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和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一)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特点
1、贴近生活
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
2、泛指性
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故事篇)。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
3、类型化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时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即故事类型学,在这方面曾出现大量论著。当然,类型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神话、传说也有类型化的表现,但故事的类型化更为突出,可以说故事是类型化最强的一种叙事文体。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
主要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表现形式
幻想故事
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它常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它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和憧憬,并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这类故事中的宝物大多为日常事物,它们的神奇性能实际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的理想化,并且经过幻想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幻想故事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叙述经常夹有韵语。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陶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臯上”里的《叶限》、《旁》和《原化记》中的《吴堪》等,记录的都是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
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世俗故事
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关于妇女的故事,不少是控诉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给她们造成的痛苦,提出婚姻、爱情自主的要求,有的甚至表现了她们敢于向封建皇权挑战的勇气。有些故事幽默、风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很多民族中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许多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表现了高尚的精神面貌,它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也有所发展。生活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它的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
民间寓言最早大概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不少以人和动物等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等。
民间寓言大多通过生活片断表现主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往往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
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但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代表民间的艺术,内容是以民间神话传说,民间的人的事迹为主。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二)
.《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天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在遥远的西域古疏勒(今喀什)有一位美丽的维吾尔姑娘,左手拿土陶,右手拿一枝沙枣花枝,妩媚的微笑着。
乾隆皇帝被她的微笑所打动,第二天醒来才发现原来是场梦。
乾隆想使好梦成真,就派大臣到西域古疏勒寻找这位美丽的姑娘。
大臣们历尽艰辛到达西域,但怎么也找不到乾隆梦中的姑娘,正当为难之际,忽然看到一位维吾尔族姑娘站在土城墙上,她左手持土陶,右手拿一枝沙枣花枝。
且看这位姑娘相貌出众,婀娜多姿,便把这位姑娘带到了北京,嫁于乾隆,因姑娘叫伊帕尔罕,当地语香姑娘的意思。再加上她身上有股自然的清香,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就称她为香妃。
相传她死后,遗体被运回了故乡喀什,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就安葬在她的家族墓中。
有一天,神医扁鹊拜见国君蔡桓公,他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对蔡桓公说:“我看君王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及时诊治,恐怕病要深入体内。”蔡桓公毫不在意,他说:“我没有什么病”。扁鹊就告辞出去了。蔡桓公对身边的大臣说:“当医生的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来邀功请赏。”
过了10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肌肉里面去啦,再不医治,恐怕病情还会加重呢!”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只好又告辞出去了,蔡桓公仍然不高兴。
又过了10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我看君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肠胃里去了,要是不及时治疗就会更重了。”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
又是10天过去了,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忙便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不说话就走了呢?”
扁鹊说:“皮肤病用汤药洗或热敷就能见效;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那只能由阎王爷作主了,医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已经无能为力了。”
5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早已逃走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错误和缺点,应该及时改正,如果任其发展,由小变大,由轻变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牛郎织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一天晚上,牛郎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他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据说
村村塞塞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三)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不知你要不要?
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白蛇传
据史学家探源考证,《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北宋时期,发源地在今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黑山又名金山。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中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一位许姓老人从猛禽口中救生。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逐渐冷落。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十分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范杞梁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杞梁。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杞梁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http://www.baidu.com/s?wd=%E7%B2%BE%E5%93%81%E6%B0%91%E9%97%B4%E6%95%85%E4%BA%8B&ie=utf-8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四)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是广大人名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字样式。它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真与思考。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一般来讲,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童话等多种形式。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的智者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智斗愚蠢的学者、作弄贪婪的国王、整治狡猾的巴伊,他辛酸地讽刺、嘲笑甚至咒骂这些伪道学家、守财奴、贪官污吏、体现了积极的去恶扬善的精神。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阿凡提的那种机趣、幽默、诙谐的品格,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的故事会如此地深入人们喜欢的原因。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根基,有着各自独立的的民间文学,因此就有各自不同的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五)
3个较短的民间故事: 1.《鲁班造木鸢》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2.《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3.《苏小小的故事》 南朝时候,有一名妓叫苏小小。 苏小小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书,聪明绝顶。只是因为家遭不幸,才被逼沦为歌伎。苏小小虽然堕入风尘,却力保自身清白。 当时一批纨绔子弟,专门寻花问柳,胡作非为。苏小小为了避开这些人的胡缠,常常煞费心机。这日,她正在鸳鸯湖边的画舫中弹琴,不料那帮无赖又追随而来。帮助苏小小撑船的姑娘叫银瓶,她正拿篙站在船头,一看情况不对,便抡起竹篙,想把船撑开;可那批家伙已经赶到船边,一把将竹篙拉住,争着要往船上爬。这时,湖中的采菱 姑娘被激怒了,她们抓起菱角,一齐朝这帮家伙掷去,打得他们哇哇直叫,不得不退下船去。但他们仍旧拉住船绳,抓住竹篙,不让画舫开走。 一个采菱姑娘从菱桶里站起来说:“你们是什么人,大白天胆敢爬到姑娘的船上去”一个脸上生毛的公子说:“我姓李,他姓孙,还有姓赵、姓钱的,咱爷们都是京城来的堂堂相公。苏小小的船,我们为什么上不得”采菱姑娘说:“你们虽是相公,却肚子空空;苏小小虽是歌伎,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们有哪一件比得上她?”李相公一听这话,拍着胸脯说:“嘿!琴棋书画,我们也会。你敢小觑我们相公,来人呀,把她们的菱桶拉上岸来,打碎砸烂。”几个家丁,一声吆喝,拥到湖边拉住菱桶往岸上拖。 苏小小见状,忙走出舱门,来到船头,柳眉一竖,厉声说道:“慢!你们要我待客,就叫家丁住手。”相公们一听,立即照办。苏小小又说:“我虽沦为歌伎,但非势能辱,非力能取。你们要我待客,就得懂得待客的规矩。”“什么规矩,望苏小姐指点。”苏小小侧着头说:“要我待客,就得以礼相待,凭才取胜。”众相公呆了,问:“凭什么才。”苏小小慢慢回过头说:“你们不是说都会琴棋书画么?我来给你们出个画题,请各位相公每人绘一幅画给我,谁画得好,谁就是我的座上客。”众人齐声说:“这办法好,请苏小姐快出画题。”苏小小早已胸有成竹,她看看各位相公,冷笑着说:“诸位相公,我看你们生得个个貌若潘安,大家不如相互把相貌画下来,也好让我赏识一番。”众相公听得苏小小夸他们貌若潘安,心里乐滋滋的,连声说:“妙极,妙极!”苏小小差点笑出声来,忙将袖管一拂,掩面进入舱内。 相公们立即忙开了。他们叫人拿来笔墨纸砚,就在湖边的亭子里把纸铺开。赵相公对着钱相公,孙相公对着李相公,大家相互盯着对方的鬼脸画将起来。 相公们虽然各自作画,但心里打的却是同一个鬼主意:定要把对方画得越难看越好,这样方能显出自己最美。结果,赵相公给钱相公画上了牛鼻子,钱相公给赵相公画了两只铜铃眼,孙相公把李相公的舌头画得足有半尺长,活像个吊死鬼;李相公把孙相公的耳朵扩大了几倍,远看像只白象,近看像只猪……不多久,相公们的画都完成了,他们一声高呼:“苏小姐,请出来赏画吧!”“苏小姐快看我的画!”“看我的画!”“先看我的画!”相公们争先恐后地叫着,苏小小站在船头,指着赵相公的画说:“赵相公,你画的是谁呀?”赵相公指着钱相公说:“我画的是他。”苏小小向采菱姑娘喊道:“你们看,像不像钱相公呀 ”采菱姑娘们明白苏小小的用意,齐声回答:“像!”钱相公本来只顾看自己的画,经采菱姑娘一叫唤,禁不住回转头去看赵相公的画。这一看不要紧,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一把抓住赵相公的衣襟问:“这上面画的是谁?”赵相公听得采菱姑娘说他画得像,因此也一口咬定:“我画的就是你呀。”“混帐!”钱相公骂了一句,“啪”地打了赵相公一巴掌。赵相公吃了一巴掌,侧过头去正好看到钱相公给他画的像。“啊!”他也吃了一惊,转过身去一把抓住钱相公的衣襟厉声问:“你画的是我么?”钱相公看赵相公气势汹汹,怕挨他的巴掌,心想先问问大家再作答复。于是他大声问:“大家看我画得像不像赵相公呀?”“像赵相公!”湖边的采菱姑娘们大声说。 钱相公一听大家都说他画得像赵相公,就挣开赵相公的手说:“我画的就是你。”“放屁!”赵相公抢过画,蘸上墨,一下朝钱相公的脸上挥去。钱相公的脸上立即出现一大块墨迹,他忙用手去脸上一抹,这下眉毛、眼睛都成了漆黑一团。苏小小和采菱姑娘们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孙、李两相公也都发现自己被对方画成魔鬼一般,他们和赵相公、钱相公一样,也互相揪打起来。 大家挥墨的挥墨,踢脚的踢脚,霎时间闹得不可开交,越打越凶,一直打到日落西山,相公们一个个都头破血流,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他们抹着脸上的墨汁、汗水和鲜血,睁开眼想再看一看船头上的苏小小,可是苏小小的画舫早已划得无影无踪了。
1.《鲁班造木鸢》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2.《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短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