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和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的精彩内容哦。
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一)
参考如下:
结束了为期七天的军训,我发现,我懂得了许多,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与同学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第一次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第一次看到全班流泪,第一次全班做蛙跳……
军训是苦的是累的,但是这里更多的是甜美,汗水。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那天晚上的体罚
那天晚上,由于男生宿舍乱七八糟,衣服乱放,被子不套,房间里还臭臭的。教官一气之下,罚男生做“快乐蹦蹦眺”而且是一个口令五个动作,做100个,这样算下来就是500个啊!面对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男生们就在操场上跳了起来,而我们女生就在一边望着。
那天晚上,周围没有任何人,只有我们班的同学。随着清脆的口令声和脚步落地声,我们女生只在一旁观望。他们每一次脚步落地的声音都落在我们的心里。而教官却没有丝毫想要放过他们的样子。
叭叭叭……一声接着一声,我看到了不少男生通红的脸,和那晶莹的泪点。然而,我旁边的女生也是早已靠在我的肩上眼泪也是吧吧的掉。她用她那抖动的声音跟我说:“我想回家”
是啊!对男生我们更是同情,全班都沉默下来了……
叭叭叭……和泪点的声音交纵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忧伤……
叭叭叭……我偶尔听到女生们的谈话‘‘眼泪会传染吗,怎么他们都哭了’’我想,他们怎么天真的问,似乎早以知道了答案了吧。
温暖的阳光倾洒在我身上,收起炽灼,暖暖的。潜藏在心里已久的感受,最终抑制不住,如海潮般通通的涌了出来……
军训生活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抹红光,日子虽短,却受益匪浅。在军训的日子里,我们不再是学生,我们只是军人。那里只存在服从,没有权利说不或者抵抗。
回想起来,站军姿让我充满了痛苦与无奈。那神采奕奕的双眼,那往后张的双肩,那挺起的胸膛还有那绝不能动摇的双腿虽然向我展现了军人的飒爽英姿,但若要自己体验并且站的时间久,双腿会发抖,膝盖会发酸,脚底下如一团火在不停的燃烧,被熏烤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背、腰、肩如冰柱扎一般疼痛与麻木,感到生不如死。而汗水如子弹般,拍打着我的脸,射得我面目全非。痛苦与无奈直往心里装,只有一路撑着。泪水在眼眶里翻滚这,拼命忍着,这种感受,很苦。
最基本的站军姿把我刺得遍体鳞伤,但是班里没有一个人倒下,他们都能坚持住,我为什么不能?我一直鼓励自己,不能让自己倒下,半途而废是耻辱,而坚持就是胜利。最终,我如愿以偿了。
在训练场上,我们学习了7项内容。如:稍息与立正,蹲下与起立,敬礼与礼毕,齐步走等动作看起来简单,学起来难。做每个动作既要整齐划一,又要注意牌面。这可考验我们的团结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或我行我素。教官用沙哑的声音反反复复教我们动作,严肃认真给我们讲诉他们当兵的坎坷经历,在他们身上,我找不到“辛苦”这个词语,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军训是一个磨炼我们意志的过程,教会我们坚持与忍耐,只有品味那酸甜苦辣的军训生活,才能有所收获。而在其中,也有无穷的快乐。
那整齐有序的步伐,昂首挺胸的气魄,嘹亮恢弘的声音,无一不是我们的收获,我感受到了团结的欢乐。在病倒时,同学的扶持与递来的水壶,我体验到了友谊的真挚。在休息期间,同学大胆的表演,赢得了掌声与微笑,我锻炼到了胆量。这一切,都是快乐而美妙的。苦与累也随歌声飘去了。
其实,军训就像是高中三年战斗前的预演。当中我们有着欢乐、帮助与成功,也有着痛苦、委屈与失败。无论怎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才能在3年后的高考中换来一声“无悔”。
军训,在我高中生涯中唱起了第一首歌——净心曲。
难忘的军训!
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二)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大年初一是传染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他们医院。当时该病人处于高热状态,烦躁不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处于生死一线之间。 情况危急。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开始抢救。抗炎、吸氧、镇静、激素都用上了,但病人病情仍在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体重足有80公斤的病人因为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做气管插管时不断挣扎。随着病人剧烈咳嗽,含有大量病毒的痰液从插管处喷出。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同事们正处在危险中。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病人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 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就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他染上了病毒,住进了自己工作的医院。 斯人已逝,在同事亲人们带泪的述说中,在一件件琐事中,一个具有高尚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栩栩如生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因为他是支部书记,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从1977年担任传染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邓练贤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传染科党支部连续13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称号。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传染科冲在前面的大部分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用自己无私无畏的表现,再一次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姚集鲁教授说起邓练贤痛哭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和他在同一个病区工作的崇雨田副教授对邓书记充满敬重。在他的心中,邓练贤是一位工作中不掺和任何私人感情的领导,是那种说不出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人们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找他的那种领导。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纠纷时,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儿,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说“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都能说到别人心里,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消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是一个领导、专家必须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邓练贤留给医生护士最深的印象。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养成了这种助人为乐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逃账的较多,有的同志收病人时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句“先抢救”。 邓练贤对人好,也很讲原则,讲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平常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一通好训,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成了医生的“医生”。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室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症患者病房,“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 无私的奉献中,邓练贤快乐而达观,从来没有觉得失去了什么。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情流露,是一个博爱医者善意的升华,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自然弘扬。在奉献中,他收获了一个充实、愉悦、高尚的人生。 邓练贤倒下了,然而他所展现的“抗非典精神”深深地扎进了人们的心里
愚人节………….
在大学里有一位女生喜欢了一个男孩.平时他对她如兄弟看待.
今天跟平时的很不一样.他特别对自己比平时的温柔.女孩在自己的箱子里收到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
XX:
不知在那候我已经给你温柔的笑容深深的迷住.不知觉我发现自己好象爱上你.
要是你可以给我一次机会…我们相约在XXX地方见面.晚上6点.
不见不散. XX
女孩面儿有点红.嘴角也露出幸福的笑容.单恋了2.年今天好象得到了答案.
她开心的打扮漂漂亮亮.很准时的到了相约地点,她心里很紧张,又有点开心,
可是她等啊等…一直地等…
她就这样从6点等到晚上10点.她很失望,当在最绝望那一刻.上天再给她一点希望,
在远远走来一个人…她仔细的看…真的是他…他真的来了….,
男孩越走越近时女孩才发现后面还有几个人跟随(她的同学)在笑眯眯的.
女孩很噩然.:[你…你们..].男孩笑的说了:[都说过了啦!她一定会来的.].同学们都笑了..
女孩看着他…..男孩就很自然的说:[愚人节快乐啊!!!!哈哈哈]/
女孩面红耳赤….不过同时也在她心上留下了伤疤……….,她低声说(声音有点沙沙了);[我也祝你…愚人节快乐].
那么一声不语地走了.男孩见到女孩眼角的泪光,心理….好象有点苦苦的感觉,
回到家男孩不断想起女孩临走时的模样…[她喜欢我吗]…男孩在思考的时候听到妈妈的喊叫[今天收到你的信啊.
还有这份邮包].男孩拆开…..内容是
XX:
在前年的夏天我不小心的给你车撞伤.进了医院. 你抱住我去医院那刻..我也已经喜欢上你了.
但是经过那次也带给我一个不幸的消息,医生说我患了白血球过多症(就是血癌)
我真的感到很绝望…..但是你有你在我身边,得到你的关怀和支持我也重拾信心.
.平时只可和你称兄道弟.我也很开心的. 我知道自己无权利爱再爱一个人.但是能够常常和自
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也很幸福了.
直到今天收到你的信更加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正明我在这三年所做的是值得的.
之前我一直不想做手术因为我不知道成功率有多少,我也很怕自己的一生会在病床上结束.
因为我还有很多事还没做.我不想令自己后悔….今晚我会来的…因为我很想跟你说我会用你给我的爱
和关怀去这场将的.
这份礼物希望你会喜欢…
XX
男孩手也有点颤抖….他把礼物拆开.是一对手套里面还有一张纸条,
[我想可以永远的牵着你手…牵着你手走人生的每个角落.]
男孩眼泪流下,他真的后悔…很后悔,
等到明天…女生已经没有再来上课了..男孩在学校门口等啊等.这样的等他终于感受到那晚女孩在等他的感受.
那重失落感…这样的一个愚人节就令他后悔一生了……………………….,
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三)
一、医警夫妻档:“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
王镇强入警25年,妻子郭琪当医生20年。2003年,因“非典”疫情,同在一线的王镇强和郭琪推迟结婚。这次疫情发生后,除夕上午,郭琪就向医院递交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但医院让我继续留守。医院当前工作强度较大,夜班频次高,连续奋战了多日的郭琪,脸上留下深深的口罩印痕。
而王镇强自正月初二接到大队上岗通知后,王镇强便带领中队民警、辅警到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柳林站卡点执勤,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
“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天。最美的逆行,是我和你并肩作战!一起加油!”
二、武汉夫妻为医护人员24小时送餐
驱车20公里,一份盒饭也送。邱贝文和丈夫,再加上五六个亲人连轴转,把盒饭送到了武汉多家医院。24小时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送餐。谈及初衷,他们说:“不能让别人冲在最前边的寒心,连个饭都吃不上!”。
三、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
2022年冬春之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袭武汉,并随春运人潮悄声却又迅猛播至全国。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连夜驰赴武汉,第一次提出“病毒肯定人传人”,拉响全国警报,这场阻击战由此进入新阶段。
短短72个小时,钟南山辗转了四座城市。1月17日,他还在深圳研判疫情,18日晚从广州抵达武汉后,休息不到6个小时,19日一早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现在武汉市卫健委,听取报告后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调研,之后再赴武汉市疾控中心。
中午来不及休息,继续开会研判疫情,直至下午5点。下一个行程催着他到北京,落地首都机场时已是晚上8点。匆忙放下行李,又转场国家卫健委参加会议,直至凌晨2时许才回到酒店,和衣而睡。
一、钟南山院士奔赴“战场”。
面对这次疫情爆发,84岁的钟南山院士建议所有人待在家中不要聚众,也不要外出,特别是没有特殊的情况,千万不要前往武汉,因为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点,而他自己却在1月18号前往武汉。
在1月18号这天,钟南山在深圳刚刚抢救完一名相关病例,回到广东后的当天下午,就临时购买了高铁票,因为临近过年,所以高铁票非常紧张,当时航班已经没有机票了。
终南山上车之后便安排在楼道角落上,有网友拍到钟南山院士在高铁餐桌上满脸倦容的照片,曝光之后,所有人都对这个老人感到敬佩。
二、医务人员取消婚礼赶往手术室
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四)
“将军,让我做您的士兵!”3年前,这句歌词唱遍军营,也成为即将从军校毕业的陈大桂的梦想。“导弹司令”杨业功挥师东南、枕戈砺剑的身影始终在陈大桂脑海里萦绕,并化做他一个坚定的信念:到作战部队一线去!到杨业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
带着“到了英雄的部队,我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的豪情,陈大桂如愿来到了杨业功生前所在部队,把“导弹司令”的“四种精神”当做人生信条锤炼磨砺自己,沿着“导弹司令”的足迹成长进步,用壮举书写精彩人生。
部队第一课,梦想与现实就拉开了距离。专业训练,陈大桂空有满腹理论却不知如何动手操作;5公里训练,他被几个新兵落下半圈;夜间拉练,仅集合他就比别人慢了20秒。那个周末,陈大桂把自己关进库房,一遍又一遍读着《杨业功故事集》,他剪下报纸上杨业功的图片夹在笔记本里,写下一句话:“对照英模日省其身,当好导弹司令传人”。
军营如炉,悄然锻造着一块好钢。为了缩小能力素质与作战部队要求的差距,陈大桂为自己制定了“强筋计划”:把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摸索出独特的“陈氏学习法”,很快就成为连队的专业骨干;找到几个“高手”当对手,逼着自己提高军事素质;不管是哪个单元操作,他都呆在一旁仔细观察,边看边问边记录,学到不少高招妙法。
毕业不到1年,陈大桂就通读了《导弹概述》、《测试控制》等20多本专业教材,熟练掌握了10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2006年底,陈大桂过关斩将通过重重考核,在同批干部中第一个被旅评为测试专业一级技术能手。
去年11月,某新型导弹改变发射状态,大家不知如何操作训练,成了训练中的瓶颈。陈大桂曾参加过这种导弹的试验发射,他主动请缨担任教材编写任务。为了进一步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他又来到在北京的厂家进行学习。
那段时间,陈大桂争分夺秒地收集资料、向专家求教,每天加班加点整理笔记,有时通宵达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大桂终于编写出《水平测试操作规程》、《模拟能源操作规程》等3本近8万字的操作规程,被二炮训练部门审定为训练教材,缩短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
在整理陈大桂的遗物时,大家发现他的专业笔记比别人多了3倍,这就是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见证。战士陈志彬至今还记得陈大桂说的一句话:“杨司令员年过半百还报考研究生,每天坚持学习,我们年纪轻轻,哪有偷懒的理由?”
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 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五)
一、医警夫妻档:“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
王镇强入警25年,妻子郭琪当医生20年。2003年,因“非典”疫情,同在一线的王镇强和郭琪推迟结婚。这次疫情发生后,除夕上午,郭琪就向医院递交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但医院让我继续留守。医院当前工作强度较大,夜班频次高,连续奋战了多日的郭琪,脸上留下深深的口罩印痕。
而王镇强自正月初二接到大队上岗通知后,王镇强便带领中队民警、辅警到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柳林站卡点执勤,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
“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天。最美的逆行,是我和你并肩作战!一起加油!”
二、武汉夫妻为医护人员24小时送餐
驱车20公里,一份盒饭也送。邱贝文和丈夫,再加上五六个亲人连轴转,把盒饭送到了武汉多家医院。24小时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送餐。谈及初衷,他们说:“不能让别人冲在最前边的寒心,连个饭都吃不上!”。
三、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
2022年冬春之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袭武汉,并随春运人潮悄声却又迅猛播至全国。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连夜驰赴武汉,第一次提出“病毒肯定人传人”,拉响全国警报,这场阻击战由此进入新阶段。
短短72个小时,钟南山辗转了四座城市。1月17日,他还在深圳研判疫情,18日晚从广州抵达武汉后,休息不到6个小时,19日一早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现在武汉市卫健委,听取报告后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调研,之后再赴武汉市疾控中心。
中午来不及休息,继续开会研判疫情,直至下午5点。下一个行程催着他到北京,落地首都机场时已是晚上8点。匆忙放下行李,又转场国家卫健委参加会议,直至凌晨2时许才回到酒店,和衣而睡。
一、钟南山院士奔赴“战场”。
面对这次疫情爆发,84岁的钟南山院士建议所有人待在家中不要聚众,也不要外出,特别是没有特殊的情况,千万不要前往武汉,因为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点,而他自己却在1月18号前往武汉。
在1月18号这天,钟南山在深圳刚刚抢救完一名相关病例,回到广东后的当天下午,就临时购买了高铁票,因为临近过年,所以高铁票非常紧张,当时航班已经没有机票了。
终南山上车之后便安排在楼道角落上,有网友拍到钟南山院士在高铁餐桌上满脸倦容的照片,曝光之后,所有人都对这个老人感到敬佩。
二、医务人员取消婚礼赶往手术室
以上内容是关于训练场发现的感人事迹和训练营里的感人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