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

无限阵营围观:℉更新时间:08-23 20:4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整篇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和民间故事整篇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一)

1.赵大叔从坑上接起一条毯子拔脚就跑。改成:赵大叔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脚就跑。

3《腊人海力布》是个留传很久的民间故事。改成:《猎人海力布》是个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


1接字改为捡

2句号改为叹号

3留改为流


1.炕上 揭起 3.猎人海力布 2.园中


.炕上 揭起

猎人海力布

流传


1.炕上 揭起 拔腿;2.园中 !3.猎人

流传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二)

昌化的民间故事:

传说一

在昌化民间流传着不少对山核桃的美好传说,如“山核桃与朱元璋”、“山核桃及其传说”、“昌化山核桃”、“大明果的来历”等等(详见“昌化民间故事选编”一书)。?

建国初期,从昌化民间调查得知,唐代有位罗隐大诗人,他经常往返昌化山间,发现野生山核桃可食,便告诉山民说:“高高山上一株木,寒冷不怕风和雪,就怕人家眼不识,不吃果肉要吃核”。罗隐确有其人,而且曾来过昌化。经考证,唐代有“三罗”(罗邺、罗虬、罗隐)均属文学家,亦系浙江人。罗隐(公元833~909年)字昭谏,本名横,浙江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因数次考试不中,名落孙山,故改名为“隐”,后结识了吴越国王钱镠,并成为钱王的主要谋士。此前,曾由于政治上不得志,隐居在昌化深山老林,常采药赋诗度日。现在在昌化民间传扬罗隐的故事颇多,如罗隐换骨,罗隐讨茶,罗隐二世的传说等等。

产品除销于江苏、上海,还出口港澳和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说二

据说,在远古的瑶山岩山,(就是现在瑶山乡何家村与琅坑源村相隔的那座山)的山棚上有户人家,夫妻俩有个儿子叫方春,生来心地善良。有一年苞芦(玉米)大丰收,但被山上的猴子糟蹋了,方春的父亲就拿上鸟铳(农家土制的火枪)去打,大猴子都逃走了,惟独有只小猴子昏迷在苞芦地里,方春就把它抱回家去细心看养,日子一久,它与方春形影不离,走到哪跟到哪。后来有一次上山砍柴,小猴子的父母看到了,它们就给方春磕头,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就从天堂的猴山上带来了种子,说这是个好地方,这一带是三十六道天门坎内,里有狮象把门的富岩,外有五马戏珠的仰韩,真是天下难寻的福地啊!

方春把种子种在后山上,没几年,山上长成了一片大树林,开花结果,方春把它炸成油炒菜又香又好吃,把它煮熟晒干了,味道又脆又香,方春就把它取名为“山核桃”。


昌化老爷) 峻灵王即神山老爷公何许人也?东坡在《峻灵王庙碑》已点明,峻灵王实指昌化大岭中的巨石。苏东坡在《记》文里写有:“五代之末,南彝有望气者曰:“是山有宝气,上达于天”。舣舟其下,断山发石以求之。是夜,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右,彝皆溺死。儋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船于山上者,今犹有钉石存焉耳。……山有石池,产有紫鳞,里人不敢犯。石峰之侧,有荔技、黄柑,得就食。持去,即有风云之变。”

儋州民间有一首《老爷公传》的歌谣,歌里说神山爷为真人所化,说他原是福州敦室人,文武双全,登科后被皇帝派到银山来守宝。某年的四月十七日,他带狗到岭上狩猎,想不到身旁的公狗被松动的大石夹住。当他奋力救出公狗后反被大石压住,待公狗回家带人前来搭救,他却己经登仙而去。皇帝感念他的功劳,给他敕封,此后他逐渐成了一个名神。

清光绪十五年进士王云青(儋州松林乡兰山村人)有一篇《儋州进士王云青重解〈真经〉》写到:“明王本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乃地皇氏嗣也。…赐讳皇极,别号生成,尽谓天生而地成也。至娲皇御世,修炼成真。娲皇下旨,敕令同补南天。天帝闻之,谓南荒之南,地方千里,浮海而出,中有宝山,籍以抚镇,不如命此神主之,爷爷自此遂化身峻岭之上。惟时元鼎五(六)年置郡立县于琼,爷爷每每显灵,官民军吏,有祷皆应,因其崇奉为神,并称其山为‘神山’。然斯时尚未封号,至汉伏波将军南平交趾,爷爷显威助顺。儋耳、珠崖献图归附,始封爷爷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诏封为‘峻灵王’。自此后灵迹愈著,祷叩愈灵验,荡寇、伏魔、御灾、除患。国朝特封‘昭德明王’。此乃明王出世之大略也。”

当地道公之间传抄的《佛说明王妙经》(作者不明)写得更有趣味:“汉有伏波将军(马援)征南欲返,风涛浩大,烟雾横迷,不知去路。就时誓愿,若愿应灵神,开光烟雾,平静浪涛,予我回程。立刻风平浪静,风顺雾散。未经三日,便至京都。伏波将军称是灵神灵验,就在京都维工打造石龟。碑记立于石龟背上,赐长明蜡烛一对。伏波将军亲送到大兴港口,当空与神立誓:‘若是灵神,即大显神通……’。倏忽之间,见石龟、碑记即在水中浮水而去。流至昌化地面,峻灵宫内,三日来到。后有伏波兵马前来峻灵原化之处,见得石龟、碑记,果在庙中。兵马即开,言与将军,声称昌江地面灵神甚畏也。亦伏波将军夜睡一惊,重差陈将、弹压兵马,复至昌化原化之处,见得石龟碑记明烛齐全。即时回报,言将军所送之物尽在庙中,实不虚也。伏波将军深信灵神有验,当时差拔兵马,起造庙一座,在昌化大港口,修造真身宝像,头戴平顶珠冠、身披青霞之衣,赐大旗一面,补封敕赐:‘神山广德峻灵昭德明王威镇大神’之职。伏波将军于是收兵马而归。”(文中封号不确,必是清后所作。)

相传在海上的渔民每逢遇到暴风骤雨,巨浪涛天,将有船倾人亡之险时,面对昌化岭祷告,必然有神奇的力量让急情化险为夷。“宋代苏东坡较为信奉峻灵王,他在元符三年赦令渡海北归时,被风雨阻挠,面对西南,他祈祷默念峻灵王。”《昌江县志》

神山广德峻灵昭德明王威镇大神有两员主将:左边金锏将军 右边铁笔元帅.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三)

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1: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痛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丈夫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3:牛郎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4: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民间故事,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断桥相会,流传千年;梁祝化蝶,爱情绝响……《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将这些传统故事提炼加工,让读者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四)

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梗概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二: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建成至今已近千年,而关于木塔的建造者等诸项事宜,因为未发现文字记载一直未有定论。一代代应县人也就世代相传着许多关于木塔的传说,津津乐道于木塔的各种神奇故事。

鲁班建塔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我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水火不侵

应县木塔修成之后,又是如何保证不受水火之灾而屹立至今的呢?应县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佛塔护人

人们心中的宝塔,其神奇之处还在于木塔从未伤过人。传说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夜间放光

应县木塔内既无灯又无火,周围也是一片漆黑,不会有灯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间传说却道: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佛宫寺中的慧能大师说,当地人虔诚信佛且经常布施修缮佛殿,应得好的报应,于是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以使人们对报应有所察觉。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宝塔就会放光。当地人也都认为木塔夜间放光是吉祥的预兆。


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五)

漳州九龙岭土地公戴相帽传说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漳浦人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小名瓒仔。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府第建在县城准堤室巷内。他从小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培养他读书,进了秀才仍每月坚持到漳州大庙口参加诗钟会。 有一天,蔡新又要到漳州参加诗钟会。路过九龙岭下,遇一卖汤圆的老汉(传说是土地公化身)招呼他说“秀才,秀才,我有对子让你对,对得好,你进京赶考必能金榜题名,且我的汤圆请你吃个够完全免费。”蔡新听后满不在乎地说“啥对子,你说吧”。老汉点点头说出“九龙岭下日日冬至”,等秀才对对。原来漳州一带每逢冬至那天,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的习俗。九龙岭天天有卖汤圆,故说日日冬至。蔡新刚听后以为没啥困难,仔细一想,可不简单啊!这里头有节令又有地名,不好对呀。一时无法回应,只好红着脸怏怏离去。 蔡新曾几次路过九龙岭都未能如愿圆对。回家后更加发奋学习、倾心攻读,后来三年一试的大比科期又到,他在省城福州考中举人,29岁进京赴考,中进士。在朝为官,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当了宰相,做了太师。 有一次,皇上令他到广东出巡。他顺路回家省亲,在蔡夫人娘家六鳌,晚上看了六鳌海面上很多渔民正在紧锣密鼓抓鱿鱼,渔船里灯火点点,热闹非凡。蔡相爷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呤出了“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句子,应对了当年老汉“九龙岭下日日冬至”的对子。欣喜万分。妙!妙!妙! 清初太平盛世,乾隆皇帝曾由宰相蔡新等人陪驾微服南下游江南。他们一行人沿途在便装御林军暗中护卫下,自京城出发,经山东、江苏、浙江、入福建,至闽南时驻宿漳州城。 有一天,蔡相爷伴驾乾隆爷出游,途经九龙岭下,正值初夏,一阵雷鸣后,顿时瓢泼大雨。君臣二人赶紧躲进路边小庙里避雨。这庙嵌在溪涧上的岩壁间,虽小,有绿树掩映着白墙、绿瓦、红柱、,倒也整齐雅致。庙里供奉着一尊红颜白须,笑微微的福德正神。君臣二人暗自庆幸,托福小庙庇佑,免挨雨抡。 一袋烟功夫后,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涧水迸流,满山遍绿。君臣二人好不欢喜。临行时没忘了要道谢土地公,二人风趣地向福德正神抱拳施礼,不料乾隆爷刚一拜,土地公竟自个掉了下来,平顶帽也落了地。诧异之余,相爷扶正尊神后趣凑说“尊神受不起皇上的拜,杈且将臣下的顶戴,借给尊神戴一戴”说罢便摘下自己的帽子给土地公戴上了。君臣二人端详了土地公戴新帽的憨态,不禁拍手大笑。乾隆爷再一施礼,乖巧的土地公这回竟然不倒。原来蔡相爷是宰相,他也是太师,皇上拜太师没事! 土地公尝到了甜头,便执意要定了这顶当朝一品相帽了。当相爷要取回帽子时,他施展神力吸住了帽子,任凭相爷怎么拔也摘不下来呵!乾隆爷明察缘由,就劝相爷做个人情,将顶戴留了下来。从此九龙岭的土地公就与众不同地戴上了相爷帽子。 九龙岭土地公戴相帽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漳郡四乡。各方善男信女前来莫拜、进香,络绎不绝。求签问卜,有求必应。至今小庙香火兴旺!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整篇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

标题:民间故事整篇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电子版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4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