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

大宝鉴围观:℉更新时间:08-27 13:5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医生小故事儿童和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一)

2003年4.5月份的时候,非典病魔肆掠北京城的时候,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北京上空,不断有疑似病历出现,弄得人心惶惶。就在这时,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抗非典前线有这么一家医院----小汤山医院,发生了这么一场感人的故事:一名医生,从隔离开始就战斗在第一线,大家让他休息,他总是说:“我已经上了一线这么长时间了,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更好的履行我的职责,重新换人又加大了感染源,我在干一段时间吧?”这位好医生已数月未跟家里联系,他把对家的思念深深得埋在心底,更加忘我的工作。终于,他被传染上了非典,因为发现得太晚,已到了危重的关头,他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可这位医生在隔离区解手记者采访时,尽管眼里噙着水,无限留恋这美丽的世界,却坚定的说:“请把我的遗体交给医学组织用于解剖,尽早解决非典疫苗,让更多的病人早日离开医院,早日回家团圆。”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二)

在我的童心中,深深地埋藏着许许多多我敬佩的人,有老师、同学、警察叔叔……。在他们之中,我最敬佩的是一位工作平凡的女清洁工。

她总是默默地扫着我们楼下的垃圾,但我从没仔细看过她一眼。春天她为我们清扫着风吹的杂物,夏天她为我们清扫着大雨过后楼前的积水,秋天她为我们清扫着落叶,冬天她为我们清扫着积雪。记得那天早上,大雪纷飞,我早早地就出门上学去了。路上,我的脚被雪陷住了,走的不是很快,我发现一位女清洁工正在为我们扫雪,她戴着帽子和手套,穿着厚厚的衣服清扫大雪,可是不一会儿她把手套、帽子都摘了,我想她不怕冷吗?走近一看,原来是总在我们楼下扫地的那女位清洁工!这时我才看清楚她已累得满头大汗。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情而仔细的看了看她,虽然她戴着白色的口罩,但依然掩饰不住她的美丽。


“写作生涯的终结”——自序《书影与肖像》、《域外回音》

文/董鼎山

2022年08月07日,星期二

原载《侨报周刊》

编者注:以下是作者为即将于9月份出版的两本新书《书影与肖像——鼎山自选集》和《域外回音——鼎山忆旧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写的序。

十余年前,我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纽约客书林漫步》序言中,以“第二个写作生涯”为题写出了我到美国居留30年以后再度执笔作文的感嘅,想不到今日竟要为一生中最后出版的文集写序,我名之为“写作生涯的终结”,不能算是夸张吧?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已出书20余种,与许多编辑交过朋友,从未遇到像本书编辑李华敏一样的知己。她喜爱我的作品,并主动建议为我出版两本新书,以此作为我90岁生日(9月)的纪念,令我极为感动。多年来她不断催促我写回忆录,我一直以懒惰为由推却,结果在她的催促之下,我终于同意片段性写出回忆,先在天津《散文》月刊连载,不料写到中途,正在我热心供稿之际,突然中风,出院以后,我发现已不能继续写回忆。患病的结果,不但影响了我的记忆力,而且也阻断了我的写字能力;写英文不能拼字,写中文错字、白字连篇,常觉得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出要写的字,脑科医生称这是中风伤害脑力所致,要不断操练,终会恢复原状,但我还有多少日子可等?

我当然仍不断锻炼我的脑力,因此我还在不断写作,以防脑力迟钝,结果是我在纽约《侨报周末》发表的每周一次的专栏,短短一千字的文章,亦可借此抒发当作家的灵感冲动。我的大脑仍在努力思考,一有感触就要写出来,这样既能不断锻炼我的脑力,也可增添我余生的兴趣,至于所谓“写作生涯”已告一段落。

不过我凭什么来自号“写作生涯”呢?在写作方面,我一生从事了70余年(从14岁开始发表作品),说不上什么“生涯”,因我从未有一个时期是靠写作收入为生,从未靠稿酬购屋、养家、旅游,乃至坐飞机访问祖国。正如我在少年时向叔父表明我的前途设想时被叔父所斥的那样:“你要靠写作为生?一生注定要过亭子间生活(“亭子间生活”是当时上海人形容生活困苦的俚语)?”结果我听从他的忠告,最终在新闻界与学术界之间找到了足以为生的“生涯”。

我当“作家”的初期经验是,杂志编辑有时会轻蔑地表示:给你发表已经抬举你了,怎么还要稿费?确实,我当年有许多初出茅庐的作家朋友都曾遭遇这种待遇。到了今日,我还在提醒作家朋友们,绝对不要自费出版自己的著作。在美国出版界有很多所谓的“vanity press”(虚荣出版商),听说现在国内也有这种现象,想发表的作家甘愿自费出书,印了几百本洋洋得意地去送人。我对他们的忠告是: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心血作品,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东西是值钱的(不然何必要做作家)。今天我还在纽约碰到一位在华文报纸发表作品的作家,他甘愿自己出资3000美元由该报馆出书。不仅如此,报馆(根据它的广告)甚至要求版权也要属于它。我只能劝告此位先生,不要小觑自己,因虚荣而上当。

有人好奇地问我:那你自己在《侨报周末》经常发表专栏文章,稿费可不少吧?我说我已到了不必靠稿费为生的地步,写稿不是为了钱,二十余美金一千字,不够带上妻子去中国餐馆吃饭。我说我写专栏乃是为了有个发泄的地方。我与编辑约法两章:一、我不能拼音打字,必要靠打字员;二、文章如有更改,必须取得我的同意,因我要保留自由发挥的权利。我把第二个条件看得更重,不然何必写稿。

还有人对我的英文写作收入表示好奇。与中文报刊相比,美国报刊稿费确实到了足以谋生的程度(30年前我在《纽约时报》一篇750字的专论,稿费250美元;一篇600字的书评,稿费150美元;替《巴黎评论》写篇介绍中国文学状况的文章,稿费350美元)。但是稿费虽高,写稿必需有编辑邀请,除非你是一位名家。因此我不敢把自家的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相提并论。我又不曾梦想在英文写作方面可以达到靠此为生的“生涯”境界。

今年听说国内报刊稿费提高,令我兴奋。也听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提高了许多文人的收益,甚至有人可以获得高达百万、千万的版税,这是市场经济的成功。犹记得我的第一本文集《天下真小》于1984年初次出版(印数1.2万册)时的情形,编辑兴奋地告诉我,此书在各地书店一抢而空。在美国,我们称这为畅销书。我问编辑,既是畅销书,何不继续再版获利?他腼腆地告诉我,在中国没有这种惯例。出书是一种“任务”,任务完成,主事者的责任也告终,不必继续再版获利。这种情况现在当然不会再有了。

整个写作生涯,我的感慨很多。现在就借此地盘再发些老年人的牢骚,为未来作家仗言。真要感谢知友李华敏女士给我这个机会。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三)

学会合作 (求索)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四)

他身部经理,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关心、帮助周边的人,乐于助人,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

1、xx同志,热心帮助周围的人,特别是长期帮助一户困难家庭和一户低保家庭,每个月都特意上门看望他们,平时听说他们有困难就去悄悄帮助。夏天,低保户家里连电风扇也没有,他发觉之后,第二天就送了台电风扇给他们。附近的住户说起他都要竖起大拇指,天气热了送衬衫,天气刚转凉,他就给送去外套,冬天他送去御寒的冬衣,困难户都说xx同志关心他们就象亲人一样,知冷知暖。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交口称赞我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到位。

2、“在我们小家,大家都知道xx是个热心人,小家里的大事小事,只要他能操上心的,谁家有困难,只要能帮上的,他没有不伸手的……”。 阿扎德是公司原保洁工,她家里有困难,老公有心脏病,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家里必须有人照顾,她确实无能为力。依力哈木同志看到她的实际困难,就主动拿出500元 给她帮助儿子安心上学。

3、他热情关心公司的每一位职工,不管谁病了,他都第一时间前去探望。公司职工阿依努因肾结石住院,xx同志得知后,自己掏钱买慰问品前去医院探望;公司员工阿吉的爸爸因病去世,他不顾自己有病在身,前去帮忙料理后事,忙碌了整整一天,还掏出1000元,给了阿吉解决目前的困难。他这种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大家的敬佩。

4、4月26日,xx县委下发了《关于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做好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通知》,他积极组织全公司员工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

他个人捐款达500元,向灾区人民表达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能够帮助灾区人民早日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5、为了将以往的“帮困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xx同志为杜瓦镇一村贫困农民热合曼?卡迪尔家捐赠价值700多元的30多件新衣物,馕300个,矿泉水15件,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温暖。

三、爱岗敬业,舍小家顾大家

他每一小时都希望家庭团聚,与其他员工一样。他常年在边远的县和家人聚少离多。他热爱家庭,但他却不能在家庭最需要的时候送去关爱。自己的小家也如同仓皇而过的旅馆,一年也待不了几天,活泼可爱的儿女一年中也见不了父亲几面。

对身边的同事,他更是真情帮助、有求必应。谁有困难,他总是随叫随到。营业部门来了新同事,不能适应应新的工作环境,他经常在工作之余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新同事没有工作经验,他就耐心的为他们讲工作流程,讲注意事项,使新同事很快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


那你给我磕1000头,我就回答你!(*^__^*) 嘻嘻……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五)

哦我前几天在贴吧看到一个,很感动!

<“我来过,我很乖”美丽天使佘艳感动中华人民>

她是一个很美丽的小女孩,叫做佘艳,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有一颗透亮的童心。她是一个孤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8年,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话是“我来过我很乖”。

她希望死在秋天,纤瘦的身体就像一朵花自然开谢的过程。在遍地黄花堆积,落叶空中旋舞时候,她会看见横空远行雁儿们。她自愿放弃治疗,把全世界华人捐给她的54万元救命钱分成了7份,把生命当成希望的蛋糕分别给了7个正徘徊在生死线的小朋友。

我自愿放弃治疗

她一出生就不知亲生父母,她只有收养她的“爸爸”。

1996年11月30日,那是当年农历10月20日,因为“爸爸”佘仕友在永兴镇沈家冲一座小桥旁的草丛中发现被冻得奄奄一息的这个新生婴儿时,发现她的胸口处插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10月20日晚上12点。”

家住四川省双流县三星镇云崖村二组的佘仕友当时30岁,因为家里穷一直找不到对象,如果要收养这个孩子,恐怕就更没人愿意嫁进家门了。看着怀中小猫一样嘤嘤哭泣的婴儿,佘仕友几次放下又抱起,转身走又回头,这个小生命已经浑身冰冷哭声微弱,再没人管只怕随时就没命了!咬咬牙,他再次抱起婴儿,叹了一口气: “我吃什么,你就跟我吃什么吧。”

佘仕友给孩子取名叫佘艳,因为她是秋天丰收季节出生的孩子。单身汉当起了爸爸,没有母乳,也买不起奶粉,就只好喂米汤,所以佘艳从小体弱多病,但是非常乖巧懂事。春去春又回,如同苦藤上的一朵小花,佘艳一天天长大了,出奇得聪明乖巧,乡邻都说捡来的娃娃智商高,都喜欢她。尽管从小就多病,在爸爸的担惊受怕中,佘艳慢慢地长大了。

命苦的孩子的确不一般,从5岁起,她就懂得帮爸爸分担家务,洗衣、煮饭、割草她样样做得好,她知道自己跟别家的孩子不一样,别家的孩子有爸爸有妈妈,自己的家里只有她和爸爸,这个家得靠她和爸爸一起来支撑,她要很乖很乖,不让爸爸多一点点忧心生一点点气。

上小学了,佘艳知道自己要好学上进要考第一名,不识字的爸爸在村里也会脸上有光,她从没让爸爸失望过。她给爸爸唱歌,把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一样一样讲给爸爸听,把获得的每一朵小红花仔仔细细贴在墙上,偶尔还会调皮地出道题目考倒爸爸……每当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她会暗自满足:“虽然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也有妈妈,但是能跟爸爸这样快乐地生活下去,也很幸福了。”

2005年5月开始,她经常流鼻血。有一天早晨,佘艳正欲洗脸,突然发现一盆清水变得红红的,一看,是鼻子里的血正向下滴,不管采用什么措施,都止不住。实在没办法,佘仕友带她去乡卫生院打针,可小小的针眼也出血不止,她的腿上还出现大量“红点点”,医生说,“赶快到大医院去看!”来到成都大医院,可正值会诊高峰,她排不上轮次。独自坐在长椅上按住鼻子,鼻血像两条线直往下掉,染红了地板。他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端起一个便盆接血,不到10分钟,盆子里的血就盛了一半。

医生见状,连忙带孩子去检查。检查后,医生马上给他开了病危通知单。他得了“急性白血病”!

这种病的医疗费是非常昂贵的,费用一般需要30万元!佘仕友懵了。看着病床上的女儿,他没法想太多,他只有一个念头:救女儿!借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的钱不过杯水车薪,距离30万实在太远,他决定卖掉家里唯一还能换钱的土坯房。可是因为房子太过破旧,一时找不到买主。

看着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和日渐消瘦的脸,佘艳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一次,佘艳拉着爸爸的手,话还未出口眼泪却冒了出来:“爸爸,我想死……”

父亲一双惊愕的眼睛看着她:“你才8岁,为啥要死?”

“我是捡来的娃娃,大家都说我命贱,害不起这病,让我出院吧……”

6月18日,8岁的佘艳代替不识字的爸爸,在自己的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签字:“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

8岁女孩乖巧安排后事

当天回家后,从小到大没有跟爸爸提过任何要求的佘艳,这时向爸爸提出两个要求:她想穿一件新衣服,再照一张相片,她对爸爸解释说:“以后我不在了,如果你想我了,就可以看看照片上的我。”

第二天,爸爸叫上姑姑陪着佘艳来到镇上,花30元给佘艳买了两套新衣服,佘艳自己选了一套粉红色的短袖短裤,姑姑给她选了一套白色红点的裙子,她试穿上身就舍不得脱下来。三人来到照相馆,佘艳穿着粉红色的新衣服,双手比着V字手势,努力地微笑,最后还是忍不住掉下泪来。

她已经不能上学了,她长时间背着书包站在村前的小路上,目光总是湿漉漉的。

如果不是《成都晚报》的一个记者,佘艳将像一片悄然滑落的树叶一样,静静地从风中飘下来。

记者阿姨从医院方面得知了情况,写了一篇报道,详尽叙说佘艳的故事。旋即,《8岁女孩乖巧安排后事》的故事在蓉城传开了,成都被感动了,互联网也被感动了,无数市民为这位可怜的女孩心痛不已,从成都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现实世界与互联网空间联动,所有爱心人士开始为这个弱小的生命捐款,“和谐社会”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最强音。短短10天时间,来自全球华人捐助的善款就已经超过56万元,手术费用足够了,小佘艳的生命之火被大家的爱心再次点燃!宣布募捐活动结束之后,仍然源源不断收到全球各地的捐款。所有的钱都到位了,医生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一个接一个的治疗难关也如愿地一一闯过!大家沉着地微笑着等待成功的那一天!有网友如是写道:“佘艳,我亲爱的孩子!我希望你能健康的离开医院;我祈祷你能顺利的回到学校;我盼望你能平安的长大成人;我幻想我能高兴的陪你出嫁。佘艳,我亲爱的孩子……”

6月21日,放弃治疗回家等待死神的佘艳被重新接到成都,住进了市儿童医院。钱有了,卑微的生命有了延续下去的希望和理由。

佘艳接受了难以忍受的化疗。玻璃门内,佘艳躺在病床上输液,床头旁边放着一把椅子,椅子上放一个塑料盆,她不时要侧身呕吐。小女孩的坚强令所有人吃惊。她的主治医生徐鸣介绍,化疗阶段胃肠道反应强烈,佘艳刚开始时经常一吐就是大半盆,可她“连吭都没吭一声”。刚入院时做骨髓穿刺检查,针头从胸骨刺入,她 “没哭,没叫,眼泪都没流,动都不动一下”。

佘艳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得到一丝母爱的关照。当徐鸣医生提出:“佘艳,给我当女儿吧!”佘艳眼睛一闪,泪珠儿一下就涌了出来。第二天,当徐鸣医生来到她床前的时候,佘艳竟羞羞答答地叫了一声:“徐妈妈。”徐鸣开始一愣,继而笑逐颜开,甜甜地回了一声:“女儿乖。”

所有的人都期待奇迹发生,所有的人都在盼望佘艳重生的那一刻。很多市民来到医院看望佘艳,网上很多网民都在问候这位可怜的孩子,她的生命让陌生的世界撒满了光明。

那段时间,病房里堆满了鲜花和水果,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芬芳。

两个月化疗,佘艳陆续闯过了9次“鬼门关”,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溶血、消化道大出血……每次都逢凶化吉。由省内甚至国内权威儿童血液病专家共同会诊确定的化疗方案,效果很好,“白血病”本身已经被完全控制了!所有人都在企盼着佘艳康复的好消息。

但是,化疗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非常可怕。而与别的很多白血病孩子比较,佘艳的体质差很多。经此手术后她的体质更差了。

8月20日清晨,她问傅艳:“阿姨,你告诉我,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捐款?”

“因为,他们都是善良人。”

“阿姨,我也做善良人。”

“你自然是善良人。善良的人要相互帮助,就会变得更加善良。”

佘艳从枕头下摸出一个数学作业本,递给傅艳:“阿姨,这是我的遗书……”

傅艳大惊,连忙打开一看,果然是小佘艳安排的后事。这是一个年仅8岁的垂危孩子,趴在病床上用铅笔写了三页纸的《遗书》。由于孩子太小,有些字还不会写,且有个别错别字。看得出整篇文章并不是一气呵成写完的,分成了六段。开头是“傅艳阿姨”,结尾是“傅艳阿姨再见”,整篇文章“傅艳阿姨”或“傅阿姨” 共出现7次,还有9次简称记者为“阿姨”。这16个称呼后面,全部是关于她离世后的“拜托”,以及她想通过记者向全社会关心她的人表达“感谢”与“再见”。

“阿姨再见,我们在梦中见。傅艳阿姨,我爸爸房子要垮了。爸爸不要生气,不要跳楼。傅阿姨你要看好我爸爸。阿姨,医我的钱给我们学校一点点,多谢阿姨给红十字会会长说。我死后,把剩下的钱给那些和我一样病的人,让他们的病好起来……”

这封遗书,让傅艳看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我来过,我很乖

8月22日,由于消化道出血,几乎一个月不能吃东西而靠输液支撑的佘艳,第一次“偷吃东西”,她掰了一块方便面塞进嘴里。很快消化道出血加重,医生护士紧急给她输血、输液……看着佘艳腹痛难忍、痛苦不堪的样子,医生护士都哭了,大家都愿意帮她分担痛苦,可是,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无济于事。

8岁的小佘艳终于远离病魔的摧残,安详离去。

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个美丽如诗、纯净如水的“小仙女”真的去了另一个世界吗?记者傅艳抚摸着佘艳渐渐冰冷的小脸,泣不成声,再也不能叫他阿姨了,再也不能笑出声来了……

一位中年男士喃喃低语:“孩子,你本来就是天上的小天使,张开小翅膀,乖乖地飞吧……” 8月26日,她的葬礼在小雨中举行

她墓地有她一张笑吟吟的照片,碑文正面上方写着:“我来过,我很乖(1996.11.30.--2005.8.22)”

遵照小佘艳的遗愿,把剩下的54万元医疗费当成生命的馈赠留给其他患白血病的孩子。这7个孩子分别是杨心琳、徐黎、黄志强、刘灵璐、张雨婕、高健、王杰。这七个可怜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2岁,都是家境非常困难,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子弟。

9月24日,第一个接受佘艳生命馈赠的女孩徐黎在华西医大成功进行手术后,她苍白的脸上挂上了一丝微笑:“我接受了你生命赠与,谢谢佘艳妹妹,你一定在天堂看着我们。请你放心,以后我们的墓碑上照样刻着:我来过,我很乖……”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光。“妈妈,妈妈,你看这个布娃娃好可爱!”逆光中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唇角有灿烂的笑容。这就是我的主人吗?“恩,布娃娃,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吧,我喜欢绿色,绿色最美了,你就叫青青好不好?哈哈,你就叫青青咯~~”我叫青青。我有名字了。于是我觉得,有个主人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呢。主人叫落落,是个可爱的三岁男孩儿,三岁的男孩儿是愿意接受一个布娃娃的。我很庆幸,遇到了落落。他会每天早上跟我说早安,会央求妈妈给我做不同的漂亮衣服,会在下雨天跟我讲心事,是啊,小男孩的心事。落落对我很好。我是一个洋娃娃,洋娃娃是没有心的。没有心就不会有喜怒哀乐,不会有爱憎别离。可是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会和落落一起很久很久,快乐的生活。他会与我互道早安,虽然他听不见我的声音;他会让我有不同的漂亮衣服,虽然他辨别不出我欣喜的表情;他会同我一个讲心事,那些成长中记得几年的点点滴滴,他承认我于他童年的意义。是的,童年的意义。虽然落落接受了我,一个小男孩接受了一个布娃娃,而且只有我一个布娃娃。后来陪伴他的都是玩具枪玩具车别的男孩河里的鹅卵石树上的鸟蛋。我曾满足于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洋娃娃的位置。然而,那只是童年的意义。落落一天天长大了。在夏雨冬雪里。他越来越高,眉目逐渐清晰,显出棱角。他开始学习,一步步接触更多世界的神奇和浩瀚。他依然听不见我的声音,辨别不出我的表情,然后一点点否认我存在的意义。落落,长大的落落,已经不需要我了。大男孩不再需要一个洋娃娃。终于,有一天,“妈,你看这个洋娃娃好旧了,在这儿怪占位置的,要不扔了吧”。我从来不需要呼吸,可这一刻我竟有了窒息的错觉。“哦,对,就是这个青青,送人也行,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谁要”,“毕竟是在很破旧了”。然后我明白了,窒息真的会死亡。“我叫韩落,妈妈叫我落落,我曾有个洋娃娃,我给它取名叫青青。作为一个男孩子有个洋娃娃确实很傻,但我曾经很喜欢它。可是我现在长大了,兄弟们总笑话我。何况,别的东西越来越多,书,模型,衣服,电脑。我准备丢掉那个洋娃娃,是的,就是青青。我对青青说过很多话,它从来没有回应过,当然,我也不相信那些骗小孩的童话。然后青青被妈妈处理了,不知道去了哪里。很多年后,我仿佛回忆起,青青离开前的那个夜晚,我听到了哭泣的声音。呵呵,是做梦了吧。这个世界上没有童话,洋娃娃永远不会回应主人的问答。”我知道落落已经不在乎失去我,那个晚上我哭了。他床边的台灯是我此生最后的光。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和医生小故事儿童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医生小故事儿童

标题:中国医生感人小故事 医生小故事儿童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