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250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和中国民间故事250字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一)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成功将其领回家。 后来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坠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但被王母娘娘发现,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腾云驾雾。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
故事意义: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人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二)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药谷,生长着一种十分名贵的中草药,名叫七叶一枝花。此草药长得非常独特,七个叶子一个茎,茎顶一朵花,十分好看。据《中国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此药对医治毒蛇咬伤和跌打损伤有着特殊的疗效。 传说古时候太白山药谷鱼养泉旁有一村庄,住有十几户人家,以耕种、打柴、采集山果、草药为生,而山上毒蛇猛兽成群结队,经常伤人,吓得山民慌恐不安。其中有一条修炼近百年的毒蛇成妖,变化多端。蛇妖有时变成一妩媚的美女或标致后生,有时变成一年迈的老妇或老翁,迷惑人们上当受骗。 有一次,蛇妖变成一只受伤的梅花鹿,正好被一打柴的中年汉子发现。中年汉子立即扯下自己的衣服前襟为梅花鹿包扎伤口,就在他即将把伤口包扎完结的时刻,梅花鹿伸出它细而长的舌头添了中年汉子的手臂,中年汉子只觉得浑身发烧难忍,紧接着半个身子就麻木不能动弹了,两眼一黑便昏死了过去。随即梅花鹿化为一股青烟随风而飞了。一同打柴的人将此情景看得一清二楚,吓得赶快跑回村里向人们述说了此事。这件可怕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并迅速传到了本村一户姓叶的人家。 叶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们个个身强力壮、体格魁伟、心底善良、勤劳勇敢;女儿生得如仙女一般,心灵手巧,机智聪明。叶家儿女经过仔细研究,决心为民除害,首先由老大上药谷斩除蛇妖。一天,老大来到太白山药谷,发现一美丽女子身着花衣、手提花篮、哼着花歌,在药谷采花。老大心想,此时为初冬季节,哪有什么鲜花可采?一定是蛇妖变的。于是他趁蛇妖不备,迅速举起砍柴刀用力砍去。美女摇身一变露出蛇妖原形,迅速伸出舌头舔了一下老大的手臂。老大顿时昏死了过去,蛇妖便化成一股青烟逃跑了。 老大没有回来,老二老三老四便上药谷寻找哥哥。他们翻山越岭,跨峰涉涧,终于找到了哥哥,却发现哥哥已死。弟兄们悲痛万分,放声痛哭。这时,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妇人。只见那老妇人身穿蛇纹绫罗裙,张口说话声音低低的,舌头细长。老四便已明白八九分,就向二位哥哥一使眼,并飞起一脚踢倒了老妇人。老妇人顺势一滚,缩成一团,头一伸竟是一条大蛇妖。兄弟三人便与蛇妖展开了殊死搏斗,只战了五六个回合,叶家三兄弟便被蛇妖一个个咬伤后毒发身亡。 叶家剩下的老五老六和老七,见四个哥哥先后被蛇妖咬伤毒发身亡,心情无比悲痛。他们经过商量,作了充分的准备,便结伴上了药谷。他们隐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观察,不一会儿就看见一条水桶粗的大蟒蛇正摇头摆尾,一眨眼工夫竟变成了一个身背背篓手拿小锄的采药老头。弟兄三人便一齐上前厮杀。经过一番搏斗,老七的柴刀只斩断了蛇妖的一截尾巴梢。狡猾的蛇妖迅速伸出舌头分别舔了兄弟三人。只一会儿功夫,老五老六和老七也被蛇妖咬伤后毒发身亡了。 村里人得知叶家七个儿子先后被蛇妖咬伤毒死,吓得再也不敢上山了,还有几户迅速把家也搬离鱼养泉。叶家女儿十分伤悲,决心要继承七位哥哥的遗志,除妖蛇为兄报仇,为乡邻们除害。村里人们规劝她不要去,并说,“你一个年轻弱女子,怎能敌得过妖蛇?还是呆在家里吧。”可叶家女子是个有志气的姑娘,她说:“我决心已下,说到做到,决不反悔。” 当春暖花开之时,叶家女子穿着一身特制的针衣,带着宝剑只身一人离开了鱼养泉,独自上了药谷。正当她在七位哥哥们的尸骨前痛哭之时,身后有一漂亮小伙拉住她的衣襟说:“姑娘好美啊,跟画上的仙女一般,咱们还是结为夫妻,同享百年吧。”姑娘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二话未说便与小伙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姑娘手疾眼快,一剑刺伤了小伙的腹部,小伙大叫一声,立即变成一条大蟒蛇,咬伤了姑娘的手腕,姑娘终因精疲力竭被蛇妖吞吃了。这时,那条蟒蛇突然犹如万箭穿心,躁动不安,很快就呜呼哀哉了。 可是奇迹出现了,就在姑娘死去的地方,很快长出了一棵棵野草:一枝枝长茎中间长出七片叶,顶端一朵花,十分美丽。人们见它生得奇异,就试着用它贴毒蛇咬伤处,一贴就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叶家八兄妹为民除害,造福山民的恩德,就给此药起名叫七叶一枝花,以示永远的纪念。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三)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传说,刚有天刚有地那阵子,天上地上都是黑糊糊、混浆浆的。阿布卡恩都里身边,有两个他非常疼爱的格格,都是很有能耐的神女,帮助阿布卡恩都里炼出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小托里(铜镜)。小托里一个个光芒闪射,象热火珠子。她俩把阿布卡恩都里炼出的托里,往天上一抛,闪出一个火星子,怪好玩的。他俩就这样炼出一个,往天上抛一个。抛啊抛,这些托里全飞到天上啦。于是,天上出现了象梅花鹿身上斑点似的亮点,有了星星和北斗.
阿布卡恩都里闷头磨呀磨托里,最后又炼出来十个又大又红的火焰托里。那托里光芒四射,又亮又热。两个神女对这些稀奇的珍宝,爱不释手。看着看着,忽然姐姐想,若用托里往地上照一照,该会什么样子呢?于是她拿在手里,往天上地下一照,嘿!天马上明亮了,地上的树、动物、人啦,看得清清楚楚,再不是黑糊糊、混浆浆的了。妹妹一看,怪好玩的,也拿起火焰托里,跑出去照。嘿!这回天上地下活象个火堆噗。十个日头在天上转,热得地上的动物东跑西藏,不敢睁眼睛,照得天都变得瓦蓝瓦蓝的啦。
天上地下变成个大火炉,热得大地上百鸟百兽东跑西躲,嗷嗷直叫;热得江里鱼都沉到了水底下,不敢伸头;长翅膀的鸟不敢落地,聚在树林子里,变成了林中鸟,有的飞鸟慌慌张张一头扎进水里,变成了老鸽、天鹅。地上的人呐,热得咋办啊!不能上树,又不能下水,就躲进密林里,在山腰挖坑住地管子。可是阿布卡恩都里不知道天上多了火焰托里,光生气:人为什么这么懒,老躲在石洞地下不出来干活?就撤下一把沙子,全变成苍蝇啦,谁躺着不动弹,就叮得谁直痒痒。以后大地上就有了很多苍蝇,专叮懒人。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四)
秦琼卖马的故事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 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五)
梅州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传说比较多,灰谐风趣,耐人寻味。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
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区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流传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捉弄嚼舌头的人"
有一次李文古等五个人同坐一条小船,另外四个人是一伙的。这四个人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聊得起劲,就骂起了李文固,说他人不仅长得丑,还是个跛脚佬,个性专横,喜欢作弄人……李文固听着,知道他们不认识自己,所以不动声色,随他们说去。到了晚上,四个人呼呼地睡着了,李文固看到他们盖的都是新被子,于是,就写了四张字条,分别贴在被子的一个角上。
早上起床后,他们各自将被子叠好,打好背包,上船准备离去,李文固大喝一声:“你们给我站住。”
他们莫明其妙看着李文固说:“干吗?”
“干吗?你们偷了我的被子。”
“有没有搞错,明明是我们一起到店里买的。”
“不把被子还给我,我要到县衙告你们。”
“想打官司?去就去,谁怕谁呀。”
他们想,没偷被子,一对四,肯定能赢官司。他们背着被子走在前头,李文固在后面跟着。
县官听完双方的陈词,问:“你们说没有偷被子,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被子是你们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一起去买的新被子,可以互相证明。”县官说:“你们不能作为证人。”
县官问李文固:“你说被子是你的?有证据吗?”李文固说:“有啊,我的被子写有我的名字。” 四个人感到奇怪,刚买的被子怎么会有他的名字,忙打开被子,被子的一角上还真有李文固的名字,四个人被弄糊涂了,被打了二十大板。
李文固背着四张被子走出衙门,四个人摸着屁股,垂头丧气地走出来。李文固用关心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挨了打,不好意思,四张被子本来就是你们的,现在还给你们了。”他们不知是计,连连说:“谢谢!谢谢!”抱着被子正要离去。李文固又击鼓鸣冤,县官问:“刚刚离去,又怎么啦?”李文固说:“县官判还给我的被子,又被他们抢去了。”县官一看四个人抱着被子,下令:四个人再重打四十大板。
四个人被打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李文固在门口候着,他们出来了,看都不敢看一眼李文固,李文固把被子丢在他们面前:“喂,以后还敢不敢乱嚼舌头,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再也不敢了,您就放过我们吧。”
这个故事说明李文古聪明机智,善于报复。当时李文古处于明末清初,不愿出仕清庭做官,又不得志,把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未免太过了。
梅州关于李文古的故事。
李文古三戏李二何
李二何可是李文古的远房阿叔,他怎么也要戏弄他呢?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许人物,然后,才会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戏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与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的李文古,属于同宗叔侄,按辈份,李二何高一辈,所以文古该喊他"二何叔"。这李二何,也不是个泛泛之辈,他于明代崇祯年间,中会试第一名进士,是为"会元",又称"会魁",殿试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东宫侍读",即为皇太子的"侍读",实际是皇太子的老师。明末,李自成(闯王)的起义部队攻占了北京时,崇祯皇帝被逼在北京煤山自尽,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树倒猢狲散",明朝文武百官四散逃亡,李二何见明朝大势已去,便暗携明太子潜出京城,把太子暂寄阴那山灵光寺,埋名隐姓当了"小和尚",法名"(太岁上下结构)和尚";而李二何自己呢,则仍是"反清复明"之心不死,联络了一批反清志士,在松口一带招兵买马,设卡收税,以作复明的准备。后来,所依赖之主要人物,不是投降便是退隐,李二何处于"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的情况,便退隐阴那山。其时,是清顺治年间,清室王朝大势已定。李二何见反清复明已无望,便决以退隐,躲在阴那山灵光寺著书立说,先后著有《三柏轩诗文集》和《阴那山志》行世。是时,清王朝为巩固清廷统治,便极力收买拉拢汉人为其服务,曾多次下诏李二何应诏出山做官。李二何屡接清廷诏书,心神不定;去好还是不去好?正在犹豫末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文古见老叔李二何决心难下,便乘各种场合,有意规劝李二何,不可为满清王朝办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节。这就是"三戏李二何"的时代背景。李文古所"戏"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变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图"的人;又要让李二何保持晚节,不要为清廷卖命。于是,"三戏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渐"出台"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气节的人,自动放弃仕途,不当清朝的官,甘居清贫,为村中"芸芸众生"之一员。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一心要帮助他下定决心,摆脱困境。但怎么对他说好呢?阿叔毕竟是阿叔,自己是后辈,当面直说规劝,实难开口;不说呢,又觉得问心有愧。于是,他特地搭船去松口见二何叔,见机行事。
文古来到松口,拜见了李二何,并一同到花园中游玩。李二何是个诗人,喜欢吟诗作对,眼见园中百花吐艳,一时诗兴勃发,便对李文古道:"老侄,我许久没吟诗作对了,今日春光满目,百花争艳,实在喜人,我俩不妨对个对吧!"文古道:"不错,那就老叔出个上联,让小侄对下联吧!"二何说:"好吧!"于是,出了个上联:"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艳。"李文古一听此联,忽然想到要乘机规劝他拒绝出仕的事,没想到他还如此闲情逸致作甚对联,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对道:"臭屁不响,响屁不臭,萝卜屁又臭又响。"
李二何一听不乐了,"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么把香花对臭屁?!"
李文古忙于应道:"咳,老叔,如今世乱纷纷,青红不辨,是非颠倒,香花对臭屁又有什么奇怪?!"
李二何一听,知他话中有话,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俩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见二何房间门角头,放着一枝拐杖,拿过一看,见杖上刻有一句话:"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唯我与汝相赖。"李文古看后,心中暗想:二何叔对明朝已经心灰意懒,但对清朝仍然心犹末决,不如乘机再提醒他一下
梅州关于李文古的故事。
李文古三戏李二何
李二何可是李文古的远房阿叔,他怎么也要戏弄他呢?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许人物,然后,才会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戏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与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的李文古,属于同宗叔侄,按辈份,李二何高一辈,所以文古该喊他"二何叔"。这李二何,也不是个泛泛之辈,他于明代崇祯年间,中会试第一名进士,是为"会元",又称"会魁",殿试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东宫侍读",即为皇太子的"侍读",实际是皇太子的老师。明末,李自成(闯王)的起义部队攻占了北京时,崇祯皇帝被逼在北京煤山自尽,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树倒猢狲散",明朝文武百官四散逃亡,李二何见明朝大势已去,便暗携明太子潜出京城,把太子暂寄阴那山灵光寺,埋名隐姓当了"小和尚",法名"(太岁上下结构)和尚";而李二何自己呢,则仍是"反清复明"之心不死,联络了一批反清志士,在松口一带招兵买马,设卡收税,以作复明的准备。后来,所依赖之主要人物,不是投降便是退隐,李二何处于"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的情况,便退隐阴那山。其时,是清顺治年间,清室王朝大势已定。李二何见反清复明已无望,便决以退隐,躲在阴那山灵光寺著书立说,先后著有《三柏轩诗文集》和《阴那山志》行世。是时,清王朝为巩固清廷统治,便极力收买拉拢汉人为其服务,曾多次下诏李二何应诏出山做官。李二何屡接清廷诏书,心神不定;去好还是不去好?正在犹豫末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文古见老叔李二何决心难下,便乘各种场合,有意规劝李二何,不可为满清王朝办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节。这就是"三戏李二何"的时代背景。李文古所"戏"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变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图"的人;又要让李二何保持晚节,不要为清廷卖命。于是,"三戏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渐"出台"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气节的人,自动放弃仕途,不当清朝的官,甘居清贫,为村中"芸芸众生"之一员。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一心要帮助他下定决心,摆脱困境。但怎么对他说好呢?阿叔毕竟是阿叔,自己是后辈,当面直说规劝,实难开口;不说呢,又觉得问心有愧。于是,他特地搭船去松口见二何叔,见机行事。
文古来到松口,拜见了李二何,并一同到花园中游玩。李二何是个诗人,喜欢吟诗作对,眼见园中百花吐艳,一时诗兴勃发,便对李文古道:"老侄,我许久没吟诗作对了,今日春光满目,百花争艳,实在喜人,我俩不妨对个对吧!"文古道:"不错,那就老叔出个上联,让小侄对下联吧!"二何说:"好吧!"于是,出了个上联:"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艳。"李文古一听此联,忽然想到要乘机规劝他拒绝出仕的事,没想到他还如此闲情逸致作甚对联,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对道:"臭屁不响,响屁不臭,萝卜屁又臭又响。"
李二何一听不乐了,"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么把香花对臭屁?!"
李文古忙于应道:"咳,老叔,如今世乱纷纷,青红不辨,是非颠倒,香花对臭屁又有什么奇怪?!"
李二何一听,知他话中有话,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俩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见二何房间门角头,放着一枝拐杖,拿过一看,见杖上刻有一句话:"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唯我与汝相赖。"李文古看后,心中暗想:二何叔对明朝已经心灰意懒,但对清朝仍然心犹末决,不如乘机再提醒他一下。于是在手杖上加刻了这样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见了此话,知道文古是在讥讽自己不忧国忧民,心里着实难受,只好把拐杖扔了。
"老叔,你要尽忠!"
又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会。李文古向李二何劝酒,举杯时话中有话地说:"老叔,您要尽盅!""尽盅"。李二何听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举杯笑道:"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很!"这第一个"好"字,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须孝养,作为自己虽未能为明王室尽忠,却能为父母尽孝。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李二何虽能圆滑收场,便毕竟又被李文古戏了一回。
"清明时节两纷纷"
还有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一同与文友饮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其中要有一个物件、一个古人名、一句官话、一句千家诗。违令者要罚酒三盅。讲好后,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第二个人说:"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
第三个人说:"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齿印苍台。"
第四个人轮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说:"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
在坐者一听都说:"不对,李二何是现在的人,我们规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现在是清朝了,为什么不对?"大家无话可说,李文古便接着说道:"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两朝,不能为明室尽忠,对于当不当清朝的官,至今仍犹豫不决。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弄得李二何满面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他从此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终没再出山。而是归隐阴那山写诗著书,以终天年。由他携带来的明太子,也在阴那山做了一辈子和尚,死后,寺僧为了纪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萨"佛像,供奉在灵光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还由寺僧挑出来游乡,表面上说是"赐符除虫"(符上有啄木鸟图),实际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记"汉家天下",因为农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吊颈,明朝灭亡的日子。因此,农历三月十九日,又被众称为"太阳生日",这也是借意为了纪念明朝罢了。
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一、生产习俗 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二、生活习俗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 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 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三、婚姻习俗 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四、祭祀习俗 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民间故事——“赌婆石”的传说许久以前,五华县境内的琴江,流至梅林镇,江中有一块大石,高两丈余,堵在江中,使流水被迫从两旁流下。
相传在江边一个村寨里,有个少女,长得聪明又标致,天天上山去割草,偶尔会唱山歌,来减轻疲劳。
无独有偶,邻村有个青年,是个耕田哥,有时上山去砍柴,多次也碰见那个割草妹,暗地里喜欢她。
有一天,割草妹在大石江边洗衣服,看见石顶上,站着那个砍柴哥,便唱首山歌来逗弄他:
妹在河边洗衫衣,哥在石顶打“武威”。
妹今赌你跳落水,跳哩同你结夫妻。
砍柴哥立刻回敬:
妹子洗衫石上 ,哥在石上唱山歌。
妹子赌涯跳落水,跳哩畀涯做老婆。
果然,他从石顶上跳下来,落在沙滩上,只受了点轻伤。她立刻走上前去扶救他。从此两人就相爱起来,终于结成夫妻。人们称这里为“赌婆石”。《长乐县志》则称之为“堵河石”。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250字和中国民间故事250字五年级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