝氏多出贤子弟。另一源为炎帝系统,炎帝神农八代孙榆罔之后,帝榆罔以植蓝瑞赐子姓。蓝是一种染料之瑞草,封郡汝南为受命。帝榆罔赐给儿子昌奇绣蓝一株。按《汝南蓝氏宗谱》记载,蓝氏以“盘瓠”为图腾,以汝南为郡望。蓝昌奇成了得姓始祖。这二源相混,因而炎帝这一系统也以“种玉堂”为堂号。
到唐天授元年(690年),蓝昌奇的后裔蓝明德任扬州节度使,生子蓝采和。蓝采和于开元元年(713年)中进士,因唐玄宗贪图酒色又宠信外戚,采和忠谏,得罪杨国忠,因而他便辞官隐居山林,修仙学道,最后成了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福建省“种玉堂”蓝氏,主要分布在闽南漳浦赤岭、湖西一带,而闽西则在上杭庐丰乡一带。郎官巷的祠堂则是庐丰乡族人,为在省城做生意,子弟在省城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等提供方便,也为了在省城有祭祖之所而建立的。
“种玉堂”的蓝氏子孙,在明清及近现代都培育了一批对国家有贡献的名人。
漳浦方面的一些蓝氏名人,曾对康熙统一中国收复台湾、平定台湾、开发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贡献,下面略举几人。
蓝理(1649—1720),漳浦张坑(今赤岭乡)人,字义甫,号文山,他曾随康亲王杰书平定耿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命收复台湾,施琅任命蓝理代理提标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在澎湖的海战中,炮弹横飞,蓝理被炮弹击伤,肠子流了出来,包扎后,仍带伤血战。澎湖之役大胜。迫使郑克塽率众归顺,蓝理立了大功。战后,康熙连连擢升蓝理,并召蓝理,亲视伤口,大加抚慰,并昵称“破肚总兵”。蓝理晚年又参与了平定新疆准噶尔部的叛乱。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他曾参与平定台湾朱一贵的起义。平台后,他曾任台湾镇总兵又任福建水师提督。在台期间,做了许多有利台湾百姓的事。台湾的开垦分为民间私营开垦和官方组织的开垦。蓝廷珍组织了清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官方开垦。
蓝廷珍组织的垦荒队伍以漳籍移民为多,与他所辖的官兵一起开进了台中盆地。这支垦荒大军同心携力,开发了包括今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乌日乡的广大地区以及台中市的部分地区。人们为了纪念蓝廷珍的历史功绩,便将他开垦过的地方命名为“蓝兴堡”。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州。漳浦张坑(今赤岭乡)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应巡抚张伯行之邀,到福州鳌峰书院与同乡大学士蔡世远等共同纂订先儒诸书。被伯行誉为“经世良材”。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他随族兄蓝廷珍赴台征战。为治理台湾出谋划策,他撰写了《平台纪略》。其中涉及“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切合台湾实际的政策,为历来治台官吏所重视。蓝鼎元被称为“筹台宗匠”。他历官至暂理广州知府事务。蓝鼎元着述丰富,多为学术文化的重要着作。
上杭的“种玉堂”在近现代则出有蓝荣玉,他在1929年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福建省副省长,为福建的建设及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阮氏宗亲总祠堂在哪建立和阮氏总祠堂在哪建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