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 郑国渠创始人

国学综合

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 郑国渠创始人

神界至尊围观:℉更新时间:10-19 15:4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郑国渠创始人和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 郑国渠创始人

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 郑国渠创始人

郑姓已有历史三千多年,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并且也出过不少名人。今天为您讲述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与泽惠后人的郑国渠之间的故事。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水工(官名),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河南省新郑市),生卒不祥。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记者 杨宜锦 新郑播报 巴明星 文/图

临危受命 谋划“疲秦之计”

周赧王59年(前256年),强大的秦国攻占了韩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负黍(登封市西南),斩首4万。秦昭襄王53年(公元前254年)因害怕秦国灭亡韩国,秦昭襄王便亲自入秦求和。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国又大举伐韩,攻占了韩国的成皋(今荥阳西北)、荥阳(今荥阳东北),将侵占的土地合建为三川郡(治所荥阳)。韩国危在旦夕,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当时,韩桓惠王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大型土木工役奇事,便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兴办水利,想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和兵力,以至精疲力竭,自动放弃吞并六国计划。

公元前246年,郑国奉命来到秦国,拜见秦王嬴政,讲述了韩王求和之意,又劝说秦王大办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增加农业收入,以此富国强兵,统一诸侯。秦王久有吞并诸侯之心,很支持郑国兴办水利的意见,并让他主持兴办秦国的水利工程。

郑国带领一班秦国官吏,跋山涉水,观测地形,访问百姓,制订方案,征得秦王嬴政同意,调动数十万工匠,动工兴建。郑国选定在中山西麓水流湍急、地势较好的瓠口,筑一条拦河大坝,抬高泾水水位,并开凿泾阳县船头村西北的瓠口,引泾水沿山腰东流,经过三原北地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和石川河的水道,再引水东流到富平县、蒲城县南,在晋城村流入洛水。

“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点,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让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为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就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浊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就是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新郑市市志办靳录说。

计谋败露 秦王发布《逐客令》

由于沿途地形十分复杂,工程量巨大,修了近十个春秋尚未完工。在水利工程进行中,秦国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弄得人疲财空。同时,秦国内议论纷纷,认为郑国大兴水利,劳民伤财,牵制秦国东征,是别有用心的,一些大臣也劝秦王停止这项工程。秦王嬴政似乎认清了郑国的目的,大怒,立即发布了《逐客令》,要将各诸侯国来秦的人全部赶出秦国,并将郑国抓起来,等待了解事实真相后再杀死他。

这时,也在《逐客令》之列的楚国人李斯上书《谏逐客书》,劝说秦王为了统一诸侯大业,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秦王非常明辨是非,当即将《逐客令》撤回,升李斯为廷尉。又听从魏国大梁人尉缭的建议,大量收买六国权臣。郑国也向秦王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辩解说,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始皇于是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逐客事件平息之后,郑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10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4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随着这项大型灌溉渠道和相应的配套工程胜利竣工,干旱多碱的渭北大地从此得到了河水自流浇灌。泾水东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和蒲城等县,注入洛水。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称该渠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引泾灌溉 郑国渠泽惠后人

郑国渠投入灌溉不几年,它的经济效益就充分显示出来。史书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可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关中生产的基本条件;在改良当时关中大面积的盐碱地方面,更有预想不到的效果:灌水对土壤的盐分有溶解、洗涤的作用;而泾水所含大量泥沙流入农田后,沉积在地表,又有淤地压碱的效果;泥沙中夹带有丰富的有机质,又可起到肥田的作用。因此,灌区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田于何方,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秦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

在郑国渠通水后不几年,秦国就首先灭掉了韩国,从而戏剧性地结束了围绕郑国渠工程所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接着在以后10年间,兵强马壮的秦国便先后吞灭了赵、魏、楚、燕、齐诸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关中水利的开发视为秦国能兼并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国修水利对于统一中国是有贡献的。

同时,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泾阳县群众用“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它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生具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和西施的渊源

郑姓已有历史三千多年,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并且也出过不少名人。今天为您讲述一位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

郑旦是历史上一位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被越王勾践选中与西施,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的。

且说春秋时候,在越国的苎萝村,有着两个名声远播的小美人儿,一曰:西施;一曰:郑旦,二人并称为“浣纱双姝”。西施之名,早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为此暂且不表,单说美女郑旦一人耳。

郑旦,一位在历史上能够与西施齐名的女子。她性格刚烈,喜欢舞剑。多年后,西施成了声名远播、妇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却被后人遗忘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至此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话说,郑旦一直想和西施做好朋友,但是她却很是苦恼——她是美女。虽然西施也是很美,但是每当郑旦和西施同时出现在众人眼中的时候,西施常常会自卑。

有一次,郑旦邀请西施一同出去玩耍,西施却是说什么也不肯去。郑旦问她到底有什么苦衷,在郑旦再三的“逼问”之下,西施终于支支吾吾的说道:“我的脚比一般人的大,很难看!”说完又自艾自怜了一番。

郑旦微蹙眉头,思考了半响,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对西施说道:“妹妹放心,姐姐心中已有方圆,请妹妹敬候佳音!”话毕,也不再过多言语,转身出了西施的家门,只留下了一脸茫然的西施,便离去了。

次日,只见郑旦双手捧着一件叠的整整齐齐的衣裳又一次来到西施的家。她对着微蹙眉头的西施展眉一笑,递过手中的衣裳。西施不知所以,心里纳闷:“这个郑旦也真是,再这个时候送我一件衣裳做什么?唉!不管怎样,也不好搏了她一番盛情。”

西施接过郑旦手中的衣裳,在郑旦的一再催促之下,“无奈”的换上了郑旦特意为她准备的衣裳——那时一件白色的素纱裙,但是与女子平日穿的裙子又有些不同。这件裙子实在是太长了,长的连脚都被遮在里面。西施自然是看到了这点不同,她望着自己的脚下左看看又瞧瞧,走两步再看看,心里是又高兴又激动,对郑旦说道:“谢谢!姐姐!”此刻西施说话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望着郑旦的一双眼睛已经遮上一层水雾。

西施答应了郑旦的邀请,陪同她外出游玩。西施穿着郑旦送给她特别订制的长裙走在大街上,嘴角自然得露出一丝若有若无、似幻似真的自信微笑。路人见着西施,都禁不住多看两眼,暗自想:“这个小美人儿今儿好像看起来更漂亮了呢!”

两人走累了,来到小溪边休息。西施坐在小溪旁,看到小溪里有一双鱼儿正在嬉戏。西施来了兴致,想要走进一观。她悄悄的靠近,看到那一双鱼儿不停的吐着小泡泡,然后就分别沉向水下,一直沉得看不见踪影了,似乎不曾来过一般。她停住了脚步,满脸竟是失落。

西施没了刚开始时游玩的兴致,闹着要回家,郑旦以为她真得是累了,便也没有强迫。在回家的途中,西施总是低头不语,双眉都已经拧成了一条线。路人望向她,她总是有意的用郑旦的身体来做“挡箭牌”。

郑旦隐隐觉得西施有些不对劲,便问道:“我看妹妹心情不佳,不知何故?”

西施一声哀叹,幽怨的说道:“多谢姐姐关心!刚才我二人在小溪边玩耍,小妹看见小溪里有一对鱼儿在水面嬉戏,小妹禁不住好奇,便想走近一观,哪想还不曾走近,那双鱼儿便被我吓走了。”说到此处,顿了一顿,带着哭腔,又道:“它们是因为发现我的脸太小,所以才被吓走的啊!”话毕,已是泣不成声。

郑旦听闻西施言语,先是一愣,然后一笑,便拉着西施来到一口古井旁,对着井水去照,说道:“你看,我们两个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条鱼,鱼不是身体越长就越好看的,好比眼睛不是越大就越美一样。”

西施半信半疑,又问道:“那么,那对鱼儿为什么会逃走呢?”

郑旦笑而答曰:“妹妹绝色无双,那一双鱼儿都被你的美丽给羞跑了,沉到水底不好意思出来了呢!”

西施闻言,羞得满脸通红。终于,西施克服了自卑成了美女,愿意做郑旦的朋友了。

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开始了历史上闻名的“卧薪尝胆”。在谋臣范蠡的策划下,对吴王夫差使用了“美人计”。

通过全国总动员,郑旦被越王勾践选中与西施一起,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于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吴王夫差得到见到郑旦和西施这两个充满灵气的江南美人儿,心中甚是喜悦,更是不顾及伍子胥的劝阻,封了她们为妃,并将郑旦收于吴宫,将西施收于姑苏台。

西施暂且不表,单说郑旦一人。她与西施是来自同乡同村,她们更是闺中密友,入吴的职责亦是相同,但郑旦的命运没有西施好。

在她二人到吴国之后,二人强强联手,很快的便将吴王其他的妃子送进了冷宫。至此,吴王将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了郑旦和西施的身上。但是,相比较而言,吴王更加宠爱西施。或许是出于女人的虚荣心作祟,或许是因为郑旦对吴王动了真情,总之时间长了,郑旦的心里开始不舒服了,她和西施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随之出现了裂痕,再加上郑旦为吴王生的一个儿子,因为体弱病而死掉了,郑旦彻底的陷入了疯狂。一场女人之间的斗争很不幸的在这两个曾经的闺中密友之间展开来。可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随着郑旦的离奇死亡而告一段落了。对于郑旦的死,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历史流出至今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有人说,她是因为“因嫉而亡”。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

有人说,她是“坠金而死”,就是将一颗大的金戒子吞进肚里,自寻短见。郑旦与西施争风吃醋,最终落败,失去了夫差的宠爱,寂寞中与夫差之子苟合。偏偏夫差儿子遗传了他老子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彻彻底底的色鬼。某天他碰到西施时动手动脚,恰好这一幕被郑旦看到了,本来郑旦是打算在吴王夫差面前状置西施的,不料弄巧成拙,夫差反而因此事而更喜爱西施了。郑旦怕自己的事情东窗事发,只好吞下了一枚金戒指,一死以求解脱。

还有人说她是“为夫差而亡”。郑旦久居吴宫,不知不觉对吴王夫差动了真情。有一次,吴王夫差为应对越王勾践的刺杀,以“假死之计”逃过一劫,但是痴情的郑旦不知原委,竟然随着吴王的“假死”而自刎而殉情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美貌不亚于西施的美女,没有那个荣幸登上“四大美女”的排行榜。其实仔细一想,也就了然了——自古以来,能够称得上是美人的不在少数,但是能够留传至今的却是屈指可数,为何?只是因为美色导致历史发生很大变化的,很少。这样的美色正和了“倾人倾城”,自然就是绝代的佳人了。

竹死不变节,出使匈奴守气节的东汉经学家郑众

郑姓已有历史三千多年,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并且也出过不少名人。今天为您讲述东汉时期出使匈奴,宁死不屈守得文人气节的东汉经学家郑众的故事。

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官员。后世称其为郑司农,以区别于宦官郑众。汉明帝时为给事中,汉章帝时为大司农,以清正着称,后世评价颇高。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的郑众,学识渊博,他不仅注解了《左氏春秋》,而且对儒家经典也有极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郑众还是一位非常有胆识、有气节、有远见的官员,他守节尽忠、维护大汉尊严,对待匈奴据理力争、不作让步的外交态度,直接影响到东汉王朝的边境策略。

一、经学大师学识渊博

东汉时期,诵读经书蔚然成风,经学空前兴盛,曾先后出现了三位姓郑的经学大师。其中,郑兴、郑众为父子,河南开封人,活跃于东汉早期,后人称他们为“先郑”;郑玄为山东高密人,活跃于东汉晚期,被称为“后郑”。

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典籍大量遗失。西汉初年,一些读书人广泛收集和传播古籍,甚至以传习、解释儒家经典为主业,使那些惨遭焚毁的经典得以传世。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诵读经书蔚然成风,经学迅速发展起来。

到东汉时期,经学空前繁荣,出现了不少的经学大师,郑兴、郑众父子就是其中较为着名的两个。

郑兴出生于西汉末年,他的老师刘歆是当时着名的大学者,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郑兴酷爱古文经学,对《公羊传》《左氏春秋》《周礼》等经典都深有研究,还擅长天文历法。

郑众从12岁就跟父亲学习《左氏春秋》,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熏陶。他广泛研读经学着作,学识渊博,通晓《三统历》《易经》和《诗经》,最早解释《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对于儒学经典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步入仕途后,他除忙于公务和讲学授徒外,仍致力于经学研究。由于年代久远,当时人们对《左氏春秋》中的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对同一句话甚至同一个字都有争议。郑众决定对《左氏春秋》详细注解,一字一句深入研究,对书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解释说明。他皓首穷经,倾注大半生的心血,终于完成了对《左氏春秋》的注解。他所作的注书以广博而着称,受到人们追捧。

当时,名儒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其后,经学家马融也打算为此书作注,他仔细研究二人的注本,认为这两个注本各有所长,贾逵的精而不博,郑众的博而不精,要想做到既精深又广博,自己又无法超过他们。所以,他便放弃再为此书作注。

二、出使匈奴守节尽忠

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当时的皇太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和山阳王刘荆曾命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郑众,因其通晓经义而让他出入皇宫。但郑众以太子无外交之义和藩王不宜私下结交宾客为由拒绝。梁松以太子和山阳王的意思不可违逆而劝郑众答应,但郑众宁愿坚守法规而死不愿犯禁。太子和山阳王听到后都感到惊讶,但不再强逼。后来梁松因事被处死,很多宾客都受牵连,而郑众没有受到影响。

郑众主要生活在汉明帝时代,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第二代皇帝。他在位18年,为政勤奋,很有作为,曾派窦固等征伐北匈奴,窦固又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与西域的交往。汉明帝还派人到印度求取佛经,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自西汉以来,崛起于北方的匈奴一直威胁边疆。尽管西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试图采用联姻的方法改善与匈奴的关系,但彼此之间的战争仍然连绵不断。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受到光武帝刘秀的册封,依附于东汉王朝;北匈奴却继续与东汉王朝对抗,经常在北部边境劫掠骚扰。汉明帝继位后,北匈奴仍是东汉王朝最大的外患。

有一次,北匈奴骑兵向东汉发动进攻,焚烧城邑,杀掠百姓,以至边境白天都要紧闭城门,百姓受害甚重。为笼络北匈奴,汉明帝派郑众为使节,出使北匈奴。北匈奴单于狂傲凶蛮,竟然命郑众行跪拜之礼。郑众极力维护大汉使者的尊严,据理力争,拒不叩拜。单于十分生气,派兵围困郑众一行人的住所,断绝了他们的水与火,以暴力相威逼。郑众拔刀自誓,宁死不屈,丝毫不让步。单于见他态度如此强硬,只好撤除包围,派使者跟随郑众回东汉互访。

南匈奴本是为了抗击北匈奴才依附于东汉王朝的。当他们得知东汉与北匈奴又有使者往来之后,一些贵族非常不满,打算反叛东汉。他们偷偷派人告诉北匈奴,让他们派兵呼应。出塞途中,郑众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派兵出外侦察,果然抓获了南匈奴派往北匈奴的使者。郑众立即上奏汉明帝,建议重新设置度辽将军,防止南北匈奴复合。汉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年秋天,北匈奴派两千骑兵南下,打算接应南匈奴反叛,却发现东汉早有防备,只得撤兵。

此后,北匈奴虽然派使者向东汉进贡,但并没有停止对汉朝边境的侵掠骚扰。他们不断南下突袭,焚烧城池,屠杀百姓,抢夺财物,致使东汉不堪骚扰。汉明帝打算再派人出使北匈奴,郑众却认为,北匈奴之所以要挟东汉派出使者,目的是想造成已同东汉和解的假象,使南匈奴畏缩猜疑,动摇不定,与东汉离心离德。南匈奴单于长期居住在东汉内地,对东汉的情况了如指掌,万一同东汉分裂,就会成为边境巨大的祸患。因此,他坚决反对再向北匈奴派遣使者。

汉明帝对手下官员向来以严厉着称,他没有听从郑众的劝谏,再次派他做使者前往北匈奴。迫不得已,郑众只好带人动身北上。在途中,郑众继续上书劝阻,坚持自己的主张。汉明帝被他惹恼了,下诏严厉责备,将他追回治罪,关进了监狱。不久,郑众被赦免,撤职后回到家乡。

三、官至司农评价颇高

郑众回家乡后不久,汉明帝意识到郑众的主张确有道理,于是改变策略,派大将窦固等人率军进攻北匈奴,结果大获全胜。后来汉明帝接见从匈奴来的人,问到郑众与单于争持下拜之礼的情形,而对方说匈奴民众认为郑众十分勇敢,连苏武也比不上。

随后,汉明帝再次征召郑众入朝为官,并派他随窦固大军进攻车师国。后来,郑众辗转于朝野,兴利除弊,政绩卓着,官职节节提升。

郑众官至大司农,后人又称他“郑司农”,以区别与东汉末年的宦官郑众。“司农领天下钱谷,以供国之常用。”大司农为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郑众为官以清廉正直而闻名,在任内反对汉章帝刘重设盐铁官,重行盐铁专卖。汉章帝下诏严厉责备郑众,甚至被人弹劾,但郑众仍然坚决反对。最终汉章帝仍然决定重设盐铁官。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郑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追封郑众为中牟伯,仍从祀孔庙。

后人对郑众的历史评价很高。比如,同为东汉经学家的马融评价他“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南宋的陈元靓称赞郑众“经礼三百,垂世作程。仲师为训,其义难明。周官先,汉室名卿。元封班庆,茂爵斯荣”。

此外,《清史稿》中记载有雍正帝的话语,“郑众、卢植、服虔、范宁守一家言”;清代着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说,“郑众出使匈奴,抗礼不屈,幸得脱身南归,是固可谓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众再往,是使之复入虎口,于国无益,于身有害,无惑乎众之一辞再辞也。况众已具陈情迹,言之甚详,而明帝犹未肯听纳,强迫忠臣于死地,果胡为者?及召还系狱,嫉众违命,微虏使言,则罪及忠臣,几何不令志士短气耶?”

带你揭秘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是何原因

郑姓已有历史三千多年,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并且也出过不少名人。今天带你揭秘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究竟是何原因。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郑玄曾经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他们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就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的《春秋左氏传解意》。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党锢之祸发生了,他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对弟子用(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考察,颜回、子贡这些学生是不称自己官位门第的。”应劭面露惭愧神色。

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郑和是太监吗?净身入宫为什么有后裔?

郑姓已有历史三千多年,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并且也出过不少名人。今天带你揭秘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太监吗?净身入宫为什么有后裔?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1371年,他生于现在的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他12岁被净身入宫,34岁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比西方着名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早半个多世纪,开创了我国通往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不愧为航海的先驱、海上的巨人、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据相关报道,2005年有记者专程赴郑和故乡云南晋宁县昆阳镇采访。当时,记者不仅参观了郑和纪念馆、马哈只墓、郑和故里遗迹、碑林等文物史迹等,还对郑和的家世、伟绩等进行了了解,特别是找到了郑和第十八代孙郑思良先生做了采访工作。

从上述介绍,笔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郑和是12岁就净身入宫的,何以会拥有后代并子孙满堂呢?

笔者以前也曾就这个问题寻找了许多资料,都不得而知其真正原委。后来,还是看到郑和第十八代孙郑思良先生的介绍,才彻底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看到郑和子孙满堂的现象,不禁让我们很是替郑和这位明朝时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先人感到高兴。尽管不是嫡生的子女,但毕竟也算是后裔,总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和郑国渠创始人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郑国渠创始人

标题:郑国渠介绍及历史故事 郑国渠创始人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8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