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有多少人口 贺姓人口第一村

国学综合

贺姓有多少人口 贺姓人口第一村

葬神空间围观:℉更新时间:10-23 02:3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贺姓有多少人口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贺姓人口第一村和贺姓有多少人口的精彩内容哦。

贺姓有多少人口 贺姓人口第一村

贺姓有多少人口 贺姓人口第一村

解读百家姓贺姓。贺姓人口分布情况,遍及全国各地。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如今,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各地雷氏家谱现被收藏于何处?

解读百家姓雷姓,各地雷氏家谱现被收藏于何处?“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家谱

东郡雷氏族谱二卷,(明)雷金声纂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

上海青浦雷氏统宗谱,(清)雷补南续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

上海青浦雷氏统宗谱,(清)雷国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雷氏宗谱十卷,(清)雷显文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冯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山雷氏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晋江关山雷氏族谱,雷殿邦、雷信国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雷氏四修族谱十三卷,另三卷,首一卷、末一卷,着者待考,民国甲戌年(公元1922年)满易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缺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武陵、桃源雷氏族谱,着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冯翊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雷氏三修家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丰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姓的起源_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

解读百家姓贺姓。古老姓氏贺姓的起源,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贺姓,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源流一

会稽贺氏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而会稽庆氏的来源则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源于姬姓。

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着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

二是源于姜姓

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

谢承的《会稽先贤传》

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

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部落,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各省各市贺姓家谱现被珍藏于何处

解读百家姓贺姓。为您解答,各省各市贺姓家谱现被珍藏于何处?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河西分支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贺关福、贺全培等续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宗谱十八卷,(民国)贺庚大主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河西分支宗谱十八卷,(民国)贺近供等主修,徐士清编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郭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五修族谱十八卷,(民国)贺庚大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晃动番禺贺氏家谱不分卷,(民国)贺启藩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世德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善化贺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贺家栋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璋、贺景彰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椒江临邑三山贺氏宗谱二十卷,(民国)贺翰铨、贺选编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栅浦乡三山村。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章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合修族谱,着者待考,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贺氏族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贺氏十一修族谱,着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镜湖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英山贺氏宗谱三十五卷,(清)阖族嗣孙合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南天彭贺氏族谱不分卷,(民国)贺维翰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卷,(清)贺炳沾、贺萱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善化贺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贺家栋等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善化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贺氏族谱,(清)贺云溪,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贺氏续修族谱十卷,(清)贺光曦胡、宗瑛等纂,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

湖南湘潭中潭贺家段贺氏支谱十四卷,(民国)贺顺璋、贺顺哲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远明堂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贺才臣纂,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三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贺希万、贺圣璋等修,贺圣范等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梅塘贺氏重修族谱,着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存一册)。

上湘花桥贺氏从隆公房谱十一卷,首两卷,(清)贺绍滢、贺世鸣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赐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湘封祠贺氏宗谱十卷,首两卷,(清)贺品章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湘南门贺氏支谱八卷,(清)贺氏合族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广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封祠续修宗谱十四卷,(民国)贺南纲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贺溪倪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倪启寿等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十修支谱十四卷,皆分上下卷,着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会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十一修支谱二十七卷,首末上下,着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缺第十二卷末下。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家谱纪略四卷,(清)闻性道等纂修,清朝年间逸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攸县长桥贺氏族谱,(清)贺家悠等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常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阳贺氏宗谱,着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莲湘贺氏支谱五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贺永贤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贺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清)贺德颂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务本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贺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清)贺德澡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一~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贺氏门修族谱,(民国)贺明性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卷,(清)贺炳琪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二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一卷,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七卷、第十九~三十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宁邑贺氏家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琪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衡阳贺氏四修族谱,(民国)贺少章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醴陵罗田贺氏三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贺之焕等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醴陵罗田贺氏四修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醴陵贺氏族谱五卷,首一卷,附一卷,(清)贺林桂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听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门贺氏三修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门(黉门)贺氏四修族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门(黉门)贺氏先祖“应祯公”于后唐同光癸末﹙公元923年﹚随兄“应祺”“应瞻”二公从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湖南,应祯公落籍湖南湘乡老五都万秀塘,由于战乱应祯公以下伯仁公兄弟﹙据四修族谱推断伯仁公兄弟有七﹚,在万秀塘失散,始终不知去向,待战乱平息后,伯仁公返居万秀塘,传至四代又徙至湘乡老十二都头角冲,明朝成化年间又迁十六都荣溪,从此长住久安,子孙繁衍,遍布荣溪、延至洪门、大乐,小部分迁至本省汉寿、宁乡、连源等地,远徙者有湖北恩施、四川开县、云阳、万县、陕西的汉阴间池铺等地,部分宗亲的住址亦无法找到

上海贺氏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贺氏续修族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八~九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庐江:潜川大城坂周氏宗谱

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为第5姓,为全国第九大姓。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

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着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

2022年5月8日,在安徽庐江乐桥镇周大村民组发现《潜川周氏宗谱》。据该《谱》记载:周氏始祖舍公为春秋时人,居汝南。三国名将周瑜为周氏十七世孙,是西汉周勃、周亚夫的后代。周瑜曾叔祖周裕,叔祖周恺迁居庐江。周瑜“字公瑾,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葬庐江”。《谱》中有周瑜画像和周瑜十六字像赞:“才兼文武,政历台总。报望中华,威震夷戎。”宋代大儒周敦颐(濂溪)也同属此周氏派系。庐江周氏与周敦颐为同一堂号——爱莲堂。

1999年出版发行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亦记载:庐江郡治舒县,“考其遗址,位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畈,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1992年、2005年,庐江县两次行政区域调整,撤区并乡、撤乡并镇,除城池乡先后并入陈埠乡、柯坦镇外,其城池行政村、大城畈村民组两地名均一直至今未变。今距大城畈村庄西南一公里处有周井村,与周井村仅一河之隔有周家老院,这两自然村即东汉未周瑜故里所在。

虽时隔近1800年,但当年周氏庄园的恢宏气势及诸多遗物遗存依然可寻:两自然村内设7个村民组(大城畈村民组乃其中之一),现共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均为周姓。在这两村庄方园两公里内,村民们建房挖地基,或兴塘修渠挖水沟,常见残碑断石和秦砖汉瓦的碎片。现存放在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代石雕药碾、石斧、汉罐等陶瓷器皿(均属国家二、三级文物)就出土此处。 《潜川大城坂周氏宗谱》字辈:文庆正成贤,伯友大明延。继述光先哲,芬芳启后元。济美甄陶着,维馨冲穆传。徽音衡笃懋,弥远达洪源。

以上内容是关于贺姓有多少人口和贺姓人口第一村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贺姓人口第一村

标题:贺姓有多少人口 贺姓人口第一村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