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杜氏郡望

国学综合

襄阳杜氏郡望

镜像围观:℉更新时间:10-23 03:2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襄阳杜氏郡望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襄阳杜氏郡望的精彩内容哦。

襄阳杜氏郡望

襄阳杜氏郡望

解读百家姓杜姓。杜姓郡望解读,其中有襄阳郡、濮阳郡等。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人口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

杜姓起源之郡望

京兆

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青龙三年(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

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永徽四年(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

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襄阳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

唐武德七年(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废都督府。唐贞观八年(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襄阳郡。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防御使。唐乾元元年(874年)复为襄州。唐上元二年(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濮阳郡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汉阳郡

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杜姓堂号大全_京兆堂:以望立堂

解读百家姓杜姓。整理杜姓堂号大全,京兆堂:以望立堂。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人口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

杜姓起源之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诗圣堂:唐朝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历史上称他为“诗圣”。

少陵堂:同诗圣堂。

继美堂:继承先人杜甫字子美遗志之意。

亦政堂:清朝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刘墉任左都御史一职监理河道时居住在郑集杜氏宗祠内,有感其族忠烈坚贞气节,亲笔题赠“亦政堂”匾额一个,后悬于客厅正中,轰动乡里。惜文革时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忠厚堂:

务本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崇尚耕读传家。

杜姓人口迁徙_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解读百家姓杜姓。杜姓人口迁徙情况一览,明末杜姓始入台湾。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人口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

杜姓起源之迁徙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部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强姓家谱字辈的排行_强姓后人进!

解读百家姓强姓。强姓家谱字辈的排行,强姓后人进!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强姓起源之字辈排行

安徽芜湖市强氏字辈:“应世希儒从先法圣笃生周良以光祖训惟孝友于荣裕后贤

同道和名万国咸宁天常行健仁德惕励宜尔本支克昌永盛”。

安徽颍上强氏字辈:“盘立国光泽(大)红宇守”。

安徽蚌埠强氏字辈:“龄树田乐恒化传仁义礼智信中正和平新”。

安徽固镇强氏字辈:“罗恒化传”。

安徽芜湖强氏字辈:“之喜尔日佩天加世永昌克成光大志”。

四川绵阳强氏字辈:“继思维贵然孺天廷文全国正从海远永代发万年”。

四川青川强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世代永久长祥光同庆节季字纯大昌”。

四川会理强氏字辈:“孟永思申锦正耀家兴元德世泽光辉美选大明”。

福建龙岩强氏字辈:“以中如元大振起世家声名登观上国永祚承天恩”。

贵州石阡强氏字辈:“绍仕启正金宏仁寿永登祖源培大德文武定朝廷”。

江苏六合强氏字辈:“毓德传家远存仁宝世长善贤诚信业友和万发兴‘。

江苏扬州强氏字辈:”天德厚文正、、、、、“

强姓得姓始祖以及各支始祖

解读百家姓强姓。强姓得姓始祖以及各支始祖是何人。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强姓起源之始祖

得姓始祖

禺强、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强梁、魏缰(魏强)、王梁。

各支始祖

强至、强渊明、强伟明、强俊明:强至,北宋大臣,里贯杭州,至五子,长渊明、三伟明徙溧阳;四子、五子留居杭州;次子俊明迁无锡梁溪,后梁溪又名五牧。是为江苏无锡、溧阳、浙江杭州强氏始祖。

强献明、强子忠:强至第五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以上内容是关于襄阳杜氏郡望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题:襄阳杜氏郡望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