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5.12地震死了多少人和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的精彩内容哦。
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一)
母亲已死 3个月的孩子压在她身下 手机留下了 ...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用身体挡水泥板 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像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
私人诊所医生 拿出全部药品救人
在遵道镇,记者见到了28岁的韩先成,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就是他,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把自己私人诊所里的急救药品拿了出来,为成功救治伤者争取了更多时间。
作为一名服务农民的私人诊所医生,韩先成3年前曾是当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地震发生后,没有人来动员,更没有人来要求,韩先成马上赶到镇政府主动请战。
在韩先成帮助下,一些逃脱灾难但伤势不轻的村民及时得到了初步救治,伤口得到清理、骨折处得到包扎。从12日下午到13日中午,韩先成已一天没有合眼。韩先成说:“伤者太多,有100多名,已用尽我药店里库存的全部急救药品,只剩下一点感冒药了。”其实我能做的很多乡村医生都能做,只是他们的店铺垮塌,药品被压碎了。如果我店里的存药更多,如果其他店铺的药品没有被压碎,将有更多人被救。”
为了孩子遗体的尊严 老板冒险搬来布料
当救援队将欢欢幼儿园废墟上一块块砖瓦清理开时,当一具具孩子的遗体被挖掘出来时,大家都不愿再去多看一眼那一张张曾经天真的笑脸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当地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当时也在救援现场,她亲戚的一名孩子被困在废墟中。孩子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但却无法及时找到为孩子遮盖的塑料布、棉布。
此时余震未了,楼房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贺思萍二话没说,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了一匹红色呢子布。平凡的她为无辜的孩子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楼主:
最让我感人的故事:
就是在抢险任务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他们正在搜救幸存者
突然,他们发现在这片废墟地下
有幸存者的迹象
而就在这是
一栋还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屋眼看就要倒塌了
哪一名战士还是冲上前去救人
可是,他被其他战士都拖了回来
那名战士跪了下来,哭着说:
“求求你们,在让我进去救一个!”
旁边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这个故事就是我认为最感人的故事!
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二)
李涛:神舟“第一开”
9月28日16时38分,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安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第一架搜救直升机舱门打开的瞬间,一名搜救队员快速冲向返回舱落点,在指挥长下达开舱命令后,熟练地打开返回舱,三名航天员稳坐其中,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打开舱门的搜救队员就是李涛,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空中分队一班班长。从1999年至今,李涛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所有任务,每次返回舱的舱门都是由他打开,因此,他也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神舟“第一开”。
1999年7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毕业的李涛被幸运地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着陆场站救生回收队,成了一名搜救队员。当知道救生回收队是中国航天部队中唯一一支专业担负航天器回收任务的部队时,李涛激动万分,自己的工作同载人航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与宇航员的生死安危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神圣、多么自豪的工作啊!特殊和神圣,使李涛在兴奋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1999年8月,李涛被派往北京航天部五院学习返回舱的扶正、开舱门、吊装固定技术和某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技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专业学好,把业务搞精,做一个优秀的搜救队员。在方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李涛对飞船返回舱及其舱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数百次的操作练习,熟练地掌握了返回舱吊装固定工具的安装方法和返回舱舱门的开启技术。并对某型号电台的原理及操作、组网方式、系统原理、频率频段、信道分配,及电台的接收机、发射机、双工器等集成电路中的具体电路进行强化学习,详细作了学习笔记,这也促使他迅速成长为救生回收队的骨干力量。
神舟七号任务前,李涛独立编写了《返回舱吊装固定操作规范》,并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完成了《返回舱现场处置程序》,使返回舱现场处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为任务中返回舱舱门的快速顺利开启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学亮:神舟“第一抬”
刚听到抬航天员的工作时,笔者一直以为是个体力活,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行了,是与张学亮的谈话改变了笔者的这种印象。
初见张学亮,只见他黑黑的脸庞,一米八几的大个,感觉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但与他细细聊起抬航天员的工作,笔者却发现他是个非常细心周到的人。抬航天员,首先要的是两个人的配合,自己再有力气,如果与同伴配合不好也不行。两名队员不仅要身高相似,而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步伐、手势和所用力气都要均匀相等,这就需要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任务时的默契。
神七任务前,每次训练张学亮都格外认真。“航天员从太空回来,身体很虚弱,我们轻微的晃动,对他们来讲都是难以承受的。”长期的训练磨合,他与队友几乎达到了每迈一步都一致的地步。
9月28日傍晚,航天员出舱并进行了近1个小时的地面重力适应后,由6名搜救队员抬上搜救直升机。张学亮与队友是第一组,抬的正是翟志刚。“当时心里甭提多激动了,我能听到他均匀的呼吸声。”当把翟志刚送到医监医保直升机后,张学亮才意识到,由于刚才过于专注,手都有些抽筋了。
裴俊:神舟“第一吊”
“虽然没有见到航天员,但我的工作却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神舟七号救生回收队的一员,裴俊每次都见不到航天员本人,他的主要职责是,开着特装吊车,处置神舟返回舱,被誉为神舟“第一吊”。
参加过6次神舟飞船任务的裴俊,在站里细心是出了名的。开特装吊车,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对返回舱的外部结构很熟悉,才能在吊装时一步到位。为熟练操作,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由于吊装返回舱平时很难有机会练习,他便自己想办法,在吊钩上固定一支筷子,操作着吊臂往啤酒瓶子里放,每次的精准度都在厘米级,就是像这样长时间的磨炼,终于锻造了他“一抓准”的本领。
神七任务前,裴俊还针对场区风沙大、草原夜间温度低,吊装照明设备极易损坏的特点,对设备重点加以检查和保养,减少故障的出现率。有一次,他发现照明设备的电动升降装置异常。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对设备的机械装置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中由于天气冷三用表失效,他就将三用表放到自己的怀中,用体温为三用表加热,当三用表能正常工作时他赶紧拿出来测量;一会温度下降,显示器失效,他又放入自己的怀中……就这样,他一次次的反复,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故障排除。
其他的贴不下了/到这儿来看
http://www.wnxk.com/jiazhang/anli/2008072312637.html
http://hi.baidu.com/%F6%CE%D3%EE%CE%DE%CF%DE/blog/item/61f0a7fc14a675fbfd037f36.html
北京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人生如炬
上世纪60年代,闵恩泽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胡鸿烈 钟期荣:散尽家产培养人才——树仁立德
这是两位均已89岁高龄的老人,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1953年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4、李剑英:16秒内的选择是牺牲——天地英雄
2006年,李剑英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壮烈牺牲。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5、孟祥斌:年轻军人舍己救人——义无返顾
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金华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沉入水中,28岁的年轻生命陨落了。
【颁奖词】
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9月28日16时38分,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安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第一架搜救直升机舱门打开的瞬间,一名搜救队员快速冲向返回舱落点,在指挥长下达开舱命令后,熟练地打开返回舱,三名航天员稳坐其中,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打开舱门的搜救队员就是李涛,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空中分队一班班长。从1999年至今,李涛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所有任务,每次返回舱的舱门都是由他打开,因此,他也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神舟“第一开”。
1999年7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毕业的李涛被幸运地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着陆场站救生回收队,成了一名搜救队员。当知道救生回收队是中国航天部队中唯一一支专业担负航天器回收任务的部队时,李涛激动万分,自己的工作同载人航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与宇航员的生死安危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神圣、多么自豪的工作啊!特殊和神圣,使李涛在兴奋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1999年8月,李涛被派往北京航天部五院学习返回舱的扶正、开舱门、吊装固定技术和某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技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专业学好,把业务搞精,做一个优秀的搜救队员。在方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李涛对飞船返回舱及其舱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数百次的操作练习,熟练地掌握了返回舱吊装固定工具的安装方法和返回舱舱门的开启技术。并对某型号电台的原理及操作、组网方式、系统原理、频率频段、信道分配,及电台的接收机、发射机、双工器等集成电路中的具体电路进行强化学习,详细作了学习笔记,这也促使他迅速成长为救生回收队的骨干力量。
神舟七号任务前,李涛独立编写了《返回舱吊装固定操作规范》,并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完成了《返回舱现场处置程序》,使返回舱现场处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为任务中返回舱舱门的快速顺利开启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学亮:神舟“第一抬”
刚听到抬航天员的工作时,笔者一直以为是个体力活,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行了,是与张学亮的谈话改变了笔者的这种印象。
初见张学亮,只见他黑黑的脸庞,一米八几的大个,感觉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但与他细细聊起抬航天员的工作,笔者却发现他是个非常细心周到的人。抬航天员,首先要的是两个人的配合,自己再有力气,如果与同伴配合不好也不行。两名队员不仅要身高相似,而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步伐、手势和所用力气都要均匀相等,这就需要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任务时的默契。
神七任务前,每次训练张学亮都格外认真。“航天员从太空回来,身体很虚弱,我们轻微的晃动,对他们来讲都是难以承受的。”长期的训练磨合,他与队友几乎达到了每迈一步都一致的地步。
9月28日傍晚,航天员出舱并进行了近1个小时的地面重力适应后,由6名搜救队员抬上搜救直升机。张学亮与队友是第一组,抬的正是翟志刚。“当时心里甭提多激动了,我能听到他均匀的呼吸声。”当把翟志刚送到医监医保直升机后,张学亮才意识到,由于刚才过于专注,手都有些抽筋了。
裴俊:神舟“第一吊”
“虽然没有见到航天员,但我的工作却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神舟七号救生回收队的一员,裴俊每次都见不到航天员本人,他的主要职责是,开着特装吊车,处置神舟返回舱,被誉为神舟“第一吊”。
参加过6次神舟飞船任务的裴俊,在站里细心是出了名的。开特装吊车,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对返回舱的外部结构很熟悉,才能在吊装时一步到位。为熟练操作,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由于吊装返回舱平时很难有机会练习,他便自己想办法,在吊钩上固定一支筷子,操作着吊臂往啤酒瓶子里放,每次的精准度都在厘米级,就是像这样长时间的磨炼,终于锻造了他“一抓准”的本领。
神七任务前,裴俊还针对场区风沙大、草原夜间温度低,吊装照明设备极易损坏的特点,对设备重点加以检查和保养,减少故障的出现率。有一次,他发现照明设备的电动升降装置异常。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对设备的机械装置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中由于天气冷三用表失效,他就将三用表放到自己的怀中,用体温为三用表加热,当三用表能正常工作时他赶紧拿出来测量;一会温度下降,显示器失效,他又放入自己的怀中……就这样,他一次次的反复,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故障排除。
黄市无
裴俊:神舟“第一吊”
“虽然没有见到航天员,但我的工作却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神舟七号救生回收队的一员,裴俊每次都见不到航天员本人,他的主要职责是,开着特装吊车,处置神舟返回舱,被誉为神舟“第一吊”。
参加过6次神舟飞船任务的裴俊,在站里细心是出了名的。开特装吊车,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对返回舱的外部结构很熟悉,才能在吊装时一步到位。为熟练操作,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由于吊装返回舱平时很难有机会练习,他便自己想办法,在吊钩上固定一支筷子,操作着吊臂往啤酒瓶子里放,每次的精准度都在厘米级,就是像这样长时间的磨炼,终于锻造了他“一抓准”的本领。
神七任务前,裴俊还针对场区风沙大、草原夜间温度低,吊装照明设备极易损坏的特点,对设备重点加以检查和保养,减少故障的出现率。有一次,他发现照明设备的电动升降装置异常。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对设备的机械装置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中由于天气冷三用表失效,他就将三用表放到自己的怀中,用体温为三用表加热,当三用表能正常工作时他赶紧拿出来测量;一会温度下降,显示器失效,他又放入自己的怀中……就这样,他一次次的反复,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故障排除。
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三)
感动
感动,是一杯陈年佳酿,苦涩又不失甘甜;感动,似一把小锤,敲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感动,如一曲高歌,奏出了无数的感慨......
那天,与妹妹一起去公园玩,趁着阳光好,我们在太阳下搓着冻僵的手,思量着怎样玩个痛快。忽然看见前方一片小树林内树长得密密麻麻,我心生一计。
“这样吧,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指了指不远处得树林,“一个人闭上眼睛,另一个人走在她后面,用语言来指挥她,直到走出树林。怎么样?挺刺激吧!”妹妹想了一会儿,欣然答应。
先是妹妹指挥我。我闭着双眼在前面走着,表面上挺镇定,但心里却早已乱了分寸,我竟有些后悔和妹妹一起玩这个游戏,因为她古灵精怪,说不定就指挥我往树上撞呢。想到这里,我担心地摸了摸额头,做贼似的睁了睁眼睛,确定没事后,才继续走。
就这样,妹妹指挥着我向前走着,但是每走一段路我都要偷偷睁眼看看......终于,十多分钟后,我走出了小树林。换我指挥了,我有心吓吓妹妹:“换你了,怕不怕呀?”“干嘛要怕?!”她不满地叉着腰。“你就不担心我带你往树上撞?”我笑了。妹妹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又笑着说:“不担心,因为你是我姐姐。”
猛然,心底仿佛有什么轻轻划过,我忙低下头,趁机抹了抹湿润的眼睛,然后抬起头,对她说:“走吧,闭上眼睛。”“你眼睛怎么红了?”妹妹不解地问。“这树林里灰尘,沙子挺多,吹到我眼睛里来了。”我假装揉了揉眼睛,“别问了,快走吧!”妹妹信以为真,蹦蹦跳跳向前走去......
“不担心,因为你是我姐姐!”短短10个字,却寄托了小女孩对我的信任。也在那一瞬间,听着这10个字,我感动了......
也许令人感动的故事看得太多,母爱,父爱,师爱......以至于感动那根神经都麻木了,仿佛所有感动都要那么伟大。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身边也有感动,如今,我已错过了多少?仰望天空,妹妹那稚嫩的脸又在我眼前浮现......
现在,我已明白,感动不分大小,只要能令人拆除心底那层房线与误解。让人们彼此信任,彼此帮助......
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四)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人要善良的活着。渐渐地长大了,也就把善良当成
了我们的家风。等到我有了家有了孩子,当听到儿子第一次叫我妈
妈的时候,我就自
己在心里说,孩子妈
妈不希望你多优秀,但一定要做个真善美的人。也就从那时候开
始,潜移默化的我就把
"
真善美
"
当成了我家庭的家风。
记得教孩子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手语《感恩的心》
。粉嫩粉嫩的小手,站不稳的
脚步,
唱不清的歌词,
却让孩子成了我的老师。
我爱孩子的认真,
但我更想让孩子懂得:
感恩,真的不是唱的,而是用一颗心用行动去实现的。从那一天开始,感恩的种子已经
在孩子的心里发芽。
孩子四岁,我就开始领着他参加所有的公益活动。在敬老院,说话并不清楚的他却
能大方的为爷爷奶奶唱《小燕子》
,义工宣传现场,他是跑得最快发名片最多的一位,
在募捐衣物的现场,他会在众多大人的眼皮下,拖着大大的衣服,向对面捡垃圾的老爷
爷走去。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向善的心。
言传身教。参加活动越多,孩子的认识也越强烈。有一次在市场买菜,一转眼看不
到孩子了。着急的寻找,才发现他在不远处一位卖菜的老大爷摊前。他把一张义工的联
系卡给了老大爷,
并告诉爷爷如果需要衣服和钱就找临淄义工帮忙。······我拉
着他离开后问为什么这么做,儿子的回答让我很感动。
"
妈
妈,你没看到爷爷脚上穿的
鞋都破了个洞,
衣服破破烂烂的吗
?
他家里一定很穷,义工不就是帮助穷人的吗
?
我是小
义工,当然得帮他们了。
"
一刹那感觉儿子真的长大了。三天后,我和儿子再次见到老
爷爷,
给老人买了一双棉鞋,
那位大爷激动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白菜都给我才能表达他的
谢意。
一个人的真诚才能成就他的善良。
。孩子走进小学,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孩子。攀比心也愈发的重。有一
天他回来告诉我,
让他当小义工的领导。
我问为什么,
儿子回答,
因为我已经告诉同学,
我是小义工的领导。我说,为什么呢。孩子说,因为义工是好人,小义工更是好人,我
想当好人。我笑着告诉儿子,好人不是你当什么官,而是你做什么事。首先一个不诚实
的人不配当义工。再说,并不是所有的义工都是领导,他们都默默地奉献爱心,做好事
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 5.12地震死了多少人(五)
1.生命最后的吟唱
传说有一种鸟 虽一生只唱一次歌 但歌声婉转动人 美压世上众鸟 从它能离巢独立起 便奔波不停 忙于寻找某棵荆棘树 找到后 便在其令人生畏的刺枝中吟唱 同时扑向其中最长最尖的刺 垂危之际 方才平静下来 竭力高歌 令云雀和夜莺逊色 因为那是以生命为代价 方能引颈的绝唱 世人为之神往 上帝为之微笑
经历了生命痛苦 而唱出的歌声 令人感动 令人神往 几经磨难成就的事业 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女孩很漂亮,非常善解人意,偶尔时不时出些坏点子耍耍男孩.男孩很聪明,也很懂事,最主要的一点.幽默感很强.总能在2个人相处中找到可以逗女孩发笑的方式,女孩很喜欢男孩这种乐天派的心情.他们一直相处不错,女孩对男孩的感觉,淡淡的,说男孩象自己的亲人.男孩对女孩爱甚深,非常非常在乎她.所以每当吵架的时候,男孩都会说是自己不好,自己的错.即使有时候真的不怪他的时候,他也这么说.他不想让女孩生气.
就这样过了5年,男孩仍然非常爱女孩,象当初一样.
有一个周末,女孩出门办事,男孩本来打算去找女孩,但是一听说她有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在家里呆了一天,他没有联系女孩,他觉得女孩一直在忙,自己不好去打扰他.谁知女孩在忙的时候,还想着男孩,可是一天没有接到男孩的消息,她很生气.晚上回家后,发了条信息给男孩,话说得很重.甚至提到了分手.当时是晚上12点.男孩心急如焚,打女孩手机,连续打了3次,都给挂断了.打家里电话没人接,猜想是女孩把电话线拔了.男孩抓起衣服就出门了,他要去女孩家.当时是12点25. 女孩在12点40的时候又接到了男孩的电话,从手机打来的,她又给挂断了.
一夜无话.男孩没有再给女孩打电话.
第2天,女孩接到男孩母亲的电话,电话那边声泪俱下.男孩昨晚出了车祸.警方说是车速过快导致刹车不急,撞到了一辆坏在半路的大货车.救护车到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女孩心痛到哭不出来,可是再后悔也没有用了.她只能从点滴的回忆中来怀念男孩带给她的欢乐和幸福.
女孩强忍悲痛来到了事故车停车场,她想看看男孩呆过的最后的地方.车已经撞得完全不成样子.方向盘上,仪表盘上,还沾有男孩的血迹.
男孩的母亲把男孩当时身上的遗物给了女孩,钱包,手表,还有那部沾满了男孩鲜血的手机.女孩翻开钱包,里面有她的照片,血渍浸透了大半张.当女孩拿起男孩的手表的时候,赫然发现,手表的指针停在12点35分附近.女孩瞬间明白了,男孩在出事后还用最后一丝力气给她打电话,而她自己却因为还在堵气没有接.男孩再也没有力气去拨第2遍电话了,他带着对女孩的无限眷恋和内疚走了.
女孩永远不知道,男孩想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女孩也明白,不会再有人会比这男孩,更爱她
永远的感动
曾经,我听过这样一篇关于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了,还记得当时县民政局要下乡扶贫,我随行采访。我们来到全县最贫困的一个小村子里,村长带我们来到村中的一位老太太家。听村长介绍,这位老太太七十多岁了,以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因为打仗牺牲了,小儿子有痴呆症,和一个比他更痴呆的女人结了婚,生下了一对同样痴呆的儿女。全家的生活就靠老太太维持着。
来到她家,我们都惊呆了。她家有三个窑洞,一个是住房,一个是灶房,另一个养着猪羊,家里打扫得清清爽爽。村长说老太太很爱干净。今天她的儿孙们都在,他们虽然穿着破旧,可衣服却干干净净。村长介绍说:“老太太很刚强,以前多次拒绝救济。”她说:“我一家吃穿该由我自己来挣,怎能靠政府养活?”
民政局长问:“老妈妈,就要过年了,过年的东西都备齐了吗?”老太太爽朗地答道:“好了,都准备好了。” 民政局长再问:“都准备了些什么?”老太太答道:“现在还有两碗白面,有买了半斤肉,另外,还有三个鸡蛋,我也不卖了,留着过年吃。还给小孙子一人买了一盒鞭炮呢!都准备好了,就不劳政府操心了,大年三十我就能包肉饺子了。”我们的泪水都流了出来。
民政局长有说:“我们代表政府送来一些钱粮,虽然不多,但是这也是政府的一点心意。”老太太摇摇头说:“不用救济我了,我还过得去。我家除了这些东西,还有一点钱。真的有钱,不用救济我。”民政局长坚持要她把钱拿出来看看。她颤巍巍地走到一个柜子前,打开柜子拿出一个钱袋。那钱袋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解开钱袋,随着“稀里哗啦”的一声,倒出一小堆硬币,最后飘出几张一角两角的毛票,总共最多也就十元。老太太爽朗地说:“你看,我有钱,不用政府救济。”
我的一位女同事失声哭出,捂着脸跑了出去。
后来,我们纷纷要掏钱给老太太,老太太却说:“我常教育儿孙,不靠天不靠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能助人时要助人。”
这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可那位刚强的老太太却至今让人感动。我想她会永远让我感动。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样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这样一个苦难的家庭,这样一个残缺的家庭,却有这样一个刚强而乐观的老太太。她的家庭本是贫困的,却因她的坚强,显得那么富有;她的家庭本是颓废的,却因她的勤快而如此整洁。
她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她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却拒绝任何资助?是尊严,那刚强的尊严,支撑着她所有的人生与这个家庭的不辛。她用实际行动、用她的生命书写了大大的“尊严”二字。此时的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楼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湖南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个小女孩只是洪战辉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个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开始,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她12年了。
2.再等等 再等等
平放假回家 才得知母亲生病住院已久
病榻上的母亲虽然衰弱却很洁净 倒是素来讲究整洁的父亲过耳的长发让平诧异 便对父亲说 该剪剪头发了 父亲却嗫嚅着 再等等 再等等 就急忙提起水壶打水去了 母亲用低低的声音告诉平 这二十几年来 你爸爸的头发一直是我给他剪的 他呀 是在等我病好了由我剪呢
生活中等待和守望的有时是一份无法替代的爱……
3.人格的反差
有个老人 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
那是他临终前夕 突然感到十分难受 秘书就说 我去叫大夫 不料 秘书正欲开门 却分明听到老人极艰难的说了一句 不是叫 是请 说着老人便昏了过去 再也没有醒来
大夫与护士们来了 当他们听说了这一切 个个都潸然泪下
这位老人就是夏衍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另一个人物 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
老葛朗台就要死了 却怎么也舍不得他的万贯家私 他极力挣扎着很想再看看他的金子 而且 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 贴到他的嘴边让他亲吻一下以便送他的灵魂平安升天时 他的眼睛居然奇迹般地一亮 还极力做出一个要把那个十字架抢过来的姿势 于是 这最后一次努力 便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夏衍走了 葛朗台走了
如果像传说中那样 真的有天堂和地狱 那么 美丽的天使一定会想人们所期盼的那样 引领着夏衍的灵魂飞往那闪光的天堂 而葛朗台呢 或许正处在一个黑暗的冷冰冰的世界里 无论他们去了哪里 他们毕竟走了 但是 正因为人格 品质的不同 他们所留在世间的 正是人们所期盼的那强烈的反差
在一座山里,住着母子俩,儿子每天上山以打柴为生,母亲则在家做饭,他们过着幸福而安宁的生活,然而,有一天这种生活被打破了.
这天,儿子像往常一样上山打柴,途径一条小河,突然看到一位美苦天仙的姑娘在河边洗衣服,那动作,那神情,深深的把他迷住了,好美“要是能做我的妻子该多好啊,可惜,可惜我穷小子一个”.第一天,也就是这种想想罢了.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伙子都能看见那位洗衣西施, 终于有一天小伙子按捺不住心中那份爱,壮起胆子走向那位姑娘,他红着脸对她说:“姑娘你,太美了,你能做我的妻子吗?虽然我穷,但不管你要什么,我都尽力满足你.”那姑娘先是一愣,后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妈妈的心,因为我父亲病了,神医说需要一颗老妇人的心才能医好”。“什么”天啊,太不可思议了,世上居然有如此之事。“拿到你母亲的心后,再来找我”,姑娘说完便消失了,留下那小伙子傻傻的呆在那里。
这天,他也不知道是怎样回到家的,母亲还像往常一样,把热好的饭菜端给他吃,要在平时,他会狼吞虎咽起来,可今天,是那么的没胃口。
当夜幕降临,母亲躺下准备睡觉时,他举起砍刀迈着沉重的步子,逼近了母亲,就在他准备砍下时,他想到了,她是生我养我的亲生母亲啊,我不但不报恩,还想杀她,我简直连畜牲都不如,于是他丢掉砍刀,跑了出去。
第二天,天亮了,可他的心却没亮,他想我到底要母亲还是要妻子?对,母亲再好也不能陪伴我一辈子,而伴我一生的只有妻子啊!
所以当夜幕再次降临时,这个不孝子又举起了砍刀走向母亲,这次他没多想,砍刀直下,随着一声还未清醒过来的惨叫——“啊”血,溅的哪也是,他趁机掏出了母亲的心,走出家门。
这时,也许天公发怒,下起了倾盆大雨,因为路滑,他一下子跌到在地,那颗心,也摔出好远好远,当他爬起来捡起那颗心捧在手里时,热呼呼的,仿佛还一动一动的,好像在说:“孩子,你摔疼了吗?”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盲目的人们啊,当你在选择爱情的同时,想一想,爱情重要,还是亲情重要,爱情没了,可以重来,可亲情没了,还可以重来吗?
以上内容是关于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400字和5.12地震死了多少人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