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吕氏始祖墓碑记

国学综合

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吕氏始祖墓碑记

最佳导演围观:℉更新时间:10-23 02:44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吕氏始祖墓碑记和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的精彩内容哦。

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吕氏始祖墓碑记

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吕氏始祖墓碑记

解读百家姓吕氏。吕氏宗祠,建于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扩建完成。让我们一起走进历经百年的吕氏祠堂。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22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

吕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际江南着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留良的后人于嘉庆年间所建,至道光年间扩建完成。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今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回民小区西侧),坐北朝南,青砖灰瓦,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吕留良,字用晦,浙江崇德人。

雍正年间受文字狱之株连,吕氏举家遭难。免死的吕氏12户111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今宁安县);乾隆四十年(1775年)吕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被发遣到黑龙江(卜奎古城)。卜奎的吕氏族人或经商,或教书,或行医,渐成望族大户。其中吕留良七子的后代吕景儒(吕留良四世孙)尊师重教,悬壶济世,深得人心。

为缅怀先人,吕氏后人在院内修建了吕氏宗祠。

现故居只剩下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座祠堂。祠堂建筑面积二十余平方米,屋脊边上有龙吻,屋檐上有瓦当、滴水,两侧山墙突起的戗檐上雕刻有盘龙纹,上面有花卉雕饰。

2002年11月13日,吕氏故居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吕氏故居内的居民已经迁出,只留下了这座尚待维修复建的祠堂。

民国元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炳麟(章太炎)来黑龙江视察教育,曾拜谒该祠,并就此撰文道:“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吕留良)后裔谪戍者开之。”这是近代学者对卜奎古城吕氏一族的高度评价。吕氏宗祠因其家族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作为惟一保留至今的家祠古建筑,被称为“卜奎第一家庙”。吕氏故居既是吕氏家族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齐齐哈尔城市发展史的历史见证。

五大何氏宗祠,比比看谁来头最大!

解读百家姓何姓,详细介绍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何氏宗祠。何姓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何氏一族为纪念先祖,教化后人而建立的祠堂。主要有浙江省诸暨市何氏宗祠和江苏省黄桥镇的何氏宗祠。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何氏宗祠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已有五百年历史,虽历尽沧桑,仍然风骨犹存,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有“江北第一祠”之称,与江南第一楼——岳阳楼遥相呼应。

何氏宗祠由大门堂、仪门、大厅、振裔楼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汉族古建筑将军门式样,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门扇上有兽头门环。大门共有六扇,平时开东西两扇侧门,如遇大事,正门大开。

进大门过小天井则是仪门,仪门体现了明代汉族建筑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风格。仪门门楼系磨砖砌筑,采用民间糯米汁和石灰浆粘接,灰缝细密结实,至今严丝合缝。仪门向内,豁然开朗,穿过大天井,便是古意盎然的大厅。大厅面宽三间,南立面檐柱与厅堂之间设走马廊檐以扩张厅堂空间进深。走马廊梁柱独具匠心,采用荷叶形木墩作点缀,8个墩体12个外立面无一雷同。大厅为木结构建筑,用料精良,工艺考究,厅堂木桩为金丝楠木。厅堂构架粗壮气派,正梁下的云柱柱头与承梁斗拱之间采取了透雕“抱梁云”、“山雾云”花板予以配饰,榫卯结合,相得益彰。当年厅堂梁、枋、柱头、斗拱等构件上均以彩绘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梁架上山水花鸟残留痕迹。地面以一尺见方的砖材铺设。大厅向后乃一大院,原建有何氏族人题名的振裔楼,后毁于火灾,1992年由地方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现作为陈列历史文物的展厅。

重修张氏宗祠碑记,张九龄故居宗祠

解读百家姓张姓。走进位于广东的张九龄故居宗祠,祖祠建成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广东始兴张氏宗祠又称张九龄故居宗祠,系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张氏岭南始祖君政公之孙宏愈公自曲江迁始兴清化石头塘始建。宗祠承山脉之气,开碧水之灵,嗣后生息繁衍,人丁兴旺,遂成望族。宏愈公四个儿子九龄公、九皋公、九章公、九宾公均儿孙满堂,裔孙遍布五湖四海,至今已发展到数千万人之众。长子九龄公为唐代贤相,赐紫金光绿大夫,封始兴伯,谥文献公,享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之美誉。

因祖祠建成距今一千三百多年,世易时迁,斗转星移,祖宇年久失修,日渐倾圮,残破不堪,尽失原貌。为缅怀先祖,承恩祖德,策励后昆,己丑年立秋(公元2009年8月10日),九龄公之后裔张声泳等宗长倡议重修宗祠,并成立张九龄文化研究会,紧锣密鼓开展筹资活动。各地九龄公、九皋公、九章公、九宾公之后裔及四方贤达、社会各界闻声响应,齐心协力,踊跃捐资,计二百余万元,以荷所费。

宗祠于岁次己丑年八月初八(公元2009年9月26日)请祖出伙,庚寅年十月初八(公元2022年11月13日)开工典礼,辛卯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元2022年4月27日)上梁典礼,历时二载,新祠始立,功成告竣,于壬辰年十二月初五(公元2022年1月16日)举行竣工大典。重修后的广东始兴张氏宗祠雕梁画栋,斗角飞檐,古朴典雅,气势恢弘,祥光灵显。祖祠正厅龛内,敬列张氏岭南曲江世家先祖之牌位,供奉神明,佑护吾族。今将重修祖祠之捐资芳名立于祠内庭院墙壁,供后代子孙永记其善举。特立此碑,永鉴后世。

张氏始祖宗祠,张姓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解读百家姓张姓。走进白泉镇平湖社区的张氏始祖宗祠。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在白泉镇平湖社区,有一个“昔日潮面潮见面,今日潮面潮不见”的小村庄———潮面村。村中央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祠堂———张氏“百忍堂”。

历经沧桑的祠堂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潮面张氏始祖志显太公从慈溪洪家畈宅前张村(今宁波江北区洪塘街道)迁居到潮面村。此后的300余年间,“张氏聚族居于兹,团团瓦屋鱼鳞遍;中建宗祠安先灵,子子孙孙称庆衍。”至2008年,潮面张氏已经出现第14世孙,族人超过1100人。

正堂比穿堂高大,屋为单檐硬山顶,门上挂着“百忍堂”匾额,前排为“曼”字花格门共六扇,堂内正上方悬挂“橘井流芳”匾。解放初,祠堂一度被解放军借用,后来又一直作为农业合作社和生产队的库房,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才复原归还给张氏族人,而“百忍堂”和“橘井流芳”两匾却不知去向。宗祠也因经过200多年的岁月流逝,风雨侵袭,渗漏破损严重。

l985年,族人出资出力,对祠堂进行首次维修。2001年,又由数位族人自发出资,将堂前三块泥土道地改建为水泥道地。2006年春,在族长太公的倡议主持下,290多户族人户户出资不等,筹款近l3万元,对祠堂进行第3次修建。历经半年的扩修、装饰,张氏宗祠旧貌换新颜,其中正堂由一间扩建为3间(原正堂东首2间民宅因主人迁居外地,族人就把此屋买下改建成祠堂),新制“张宗祠”、“百忍堂”、“橘井流芳”3块匾额。

潮面张氏宗祠建在民宅中间,无论是正堂还是穿堂都与族人民居相连。当初,这些宅子里住着“士”字辈东四房、西四房八房族人。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的变化,住宅的主人也有一些更换,但万变不离其宗,住的仍然都是张氏后人,最多时达20多户人家,l00多口人。

那时,由于人多屋少,族人们都把饭桌放到穿堂内,每间穿堂摆放着四五张桌子,一到用餐时间,穿堂内饭菜飘香,人声喧哗,热闹非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宅子里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一辈,陆续离开世居之地外出创业谋生,这儿就逐渐显得冷清起来。如今,在这古老的旧宅里,只居住着十多位老人了。但他们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为能够有幸陪伴着来此开天辟地的祖先们的神位,守护着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宗祠而感到自豪。

两块匾额的故事

据传,宗祠堂号“百忍堂”源于唐朝忍孝治家的贤人张公艺。张公艺住山东寿张县(1964年撤销,并入山东阳谷县和河南范县)张家庄,年轻时在黄河畔救过避祸受伤的李世民。到张公艺持家时,家族已人丁兴旺,但千余人却同居一宅院,同食一锅饭,和睦相处,无龃龉之声,且家业发达,“九代不分张公艺”成为民间盛传佳话。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而回,路经张家庄,特意进庄看望年已88岁高龄的张公艺,问张和睦相处九世同堂的治家之法,张写了一百个“忍”字: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书写间,忽有一幼童从门槛外爬入内堂,张即口称“小叔”,起身相迎。见此情景,高宗备受感动,敬佩张不失礼节,不乱族规。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并亲书“百忍义门”。张公艺死后,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纪念。后来,张氏各族常以“百忍”为宗祠堂号,潮面张氏也不例外。

而“橘井流芳”匾据宗谱记载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定海知县庄纶渭之母久病不愈,遍求名医,闻士杰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遂上门请他为母治病。经士杰公数月精心治疗,知县母得以康复。知县感恩亲赐金字匾额“橘井流芳”。后士杰公医术更加精益求精,热情为海岛百姓治病,名声远扬,成为浙江省名医,与金华朱丹溪齐名。后人将此匾挂于宗祠正堂内。

民国间白泉柯梅王士珣曾填写《观张公士杰医匾》诗词一首:“世人诩诩谈忠孝,又言节义关风教,例他小道桧无讥,往往卑之付一笑。不知小善亦成名,但恐未能臻厥妙,果守其业而专精,一技一艺也荣耀。我观张家士杰公,衣绍丹溪学精通,峨峨一匾悬堂上,橘井流芳誉望崇。旁镌小字今漫灭,传闻邑侯锡医宗,寄言后世继承者,莫任剥落高堂中。”

星转斗移,岁月变迁。如今岁月的苔藓已爬上宗祠古老的山墙,瓦楞间的野草在秋风中摇曳,虽然刚经过修茸,斑驳的门面添了亮色,但仍然掩饰不了它历经沧桑的痕迹,而新镌刻在第四进穿堂墙上的“传世族规家训”,却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合上了拍,“和睦宗族邻里,实行诚信道义;孝顺父母长辈,讲究善良正直;重视教育学习,务必勤劳节俭;弘扬百忍遗风,努力发家创业”。

张氏墓园,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祖墓

解读百家姓张姓。张氏墓园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祖墓,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境内。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氏墓园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境内,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祖墓,张学良的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祖父张有财等均葬于此。2000年6月,经盘锦市政府批准,张氏墓园被定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墓园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园门左右两侧树有“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的花岗岩石碑。

解放后,东风镇政府先后两次共投资300万元,重新修建了围墙,门楼等设施。园内保存着刻有张学良将军晚年亲笔所书“张氏墓园”的文物保护牌。

张氏墓园最早建于1889年,最初是张作霖父亲张有财当年横死后的埋葬之地。

1984年,张家的这处祖墓被大洼县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清坟时,张学良的族人张喜芳和张桂芳率领家人将张学良的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等也迁移到了这里,形成竖排3行共9座坟冢:中间一行两冢,上为张学良祖父张有财,下为二伯父张作孚的高祖、曾祖、祖父、伯父等4代先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张氏祖墓。

2000年,大洼县政府出资,对整个墓园进行了重新修葺,用推土机为墓园四周推起了土坝,甬道又铺设了沥青路,张氏墓园被修葺一新。6月,经盘锦市政府批准,张氏墓园被定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是关于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和吕氏始祖墓碑记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吕氏始祖墓碑记

标题:吕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吕氏始祖墓碑记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