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氏尚书学派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伏氏尚书学派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伏氏尚书学派的精彩内容哦。
伏氏尚书学派
解读百家姓伏姓。文化浅说之伏生所创立的学派的伏氏尚书学派。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伏姓文化之伏氏尚书学派
伏氏尚书学派是由秦汉之际的伏生所创立的学派。伏生,字子贱,战国、秦、汉时期济南(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县)人,曾为秦博士。汉文帝时,寻找精通《尚书》者,闻济南伏生曾经研习,想召见。但伏生已经年逾九十,老不能行。于是诏遣晃错向他学《尚书》。秦朝禁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中。西汉初年,伏生取出所藏《尚书》,已经佚失几十篇,仅剩二十九篇。就用它来教授齐、鲁地方的学生。齐、鲁学者从此颇能讲《尚书》,山东儒学大师也无不涉足《尚书》以教学生。伏生传授《尚书》给张生、欧阳生,后张生任博士。此后,周霸、贾嘉都颇精研《尚书》。晁错是伏生的最后一位亲传弟子。伏生因为年迈,语言有障碍,教晁错时,由其女儿给传言。又因受方言影响,晁错有十之二、三还不能彻底弄清,只是了解大意。伏生师徒传承《尚书》,形成伏氏尚书学派。
学术见解
伏氏尚书学派对经文有自己一见解。“教授民时”,伏氏释为,黄昏时张星座在南方标志春季,可以种谷子。黄昏时火(心宿)星座在南方标志夏季,可以种糜子。黄昏时虚星座在南方标志秋季,可以种麦子。黄昏时昴星座在南方标志冬季,应该收藏。收藏掩盖粮食、围猎禽兽、砍伐树木,都应该报告天子,以便天子从民间抽取赋税。因而天子向南方观察,根据二十八宿先后运行到正南方的具体情形,可以判知民间农事的缓急。忙季就暂不收取赋税,暂不调发徭役。
“辩在朔易,日短星昴。”伏氏释为,朔,开始的意思,因为冬季来临,天子命令三公谨慎地收藏掩盖粮食,关闭城门,紧密封锁边境,而进入山林泽治去围猎,这样才能顺应天然规律,才能促进冬季以固藏为主任务的完成。“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伏氏认为,璇,还的意思;玑、微的意思。他本身变动得些微而所使动的很大,叫它做璇玑,所以游玑指的北极。受,指舜。上日,即元日。万物没有天就不能出生,没有地就没有地方存在,没有春季就不能萌动,没有夏季就不能滋长,没有秋季就不能收获,没有冬季就不能收藏,所以《尚书》说“湮于六宗”。
“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伏氏认为,见到诸侯,询问他治理侯国的百年大计如何;命太师诵唱诗歌,用来观察民间风俗;命开放墟市招徕商贩,用来观察民间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山川各位神只有不供奉的,定罪为不敬,对不敬神的要削夺领地;对宗庙有不按时祭祀的,定罪为不孝,对不孝敬祖宗的要降黜封爵;对变礼制改音乐的,定罪为不服从,对不服从的要流放;如有改制度和衣服的,定罪为背叛,对背叛的要讨伐;而对有功的,要赏赐他。
“五服五章”,伏氏释为,天子的衣服,花纹有雉鸡、作绘、祭器、藻火、山龙;诸侯的衣服,花纹有作绘、祭器、藻火、山龙;子爵男爵的衣服,花纹有祭器、藻火、山龙;大夫的衣服,花纹有藻火、山龙;士的衣服,花纹有山龙。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伏氏,认为,元首。指君:股肱,指臣。“施章乃服”,伏氏释为,分别上与下。伏氏又认为:古代诸侯,开始受封就有采地,统治一百里远的诸侯给采地三十里,统治七十里远的诸侯给采地二十里。统治五十里远的诸侯给采地十五里。以后子孙虽然因罪被贬黜,但采地不被剥夺,使其子孙中贤良者守持着,世世代代用来祭把开始受封的人。这就叫做“兴灭国,继绝世”。《尚书》说:“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伏氏释为,圣人,就象平民的父母。母亲能生他,能养他,父亲能教育他,指导他。圣人却周到地具备这一切:能生他,能养他,能教他,能导他。修城廓使人民定居,筑房屋,给人民安身,建立庠序学校便利人民受教育,治理土地供人民饮食。
“作新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伏氏说,周公想作礼乐,犹豫三年不能进行。顾虑百官贵族鄙视他的言论而不听从,鄙视他的举止而不跟随。想把礼乐作得恢宏些。恐怕天下不理解自己,想把礼乐作得紧缩些,又恐怕不能宣扬父母的功迹恩德。考虑再三以后,便营建东都洛邑,通过这项活动观察天下人的思想动态。于是,阂公看到各地的诸侯,率领他们的百官、族人,都就值去建筑他们应该承担的宫殿。周公说:“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周公敢作礼乐。
“越维有胥赋小大多正”,伏氏说,古代十税一,多于十税一叫做“大桀、小桀”,少于十税—叫做“大貊、小貊”。实行王道的人,十一而税,从而听到倾扬声四起。
世传经学的东武伏氏家族发展史
解读百家姓伏姓。看世传经学的东武伏氏家族发展史。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伏姓文化之东武伏氏家族
伏胜,世称伏生,字子贱,济南人,曾为秦始皇博士。禁儒焚书时,伏胜逃回故里,将《尚书》壁藏之;后反秦兵起,伏胜流亡各地。汉朝建立后,伏胜回旧居,求其藏书,亡数十篇,仅得29篇。伏胜设馆传授齐鲁间,于是山东大师无不涉及《尚书》。
汉文帝时,儒家经书已恢复了合法地位。当时朝廷欲传《尚书》,苦无书本,闻济南伏胜能治《尚书》,欲请往长安讲学,但伏胜年已90余,行走困难,乃诏使太常掌故晁错前往求之。伏胜老不能言,使其女羲娥传之于晁错,于是《尚书》得以传遍全国,世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伏胜的六世孙伏儒,授经东武(诸城),并移家于此,世居城西北境浯水之滨,因伏氏留,故称“伏留”村,今仍称之(今属安丘市临浯镇)。伏儒移家东武,世传经学,历代不衰。其后代均禀承家训,传授经书,名儒辈出,并以经学与两汉王朝结成了不解之缘,成为位列三公的儒林重臣、显赫当朝的帝王贵戚。
伏胜八世孙伏理,伏儒之孙,是在东武继祖传经的名儒。伏理,字君游,师从匡衡受《齐诗》,着名于世,颇有影响,世称“匡伏之学”。伏理为当代名儒,以《诗》授汉成帝,后为高密王(刘宽)太傅。其子伏湛、伏黯,俱为当代名儒,国之重臣。在伏氏家族中,伏湛及子伏隆,在东汉初年为光武帝开拓安定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伏湛,字惠公,伏胜九世孙,少传父业,以《齐诗》传授弟子数百人。汉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王莽时,历官绣衣执法(皇帝的绣衣御史),更始时为平原太守(郡治今山东平原县南)。时天下大乱,刀兵四起,群雄割据,惟独伏湛处之泰然,讲《经》不废。尝谓其妻说:“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清乾隆《诸城县志》)从此全家都食粗米,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及俸禄,全部拿出来赈济乡里,一时到他家寄食的百余家。这时平原郡府中有一门下督,力劝伏湛起兵。伏湛恐其惑众闹事,断然斩之,悬首城门示众,于是吏民信服,人心大定,全郡赖以得安。
东汉初建,局势很不稳定,一面是农民起义攻城略地,一面是群雄割据。新建东汉王朝国库空虚,官事杂乱无章,亟待恢复整顿。光武帝闻知伏湛是名儒重臣,便征拜为尚书,命他主持修复西汉的各项章程制度,以应付、扭转当时的困境。此时大司徒邓禹在关中忙于同赤眉军作战,无暇顾及内政。光武帝遂又拜伏湛为大司徒司值,代行大司徒事。光武帝每次出征,常留伏湛镇守京都,总揽朝政。建武三年(27),伏湛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当时彭宠反于渔阳,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刘秀要亲自征伐,伏湛上书谏阻,帝从之。后来彭宠为其家奴所杀,渔阳平定。与彭宠反叛的同时,又有徐异卿拥众万余人,据有富平(山东阳信县东南),东汉官兵屡攻不下,但徐等声言:“愿降司徒伏公!”刘秀乃遣伏湛前往招降,徐异卿等即日归服。建武五年(29),刘秀率兵东征张步,伏湛奉命留守洛阳。在一次祭祀高庙时,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触犯了宗庙尊严,伏湛身为大司徒没有举报,因而被免官。建武六年(30),改封为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侯。后来,南阳太守杜诗上疏推荐重新起用伏湛。建武十三年(37),朝廷再征伏湛入朝,拟拜为尚书,未到位,中暑病死。光武帝亲临吊祠,并遣使者送丧、修冢。伏湛性孝友,重文德,以礼乐教化为首。正如南阳太守杜诗一再赞扬他“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公廉爱下,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后汉书·伏湛传》)。这些评语,证明了他的为人。他以一介儒生,步入政坛仕途,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廷,始终以安境保民、维持和平为己任,既符合人民乱极思安的愿望,也为东汉王朝安邦定国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恐怕就是他拜相封侯的主要原因吧。
伏湛之弟伏黯,字稚文,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位至光禄勋,无子,以兄子伏恭为后。伏恭,字叔齐,少传黯学。建武四年(28),为剧县令(今山东寿光一带),施政13年,以惠政公廉而闻名,青州举为“尤异”,经太常考试经学,名列第一,拜为博士,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北州多为伏氏学。永平二年(59),拜为司空,官位显赫。其父经学,句繁多,不易记忆,伏恭乃减浮句,定为20万言。伏恭在职九年,以病告归东武。永平十五年(72),汉明帝驾兴琅琊,以三公礼仪引见伏恭。建初二年(77),汉章帝举行飨礼,尊伏恭为三老。元和元年(84),年九十而卒。
伏湛有二子,长子伏隆,次子伏翕。伏隆,字伯文,少以节操立名,初任郡督邮。建武二年(26),山东张步兄弟各拥强兵占据齐地,其他农民起义军也活动在青、徐一带。光武帝深知伏隆素重节操,可以委以重任,于是特地拜他为大中大夫,命他持节赴青、徐二州进行招抚。伏隆亲撰檄告,陈说利害,晓以大义,群盗大悟,纷纷归降。张步也遣使者随伏隆赴洛阳上书,并贡特产鳆鱼,表示归汉。同年冬天,光武帝又拜伏隆为光禄大夫,再次派他赴齐地,进一步安定东方,并特诏他有权任用县令以下官吏。经伏隆的招抚工作,齐地的各种势力多来归顺,局势基本稳定。光武帝嘉奖其功,把他比作郦生(即郦食其,曾劝说齐王田广归汉高祖刘邦,不战而下齐七十余城),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建武三年(27),伏隆第三次奉诏赴齐,拜张步为东莱太守。其时,割据河南、山东交界的梁王刘永,自称天子,遣使立张步为齐王。张步贪图王位,最终背汉,并力劝伏隆助其割据青、徐二州。伏隆坚拒不从,寻机派人向皇帝上书:“臣伏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厄,授命不顾。又吏人知张步反叛,心不附之,愿以时进兵,无以臣隆为念。臣隆得生到阙廷,受诛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没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长累陛下,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清乾隆《诸城县志·忠烈传》)。光武帝得到奏表,召其父伏湛,流涕示之,说:“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不久,伏隆果然为张步所杀。噩耗传来,全朝哀恸。建武五年(29),张步平定,光武帝亲至山东,为伏隆治丧立冢,并任其子伏瑗为郎中,以资表彰。
伏湛次子伏翕,嗣爵,卒后有子伏光,嗣爵。光卒,子伏晨嗣。伏晨娶尚平公主,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孙女为顺帝贵人。卒后,子无忌嗣。自此之后,伏氏家族成为汉帝的贵戚。
伏无忌,伏湛玄孙,嗣侯爵,幼承家学,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136),诏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元嘉中,桓帝复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实等,共撰《汉记》。伏无忌自采集古今文献,删繁举要,号曰《伏侯注》。唐代李贤注:“其书上自黄帝,下尽汉质帝,为八卷,见行如今。”现存的《伏侯注》,是茆泮林、黄奭等人从《后汉书》等书的注中分别辑佚而成的,其内容共分天文、郡国、帝号、陵寝、祭祀、汉制、灾异、瑞应等,约计280余条。时间最早的只有“孔子生”一条,其次有关秦事二条,其余都是记述两汉时的事。可见残缺是很严重的。《伏侯古今注》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记载。
其一,关于东汉户口垦田的记载。《续汉书郡国志》刘昭补注云:“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今列于后,以见滋减之差焉。”汉代户口垦田缺乏系统的记录,由于伏无忌所记,东汉自光武帝以后,历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八个年代的户口垦田数字,始可得知。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东汉户口垦田状况的惟一依据。
其二,关于汉代制度的记载,如成帝鸿嘉二年(前19),令民得买爵级千钱;光武帝建武六年(30)三月令郡太守诸侯相病,丞、长史行事,八月省都尉官;十四年(38)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二十六年(50)四月增吏俸等等,都是汉代官制、爵制的重要资料,经常为汉史学者所使用。
其三,关于自然现象的记载最为系统。如光武帝到质帝百余年间的天文变化(如星辰、日食)、自然灾害(旱、水、雹、蝗灾)等。其中虽然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却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自然科学等。
其他如《后汉书·刘盆子传》仅记赤眉军至郑,立刘盆子为帝。而伏无忌则记赤眉军立刘盆子于郑北桔枞山下,给我们留下了赤眉军初建政权的具体地点。又如伏无忌记秦钱半两,径寸二分,重十二铢(秦制,二十四铢为一两,故半两为十二铢),榆荚钱重三铢,这也是研究秦汉货币制度的有用资料。
伏无忌之子伏质,嗣官大司农;伏质之子伏完,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官为侍中。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专权,关东各州兵起讨伐董卓,董卓逼汉献帝西迁长安。伏完也以侍中身份随献帝西迁。到长安后,女伏寿被选进宫廷为贵妃。王允献计杀董卓后总揽朝政,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杀司徒王允,自立为将军,专擅朝政。兴平二年(195),伏寿被立为皇后,伏完迁执金吾,负责卫戍京师。时值大饥之年,李、郭为了争权,又互相攻伐,焚烧宫室,长安成了荒凉的屠场,于是在诸将护卫下又还都洛阳,洛阳也同样破败不堪。史称:“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以下,自出采稆(一种野谷),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洛阳也不是久居之地,汉献帝成了无所归依的流亡皇帝。曹操闻之,乘机把汉献帝迎至许昌,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独揽大权。从此汉献帝成为傀儡,而曹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统一中原创造了最有力的条件。汉献帝建都许昌以后,伏完为辅国将军,仪比三司,但在曹操专权下,曹氏党羽亲信充满朝廷。伏完为保自身,处处小心谨慎。为了避贵戚之嫌,主动缴上将军印绶,退居中散大夫。不久,汉献帝为了保全自己,把他迁为屯骑校尉,领宿卫兵。建安十四年(209),伏完死,其子伏典嗣爵,但宿卫兵皆曹氏亲信,伏典只能保全禄位而已。
伏完之女伏寿,兴平二年(195)立为皇后。建安十四年(209),曹操惨杀董承一家,其女董贵妃也株连被害。伏皇后痛之,写信给伏完,密图曹操。伏完惧怕曹氏权势未敢举动。建安十九年(214),即伏完死后六年,事泄,曹操大怒,派华歆勒兵入宫,收捕伏皇后。伏皇后藏于夹壁中,被兵士拖出,押往外殿。适值献帝与御史大夫郗虑坐谈,伏皇后披发跣足,执帝手泣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结果伏皇后关在暴室中幽囚而死。所生二皇子,也被酖死。其兄弟及宗族被株连而死者数百人。娘家亲母樊盈等19人,也被流放涿郡。东武伏氏家族至此凋零殆尽。
东武伏氏家族自伏儒始,共延续11世,经历西、东两汉。由于世传经学,为汉王朝所重,不但位列三公,而且成为帝王贵戚,东州号为“伏不斗”,为汉王朝定国安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伏氏家族与汉王朝结成了不解之缘,竟然达到了生死与共的地步。由此可见经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汉代伏氏家族事迹与经学研究
解读百家姓伏姓。看汉代伏氏家族事迹与经学研究。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伏姓文化之家族事迹
“儒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儒士”作为政治和文化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并逐渐发展成为经学。
随着经学在学术的发展,经学的传授由注重“师法”转而注重“家法”。
及至东汉,各家又分别以“家法”传授,家学大抵先在父子兄弟间相传授,然后传授弟子。
因此,在汉代尤其是东汉,家学是贯穿家族文化传统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家学累世相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即史籍所载之“传父业”,“修父业”。
其传授虽时有间断,但基本上能延续数代,形成经学世家。
在通经致仕的汉代,广大士人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积极入仕,通经与入仕相结合,累世经学逐渐地发展成为累世公卿,由此形成了若干经学世家。
汉代伏氏自秦博士伏胜,迄于孝献皇后伏寿,经两汉,历十六世,约四百三十余年。
自始祖伏生起,累世经学,代为帝师,位至宰辅,世卿世禄皇室贵戚。
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与其后世所传《齐诗》“伏氏之学”,都在两汉学术史及后世的儒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第一章概述伏氏家族事迹。
介绍伏姓起源,追溯其姓氏历史以及两汉伏氏世系,兼论伏氏家族所处齐鲁之地学术文化氛围及伏氏与两汉政治的渊源,其家族成员累世经学,位至宰辅,有东武“伏不斗”之称。
本章介绍代表人物的政治经历和贡献并同时阐释了伏氏家族消亡的过程和原因。
秦汉之际的伏生是东武伏氏发展成为经学世家高门大族的关键人物。
伏生精通《尚书》,曾任秦博士,伏生于秦术乱世保护文化典籍,以所学《尚书》教授齐鲁之间,开创《今文尚书》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做出巨大贡献。
文章第二章对伏生个人生平经历及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尚书大传》进行研究阐释的同时对《今文尚书》在汉代的师承流传情况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伏氏家族后代延续了伏生传经授业的传统,世传《齐诗》伏氏之学,出现了一批闻名于当世的学者,本文对其着作及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
文章也介绍了两汉《诗》特别是《齐诗>发展状况及学术特点。
以上为第三章内容。
文章最后对伏氏家族累世经学并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累世经学从而成为经学世家包括政治文化两个发面,官吏队伍的儒学化、经学化,既是汉代最高统治集团借助儒家经学来统一思想,加强思想统治的一个重要步骤,又是儒学广泛传播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由于政治利益的诱惑,传授、研习儒家经典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经学迅速繁盛起来。
同时封建君主的个人提倡,政治力量与经学的联姻。
汉代选官制度以及君主帝王的个人学术偏好是其政治原因,经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其文化主线。
本文从东武伏氏家学发展史与两汉经学发展相互关系入手,重点探讨东武伏氏的家学发展状况以及其历经两汉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伏氏家学在两汉经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及两汉经学发展的特点……
伏姓宗祠通用联_源自风姓_望出太原
解读百家姓伏姓。整理伏姓宗祠通用联大全,源自风姓,望出太原。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伏姓文化之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风姓;
望出太原。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伏胜,故为秦博士,世称伏生。治《尚书》,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书》。
高风亮节;
阳春白雪。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伏姓名门望族居住地“高阳”嵌字联。
书传博士;
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济南人伏胜(即伏生),字子*,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汉初在齐、鲁间教授《尚书》。文帝曾派晁错专门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今本《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传授而得以保存的。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下联典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错畜牧业。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羲娥授学;
无忌着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伏胜的女儿羲娥,能传家学。伏胜向晁错传授《尚书》时,已九十多岁,多依赖羲娥。下联典指东汉东武人伏无忌,袭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遵诏与议郎黄景共同校订五经及诸子百家。又采集古今,着《伏侯古今注》。
嘉谋习礼;
绩学传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伏生。下联典指汉·伏湛从父受《齐诗》,教授数百人。
六言通用联
玄曜五经博士;
安丘二论将军。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经学家伏日恒,字玄曜,仕齐为鄞令,武帝时为五经博士,出为永阳内史。下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伏滔,安丘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从温伐袁颠倒对寿阳,以淮南屡叛,着论二篇,名曰“正淮”。寿阳平。太元中迁游击将军。
诗得匡衡传授;
姿比颜子聪明。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傅伏理,从匡衡受济诗学。官至高密王太傅。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下联典指梁代侍御史伏挺。博学有才思。任昉见之曰:“此子日下无双。”有《迩说》文集等。
七言通用联
口传尚书恩泽厚;
校正汉史名望高。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胜之女。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立,伏生得遗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晁错从其学。胜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由伏胜女诵传口授,《今文尚书》得以流传。下联典指后汉史学家伏俨,有《前汉书纠谬》。
八言通用联
一画开天,三才参化;
百王为统,五帝肇基。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伏姓远祖伏羲庙联。
成氏墓群:古代的一种葬的方式
解读百家姓成姓。成氏墓群,是古代的一种葬的方式。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成姓文化之成氏墓群
成氏墓群,是古代的一种葬的方式。
地区分布
其一:为清代两广总督成世宣家族墓葬,葬于石阡城北10千米的大沙坝乡。墓计11所,分葬4个地点,风洞坡为成世宣墓地,坐西向东,依山势以细石精工雕刻花鸟人物图案,三进门牌坊,高4.5米;第二台即为细条石圈围成世宣墓,墓前一对石雕麒麟栩栩如生。
其二:牌头为成世宣父、母、弟、兄葬地,墓四所占地1000平方米,以细石铺地,石墩镶砌高约2.0米高的围墙,墓碑文或阴或阳镌刻,做工精细。该墓区尤以牌头三进门雕坊高大雄伟,双面对称雕刻着八仙人物、龙、凤、花卉等图案,通高4.8米。
其四为雪峰塘基墓一所,坐东向西,占地300平方米。墓主成人,为清乾隆进士、成世宣曾祖父。五镶墓碑,巨石包砌,建于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为成氏墓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成世宣为清代江宁布政使司、护理两江总督,该墓群碑文多系当年翰林学士所书,刻工之精细、书法之精湛,为省内外少见。从古至今,慕名前往考察观赏者络绎不绝。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是关于伏氏尚书学派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