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泉州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和泉州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一)
1.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
6.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 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10.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俞大猷,苏达金
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二)
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好多哦!河图骆说和它有关,大禹治水,蚩尤和皇帝的战争等等同
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三)
如果是杂志的话就《是山海经》那是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大本的就是《聊斋志异》
山海经
山海经 列子 聊斋都有类似的神话故事
再去买一本就行了
请问,您现在找到了吗?书名叫什么。我也在找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不同民族的传说,我记得白蛇传也跟咱们常见的那一版不同。如果您知道了书名,请告诉我一下。
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四)
白蛇传的故事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与小青化为人形欲报恩,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下一世,全家一起升天。
许仙因为借了白娘子的伞对她念念不忘,借还伞之余赠予白娘子画像图,白娘子倾慕许仙的才华,不料两人大好姻缘,遭到法海阻挠,法海三番四次阻挠许仙后,许仙听从法海建议,以雄黄酒,黑狗血试妖,不料发现娘子是妖怪,又爱又怕,被法海关进雷峰塔,此时白娘子已有身孕,不顾阻挠施法水淹,最后被上仙收服为座下弟子,许仙带孩子于寺庙修行。
泉州民间故事 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五)
传说 孟姜女 哭长城
成语 众志成城
谚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事:秦始皇修筑长城
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
民歌:长城长
《秦代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荆轲·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球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在深秋的夜晚 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 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 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___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 和思念 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 秋风 秋月 落叶 寒鸦 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 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 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诗经?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烛,烝断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嬴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种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叨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悲愤歌 东汉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悲愤诗》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十五从军征 唐 贺知章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七哀.其二 王粲 汉魏
荆蛮非吾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吾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重别周尚书 庾信 南北朝
阳关万里路,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渭水思秦川》 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过后是故乡
以上内容是关于泉州民间故事和泉州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