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和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一)
驻大连受阅部队士兵背后的感人故事(图)
字号:
大中小全文浏览
http://dalian.sina.com.cn 2009年10月04日08:39 大连晚报 邴凌然在训练中打枪,一招一式颇具威武之气 大体力训练后的豪饮10月1日,驻连海军某部阅兵方队的74名队员成功接受了检阅,其飒爽英姿感动了很多人。
近日,记者联系上了受阅的官兵了解到,在他们飒爽英姿的背后,其实有着更多的感人故事。
“幽默教头”王辉
提起这支阅兵方队,首先让记者想到的就是这支阅兵方队的总教练王辉,王辉是一个生活中很幽默的人,说话就像赵本山,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语,官兵都亲切称他老王。每次训练休息,常常会听到训练场传来时而悠扬、时而豪放的歌声和欢笑声,原来这是老王在组织“每人一歌”、趣味游戏等节目。这极大地放松了大家的心情,也吸引着其他方队羡慕的眼神。
老王尽管在生活中幽默,可一到训练场上,就完全换了一个人,训练场就是他的地盘,脸一绷,眼一瞪,让人看了就紧张,每次训练,队员身体稍晃一下都会被点名批评,哪怕乱瞥一眼,也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几天下来,从战士到干部几乎被他“骂”了个遍。在严格训练大家的同时,老王也吃了不少苦,刚进阅兵村,大家都穿“三节头”皮鞋训练,训练场地表温度高达60℃,鞋底很快烫透了,脚掌火辣辣地疼,两天下来,老王那承受90多公斤体重的脚板磨出好几个大水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大家劝他休息,可倔强的老王浓眉一横,“大家都没休息,我凭啥休?!”晚上他把水泡挑破,挤干净,第二天依然出现在训练场上。
从普通队员到方队执行队长
10年前,高中刚毕业的邴凌然,肯定没料到在此次首都大阅兵中,会担任方队执行队长兼基准车指挥员,在天安门前亮相接受检阅,成为官兵们心中的“星 ”。
邴凌然6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童年生活的坎坷让他过早学会了独立,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坚毅。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终止,2007年6月,母亲的离去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2008年11月,基地接到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任务,听到这个消息,邴凌然格外兴奋,但一想到病榻上的继父,他又犹豫了。“去吧,孩子,家里的事儿不用你管。”身患肝癌的继父的支持让儿子邴凌然非常感动,因为表现突出,邴凌然被任命为受阅中队教导员。“孩子,永远都要好好干”,这是继父生前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今年6月6日,邴凌然和身患肝癌说话断断续续的继父通电话后,像往常一样回到训练场进行队列练习,就在挂断电话后不到6小时,正在参加训练的他突然接到继父病逝的消息,听到噩耗,泪水不停地滑落,怀着满腔悲痛,他只在电话中把继父的丧事委托哥哥和小姨,安排女友前往山东老家替他尽孝。
亲人相继离去,家中欠下8万元债务,但邴凌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勇,方队领导把邴凌然的家庭情况汇报到基地,党委立即拿出两万元钱,派人送到家中,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而邴凌然也不负众望,成为方队优秀的指挥员。
进入阅兵村后,训练任务更加繁重,然而他一次也没有叫苦叫累。反而把每一次训练考核都当作是一种任务,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一次次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方队训练时每月有一次大的考核,邴凌然次次拿第一。一次,战友们发现他的右手小拇指和无名指缠着纱布,一问才知他在房间里练敬礼时太投入,放手时手甩到桌子上,当时,鲜血直流。请军医用纱布稍作包扎后,又忍着疼痛投入训练。6月份,在海军组织车长摸底考核前,他无论工作如何调整、天气多么炎热酷暑,都坚持训练,标准不降,干劲不减,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站立3小时军姿不变形,终于在海军装备方队单人队列考核中取得第二名,当上一流指挥员,被表彰为训练之星,还入选装备方队国旗护卫队。
现在,邴凌然说:“能够成为阅兵方队执行队长兼基准车指挥员,我非常自豪,也非常光荣,父亲命苦离世很早,母亲去世时,没有看见自己的成绩,继父病逝更没有在身边陪伴,能够完成阅兵,也算对父母亲的回报。”
“许三多”一样的憨小张
提起驻连海军某部阅兵方队车长张志伟,大家都流露出一种异样的表情,那个憨劲真是可爱到家了,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
小张刚到方队时,见到谁都笑,但就是不说话,军姿训练中,有一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眼睛要睁大,保持四十秒不眨眼,黑眼珠居于中央。刚开始时,他眼睛是睁得够大,但却没有神,有时还挺吓人,就像谁欠他钱似的。队列王教练多次说他,而他却不脸红,不紧张,依然咧嘴一笑。这不,人家暗地里就较上劲了,苦下工夫,对着镜子练,用微笑征服对方,用眼神传达情意,真别说,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他的眼神有了惊人的变化,能保持一分钟以上不眨眼,而且炯炯有神,变化之大,让大家不敢相信。说到头要正颈要直,大家都知道这是军姿训练中的最基本要求。刚开始,他的头不是往左歪就是往西倒,训练场上挨批准有他,明白的人都知道他心里是有底的,谁笑到最后还不知道呢,这不,他又跟镜子较上劲了,每天早晚洗漱时都充分利用上,漱口时对着镜子看,刷牙时对着镜子看,吃东西时对着镜子看,课间休息时还对着镜子看,只要有镜子他就兴奋,只要有镜子他就不停地看,几个月下来硬是把头摆得端端正正,如今想歪都难。再说憨小张的口令。刚到阅兵村训练时,只要他喊口令,车长都想卧倒,都想把耳朵塞上,那声音呜呜作响,低沉得很。大家都说他、埋怨他,刺激他,可他脸上依然挂满微笑。只是每天晚饭后,起床前,那声音经常在营区上空萦绕。两个月过去了,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了,大家还以为他自己放弃了,直到综合考核口令时,听到那声如洪钟、气吞山河的震耳声音,是从他口中喊出的,大家都吃惊了。真是憨兵用憨招,招招都见效。
还有一个声音让我们感受到战斗堡垒的力量——
一支由武警某部69名官兵、19辆汽车组成的运输车队,由军需科长刘文宏带队,正在执行正常的运送给养物资任务。就在车队行至距汶川县城18公里的绵虒镇时,地震发生了。
大约过了5分钟,尘埃落定,雨刷器刮开挡风玻璃上厚厚的尘土,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山崩地裂,附近的房屋已变成一片废墟。刘文宏立即清点人员,无一人受伤,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就地投入紧急救援。这时,距地震发生才10分钟。这是最早在震动的土地上投入战斗的部队之一。
刘文宏甚至还不知道这个村的村名,就带领救援小组赶到村里,背老人、抱孩子,救出幸存者、转移群众上千人。
这是一场和上级失去联系的“遭遇战”,可部队不能没有战斗的目标和方向。紧急救援3个多小时后,刘文宏提议,立即成立临时党支部,指挥这场特殊的救援战斗。
紧接着第一次支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指挥、抢险机动、政工、通信联络、卫生医疗和后勤保障等6个小组,兵分两路,对周围村庄实施救援。
69名官兵一下子有了主心骨。震后14天里,他们始终按照党支部的决定,奋战在救灾最前沿。
还有一个总在自责的声音却充满了军人的责任感——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多种疾病缠身,而卢世璧在救治前线,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视频连着生命接力的两端,卢世璧提出的抢救方案,挽救了伤者的生命。进入灾区后,卢世璧已检查、救治了600多名伤员。
灾区余震不断,卢世璧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二)
长征的时候,我在三军团的一个连队里当司务长。我们连只有九个炊事员,炊事班长姓钱,小矮个子,面皮黝黑,平时不大说话,是我们江西吉安人,其实你可以慢慢的血的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三)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原来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非常生气问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叫军需处长来。但旁边的小战士告诉将军这位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缓缓得举起右手,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丰碑》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金色的鱼钩
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四)
阿姆斯特朗,开始环法自行车大奖赛冠军得主,抗癌成功,又得三联冠军,这个事迹适合你。
放生治愈癌症-----四个感人真事【百度文库】.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而已矣.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
很多患者都是置于死地而后生,首先是不恐惧死亡有什么可怕的不怕.其次是偶遇到一些食物或药物奇迹般的治愈了.我就收藏一些这样人的方法.
《山西小院》!有励志有解救方法!
另外:《佛说疗痔病经》和里边的咒语,让病人净口后真诚心读诵
阿弥陀佛~愿早离病苦
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 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五)
“我是一个俄罗斯人,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我们曾经在中国的新疆生活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8岁的时侯,我和姐妹跟随母亲离开中国,离开了父亲……
……多年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能和父亲团聚,我给父亲写过很多信,多方托人打听过父亲的下落,但是,至今没有父亲的消息……”
这是一位叫于奇的读者发来的信件,这封信是俄罗斯莫斯科市的一个朋友向她发出的求助,多方打听以后,她把信转给了我们,“我相信你们能够帮助她”,这是于奇见到记者所说的第一句话。
于奇的热心和这位异国朋友的真情打动了我们,我们决定帮助她们。
9月底的一个早晨,我们几经辗转,通过邮件和远在俄罗斯大学四年级中国留学生燕子找到了这封信的主人,莉莉亚·阿里克桑德拉(音译),一个55岁的俄罗斯老人,她居住在俄罗斯莫斯科市卡尔涅依秋卡大街,燕子的到访让她很吃惊,在获悉对方的来意后,老人用了一连串的谢谢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岁月似乎冲淡了老人对父亲的记忆,老人拿出四张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一个年轻的男子身边依偎着三个可爱的孩子,这是1954年,莉莉亚姐妹和父亲在中国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25年后,因为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她们,莉莉亚无法忘记母亲临终时的嘱托,“我相信你父亲一定活着,你们应该和他在一起,因为除了你们,你父亲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
48年前的分离
莉莉亚至今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地,她只知道,父亲李寿年曾经是个孤儿,母亲塔玛拉(注音译,中国名刘凤英)曾经是新疆的苏联侨民。
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曾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前苏联驻中国一家机构做翻译,母亲在塔城的一家医院作护士,他们是在新疆塔城相识相恋并走到一起的。
1945年左右,不堪忍受军阀残暴的统治,父亲带着母亲离开新疆,几经辗转,他们留在了当时苏联较大的贸易城市江布尔,在那里,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安稳的日子,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索发(音译),莉莉亚(音译),柳达(音译)。
父母在江布尔的日子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在莉莉亚童年的记忆里,她们姐妹三人一直被同龄孩子羡慕着,父亲做翻译,不时能给她们买回玩具和让其他孩子流口水的糕点,而母亲塔玛拉又在当地医院作白衣天使。
然而,1954年,莉莉亚5岁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却开始发生改变。
那一年,父亲得知新疆已经解放,带着一家人又回到了新疆,然而,习惯江布尔生活的一家人,已经不太适应新疆的生活,没多久,一家人又先后去了上海,北京。
1957年,由于父亲政治上一些原因,塔玛拉带着三个女儿最终离开了中国。
分别的那一天,一家人到上海的一家相馆和了一张影,照完相,父亲像往常一样,说要去上班,分手的时候,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抱了抱姐妹三人,“好好听妈妈话,爸爸给你们买好东西”。
8岁的莉莉亚哪里知道,她们和父亲的合影,竟然是一家人最后一次合影,而她们和父亲的拥抱也成了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亲昵。
25年前的联系
198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已经31岁的莉莉亚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中国新疆伊宁市的来信,看这上面熟悉的笔记,这些字体和母亲保存的父亲的信件很相似。她的心怦怦的跳着,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信封。
“莉莉亚,我最亲爱的女儿,我是父亲,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你和姐姐妹妹都还好吧,你母亲她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泪水打湿了信封,父亲的信让莉莉亚陷入深深遗憾和怨恨中。
23年前,母亲带着莉莉亚姐妹三人到了苏联的莫斯科以后,生活非常艰难。
她们先是挤在一间借用的房子里,母亲为了生活,把她们送到寄宿学校后,一个人拼命的挣钱,她先后找了三份工作,白天在一家门诊做护理,中午、下午给一家老人做饭,晚上还兼给一家洗衣店洗衣服。
无奈,生活还是没有着落,她们甚至连一个住处都没有。后来为了让孩子们生存,,母亲还嫁给过当地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老人,因为生活不幸福,常年操劳忧郁,父亲来信的前一年,母亲终于离开了人世。
莉莉亚曾经因此怨恨过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走过这些年,她知道母亲一直深爱父亲,然而,在母亲最艰难的日子,在她们最需要父亲的日子,父亲却不在她们的身边。
然而,当她看到父亲寄来的一张苍老的照片时,怨恨化为乌有,照片中的父亲已经和离别时那个年轻潇洒的父亲判若两人,看上去历经了沧桑。
在和父亲通信以后,她才知道原来在她们离开几年以后,父亲就因一些政治原因,被人送进监狱,一直到近期才被放出来。
转眼父亲已经60岁了,想到父亲的经历和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中国,莉莉亚姐妹决定帮助父亲,她们先是通过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给父亲寄过钱,衣物,以后又筹划将父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然而,就在莉莉亚沉浸在即将和父亲团圆的喜悦中时,父亲又一次和她们失去了联系。
25年的漫长寻找
1980年的秋天,莉莉亚发出第四封信以后,父亲再也没有给她回信。难道父亲又出事了?已经失去母亲的姐妹三人非常着急,她们向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求助,让他们帮助查找,没有回复,莉莉亚按照父亲当年给她写信的地址,再一次给父亲写信,仍然没有回音。
如今25年过去了,她记不清已经给父亲写过多少封信,均没有回信。
“父亲会不会去世了”,莉莉亚说,她曾经作过这样的最坏打算,也曾多方打听父亲是否去世的消息,还是没有结果。
后来,她们千方百计找到了一个父亲生前的朋友,帮她们到父亲写信的地址去看看,但是被告知父亲已经离开了哪里。
“我们看到中国人就会问,认不认识父亲,拿着父亲的照片,问见过这个人吗?一开始我们只往父亲来信的地址写,后来我们就给父亲居住过的地方都写,但是,这么多年了父亲一直没有任何音讯,爸爸,你在哪里?你知道吗?48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得知燕子是本报委托的,莉莉亚在燕子面前泪流满面。
今年的夏天,莉莉亚去澳大利亚看望移居那里的姨妈,通过姨妈她找到了于奇。于奇是莉莉亚的母亲塔玛拉生前的挚友,她有着和塔玛拉同样的经历,俄罗斯人和中国人通婚。她目前居住在乌鲁木齐。
“我是一个俄罗斯人,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我们曾经在中国的新疆生活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8岁的时侯,我和姐妹跟随母亲离开中国,离开了父亲……
……我诚恳的希望你能帮助我……”,
有过类似遭遇的于奇收到这封求助信以后,决定帮助莉莉亚,但是按照莉莉亚提供的线索,父亲应该在塔城,于奇打听了很多居住在塔城的俄罗斯族人,仍然没有结果。费尽周折但是毫无进展的的于奇将信寄到了本报。
莉莉亚告诉帮助我们共同寻找的燕子,她这一生中,惟一的愿望,就是想再见父亲一面,告诉他,从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他的时候,她终生都在等待和他重逢。
于奇的回忆
于奇这样向记者回忆了她和莉莉亚父母相识的过程:
一九四几年的时候,我在塔城工作,莉莉亚的母亲塔玛拉也在那里工作,当时我们是很好的姐妹,后来她认识了李寿年,据说,他是盛世才军队的一个指导员,在伊犁的苏联领事馆工作,后来塔玛拉跟着他去了前苏联的江布尔。
1954年,塔玛拉和李寿年突然来到上海,那年,我在上海已经成家,在那里做翻译,和她们寒暄以后,才知道她们刚回到国内,想到上海谋生,我给塔玛拉在上海医院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没多久,她们一家因为不适应上海的生活又离开了。
以后,我和塔玛拉再也没有见面,从认识她们的朋友那里,我断断续续知道,塔玛拉在上海,北京呆了三四年就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中国。以后,李寿年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进了监狱。
多年以后,我和丈夫离婚又回到新疆时,有一年,李寿年突然找到我,他看上去生活很不好,先向我了解过塔玛拉母女的情况,见做啤酒生意还不错,又打听怎么做啤酒,以后我听他的同学伊犁师范学院的韩玲(音译)老师说,他去了陕西(音译),再后来,就再也没有过他的消息。
今年夏季,我接到莉莉亚信件时,百感交集。
我很想帮助她,我知道李寿年在伊犁曾经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一个在伊犁师范大学做教师,叫韩玲(音译),另一个吴,在伊犁开餐厅,我托人打听过他们,但是,回复说他们都已经过世了。
我也向塔城的亲人打听过李寿年的下落,找了很多人,都说没有他的消息。
孟母三迁
以上内容是关于基层连长的感人故事和基层部队感人小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