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

电霸围观:℉更新时间:08-24 17:1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和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的精彩内容哦。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一)

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故事内容也可能重复发生,夸张,象征,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依照这个定义来看. 再拿日本的例子看好了.弘海大师(即空海和尚)带领人们挖掘而成的蓄水池,或他曾经驻足之处,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没有设定特别的时间童话,借远喻近,借古喻今,许多现代人所谓的神话,根本算不上是神话.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神话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因为她们顶多只是“传说”,算不上是“神话”,等手法 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并且是在叙述一个特定人物(或神佛)的故事. 再者、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寓言常用手法为:比喻,这些也只能算是说明伟人事迹的“传说”,我们并不会将之视为“神话”. 其次,借小喻大.《鹬蚌相争》,引人入胜. 寓言,一般的民间故事.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如果我们将玛丽莲梦露和黛安娜王妃的死讯视为神话.事实上若用英文原文来看这样的讯息,应该用“legend”(传说)来表达,但是“神话”不同,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即使两者都没有说得很明确): 第一,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根据这个定义.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 希腊 《伊索寓言》等、没有特定的人物;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就是错误的,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那些故事是在叙述一些根本没有信众的神明,那些以“从前、从前……”做开头的“民间故事”也不能算是“神话”,而不能用“myth”(神话)来定义,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故事“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通常没有特定的地点


相同点就神高于人,不论从哪个方面,且神长的都和这个地区的人一样,他们拥有强大的法力

不同点就是法术和等级分配不同

希腊究竟什么时候有的我也不太清楚想来应该和中国差不多吧,中国是在逐鹿之战后,轩辕成为三皇之一开始的吧,不过,伏曦和女娲盘古又比他先存在,而中国神话真正开始高峰应该是张道陵张天师开创五斗米道场,以老子为太上老君这时候,这才是中国道教的开始,神仙应该也就这时候开始深入人心 ps:回答的不是很清楚,因为这太烦了,关于宗教问题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二)

月亮与太阳

远古的时候,天空是很低很低的,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那时,排湾人都住在山洞里,出门都得弯着腰走路,不弓着身子,头就碰到天,不好走哇!一天,有个叫嘎拉斯的女人,她要出门,头一抬就撞着天,想弓身,肚里又怀着孩子,弯不下来,她只好在洞口舂米。她弓起背舂着,那长杵一提起就撞着天,只好低低的捣着,舂得好慢好慢。嘎拉斯急了,对丈夫咖道说:“这怎么办哪?天挡着,力气使不出来哩!”

咖道说:“你捅吧!把天捅出个洞来,力气就好使了。”

嘎拉斯点点头,就一边舂米一边捅,可女人力气小,她舂啊捅呀,只听见那天空“咚咚”地响,半天也没捅出个洞来!她叫丈夫咖道来帮忙。

咖道是个大力士。他过去抓住长杵,和嘎拉斯用力往上一提,“嘣”的一声巨响,天给捅出个大洞来! 一阵哗哗的声音,天慢慢地升起来了——升呀,一直升得好高好高。从此,人们就可以直着身子走路,可以挺着胸干活,再也不用弯腰曲背了,方便得多啦!

传说,当天空被嘎拉斯和咖道捅破以后,风来了,光也来了,在一阵闪闪的白光中,他俩被风卷上天宫,以后就变成了天上的月亮和太阳。

所以,排湾人把月亮叫作“嘎拉斯”,称太阳为“咖道”。


一、来源有四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

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

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

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

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

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

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

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

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

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

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迁徙分布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按张澍之言,则远古炎帝神农氏之时已有白姓。但由于白阜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古人对白姓起源又有另外一些解释。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字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奚一作亻奚。但是,据《史记·秦本纪》“使百里亻奚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西乞术、白乙丙并非孟明视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经百里奚大力推荐,秦穆公派人用重金从齐国请到秦国,封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同掌国政。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其小儿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于此可见,这支白氏源于蹇叔之子白乙丙,出自蹇氏,而不是“出自姬姓”。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故这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白氏”列入“以邑为氏”类,说“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左传》作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媳妇。费无忌见秦女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妇;因怕太子建发觉,又请平王派太子建去城父守边,不久又诬告太子建与师傅伍奢合谋反叛。平王听信馋言,囚禁伍奢,并准备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 ,逃奔宋国,后又到郑国,做晋袭郑的内应,事泄被杀。他的儿子胜,由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带着逃到吴国,至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令尹子西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任为大夫,封在白邑,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为报杀父之仇,几次要求子西出兵打郑国,子西答应而未几发兵。二年后,晋国伐郑,郑向楚求援,楚国派子西救郑,子西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于公元前479年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惠王。镇守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公沈诸侯梁闻迅后,领兵进入楚都,与楚惠王的部队一同攻杀白公胜,救出楚惠王。白公胜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这就是形成于楚国的白氏。

又,传说古代的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国六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为以家。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圭,第六子白皇,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皇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白居易。其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

*名标甲鼎;完好饮琼林1。

注释:1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栖真笔洞2;结社香山3。

注释:2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清真人。有《海琼集》等。

3晚唐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扎,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执法不避权贵4;出奇善用兵机5。

注释:4白姓名人白一清的事典。

5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257),郿(今陕西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立身有则惟勤勉;处世无能但率真6。

注释:6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7。

注释:7江西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将近,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万首歌行八斗才8。

注释:8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见注3。

*六根清静林泉好;七情无牵果木新9。

注释:9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晋陵白氏宗 谱 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篇六卷末一卷 晋陵白氏宗谱 ; 白氏宗谱 (清) 白德龙 ;(清) 白兰昌 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元年(1875)仁荣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宋) 白继升 白氏-中国-江苏省-武进县 其他; 谱 序(跋);目录;世系源流(郡望堂号);姓源;凡例;家族规范;世系表;恩荣;传记;妇女;像赞;科名;仕宦;艺文;祠庙;族产;修 谱 事宜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三)

你想了解海南的什么情况?看看新闻《直播海南》18:00,或者看《海南一家亲》,这是最直接的。

如果非要书的话:

2004海南史志类书籍出了一大堆

海南的文化升温在2004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年里,各种文化活动接连不断,而盛世修典史书出版,则成了这一年中最为闪亮的风景。

最厚重的书籍

《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

从2004年3月起,两套大型海南地方文献丛书———《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由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

《海南地方志丛刊》辑录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府志(岛志)、州志、县志、乡土志、采访录,以及南海诸岛的若干历史资料;正史中涉及海南地方的史料及8种《广东通志》中的琼州府部分也录出列入,总共70余种,达1500万字。

《海南先贤诗文丛刊》辑录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间若干海南先贤的诗文著作共计26种,约500万字。

2000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洪寿祥同志发起并领衔主编这两部丛书,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郑行顺、袁大川为常务副主编,聘请省内外的一批相关专家,投入艰苦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地方史志资料和先贤著述,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历史遗产。通过搜集和整理,把这些文化遗产完整保留下来,具有文献学上的意义,功在当代,泽被后人。它有助于增强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发扬海南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

最好看的书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海南卷本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之为“一座壮丽的中国文化长城”。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统一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按行政区划分别编辑成卷(台湾省暂缺)。在总计300卷文艺集成志书中,海南有8卷丛书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除了《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之外,都有海南卷本位列其中,海南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这项工程,建省后由省文体厅设专门部门负责承担这项工作。前期主要是搜集普查工作,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出版丛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自立项之日起,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随着各卷本陆续问世,社会影响日趋广泛,在“九五”期间被更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最精美的书籍

大型民族学著作《中国黎族》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2004年4月,黎族历史文化的扛鼎之作《中国黎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之后,研究黎族文化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这部70多万字的文献著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黎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对推进黎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外界了解黎族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黎族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记录。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居处偏远,故历代关于黎族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中国黎族》是黎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厚达70多万字的书籍先后6易其稿,参与本书编写的专家深入到偏远山村搞田野调查,许多市县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书在编写和定稿的过程中,广泛参考和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黎族的研究成果,征求了许多熟悉黎族历史文化的老同志、老专家的意见。无论是资料的真实可靠,还是观点的严谨准确,《中国黎族》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中国黎族》甫一推出,便赢得极高评价,这部融史料性、科学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书籍,无疑将会成为传世之作。

最浓缩的书籍

《海南移民史志》

这是一部厚达550多页的书籍,《海南移民史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从几千年前一直演绎到当下,时间跨度之长,各类人物之众,观照角度之广,涉猎事物之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的。说这本书是一项大工程,也不为过,单是书中列出的各种年代、事件、人物等表格,就足以让人饱览。本书作者王俞春曾当过6年中学教师,后担任过琼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多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发表,并已有几部与海南文化历史相关著作发表:《历代过琼公传》、《海南进士传略》、《中国历代官署官名词典》等。《海南移民史志》是一本写得极为浓缩的文字。如果展开来写,甚至可出多卷本。一个惜墨如金的著书者,一个治学严谨的文化人,积多年心智,累半生研读,为海南的父老乡亲捧出了这本力作。

最简朴的书籍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均为海南出版社出版)由朱逸辉等主编、校注。年届八旬的琼崖老战士朱逸辉,多年来热心海南文化古籍的挖掘整理,他潜心耕耘持之以恒,与一些热爱海南文化的几位同道者一起,广泛搜集史料,躬耕案头数载,发掘海南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海南人文精神,不断推出一部部著作。说他们的书籍最简朴,是指这些编辑校注者既没有有关部门派发的任务,也没处可领劳务报酬,就是出版这些书籍的经费,也是他们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所以在书“鸣谢”这篇页码上,往往密密麻麻地印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不久前,朱逸辉等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双岛学园杯文化宣传特别奖”。

《崖州志》、《琼州府志》也行

如果是想了解海南的历史,上面的就差不多了,但是要了解现在,就看点海南台的新闻和我们的本土节目吧。


一般每个地方都会有其旅游方面的书。。也可以找些海南旅游的地图或者是指南等等的,地图和指南上边一般都是比较有名一点的景点··还有可以找一些旅行社的线路研究下或者像海南地接社里面也会有专门的这种宣传册的介绍海南的介绍景点的介绍线路的等等,我个人觉得如果只是单纯的想了解海南的旅游情况线路景点等等的这方便的刊物比较适合。。如果是要写论文比较精深一点的就最好是看看专业一点的会介绍到海南旅游现状、发展趋势等等的这类书··


解放海南岛 是虚构的 但有该军队是有的 故事情节虚构和夸大相结合

看海南新闻 海南台等 百度图片搜 海南民生 海南风景 海南人 海南百姓生活


我买了一本海南旅图,不错,里面旅游咨询挺全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四)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 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黄帝多才多艺,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殿、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黄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发明家。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是嫘祖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中国开始有了丝绸文明。黄帝发明了亭子后,她还发明了雨天能移动的亭子——雨伞。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国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中国人还在黄河边上的陕西省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建造了一座“黄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都聚集到这里,共同朝拜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与涂山氏女娇有两个儿子启及澔。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 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手术室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治水啊

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五)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二: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三: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和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

标题:伊索寓言与民间故事的相同点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总结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