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

绝品天香围观:℉更新时间:08-31 05:5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和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的精彩内容哦。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一)

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舍身挡水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西安音唱幼儿教育中心园长赵女士立即将孩子紧急撤离。

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是本次汶川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外出办公,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二)

我的哥哥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哥哥,他以前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有好多女生追他呢,特别是班级里那些引人注目的女同学都追哥哥,所以哥哥老是带女朋友回家里玩,我还因此认识了好多美女。

他,一贪玩起来决不比任何人差,虽然没考大学,但成绩并不差,我的作业都是他教的呢。哥哥长的不好看,那是因为小时候乘火车,火车出事故,爆炸而引起了疤痕,其实我妈妈也有,只不过不严重,已经好了,就哥哥最倒霉,满脸都是。我很幸运当时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没有受伤的痕迹。呵呵,但这有什么,给我哥写情书的人十来个,每次都被我偷看到了,他都只放在抽屉里,我呢,最调皮,总爱翻呀。有一次,我还是翻了我哥哥的抽屉,发现里面有一张信,里面内容是这样的,就是说她追了哥哥四年了,哥哥还是没接受,后来哥哥和那个女同学好了,我才发现,那个姐姐好漂亮,身材又好,皮肤也很好,还是一米七二的呢,家里状况也不错,为何哥哥当时没有接受她。和姐姐一起逛街,都能看到好多人的眼光投向姐姐,我决定一定要这个姐姐做我嫂子。如今,哥哥和另外一个姐姐好了,我可是不喜欢这个姐姐,喜欢那个追我哥哥四年的姐姐,可这个姐姐是我妈妈介绍的呀。

直到现在半年了,我依然想念姐姐,好想让她回来,可又不是我成亲,有什么用呢?哎

哥哥偶尔又提起姐姐,还给我看了她的照片,她现在居然是车模,难以想像,一个具有这么好的气质的女孩,喜欢我哥,可见他多有魅力,呵呵!!

那是因为我哥哥有很多优点,工作认真,品学兼优。


自己知道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三)

这个故事题目我不知道。。我曾经做到过这篇阅读,是要求我们自己拟题目。。。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跑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棉滩,香喷喷 热腾腾,她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翻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滩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在那,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混沌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着檫眼泪,对面滩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混沌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去,还叫我不要再回来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混沌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的妈妈煮了是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混沌。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子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

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给于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一辈子恩情“视而不见”。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四)

小周,我是彭,看看我的!!

1

近两年,我市涌现出一批热心希望工程的爱心人士,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崔志魁主任回忆这位刘先生第一次来捐款的情景:“2004年4月15日,刘先生第一次出现在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2000元,提出想帮助贫困儿童上学读书。他大概30多岁,穿着朴素,态度和蔼,而且话不多,当我们要求留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联系方式时,他却微笑着谢绝了,只留下刘先生这个称呼。”

经过团市委的推荐,丰宁黄旗镇中心小学的宋佳怡成了刘先生资助的第一个孩子。

“每次刘先生都是来去匆匆,不愿意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团市委多次想通过媒体报道他的感人事迹,也曾被他婉言谢绝。刘先生是目前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位,而且他做善事不留名的精神非常让我们感动。”崔主任告诉记者。

承德县的徐晶晶、徐硕姐弟俩是刘先生资助最多的贫困孩子。2年里,刘先生先后资助姐弟俩上学费用18000元。2003年,姐弟俩的父亲因车祸离开人世,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在饭店打工,每个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对维持正常的生活来说已经是捉襟见肘,再供两个孩子上学更是难上加难。“要不是刘先生资助我们,我们姐弟俩早就辍学在家了。”徐晶晶对刘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没有刘先生的联系方式,2004年8月份的时候,徐晶晶曾经给刘先生写过一封信,通过团市委转交给刘先生,对他的资助表示感谢,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但刘先生并没有回信,也拒绝了徐晶晶的见面要求。目前,徐晶晶已经从白求恩医学院毕业,正在寻找工作。“我希望我在找到工作以后,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或者方法当面感谢刘先生。”

2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进入某银行担任出纳,带薪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广州闯荡,两年后来到深圳。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截至目前,已经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进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报记者 周勇 深圳报道

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病房内的白墙上,留下斑驳的树影。一位穿绿色条格病服的人静静地坐在床上,静静地看着书。

这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一间病房,两个月前他被诊断为胃癌。

在动手术的时候,医生发现他胃部的肿瘤已经与胰腺粘连。“胃癌已经扩散……”紧急会诊后,医生们决定将伤口立即缝合。

刚刚做完第三个化疗疗程,他的头发掉光了,疾病已经压迫到他的声带,他的嗓子嘶哑,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而现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按媒体报道,自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300万元。

现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于资助孩子散光了家财,人们纷纷为他捐款,医院也决定免收治疗费。

手机响了,是最让他无奈的催款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我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所以暂时没法付款。”“什么时候病能治好?”

对这个问题,病人也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情。

“我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真是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助学之举。

爱唱歌的“大崇”

丛飞,1969年10月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11年前,他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南方闯荡,11年后,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东北农村。

现在,村里的乡亲们还记得当年那位爱唱歌的“大崇”(丛飞昵称)。“有时我回家,就看见我们家的土炕上坐满了人,大崇拿着扫帚疙瘩当麦克风唱歌呢,”丛飞的母亲李彩凤回忆说:“丛飞从小就喜欢唱,但他和爱唱东北二人转的父亲不一样,他学电视连续剧的插曲。《霍元甲》、《上海滩》他听一两遍就能记住,大家都说他唱得好。“

对于丛飞的这项爱好,老俩口并没有太在意,“我们希望他能搞点别的,找个正式工作。”几经周折,丛飞当上了银行的一名出纳,并且点钞点得“特溜”。

但丛飞的兴趣还是在唱歌上,后来他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

现在儿子散尽家财资助贫困儿童,母亲虽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养了一名孤儿———大丛飞两岁的姐姐。“其实他爸也这样,老把乞丐往家里领,”

李彩凤说,有时她一回家就看见满院子晾着脏乎乎的垫子、衣服,一进屋,“妈呀,全是乞丐。”

丛飞从小就开始和时不时来“拜访”的乞丐打交道,“这孩子和一个山东的乞丐关系特别好。”李彩凤说,丈夫不仅一次次把乞丐领回家,还让儿子给他们端茶倒水,乞丐们逢年过节就来家里拜年,“大崇就把手头的饺子、点心主动给人。”

桥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丛飞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了广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经历,“睡在桥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饭”,这让李彩凤非常心疼,“我是后来才听他说起的,丛飞刚来广州的前半年都没有和家里联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么事情。“李彩凤说她当时常常拿着扫帚一边扫地一边就出起神来。

据丛飞的一位左姓朋友讲,1996年,丛飞在广州时,有个人发现丛飞有演艺才能,就带着丛飞搞演出赚钱。当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们赚了不少钱,但那人拿着钱溜了。丛飞当时身无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顿。这位朋友说,丛飞曾从深圳宝安机场徒步走回市区,这段距离坐车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但丛飞说他一点都不恨那个人,”因为他认为那个人给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机会。

而据丛飞的朋友李雄兄弟称,丛飞到深圳后不久,就认识了他俩。“当时他很黑也很瘦,颧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个年轻人卓越的表演能力与歌唱天赋,让他俩很惊讶,当即决定和他联合搞演出。李雄说,在一次大剧院搞的沙龙上,他们帮丛飞开了个人专场。“他唱得非常好,”此后,丛飞开始出入各种歌厅进行表演。从最初演唱一首歌挣80元,到渐渐涨到几百元。当时丛飞已经开始模仿名人的举止神态,常逗得观众笑个不停,现场气氛好,丛飞的节目常被放到下半场压轴。

李雄说,渐渐地,有人开始注意丛飞,并邀请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气了。

滚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气的丛飞经常有演出机会,但朋友们发现,本来不该缺钱的丛飞却总是显得囊中羞涩。“后来才知道,他把钱都捐给山区的孩子了。”丛飞的一位朋友说。

丛飞资助贫困儿童的义举具体开始于哪一年,已经很难考证,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因为丛飞病情的关系,也无法向他本人求证,但比较公认的是1994年,丛飞在重庆参加的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

丛飞当时感觉到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失学儿童筹集学费。

李雄说,丛飞也曾经询问过他们,该不该资助那么多孩子。“我们说这是好事,一定要坚持,”并劝丛飞尽量收养少数民族的孩子,“集齐56个民族的孩子最好。”

据官方消息称,现在丛飞资助的孩子总数达到178人,除了汉族外,还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

丛飞曾这样解释他捐助的动机:“在山区时,我被他们的贫寒所震撼,看到他们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心里就难受,而当我听到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时我就高兴。”他说,他最主要的愿望是让孩子有书读,让社会少几个文盲,少几个法盲。正因为他爱上了这些质朴、憨厚、勤劳的山民,他的捐献才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其实他就是在滚雪球,不知不觉中雪球就越来越大,然后就慢慢开始觉得累了,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妻子邢丹说,“事实上,只要去贵州贫困山区看过的人,都会被那里的贫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后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的,每个人都会被那里的惨境震撼,都会伸出援手。丛飞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会去那边,每年都会有义演,每年都会看到新的失学儿童,所以每年都会被新的资助对象所打动。”

17万元外债

2004年,丛飞在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认养了32名孤儿和贫困学生,资助的孩子总数达到178人。

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副乡长徐习文是丛飞在贵州捐资助学的承办人,徐习文说:“丛飞对贫困山区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常常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来贵州扶贫助弱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少,但没有谁能像他这样达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来织金县和安顺市为贫困生送学费,走时不但捐光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钱物,还要向随行的朋友借钱捐,有几次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脱下来捐了,大冬天只穿着一件短袖内衣返回了深圳。”

“本来以丛飞的实力资助那么多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丛飞的朋友李雄说。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对健康的丛飞来说,完全可以承担。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

按《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当时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

李雄说:“有次他向我们借了1000元钱,还死活要用录像机来抵押,到现在这个录像机还在我家里。”

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还时常吐血、便血,丛飞的母亲李彩凤说,当时家里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可丛飞拒绝了,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维持。2004年7月,丛飞如约来到贵州,给孩子们送去了下学期的学费。只是,这笔学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从朋友们手中借来的。当时,丛飞已经背负上了17万元的债务。

李彩凤说,丛飞当时还安慰她说:“只要我多联系一些商业演出,还这十几万元钱不难。”但没想到的是,丛飞的胃痛日渐严重,嗓音也渐渐不如往昔,他再也无力靠演唱为孩子们挣得学费了,欠下的债务无法还上,成了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没有能力了还要坚持资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对此都不能理解:“助人为乐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钱捐助别人?”丛飞这样向他们解释说:“我曾向孩子们承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们到毕业,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人们眼中的丛飞

在捐助山区贫困孩子的同时,丛飞还是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的五星级义工,义工编号2478.杨华女士是丛飞进入义工联的引路人。1996年底,杨华在深圳团市委举行的一个“帮困助乐”基金义演中认识了丛飞,杨华感觉到丛飞是个敬业、热情、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请丛飞加入义工联,并由他着手招募人员创建一个义工联自己的艺术团,由丛飞担任这个艺术团团长。丛飞马上就答应了,然后就开始组织人员培训,经过半年多将这个业余的艺术团创建起来。义工联艺术团在深圳的表演反响非常强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丛飞的名头去的,而去了之后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这些观者眼中,丛飞是一个开朗、敬业、从不耍大牌,对观众很亲切的表演者。”杨华说。

现在深圳某网络公司任职的封女士也是义工联的成员,她与丛飞是在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中的义演活动中结识的,康复站在每年的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节日举办的活动,丛飞总是会过来参加,从来没有缺席过。他善于模仿名人,神态真实传神,让人惊叹,极受康复站的残疾人喜欢。在封女士眼中,丛飞是一个给身边的人带来太多快乐的人。

对于丛飞长期资助贫困孩子的行为,封女士认为,丛飞并没有图什么。他将这种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虽然他仅仅只是个普通的外来打工者,但资助孩子们时间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他这个人太认真,有时也絮叨。几个兄弟一起吃饭,他总是叨叨这顿饭能换多少贫困儿童的学费,我们都笑他。”丛飞的朋友左先生说。

丛飞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大家自己资助了贫困山区的孩子,“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左先生说,丛飞做事不爱张扬,所以当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怀疑时,他也懒得解释,只是笑笑。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丛飞为了资助深圳的贫困孩子读书,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丛飞义演晚会”,将5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了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参加商业演出的丛飞接到深圳有关方面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参加次日举办的“情系灾区抗洪救灾”大型义演,丛飞立即推掉了多场商业演出,自掏腰包买机票返回深圳,还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挣的2万元全部捐献了出来。

丛飞住院后,来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识的市民。一位张姓市民说:“我以为宣传报道太夸张,跑过来一看才发现原来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爱心的人。”

“这和他小时候带我回家吃一碗饺子,分一块大饼的行为,其实一样,并没有什么大区别,”在丛飞小时候的同学赵先生眼里,丛飞资助贫困儿童读书的行为并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爱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家事

丛飞的家在深圳罗湖区翠竹路东的新港鸿花园,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间内半面墙的书柜摆满了奖状与照片,CD架上摆放着一些古典音乐与民族歌曲,“虽然小点,简单点,但还是很温馨的。”妻子邢丹说。

这位24岁的漂亮空姐现在理解了丛飞所做的一切,她认为丛飞是位有责任感的男人,并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

丛飞的第一任妻子是个缅甸人,在两年前与他离了婚,留给他当时年仅二岁的女儿睿睿。

实际上,结婚之初的邢丹对丛飞的做法有时难免也不理解,会发些牢骚。2004年夏,丛飞带着她去贵州黔南贫困山区为所资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学费。“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程度让我震惊,他们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还要掺上秸秆吃。许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当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搂着丛飞的脖子一个劲地喊着爸爸,孩子的家长拉着丛飞的手默默流泪,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丛飞的付出。”

邢丹此后辞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顾着年幼的女儿睿睿,当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邢丹说她现在心态很好。“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开心就好,至于钱财这东西,反正家境也没到吃不上饭,资助就资助好了,自己嘛够用就可以了。”

对社会上人们对丈夫的种种评价,邢丹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别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软语相求,开口要他帮忙,不管是钱是事,他都会当回事情去解决,不太懂得拒绝别人,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弱点吧。”

邢丹说,丛飞爱看电影,他们每个月都要去看好莱坞大片的首场,几乎场场不落,但如今他因为生病已经很久没有进电影院了。

在住院后,丛飞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内容的遗嘱:“邢丹嫁给我,一直跟我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还陪着我跋山涉水去贫困山区捐资助学,她为我吃的苦头太多了。如今她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以后她一个人可怎么扶养这个孩子?请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这个孩子,以利于她以后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积蓄,很对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后,让我的父母带着睿睿回辽宁乡下,那里的生活水平低,容易过活;我资助的一百多个孩子,有很多还是小学生,如果他们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望的未来,你们一定要多想想办法,让他们继续读书啊……”

《深圳特区报》记录了邢丹对丛飞遗嘱的反应:邢丹情绪激动得不能自制:“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这个孩子,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而将这个孩子打掉呢?无论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来……”

愿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丛飞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儿女们寄来的信,看信读信是他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诉您一件事,我从小就没有见过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学毕业,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请您放心,我会努力学习的,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贵州省织金县罗燕艳信中的话。

她正在织金县一中读高二。

“丛飞的资助让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并不薄待任何人,他总是给人相同质量守恒的人生,关键在于你的需要,你要多一点世俗的幸福,那么精神的愉悦就会酌情递减,反之亦然。”湖南省汉寿县《沧浪》主编胡诗词这样评价丛飞。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胡诗词累计接受丛飞捐助达到八万四千元,使他实现了上大学、当作家的梦想。他得知丛飞患癌症住院治疗,专程从汉寿县前来探望。

病榻上,丛飞仍然惦念着贫困山区的那一百多个孩子,惦念着他们这学期的学费还没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钱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他吃力地给贵州的“儿女们”录下了一段话:“孩子们:爸爸不能亲自来看你们了,但爸爸很想念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5月15日,丛飞手术后第二天,他向前来看望的有关领导交了一份写于一年前的入党申请书:“我是一个自由歌手,没有单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一直没交,现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请您把它交给党组织,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5月27日上午,丛飞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6月15日,丛飞在病榻上开了个家庭会,向父母家人提出了两点愿望:身后捐献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并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拒绝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两厅住宅,家人何时何地都只能向社会奉献而不能向社会伸手。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丛飞轻轻哼起他自己作词的《愿你幸福》这首歌,脸上充满笑意。

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五)

华南师范大学亚运感人事迹:后备志愿者依旧美丽

感人事迹一:

这是一个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是来自学校各大组织、社团的骨干,但是每一个人并不会为此而散漫拖沓,因为每一个人都把团队当作自己的家,兢兢业业坚守岗位,视5000多名亚运志愿者以及2000多名亚残会志愿者的权益于己身,每一个人都决心陪伴每一个志愿者奋斗到最后。这是一支由一百多微小个体组成的充满战斗力的伟大团队——华师亚(残)运会志愿者服务中心。

感人事迹二:

从10月8日开始,广州亚残会开幕式手语舞蹈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开始排练。600多名女生每天晚上六点半就到南区操场集中排练,每天晚上的练习时间长达五个小时。二十多天以来,同样的一个动作练了一遍又一遍,累了,烦了,脚肿了,但她们从不放弃。特别是10月28日,手语舞蹈的演员们到奥体中心进行演练,凌晨两点多才排练结束回校。这是一群坚韧乐观,又充满青春激情的女孩,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感人事迹三:

一摞摞堆积如山的数据资料,一台台闪着荧光的台式电脑,面对着这些,顶着时间期限紧迫的压力,华师志愿者服务中心石牌校区办公室主任戴琼,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2022年10月21日晚上,她带领她的团队进行2000多名华师亚残志愿者的信息审核,每一项数据都需要认认真真地校对,这是对亚组委工作的尽职,更是对每一位志愿者的负责任。最终,她和她的战友们彻夜未眠,东方既白之时,带着圆满完成工作的满足感,他们的笑容像朝霞般明亮。

感人事迹四:

2022年11月1日,亚运会开闭幕式彩排在海心沙进行,华师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任铭钿作为后勤保障部部长,负责志愿者的往返行车。与车队方面的联系,和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沟通,十辆车,近500名志愿者的团队,他率领部门的干将们,克服种种障碍,于细微处显精心,在困难间创新意,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正是这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志愿者骨干,支撑起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山,让我们像他们致敬!

感人事迹五:

后备志愿者依旧很美丽

“当我知道我分配的工作是专业后备的时候,我曾经有点沮丧,认为自己可能不能为亚运服务了,后来我发现我完全的错了。即使我可能没有机会去到现场穿上工作服,可是我是其他工作者坚强的后盾,有我们在,他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不会有后顾之忧了,因为我们可以随时顶上,随时候命。。。。。。这样一来,我们志愿者的热情就更加地高涨了,让所有人领略志愿者的魅力,领略奉献的魅力,领略亚运的魅力。”虽是后备志愿者身份,数科院的杨同学并未浇灭服务亚运的热情。

感人事迹六:

观众业务口感人事迹

10月29日,大学城华师体育馆第三次联调测试有序进行。一个忙碌的身影在观众服务办公室与志愿者休息区来回走动,或是处理文件,或是接听电话,或是协调各岗位工作时间安排,或是与行政与员工志愿者们一起安排工作。这个忙碌的身影,是观众服务行政与员工的运行助理,来自文学院08级汉语言专业的冼海琪。虽然已是第三次联调测试,但对工作的认真与负责任的态度,令她不能掉以轻心。每次联调测试,她都留在了最后,等到将当天演练情况汇总上报,并把办公室收拾整齐后才离开。而离开场馆时,往往天色已黑,晚饭也来不及吃了。尽管如此,面对这份工作,她仍然不埋怨,埋头干,她认为,在办公室内虽然不能直接服务观众,但为所有观服志愿者做好后勤工作,让他们更好地服务观众,这便是一种收获与快乐。

感人事迹七:

华师体育场馆交通组感人事迹

自交通业务口组建以来,稳步有序地建立起我们团队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了有交通组特色的工作理念。在此期间,我们团队发生了不少感动每个人的事情。

在第一次联排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大部分组员要顶着烈日工作。但是没有人会抱怨自己的工作,因为陈君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表率。联排期间,君荣老师不停地奔波各个岗位,给大家解决困难,在工作上给予了各位志愿者莫大的关心和支持,他就是我们组员的精神领袖,是他教会了我们交通组“谨慎负责,灵活变通”的工作理念。

龙君经理在工作上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她在视察工作的时候,切身感受到我们交通组志愿者在工作条件上的特殊情况,她向上级争取了物质上的支援,配置了太阳伞给每天头顶烈日工作的志愿者,给我们配置了交通反光衣,指挥棒,哨子等等工作装备,加强了我们的硬件设施。

正因为有了领导的关怀和工作上的支持,我们团队的士气一直在增长,氛围逐渐浓厚,大家工作才会积极。真正体现了“我志愿,我快乐”的亚运志愿者精神。

感人事迹八:

新闻宣传部

10月29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联调。这次联调虽然没有突发事情演练,我们的业务口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亚运会的相关一些事宜我们还是要跟进的。这一天,我们业务口中最忙的一个就是负责场馆舆情监控,突发新闻事件处理的黄子响老师。他既要写总结汇报,又要填写信息。为了分担老师的工作,我们业务口的三个志愿者主动提出帮老师忙。最后,工作顺利完成,还比预计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完成。这次联调充分体现了我们业务口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感人事迹九:

志愿者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雅滨

在志愿者部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很多事情必须在前期准备妥当才能保障赛时的正常运作,但是这样的准备又是诚惶诚恐的,因为没有告诉你这样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谁都没有办过亚运会。所以,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非常感谢人力资源部的所有同事,感谢一路走来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有的是相识了两年的老朋友,有的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在志愿者部建立起来的一个月里,同分担,共进退。也许,日后还会有许多突发情况考验我们的执行力与应变度,愿我们在一起踏实工作、微笑奉献。

感人事迹十:

志愿者部庆生:珠,你生日快乐

10月17号的夜,对于志愿者部后勤保障部成员冯露珠来说是惊喜而快乐的夜,对于志愿者部的其他成员来说则是送上惊喜、传递快乐的夜。志愿者部的成员虽不是第一个为露珠送上生日祝福的人,但志愿者部的成员依然加班加点,就为赶在第二天到来之前为露珠送上生日的惊喜。虽然,露珠说:“这是意料之中的惊喜”,虽然志愿者部的其他成员的骗人手段不够高明,虽然从志愿者部成立的那天起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光,但对于每一成员来说,志愿者部早已是一个家,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共同的追求——让志愿者部更加完善,而今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珠,你生日快乐!

感人事迹十一:

10月21日,在白云军区回来的大巴上,阳光明媚,设备组的叶建华在忙活了一天的情况下,已经累得在车上昏睡了过去。突然,一个演员的手抽筋了!来自体科院的他自然对肌肉抽筋有一套治疗方法啦!叶建华立刻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然后摇摇晃晃地移到演员旁边。首先,他帮这位演员拉拉筋,接着再帮她轻柔,以缓解肌肉的紧绷所带来的酸痛感。

不知不觉,车已经回到学校,叶建华扶着演员下车,安顿好这位演员后,还没来得及换一口气,另一位师姐冲上来紧张地对他说,“那边有位演员晕倒了,赶快去扶一下吧!”

叶建华瞬间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那个昏倒的演员,而此时,场地组的新干事余嘉伟已经抱着那位演员奔向校医务室了,叶建华见状紧跟其后,和余嘉伟两人一前一后合作护送演员安全到达医务室。

直到演员躺在病床上慢慢恢复知觉后,他们才长长舒了口气··原来,在忙碌与奔波之中相互搀扶才是最感人最温馨的,也许,再苦再累,一觉之后便依然生龙活虎,也许,明天依然是枯燥的搬设备,撤场,依然蹲在田径场一隅应付自己的晚餐,一切如常,但一切都值得,因为我们坚信,12月12日,我们一起落泪,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珍藏心底···

感人事迹十二:

无论是在华师的训练场上还是在奥体中心,我们的身边总不乏有感动的事迹涌起。

你有想过六百人的队伍分发宵夜的现场吗?混乱的?无序的?恐怖的?不,都不是。在华师,每天当演员们辛苦了一晚后,领宵夜的时候,秩序总是井然的、有序的,他们总是两列两列的走上前去领宵夜,并亲口而热切的向工作人员说声“谢谢”。

您有想过你贵重的东西丢失后,会有人帮你送回吗?在华师的训练场上,有的。我们每天晚上不可避免的总有些粗心的演员丢失了东西。这或许是一件衣服,一个水瓶又或许是一个包包,又甚至是一个手机“我的手机不小心在昨天晚上塞进了另一个同学的以纯的包包里,请问有人可以帮我送回吗?”“这位同学,不用担心,有的。”因为在华师这里没有贪婪的人,有的只是关切的心,因为都相互知道彼此的难处所以才愈加关心。

您又有想过在表演人员众多,音响声轰隆的现场上,能看到一群坐在护栏石基边上捧着书在看的同学们吗?在华师,有的。因为我们的值班时间长,占据了不少学习的时间,所以在场的工作人员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抓住宝贵的时间学习、看书。这也许看起来平凡,但实质精神是伟大的。

我们,无论是表演人员还是工作人员,身边总是充满了温暖与感动。他们执着的精神也在时刻地闪耀着。

看呀,那位韧带拉伤的同学,为怕影响整个节目的训练与跑位而坚持上阵;还有那位不小心扭到脚的同学,同学们便一步步把她搀扶到医院。对,还有我们的工作人员就算在寒冷的天也坚持凌晨两点才退去···

其实,感动的人和事又怎只这些人呢?我们的演员与工作人员们都在不断地为亚残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是感动我们心头的亮点。

感人事迹十三:

凌晨一点的奥体中心,空旷的场馆里冷风阵阵,台上的导演,场上的演员,场下的工作人员,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身体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大家已经在这里整整14个小时了,在这十四个小时里面,除了用餐时间和几次短暂的休息之外,场上总是不间断地响着“1、2、3、4···2、2、3、4”的节奏声,以及导演纠正动作的指令。当然··如果你仔细听,不时还会有轻微的咳嗽声,喷嚏声。突然,有序的人群中有一区突然乱了,节奏声也戛然而止,人流向一个方向围过去,工作人员赶紧冲上前,大声询问“怎么了?”,听到工作人员焦急的声音,原本已经围拢的人群渐渐自然分开一条通道,一个女生在另外两个女生的搀扶下缓慢地向外走去··“没事··我只是突然扭到脚摔了一下··”被扶着的那个女生已经涨红了脸,冲上来的工作人员二话没说,接过搀扶的手,一把将扭到的演员背到背上,另一个在后面扶着,步伐稳定地向着场外走去,其他工作人员开始疏导人群,而场下,已经有工作人员抱着医药箱等待着。很快,队伍又恢复了原本的秩序,节奏声也再次在场馆里响起···这时的风依旧凛冽,空气依旧寒冷,每一个演职人员的心中,却涌过一股暖流。


广州亚运跳水冠军施廷懋的故事 除了将获得一定数额的各种奖金外,此前月工资只有1200元左右的她,将会享受到增加一定数额终身津贴的待遇 重庆市的亚运功臣 施廷懋近日回到了重庆,这位在广州亚运会上勇夺一金一银的19岁跳水小丫,一夜之间成为重庆名人,甚至她在餐馆吃饭也能吸引粉丝向媒体电话报料。像四年前夺取重庆市首块亚运金牌的前辈张亚雯(微博)一样,这块金牌将改变施廷懋的人生轨迹,但对于刚崭露头角的重庆跳水项目,又能带来什么? 四年前,张亚雯曾带给全重庆一个关于羽毛球的希望,但事实上根基薄弱的重庆羽毛球项目,如今却随着张亚雯的退役而逐渐远离大赛和市民的视线。而刚刚开花结果的重庆跳水也有残酷的现实:除了一个冠军施廷懋,剩下的只有一个薄弱到连选才都难的培养体系。当年羽毛球希望的昙花一现,正是如今重庆跳水的前车之鉴———如果这块金牌不能成为重庆跳水改变发展现状的起点,那么,它很可能像张亚雯的金牌一样,成为重庆跳水昙花一现的终点。 改变 不变困境 亚运会夺冠 施廷懋涨薪 昨天下午,在广州亚运会上夺取一金一银的施廷懋在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出现时,脸上写满了疲倦。短暂的几天休息后,她将接受腰部老伤的治疗,并且在重庆一边训练,一边抽空完成自己在西南大学的本科学业。 因为亚运会上的表现,这个小姑娘已经成为继张亚雯之后重庆体育的又一明星。除了将获得一定数额的各种奖金外,此前月工资只有1200元左右的她,将会享受到增加一定数额终身津贴的待遇。此外,施廷懋也将成为重庆竞技体育下一个全运周期的标兵式人物,除了备战全运会,重庆跳水队为她制订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就是力争参加伦敦奥运会,并为重庆竞技体育赢得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不过,施廷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更实在:“我要争取入选国家队。”据施廷懋的教练刘犇透露,跳水国家队领队周继红已经表态,国家队将在12月进行调整,施廷懋很可能获得机会第一次正式入选国家队。 不变 重庆跳水无光环 水平徘徊国内中下游 施廷懋夺金之后,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水上系主任周玉生却告诫教练和队员要保持清醒。“夺金固然高兴,但不能忽视重庆市跳水发展困难的现实,而且施廷懋也要明白,亚运金牌的成绩,或许在国内锦标赛都很难进前三。” 施廷懋的横空出世,让周玉生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欣慰是因为突破,重庆跳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但是直到今天才拿到第一块亚运金牌。压力呢,很现实,因为重庆跳水真实的整体水平仍然是全国中下游,一块亚运金牌并不能带来本质改变。” 困境 重庆三千二百万人 跳水人口不足百人 金牌背后竟闹人荒 对于整体水平低的重庆竞技体育来说,一块亚运金牌足以歌功颂德了。但是昨天,周玉生和教练刘犇向记者说得最多的却是“呼吁”。“人人都说跳水是一秒钟的艺术,但台上一秒钟台下十年功,这块金牌背后,是太多你们想不到的困难!” 周玉生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在重庆市,目前虽然有看似齐备的三线梯队,但是一线队和二线队分别只有12人和15人,作为人才贮备的三线队只有约50人———而在广东、江苏和上海等跳水强省(市),有的仅一线队编制就已经超越了重庆三线所有队员的总数。而作为金字塔基的跳水业余体校,尴尬更是惊人———在今年之前,重庆只有渝中区一个点,而且只有9个队员;如今在南岸区增加了一个点,自己招了几个苗子,又向专业梯队借了两个苗子。 呼吁 项目相近 特点共通 跳水教练呼吁成立体操队 周玉生和刘犇的呼吁,一开始让记者不解。“我们希望重庆市能尽快成立体操队,并且在市运会上设置体操项目。”原来,他们认为体操是很多适合重庆发展的技巧性项目的基础项目,适合各种项目的基础选材,“但是由于市运会没有体操队,现在重庆没有一个练体操的苗子。” 直白的呼吁是因为目前的尴尬。作为金牌教练,刘犇在培养施廷懋这样的“尖子”的同时,另外一个重要任务竟然是教小队员游泳。“因为我们现在招的小苗子,几乎全部是‘白板’,不仅没有技术动作基础,甚至大部分连游泳都不会。”在南岸区,小苗子的训练是平时在小学练习陆上基本技术,每周两次到江南游泳馆游两次泳。有点技术,再加上会游泳,这样的苗子已经是重庆跳水教练眼中很不错的“好苗子”了。“因为基层苗子少,选才难,所以成才周期很长,重庆跳水的形势其实很严峻。” 前景 金牌成契机 重点加投入 市体育局承诺改变困境 张亚雯的出现,最终未能带来重庆羽毛球的改头换面。但施廷懋的出现,或许不会重复当年的尴尬。市体育局长吴建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主动提到了改变重庆重点项目困境的愿望。“我们现在已经在行动了,不仅仅是跳水,还有即将恢复的游泳项目。对于这些重点项目,不仅投入会加大,而且在基层培养的力度方面,将肯定有巨大的改观。” 莫让金牌成终点,曾经的领军人物张亚雯也有建议。“除了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之外,重庆市也需要调整一些政策。重庆体育人才本来就不多,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就很关键了。”


凌晨一点的奥体中心,空旷的场馆里冷风阵阵,台上的导演,场上的演员,场下的工作人员,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身体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大家已经在这里整整14个小时了,在这十四个小时里面,除了用餐时间和几次短暂的休息之外,场上总是不间断地响着“1、2、3、4···2、2、3、4”的节奏声,以及导演纠正动作的指令。当然··如果你仔细听,不时还会有轻微的咳嗽声,喷嚏声。突然,有序的人群中有一区突然乱了,节奏声也戛然而止,人流向一个方向围过去,工作人员赶紧冲上前,大声询问“怎么了?”,听到工作人员焦急的声音,原本已经围拢的人群渐渐自然分开一条通道,一个女生在另外两个女生的搀扶下缓慢地向外走去··“没事··我只是突然扭到脚摔了一下··”被扶着的那个女生已经涨红了脸,冲上来的工作人员二话没说,接过搀扶的手,一把将扭到的演员背到背上,另一个在后面扶着,步伐稳定地向着场外走去,其他工作人员开始疏导人群,而场下,已经有工作人员抱着医药箱等待着。很快,队伍又恢复了原本的秩序,节奏声也再次在场馆里响起···这时的风依旧凛冽,空气依旧寒冷,每一个演职人员的心中,却涌过一股暖流

以上内容是关于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和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

标题: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简短 汶川地震的资料感人的故事2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5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