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桐乡民间故事和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一)
相传南宋年间,西域一高僧途经如皋南下,过一土丘,见流水潺潺,百花争艳,鸟雀鸣跃其间,顿悟安徽九华地藏道场之年,遂称之为小九华,九华之名由此而来。
九华镇位于如皋市南大门,面积71.35平方公里,人口6.77万人,下辖5个居委会和14个行政村
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二)
我给你摆个楼门阵
最早的我就晓得三国时期,那个时候刘备住在今天的湖北荆州,叫张飞前往汉中,沿途不要扰民嘛?张飞很听话,走到镇巴拴马岭的时候要拉尿,那个时候的马也大 人也大 张飞不想伤害老百姓所以连马都不栓在地边上,一急之下就把马栓在石头上,这个家伙是神人哪,一用力竟把石头擂了条缝隙 足有10cm宽 20cm深哪,一直到现在那块石头上还有条绳子的印子。
文景之治,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汉武帝刘彻巩固统治1.任用布衣贤相2.削潘3.与匈奴作斗争,你要不要东汉,汉光武帝刘秀,董宣,
我历史不怎么好 但在我家乡汉中城固就有位名人 张骞 如果有兴趣可以 百度百科下看下这位张骞 还有洋县蔡伦
三国张鲁的祖父创建五斗米教,为佛教的流传做出了贡献/曹操攻陷汉中/曹操刘备汉中大战/钟会攻打汉中/
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三)
http://www.997788.com/mini/shopstation/SHOP/detail.asp?table=%C1%AC%BB%B7%BB%AD&id=1016657此书卖50元而已
==============================================================
其他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奶子河奇缘
[民间故事]石狮眼里流血的故事
[民间故事]嘎仙洞的传说
[民间故事]四月八的来历 (苗族)
[民间故事]舟溪芦笙节的传说(苗族)
[民间故事]斗牛的来历(侗族)
[民间故事]龙头上的水牛角
[民间故事]吃新节的来历(苗族)
[民间故事]蜡染的来历 (苗族)
[民间故事]跳板凳舞(苗族)
[民间故事]子府选庙址传说
[民间故事]草原圣泉
[民间故事]买牛的小女人
[民间故事]一包银子
[民间故事]秤是谁造的
[民间故事]麻将的来历
[民间故事]木匠捉弄富人
[民间故事]懒汉嫁嫂
[民间故事]智娶文成公主
[民间故事]龙的姑娘措美
出自 http://www.ggoto.com/yunn/ftyyy/
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四)
1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孙祝融的儿子。他人脸、蛇身、红发,驾黑龙,管理和控制著占大地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泽。
颛顼继黄帝登上帝位后,施行绝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众神没有一点自由,地上的人们也怨声载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颛顼宣战。双方大战於不周山。这不周山乃是当年女娲补天斩龟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没日没夜地厮杀了十几天后,共工之军渐渐不支。共工此时已杀红了眼睛,他怒吼一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不周山折断了! 顷刻之间,西北边的天空因失去支撑而倾斜下来,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时,东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动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顺势向东南奔流,宇宙从此改观,形成了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百川归海的地势。
2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3、炎帝击石生火
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
4、后羿与嫦娥
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把多余的九个太阳射下去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5、盘古开天辟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此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就这样有了天地。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6、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处的地方跑到太阳落的地方,,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终于安定了九州。
7、夸父追日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夸父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上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终于看到了太阳想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还是没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这两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挡住了他们通往外界的路,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于是愚公决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个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对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后羿立下盖世神功所以收了许多徒弟。其中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当有一次后羿带众徒外出狩猎时,蓬蒙装病留了下来,并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给她的不死药,嫦娥在被逼无奈之际吞下了不死药,她立即飞上了天,因为不舍得后羿,所以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吴刚砍树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11、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女娲总觉得很寂寞因为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于是她用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从这以后,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12、皇帝战蚩尤
一次,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战事连连,百姓不得生存。华夏被分为五个大部落,其中黄帝和蚩尤的部落势力最大,黄帝因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争而受苦,便想停止这种战争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最后,蚩尤兵败逃跑.黄帝命应龙前往追杀.应龙不负期望将蚩尤杀死并割下蚩尤的头颅献给黄帝.
13、女娲补天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两个神仙打架从天上打到了人间,天被打出了个洞,把人们安静的生活环境都破坏了。女娲看到这种场景,非常不忍心,于是练了五色石来把天上的洞补好了。把脏乱的环境重新恢复平静,再还给了人类,人类都非常感谢女娲。
14、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15、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16、刑天战黄帝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突然,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17、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18、沉香救母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与善良的仙女,华岳三娘相爱了。不久,三娘就怀孕了并为孩子取名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后,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长大后决定去就自己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母亲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里拿到了宝莲灯,立即飞回了华山,救出了母亲。
19、八仙过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何仙姑有莲花、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花篮。)
20、仙女造桥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节去承受人间的香火供奉,不巧这一年上元仙子因为有事不能离开,只好拜托其他两位仙子飞下天界。她们见这里海秀山奇、人民淳朴,便心生爱意。为回报百姓的祭奉盛情,两位仙子见海岛与大陆交通不便,决定修一座海桥连接起来,以造福人间。于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顷刻间,那海桥即将修造成功。
望采纳!
这是古代许多无名的人整理流传的故事,所以没有具体的作者。
中国的民间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名人佚事等等。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具体地来说,它是民间文学里重要门类之一,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即民间故事是指民间神话、传说、寓言之外的那些具有幻想性或现实性较强的散文类民间文学作品;所谓广义,即民间故事是泛指人民群众所创作和传播的所有散文类民间文学作品。
其中每一个故事都清晰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些都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不知道哩
工会会员好扭扭捏捏花好月圆好几年不应该爆你菊花VB你好发育就那那那那那那那那那那
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 桐乡民间故事(五)
潮汕民间故事,在潮州府志、县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记述。现当代潮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五四”以后,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影响带动下开展起来的。“五四”前夕,即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附登《歌谣选》。两年后,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1923年冬编印了《歌谣周刊》,并从单纯刊登歌谣扩大到登载民间故事等多种民俗学资料。但最早刊载民间故事的,还是《妇女杂志》,该杂志1921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间故事的很多资料。民间文学运动初期,1921年1月,顾颉刚在《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发表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当时学术界射出的一道强光,许多学人从心里感到惊异佩服。(1)1927年以后,随着北方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教授到中山大学任教,南方的民俗学活动也活跃起来,他们组织了民俗学会,成员有顾颉刚、容肇宜、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先辈,并编辑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
潮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在全国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揭阳林培庐,可谓此项活动的先驱。林培庐(1903—1938)原名植桐,揭阳桃山苏坑(今揭阳登岗镇)人,早年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6年),毕业后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民俗学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绍兴、山西等地报纸主编民俗周刊、旬刊与民间文艺特刊等,并编著《耒臿集》、《揭阳乡土记》、《潮州七贤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贤故事》、《潮州后七贤故事》、《潮州历代文人故事》)、《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潮州民间文学概论》、《岭东文学史》、《揭阳乡土地理》等。这些专集,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结集兼而有之,内容十分丰富。
林培庐的《潮州七贤故事》,由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容肇祖、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写道:“捧诵之余,钦佩无量。故事之造成,地方风俗之习惯与崇尚,即可于说话之间,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书《揭阳风土记》颇受推崇,周作人评道:“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之有也。”
林培庐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林培庐同一时期在民俗学活动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树的潮人,还有编著《潮州习俗》、《潮州俗谜》的杨睿聪,编著《潮州歌谣》的丘玉麟,编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阳的黄昌祚、徐志庵,潮阳的姚亚民等。正是这批民俗学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热潮。
潮汕地区全面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潮汕各县市都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骨干,派出专人,拨出专款,发动群众,用两年时间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编辑任务。据统计,全地区所属9县市177个乡镇,开展普查的170个,占96%,共挖掘征集民间故事3761篇,经回炉筛选之后结集12本近百万字;采录歌谣8894首,谚语5738条(经鉴别、合并、筛选和剔除重复的,整理出谚语3000条选本。)另汕头市“集成办”积累有谚语资料2000条左右。(2)各县市分别把搜集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整理后编成县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综合本,复审后再按门类分别出书。当时统辖各县市(县级市)的汕头市,再从全地区的资料本中筛选较精萃的,按三个门类编印成三本书。
在搜集与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伦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因此本地报刊发表了学者与读者的文章,对民间文学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与批判”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统一认识。各县市民间故事集编印以后,普遍开会总结,或请学者、干部、教师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在报刊上宣传、评介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如陈诗侯的《揭阳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陈创义的《瑰丽的潮阳民间传说》、马风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饶平民间故事〉(第一辑)》、李纯的《澄海民间传说艺术特色》、蔡泽民的《潮州民间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测的《花开两朵,再表一枝。读〈饶平民间故事〉第二辑有感》等。这些评价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材料,从各个方面述说了民间文学的主题、题材、思想性、地方性、艺术特色和作用,有宣传、总结意义,也有指导阅读赏析的作用。
民间故事传说经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对它开展研究,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上述报刊民间文学的讨论与评介文章,虽有一定的研究意蕴,但它的侧重点在评介及对某些问题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早有专家指出,如果把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就会落入旧研究方法的窠臼,就会千人一面,成为“民间故事传说特点”的解读。当然也不能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民间故事传说产生于不同时代,它反映了不同区域历史时期的情况及民俗心理。例如,古人迷信鬼神,确信神鬼的存在;今天,我们认为神是人造的,鬼是不存在的,这是古人与今人相异的民俗心理。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应贴紧故事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应体现区域的特点,揭示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特点与一定的历史真实和人文心态。
下面根据有关资料,探讨几个问题:
1、潮汕先贤与神鬼。
过去,潮人迷信神鬼,城市乡村神庙林立,长年香火不断,游神赛会尤为热闹,大事小事都要问卜求神,祈求吉祥。可是,传说中的不少潮汕先贤,不仅不敬神,反敢使唤神,甚至侮辱神明。如翁万达传说,讲土地爷给翁万达的父亲托梦,诉说他年迈站立不方便,要翁父告诉其子上学不要从土地庙经过,免得他站起来行礼受累。翁万达听说此事后十分恼火,把土地神的胡须都掇下来。土地神又来向翁万达的父亲哭诉,翁父究问万达,万达更是气愤,先是把神像搬到路上任人踩踏,后来索性把它扔到河里,并说:现在令你到北口充军去。30多年后,翁万达任三边大总制,督兵御俺答(蒙古兵),一老兵进帐叩拜,伸述他原是桑浦山土地神,受万达所遣至此充军已久,要求回原地复神职。万达忆起旧事,答应他的请求,但叫他派一老虎为明军擎大旗。土地神遂唤来一只老虎为翁军擎旗打先锋,俺答溃败退兵。
遣土地神充军的还有明代户部给事中的陈洸和官御史巡按的海阳吴一贯。
是不是讲述先贤不怕神,就反映了百姓对神不信不敬的心态?其实不然。因为百姓相信朝臣大官都是“天上有星”,神仙降世,如认为翁万达是天上的白虎星,故传说他随父下海捕鱼时,鱼虾见而生畏,四处逃窜,使其父捕不到鱼。又认为林大钦、李龄、陈洸、吴一贯等众多文官,是天上的“文曲星”、“紫薇星”等星煞再世,他们命里注定是神仙,结束人间生活之后,仍然升天为仙。在百姓眼里,神仙降世的朝官,是大神仙,土地神是下层地方小俗神,小俗神理当受大神仙的驱使召唤。因此,写先贤使唤甚至责罚土地神,只是反映了百姓心目中神仙界上下级的权位,并无对下层神亵渎之意。这从先贤对待阎罗王的态度上可以说明,先贤人物传中记述潮阳人提学李龄和直隶总督揭阳郑大进,都曾被阎王请去当家庭教师,都看到自己的亲属在地府里受刑罚,但他们只是要求赦免自己亲属的罪错和刑罚,与对待土地神的态度大相径庭。因为阎王是冥间世界决定人的寿夭,负有惩恶扬善的责任。民间传说的中国四大阎王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北宋的寇准、范仲淹、包拯,他们都是受敬仰的著名人物,地方先贤也需对他们敬重三分,未敢因为他是鬼神而对他傲大无礼。
讲述古时先贤能与阎王沟通,或是驱使土地神,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先贤敬重、尊崇的态度与心理。被潮人赞誉为古代贤豪志士的,大都是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朝官,且他们致仕回乡之后,或兴学育才,或疏浚河溪,为百姓做好事。
人物传说对潮汕先贤的赞颂,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给市民与下层百姓开辟了一条科举进身的道路。潮汕高踞朝官的上层人物,许多原来出身贫寒,属下层庶民,经十年寒窗,奋力拼搏之后,得中高第,跻身于上层社会行列,扬名显亲,社会地位大改变,并有了业绩,受到尊崇。
西湖渔筏
“西湖渔筏”是潮州八景之一。从前,“渔”字没有三点水,“筏”字是宝盖头下面加个“八”。“鱼穴”,意思是藏鱼的洞。 传说藏鱼洞不藏鱼,却藏着一颗宝珠。因石洞窄长,寒气刻骨,谁也不敢去探个虚实。
城北有个李老二,以摸石螺为生,老婆快生孩子了,家中连一粒米也没有。他打算冒死去探一次鱼穴,用那宝珠换钱给老婆做月子。第二天一早,他就直向洞里游去,摸着摸着,终于到了洞尽头。他张眼一置,洞里一滴水也没有,只见石桌上-只宝珠毫光四射。他赶紧把它抓起包进水布里,扎在腰上,就往外跑。
他决定把珠宝卖给主玩铺。
古玩铺财主买卖珠宝几十年,还没见过这股成色的,十分高兴。但他认为李老二是个不识宝的人,就说:“这是颗假珠,最多值五两银子,”李老二说:“假珠?!这是刚从西湖‘鱼穴’模出来的呀!”财主一听,又加价五两。李老二不卖,向财主要回宝珠,财主不还,两人吵了起来。
这时恰巧知县出巡路过这里,李老二说要请父母官替他评理,财主只得把宝珠交给知县。知县一看知是稀世之宝,便对差役说:“把他们带回县衙!”
到了县衙,知县立即升堂审问。知县先对财主说:“这珠是镇城之宝,你能买?姑念你是生意人,不加处治,回去!”财主走了,知县又对李老二说,“你偷了护城龙王的宝珠,全城百姓就要遭殃啦,你知罪吗?”李者二连忙求饶说:“小人知罪,小人知罪!”知县说:“念你是贫苦人,我给你十两银子,宝珠留下,回去听候发落。”
隔几天,知县传李老二到西湖,还请合城土绅来旁听。知县对李老二说:“昨夜护城龙王对我托梦,说你愉了宝珠,要你快快送回去。但你老婆生孩子,你的手脚不干净,所以我用仙草一石榴花把宝珠洗净,再用红缎封好,现在你就把它送回去吧!”
李老二接过红缎包,把它咬在嘴里,转身跳下西湖,游向石洞。他送回宝珠,刚爬上岸,知县立刻喊差役把他缚住用乱棍打死,并说:“不打死地,他明天还会再愉?满城百娃还要遭殃。”说完又故意问各位土绅父老这样做对不对。
父老士绅都是拍马屁的,纷纷说对。
其实,送回石洞的是假宝珠。真宝殊已被知县藏到箱底了。
过了一些日子,知县卸任带着宝珠要回家去了。不料船到半江遇上狂风大浪,全家都翻到江里喂鱼,那颗宝珠到头来真的归还龙王爷了。
桑浦李姑洞
宋朝未年,桑浦山下有兄妹两人:哥哥叫李古,又名李上元,妹妹的真名没入知道,只称她为李姑娘。兄妹受不了官府的欺压,便率众上桑埔山扎寨造反,劫富济贫,受到远近群众的爱戴。官兵不时来围剿,有次李姑娘为了迷惑官兵,特地带人抄小路到揭阳炮台墟场买来几筐海蟹海螺给弟兄们吃,吃完后把壳挂在岩洞顶的旗扦上。隔天,官兵一看,认吝为他们能抓到海鲜来吃,必是驻扎的山洞有路通海,要抓他们很难,只好收兵回去了。
后来,官府知道受了骗,每次发兵围剿,山寨被围得水泄不通。哥哥决定率兵突围,可是妹妹死也不走,想守住藏在洞里的金银财宝,以备他日之用。哥哥想,-个姑娘家在此死守,能守住什么,到头来还不是要被这群禽兽侮辱,然后一刀杀掉。情况危急,一时又无法说服她,哥更怕妹妹落入官兵手里,只好忍痛趁李姑娘不备,把她杀了埋在岩洞里,然后带领众弟兄突围走了,官兵又扑了个空。
为了缅怀这对兄妹,后人在洞口石壁上镌刻着“上元李古寨”五个大字,把这个洞叫做“李古洞”,但更多的人叫它“李姑洞”。
腐 乳 饼
相传,潮州从前有间糕点铺,专做广式五仁龙凤饼有一年年三十夜,财主和老婆在房里商量要换头手师傅事。
这时,恰巧头手师傅从财主的窗下走过,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心里又气又急。他走进工场,一肚子火气无处泄,拾头看见地上有一瓮红腐乳,自盲目语说:“好吧,你好做初一,我好做十五。”抱起腐乳瓮,把红腐乳全部倒到盛绿豆馅的大缸里。这还不解气,又把桌上的半箕蒜头,一瓶陈酒,也通通倒了进去,还用擀面棍把它们搅得一塌糊涂,成了一缸大杂烩,这才走了。
过了年新师傅落铺,他照样做起五仁龙凤饼来。奇怪,生饼压印后上了焙炉,有股奇异的香味飘了出来。饼刚刚上市,那股香味直叫顾客流口水,很快就披抢购一空。财主看了这种情,目笑嘴笑,高兴自己的决断对,庆幸自己的眼力好。新师傅呢?心里虽说不明白,却也是美滋滋的。
饼一卖完,财主又催促新师傅马上动手,再做一大批上市。新师傅也卖力气,便又尊古法再做了一批。谁料这一次做出来的龙凤饼,却闻不到前一批那样的奇异香味了,不用说顾客少得多了,卖了很久还是卖不完,财主和新师傅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说:“开春那批饼馅,是原来老师傅下料的。一定是他临走时有意露一手,好叫我们再请他回来。”财主觉得有理,急忙跑去找老师傅,说尽了好话,硬是把他请回来。
老师傅重新回铺里来,倒也于得起劲,只是做出来的饼照旧是没那香味,生意不好。
有一天,老师傅吃饭肘吃到一小块腐乳,突然眼睛一亮,触了心窍,丢下饭就往铺里跑。一进铺,忙叫财主赶快买红腐乳、大蒜头和陈酒等物。东西都买回来了,他马上动手,按那次赌气的办法调馅,做出来的饼,又有那股异香,一上市顾客又争相购买,糕饼铺的生意兴旺起来了,腐乳饼也由此得名,成了潮州人人喜爱的传统糕点。
鸭 背 柿
文祠鸭背村出产的红柿又甜又胶,闻名潮汕。每年秋分红柿上市时,它的价钱总要比别处的红柿贵。别处的柿主不服气,常常与生果行的财主吵闹,硬说他们的柿也要好价钱。
财主的生意无法做下去了,就带着所有的柿主一起到县衙,请县官评判。
县官问众柿主:“你们都带红柿来了吗?”都说带来了。
县官便把他们带到县衙大门口的照壁前,说,“你们每家各把红柿摔在照壁上,能贴在壁上的就是好柿。”
别处的柿主听后,都争先恐后要先摔,他们使出浑身力气,把大红柿狠狠扔到照壁上。大红柿砸在照壁上,柿水四射,柿肉全都掉到地上。
轮到鸭背村柿主摔红柿,只听“啪”的一声,柿子在照壁上开了花,随后变成一堆印泥样的东西紧紧胶在壁上,等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掉下来,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于是县官宣布说:“鸭背柿水少糖多,鸭背柿最好!”
从此鸭背柿就更出名了,别处的柿主再也不敢拿自己的柿和它比高低了。
仙 佛 造 桥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上面接一座大桥。因为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他们八仙和活怫广济和尚帮助。广济和尚负责西岸工程,八仙负责东岸工程。为了早日把大桥建好,他们都大施法力,各显神通。
广济和尚跑到桑浦山来,口中念起符咒,用手一指,只见满山石头都滚动起来,霎肘变成一群羔羊,由他赶往潮州城。东岸八仙跑去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成群猪,也赶向工地。
八人多,分批赶猪。别人都走了,只有铁拐李赶着最后一批猪下山,哪知半路碰到一个孝妇在一座坟墓前啼哭。这丧气一冲,符法失灵了,那群乌猪倒下去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猪山”。
广济和尚一人赶羊,顾此失彼,赶到潮州时,发现少了两只,急忙跑回头寻戎。找到刚要赶来,又碰到一个贪心的财主,说这两只羊是他家丢失的,硬是把羊拖走。拖到自己田里,羊再也不肯定了。财主在羊身上抽一鞭,两只羊顿时变成两座山头,把财主和他的一百苗田地都压在山下。这两座山就被人们叫做“乌洋山”。
八仙少了一群猪,广济和尚少了两只羊,大桥建到中心,便役法连接起来。铁拐李急得直跺脚,结果把东岸桥墩踩低了一角。大家正不知如何是好,只见何仙姑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瓢在江心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广济各沿看了,急忙把手杖丢下江心,变杨一根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一架浮桥。
桥建成后,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就给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一个叫“广济桥”。
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 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
荔镜记 (1961)故事梗概
根据潮剧《陈三五娘》改编。 元宵之夜,潮州城灯火辉煌,笙歌沸腾,大家闺秀黄五娘携婢女益春外出观灯,巧遇邻妇李姐相随做伴。泉州才子陈三途经潮州前来观灯与五娘邂逅,两人一见倾心。李姐请五娘讲灯屏故事,五娘熟读诗书,谈吐雅俊,陈三大为钦佩。陈三遗扇在地,李姐拾扇给五娘。五娘读了陈三扇上题诗,见其诗情奔放,才思横溢,顿生爱慕之情。五娘与陈三四目相接,含情脉脉,但因彼此以礼自待,各奔东西。宦官之子林大,灯下观五娘美貌,拦住去路,幸李姐解围,五娘和益春才仓皇离去。帘外桃花满树,五娘挥毫和陈三诗一首。聪明的益春道破五娘心事,五娘斥之。五娘之父贪财附势,将五娘许婚林大。五娘哀求父母缓提亲,而老父顽固不允,反斥女儿不孝。五娘见林大为人粗鄙,痛断肝肠,愈加思念陈三。陈三护送哥嫂到广南任所后,专程重来潮州,但寻遍全城,未见五娘。一天,陈三自楼下经过,与五娘意外重逢。五娘情不自禁,以绣帕裹荔枝投掷。陈三大喜,装成磨镜少年,人府与五娘相会,但因失手镜碎,惊动了黄父,两人未能交谈。陈三卖身进入黄府,欲向五娘倾吐衷肠。不料黄府家规很严,内外隔绝,反增二人相思之苦。来年春天,五娘考虑再三,命益春唤陈三花园相会,岂知又节外生枝,见面难说真话。陈三一怒之下,决定离开,幸被益春苦劝留下,并为其安排见面机会。一日,黄父外出,益春帮助陈三上楼与五娘相会,两人互吐衷肠。黄父突然返回,与黄母同上绣楼。陈三躲在帷中,目睹黄父迫女成婚,五娘抗拒,甚至将以身殉情,深为感动。五娘父母离去,陈三与五娘誓共生死。随后在林大一再催嫁、黄父逼女成婚的情况下,陈三与五娘不再顾忌,相约出走。是晚三更,陈三、五娘和益春三人一起逃离黄府,奔向光明。
可以去看《陈三五娘》
据我所知,“四大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最早是罗永麟先生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这四个故事,传承历史久远,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记得在1986年姜彬先生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开始时,大家对这“四大”是“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有过争论,最后作为一组特殊的“故事”,专门立项。其实,按照“进口”的民间文学理论,先有“概念”“范围”,再来“套”中国的实际,其难以自圆其说,在此暴露无遗。因为这“四大”岂止是“民间故事”,它们也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的题材,同时它们以民间口头演唱的戏曲、说唱、小曲、民歌等多种形式传播。所以,至今还难找到出比较完整的口头讲述的“民间故事”的记录文本。最完整的文本是在戏曲、说唱中。潮汕民艺网 csmynet.com
何以是“四大”?大概那个时期提出这“四大”,容易被接受。这类“故事”,岂止是四大!所以,1955年后,俗文学学派的学者除了《孟姜女万里寻夫集》《梁祝故事说唱集》《白蛇传集》《董永、沉香合集》外,还编了《西厢记说唱集》等(还有一本“岳飞集”,书名记不清楚了)。潮汕民艺网 csmynet.com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台湾学者曽永义教授提出“民族故事”的概念,并指导研究生写了一系列民族故事的专题论文。在2003年定稿出版的《俗文学概论》中,列出一编,专论“民族故事”,定义是:“凡能够传达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思想、情戚、意识、文化,而其流播空间遍及全国,时间逾千年的民间故事,就是民族故事。在众多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西施、王昭君、杨妃、关公与包公这九个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尤富有深广的民族文化意涵,因此最具有代表性”;并提出民族故事的“两个来源”(“文人的赋咏议论”、“庶民的说唱夸饰”)、“四条线索”(“民族的共同性”、“时代的意义”、“地域色彩”、“文学间的感染与合流”)作为民族故事的特征和研究途经,接着分章对上列九个民族故事做了论述。如果同意曽教授“民族故事”的概念,那么也就容易理解,五十年代罗先生为什么只提出“四大”和大家接着跟进的原因。潮汕民艺网 csmynet.com
曽教授对民族故事要求“时间逾千年”,这完全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考量,其他国家,可能有个别故事“够格”,不可能成为一个“类(类别)”。时间放宽一些,可能还可以发掘出一些中国的“民族故”。可惜我们研究民间故事,老盯着欧美学者如何如何说,自己民族特点的东西,只好弃置不顾了。潮汕民艺网 csmynet.com
打破一些成见和偏见,中国民间文学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绝不是高校《民间文学概论》教材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所能包容的。潮汕民艺网 csmynet.com
录入:嘉 评论功能已经关闭!
老虎姑婆,
以上内容是关于衢州九华十大传说故事和桐乡民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