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

密蝶围观:℉更新时间:08-24 19:15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和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一)

“观音传说”之普遍,这与当地观音信仰之广泛分不开的,早在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就有“梅岑山(今普陀山)观音宝陀寺”的记载。宋乾道《四明图经》是即有“日僧慧锷送观音”的记载,《不肯去观音》的传说从此一直流传至今,且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元代西域僧盛熙明著《普陀洛迦山传》,更记有《善财一十八参观自在》、《观世音三十二现身随类说法》、《唐大中梵僧潮音洞前燔十指亲睹大土观身说法》等灵异传说。明清以来的《普陀山志》记述的观音灵异传说更多,民国十二年编的《普陀洛迦新志》专论“灵异门”,记录各类观音灵异传说68则。除了古志书记载以外,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南海观音全传》一书流传民间,民国初年又有《观音得道》话本传世于民间。在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名著中都有观音传奇形象记载。据佛教传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生、出家、得道,称为三大香会,每一个日子都有一个故事。因此说,千百年来,观世间作为一个佛法无边的大菩萨,一直在舟山民间被子广泛地伟颂着,信奉着。而且这种传颂、信奉己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成为一种“劝人为善、爱好和平”的观音文化现象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二)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湖南全境为何素称“三湘”,又为何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呢?时到今日,也无人能作出较好的解释,甚至连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的专家学者,也不知其所以然。

湖南素有“三湘”之称,“三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蘋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三)

是要爱情的吗……

《天仙配》(故事情节和《牛郎织女》很像,但很多民俗学家认为它们是不同的)

《追鱼》(不太著名,但拍过电视剧《天地传说之鱼美人》,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追鱼》)

《孔雀东南飞》

《宝莲灯》

《田螺姑娘》

《八仙过海》

《海螺姑娘》

《刘三姐》

《阿诗玛》

以下是作者写的:

《柳毅传》

白朴《墙头马上》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不是《倩女幽魂》)

李景亮《李章武传》

《李娃传》

《牡丹亭》赞同184| 评论(46)


田螺姑娘

某村有一位单身汉,年纪三十多了,还没娶上媳妇,他勤恳能干,每天都辛勤劳作在田间。

有一天,他下田时,无意中拾到一只大田螺,他高兴地带回家,养在自家的水缸里。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已过去三年。有一天,单身汉从田地里干完活回家,发现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单身汉左看右瞧又不见有人,他肚子饿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桌吃了起来。他边吃边想,会有谁给他煮这么好吃的一桌饭菜呢?他连续几天干活回来都同样是满桌的好饭菜。于是,他想此事一定是邻居 李大嫂帮的忙,今天我要好好去感谢人家。于是他问了邻居李大嫂,大嫂说:“没有呀?我听到你厨房有做饭、炒菜声,我还以为是你提前回家来做饭呢?”单身汉感到奇怪,会有谁这样做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有一天,他象往常一样扛上劳动工具出工去了。过一会儿他又偷偷返回家来,躲进家门外偷看个究竟,快到中午时,水缸的盖子被慢慢掀开了,从水缸里走出一位象仙女般的姑娘接着就很熟练地做起饭、炒起菜来。很快就摆满一桌饭菜。饭菜做好之后,它又躲进水缸里去了。单身汉心想,今天该不会是我看走了眼?于是,他连续几天都偷偷躲在屋外着看,结果千真万确,确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天在帮他做饭炒菜。

单身汉想,这么一位漂亮贤惠的姑娘天天来帮忙他煮饭,究竟为了什么?我一定要问个清楚,又一天的中午,姑娘正在专心做饭时,单身汉推门突然闯了进去,一把将姑娘抱住,并将她锁进房间。他急忙打开水缸盖子,一看傻了眼,怎么那只田螺只剩下个空壳游荡在水中?这水仙般的姑娘难道是这只田螺变成的?单身汉想出个聪明的办法来,他把空螺壳藏到后花园里去。再到房间把姑娘给放出来问个清楚,谁知那姑娘从房间出来直往水缸里跑,当她看见螺壳没了时伤心地大哭了起来。她边哭边给单身汉说出了自己经过的实情,她说,她是个螺精,因前世单身汉救过她的命,今生又养了她三年,她是投身来报恩的。单身汉听后好感动,

于是,他就与这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她们还生下一对儿女。据说她们夫妻一直很恩爱如初,日子越过越好。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四)

目录,1.安乐国2.把家弄丢了3.拔萝卜4.白天鹅和黑天鹅5.半只小公鸡6.笨笨熊的快乐晚会7.布谷鸟8.穿靴子的梅花鹿9.聪明的小裁缝10.大公鸡和小磨盘11.大象和它的长鼻子12.鳄鱼的眼泪13.风娃娃14.龟兔赛跑15.海马爸爸生孩子16.河马的蓝宝石戒指17.河马照相18.黑熊换鸡蛋19.候补队员小熊20.猴哥的烦恼21.猴子捞月22.花儿选美23.灰姑娘24.火鸡先生和鹅太太25.皇帝的新装26.吉娃娃的新房子27.箭猪和它的朋友……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五)

在成语词典中,有个成语叫“珠还合浦”。

在北海市有一个合浦县。“珠还合浦”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北海市营盘一带.从西汉时起,此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

为了让大家能详尽的了解此故事的来龙去脉,特从网上摘录此故事贴出来供大家阅读...

文如下:

珍珠不过梅岭,二太监割肉藏珠

从前,合浦县白龙海湾海水蓝、海鸥白,鱼虾成群,海蚌成片,珠贝累累,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湾。

在白龙海湾岸上,有一个住有几百户人家的渔村叫白龙村,他们世世代代靠打渔、采珠过活。村上有个打渔青年叫海生,是个身强、英俊、勤劳、勇敢的打渔能手。

一天,海生摇着橹、划着桨,出海打渔。不到半天,就打满了两箩鱼。正准备返航时,突然,一条比海蛇大得多,蛇不象蛇,鱼又不象鱼的海怪,窜到他的船上,张开血盆大口朝他咬来,海生拿起鱼叉,瞄准海怪的咽喉直刺过去,海怪挨了这一叉,鲜血横流,钻进深海逃窜了。摇摆起宽大的尾巴,扫了两扫,竟把海生扫进了海里。海生还未看清海怪逃窜的方向,不料一下子,海怪钻来到他的身后,海生的脚板被海怪咬破了一块肉,鲜血直冒,但他没有一丝胆怯与示弱的表现,他脚踩海水,手持鱼叉,猛向海怪刺去,海生那把长叉此刻已不好使唤;海怪张开大口,吡牙咧嘴,情况十分危急,正在海生即将被海怪撕咬的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道似利剑的白光向海怪射来,射中到海怪的两只眼睛上,海怪被强光镇住,立刻低头向海底逃跑了。

海浪将海生的渔船推离海生好几丈远。海生望望自己的渔船,感到好奇怪,船头上似乎站立着一个人影,是谁呢?他游向船边,爬上船,果然见一位姑娘有点羞涩地走过来,姑娘热情爽直而又有几分腼腆地向他自我介绍:“你上来啦。我是苦水里生,海水里长的渔家女子,刚才我见海怪作恶就跑过来助你一臂之力的。”

海生惊异地问:“刚才那一道强烈的白光,莫非就是你使用什么法宝的么?”

“那就是小女子的夜明珠射出的白光。”

海生十分高兴:“请问姑娘尊姓大名?”

“我叫珍珠。”

“感谢珍珠姑娘救命之恩!”

“不谢,不谢。”珍珠姑娘说“,“我也会织网打渔,还会划船。你能让我给你做一个帮手吗?”

海生求之不得,忙说:“那太好了!”

于是,珍珠姑娘摇橹荡桨,海生撒网捕鱼,不大一会,又打满了两萝鱼。海生满心欢喜地对珍珠姑娘说:“时候不早了,请你跟我一同回去,到我家吃饭去吧。”姑娘也高兴地点头答应。

他俩走进白龙渔村,海生的老妈妈虽已又目失明,但老人每到打渔人收船返航时就倚立在门口,盼望着儿子平安归来。海生老远就跟妈打招呼:“妈,我回来啦。今天我带来了一位客人,是我们渔家女子,她名叫珍珠姑娘。”

海生妈说:“好,快进屋坐。我看不见。”

珍珠姑娘向海生问明情况,知海生妈因患眼病已瞎了三年。她便将自己往日学得的医术本领和自己随身所带的珍珠粉、海马、铁树枝等海中药给老妈妈医治眼病。在珍珠姑娘的精心医治、细心照料下,很快就治愈了老妈妈的眼病。

村上百姓们听说珍珠姑娘能治病,有病的也都来找她看病。珍珠姑娘有求必应,凡来找她看病的,她都迅速地帮助把病治好。珍珠姑娘受到全村百姓的称赞。

海生与珍珠的感情日益加深,并建立了爱情。不久,他俩结成了夫妻。

乡亲们跟着海生夫妻俩闯大海,凭着夜明珠的威力,遇礁险能化险为夷,遇海怪能驱赶海怪,夜间捕鱼,夜明珠的宝光、辉耀海面,为夜渔人照明。因而,乡亲们每次远航冯海,总是一路平安,满载而归。大家过上了温饱生活。珍珠与海生夫妻俩更加受到乡亲们的爱戴。

然而,好景不长,珍珠姑娘在白龙村安家落户行善事的消息,传到合浦县官耳里,县官大为不满,将此事密告给廉州州官。

这位知州又总是嫌自己的官位还不够高,日思夜梦,又总想向上爬。他心里盘算,夜明珠到手后,这可是件进贡的好宝物,我何不将这进贡给皇上,皇帝的公主将要出嫁,夜明珠可是件最珍贵的嫁妆,皇帝和公主见了,准会很高兴。皇上接纳了这件贡品,一这赏给他一个大官做。于是,在他派在兵马开出了州府之后,他马上写一奏折,派专人火速送去京城。

白龙村被州兵团团围住。百姓们知道官兵到来是为了抢珍珠姑娘和夜明珠,人人满腔义愤,都拿起渔刀、渔叉,跟官兵展开一场搏斗。终因官兵人多势大,百姓们虽拼命相搏,都未能打退官兵,反而死伤了不少。

一帮官兵闯进海生家,强逼海生交出珍珠、夜明珠。海生怒斥官匪,坚决不依。官兵们将海生双手捆绑,并把他的嘴堵塞起来,不准海生呼叫。接着又去捉拿珍珠姑娘。正在这极度危急时刻,日夜伴随珍珠姑娘的那颗夜明珠,突然变得庞大起来,象面盆那样大,它将珍珠姑娘驮在它的身上,然后它就纵身一跳,跳上了屋顶。珍珠姑娘脚踏夜明珠,如同踩在一个巨大的飞轮上似的,带着难舍难离的心情,一下子飞过村庄,飞过山岗,飞到茫茫的大海,落进了他俩原来栖身的白龙海湾白龙珠宫里去了。

官兵们抓走了海生,又朝海生家放一把大火,烧掉了海生房屋,连他的老妈妈也烧死在屋里。海生心里万分悲痛。官兵们将海生带到廉州府,关进了监牢。

珍珠姑娘失去心爱的人之后,日日坐立不安,她那颗圣洁、庄重的心,装的全是心爱人的身影。她夜夜来到珊瑚礁石上思念海生,盼望海生。她想到自己的命运,刚刚建立的这样一段美满的姻缘、这样一个好端端的温暖家庭,被官兵们残酷捣毁了,如今家破人亡、夫妻分离。她越思越难过,越想越伤心,悲痛的眼泪簌簌地往下滴。珍珠姑娘的真情,感动了礁石底下的蚌群,它们同情地接受珍珠姑娘的伤心泪,咽进贝壳里,天长日久,珍珠姑娘的一滴滴眼泪,在海蚌肚里育成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象每滴泪珠一样地浑圆、透亮。

每当月白风清之夜,珍珠姑娘来到珊瑚礁上坐了一阵之后,就往沿海一带来回踱步,那是因为从合浦到北海一带有七个多鱼的海区,海生过去经常爱来这七个地方打渔的缘故。珍珠姑娘沿着丈夫的足迹,一边思念一边走,一边伤心一边器,她来回不停地走,眼泪也不停地朝海里洒。这七个海区不仅是鱼多,也是海蚌最多的七个地方;因为珍珠姑娘痛苦的眼泪洒下海里的缘故,渐渐地这七个海区形成了盛产珍珠的珠池。即如今的白龙、杨梅、平江、乌泥、断望、白沙、青婴七个珠池。后来,渔民们说,这七个珠池的珍珠,都是珍珠姑娘的泪珠孕育的。

知州仍不甘心罢休,为了把夜明珠搞到手,又派一批官兵到白龙村,强迫一些渔民下海寻找夜明珠。在官兵的刀枪威逼下,渔民们不得不下海捞蚌。下海的人,有的因天冷水寒,在海底下被寒冷的海水冻死了,有的被鲨鱼咬死了,有的由于在船上面拉绳的州兵,绳收得太晚,在海底下待的时间太长而气绝死去。这样,许多渔民冤枉地葬送了性命。

远在京城的皇帝,看过廉州知州送呈的奏折之后,得知合浦有夜明珠,欣喜若狂。立即派两名内宫太监前赴廉州,令二太监迅速将夜明珠押运回京。

廉州知州迎接了两位太监,并亲自陪同前往白龙村。连押在监牢的海生也一并带去。

二太监听了知州的禀报,得知夜明珠还未弄到手,十分恼火,气急地将知州停职查办。马上又强令海生和白龙村渔民下海捞珠贝。

尽管捞了许多海蚌上来,但开贝一看,依然找不到夜明珠。太监下令将捞蚌上来的渔民全部斩首。一位太监本打算将海生也一并处斩的,但中一位太监提议,暂留海生不杀,待看看动静再说。

接着又强令第二批渔民下海。可是,白龙村的渔民经过三番几次的迫害之后,已死伤了大半。心狠的太监见下海的青壮年不多,就强逼老弱渔民及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少年也都要海捞蚌。谁违抗谁就遭斩首。

身在深海珠宫的珍珠姑娘得知白龙村的百姓惨遭宫匪迫害之的,心如火焚刀绞。为了拯救百姓,她宁愿将护身宝夜明珠献出。

正当第二批渔民一个个又被捆上海的粗长绳之后,正要下海之时,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颗晶亮的夜明珠,光茫四射,华辉耀眼。

海生一见,知那颗珍珠就是他爱妻身边的夜明珠,他心想,夜明珠是珍珠妻子的护身宝,珍珠妻不能没有它,我绝不能让它被朝廷狗官占有。他猛地跳下海,向夜明珠游拢靠近,奋身护卫夜明珠。夜明珠早已听从了珍珠姑娘的吩咐,迅速从海生怀中挣脱,跳出水面,飞到太监船上。太监欢喜至极地将夜明珠捧到掌心上,咧开嘴笑,手舞足蹈。马上下令释放被驱赶到海面来的全部老少渔民。二太监轮流将夜明珠捧回合浦。太监在廉州城连夜征集精工巧匠,雕刻一个九层沉香珠盒,再用九层绫绸缎将夜明珠层层包好,装进珠盒,再安上九层锁,以为如此便可万无一失了。

当二位太监带着千兵万马护送夜明珠启程回京,行至合浦县边界梅岭,翻上九重岭坳,暂停下来歇息片刻时,太监还有点不放心,打开珍珠盒检查,看夜明珠是否还在?果然,开盒一看,夜明珠不知何时竟不翼而飞了。二太监惊恐万状,一兵丁上来禀报说,夜明珠飞回合浦了。

二太监又赶马返回合浦。

这时,有人向太监献计说:“夜明珠是稀世之宝,照平常带珠的方法是无法带出合浦的,只能是”割肉藏珠,可出南隅。”

二太监觉得割开自己身上的肉珍藏夜明珠,似乎有点不划算,都怕痛,舍不得割肉,最初都不愿采纳这个计策。但他俩又想到,不如此,怕是夜明珠送不到京城,就无法向皇上交差,交不了差使,就犯了欺君之罪,欺群那是要挨杀头的。他们又只好依此计策行事。经过商议,二人轮流割肉藏珠,一人携带一段路。

先由体格肥胖一占的太监让人割开大腿肉,剜一洞,将夜明珠成长成长藏入内。当他们行至梅岭,翻上山坳,肉内那颗夜明珠破肉而出,又飞回了合浦。

接着,另一个太监也让人割开大腿肉,剜一个更深的洞,深藏夜明珠,再用鱼丝双线把伤口缝得紧紧的。可是,当他们行至梅岭时,这回还未翻上山坳,夜明珠又破肉而出,飞回合浦了。

至此,二太监都感到无计可施了,都认为没命回京了。绝望临头,二人都刎剑而死。

后来,人们说,白龙珍珠城外的两座太监墓,就是他二人的葬身之所。

后人为纪念夜明珠归还合浦之事,将那座梅岭改名叫“还珠岭”。这座岭至今仍以此为名,离县城大约五华里。

“珠还合浦”的故事,从西汉时起,就开始在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千家万户中,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

注:此文转自网络.


美人鱼的传说~~

珠还合浦是真实的历史哦


没听说过

原本北海和深圳一样,很小很小的渔村

没有历史的

周边也人迹罕见

到了80年代末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怎么会有传说呢

所谓的传说都是骗游客的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和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

标题: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 中国民间故事观世音菩萨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