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

时光恋情围观:℉更新时间:08-24 14:2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和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一)

转自互联网,仅供学习

浅谈胶州湾民间故事的特色

刘好军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沿岸有着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这里的山山水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人民的沃土,在民间世代飘香,争奇斗艳。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经青岛市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集》、《城阳民间故事集》、《红岛民间文学集》和《黄岛民间故事集》(资料本)等。这些民间故事集所收录的部分胶州湾民间故事,仅仅是胶州湾民间故事的一个缩影。纵观这些故事集(包括资料本),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具有浓郁的胶州湾地域特色

我们知道,民间文学(或者干脆说是民间故事)的传承形式有五种形式;一是家庭传承,二是地域传承,三是职业传承,四是江湖传承,五是书面传承。其中的地域传承,主要是指同一地缘或辖区甚至是乡镇、村居范围内的民间故事传承。中华民族是一个乡土观念极强的民族,邻舍百家,乡里社会是人们除了家庭以外相处接触最多的社交范围,农村尤为明显,城镇则具有更大接触的社交范围。许多民间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来源于此。崂山、城阳、黄岛等民间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同样带有地域传承的形式。这些故事的讲述者由于绝大多数是胶州湾沿岸土生土长的农民、渔民、盐民和其它劳动人民,因此,他们是本地域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其一,他们所讲述民间故事的主要听众是本地域的人们;其二,关于本地域内的民间故事,特别是风物故事、人物故事、生活故事等主要靠他们来传承。上述故事集中收入的民间故事,有许多带有明显的胶州湾地域特色。如风物故事中《青岛的传说》、《青岛和黄岛的传说》、《黄岛的来历》、《胶州的传说》、《胶州湾的传说》、《白沙河的传说》、《马濠的传说》《摩天岭的传说》、《海西湾的由来》等,这些民间故事通过神奇、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生动形象的向人们解释了这些风物的来历。而另一类风物故事,如《流亭的传说》、《城阳村的由来》、《院后庄的由来》、《管家楼的来历》、《李仙庄的来历》等则在反映过去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时,也反映了胶州湾沿岸人民不畏强暴、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坚强毅力。此外,胶州湾的民间故事,也不无例外地涉及到人物故事,《孙同告官》、《铁腿苟明郎》、《薛禄的传说》、《高风翰嫁女陪画》、《孔子为什么没到黄岛来》等故事,通过历史名人或地方名人的传说,使地域传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显示出浓厚的胶州湾地域特色。

二、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胶州湾自团岛北上沧口、女姑、棘洪滩,经上马、红岛、河套南入营海、红石崖,终于薛家岛,面积约43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60平方公里,是山东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湾。古往今来,富饶的胶州不仅养育了沿岸儿女,也孕育出独特的海洋文化。而胶州湾民间故事,作为胶州湾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有浓厚的胶州湾海洋文化色彩。在近年编辑出版的民间故事集中,《红岛民间文学集》中海洋文化色彩最为明显。该有100余篇民间故事,有近三分之一与胶州湾有关。在反映海洋文化的民间故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海洋风物的传说。这些故事很多,它是千姿百态,呈奇显秀的自然景物和虚拟想象巧妙结合的产物,显示出胶州湾浓厚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城阳民间故事集》中《青龙沟的故事》、《红岛民间文学集》中《大洋十二景观的传说》、《姊妹石、石船、点灯崖和姊妹屋》、《鱼骨庙、龙母和龙王庙的传说》等,用神奇独特的故事解释了这些景观的来历。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便傍海煮盐,以盐入贡。《皂户村的来历》是多年来民间故事采风中唯一的一篇反映胶州湾盐民煮盐的故事,篇幅不长,但却反映了胶州湾煎盐的过程和盐民的困苦,对胶州湾盐业的兴起作了生动的注释。另一类能反映胶州湾海洋文化的民间故事,则是海洋生物故事,主要是鱼虾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中《蟹子和虾为什么一进锅就变红》、《黑鱼和鳗鱼》、《鳝鱼》,《红岛民间文学集》中的《鲸鱼巡航队》、《海蜇》、《光鱼》等,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反映了这些海洋生物的来历和特性,这些故事,为构筑胶州湾海洋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具有胶州湾沿岸劳动人民鲜明的美学特色

在民间故事中,什么是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学?我认为应做如下的解释:这就是;大公无私,舍已为人,主持公道,同情弱者,善良朴实,勇于牺牲,反对邪恶,坚持正义,憎恶罪恶。勤劳与懒惰,善与恶,美与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善的一定美,恶的一定丑,这就是劳动人民的美学,胶州湾的民间故事,同样具有鲜明的胶州湾沿岸劳动人民的美学特征。

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就没有人类。”作为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民间文学,从来没有脱离这一题材。胶州湾民间故事里,表现这一题材的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包办婚姻,歌颂坚贞不屈的纯洁爱情,深刻地表达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和理想,既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又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美学哲理。故事中的男女青年,无论是人、是神,大都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心慧貌善,纯洁无瑕,忠贞不渝。如《青岛和黄岛的传说》、《哭长城》、《红蛇姑娘》、《画中人》等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朴素的爱情。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夫妻情深》中李洪喜和刘小姐历尽磨难,几经坎坷终成百世良缘。刘小姐的形象,经过讲述者的艺术提练,具有了劳动妇女对美好婚姻追求与向往的个性。

扬善惩恶,褒贬分明,是劳动人民美学的重要内容。在胶州湾的民间故事中,农民、渔人、长工、穿山甲、狐仙等都是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美的化身,而龙王、皇帝、县官、官兵、和尚、地主、阎王、鬼怪等,又无一不是贪婪狠毒、恃势凌弱的丑恶象征。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境,是真实生动的。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劳动人民要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美学意识,表现人民的力量、智慧、正义和同情,常常要突破时空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去大胆而合理的杜撰想象。于是,民间故事中的幻想诞生了。

幻想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民间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是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念更加瑰丽多彩。民间故事中的想象是民间艺术中浪漫主义的表现。由于民间故事产生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所以内容更加反映了现实斗争。有些悲剧故事的结尾里,表现的异常明显。《胶州的传说》中,最后是这样收的尾:两条蛟龙与四个鱼头人身的怪物打斗,怪物败阵而逃,蛟龙正要追赶,却见陆地下沉,两只蛟龙扎进水里,用身子扛起了正在下沉的陆地。后来人们在陆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起名叫“胶州”。其实,那两只蛟龙与四只怪物同归于尽了,但讲述者没有满足现实,而是将两只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蛟龙,化作人们为之崇敬和爱戴的形象,唤起人们对其中永久的怀念和崇高的爱,这种浪漫主义的神奇结尾,正是劳动人民乐观主义精神的深刻表现。

在胶州湾民间故事中,还常常运用拟人化、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一些特别手法,丰富幻想。动物可以说话,狐仙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并参与人的社会生活及斗争,帮助弱者克服困难,这在胶州湾的民间故事中常见。《公治长》中主人公通晓的鸟语甚是有趣;《白花蛇治麻风病的传说》让人们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穿山甲》可以帮人惩治恶狼;《狐妻》、《狐治赌》等虽然说的是狐仙助人和惩治坏人的故事,但都分明是描写劳动人民同自然和邪恶的斗争。这些幻想不仅合理,且很富有诗意,极大地完善和升化了劳动人民的美学内容。

三、地道的胶州湾沿岸民间文学语言特征

民间故事是口头语言艺术。语言技巧,对于故事讲述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所接触到的胶州湾民间故事讲述者,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的不通文墨。但他们都有着较好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他们大都是祖居胶州湾畔的劳动者,因而故事语言并非文雅凝炼、词藻华丽,使人生涩难懂,而是既熟悉民间的俗言俚语,又精通五行八作的习惯用语和套话,使所讲的故事,朴实无华的保持质朴的本色,通过庄户话、百姓腔、方言土语灵巧得当的运用,使故事内容保持了原貌,适应了群众的欣赏习惯,从而使民间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穿山甲》中的开篇介绍穿山甲的药用价值时,这样说道:“有个祖传治奶的秘方共五味药,那就是:王不留、穿山甲、当归、通草、天花粉,各用三钱,水煎后给缺奶的小媳妇喝了,那奶立时就来了,能把小孩灌得咕嘎咕嘎的喘不过气儿来。”还有《智斗小鬼阎王》,开头这样说:“这人姓刘,叫刘聪明。说他聪明,其实远远抵不过他老婆。平常过日子打谱,动个心眼什么的全都指着老婆”。《酒鬼成仙》中的开头更有趣:“古时候有个酒鬼,离了酒就没法活,喝得家里连锅也揭不开了,就要去做贼挖窟窿”。这些故事语言非常朴实凝炼,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浓郁,寥寥数语,便引人入胜,使人想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如何。

四、几点值得商榷的意见

胶州湾民间故事是青岛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的一个丰硕成果,是民间文学界一件可喜可贺之事,对于研究胶州湾的历史学、社会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将我的几点意见谈出来,供与会的同志及有关部门参考。

我们知道,胶州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世纪的上古时代,劳动人民就在这块沃土上生息繁衍,至今沿岸还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长城遗址齐长城、秦朝不其城、明代的马濠运河等遗址,阳武侯墓以及秦代方士徐福的炼丹洞,但由于在组织采风中,人员少、采风时间短,对有关齐长城、不其城、马濠运河以及阳武候薛禄和盐业的故事只采集到故事的个别小段,片言只语,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此外,在胶州湾民间故事的众多讲述者中,缺少象宋宗科那样的民间故事讲述大家。宋宗科由于身世独特,阅历丰富,所讲故事不仅在数百个之多,而且故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博古通今,形成多采多姿,要文有文,要武有文,灵活自然,妙趣横生,可谓庞然驳杂,缤纷有致。而胶州湾的民间故事讲述者不仅缺乏宋宗科那样的身世阅历,而且所讲故事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不如宋宗科。胶州湾沿岸究竟有无民间故事家,目前难以断定,如通过发掘有这样的民间故事讲述家,集中力量组织采录,岂不是为胶州湾民间文学宝库再添瑰宝?

另外,就整个胶州湾民间故事而言,各篇故事搜集整理者众多,水平不一,形成艺术风格,特别是语言特色的不统一,是允许的,不可强求的,正因为如此,反显出故事格调的完美统一,浑然一体,但对个别庸俗化的民间故事,整理者在落笔时,是否应有取舍,我想应对某些内容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净化艺术语言,使其更加科学化、艺术化,增加美感,那么,我们胶州湾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定将再结硕果。

作 者:刘好军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办事处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二)

梅妻鹤子的故事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http://www.dshmama.com/story/zgminjian/18985.html,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忽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三)

四大民间故事的想同点:

1、《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都是讲述爱情的故事。

2、都以悲剧结尾,十分悲壮。

3、四大民间故事都是民间自撰的,不是真实故事。

4、有很多情节比较夸张,比如孟姜女哭倒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的故事。

5、都是民间群众为了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而创造的故事。

不同点:

1、朝代不同。?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

2、《白蛇传》与《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有了爱情结晶,其他两个却没有。

3、男女主人公的种族不同。白蛇传男是人女是妖,牛郎织女中牛郎是人,织女是妖。

扩展资料:

一、牛郎织女:

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

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

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

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二、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

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

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四、白蛇传

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

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不同点,时期不同,有的是带有神话故事,有的是真有其事。

相同点,都是弱者在反抗强权,以及男女爱情故事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四)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吴下阿蒙

如鱼得水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过关斩将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杀人


楼上已经说了很多了!我在这边再补充几个!既生瑜何生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扶不起的阿斗桃园结义!我能想起的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红狐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吴下阿蒙

如鱼得水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过关斩将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杀人


还有一个单刀赴会


魂组什么词

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五)

潘茂名 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奕,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

潘茂名的事迹在隋朝和唐朝的中央政府确认。隋朝开国18年(公元598),先用其名命名茂名县,唐太宗贞观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

“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高凉”两字可能是“高高的凉爽的山岗”,高州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贡杨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三国晋宋为高凉、高兴郡地。梁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电白郡,隋平陈郡废为高凉,永熙二郡地,时茂名电白属高凉郡,良德属永熙郡。

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凉移治良德。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属南汉。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凉郡,属广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废属窦州,三年(1006年)复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抚司。十九年(1280年)改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曰高州府属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属广东省领州一(化州)县五(茂名、电白、信宜、吴川、廉江)。茂名县(即今高州市)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隋置茂名县(开皇18年公元578年)属高凉郡。唐初属高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南宕州。八年(634年)于县置潘州。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后唐同光初(923年)复故。宋开宝五年(872年)州废,以县属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属窦州。三年(1006年)还属高州。元复属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来治(茂名县)。明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


茂名信宜历史悠久,据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属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晋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隶属泷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德县改为怀德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地置信义、谭峨两县。并在信义县(今镇隆)设南扶州管辖这三个县。武德五年又析怀德地置特亮县,也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范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宋开宝五年(972)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隶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宋熙宁四年(1071)废窦州,信宜归广南西路高州管辖。元朝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万历五年(1577)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经朝廷批准,定康、信丰、感化、从善四都重归信宜管辖。沿称旧图,镇南都仍留西宁县。清朝信宜隶属广东省高州府。民国(1912)之后 信宜先后属高州军政府、高州绥靖处、高雷道、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高雷地区、湛江地区管辖。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两县合并为高州县,县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县从高州县分出重设,治所住东镇,原信宜县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高州县管辖,1983年7月起,信宜隶属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辖东镇、镇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铜、径口、丁堡、池洞、朱砂、安莪、贵子、旺沙、洪冠、茶山、怀乡、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等23个镇。2004年将径口并入金垌镇,高坡并入北界镇,安莪、旺沙并入朱砂镇。2005年东镇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现在全市18个镇及1个街道办,下辖370个村委会及8个居委会。


香女开河为救乡亲

小时候,每到傍晚时分,我和村里的小孩总喜欢来到村里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围拢在头发花白的李阿爷身边,听他讲天上人间的神奇故事。这些爱恨情仇、是非分明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童年。而香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民间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电白有一条上郑村,附近无江无河,出奇干旱,农民的农作物几乎年年都被旱死。一个姓李的农民生了一个满身飘香的女儿,善良又漂亮,人见人爱,人见人敬。皇帝得知民间有如此貌美神奇之女,就特地派一个姓曹的钦差大臣(也是太监)和另一名太监来逼香女入宫。香女深知,“一入宫门深似海”,一生要服侍皇帝,再也见不到父母,再也见不到亲人了!她恨死了荒淫的皇帝,表示死也不进宫。太监威胁香女不进宫就要全家抄斩,株连九族,全村受害。顾全大局的香女有什么办法呢,心一横答应了。这时她心里想着常年遭受干旱的乡亲们,心生一计,对太监说,要进宫可以,但一不坐车,二不骑马,要坐船去!但这里既无江河又无海,要坐船就得开一条河。为了向皇帝邀功,太监哪有不应承之理,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要当地官绅开挖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官绅抓来无数群众,要他们不分昼夜挖呀挖。香女不顾太监的阻拦,也来和乡亲们一起挖河。香女一边挖河一边伤心哭泣,她不停地想:河开通了不入宫就得死。死倒不要紧,就是年老的父母放心不下。思前想后,香后不思饮食,忧愤成疾,病倒了,怎么医治也无效。不久河开通了,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久旱的农田,乡亲们的庄稼有救了,香女的心愿实现了,就在太监逼她上船时跳河自尽,化作碧波荡漾在家乡的怀抱里。

香女死后,两个太监被皇帝大骂了一顿,两人互相埋怨,大打一场,一个被打死,另一个怕朝廷治罪,吞金自尽了。而在上郑村,父老乡亲们无限感激和怀念香女,便把这条河称做“香女河”。 (叶蓝)

注:①上郑村在茂港区七迳镇马鹿、新屋仔一带


上面那个可以,我都是用那个


潘茂名


潘金莲和西门庆 牛郎织女瞎答的哦~!不知道对不对~!

以上内容是关于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和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

标题:青岛海洋民间故事 青岛海洋大学成人招生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