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一)
关于龙游民间故事的调查
【摘要】:龙游的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中的民间故事,不仅十分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我们凭借自己对龙游的一定了解,收集到了一定信息。之后,我们有走访了塔石镇舒村,了解到了当地一些比较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龙游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民间故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县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但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还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我们通过上网搜索资料(通过网上查阅,书籍查阅,剪报等方式获取有关龙游县民间艺术的信息),实地走访(向村中老人询问有关知识)等方法去研究,收集我们所需的信息。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我们发现了有关龙游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的传说。而通过当地走访发现了我们以前所没有听过的故事。
1.龙游发糕的传说 饮食文化
对于我们龙游的饮食,大家最最熟悉的东西没过与龙游发糕了。龙游发糕起始年代已很久远,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谐音,象征吉利,因而成为节日礼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制作糕,用作点心或馈赠亲友。
传说朱元璋攻占衙州后,将街州路更名为龙游府。朱元璋坐上龙椅后,认定自己从“潜龙勿用”一跃成为“飞龙在天”,是得了龙游这个地名的“口彩”相助,不由得对龙游另眼相看。这年暮春时节,朱元璋与几个亲信再次进龙游游览。朱元璋扬言要踏遍龙游域内,尝遍坊间美食。在太监而聂的指引下,朱元璋跨进了庙前乡晓溪村的一户张姓人家。虽然朱元璋是微服私访,但待得朱元璋跨进张家大门,张诚缮只瞥了他一眼.就断定其人绝非是寻常客商。朱元璋率众人一番风卷残云,桌上瓜果已所剩无几。见状,张诚缮转身奔进厨房,捧上了当地特有的食品----发糕。朱元璋品尝龙游发糕后,对发糕的色、香、味、形大加赞赏,从此龙游发糕就扬名天下。。
2.鸡鸣山的传说 地域性文化
鸡鸣山是龙游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有山有水,风光秀丽,交通十分便利。它历来就是一处风景旅游胜地,宋时被命名为龙游八景之一,清代时命名为龙游十二景之一“鸡鸣秋晓”。明代诗人陆律曾有诗为证,“鸡鸣招隐处,旧是读书台,塔古聚霄出,山奇石座开,台空人不见,鸡唱晓还来,我欲诛茅出,昔贤安在哉”。足见鸡鸣山是文人雅士聚会交友、吟诗作画之胜地。
为什么叫鸡鸣山呢?历来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北宋嘉佑末年(公元1063年),有一位叫吕大防的学者,在这里开设义学,办起了吕大防讲学所,慕名前来求学者甚多。某日,吕大防登山游览,忽闻鸡鸣声,他发现荆棘中有鸡在觅食,便取食喂之,偶然间发现草丛中有白银一堆,他不据为己有,而将银子全部送交官府,为了纪念吕大防先生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把此山命名为鸡鸣山。
除以上凭借我们对龙游的了解之外,我们还走访了塔石乡舒村,与当地老人交流,了解到了大量民间传说。
1.人物传说
明朝时期,舒村出了一个员外,外号叫“白蛇”。本来是个人,可是在夜里,洗澡要用一担水倒在豆腐桶内还要一张木梯,蛇头挂在梯子上。有一次,被一个佣人看到。据说人生肉眼看,蛇就眼睛瞎掉,第二年就死亡了,佣人也在本年被吓死了。有一次,本里有一个人向他借米,无意中叫他一声“白蛇”,可白蛇也不计较,还装了一袋米给他。谁知借米人一袋米背在肩上走了一天还没有走出房屋。
从前有个秀才考状元路过,田畈里农民耘田随口说秀才你到哪里去说去赶考。农民说我说个对子你对对如何?秀才说你出。“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秀才听了始终对不出上联。后来秀才想自己还不如一个农民,就放弃了赶考到处去流浪。时隔一年,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妇女,篮子里装着笋在叫卖。秀才看到这领悟到原来是“竹篮装笋母抱心”。这说明农民也有学问。
2.故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午时家家门口都要插艾叶菖莆避邪。原因是黄巢造反失败后遇到一位妇女,这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另一手还牵着一个小孩。黄巢问何不让他走?这个妇女说走路的是自己的小孩,不能苦了别人孩子。黄巢听了觉得此女人良心好,对他说你回去,初五时用艾叶、菖莆做成宝剑插在门上,如此如此。妇女照办,果然他家平安无事,别人家都发了瘟疫。后来这位妇女将黄巢对他说的话告诉了村人,一直流传到今。
3.生产习俗:求雨
遇到大旱年成,村民组织青年壮汉十八人捆起草龙,带上供品到寿昌灵栖洞求龙水。选 一个水性好的人从水洞中游到里面无水洞中,从石缝中取下泉水(龙眼泪),装在竹筒内封好口,带到家乡挂在几百年的大樟树上,有几年真的是求雨的一路回家,天上的乌云直跟在头顶下起雨来。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梳理了种种的龙游民间故事,发现它们无论是对地域名字的来源,著名景观的赋词,还是对节日文化的传承和饮食方面的进取,研究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等问题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民间故事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传承它保护它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也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而是要接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接力棒,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的民间故事充实到我们的文化活动中来,宣传它们,让它为广大群众所认知、 所接受、所热爱,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民间故事,并宣传它们,号召大家一起做好挖掘整理,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
其次,建议党和政府正确处理民间文学遗产的艺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当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把民间文学遗产的传 承与保护看成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创新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民间文学遗产的积极性。
再者,我们要推广、普及民间故事,让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民族故事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结论】: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听过老人们讲的流传于口头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异常美丽而动听,有些故事伴随我们一生也不会忘记。我们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种民间文学的滋养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因为这些口碑流传的民间故事使我们最早知道了人应该善良,而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最终有战胜邪恶,相信有情人最终能成为眷属;知道了人类因为有爱世界才美好,我们活着才会感到温暖,同时,民间文学的流传也使我们感到来自这方水土,来自祖辈先人们感情链条的代代传递,我们必须把这条美丽的情感链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1.《龙游县志》2.《民间传奇故事》2022年10期
这个你要哪个国家的民间故事呢,要说清楚···········
民间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圣诞节的由来、织女牛郎鹊桥相会等等,很多!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二)
传说甲子山,原来山顶上很平乎,叫没头山。有一年从天上掉下来一块石头,落在山顶上,这块石头有三人多高、三人多宽,竖在山顶的平乎地上,很像个大人站在那里,当地人叫它“石人”,也有人叫“山大王。” 山下有几个村庄,靠山最近处有一户人家,哥哥、嫂嫂、小姑子三人,以养蚕、织绸为业,姑嫂二人每年春天喂养大批桑蚕,夏天自己抽丝,秋天织成丝绸,哥哥把丝绸拿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买回来吃用的东西,生活过得很好。这一年春天,哥哥又外出卖丝绸了,家里姑嫂俩人把蚕养得可好啦!蚕养得好,吃得也多,天井内外的桑树叶子全吃光了,只好到山上采摘野桑叶。可蚕到吃老食的时候,每天需要大批的桑叶,两人跑上跑下、忙里忙外,累得腿痛腰酸,野桑的数量不多叶子又小,渐渐采不到了。桑叶越少,蚕吃得越快,把她们两人愁的直想哭,眼前的松树、菠萝遍地是,桑蚕不吃它,嫂嫂愁得自言自语地说说:“菠萝你能变成桑,我把小姑子许给山大王。”也真怪,霎时间,满山的菠萝叶全变成又嫩又大的桑叶,姑嫂二人又惊又喜,顾不得多想,很快采满提篮跑回家。 有了充足的桑叶,蚕长得可快啦,不几天就开始做茧了,满屋雪白的茧子,又大又厚,比往年多出两三倍来,姑嫂二人恣得满脸带笑。正忙乎着做茧子,忽听大门外传来了鼓乐声,两人好奇地来到大门口,看见一大群人,抬着花轿,吹吹打打来到大门外。两在正纳闷,花轿里出来一位三十多岁的俊男人,先向嫂嫂施礼问候:“嫂嫂您好。”嫂嫂见来人很有礼貌,就把他让到堂屋里坐下,便问道:“你是哪里的官人,来这里有事吗?”那男的笑容满面地说道:“嫂嫂怎么忘了!前些日子在北山腰里,你不是亲口把小姑子许给我为夫人吗?”嫂嫂一听,悄然大悟:“哎呀!您就是山大王吗?当时急得没法子,说了一句戏言,今天要成为事实啦!我去问问小姑可同意吗!”小姑子满面通红,点头答应,高兴地换上大王带来的衣服,由嫂嫂主婚,两人结为夫妻,热闹了一天就坐上花轿去了。 这山大王原不是凡人,因在天宫做错了事,被贬到这里受戒的,小姑子也得道成仙。第二年正好是甲子年,就在甲子日这天傍晚,小姑子背着一包袱石头来与嫂嫂告别,嫂嫂又喜又悲,姑嫂二人说一阵哭一阵,难舍难离。小姑子解开包袱,嫂嫂看见是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头,就奇怪地问:“妹妹你带些石头来咋?”小姑说:“这不是一般的石头,你可拿它到山顶石人处,分三摞往上垒,鸡叫前一定把这些石头垒完,就可以顶着天,以后想我的时候,就可以从你垒的石中上到天宫找我,千万记住垒的秘诀,我的时间已到,不能再停留,你也快去垒吧。”小姑子驾起云头,一会儿就不见了。嫂嫂按照妹妹的吩咐,来到石人旁边,迅速地垒起来石块,很快把石人垒在里边了。但是事有凑巧,就在姑嫂二人谈话时,窗外有个小偷想偷茧子,听了她们的谈话,觉得好奇,不偷茧了,悄悄地跟在嫂嫂后面偷看,见嫂嫂拿起一块棋子样大的石头,垒在地上,就变成一盘炕那么大,接连摞成高矮不同的三摞石头,嫂嫂一手提包袱,一手垒石头,当中的最高,脚踏的最矮,轮流上升,又见她拿起一块象饽饽大的石头,垒到中间的那一摞上,石头就变成像两间屋一样大了。小偷越看越惊奇,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呱嗒一声响,被嫂嫂听见,回头细听,小偷怕被看见,急中生智,手捍鼻子学起公鸡叫声。嫂嫂听到鸣叫,气得头晕目眩,眼前一黑,从上面掉了下来,等她醒来时,天已大亮,爬起来观看自己刚垒起不太高的山头,就慢慢地走了上去,仰脸瞅瞅天空,离天宫还很远很远……不觉流下了两行眼泪。过了一会儿,眼望东方,有一轮红日从东海里跳出来,放出万道金光,嫂嫂迎着朝霞一步一步走下山来,不时回头望望,回家又继续养蚕织绸,再也没能见到小姑子。 从此,这座没头山就改名为甲子山了。没头山的名字,至今仍然为甲子山南面的山头的名字。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三)
称得上四大民间故事的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白蛇传;孟将女寻夫(简称孟将女);牛郎织女。
梁祝是指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被拆散的一对情侣,最后死后化蝶的故事。这是对封建婚姻的一种控诉。
白蛇传是一条修炼成人的白娘子与善良中医许仙的恋爱故事。表现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反抗。
孟将女是指因秦始皇修长城而遭受妻离子散之苦的民女,一路苦找到长城脚下,当找到时,她的爱人已经死亡,最后投海并哭倒了长城的故事。这是人民群众对深受劳役之灾的控诉。
牛郎织女是指七仙女下凡与牛郎结婚后被父皇隔离,只有每月七月七日才能会面一次。这也是一则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你好!
四大民间故事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白蛇传;孟将女寻夫(简称孟将女);牛郎织女。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牛郎织女,白蛇传,梦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应台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四)
黄初平(328 ——?),又名皇初平,俗称黄大仙,自号“赤松子”,列仙班玉帝勒诏,姓崇、名垒,号司天。据《 赤松山志》记载:其兄初起乃长子,是为“大皇君”。黄初平生于东晋成帝年间为次子,是为“小皇君”。
关于黄大仙来历现今有四种说法:金华黄初平说、东莞黄野人说、下邢蓝石公说、传说中神农时的雨师。其中以金华黄初平说最为可信。据《金华府志》载:东晋皇初平,丹溪人(今浙江省兰溪县黄湓村,属金华市管辖)。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
传说黄大仙是金华人的最好实证是在金华北山早在晋代即建有的最早的黄大仙祠——赤松观祖庙(现在在恢复建设当中)。而晋代著名理论家、医学家葛洪《神仙传》和南宋道士倪守约《赤松山志》中关于黄大仙的记载也印证了此种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我们基本可以判定黄初平是先成仙于民间,然后才被辑入道教典籍中成为道教徒宣传其宗教的工具,而其人物形象是老百姓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则依照民众的意愿对这一形象进行反复加工的结果。
黄初平“显于东晋,上祖皆隐德不仕”,其出生并非名门望族,而是出生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善根深厚的布衣之家。黄初平《自序》曰:“予少家贫,炊糖不继”。十五岁是黄初平生平的重要转折点,被其师“赤松子”引人金华山石室,传授秘旨,服食,辟谷之术,丹药长生良方,其性完全陶醉于山水之间,超然物外,绝弃世尘,精研丹法,积公德累善行,时觉四十年,黄初平已得道成仙。后黄大仙云游各地,做了许多警恶除奸,普济劝善的好事,深得民心,被世人尊奉为财神、吉祥之神、万能之神。
关于黄大仙的事迹传说很多,其中以其“叱石成羊”流传最广。传说讲述:黄初平年15,家使牧羊,路遇道士,见其性善,便将他带至金华山石室中。其兄初起,寻找初平多年,未获音信。一日,在市中见一道士,和颜悦色,即向前问卜日:“我有一弟名初平,因命牧羊,失之四十余年,不知是死是活,请道长告之。”道士日:“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定是你的弟弟无疑。”初起听后非常高兴!即随道士去风初平,果然相遇,悲喜店毕,问羊何在,答云,“在山东”。兄往视,但见白石,不见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见。”平乃往,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初起见后,又惊又奇,非常钦佩日:“弟今得道成仙,兄能学否?”初平答日:“只要诚心善学,便可得道矣!”初起即弃妻室,留住在金华山石室中,随初平学道,服松脂、茯苓,不久亦修练成仙,行走于日中,看不见影子,有返老还童之色。至百岁,兄弟俩回归家乡,村貌全非,亲族不识,只得返回山中,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今兰溪黄湓村的“二仙井”,传是当年黄初平兄弟俩所凿。另有唐朝本观道士舒道纪有诗为证:松老赤松原,松间庙宛然。人皆有兄弟,谁得共神仙。
有一部电影就叫黄大仙你可以看看,好象黄大仙是天上瑶池的乌龟违反了天条,下到人间的
还没有它的故事啊!
有部电影叫黄大仙,是僵尸道长林正英的早期作品,
就是 吕洞宾
...黄大仙该不是指成精的黄鼠狼吧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 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五)
读《中国民间故事》有感
宁静温馨的夜晚,我坐在窗前,静静地读着这本《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文字优美,插图栩栩如生,向我们讲述了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美丽故事。这些故事如颗颗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又如丝丝春雨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故事中的人物多姿多彩,有美丽动人的荷花仙子,有坚强不曲的勇士干将,还有聪明伶俐的牧童……这些人物演绎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善良的人一定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金葫芦》这个故事。它讲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独自住在一个小屋子里,一对燕子在屋檐上搭了窝,老奶奶就精心照料它们。不久,燕子妈妈生了几只小燕子,在它们学习飞行的时候,一只小燕子不幸掉下来受了伤,老奶奶就在它的翅膀上涂了草药,还细心地包扎好。时间过得真快,冬天来了,小燕子到南方过冬去了。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小燕子又回来了,它们给老奶奶带来了一颗种子。老奶奶把种子种下了地,种子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葫芦,金葫芦把嘴张开,吐出许多金银财宝。老奶奶把这些金银财宝分给了穷人,他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位老奶奶是个善良的老人,她虽然贫穷,但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受伤的小燕子,她用自己的善心打动了天神,得到财富,和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燕子知恩图报,它得到了老奶奶的帮助,用尽全力报答老奶奶。读了《中国民间故事》,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善良的孩子。看到沿街乞讨的乞丐,我会拿出零花钱,给他们买馒头吃。同学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也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我做朋友,我还得到了实小“美德少年”的称号呢!
我喜欢读《中国民间故事》。
读《中国民间故事》有感
这个故事我读了很多遍,而每每令我感动的,都是小白马与苏和之间深厚的友谊。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他们是助我们飞翔的翅膀,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当我们受伤时,常常对为未来充满失望。每当我们伤心欲绝时,他们总会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谈心,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眼中灰色的未来闪烁起金色的光芒。
他们是助我们飞翔的翅膀。成功的路总是那么坎坷,我们时常跌倒。每次在泪水中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总会用本不健壮的手臂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他们的丝丝关怀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促使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当我们与朋友在一起时,总是说说笑笑,有说不完的故事,有讲不尽的笑话,有停不下的欢笑。在枯燥的日子里,他们永远不会让我们感到无聊。
"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温暖的,朋友是忠诚的,朋友是最爱你的。但朋友又是最容易失去的。用心去关爱朋友,用爱去回报朋友!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全和古代民间故事素材从哪里找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