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最强崛起围观:℉更新时间:08-29 07:04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和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的精彩内容哦。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一)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 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 也”,于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 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 应,他 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 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汉何以又称"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

是谁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

20世纪初,日本驻武汉领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汉口》一书中称:“汉口今为清国要港之第二,……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芝加哥”。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 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 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 已达 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 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 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 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 "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二)

丁秀兰: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三)

1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记者来到三槐路街崔桂荣老人的家,听崔奶奶讲述生活巨变—— 70岁的崔桂荣老人原籍河北青县,30多年前曾供职于塘沽饮食服务公司。丈夫在部队服役20年后,转业到港务局工作。那个年代,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着,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事情我还和他们据理力争呢!” “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为了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有一台缝纫机该多好啊!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00多块钱!也不能为了买缝纫机,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误了。”崔奶奶感慨地说,“当时,饮食公司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发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个果子,5分钱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6个职工,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乐融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天把这些钱吃进肚子里有点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自带馒头做早餐,把相应数目的早餐券换成钱,集中放在单位一个吊着的篮子里,看看能攒多少钱。3年后的一天,我们居然每人积攒了100多元,这可是3年的早餐换来的啊!必须买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随后,我那两个同事用这‘额外’的钱购置了手表或补贴家用,而我毫不犹豫地用这钱购置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那时候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因此就出现了粮票、面票,甚至白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也要凭票供应。” “每月必须计划着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现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时侯叫细菜,买点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饺子馅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搀和着用,连鸡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饺子那简直就是奢望。” “那时侯最怕家里来人,大家都饿,老家来的人又特别能吃,煮上半锅稀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龙,凭票供应。如果买到炒得发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没闲心挑毛病,只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等着过年待客。” 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几个孩子也特别懂事情,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粮票定人不放量,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经常一锅粥里多加水应付生活。” “有时候在自己家偷偷养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东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倒进了泔水桶,我非常心痛,告诫孩子们吃多少点多少菜,绝对不能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着床单上积存下来的粮票和一些票证,心情激动。老人说,经常拿出来数数,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对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背着95万元现金去买房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随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阳楼居委会韩主任对我们说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一个人来到5公里以外的售楼中心去买房。当时售楼处人员都非常惊讶。老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次一定要背着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来。 过去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荣老人的生活一样,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四)

一次心灵净化的义诊之旅

--记广东省第24批援藏医疗队到西藏察隅及波密开展义诊

自3月份进入西藏林芝以来,我们医疗队5位成员主动适应高原环境,克服生活上及工作上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援藏工作中。当我们了解到林芝地区所属县、乡部分群众生活尚很贫困,特别是地区所属的县、乡一级医疗机构还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为了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我们在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刘毅书记的安排和组织下,于7月13日~7月26日到林芝地区所属察隅县、察隅农场及波密县开展送医送药活动。

此次义诊得到了佛山市卫生局的大力资助加上队员自筹共带价值5万多元的医药物资,在医疗队陈健荣领队的带领下,来自佛山市的内科胡晖副主任医师、骨科陈健荣主治医师、儿科利丹副主任医师、眼科肖泽峰主治医师及康复科赵建华副主任医师5位队员不辞辛劳,不畏险阻,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走村窜户,远赴边防驻军。先后到察隅县、察隅农场及波密县,全程1500多公里,一路上我们感触许多,援藏这条路不容易,更为我们广东援藏干部放弃城市优越条件远赴偏僻山区“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所感动。

察隅县是藏东南的边垂重镇,被称为“雪域小江南”。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540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我们经过川藏公路上的通麦天险,进入然察公路后一路都是弯曲狭窄的泥土路,多是依山而走,路旁就是湍急的河水,险象环生,爬过海拔50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通过无人区后于14日赶到县城。由佛山市派出的援藏干部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及郑娘添副书记等县领导早已在等候我们,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并盛情款待,令我们累意顿消。第2天我们队员不顾舟车劳顿,马上投入义诊活动中,彭聪恩书记亲自指导工作,先后到察隅县城、缅民村(1985年由缅甸迁入)、僜人村(56个民族之外的一个未识定的民族)、边防驻军沙玛1连、77643部队。其中在缅民村时彭书记亲自带我们到一位右下肢残疾的贫困孤寡老缅民家中送医送药,彭书记本人还为这位爱国的老缅民送上了1000元的慰问金,老人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场面甚是感人。义诊期间我们还得到了卫生局李玉江局长、察隅县医院领导、边防驻军官兵、缅民头人及僜人头人阿鲁松等的大力支持。义诊1100余人次,对当地医务人员作了内科、骨科、眼科、儿科、康复科5个相关专科的授课200余人次,操作小手术6台(眼科5台,分别是白内障3台,斜视1台,麦粒肿1台;骨科行小儿桡头半脱位手法整复1台)。

7月22日,医疗队冒着酷热前往距县城70多公里的察隅农场,一路行车更是颠簸,2个小时后终于到达在大山当中几乎与世隔绝的农场,受到了佛山市派出的援藏干部农场书记黄伟平和场长平措和彭大荣的热烈欢迎;在农场的2天时间里我们为农场的职工免费送医送药共计300余人次;参观了黄伟平书记1年多来从广东引进资金援建农场项目的成果,自黄书记援藏进驻农场后察隅农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诊在农场职工的赞誉声中结束。

7月24日,医疗队从察隅折返赶往波密县——古称博窝,藏文意为祖先,位于藏东南,川藏公路318国道横贯东西,距林芝八一镇234公里。受到了广东援藏干部波密县左孟新书记、张力柯及李步明副书记,卓玛副县长、卫生局扎西局长及波密县医院领导的热烈欢迎。队员们接受哈达后稍作休整,便在县城的波茂广场为当地干部群众义诊了600多人次;之后到波密县中心医院作相关专科业务的交流指导,26日义诊圆满、顺利结束,晚上5位队员安全返回地区所在地八一镇。

此次义诊内科主要是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及上感等,儿科主要是上感、肺炎、腹泻、湿疹及贫血等,骨科和康复科主要是外伤、骨折、腰腿痛、颈椎病和膝关节炎等;眼科主要是沙眼和白内障居多。义诊期间,我们为当地的干部群众、农牧民及驻军免费诊查,测血压、免费发药,为他们作健康宣教并派发相关资料,同时我们还集体给当地小朋友派发作业簿和笔等小礼物。领队陈健荣主治医师不畏辛劳,主动联系当地的广东援藏干部及卫生主管部门,为队员联络食宿、安排布置义诊的场地等等,在义诊过程中详细诊查病人并耐心讲解,直到病人满意离开。内科胡晖副主任医师每次义诊时他那里的病人总是最多,也是最忙的一个,他对病人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好,不管多晚,他总是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康复科赵建华副主任医师的工作主要是手法治疗,由于环境的因素,当地颈、腰、腿痛的病人特别多,他每次都认真完成任务,义诊后累得趴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但他从不后悔。由于当地县、乡一级医疗机构无眼科,一般眼科病人都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眼科肖泽锋主治医师的到来无形中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他对每一位眼病的患者都认真诊查、用药,讲解眼病的防治知识。小儿健康咨询及诊查的人数也特别多,儿科的利丹副主任医师忙得不亦乐乎,他对每一位患儿都认真负责,详细询问病情,并交待小儿家长用药的原则以及患儿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当地主管卫生领导说,本次义诊活动很成功,广东援藏医疗队是到目前为止首次深入到察隅县及察隅农场义诊的医疗队,为当地干部群众办了一件实事、好事,体现出广东省佛山市派出的援藏医疗队健康教育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希望今后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当地基层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历时2周的义诊圆满、顺利结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及农牧民的热烈欢迎,赢得了一致好评,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更坚定了我们的决心---无怨无悔选择援藏这条路。(广东省第24批援藏医疗队: 陈健荣)


呵呵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眼界也开阔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应有尽有,相反现在有些作家不深入生活,作品内容枯燥,有作秀成分,使人看了乏味

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五)

将钱捐给需要的人——不知名的重症患者

疫情爆发后,有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了针对医务人员的救助基金,只要确诊感染便直接予以资金援助。为了方便核实信息,特意在湖北当地招募了志愿者,其中一位志愿者回忆在与确诊医务人员通电话时,感觉对方说话也已经有气无力,也就在几次沟通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病情进入重症阶段以后,便向志愿者要求将这份钱捐给医院,或者比自己更需要的人身上……

我们不知道这位重症的医务人员究竟有没有挺过来(希望能够挺过来),但这份精神却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于这次疫情,除了去世的人,我相信活着的人同样有很多指的铭记的地方。

白衣天使们的后勤员——快递员汪勇

在武汉封城以后,整个城市瞬间静了下来,但唯有一个地方始终灯火通明且“硝烟弥漫”,那就是与病毒战斗的第一线——医院。但由于封城下的武汉,不论是交通还是餐饮都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衣食住行成了问题。

尤其是在交接班时,往往是在晚上,当时汪勇已经在家准备休息了,却无意间看到一条顺风车订单,地点位于金银潭医院,看到这个时间,不用说大概率是交接班的医生或护士,由于对疫情的担忧,竟然没有人回应,更也没有人敢接这个单。

一番思索后,汪勇跟家人撒了谎,前往金银潭医院,当天一共接送了30位医护人员,此后,为了不让医护人员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回家,汪勇成了金银潭医院的“专职司机”。后来汪勇成为了金银滩医院志愿者的领头人,不但送回家,还送饭以及筹集各类医院急需的物资。

这位普普通通的快递员,俨然成了白衣天使们的后勤员,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所有人,2月26日,邮政局发出嘉奖通知:授予汪勇“最美快递员”特别奖。

记录温暖的微博博主——外卖骑手吴辉

这期间他看到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只能吃泡面,却依旧打起精神战斗在疫情一线。还遇到了给一线医护人员点外卖的热心市民。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吴辉也通过自己行动为对抗疫情做出一份努力,比如鼓励在家自我隔离的女孩坚强起来,帮助老幼百姓买菜买肉买米买面买药等等。

吴辉的所作所为虽然更加平凡,但也正是无数类似他这样的普通人,通过一份份平凡的努力,为战胜疫情打下了坚实基础,用吴辉自己的话说:

骑手们的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外卖骑手成了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我相信只要我们都在,武汉就不会孤独!

历史上无数次大灾大难,都会有无数无名英雄挺身而出,带领大家众志成城,战胜灾患,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传承的信仰,让我们再次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敬!


这些感染了新冠肺炎去世的普通人中,有即使是自己生了病,也要坚持帮助别人的人,虽然普普通通,都没有报道没有记录,但是他们却活在他们帮助过的人的心里。


很多感动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有过一个换疫情的人,他知道清洁工人每天收拾垃圾,直接和最可能藏有病毒的东西直接接触。于是他主动承担了这个事情。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的病床连在了一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一直握着彼此的手,或许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但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些普通人毅然去支援了湖北灾区,将灾难扼杀在摇篮里,同时自己也倒在了那里,虽然他们的姓名终究会被人们遗忘,但是其精神永久世间。

以上内容是关于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和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标题:武汉感人事迹有哪些 武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