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红茱记围观:℉更新时间:08-24 18:3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和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一)

推荐《台湾民间文学》这本书,很符合你的要求。

目录

风从海上来(代序)

叙论 台湾民间文学之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

第一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地理、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历史、人文生态环境

第三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

第四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民俗文化生太环境

第五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信仰习俗文化生态环境

上篇 民间文学作品探索

第一章 台湾本岛汉族民间叙事文学

第一节 神话

第二节 传说

第三节 动物故事

第四节 幻想故事

第五节 生活故事

第二章 台湾本岛汉族歌谣

第一节 闽南方言歌谣在台湾

第二节 台湾的客家方言歌谣

第三章 澎湖民间文学

第一节 澎湖民间文学的地理自然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 澎湖民间传说故事

第三节 澎湖褒歌

第四节 澎湖谚语

第四章 高山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 台湾学者论高山族历史、社会、文化

第二节 高山族神话

第三节 高山族传说

第四节 高山族动物故事

第五节 高山族幻想故事

第六节 高山族生活故事

第七节 高山族歌谣谚语

中编 资深学者

第一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大师娄子匡

第二章 朱介凡与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以及歌谣研究、民俗研究

第三章 金荣华的民间故事采录整理研究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第四章 王秋桂及其《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民俗曲艺》刊物与丛书

第五章 胡万川的民间文学采录与研究

下编 中青年学者

第一章 高山族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

第二章 年青学者的高山族民间故事研究

第三章 研究汉族民间文学的中青年学者

第四章 研究澎湖民间文学的中青年学者

第五章 陈益源的民间文学采录研究与台湾民间文学史探索

第六章 唐蕙韵《金门民间故事研究》

第七章 林修澈、黄委平的《蒙古民间文学》

第八章 鹿忆鹿的《傣族叙事诗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及其比较研究方法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二)

土称其为“五百钱”。大手之法,纯是明用之法,既与人搏打斗手之时,取民间传奇--江西丰城的“点血术”,俗称“五把钳”的功夫。 请各位


不知道~~~~


真亦假时假亦真!


天下不掉馅饼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三)

3个较短的民间故事:

1.《鲁班造木鸢》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2.《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3.《苏小小的故事》

南朝时候,有一名妓叫苏小小。

苏小小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书,聪明绝顶。只是因为家遭不幸,才被逼沦为歌伎。苏小小虽然堕入风尘,却力保自身清白。

当时一批纨绔子弟,专门寻花问柳,胡作非为。苏小小为了避开这些人的胡缠,常常煞费心机。这日,她正在鸳鸯湖边的画舫中弹琴,不料那帮无赖又追随而来。帮助苏小小撑船的姑娘叫银瓶,她正拿篙站在船头,一看情况不对,便抡起竹篙,想把船撑开;可那批家伙已经赶到船边,一把将竹篙拉住,争着要往船上爬。这时,湖中的采菱

姑娘被激怒了,她们抓起菱角,一齐朝这帮家伙掷去,打得他们哇哇直叫,不得不退下船去。但他们仍旧拉住船绳,抓住竹篙,不让画舫开走。

一个采菱姑娘从菱桶里站起来说:“你们是什么人,大白天胆敢爬到姑娘的船上去”一个脸上生毛的公子说:“我姓李,他姓孙,还有姓赵、姓钱的,咱爷们都是京城来的堂堂相公。苏小小的船,我们为什么上不得”采菱姑娘说:“你们虽是相公,却肚子空空;苏小小虽是歌伎,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们有哪一件比得上她?”李相公一听这话,拍着胸脯说:“嘿!琴棋书画,我们也会。你敢小觑我们相公,来人呀,把她们的菱桶拉上岸来,打碎砸烂。”几个家丁,一声吆喝,拥到湖边拉住菱桶往岸上拖。

苏小小见状,忙走出舱门,来到船头,柳眉一竖,厉声说道:“慢!你们要我待客,就叫家丁住手。”相公们一听,立即照办。苏小小又说:“我虽沦为歌伎,但非势能辱,非力能取。你们要我待客,就得懂得待客的规矩。”“什么规矩,望苏小姐指点。”苏小小侧着头说:“要我待客,就得以礼相待,凭才取胜。”众相公呆了,问:“凭什么才。”苏小小慢慢回过头说:“你们不是说都会琴棋书画么?我来给你们出个画题,请各位相公每人绘一幅画给我,谁画得好,谁就是我的座上客。”众人齐声说:“这办法好,请苏小姐快出画题。”苏小小早已胸有成竹,她看看各位相公,冷笑着说:“诸位相公,我看你们生得个个貌若潘安,大家不如相互把相貌画下来,也好让我赏识一番。”众相公听得苏小小夸他们貌若潘安,心里乐滋滋的,连声说:“妙极,妙极!”苏小小差点笑出声来,忙将袖管一拂,掩面进入舱内。

相公们立即忙开了。他们叫人拿来笔墨纸砚,就在湖边的亭子里把纸铺开。赵相公对着钱相公,孙相公对着李相公,大家相互盯着对方的鬼脸画将起来。

相公们虽然各自作画,但心里打的却是同一个鬼主意:定要把对方画得越难看越好,这样方能显出自己最美。结果,赵相公给钱相公画上了牛鼻子,钱相公给赵相公画了两只铜铃眼,孙相公把李相公的舌头画得足有半尺长,活像个吊死鬼;李相公把孙相公的耳朵扩大了几倍,远看像只白象,近看像只猪……不多久,相公们的画都完成了,他们一声高呼:“苏小姐,请出来赏画吧!”“苏小姐快看我的画!”“看我的画!”“先看我的画!”相公们争先恐后地叫着,苏小小站在船头,指着赵相公的画说:“赵相公,你画的是谁呀?”赵相公指着钱相公说:“我画的是他。”苏小小向采菱姑娘喊道:“你们看,像不像钱相公呀?”采菱姑娘们明白苏小小的用意,齐声回答:“像!”钱相公本来只顾看自己的画,经采菱姑娘一叫唤,禁不住回转头去看赵相公的画。这一看不要紧,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一把抓住赵相公的衣襟问:“这上面画的是谁?”赵相公听得采菱姑娘说他画得像,因此也一口咬定:“我画的就是你呀。”“混帐!”钱相公骂了一句,“啪”地打了赵相公一巴掌。赵相公吃了一巴掌,侧过头去正好看到钱相公给他画的像。“啊!”他也吃了一惊,转过身去一把抓住钱相公的衣襟厉声问:“你画的是我么?”钱相公看赵相公气势汹汹,怕挨他的巴掌,心想先问问大家再作答复。于是他大声问:“大家看我画得像不像赵相公呀?”“像赵相公!”湖边的采菱姑娘们大声说。

钱相公一听大家都说他画得像赵相公,就挣开赵相公的手说:“我画的就是你。”“放屁!”赵相公抢过画,蘸上墨,一下朝钱相公的脸上挥去。钱相公的脸上立即出现一大块墨迹,他忙用手去脸上一抹,这下眉毛、眼睛都成了漆黑一团。苏小小和采菱姑娘们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孙、李两相公也都发现自己被对方画成魔鬼一般,他们和赵相公、钱相公一样,也互相揪打起来。

大家挥墨的挥墨,踢脚的踢脚,霎时间闹得不可开交,越打越凶,一直打到日落西山,相公们一个个都头破血流,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他们抹着脸上的墨汁、汗水和鲜血,睁开眼想再看一看船头上的苏小小,可是苏小小的画舫早已划得无影无踪了。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四)

一、观音送画

观音,是神的象征,是救苦救难的使者。她拯救苍生,她感化大家,使得我们人间充满爱,充满和谐。《观音送画》讲的就是观音菩萨帮助人们的一个小故事,...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 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著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 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 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 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 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 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 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二、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还有一个名字是金母元君,又号为太灵九光龟台圣母,这个封号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还不算长。我之前对于西王母的印象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那个王母娘娘,而且,很搞笑的说,一直认为王母娘娘就是玉皇大帝的老婆,后来才知道,王母是就是王母,跟玉皇一点边不沾。不过,当初没有把王母娘娘当成玉皇大帝的娘亲,现在看来已经很不错了。

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记载着,共工曾经在玉山中的一个洞穴中,见到一个长着豹子尾巴,老虎式的獠牙的人,号称自己叫金元圣母,手下有三只青鸟,是负责掌管刑罚和灾疫的天神。这个金元圣母,就是西王母了。那个时候的她估计修为不算很高,所以还没有修成完整的人形,保留着一些非人的痕迹。

玉山,就是天下山川之祖的昆仑山。民间传说,王母娘娘就住在昆仑山巅的瑶池旁。

西王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神仙传拾遗中的描述是,混沌初始,天地初分,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阴阳两气生成了两位大神,一位是由东华至阳之气化生的木公,又称为东王公,另一位是由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的金母,又称西王母。东王公居于蓬莱仙岛,西王母居于昆仑瑶池,天上天下三届十方的男女仙人都由这两位大神管辖。西王母就是负责掌管天下女仙的大神。西王母与东王公定期开会,根据仙人们的修行程度和品行道行商定天下仙人的班位座次。可见,西王母在仙界的权力和势力是很大的。想想也知道,天下那么多的女仙人都归她管,那得多大的能量啊。

西王母还掌管一样神物,就是蟠桃,号称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水果。

于是,她在每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在昆仑瑶池举办一场PARTY,号称瑶池蟠桃会,邀请天下各路神仙来吃桃子顺便祝贺其生日,也算是笼络诸神的一种方式吧,吃人嘴短么,王母这个领导可见还是当的很称职,懂得御下之法,除了棒子还有萝卜。

后来估计随着修行的提高,西王母的外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码不应该再像是山海经中描述的豹子尾巴老虎獠牙一样了,于是才有了西王母和周穆公故事。

严格的说,周穆公算不上是一个负心汉,当了五十多年的人间帝王,富贵荣华估计也是享受的够了,于是开着豪华马车去泡女神,给西王母送上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得以在瑶池的宫殿中过了三天,这三天,真的是抵死缠绵,羡煞旁人。估计西王母也看上了周穆公,所以才不断的诱惑周穆公放弃人间权位,修仙练道好与西王母做神仙眷侣,可惜的是,周穆公明显眷恋人间大于女神,而且拿着人间帝王的使命来搪塞西王母:我是人间帝王,我的任务是治理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到了那时候我才好和你相会,共修仙道。可怜的西王母在这种情况下和凡间陷入爱情的普通女子并无区别,答应了周穆公,等这个男子三年。

周穆公终究没有再去昆仑山,西王母却等不得了,你不来,我还不能去么。

为了再见这个负心男子,西王母抛下女神的自尊去了大周国,周穆公在宫廷中盛宴招待了西王母,可是却没有提起要和她一起修仙的事情。

自觉感情受到伤害的西王母率众女仙回到了昆仑,始终郁郁寡欢。

三、三生石的传说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四、百鸟朝凤

久很久以前,凤凰和其它小鸟一样,羽毛也很平常,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 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 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找不到吃的,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 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 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五、守财奴夫妇和金子

古时候有一个守财奴,他和一个吝啬的女人结了婚。他们把自己挣来的钱都积攒起来不舍得花。有一年他们做了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竟然发了财,赚了好多的金子。这下把他们紧张的,生怕别人抢去了自己的金子。

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挣来的金子都锁在一口铁皮箱子里面,箱子上着锁并且还在上面贴上封条发誓永生不碰这笔钱。

但是第二天,守财奴夫妇的家里就糟了贼,箱子里面的金子被偷走了,只留下了空空的笨重的铁箱子。

守财奴夫人先回到了家,发现了一切,几乎崩溃,但她强忍着悲痛在铁箱子里面装上石头,又找铁匠封了铁箱子,最后把它原封不动的放在原来的位置。

傍晚时分,守财奴回到了家,发现装着金子的箱子被封死了,就问他老婆:喂,箱子怎么被封死了,我的金子呢?

“嚷嚷什么,我这样把箱子封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拿走我们的金子了。你看箱子是这么重,绝对没有人能够连着箱子把它们一起搬走!”守财奴夫人虽然强装镇定,但她还是不免发出悲伤的声音。

守财奴虽然听着老婆的话声音感觉很异样,但他还是相信了老婆: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老婆是不会浪费一个铜板的!

事情虽然就这样被守财奴夫人掩盖过去了,但她始终无法忘记悲痛。就这样没有过多久,守财奴夫人含恨去世了。临死她都没有把事情告诉守财奴。

守财奴呢也一直相信箱子里装着金子,他也坚守者和老婆当初的誓言:毕生都没有打开箱子,直到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守财奴来说,钱才就是一个信念——相信钱财存在的信念就是他们的财富。

希望这些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观音送画

观音,是神的象征,是救苦救难的使者。她拯救苍生,她感化大家,使得我们人间充满爱,充满和谐。《观音送画》讲的就是观音菩萨帮助人们的一个小故事,...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 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著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 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 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 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 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 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 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二、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还有一个名字是金母元君,又号为太灵九光龟台圣母,这个封号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还不算长。我之前对于西王母的印象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那个王母娘娘,而且,很搞笑的说,一直认为王母娘娘就是玉皇大帝的老婆,后来才知道,王母是就是王母,跟玉皇一点边不沾。不过,当初没有把王母娘娘当成玉皇大帝的娘亲,现在看来已经很不错了。

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记载着,共工曾经在玉山中的一个洞穴中,见到一个长着豹子尾巴,老虎式的獠牙的人,号称自己叫金元圣母,手下有三只青鸟,是负责掌管刑罚和灾疫的天神。这个金元圣母,就是西王母了。那个时候的她估计修为不算很高,所以还没有修成完整的人形,保留着一些非人的痕迹。

玉山,就是天下山川之祖的昆仑山。民间传说,王母娘娘就住在昆仑山巅的瑶池旁。

西王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神仙传拾遗中的描述是,混沌初始,天地初分,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阴阳两气生成了两位大神,一位是由东华至阳之气化生的木公,又称为东王公,另一位是由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的金母,又称西王母。东王公居于蓬莱仙岛,西王母居于昆仑瑶池,天上天下三届十方的男女仙人都由这两位大神管辖。西王母就是负责掌管天下女仙的大神。西王母与东王公定期开会,根据仙人们的修行程度和品行道行商定天下仙人的班位座次。可见,西王母在仙界的权力和势力是很大的。想想也知道,天下那么多的女仙人都归她管,那得多大的能量啊。

西王母还掌管一样神物,就是蟠桃,号称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水果。

于是,她在每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在昆仑瑶池举办一场PARTY,号称瑶池蟠桃会,邀请天下各路神仙来吃桃子顺便祝贺其生日,也算是笼络诸神的一种方式吧,吃人嘴短么,王母这个领导可见还是当的很称职,懂得御下之法,除了棒子还有萝卜。

后来估计随着修行的提高,西王母的外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码不应该再像是山海经中描述的豹子尾巴老虎獠牙一样了,于是才有了西王母和周穆公故事。

严格的说,周穆公算不上是一个负心汉,当了五十多年的人间帝王,富贵荣华估计也是享受的够了,于是开着豪华马车去泡女神,给西王母送上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得以在瑶池的宫殿中过了三天,这三天,真的是抵死缠绵,羡煞旁人。估计西王母也看上了周穆公,所以才不断的诱惑周穆公放弃人间权位,修仙练道好与西王母做神仙眷侣,可惜的是,周穆公明显眷恋人间大于女神,而且拿着人间帝王的使命来搪塞西王母:我是人间帝王,我的任务是治理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到了那时候我才好和你相会,共修仙道。可怜的西王母在这种情况下和凡间陷入爱情的普通女子并无区别,答应了周穆公,等这个男子三年。

周穆公终究没有再去昆仑山,西王母却等不得了,你不来,我还不能去么。

为了再见这个负心男子,西王母抛下女神的自尊去了大周国,周穆公在宫廷中盛宴招待了西王母,可是却没有提起要和她一起修仙的事情。

自觉感情受到伤害的西王母率众女仙回到了昆仑,始终郁郁寡欢。

三、三生石的传说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四、百鸟朝凤

久很久以前,凤凰和其它小鸟一样,羽毛也很平常,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 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 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找不到吃的,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 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 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五、守财奴夫妇和金子

古时候有一个守财奴,他和一个吝啬的女人结了婚。他们把自己挣来的钱都积攒起来不舍得花。有一年他们做了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竟然发了财,赚了好多的金子。这下把他们紧张的,生怕别人抢去了自己的金子。

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挣来的金子都锁在一口铁皮箱子里面,箱子上着锁并且还在上面贴上封条发誓永生不碰这笔钱。

但是第二天,守财奴夫妇的家里就糟了贼,箱子里面的金子被偷走了,只留下了空空的笨重的铁箱子。

守财奴夫人先回到了家,发现了一切,几乎崩溃,但她强忍着悲痛在铁箱子里面装上石头,又找铁匠封了铁箱子,最后把它原封不动的放在原来的位置。

傍晚时分,守财奴回到了家,发现装着金子的箱子被封死了,就问他老婆:喂,箱子怎么被封死了,我的金子呢?

“嚷嚷什么,我这样把箱子封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拿走我们的金子了。你看箱子是这么重,绝对没有人能够连着箱子把它们一起搬走!”守财奴夫人虽然强装镇定,但她还是不免发出悲伤的声音。

守财奴虽然听着老婆的话声音感觉很异样,但他还是相信了老婆: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老婆是不会浪费一个铜板的!

事情虽然就这样被守财奴夫人掩盖过去了,但她始终无法忘记悲痛。就这样没有过多久,守财奴夫人含恨去世了。临死她都没有把事情告诉守财奴。

守财奴呢也一直相信箱子里装着金子,他也坚守者和老婆当初的誓言:毕生都没有打开箱子,直到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守财奴来说,钱才就是一个信念——相信钱财存在的信念就是他们的财富。

希望这些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梁祝

孔雀东南风

后羿射日

台湾民间传说]半屏山和望夫石

孟姜女和望夫石的传说

望夫石的传说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孟姜女和土地婆婆

尼姑石

和尚背尼姑

万年灰与燕京城

击石燕鸣

冰道运石

定城砖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南柯一梦的故事

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黑夜女神

印加王的来历

太阳神

外国神话故事--奥林匹斯山

外国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5201次 添加日期:2008-1-22 从前有个国王,家里供养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很有点神通,能够预知许多事情。有一天,他跟国王说:“国王,请允许我报告你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洪水淹没,你和你的臣民都要象鱼一样留在水底。唯一可以预知洪水来临的办法,是你要天天派人去察看市场上的石狮。如果石狮眼里流血,那么不出七天,洪水就会到来。”说完,不管国王如何挽留,他还是背起行装走了。 国王听信了僧人的话,天天打发自己的三个女儿,轮流到市场买肉,其实呢,是去察看石狮的眼睛。就在石狮旁边,有五个卖肉的高人。他们对公主亲自买肉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他们在一起,就相互议论道:“天呀!国王手下有几百个男女仆人,怎么叫公主来买肉呢?这里面一定有缘故。”有一天,他们向年纪最小的公主,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小公主看看旁边没有人,便把石狮流血的事情,老老实实地讲了出来。 小公主走后,五个商人便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来,他们要抓住这个秘密,大大发一笔横财。晚上,他们把牛血羊血,偷偷地涂在石狮眼里。第二天,大公主来买肉,看见石狮两眼鲜血淋淋,吓得肉也顾不上拿,慌慌张张地跑去报告了国王。国王呢,连忙召集所有的大臣,宣布了这个可怕的消息,用最低的价钱,拍卖了王宫的财产,带着臣民百姓,逃到山上去了。 只有这五个卖肉的商人,肚子里暗暗发笑。他们用很少一点钱,买到数不清的财产和房屋。他们杀了许多牛羊,煮了大坛的酒,每家轮流请客三天,庆贺他们凭着聪明智慧,一夜之间变成了全城最大的富翁。正当他们饮酒作乐的时候,石狮眼里真正流出了鲜血,不过,因为上边被商人涂满了牛血羊血,很不容易看出来。等到七天之后,一场洪水淹没了整个城市,这五个商人连同他们的财产,都被滚滚的波涛冲得不知去向。


观音送画

西王母的传说

三生石的传说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八仙过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叶公好龙

井底之蛙

天衣无缝

涸辙之鱼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八仙过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叶公好龙 井底之蛙 天衣无缝 涸辙之鱼 女娲补天

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五)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说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期问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给小孩压岁钱等。

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干余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副成文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34~965)所撰写,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对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对联之发端,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它是说,相传东海度朔…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于农历元旦用桃木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至五代后蜀盂昶即位后,始发明了具有对偶意义的文字对联,刻于桃符之上,到了宋时,又推广用在官府庙宇的楹柱上。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圣旨,宫城内外,无论官民各家各户都要在元旦贴上用红纸书写的春联,以示庆贺,并微服私访,观赏取乐。自此,贴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凡遇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贴上红色、写着吉利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气氛,并驱赶惧怕红色的猛兽“年”,寄托来年五谷丰登,古祥如意,招财进宝。

值得指出的是,对联不仅在新春佳节撰写张贴,而且名山大川,宫殿楼阁、官署衙门、园圃亭榭、寺院庙刹、戏台桥梁都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交辉。

贴门神,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坐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伞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就没有再做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贴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逐渐传到民间,人们争相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吃饺子、给压岁钱的习俗

古时夜半称为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说新旧交替从子时开始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宫廷内,《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李隆基亲往看望,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宋代成为民问重要风俗之一。经逐渐演变,而成为元旦大人们给孩子散压岁钱而防灾驱邪的风俗,以至相沿至今。

元宵节燃灯习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民间则多称灯节。每逢这一天,从京城到各地方官府,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供人们观赏。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修改历法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城内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不过,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以后的事。

由于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人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与民同乐。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效法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灯树“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此外,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游乐。原来规定的呜鼓以后所有行人必须回到规定场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彻夜观灯,尽情欢娱,直至天明。这样以来,元宵节的制灯、玩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宋朝以后灯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从初八日开始到十七日放灯,灯期达10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赛灯会大放异彩。进入清代、民国,花灯式样越来越多。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的应用,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从而使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打春”的习俗

在内乡县衙博物馆里,有知县亲耕、打春牛的场景。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民间则习称“打春”。何以如此叫法,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牛是人类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劳的动物。以牛耕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据史料记载,“鞭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始于汉代。其后历代都有关于制土牛的记载。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春牛为土制,具五方之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其各部位不同之色彩,决定于当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以五行阴Ij几、勾芒神或称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饰的色彩、年纪、姿态,也据当年干支而定。这样,春牛及芒神不但六十年不会雷同,而也不会全l司。

清代,每年六川由掌管天象、历法的朝廷官员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颜色,命令各府州县以式制作。其各部尺寸都有一定之规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巾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屯秋、立冬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t五天;手执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迎春立春前一日,知县身着朝服亲率众官及迎春队伍,随员高举“春”字牌,浩浩荡荡开至春场(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执事官跪案前,双手展开“喜报阳春”的红贴报春。赞礼官诵读祝文,祭毕,知县在春场扶犁耕地一至二拢,表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备牛芒神抬至县署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待立春日在此“鞭春”。

打春立春日,县衙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唢呐,聚集而来。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状,赞礼官诵渎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等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宵史绕牛三圈,知县将存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千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甜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据老年人回忆,知县扶梨耕地所选用的耕牛,为户主的一大荣幸,还可享受免去当年赋税的优惠待遇。

鞭春牛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内乡县志》“时序节令”有记载,“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乐彩旗于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气兆丰年。”不过,这时的土牛已不是土制,而是纸糊的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耕渐渐削弱,而闹春耕的民事民风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尘封于封建历史的褶皱里,老人的记忆里和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泥塑里。

清明节的习俗——祭先、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故俗称鬼节。相传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敕云:“寒食卜墓,礼无经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东京梦华录》说:“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祭坟”。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巾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问,至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一冬蜷缩,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卷思。同时古代又在清明节汇聚了插柳植树的活动。至于清明戴柳免虿(折)毒的说法,则反映了这一节日也包含有驱灾内容的印记。作为综合性质的节日,还增加了竞技游艺的内容。现在人们往往视清明节为外出旅游的最佳季节。

端阳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 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所谓“端”,是“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推算,五月为“午”,故称“端午”。“午”与“五”古代通用,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

相传在2500年前的西周时,人们每逢五月初五便在门户上挂艾叶和菖蒲,饮雄黄酒,意为去毒气,避邪恶。至于端午吃粽子,那是战国以后的事,起源于纪念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官至左徒、三问大夫,因遭诬陷,而被流放,愤而于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自尽。他忠君爱国的气节,赢得后人敬仰。在东汉魏晋时,纪念屈原之死的区域性风俗,逐渐变成全民性的节日,使端午与纪念屈原相结合,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南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口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使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至于吃粽子、小儿颈及足拴五色线,则是传说,人们祭祀屈原之米,常被蛟龙所窃,需塞楝木叶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最为害怕。故此后世人作粽子,带五色线及楝叶,自然将吃粽子和屈原投江自尽揉合在一起了。

民间的端午节,有许多节日行事,吃粽子,采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带香包,驱五毒,赛龙舟等,儿童最喜欢这个节日有吃有玩有看,节日还带有许多神秘的色彩。 儿童要带“老虎肚兜”,用红布或黄布制做,中间绣老虎,其下有蝎子、蟾蜍、蜈蚣、蛇、壁虎,谓之“五毒”,或剪贴“五毒”于门:防其伤害。

采艾叶 插菖蒲,可以去秽气,避邪恶。

为避瘟去邪,端午节佩带香囊,内装雄黄、苍术等香料带在胸前。端午节早晨起床时,家人为孩子的于、脚、脖子拴五色线,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与金木水火土对应,取避鬼祛病之义。

至于端午节赛龙舟则足源于人们伤于屈原之死,划船寻找尸体。后米逐渐演变成竞技游艺,届时,官民同乐,棹浆劈浪,锣鼓喧天,旌旗飞扬,观者人山人海,因而成为民问的盛大节日。中秋节食月饼——合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同传统的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来源于汉代的秋节,不过不是八月卜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大约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成为我国仅次于存节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民国元年(1912)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阴历四节均借度农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今中秋节仍是民问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将冬至节淡忘,遂成为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中秋节人们吃月饼的习俗,起始于唐代,而月饼之名则始于清代。据说最早由江苏一带兴起,每逢中秋,这里的人们就用形如圆月的甜饼招待归家的亲人,后来这种风俗传到全国,月饼也就成了“团圆饼”,中秋节也就成了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于室外,赏月、拜月、食月饼,如有亲人在异地未归,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怀念弟弟曾于中秋节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1。在的月亮》就是表达中秋节人们思念亲人情感的绝妙歌曲。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叫做阳数,九月九日都是阳之极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的渊源来自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相传东汉年间,道士费长房预言其弟恒景家中在九月九日要遭大难,如果戴茱萸,饮菊花酒,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难。恒景听了他的话,一家人到到山上去避了一天,回家后,看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死了,而自已一家人却因上山避难,而免于大祸。从此,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近年来,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敬老节,使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

冬至为何作为古代“三大节”之一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白昼逐渐变长,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故历代把冬至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冬至又叫“亚岁”,冬至的前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冬除,民间如同除夕、小年庆祝。据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视此节,虽是贫困家庭,积累假借,也要更换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这一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官朝贺,礼仪隆重,地方官也要同百姓一起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节已逐渐为现代人所淡忘。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和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标题:民间故事60分钟合集 台湾版中国民间故事全集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