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浩瀚之巅围观:℉更新时间:08-24 05: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资料和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一)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出水芙蓉2022.2.25


民间故事一、媒神之祖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 在天河相会。 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 “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三、月神 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 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 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二)

《藏族民间故事精选(套装共3册)》是收集了藏族民间故事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青蛙骑手,金瓜,三兄弟的故事,爱笑的石头,狼精,快乐的梦,斯郎,三口美酒,莲花仙子,益西央珠,金鼓和银锤,益超仙女,王子和仙女,鹿女,霞光仙子,牧童和桃郎神,小鸟交朋友,牧童索巴,青蛙骑手,小羊、小兔和狼,吉祥宝珠,司萝王,猴王热桑,阿奶找孙子,羊尾巴的故事,兔子为什么是三瓣嘴,神马,失去母亲的孩子, 嘎玛查卓和日嘎,苦命的姆格桑,彩吉,龙王的客人,桑嘎学艺等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三)

风土人情

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父母双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是捋肠子”之说。

定亲--送书子 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的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

寡妇改嫁--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即寡妇不允许再过第二道门槛。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社会舆论则认为死后一劈为二,两个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只好深夜孤身逃走。离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

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主,崇尚勤劳细作,勤俭持家之风。历来以“人生天地间,庄户最为先”为信条,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之说。对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传。

旧时,农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春节过后,便“开冻先出粪,备好镢和锨”,开始劳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开始,忙于倒粪、送粪,备足土肥,为一年丰收打下基础。素有“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和“庄稼(是)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接着整地,适时下种,即“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随后便是以锄草、灭虫为主的田间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夏天因多风雨冰雹,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场”。麦收后抢墑下种,争日争时,俗话说:“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墑情好,下种忌深,素有“五月豆,半边露”之说。夏天锄过地便来到了立秋季节,杂草生长开始缓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于是出现了“立了秋挂锄钩”之俗。秋收秋种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这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午两餐都在地头吃,边收边耕边种,不敢怠慢。种麦宜早不宜晚,有“白露两边看早麦”和“早种麦强起晚施粪”之说。“人勤地不懒”,庄稼长不好皆以“懒”论之。

过去,农业生产力底下,农民常说,“有饭天给吃”。庄稼长得好,称“神长”,打粮多谓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习俗!


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王祥卧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卧冰求鲤的故事在此流传了1700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临沂人。

王祥,字休徵,西晋琅琊临沂人,先后任县令、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孝行故事核心主要是“劝孝戒恶”和“仁者爱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了。相传王祥幼年时,亲生母亲薛氏就生病死了。他的父亲王融又再娶朱氏。后母朱氏把王祥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总是想方设法虐待他。可王祥生性至孝,对继母的偏心和不公从无一句怨言。一年冬天,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鲤鱼,王祥袒胸俯卧冰面,终于孝感天地,河中双鲤自跃而出,成就王祥一世孝名。

历代帝王特别是魏晋至南北朝期间,虽然社会动乱,政权交替,但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发轫于孔子,而在理念上发扬光大者并且能躬身实践之,则要数王祥了。

白沙埠镇孝友村沿河而建,这条河名叫“孝河”,“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河里。“孝河凝冰”是琅琊八景之一。在“孝河”莲池边的小亭下,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的“晋元公卧冰处”碑依然耸立。弘扬孝文化,对于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和睦、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亲密,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四)

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遗存 鼓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一部中华文明史几乎是伴随着隆隆的鼓声而走过的。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于鼓的运用不仅表现出偏爱对于鼓具和鼓舞的创造更表现出特有的灵性。从高原到山区,从黄土高坡到戈壁绿洲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鼓声响起只要有鼓声响起的地方就有随节而舞的身影。

在众多的鼓舞中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陇南以及定西一带的羊皮鼓舞独树一帜。羊皮鼓,顾名思义是以羊皮蒙面而制成的鼓具属握执型的单面鼓。因其形状呈扁圆形团扇形桃形等故又有扇鼓、旋鼓等不同的称谓。每一种形制的鼓都联系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每一种鼓舞显示出一地居民的性格和审美特征。每逢正月、 端午节以及夏收和秋收之后这里的老百姓都要甩开膀子手执羊皮鼓美美地艘上一通用隆隆的鼓声表达他们美好的心愿。

关于羊皮鼓舞的起源有看较多的民间的口头传说以及许多研究者自己的推测而我们也只能从今天的现状中得到一些零星的,隐约而模糊的判断还没有足够的史料将这些看似熟悉且具有发生共性的现象顺畅的在人类的记忆长河中串联起来。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则是, 羊皮鼓舞积淀了久远的历史厚载着生活干这里的人民的传统与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水各地的羊皮鼓依托自己生长的士地存当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熏染下分别沿着不同的轨迹传承发展。目前, 尚具有典型意义依然保留羊皮鼓原始遗风的则是秦安县干户乡的羊皮鼓舞。

一、秦安羊皮鼓祭礼活动的基本概况

秦安古称成纪,是负有盛名的我国新石器早期原始家耕部落遗址一大地湾文化的诞生地。且城坐落在兴国昂镇距省融会兰州市309公里。传说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的伏羲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均生活于此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羲里蜗乡。干户乡王咀村位于秦安雁城西17公里处全村共有500多人口姓氏以王周成为主。农历的八月中下旬是千户农闲的时间此时家家户户都在惦记着每一年一度的传神。以传神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是项程式化的民间祭札舞蹈以歌颂伏羲祈神降福谢神感恩为土要内容。“传神”活动为期三天,从农历的八月十七至十九日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礼活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自愿出资,各户的集资款项被用来购买制作祭品的材料。过会期间还要呈上面食制作的小供品, 以及当年收获的各种水果五谷等。届时大家推举出本届会长, 由会长与掌握活动程序和具体细节的年长者商议共同操持本年度的传神活动活动场所每年流动因此各家都会有承接此项活动的机会,活动期间,个人可以在自家吃饭也可以在会上集体就餐小商品以及农家自产的蔬菜在过会期间也被允许兜售。无论在外打工或上学的人只要时间允许也都会尽可能能赶回来参加这一活动。

这里百姓以农耕劳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和延续。特有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秦安羊皮鼓舞独特的羊皮鼓舞又深深地扎根于这古老的土地。从舞蹈基本动态到舞蹈道具从贯穿于舞蹈中的。唱词到人物装扮无不反映出这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

(一)三个不同时段羊皮鼓祭礼活动的意义

以传种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自明代形成以来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所谓传神,可以有多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传唤神灵代神向人间传达旨意也可理解为代人向神传达美好的祈愿。以秦安县的千户为龙头羊皮鼓舞在各乡村的其体活动时间略有交错但每年三次活动是一定的而且每次活动的仪式和意义都不尽相同。这三次分别是农历正月端年节前后和农历八月的农闲时节。

1、正月十六据说正月初十至十六人们跳起羊皮鼓舞主要是为纪念伏羲发明钻木取火的伟大功绩。火的发明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将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歌颂伏羲的这一功德,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相传这一天是伏羲的诞辰日)人们跳起羊皮鼓舞庆祝和纪念他的这一伟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千户正月里跳的羊皮鼓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火活动。

2、端午时节是走庄的时间在各乡村之间都会有羊皮鼓舞的片段表演或根据各乡村需求进行羊皮鼓舞祭礼的片段但式表演。这时的羊皮鼓表演带有浓郁的感召神灵驱灾避难的巫术色彩。历史上的秦安千户冰雹和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的端午前后正值秦安农忙时节村民以期通过羊皮鼓的舞动祈求雷神不要在这个时候有突发的雷电引发冰雹和狂风暴雨从而触发山崩地裂火灾击毙人兽的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恶果。也希望诵过鼓声的渲染产生巨大的轰响, 以能够驱散天上随时都可能弥漫的乌云因为这时候的坏天气可能会使辛苦一年的粮食作物毁于一。

3、农历八月十七至十九此时的羊皮鼓舞祭礼活动是千户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它集中了乡民们祈神降幅谢神感恩等全部愿望。每逢此时全村村民无论老少都会极其虔诚地聚集在一起。

(二)羊皮鼓祭礼活动的基本程序

农历八月十七至十九的传神祭礼活动为期三天共包括以下16项程序整个活动虽然过程复杂但联系紧密井然有序,并歌舞乐伴随始终。

在喜神单元里每个村民都使出自己的绝活尽其所能的使神得到愉悦神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人自然也就会欢喜。因此这是个娱神的段落也是个娱人的段落更是个人神共娱的段落沉稳的舞姿与震天的鼓声营造了庄严的气氛杂技的绝活体现了个人超凡的果敢和技艺然而鼓手们虔诚的《打神歌》却真实的歌唱了人间的智者,在娱神的过程中人神其娱、天人合一。

在背鼓单元中两名师公由手持两面鼓到身背四面八面鼓嘴中咬着两面鼓在身十二面鼓的情况下做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旋转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人随鼓转鼓随人旋。已经不能够看清楚被鼓围在中间的人,只看见十二面鼓在不停的转动。

坐坛则是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祭礼活动,夜深了人累了可神的功绩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围着篝火追忆祖先的功德说说先朝唱唱后朝从三皇五帝到各路神仙一一道来。人们用心灵的歌唱和舞蹈取悦诸神灵以此渴望得到他们的呵护保佑和赐福。与此同时在漫长的生活中农人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在阳光土地山川河流树木相互协调及运作下逐渐与他们周围一切生息相关的天地万物达成了一定共识即统一在同样的结构与节奏中运行并从耕播收藏和对无时地利的依存这种人天关系中抽象出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观点。从而建立起了属于这一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图景,这是秦安人生存的归宿也是他们农耕生活和信仰的根基。

二、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表演机制

(一)羊皮鼓舞的传承:

1、参与人员不仅限于该村的王氏家族成员,凡附近对此有兴趣的男性,不管其年龄大小均可学习该鼓舞。

2、传授方式:(1)家族代代相传(2)由德高望重表演能力较强人传授给他人。

(二)羊皮鼓舞的角色分配:

该舞在表演时有三种主要的角色即

1、师公

红色包头巾,额头正前方镶有黄色绒花。上身着黑色对襟上衣对襟领口袖口均镶有红边。腰系黑色或红色绸带下身着黑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布鞋。

2、师婆(男扮女装)

头饰当地人叫做龙马头。用黑色红色或彩色细绳编制的网状帽子镶以红色布条的勒头带系于脑后留有两条红绸分别垂于胸前网状的头饰后缀有一条长长的辫子。上身着红色对襟无袖褂子。红色裹裙脚穿黑色布鞋。肩披紫红色对襟长袖过膝长袍。

3、众鼓手

黄色包头巾,上身着粉色圆领对襟上衣对襟领口襟边均镶有红边。腰系红色绸带下身着粉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布鞋。

(三)羊皮鼓的造型特点

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主要道具是羊皮鼓它既是种舞具也是一种乐器和祭器。羊皮鼓由三环九扣组成。传说这三个环形分别象征着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也许因为九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味羊皮鼓的小鼓环又连套了九个小环称为九扣。羊皮鼓的制作十分考究从选料加工到养护使用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吉祥与神圣的象征每次使用完毕百姓们都要用厚重的布袋包起来集中在一起郑重地存放在本村有威望的村民家里。

1、鼓形与鼓面

羊皮鼓的鼓形为团扇形由扇形的铁圈蒙以单面羊皮通常分为大小两个号大号鼓的直径为62cm在使用前通常将鼓平放于地面给鼓面上喷洒少量的水进行短时间的渗透,以防间隔使用后鼓面的爆裂。

2、鼓柄与鼓圈

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铁圈弯曲至合拢抻直即为鼓柄长约13cm。鼓柄外部用布条或麻绳缠绕一是以防铁柄磨手二是易于握持。此外还可以起到将鼓圈与鼓环连接在一起的作用。

3、鼓环

大鼓环是直径约18cm的铁环铁环上缀有直径约7cm的六个小的铁环铁环中间缀有一个钤铛。大鼓环的下端镶着个直径约8cm小鼓环小鼓环上同样缀有直径约7cm的三个小铁环。当地人称之为三环九扣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

4、鼓鞭

羊皮鼓的鼓鞭是用来击打鼓而的道具长约40cm。以木削刻而成。鼓鞭的顶端倒磨成椭圆或圆头以增加鼓鞭的弹力。鼓鞭的鞭杆用布条或藤条缠裹。以防击打时损坏鼓面。鼓鞭的尾端以彩色布条拴挂成穗为装饰用。

(四)羊皮鼓舞的其它道具形制(或伴奏乐器)

除羊皮鼓外秦安羊皮鼓舞还有板斧三尖两刃九环刀板板等相辅的道具。这些道具伴随着农耕信仰年复一年的被赋予了与其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特定含义。

1、三尖两刃九环刀

长约22cm宽约6cm的矩形双韧刀面中间稍厚向两韧方向逐渐变薄。矩形的刀面上方呈齿状的三个尖,下方呈半圆开,中间镶接长约9cm的把柄。下缀有和羊皮鼓同样形状的大鼓环和小鼓环。大鼓环直径约13cm,小鼓环直径约7cm。九个小环直径约1.5cm。

2、板板

长16cm.宽5cm厚度约O.5cm的木板六块,上方凿有眼用麻绳或红布条将六块木板串连在一起,每块木板上方凿眼处垫有像皮铆。首尾两块木板顶端系有红布穗。

3、板斧

总长约58cm。共分为三段。前段长约25cm直径约2.5cm的铁棒顶端呈三角形。在前段10cm处接自直径10cm的扇形斧面铁棒的另一侧是形为反S的斧柄与前段铁棒相连并裹以红色布条。中段是长约19cm的木棒尾段铁棒长约15cm中间成圆球形逐渐变细成锥形。

4、总旗

长约63cm的木捧顶端缀有各丝绸或色布条。

5、棍子

直径约4cm,长约168cm的柱形木棍。

三、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表演场图

注:民间舞蹈中表演者人数往往不是固定的,在笔者三次的调查中每次表演的人数都不尽相同,但其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却是不变的,因此为使整个示意图看起来清晰特选8人为一组作为标示。

羊皮鼓舞蹈贯穿于整个祭礼活动的始终不同阶段里有不同的舞态不同的舞态诉说着村民们不同的意愿。秦安羊皮鼓舞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舞蹈是与伏羲文化相联的舞蹈动律与装扮。师婆头饰名为龙马头似鱼鳞般的网状帽子及连在脑后并反复甩起的束辫与祭祀舞蹈中不停流动但却万变不离其宗的s形将整个祭礼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从来见到有直线型的队形而二龙吐须旋8宇旋四角蛇蜕皮两龙摆尾旋蜗牛剪子股双旋8字等形都是在s形蜿蜒流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的观者是肃穆的所有的舞者似乎是被某种情感所激发的动作的单一体。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使他们在那一刻放弃所有的需求和欲望,为一种动机一种情感和种目的而舞跟随舞队的头人鼓手们有序地变化着各种队形,由此一套完整的龙图腾舞蹈的祭祀场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吾歌,吾舞三叩首——高度程式

化的祭祀仪式

在秦安的“传神”祭礼中, 由工咀村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实质上是这个村落共有文化信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共有文化信念就存在于一系列的仪式中各种仪式借助十民间艺术的诸形态杷不可见的、无形的精灵化作有形的具体的直现的可感的形象既增加了祭礼的生动性同时也为祭札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民间祭礼活动中有着高度程式化的仪式

1、传种程序中的17个段落清晰完整;

2、在每个段落中几平都依照执鼓舞蹈击鼓歌唱占卜跪拜等固定的程序进行。

3、击鼓歌唱时呈现出一人唱众人和;对唱(类似对歌)独唱三种形式。

4、三种形式的歌唱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段落的旋律和调式各不相同但同一段落的调式和旋律则相同仅唱词不同而已具有一叠三唱的特点;

5、每一段落的舞蹈中典型舞畴突出:

6、每段落后都有击鼓三叩首的行礼仪式。

这些程式化仪式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形式高度成熟的标志。这些固定程式中的舞姿唱腔序列等体现了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人的哲思理趣下淡的人生境界和平淡的做人风格借助民间艺术的形态与民间祭礼的程式融为一体这些由来已久的信仰和仪式并非平庸浅淡而是洗却铅华后的练达老成深刻宽厚平稳宁静。就这样岁岁年年循环往复的按照程序进行处处透露着理性化的深思熟虑。这高度程式化的祭礼仪式其实质是这一地域上的集居者社会生活的缩影。不仅仅是与他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以及进行着的共同事务相关联更与他们在祭礼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协力性质紧密相连这种协力性质所透露的是社会规则或习惯。因而程式化的祭礼仪式在定程度上是具有共同社会生活的集居者其同需要的集中体现是他们人体的或者心灵的习惯能够间接或者直接的满足集居者的需要。(例如在秦安的祭礼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不同分工男与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村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地位与关系, 村民与外来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他们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态度等等)当然伴随看 社会的发展这程式化的祭礼活动本身已经逐渐远离了最韧的巫术的实用功能但由程式化的祭礼所潜藏的传统力量(史化手段的迫力思想及道德的迫力等)却仍然影响着这一地区集居者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从而使集居者的人生举动和社会契约公开化传统化标准化在保证彼此的利益和强调彼此责任的同时唤起公共的行动和追忆这对于维系集居者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民间祭礼活动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产物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消除生活的紧张与拘束的功能。人们为文化担负了许多艰难的工作之后文化为他们备下了一些补偿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减轻一些人生的担子。因而,在秦安的民间祭礼活动中民间艺术在发挥这一功能的同时营造了松弛和自由的气氛使得歌者舞者及观者都得到了心灵的释然激发了人们生活的灵感使社会关系有了一次重新调整的机会民间艺术在程式化的祭礼活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正是人们在信仰仪式中最为生动和真实的情感流露。从而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他们共同的信仰自身的由来先祖和现实生活中彼此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秦安的羊皮鼓舞就艺术形态而观之是融歌舞乐的综合体,以文化形态而观之秦安的民间祭礼是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综台体。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这种混合状态隐含了“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态。这神以羊皮鼓贯穿始终的民间祭礼活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依旧以自己的固有的程式和不变的节奏每年三次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是乡民们朴实无华的信仰在天地之间的自然流露。羊皮鼓还在铮铮作响人影还在舞动歌声仍然回响耳际虔诚的心灵依旧会在一刻间俯首叩拜。

以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为起点的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已将我们牵入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境遇。然而每次当我们踏上秦安的土地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感受那里独具的情形体味那份隐含在形式背后的和谐深沉与厚重时我都会台什祈愿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就让它们在这坦荡的天地间自由的呼吸任性的流淌吧!


不是很清楚 的

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五)

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类型。又叫“狼外婆故事”。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也有这类故事流传,同欧洲“小红帽”型故事相似。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妈妈外出,孩子在家,野兽或妖精扮成外婆,欺骗孩子,来到家里,夜间和孩子们同睡时吃了最小的一个。姐姐们逃到门外树上,用巧计把野兽或妖精治死。 这个故事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并在流传中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异。如野兽或妖精的名称就有许多不同。在清代黄之隽的《虎媪传》中所记的安徽歙县故事说的是老母虎,在30年代初期记录的故事中浙江、山东、湖南的一些地方仍是老虎,其他现代记录的许多异文则不是老虎,而是狼外婆(安徽、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此外,还有“野熊外婆”(浙江永嘉)、“狼外婆”、“鸭变婆”、“野狐精”、“老妖婆”(云南)、“狐狸精母亲”(福建)、“秋狐外婆”(江苏南通)、“野人婆”(青海)等等。小孩的名字也有不同,多为日常用具如门闩儿、门鼻儿、扫帚疙瘩、升儿、斗儿等等。 在情节上,一头一尾变化较多。在《虎媪传》中,开头是母亲让两个孩子给外婆送枣儿,路上在山中遇到老母虎伪称外婆,一起回到家中,……现在流传的绝大多数故事中都是母亲外出遇到妖精,被吃后,妖精装扮成外婆到家中找孩子;故事结尾,《虎媪传》中是挑担的人从树上救下了孩子。 现代流传的多是孩子自己把野兽或妖精摔死或把它关在柜子里用开水烫死等等。但各地故事基本情节和最有特色的一些关键性细节变化不大。 这个故事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妖精和孩子的形象,巧妙地教导孩子要善于识别坏人的伪装,当碰到坏人为害时,要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的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情节比较曲折,对话巧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一直流传不衰。张天翼的童话《大灰狼》就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民间传说

白云山老虎

古时,莆田有句口头禅————“白云山老虎。”至今莆田老者有

时还会说这句话。老虎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会伤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在

日常生活中不相信某人会做好事时,人们往往会说:“难道你是白云山

老虎?”

在莆田县新县镇境内有座山,因为高入云霄,所以人称白云山,山

顶有一岩石形状似白鹤,又名白鹤山。在白云山前山峦连绵,在此群山

中的坑仔里有姓朱的人家单家独户居住,姓朱者,名衡。母亲双目失明

,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日子,朱衡屠猪卖肉为生。

一日,朱衡身背裘袋外出买生猪,路过白鹤岭时,看到一只老虎被

三个猎人捕获关在铁笼里,老虎的两眼光芒触到朱衡时,连连点三下,

眼里流出眼泪来,似乎是求朱衡救救它。老虎在流泪,朱衡在怜悯。可

是,三个猎人却在津津乐道,一个说,这只老虎的虎皮好看,杀了虎皮

铺在床上睡觉该多好;第二个说,虎肉吃了滋补身体,可以长生不老;

第三个说,虎骨浸酒可治百病。朱衡看到老虎流泪,又听着猎人话语,

心里更加怜悯这只老虎。于是,朱衡就同三个猎人商量要用三头大猪的

钱给你三人买下老虎,并要把老虎放回大自然。可是,三个猎人嫌钱太

少不肯把老虎卖给朱衡,朱衡无奈就继续说服猎人说:这只老虎能通人

性,看到我会流泪,说不定是白云山上的那只老虎。说起白云山上的老

虎,白云山一带的百姓都知道是一只神虎,这只虎是白云山顶白鹤仙驯

化的,不伤人畜,专食野兔之类的小动物。三个猎人听后连连点头表示

赞许,于是就把虎卖给朱衡,朱衡打开铁栅门,老虎呼啸而去,跃向白

云山林中。

朱衡空手回家,把买虎放山之事禀告母亲。母亲赞叹说:“你平时

杀猪,已经是违背杀生戒律,今日买虎放生也可减轻罪孽。”这天夜半

,朱家响起敲门声,朱衡起身开门一看,一只猪倒在门外,并无人敲门

,仔细一看,猪身上有伤痕但尚存一息。朱母命儿子赶紧把猪杀掉。猪

尾留下,猪肉明日挑去卖掉。第二天,朱衡卖完肉回家,朱母对儿子说

:“把卖肉的钱清点一下,数额记在墙壁上,连同猪尾都挂在墙壁上。

”原来,朱母认为这只猪可能是被野兽所伤失落在此,等有人来寻找就

把猪尾和肉钱还给人家。这样的事情,连续发生了九个晚上,朱家一样

如上处理,原来是白云山老虎为了报恩而咬来的生猪。

朱氏母子起初心里疑惑生猪是人家失落,一日、两日、三日之后,

逐渐疑团消失,断定是白云山老虎送来的生猪,第十天晚上,朱氏母子

把门虚掩守候在屋中,半夜之后白云山老虎果然再送生猪来。老虎一敲

门,门扇被推开,老虎就在朱氏母子面前,老虎蹲在门外,两眼闪光望

着朱氏母子,似乎是在表达报答救命之恩。朱母就对老虎说:“你不要

再送生猪来了!这样做,有损老虎你的名声,你要去咬十只野猪还给人

家。”老虎点头呼啸而去,从此朱衡不宰猪为生,老虎再也没有送猪给

朱家。

这个故事在白云山一带,一传十,十传百,广泛流传起来,逐渐变

成了一句口头禅———白云山老虎


老虎以前什么都不会,拜猫为师,猫教了老虎许多本领,后来老虎学成了,要来吃猫,猫就爬到树上,说,我就知道你,所以我留 了一手,没教你爬树。

这个故事是说有人忘恩负义,而对忘恩负义的人,要早有提防


美丽的内蒙古~~神秘的~~乌兰察布~~诡异的集宁~~~~神奇的盟医院上边~~~就是传说中我唱过歌的~~老虎山!!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和中国民间故事资料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标题:中国民间故事简单介绍 中国民间故事资料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